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xt是什么意思:近年水稻栽培技術的新進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25:14

近年水稻栽培技術的新進展


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強化栽培體系是美國馬達加斯加一位從事水稻栽培的亨利·德·勞任利神父實踐並提出的,以後又與康耐爾大學共同深入研究推出。至今在馬達加斯加有10%水稻種植面積應用SRI技術。這個栽培體系受到各國農業專家的關注,從1999年開始迅速在全球推廣,在各國都表現顯著的增產效果。在緬甸、岡比亞、塞拉里昂、古巴等落後國家在不增加成本投入情況下能增產2-3倍。近年東南亞產稻國也開展了試驗、研究、示範工作。
我國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水稻所,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四川農大水稻所,南京農大,貴州農科院水稻所,浙江溫州地區農業推廣部門等都開展了SRI的試驗研究和示範工作,取得了成效。一般畝產能提高50-100%。
  (1) 主要原理:
  充分利用水稻的分蘖優勢:
  水稻強化栽培體系的訣竅之一是利用水稻自身的分蘖發生規律。當土壤和其他條件合適時,假定水稻分蘖的終止期為12葉,根據分蘖生長規律,單株分蘖總數可達41個,13葉可達60個。當然充分發揮分蘖優勢主要依靠一系列關鍵技術配套使根系和分蘖在理想狀態下得到同步優化發展,實現稻株健壯生長。所以    第二個原理就是
  挖掘水稻根系生長潛力:
  長期以來傳統水稻栽培總是使田間保持水層,總以為水層管理對水稻有利。然而水稻不是水生作物。雖然根系耐水淹,且在生殖生長期保持1-2cm水層對水稻有利。但在營養生長期,保持土壤不飽和含水量,水稻會長得更好。這是因為土壤中沒有水就有空氣,根系獲得氧氣就容易。相反,浸水時間長使水稻根區氧氣虧缺,還會導致土壤酸化,引起通氣組織破壞,影響根系養分吸收,擾亂稻株生長和土壤氮素迴圈,產生各種有毒物質。

                處理            分蘖期   拔節期    抽穗期   乳熟期    成熟期

    單株根系幹重(克)

    強化 栽 培          4.44      18.56     20.37     13.47     9.82

    常規 栽 培          2.24      6.91      9.80      6.58      6.32

    單位兩積根系幹重

   (毫克/平方)釐米

    強 化 栽 培         4.00      16.69     18.33     12.11     8.83            

    常 規 栽 培         4.02      12.43     17.63     12.33     11.38

  發揮大穗優勢:
  從上面談到的SRI體系不僅在幼穗分化前就通過措施形成了強大的根系,而且在穗分化期根系吸收功能特別強,地上部通風透光條件好,葉片光合速率高,後期營養和生長條件良好,雖然因稀植單位面積穗數略有減少,但每穗粒數大為增加,據研究單位面積的粒數比傳統水稻栽培高1倍左右。
  (2) 關鍵技術:
  小苗移栽:在2葉期開始移栽,大約在播種後8-12天。如果按5-6.5葉移栽往往頭1、2個分蘖易損傷,50-75%的潛在分蘖會損失,植株分蘖不會超過16個。如果是拔秧移栽,應在15-30分鐘內移栽有利於秧苗小根的根尖向下生長。

      影響因素      處理      產  量        產量差異     單因數增產幅度

   秧齡         8天    418.7公斤/畝   165.3公斤/畝     65.3%

                 20      253.3           

  移栽本數/叢   單本      362           52           16.8

                3本       310

  株行距   25cm×25cm   333.3          158          90.1

           14cm×14cm   175.3

    稀植、單本插:稀植可增加更多的根系,更多的分蘖,提高籽粒充實度。SRI體系採用25×25釐米到50×50釐米的密度,不同的土壤類型和生產條件都能達到較高產量,產量差異較小,兩者僅差1.6%。這樣移栽1畝稻田僅需0.33-0.53公斤種子。
  傳統密植每叢插2-3本根系之間競爭會相當激烈,而且限制分蘖發生。採用單本移栽能獲得良好的結果,增強了水稻根系和分蘖的發展,使植株間競爭最低。
  稻田水管幹濕交替:SRI體系以最小量灌溉達到改善土壤環境和土壤結構的效果,使根區有更多的氧氣,增強土壤活力。幹時空氣代替水份,下雨或灌溉時,又帶動空氣向下擴展。幹濕交替這種階段性的水分脅迫和氧氣的供應就有利於水稻根系的生長。當大田分蘖開始階段,營養生長量小,植株只需少量的水分,這就是淺水護苗;當根系建成時,表土乾旱3-4天,地間有些裂縫出現也不會引起傷害。在生長期間,如果雨量不足,只需在有利時間進行適量灌溉,如夜間。這樣可以節省灌溉用中50%,又能達到增產的效果。SRI在粘土類型稻田應用效果更好,產量要比沙土中應用增產81.5%。
  使用有機肥:SRI在20世紀80年代首次發展時用化肥,90年代初化肥價格暴漲後,開始用有機肥作試驗,發現用有機肥比用化肥增產顯著。在馬達加斯加北部SRI體系用化肥畝產為383.3公斤,而用有機肥畝產為680公斤。實踐證明用有機肥比N、P、K化肥配合施用可增產22.5%。
  中耕除草宜早而多:稻田中耕除草在移栽後1個月1次。除草的同時把氧氣帶入土壤,這比除草本身更重要。在馬達加斯加試驗表明,不中耕除草畝產為400公斤;中耕除草1-2次畝產為466.6-500公斤;3次畝產為600公斤;4次畝產達733.3公斤。中耕除草4次產量最高,比對照增83.3%。
  (3) 我國各地的應用研究與成效。
  經過我國各地試驗研究和示範己初步形成了SRI技術體系:
  ① 選擇良種:普遍認為品種特性與SRI技術密切相關。要選用分蘖能力較強、穗形偏大、抗倒伏力強的優質稻品種。
總的認為要根據生產條件和具體生態條件選擇不同的熟期類型,一般以中、遲熟類型效果較好。
  ② 盡可能移栽小苗:一般在2.5-3葉,在多熟情況下最多不超過4-5葉齡,6.5葉以上差異顯著。
  ③ 單本、稀植有利發揮個體優勢:南京農大試驗以30cm×30cm產量最好;四川認為栽種密度對產量影響較大,溫江、綿陽示範以0.6-0.9萬叢/畝產量最佳,大約也在30×30cm。
  四川和貴州還研究了三角栽插強化栽培。排行錯窩,按小正三角形移栽,做到密中有稀,稀中有密。
  這種插法可增產20%以上。三角邊妁10cm,三角之間等距離為36.6cm。試驗證明有效穗可增加10%左右;穗粒數可增加8-9%。
  ④水管要前濕潤強根、促蘖,穗分化期淺水促大穗,抽穗後幹濕交替促飽滿。比傳統節水20-50%。
  ⑤有機肥與化肥配合使用,及時又保證養分充足供應。
  四川試驗有機肥和化肥各半配合施用比對照增產51.8%;有機複合肥+微生物活性肥可增產76.2%。用有機肥有助於提高稻米品質,經分析在SRI施肥條件下的稻米堊白率23.6-32.5%對照為39.8-41.1%;堊白度1.02-1.04%,對照是6.74-7.17%;精米率53.6-54.4%,對照為42.5-51.5%;整精米率41.8-50.8,對照為38.9-40.0%。
  (4) SRI體系的增產效應
  馬達加斯加稻田是世界上最質瘠的稻田之一,土壤本身對產量的貢獻不大,傳統栽培一般平均畝產133公斤左右,應用SRI的農戶畝產可達到533公斤(200-1000公斤)。農戶熟練掌握技術能達畝產1000公斤,有一些農戶在肥力較高的田塊種出過畝產1300多公斤的產量。其增產主要原因是因為SRI的管理措施促進根系生長和分蘖的發生。水稻SRI體系生長在一個“開放系統” ,而傳統栽培是一個“封閉系統” 。一些專家曾根據傳統栽培管理提出過水稻800-1000公斤/畝的產量高限,而SRI具有各種措施協同優勢,因而能打破這個產量高限。
  從以上原理與實踐可以看出,水稻強化栽培體系為當前重穗型水稻品種的超高產栽培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值得我們在稻作實踐中認真試驗、示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