成名在望电影:共渡低谷期:贺自珍见陈毅对毛泽东拍桌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6:45:21
2012年02月02日16:18腾讯读书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章摘自:《贺自珍的风雨人生》
作者:王行娟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版次:2008年6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上学以后,贺自珍给自己取了个学名:自珍,取善自珍重的意思。她同毛泽东结婚以后,曾经请他为自己另取个名字。毛泽东说:“不必了,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后来,在中央苏区,贺自珍同古柏的爱人曾碧漪一起……

1929年6月19日摄于闽西龙岩城的照片,从右到左分别是陈毅、毛泽东、谭政、朱良才
毛泽东的女儿,也得寄养
1929年3月,转战到闽西的红四军解放了长汀县,接着,回师赣南,在于都、兴国、宁都一带,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5月,红军又回到闽西,三次打开龙岩,歼灭了陈国辉的一个旅,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和长汀等地,建立起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4月在龙岩时,贺自珍分娩了,生下一个女孩。
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中等县城,在龙川江的左岸,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较富裕,生意人比较多。红军入城后,在这里建立革命政权,组织工农赤卫队。这样,贺自珍就在县城住下休息。她自从跟随队伍离开井冈山后,连续作战,居无定所,能够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分娩,这已经是出乎她的意料了。
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孩子,说:“她倒会挑日子,找了一个好地方才出生呢!”一句话把贺自珍逗乐了。
贺自珍太年轻了,过早地做母亲,并非她之所愿。但是,孩子生下后,看着那稚嫩的脸庞,一种怜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母爱吧!特别是,眼看着她一天天在变样,这种感情在她的心中更加强烈。她不由得想到,要是这个孩子能在她的怀里长大,那该有多好!但她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红军要行军打仗,无法带孩子,也不允许带孩子。这个女儿待在她身边的日子是有限的,只要部队一开拔,她们就得分开。在那个年代,所有在红军中出生的孩子,不是送回老家,就是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等到以后环境好一些,再设法接回来。毛泽东的女儿当然也不能例外。
孩子刚生下,毛泽东就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自珍说:
“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
贺自珍隐忍着心中的巨大痛苦点点头,没有说什么。她是个刚强的人,不愿意让毛泽东为这些事情多操心。
红军这次打下龙岩,没停留几天,又主动撤出,为的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由于红军很快会打回来,毛泽东没让贺自珍跟着队伍走,把她们母女俩隐蔽在城外一位老百姓家里,为的是让贺自珍产后能多休息几天。这样,贺自珍在龙岩一共休息了二十天。
但是同孩子分别的一天总是要到来的。这一天,贺自珍用被子把婴儿裹好,自己把她抱到联系好的那户大嫂家里去。她没有什么衣物给孩子留下,只把事先准备好的二十块银元,放到大嫂的手里,说:
“麻烦你把孩子抚养大,日后我们会回来接她的。”
送走孩子以后,她心里有些难过,觉得周围零零落落,极其冷清,但她没有落泪。当时,她还有个乐观的想法,以为红军常在这一带活动,见面是不困难的。毛泽东回来后见孩子不在了,问起这件事。贺自珍回答得很爽快:
“我送走了。”
毛泽东点了点头,拍了一下贺自珍的肩膀,没有说什么。
也许那时他们夫妻俩都认为,同女儿的分离是暂时的,不久又会见面。他们哪里想得到,那一次竟是同亲生女儿的永别。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打开龙岩,贺自珍回到这个县城。她忙着为军队筹粮筹款,也没忘记要去看望自己的女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按照贺自珍的讲述,找到旧日寄养孩子的大嫂,打听孩子的下落。可是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贺自珍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愣愣地坐在那里。她这个仅仅做了二十天的母亲,不禁产生了惆怅之情。她觉得对不起孩子,如果不是自己忙于革命,这个孩子能夭折吗?毛泽民的爱人钱希均劝慰她说:
“不要太难过,为了革命,我们只能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
事实上,贺自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儿女之情中。有多少工作等待着她去做呀,几千人的队伍的筹粮筹款工作,发动群众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这都是红军政治工作人员的任务。红军的政治工作人员不多,一个都要顶几个用。艰苦的环境,复杂的斗争,占去了她全部的精力,她无暇为女儿的事多伤感。她很快把这件事丢开了。
许多代表不投毛泽东的票
红四军创建了赣南和闽西的根据地,军队有了新的落脚地,生活安定了一点,不再过那样前无住所、后有追兵的日子,但是,新的矛盾又发生了。
红军经常走州过府,世面见得多了。军队筹粮比过去容易,战士的生活也比在井冈山时好过多了。另外,一批国民党的俘虏兵加入红军的队伍里来,他们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旧军队的旧作风。红军原来的队伍,主要是翻身后获得土地的农民,他们一部分是带着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来到革命队伍的。当时,红军还处在初创时期,虽然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军队设有党代表,建立了党支部,抓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比较弱。毛泽东说过,红军发展了,思想问题也发展了。在红军的队伍里,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军阀作风等等,不断蔓延滋长。这些错误思想,削弱了党的领导,反映到红军一部分领导干部身上,表现为军事方针政策上的分歧。
这时,党内第一次“左”倾路线已经形成。中央在3月给红四军前委来了一封信,无视敌人还很强大的现实,作出了革命已经走向高潮的错误判断。他们认为,实现边界的武装割据,是保守观念,是失败主义的表现,红军应着眼于全国的胜利,在全国胜利的前提下,夺取一省、数省的胜利。他们要求红四军,把队伍拉到广东、广西去配合那里的武装,建立以广东为中心的胜利区域。由于敌人的封锁,交通不便,中央这封信到达时,已经是6月了。这封信成了导火线,把毛泽东和前委一些同志的不同意见,表面化和尖锐化了。
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汀生病,病得很厉害。他原来就有恶性疟疾的根子,这次不仅是疟疾发作,还可能有其他病,根据地医疗条件很差,诊断不出来。他开始发高烧,烧退以后,只觉浑身酸痛,两腿无力,行动困难,连大小便都要贺自珍搀扶。他在病中,仍惦记着红军的问题,打算通过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让大家坐下来,把这些问题研究研究,统一思想。于是,他抱病来到龙岩,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
那时候,在根据地内,有相当一部分人,醉心于过激的言辞,鼓动人心的口号,有的人还一心想打开更大的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中央的这封信,正迎合了他们幼稚的“左”倾思想,因此,他们完全接受了这封信。
在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处在孤立的地位,他艰难地做大家的工作,反复说明,广东、湖南地主买办的势力较强,我们丢掉福建去打广东,这是盲动主义。他提出,应该安下心来,做艰苦的巩固根据地的工作。但是,有的人不喜欢听这一套,甚至厌烦这一套,分歧的意见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几十年后,贺自珍回忆起当年这次党代会的情况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