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af p dx 70 300:创意经济冲撞中国传统商业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24:08
浏览字体:大中小
20年来,中国人一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来料加工业”的经济浪潮中,为打造“全球的制造车间”而奋斗。如今出现了转折点。从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到北京的798工厂,不到两年时间,“创意经济”从概念流行到模式推广,一下子就点燃了各方参与者的激情。 厨柜制造商蔡明,一直认为他能在这一轮“创意浪潮”中做点什么。下个月,他在北京东五环边兴建的“高碑店新视觉项目”就要开工。在那里,蔡明计划打造一个以艺术家为核心,关联到工业设计、时尚、影视音乐、特色餐饮、艺术演出、教育等多方位的“创意工业生态园区”。
这个被业内称为“成功贩卖生活方式”的整体家居制造商,如今对记者反复表达的观点是:“中国企业不能只想做低成本的东西,要为你的产品增加附加值,并且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生活方式层面。你只比谁做得更便宜,就没有未来。”
其实,蔡明的想法并不前卫。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早就以“如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为题,做了许多文章。
躁动的“创意城市”
早在两年前,一批“海归”创业者和有国外背景的设计公司,就会聚在上海的春明工业园。这里的前身是春明粗纺厂——中国最早的棉纺企业之一。如今,这个更名为“M50”工业园,成为颇具时尚感的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代表作”。入驻M50的企业大多是“头脑型”的设计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而将下游的制造加工业向外延伸至“泛江浙地区”。这里的特点是,园区不占用资源,却聚集了大批创造高文化附加值的知识型人才。如今,创意园区每平方米创造的产值高达3万元。
上海市将创意工业细分为5大重点行业: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2005年,这5类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50亿元。而据称到2007年,上海将形成70至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3000至4000家各种创意类企业集聚。201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可能达到10%以上。
卢湾区一位官员最近在《文汇报》撰文称,那些已经废置的旧厂房、破仓库、小弄堂经过改造,成为城市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一道新景观。他甚至提出,创意产业应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美好的前景同样激励着以制造业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珠三角”企业。广州市的城市研究机构表示,该市“特别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方法就是“大力发展创意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这个拥有开放传统的古老城市,也力图通过对旧民宅、旧仓库等“老房子改造”,设立“标志性”建筑,吸纳创意型中小企业入驻。据称,起义路、文德路等地将被整合成“多功能复合形态的创意产业基地”。
在北京,最早的“创意经济”从一个由废弃电子管厂改造而成的“798工厂”起步,如今,各区都把创意工业列为优先发展计划。而在最近一段时间逐渐清晰的“中关村共识”则强调“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的个人创意”,所产生的是“草根变为知识英雄”的创业效果。
不过,似乎一夜走红的创意产业也面临着一哄而上的尴尬。在博洛尼家居用品公司董事长蔡明的眼里,那些在诸多城市中“飞生”出来的创意基地,最缺乏的要素是“文化内涵”。“仅仅改造几栋大楼,挂几个牌子,那只是个‘壳’”,他说:“你知道创意的源头在哪里吗?”
蔡明相信,北京这个拥有35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的文化古都,更有可能成为中华文化资源的整合中心与国际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因为他觉得,只有会聚了足够多也足够优秀的艺术家,并且艺术家之间能不断交流、碰撞、激发灵感,真正优秀的创意产品和创意工业才会诞生。
创业“新人类”
创意经济的风靡最直接的影响,也许不是某些政府官员追求GDP的冲动,而是那些怀揣梦想的创业者。
三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97级学生,已经成立了名为“UNMASK”的创意设计工作室。在为某著名酒品制造商设计酒杯时,他们在杯子底端放上一块和杯子联为一体的“玻璃冰块”,用来阐释“加冰饮用更优”的观念,这则设计倍受推崇。
虽然,他们认为在中国“企业家追求设计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他们坚持要给每件商品注入设计元素的尝试。去年,在获得一笔投资之后,他们开始试验与普通厂商合作,从而“使艺术由小众逐渐走向大众”。
来自上海的两个年轻人,徐进和臧宇杰,分别辞掉了5位数月薪的工作,创立“陋库网”。在这个网站上,注册者可以根据喜好随意订制产品,比如个性的衣帽、箱包、日用品、学习用品、装饰品,设计方案可以用自己的,也可以使用其他网站注册者的,这样使得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充分接轨,做到完全的“取之于民,用之与民”。
徐进和臧宇杰称,他们将打造一个“草根化”的“自由创意交流和交易平台”,让网络实现“我为大众设计,大众为我设计”的理想。
北京非常道文化咨询公司营销总监李国卿,把这群投身创意经济的创业者们称做“新人类”。他认为,在创业“新人类”看来,商业并不仅仅意味着金钱,它更是一种交流与分享的方式,获取金钱的同时也可以让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拥有与你同样梦想的人。
“尤其在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完善而变得充分Inter的世界上,资源配置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他说:“当世界变得扁平时,后来居上者所凭借的不再是资金或其他有形的‘实力’,而是敢于‘重新想象’的勇气。”
《重新想象》是美国管理学教授汤姆·彼得斯的一本新著。这本书推崇哈雷摩托、星巴克咖啡等这些“创造生活方式的公司”,并宣称,在新的商业世界里,“几乎所有的价值都是建立在无形事物之上,这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经济想象’。”
如今,《重新想象》已经成为中国创意产业从业者中最流行的“必读书”,而汤姆·彼得斯则被誉为“新商业教父”。
“中国创意”的尴尬与未来
今天,“中国制造”正在努力摆脱粗制滥造的形象,依靠低成本打造的市场基础向追求品质的高端制造业前进。
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过程。李国卿分析,以“越南制造”为代表,东南亚的制造业已经起锚了,在中国身后也许还有更多的后来者,他们同样拥有数量庞大的渴望着挣取“加工费”的低廉劳动力。因此,仅仅依靠提高产品质量,已经很难赢得优势和成功。
“对于传统的商业思路和发展观,这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他说:“从前,中国的加工制造企业甘于服从‘人家设计,我们流汗’的模式,因为加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必须获得的一张入场券,而既然已经加入游戏,中国当然也要致力于参与制订规则,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亚洲,创意工业已经诞生了诺基亚、宜家(IKEA)、三星等创新性的巨型公司,中国的位置明显落后。汤姆·彼得斯曾以先知般的口吻教育美国人:我们绝不能把国家定位成一个“制造型国家”,相反,要在不断增加“智力资本”的前提下,建构起我们的价值链。
其实,只要领悟了创意经济的本质,彼得斯的警告就适用与任何一个“拥有商业雄心”的国家。
李国卿说:商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最大限度地依赖人们对想象力极限的挑战。这一挑战,几乎改变着所有行业的既定规则。如何实现“附加值最大化”?而不仅仅执着于削减成本,降低价格或进行“填鸭式”的强制性推销以及无效广告的狂轰烂炸,这同样也构成了当下中国本土商业世界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忘掉在胸罩与纺织品上的争吵吧,中国与欧洲的下一场贸易争端很可能发生在文化产品上”。英国当代艺术中心前任总监菲利浦·多德在《金融时报》上说,中国人已打定主意,再也不愿给西方的“脑力”劳动者扮演“体力”劳动者的角色。
这位英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发展创意经济的兴趣建立在艰难的经济现实基础上。这里的创意经济,包括广告、设计、音乐、电脑游戏、电影与在线内容等产业。目前,创意产业约占全球GDP的7%。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而在中国和亚洲,创意产业的比例较低,中国有关部门因此认为发展机会巨大。
但是,他也表示,创意经济不是仅靠政府的执行能力就可以凭空推动的。“如果中国想释放创意企业的潜力,它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是,需要认识到在新文化经济中,升级‘文化硬件’的必要性”。他举例说明中国的“缺陷”:一份报告称中国可能有超过7000家影院,但没几家设施达到国际标准。
促使博洛尼家居公司创始人蔡明投身“创意工业”的力量,也来自于这个“缺陷”。他说,在商业的更深层面,中国文化产值在经济中的比例还相当低。不过,现实的尴尬不等于未来。在中国文化走向强势、走向主流的过程中,其实孕育着真正的商机。
李国卿表示,诉诸于文化竞争的创意经济,肯定会彻底改变这个世界。中国人已经用“MADEINCHINA”证明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商业意志,而一个新的挑战已经摆在眼前——在一个想像力无边界的“无形时代”,中国人是否真能展现自己的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