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欧盟 农产品贸易:?打造“无税王朝”的短命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4:29

打造“无税王朝”的短命皇帝

(2012-02-01 22:50:36)

税收,是维系国家运转的重要经济保障,围绕着税收一词,多少年来上演了太多的悲喜剧。今天的我们何曾想到,历史上竟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主张不向老百姓纳税,打造一个没有税收的王朝。这位皇帝,我们耳熟能详,那就是推翻明朝统治的大顺朝皇帝——“闯王”李自成。

“无税王朝”的梦想

李自成是明末最富盛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童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精辟地概括了李自成能够席卷天下的立身之本。

李自成之所以会采用“无税”的方针,与当时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

李自成出生在明代末期,明代政府自嘉靖以来,税收逐渐加重,后来至崇祯年间登峰造极,借其名曰抵御辽东清兵、镇压农民起义、训练新兵等,按田亩先后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即历史上有名的“三饷加派”,总计增赋1670余万两,超过了常赋一倍多。而且当时全球气候恶化,天灾不断,粮食连年歉收,加上地方官吏的私加暗派,提前预征,繁多的劳役,农民不堪重负,叫苦不迭。贫苦百姓出身的李自成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对向农民课征田赋深恶痛绝。

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之后,他清醒地认识到普通民众最质朴的需求。于是听取牛金星和李岩的建议,提出一个极具蛊惑力和冲击力的战斗口号:均田免粮。

所谓“均田”,就是夺取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所谓“免粮”,就是农民军驻地不征收任何赋税。一句看似朴素的口号,恰好迎合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扛着“均田免粮”的大旗,李自成率领他的“穷棒子大军”,于1643年占领西安,次年黄袍加身,建国称帝。紧接着,起义军高呼“三年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口号,在各地民众“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地进军北京。

劫富济贫的税收政策

李自成凭借“无税王朝”的口号,扶摇直上,一举摧毁了明朝的统治根基,但是政权建立以后,起义军已从几千人发展到近百万人。军队运转需要钱,封赏将士也需要钱,政权运转也需要钱,这些钱不能通过普通大众征税获得,那该如何解决呢?

李自成对此提出了著名的“追赃助饷”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内涵就是“杀富济贫”,即抄没官府、豪富的粮食和资财维持,通过这种方式满足军需和政权的开支。

在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哪里,哪里的权贵就倒了血霉。最有名的是洛阳一役,攻克洛阳后,及时对官府、皇亲、勋戚、富豪等“籍其家以赏军”,仅在洛阳城中抄没福王藩邸和富室米粮达数十万石,资财、布帛无数,除约10%账济饥民外,其余均入充军饷。

西安建国后,又籍没明秦王朱存枢资产数百万,然后强令官僚豪绅退出贪剥之赃以助军饷。

占领北京后,满足国家政权运转开销一是籍没府库、皇宫、宗室、勋戚、大监等的财产;二是在北京及大顺辖区推行“追赃助饷”。为确保“追赃助饷”顺利进行,李自成在“户政府”下设立“摧饷司”,专管其事;又在“刑政府”下设立“此饷镇抚司”,配合刑追。

由此看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就像一把铁犁,将整个社会的上层犁了一茬,高官显贵哀鸿遍野,从重税下挣脱出来的百姓们喜笑开颜。

成也无税,亡也无税

但是,以打土豪、吃大户、斗地主为主要特征的劫掠之策具有很大的隐患。土豪劣绅毕竟不是菜地里的韭菜,割了这茬长那茬,这玩意儿一茬就绝根儿,再也不长。在推翻了大明基层政权的占领区,“劫掠经济”尤其难以为继。日久天长,难免劫掠无门,寄生在别人的浮财上终非长久之计。

这种情况在攻占北京后尤为严重,虽然征得钱财无数,但过火的追饷行动,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且斗争矛头指向全部官绅,打击面过大,波及到普通商民,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并且过于激烈的征税行为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而李自成本人对此没有任何的调解措施。起义军在攻占北京城后的表现让人一下子想到两句话:农民进城,土财主进京。

破城之后,大顺军一头就扎进钱眼里,半月之间,劫掠饷银突破7000万两,而且还不包括无法统计中饱私囊的那部分,相当于明朝正常岁入的5倍左右。大顺军这把刀太快了。大顺军下手忒狠了。如巨石击水,空前的劫掠激起方方面面的强烈不满,引发一系列的传导效应。抢作一团,必然会招致骂声一片。那骂声,是咬牙切齿的,那仇恨,是刻骨铭心的。

7000多万两银子!剜了多少人的心啊,多少钟鸣鼎食的大明政要、权贵、富商、豪绅顷刻之间变成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这落差太大,没人能承受得了。把富裕阶层完全推向绝路,必然导致社会混乱,人心动荡,必然孤立自己,自陷困境。

连吃惯了这口儿的李自成也感到事情有些出边儿,于是试图阻止,无奈将士们不依:“皇帝让你做,金银妇女还不归我们?”自成一声长叹,无可奈何。有资料说,起义军进京后,自将军到士兵,个个腰包鼓胀,私吞白银多者数千两,少者数百两,以至“人人有富贵还乡之心,无勇往赴战之气”。金银到手后,李自成命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运抵西安,全然一副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嘴脸。

结果,就遭到了报应。后来当李自成军受挫于山海关,又在清军的追赶下撤离北京时,百姓已对其“恨入骨髓矣”,百姓各出床桌等物,窒塞巷口,或以白梃从小巷突出,击其下马,立杀之。

当李自成撤离北京回西安后,下令全面停止“追赃助饷”,以期稳定后方。尽管后来又逐步实行按亩征税,但为时已晚,在清朝八旗军队的乘胜追击之下,义军由盛而衰,最后惨遭失败。

历史的遗训

在“均田免粮”政策的麻痹和掩盖下,起义军的税制体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以至于粮饷不保,赈济无力。李自成压根儿就没想过,抢占紫禁城之后,大顺靠什么活着?一个无税的朝廷,必定是一个没有根基的短命朝廷。难道,那么大一堆国家机器、那么大一群文臣武将都跟着他喝西北风?

这,才是李自成的软肋。

如果说崇祯死于横征暴敛,那么,李自成就死于免税劫掠。各走极端的税收政策,最终使大明和大顺走向殊途同归的败亡之路。永昌皇帝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和明思宗同归于尽。

皇冠落地类转蓬,空教胡马嘶北风。这是一出“成也税收,败也税收”的悲剧。“不纳粮”像一柄双刃剑,成就了李自成,也杀害了李自成。正如有识者指出的那样,李自成起义虽声势浩大,“然犹如无根之木,终不久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自成确是“自杀”无疑。

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赋税和财政供给制度,是一个政权健康发展的保障。尤其是对于军队来说,制度化的后勤供给至关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良好的供给,加之军纪稍松、道德教化不严,就很容易出现扰民、抢民的现象,从而恶化军队和民众的关系,而人心向背往往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可惜的是,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历史的遗憾依然在不断循环,让今天的我们只能喟然长叹了。(文/刘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