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 日语:古代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9:35
轿子史话【组图】  

2012-01-31 16:58:04|  分类: 【史海钩沉】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轿子,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东西方各国广泛流行。

 

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史记.夏本纪》)这个“”(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一般认为,轿子是在古代车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中华民族造车的历史更早。当远古先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经常“迁徒往来无常处”的时候,车子给了他们很大的便利,以车子的伟大发明为先导,我国的上古无先民陆续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多种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他使用了各种交通工具,轿子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中国唐朝及以前的时候,乘轿者多为皇室、女性、老弱官员。自宋朝开始,轿子开始广泛流行。近现代,轿子先是被人力车,后被汽车逐步取代。在当代,除了少数险峻无道路的山地还在用抬椅、滑竿等运输外,轿子一般只用于旅游娱乐,以及婚礼、葬礼等传统仪式。

 

(绘画) 

 

 

【轿子的使用和等级规定】

 

唐朝以前轿子只供女子和老弱的官员使用。从先秦到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主要是乘车外出。虽说当时轿子还不流行,但是在皇室贵族的一小部分人中还是越来越喜欢用轿子的。晋朝顾恺之在他所画的《女史箴图》中,就生动地描绘了西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的情景。如果从地区来看,则在南方交通不便的山区中,轿子的普及较北方平原为快。  

 

但是直到唐朝,肩舆除了帝王乘坐之外,一般还仅仅为女子和老弱有病的官员所享用。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有一幅《步辇图》,就是画的唐太宗乘轿的情形。图中的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辇”上。由两个宫女扛抬,四角还有宫女扶持。《旧唐书·玄宗纪》载:唐玄宗一次欢宴百官于上阳东州,醉者赐以床褥,“肩舆而归,相属于路”。一时乘肩舆者很多,然而乘轿毕竟是皇上的恩赐,轿子还不是社会通用的交通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肩舆在山区用得比较多。当年武则天到万安的玉泉寺时,就因为山径危悬,要用准备好的肩舆上下,却被王方庆谏阻了。这证明当时确是有人用过肩舆上山。《旧唐书·卢程传》说,卢程到晋阳宫去册封皇太后时,“山路险阻,安坐肩舆”。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老退休后,与香山僧名如满者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旧唐书白居易传》)。这说明轿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王公贵族之所以越来越宠爱轿子,是因为坐在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无车马劳顿之苦,安稳舒适。清朝文人王渔洋有诗道:“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这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乘轿者安稳舒适,可是抬轿的人却苦不堪言。在古代,轿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轿夫的劳动又苦又累,挨打受骂,还经常出交通事故。抬轿子讲究抬得稳,走得快,所以好轿夫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锻炼的。尤其是四人抬,八人抬官轿的轿夫,是要有高超的技术和充足的体力的。

 

古代的轿子,大致有两种形制或类型,一种是不上帷子的凉轿,也叫亮轿或显轿,一种是上帷子的暖轿,又称暗轿。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如明清时期的一般官吏,得用蓝呢或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绿呢官轿”之称。另外,轿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种种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称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作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轿子,则称为花轿。

 

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间多为二人抬便轿,官员所乘的轿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

 

北宋王得臣的《麈史》载,在唐代,轿子只是帝王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没有资格享受的,就连宰相也只能骑马。北宋年间,历经四朝的元老文彦博,因为年老体衰,与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名臣司马光,被皇帝特许乘坐轿子,属于是优待老臣的恩典。在乘轿的制度方面,与赵宋王朝对峙的辽国,也师法于宋。《辽史》中记载,只有辽国的皇帝才能乘轿,即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车,没有资格坐轿子。

 

到了南宋,臣民不准乘轿的规矩就被打破了。《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宋室自汴梁迁都临安之后,宋高宗认为江南的气候潮润,路面湿滑,一些上了年纪的大臣骑马出行,很容易滑倒被摔伤,就说:“君臣一体,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许乘舆。”于是,随着禁令的取消,轿子也成为了当时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往来于各地。南宋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一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从词中描述的生活画面,可见乘轿在当时,乃是很常见的景象。

 

清代是对轿子的使用和等级规定得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的时期。清人以弓马得天下,刚开始,惟恐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享于安乐而荒废了骑射之术,所以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准乘轿。后来朝廷更改了仪制,准许文职官员乘轿,但是满汉官员的标准不同:汉人一至四品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八抬大轿;四品以下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二人小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四人大轿。

 

外省的汉人官员,诸如督抚、学政、盐政、织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乘坐八抬大轿;其余的从布政使到知县,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其他的杂职人员只准乘马。不过,也有一些偏远地方的杂职人员,由于天高皇帝远,监管不力,偷偷地乘坐二人小轿,乃为地方官员所默许。武官中,若是有将军、提督、总兵,因年纪太老,骑马不方便,可以上书朝廷申请乘轿。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车,不准乘轿子。

 

满人官员乘轿的规定更为严格。亲王和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轿,但平日里为了方便,也是乘坐四人轿。亲王、郡王、世子的福晋,她们乘坐的轿子规格,以及轿上的各种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则是乘坐朱轮车轿。一品文职大臣、军机大臣乃乘坐四人轿;二品大员要等到年过六十,才能乘坐轿子。蒙古王公则一律不准乘轿。其中只有一个特例,咸丰年间,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亲王的僧格林沁,被咸丰特许乘坐轿,是属于仅有的例子。

 

至于平头百姓乘坐的轿子也有规定,必须齐头,平顶,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另外,清代还有一种用牲口抬的轿子,乃用两根长杠子架在前后两头骡子的背上,中间部分置轿厢,人坐卧其中,可以应对较远的路程,名曰「骡驮轿」。《红楼梦》的第五十九回,贾府的女眷要随祭一位薨逝的老太妃,贾母就是率领众人分乘几只驮轿入朝。这种驮轿的舒适程度,比起贾元春省亲时乘坐的八人抬、金顶、金黄绣凤帷幔的轿子,自然也就无法相提并论了。

 

 花轿 

  

 

 

 

 (花轿绘画)

 

小轿

 

 

 

 

 

 

 

  

 

 

 四人抬轿子,小轿?官轿?

 

 

 

 

 (清明上河图中的小轿)

 

 (绘画)

 

 (绘画)

 

驼轿

 

 

 凉轿?

 

 

 

滑竿 

 

 

 

 

 

 

 

 

 

 

 

 清末,乘坐的是外国人

 

 

(这个也是)

 

 

当年的美国兵和他的女朋友?

 

日本轿子 

 

 朝鲜轿子 

 

 

 

欧洲轿子(绘画)

 

 清末?

 

 峨眉山伏虎寺老照片,除了有滑竿,中间和右边是人扛人吗?

 

 印度轿子

 

高清晰彩色老照片:旧时社会民生百态-轿子

 

轿子—滑竿 

 

日本轿子 

 

 女传教士乘坐的轿子在渡河,印度 

 

传教士与轿子,印度,ca.1910 - 1920  

 

 女传教士医生与病人,安得拉邦,印度,ca.1920 

 

印度轿子 

 

传教士坐在由四名男子抬的轿子里,马达加斯加,ca.1920 - 1940年 

 

 传教士乘坐的滑竿在山坡上,马达加斯加,ca.1920 - 1940 

 

传教士乘坐的滑竿在山坡上,马达加斯加,ca.1900 - 1930 

 

马达加斯加,1920年10月26日 

 

马达加斯加,1920年10月26日  

 

 人们收割水稻,传教士坐在滑竿里,马达加斯加,ca.1920 - 1940年

 

 刚果轿子,ca.1900 - 1930

 

喀麦隆的轿子,非洲

 

 看不出是哪个国家的轿子

 

 

 新娘轿,马山,韩国,1920-1940年

 

一顶华丽的花轿 

 

清末广州轿子  

 一顶官轿,北京,中国,ca.1870 - 1880 

 

 又是一顶准备抬新娘的花轿。中国

 

一顶小轿

 

 一乘滑竿,又是传教士

 

 一顶四人抬的轿子,广州 

 

 轿子来了,行人避让 

 

 明信片上的轿子 

 

 大街上的花轿

 

 

 一顶轿子行进在山坡上

 

传教士的孩子 

 

渡口的轿子 

 

 滑竿,清末

 

花轿 

 

乡村茶馆前面一乘轿子,1895-1905年

 

 传教士站在轿子旁边,福建,中国,ca.1911 - 1913

 

传教士与福建轿子,中国,1890年

 

一乘草轿

 

香港的轿子,1896-1905年

 

船与乘客,一乘轿子,宜宾,四川,中国,ca.1915 - 1925

 

 黄包车与轿子,中国

 

一乘坐有新娘的轿子过木桥,中国,1913年

 

轿子,中国。1891-1905年

 

 喜轿,轿子用来抬新娘。1904年

 

穿中式服装的普雷斯顿先生和他的轿子,常德,湖南,中国,ca.1900 - 1919 

 

刘健Erny和她的小男孩乘坐轿子翻山越岭,1937年

 

抬轿,西安,陕西,中国,1900年

 

又是一顶婚轿,中国

 

 抬新娘的轿子和看热闹的人,1861-1890

 

 坐轿的与乘车的,晚清

 

 夏天轿子,中国,ca.1900 1919

 

新娘已经到来,将要离开轿子,1904-1920年

 

 中国八抬大轿(绘画),清朝

 

 医生出诊,中国,1928-1948年

 

轿子,中国,ca.1917 1923

 

抬女眷的小轿,中国,ca.1917 - 1923

 

中国的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