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三正半山酒店:烏山頭水庫改寫農業經濟─資訊導航─國語日報社網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5:00
烏山頭水庫改寫農業經濟 (2009/5/24)  

報導/趙瑜婷

 「西北雨直直落,白鷺鷥來趕路……」傍晚,嘉南平原突然下起急雨,穿過田埂的兒童,哼唱熟悉的童謠〈西北雨直直落〉,歌裡彷彿有種魔力,讓萬物復甦,河溝裡的鯽仔魚要娶親,火金姑則幫忙探路。但神奇的是,這種南臺灣常見的陣雨,其實是平原上大小支流密布的嘉南大圳,製造的「人工雨」。

 原來,密集而廣闊的灌溉水道,經過白天日晒,水蒸氣上升,到了傍晚氣溫下降,水蒸氣凝結成水珠而落下。水利專家陳正美回憶,雨後的涼爽,將白天的悶熱一掃而光,連晚上睡覺都好舒服。

 嘉南大圳上充沛的水田,除了能調節氣候外,更帶來豐富的生態環境。臺南藝術大學教授曾旭正小時候最愛抓青蛙,他會在長竹竿黏小蟲當餌,放在田裡一夜,隔天清晨去看竹竿,不僅有青蛙上鉤,還有尾隨而至的蛇。

 不過,在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未建造前,當地卻是龜裂的大地。那時平原上只有夏天才有雨,雨水雖多,但流失到河海,水量不穩定,是名副其實的「看天田」,很多農民只好改種需水較少的甘蔗。曾旭正說,當時臺灣是「北稻南糖」,但甘蔗利潤低,農民生活清苦。

 直到日據時期,八田與一興建烏山頭水庫後,才把水蓄積起來,更透過嚴密的水圳系統,將水如同從大動脈、小動脈、微血管傳送出去,深入涵養廣大土地。曾旭正說,沿海富有鹽分的土地,也被這股水流沖刷洗淨,成為可種植的良田。

 有穩定的供水,農民開始大量種植水稻,因為單位產值高,經濟獲得改善,除了把居住的草寮改成磚造房屋,甚至有錢供孩子讀書。曾旭正說,播種和收成時間固定,農民能在規律的農忙和農閒中,發展祭典、廟會、藝陣等民間藝術,形成獨特的農業文化。

 「奇怪,溝圳裡沒有水?」走在南部的田間小道上,有時會發現集水路乾乾的,難道是水圳出問題?曾旭正解釋,當年烏山頭水庫的水量,並不足以灌溉十五萬公頃的嘉南平原,其實只要把灌溉面積縮小就好了。但八田與一發明了「三年輪作」的節水方式,讓大家輪流種植需水量不一的水稻、甘蔗及雜糧,希望能照顧更多農民。

 也就是這種公平正義的人道關懷,讓八田與一備受農民感念。尤其他當時身為殖民階級,對弱勢的臺灣人民卻是一視同仁。有次政府支援水庫的經費不夠,必須裁員,八田與一卻先裁日本的工程師,留下臺灣勞工,因為他認為工程師資歷好,容易找工作。此外,他還會為勞工建眷屬宿舍,甚至設立小學、電影院,目的是在家庭的溫暖支持下,大家會更賣力興建水庫。

 八田與一關心在地人民,從他建造水庫就能明瞭。陳正美說,他事先考察嘉南平原,發現地震頻繁,因此不採用鋼筋水泥,而是用砂土灌漿做成擋水牆,這種用土做的水庫具有彈性,地震一來,只會像「果凍」般晃動。對水庫傷害最大的淤積泥沙,也會有部分跑進泥沙牆的細縫中,延緩淤積速度,讓烏山頭水庫使用壽命比其他水庫還久。

 近年臺灣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在低價競爭下,一斤稻子換不到一瓶礦泉水。政府鼓勵農民休耕,但很多老農仍辛勤耕種,因為這是向天公伯借的地,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對土地的情感,也讓他們無法任其荒蕪。曾旭正說,推動世界文化遺產登錄,是希望大家能重新重視農業文化,在農田中我們才能學習對土地的謙卑,以及和大自然共處的智慧,這也是現代人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