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控线神马意思:拈花指月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31:17

 

 

 

 

 

 

 

 

 

 

 

 

拈花指月文集

 

 

 

 

拈花指月这个网名,是有了QQ的时候就用着的,已经很久的时间了。后来在论坛群里,金谷子先生还因此而作过几句歪诗。其实的确如金先生言,在下的确无论是言语或是所行都做不到这样的意境。在临床上,在下也只是一个躬行的人,认识和发现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这也是作一个医者的大乐趣。

 

 

   近来想写下一些临床上的所思所悟,都是一些小点滴,不过对刚刚开始临床的朋友或许会有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互动篇

(和拈花一起临床)

 

一、某,男,三十五岁,昆山市公务员。头晕倦怠少力,记忆力减退,失眠,腹胀,反酸,大便不成形,有粘滞不尽感,阳举不坚,诸种症状已经三年有余。在我门诊先是找一四川老医看,断为脾虚湿热。以生脉散合用平胃散加芩连等味,服十日效果不显。余诊其脉:双寸不足,关尺弦缓。其舌胖有明显齿痕,苔白微腻。

问题:

1、为何前医方无效?

2、如果你是临诊的医生,你还会问病人些什么问题?

3、此病的病因病机是?

4、病位?

5、治疗大法?

6、处方后你会交代病人注意些什么?

 

网友:汗出情况,饮食情况,小便情况如何?体质如何?

 

拈花:汗出无明显异常,饮食喜欢冰冷,有一定应酬,小便基本正常,面色黄白无神,体形不胖不瘦,体质嘛,一般般。

 

网友:中焦气机不畅 ,寒热错杂,治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半夏泻心汤,以斡旋中焦可否?

 

拈花:好

 

网友:1、为何前医方无效? ----药不对症

2、如果你是临诊的医生,你还会问病人些什么问题?----问寒热

3、此病的病因病机是?----“公务”所致 

4、病位?----脾

5、治疗大法?----健脾益气升清

6、处方后你会交代病人注意些什么?----休息

 

拈花:看到蓝与13等人的贴子,心感安慰。希望大家能好好地学习一下李氏的《脾胃论》,李氏的言语虽然生硬,但处处是临床写实,不可忽视之。

 

拈花:谈脉象:双寸不足,寸部主上焦,上焦所对应者,心肺脑而已。上焦宣发之力不足,清阳不升,故有头晕倦怠少力,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关尺弦缓,胃病者,其脉缓也。弦脉为浊阴在下凝聚之象。故有腹胀,反酸,阳举不坚等症。总而言之,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以慨之。

 

拈花:解语石先生言以附子理中汤主之,此汤虽可分理阴阳,然于升降二意,则嫌不足。平时所伤者,酒也,食也,加之大便粘滞,附子理中不可轻投。

据其脉证,审其病因病机,余以补中益气汤加味主之。

处方:黄芪18克,当归10克,白术18克,西洋参10克,炙草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克,法夏24克,枳壳10克,川芎6克,防风6克,羌活3克。七付。

用煎药机煎药,每天两服,食远温服,一服约一百四十毫升,共服七日。(处方之量,服药之量,皆于李氏意相去太远,不得已而为之矣!)

嘱其清淡饮食,减少应酬,禁酒,另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拈花(数日后跟帖):今天晚上,这个病人来复诊。睡眠尚可,但是醒得比较早,反酸已无,腹胀有些许,大便已经成形。目前主要的症状是感觉倦怠少力.舌淡红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为酒后之脉,不足述。

前方已效,但脾胃之损伤非一日之寒,于前方加减:黄芪24克,白术30克,西洋参10克,陈皮10克,升麻9克,柴胡9克,防风6克,羌活6克,苍术15克,荷叶15克,仙灵脾45克,麻黄1克。机煎七剂。嘱其减少应酬,少喝酒为上。

 

 

二、某,男,四十一岁,某公司老总。胃病十余年,中西医服过很多,也曾找过很多的名医与民间医生,皆无明显效果。饮食有规律,也较清淡。曾在国外工作几年,但是自己做饭吃。诉父母皆有多年胃病史。

此患者居南京,经朋友介绍来诊。诊前只聊及有胃病,上面是闲聊的结果。于是开始脉诊望诊。双脉弦而稍数,右寸不足,右关重按无力,双尺较弱。舌质红郁暗,苔薄白水润。形体胖瘦适中,其面色较其实际年纪明显偏老,嘴唇有些暗红。

 

问题:如果你是临诊医生,你有了上面的资料,你会推测出什么样的症状?问诊的时候,你会注意哪些关键问题?当病人求诸名医大家而不得其效的时候,你如何让他相信一个年轻医生(依我的观点,可能四十五岁以前都只能算是年轻医生)?

 

网友:从脉象上看,右关重按无力:脾胃之虚弱。双买弦而稍数:双弦主寒,弦为肝脉,结合右关之脉,可知此为脾胃之虚寒,以致肝气郁结,升发不畅,双脉稍数者,乃肝气郁结,肝中之相火外泄六部。右寸不足,木火刑金也。双尺不足:肺金不足,难以生水故左尺弱;火气外泄,心肾难交故右尺不足。舌质红郁暗,木火之郁也;苔薄白水润,脾胃之湿也。故此胃痛者,乃为木克土也。问其心情如何?(根据上面分析心情应当郁结)问其房事如何,有无伤精情况?如果伤了肾精,水不生木,那肝气必更加郁结。

此病治疗当以逍遥散扶土疏肝达郁以治其左路,以扶金抑木之品治其右路。佐以白芍敛其浮游之火,温中去湿之品以复中焦之升降!嘱注意心情舒畅;饮食不可寒凉,辛辣;节欲保精!

 

拈花:好。但对脉象的分析,用五行强解有不妥

 

病人脉诊舌诊之后,便有些考察医生的味道,向医生问症状。在极短暂的时间内做一个综合的分析,这是一个临床医生所要做的最关键的工作。正如艾味先生(女士)所言,如果言语吞吐,迟疑不决,必失去病人看病的信心。而言之有偏失,也是不能取信之由。

  我说:主要是胃部感觉胀满,大便下行不太畅通,有的时候会有胸闷,头部的供血供氧不好---会有睡眠不好、记忆力减退、耳鸣、头痛或头晕。其实尺脉之弱,肾气之损是想当然的事情,但是有朋友在旁边,要顾及病人的心情(在临床中发现,多数之男性,虽性生活之能力明显减退,然医生问及之时,绝大多数都说正常)。

  病人回答说:是这样,头一般不晕,但是容易痛。又问:是什么引起的?

  我说:你的胃镜做出来是不是有明显的充血和水肿?

  他觉得奇怪,说是的。

  我说:是因为身体内的水和血的运行障碍所导致。你的脾胃本来就弱一些,虽然注意饮食,但是想得过多,古人说思会伤脾。

他于是点头,说开药吧。

 

双脉弦而稍数,右寸不足,右关重按无力,双尺较弱.舌质红郁暗,苔薄白水润.形体胖瘦适中,其面色较其实际年纪明显偏老,嘴唇有些暗红.

双脉弦而稍数,弦是阴脉,数是阳脉,弦而数,是阴中有阳郁之象。右寸及双尺皆不足,病在中焦明矣。中焦病则上下失意。右寸不足,右关重按无力。是脾胃失其化源,脾不能为胃代行津液上归于肺,所以然也。舌质红郁暗,苔苔薄白水润。是水与血郁结所致,归于肝脾失职。

金匮言: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此言其大约也。临床上每可见,双弦者有水饮之变。

 

其面色较其实际年纪明显偏老。

其为知识分子,又为商人,虽其言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然而多思忧则其必然。(医理有在医外乎?临床之时必善于观察和思索也)

 

网友:不知版主的治法和方药?

 

拈花:因国庆要回贵州一周,所以今天把此案之处方贴出。大抵中医治病并不拘泥于何方,仅供参考。先解其水血之郁结,升清降浊。

当归芍药散加绿萼梅、桃杏仁、升麻、柴胡、法夏。

 

 

三、王,女,四川人,三十一岁。子宫切除术后六年(因生产时大出血),术后出现:头晕、全身乏力、倦怠、多梦、眠差、脱发、腰酸软。食纳一般,夜尿一日二到三次,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冬天非常怕冷。脉沉而微,舌质薄,色淡,苔薄白。

 

请分析病因病机,并示以治疗大法及方药。

 

网友:起病于生产时大出血,气血损耗而成气血双虚之证,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最初当调理脾胃,补养气血即可,失于调养,病程已6年余,久病及肾,头晕、全身乏力、倦怠、多梦、眠差、脱发、腰酸软。食纳一般,夜尿一日二到三次,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冬天非常怕冷。脉沉而微,舌质薄,色淡,苔薄白。已是一派虚劳征候,以脾肾阳虚为主,方选金匮肾气丸治疗较好.

 

拈花:析理颇佳

 

拈花:这个案子是一个验案。但是在治疗中发生了一个插曲。对于这个案子来说,这个小变化反而是最重要的,它让我更进一步的思考。

 

 

拈花

一诊处方:黄芪12克,白术18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炙草6克,升麻6克,柴胡6克,朱茯神18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12克,砂仁4克,杏仁12克。六付。

二诊:服上方后,诸症轻减,感觉舒适。脉较前有力。但食后感觉胃脘有一些胀。处方如下:黄芪10克,白术30克,党参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灸草6克,陈皮6克,枳壳6克,补骨脂15克,仙灵脾24克,砂仁3克。五付。

 

病人服此方到第二天的时候,出现了不适。想请大家推测一下,病人出现了什么不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网友:腹涨可能要慎用白术,见到腹涨继续加大白术的用量可能会有点滞,楼上的判断可能正确,上焦会有热象,但个人认为不是阴不敛阳或伤燥,而是中土不运,胆经不降,相火上逆,这是黄元御的观点,不知能否在此案得到印证.

 

拈花:白术的量是渐加的。白术量大则不滞,解语石先生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多的体会。

 

患者吃到第二天的时候出现了拉肚子,一天多达四次。于是带着余下的药过来咨询我。我想其脾胃竟如此之弱,为其择去枳壳一味,嘱其但服无妨。果然不再有不适。且食后胃胀的情况也消失了。

 

网友:多谢先生指点!真是惭愧,连边都没擦到,还想请教一下先生为什么用枳壳反而会腹泻,是因为其性寒吗?

 

拈花:枳壳下气,味酸稍苦.

 

三诊处方:黄芪21克,党参12克,洋参5克,白术18克,当归6克,炙草6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仙灵脾30克,菟丝子30克,补骨脂15克。七付。

三个月后介绍一朋友来就诊,问及身体情况,言上次服药后身体好了很多,到现在也没有复发。

 

由此可见,临床之中,用药宜审慎,不可孟浪!多一味,少一味,轻一些,重一些,都会不一样.医道虽难为,但是如果力行之,必有所获而造福于世人.

 

 

四、思齐肺炎案

  今年三月,护士说她的侄女在医院挂了一周多液了,还没好.说是发热咳嗽,照片说是肺部有感染.现在已经不发热了,但是咳嗽很厉害.

  病人来了,是一个十六岁的小女孩子,面色白净,个子瘦长,咳嗽频频.咳嗽多为痉咳,痰少,咽痒,无明显怕冷,微汗,倦怠,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右浮略紧,双脉沉取无力.查扁桃体稍肿,咽部稍充血,肺部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

  以三拗汤加味:炙麻黄4克,杏仁泥10克,灸草6克,桔梗6克,前胡3克,平地木18克,党参6克,蝉衣6克,天将壳10克,百部6克.三付.机煎.

  三日后,同事说她侄女效果不明显.余在治疗此等病前向来自负,不得其解,或认为病重药轻?又经机煎?嘱其带来复诊.舌质与舌苔变化很大,终于明白原因何在.

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原因所致?

 

网友:虚咳 :枳实 生姜 党参 黄芪 当归 细辛  

不知道舌象变成怎样了...

 

拈花:舌质转淡,苔白水滑.论坛上有一文:输液是引发湿邪的新途径。由此可征。症状无明显改变,脉弦意较明显。

 

网友:此症金师有专方

"春节感冒至今间断输液,寒痰咳的,陈皮300,枳实30 生姜80 党参20 黄芪20 当归20 以这个为主方,这一月治了不少,三到五剂"

 

拈花:我以麻杏薏甘汤参小青龙汤意.处方录如下:

炙麻黄4克,杏仁泥12克,薏米15克,炙草6克,法夏12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橘红10克,前胡6克.机煎.三剂.愈.

 

拈花:小姑娘几个月后又有一次外感咳嗽,痰中带有血丝.她的妈妈说是一天睡觉很晚,躲在被子里看书.视舌红苔少,脉细而弱.查桃体稍种,咽部充血,肺部听诊阴性。虽有外感,却以内伤为重。麦门冬汤意:

麦冬30克,半夏6克,党参10克,五味子3克,僵蚕10克,白前6克,百部18克,金荞麦18克,茅根18克.三剂.愈.

 

可见病因与病机都会随时转变.在临床之中,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这个病人主要是因为输了大量的液引起的湿邪内伏,后来观察类似病人,不用三拗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舌象.是否用了宣肺后,其饮易于泛滥?

 

网友:认同先生的看法,我的想法是原来的饮是是以“冰“的状态存在于局部,阻碍了阳气的运行,所以会导致舌红,用三拗之后,冰化为水,阳通故舌淡,但水湿也泛滥了。

另我看蒲辅周蒲老的医案,也有一例三拗的医案很特别,但和此案刚好反过来,是舌由淡变红,在下不甚了了,能在这里帖出来请先生指点一下和大家讨论一下吗?

 

附:蒲辅周医案之寒喘(重症小儿肺炎)

薛某,女,2个月,1961年3月15日因发热,烦燥,喘促住入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两肺满布水泡音,体温39度,脉搏180次/分,呼吸80次/分,面青,口唇青紫.临床诊断:重症肺炎.

 

病程与治疗:会诊时,患儿身热无汗,烦躁不安,喘促而面青黯,舌淡,苔白微腻,脉浮数.属感受风寒,肺卫郁闭,治宜辛温解表.处方:

 

麻黄二分,杏仁八分,甘草二分,前胡五分,桔梗五分,僵蚕一钱,葱白(连须)一寸

 

    次日复诊:患儿体温微降,手心润,面已红润,微烦躁,喘促减,舌质微红,腻减,脉细数.原方加生石膏一钱,再服一剂.

 

三诊:热退,喘平,烦止,微咳有痰,舌淡无苔,脉滑.此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以调和肺胃,清气化痰善其后.处方:

    法半夏一钱,化橘红八分,甘草三分,川贝一钱,杏仁一钱,竹茹一钱,枇杷叶二钱.

 

    服后,诸症悉愈,观察二日出院.

 

按:本例初起病情虽重,但治疗及时,蒲老抓住身热无汗,喘促而青黯,舌淡,苔白微腻等症状,诊为风寒闭肺之寒喘.急以微辛微温之剂,解散风寒,适中病机,故能迎刃而解.若只谓肺炎属风温范畴,又当春令之时,而只用辛凉,则表不解而肺卫愈闭,将延误病程.

 

此案让我有许多想法,原按很是不能让我满意,感觉没说到点子上,不知是我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还是此案真的有很多玄妙之处可以挖掘,还请各位先生发表一下看法。

 

拈花:我在临床上治疗肺病,受蒲老影响较大.此案在一诊之时,即当加入石膏,为何蒲老不加?先解其外也,怕束缚手脚,所以在二诊加入.用三拗后舌质变红是意料中事。

 

网友:谢先生抽空指点,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自已的看法,还请先生指正一下。

  

    首先此案的患者很特殊,为一2个月大的婴儿,非常嫩,对药物的反应非常灵敏,蒲老用了三服药易二方,患者的舌脉就变化了二次,脉从浮数变为细数再变为滑数,舌从淡腻变为微红再变为无苔,很是体现了药物的作用。

 

    我想初诊可能不少习用经方的人会直接用麻黄汤而不是麻杏石甘汤,患者除了烦燥以外看不出有什么郁热的地方,而小儿重症肺炎多见烦燥,我看蒲老的小儿肺炎医案,总结出他非常重视舌像,通常根据舌像来判断寒温,舌淡则用温法,舌红则用桑菊饮一类,此案蒲老不用麻黄而用三拗个人认为体现了蒲老的谨慎,因为小儿是很多温病的,而且蒲老习惯于解表药宣肺药不用死一种,通常都是几种一起用,也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里气不偏寒偏热。

 

    此案若只用了麻黄解表,可能局面会完全不一样,患者的情况极有可能会恶化,因为此证可能不是麻黄证而是大青龙证,大青龙证如果不用石膏只用麻黄是解不了表也出不了汗,在有内热的情况下麻黄是要配合石膏才能发挥作用,此案也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初诊后患者情况有轻微好转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是多亏了蒲老的习惯没有用死一种解表宣肺药,患者脉转细数不知能否视为表解,功劳可能是因为葱白而不是麻黄,后来加入了石膏,麻黄的作用才得以充分发挥,表肺双解。但患者的舌脉却又体现出药物对脾胃的透支,如果初诊就用大青龙,不知桂枝和姜枣能否对患者娇嫩的脾胃有所帮助,避免一波三折的情况出现?

 

拈花:蒲老此案三诊。一诊解表,二诊表里同治,三诊调理.病情虽然严重,却信手挥去。从此案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用药轻灵,不以药去病,而是拨动病机,深得太极之意.二.用药清晰,井井有条,前后有序

 

 

五、谈谈外感的治疗

 

好久没动了,既然是系列,觉得还是有做下去的必要.对于我这种懒人,是个促进,对于初临床者或许有些帮助,如此已经足够.此次想谈谈外感的治疗.想起我初临床的时候,真的是汗,十个外感病人可能也就看好五个,每有对着病人,笔不知如何落下.当时能够拥有相当的病人,其实是针药推同治,在难杂病方面有所斩获的原因.后来随着对伤寒论的深入,对温病书也有所涉及,再后来读了伤寒质难等书,不说十治十全,但也十治九全,至少在外感病方面勉强及格了.

治疗外感病,其最紧要处在于明了外邪与正气之进退消长.正不虚,但解其外邪即可.如果正虚,视其所虚而补之,解外之药宜权衡分量.又复杂的外感,往往有诸多兼杂情况,或杂痰、杂瘀、杂湿热、杂里寒等等,可内外分消,并而行之,是虽治其外感,而多年之沉疴也可轻减。

  次要的是明了外邪是什么性质,是风?是寒?是暑?是湿?是燥?是火?是单独为病?还是狼狈为奸?对解外用何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再则是明了邪之所在。可用六经方法以定其病位。另外,查咽喉、肺部听诊都是在所必行,如果兼有胃肠道症状的,腹诊也是有参考意义的。

外感之治疗,伤寒与温病为最重要的两个派别。历来素多寒温之争。其实有寒就有温,有温也当有寒,疾病本来面目如此,非争能去其一。

    伤寒之法每有宜于温病者,温病之法可补伤寒法之不足。所以伤寒与温病方法当互参为上。

天士言:吴越之地,地卑水湿,多湿热为患。然而时过境迁,空调盛行,外寒者多,至于里之湿热须当两解。又每有喜冰饮之人,里有寒湿郁伏,不可不知。

我在广东呆过三年。所用之方,伤寒方远多过温病方。所注意的是广东人喜欢饮凉茶,多为清热苦寒药,往往阳浮于外,寒郁于中,或上盛下虚,祝味菊先生的温潜方法用之疗效多好。但是附子的量宜小,同时要配伍酸枣仁白芍酸以养肝,可平稳无变。如宜清解宣透方法,药量宜小,观木易先生治外感之案,颇为合拍,大家可以参考之。

虚人外感,一定要照顾正气。记得刚临床的时候,有一个流产后的病人外感复诊,前医用的是八珍汤加味,我嫌其效果缓慢,用了桂枝汤加味,结果病人出现明显畏寒,反而身痛加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临床过程中,每有用补中益气汤稍加一二味外解之药治气虚外感者,疗效甚好。另观沈绍九治外感病有纯用枸杞党参桂圆当归得愈者。对于虚甚之人,处方宜慎重细致。

 

案一

蔡,女,三十五岁。人工流产后二十天,且兼外感。先于一四川流医处服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病情越更加重。刻诊见:面色青黄无泽,声低气促,寒热往来,身痛畏风,口干口苦,干呕不食,头晕目眩,心悸,血来甚黑,成块,淋漓不尽,腰腹疼痛。舌红郁暗苔白厚,脉弦紧。

 

一诊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夏12克,红参10克,炙草10克,生姜三片,大枣10克,茯神24克,桂枝6克,桃仁泥10克,红花6克,茜草15克,麦芽30克。三剂。

二诊:寒热已去,血来已净。口酸,欲呕,胸闷,头昏沉,不欲食,大便近日较稀,夜尿频。舌正苔白厚腻,脉沉弦     。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夏15克,红参6克,炮姜炭10克,炙草6克,苍白术各18克,厚朴6克,陈皮6克,升麻9克,防风6克。四剂。

三诊:舌厚已退,欠润,脉沉小。惟诉眼视物久则酸胀,余无明显不适。处方:黄芪24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太子参10克,玉竹10克,炮姜炭6克,焦三仙各10克。四剂。

 

拈花按:1.首先当区别是伤寒还是温病,前医误用银翘散第一步就错了。2.即明了流产后伤寒,其次当明病在何经?从症与脉可知病在少阳为主,而太阳未罢。3.选方当选小柴胡汤作底方,加桂枝,另因恶血未净,参入桃红茜草,加茯神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法(仲圣是加茯苓),入麦芽意在于运脾胃,助生气。4.二诊得效在意料之中,但邪漫散于上中下三焦,治病当取其中,以柴平煎方法理中焦为主。5.三诊厚腻之苔得退,食纳也复,注意脉得沉小是病退。用补中益气方加减调理善后。

 

案二

郭,女,四岁。2007年10月21日来诊。外感后咳嗽十余日,服过中西药皆不效。呛咳,痰少。面色青黄,平素食纳不馨,口不渴,大便干,小便频。舌淡红苔少中剥脱,脉细数。查:扁桃体肿大二度,咽部充血,肺清。

处方:麦冬10克,法夏4克,党参4克,炙草3克,大枣6克,酒军3克(后下),僵蚕4克,蝉衣4克,前胡3克,天将壳6克,麦芽6克。四付。

二诊:咳嗽已极轻微,有痰,纳进,小便已不频,舌淡水润,苔花剥已减轻很多,脉细软。查:扁桃体已不肿。处方:生白术6克,党参4克,茯神10克,炙草4克,桔梗3克,前胡3克,天将壳6克,陈皮4克,法夏4克,仙灵脾10克。四付。

 

拈花按:不一定要执于某方,大法更加重要。大家参考

 

案三

张,女,四十天。外感后咳嗽频频,痰鸣如锯,双肺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及哮鸣音。印象:支气管肺炎。

处方:麻黄1克,杏仁4克,桃仁4克,郁李仁4克,法夏4克,细辛0.5克,五味子1克,干姜1克,白芍3克,炙草3克,天竺黄3克。三付。

二诊:咳喘已愈,肺部已清。改治其脐部肿胀。用药局部敷贴。

 

案四

邵杏珍,女,53岁。咳嗽两周,兼有喘促。早上痰多粘黄,口不干。舌质薄荷叶边,苔薄白而润。脉沉而不畅。

处方:麻黄4克,桂枝6克,白芍12克,法夏12克,干姜4克,细辛4克,炙草4克,天竺黄10克,浙贝10克,海浮石15克,太子参15克。三付。

二诊:咳嗽已微,无喘,痰少许多。月经适来一周,淋漓不尽,色如咖啡,量少。舌淡红苔水滑。脉右已浮,尺弱。处方:麻黄3克,麻黄根6克,杏仁12克,桃仁10克,郁李仁12克,白果仁12克,桔梗6克,炮姜炭10克,血见愁12克,炮附子10克。三付。愈。

 

拈花按:上案的二诊方,是陈苏生先生的二麻四仁汤加减。二麻指麻黄与麻黄根,四仁指杏仁、桃仁、郁李仁、白果仁。全方还有百部、车前草、甘草、冬花、陈辛夷、苍耳子等味。我用此方,一般单用二麻与四仁进行加减。疗效非凡,希望有缘者能识之,用之。

拈花按:这两个案子,都用了一个方,小青龙汤。张案是小青龙汤去桂枝加杏仁、桃仁、郁李仁、天竺黄。邵案一诊方是小青龙汤去五味子加天竺黄、浙贝、海浮石、太子参。

      至于小青龙汤的方意与用法,希望有心者能贴出以供大家参考。

 

      张案去桂枝是不欲其发汗,欲其宣肺,所以增入杏仁宣肺下水气。桃仁与杏仁合用,气血兼顾,在于小孩子尤其重要。郁李仁下水气降阳明,天竺黄化痰于无形。所以其效如响。

      

      邵案用小青龙大家或许有疑问,因为患者的痰并非泡沫痰也并不清稀,其痰粘黄,但是以小青龙汤为主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什么原因呢?有二个看点:1.患者口不干2.苔薄白而润。既然在里非热,为何痰又是粘黄呢?外有寒束,肺气必有郁滞,故其脉沉而不畅,肺气不行,痰阻于内,停久则其色变,其质稠。所以取小青龙汤为主方,去五味之收,参入天竺黄、浙贝、海浮石化痰,太子参为益气而设。

 

案五(以例证二麻四仁汤之实效)

刘应英,女,六十三岁。老慢支。此次外感后咳嗽喘促半个月。咳嗽为痉咳,咽痒即作,气上逆不能自止,必咳出白色泡沫痰后症状方能减轻。平素头晕。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而频。舌淡苔少水润,脉弦紧双寸不足。查: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滤泡,肺部听诊可闻尖啸音。

    处方:麻黄3克,麻黄根6克,杏桃仁各12克,郁李仁10克,白果仁10克,桂枝6克,白芍10克,法夏12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平地木15克,天竺黄6克。三剂。

 

    二诊:咳喘已极轻微,痰白,易咯出,小便正常,大便仍干,舌尖麻木,头晕,口微干。舌正苔少前部可见小裂纹,脉脉沉细,右寸尤弱。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

    处方:炙麻黄4克,麻黄根4克,郁李仁18克,白果仁10克,海浮石15克,天竺黄10克,陈皮6克,法夏12克,太子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三付。

 

案六

陈旭,男,一岁。外感即咳喘,体质素弱。此次已经咳喘多日,吃药输液无效。查: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明显,双肺密布痰鸣音。

处方:麻黄1克,杏仁泥6克,炙草3克,薏米6克,僵蚕4克,蝉衣4克,酒军后下2克,桔梗3克,前胡3克,冬花3克。三剂。愈。

 

拈花按:此案处方即以麻杏薏甘汤与升降散合用,去姜黄加桔梗、前胡、冬花。麻杏薏甘汤为云龙三现之治湿喘方。临床之初,受刘渡舟老师古今接轨论影响甚深,另对其“云龙三现”之三方的使用近年来越更娴熟,其使用之范畴也有所拓展。

 

案七

张,女,五岁.初秋外感,胃肠蕴热.大便两日未下,高热近四十度,起伏不退,无汗,昏沉嗜睡,倦怠少力,食纳不进.查扁桃体肿大二度,整个咽部充血明显.双肺呼清.舌红苔厚腻微黄,脉滑数.

麻杏石甘汤合用升降散:麻黄0.5克,杏仁泥6克,生石膏18克,生甘草6克,生大黄2克,蝉衣5克,僵蚕5克,射干5克,桔梗6克,挂金灯6克.一剂热退神清,咽肿减,大便已下.食粥以调理.

 

    拈花按:为说明接轨方法之实用,特发此案以明之。此案处方以麻杏石甘汤与升降散合用,去姜黄加射干、桔梗、挂金灯。较一般之处理,功效尤捷。

 

案八(一些较复杂的外感病例)

曹,女,四个月。咳喘数日。服一医生处方后,咳嗽虽然稍减,但却腹泻一周,入夜则烦哭无度。刻诊:咳嗽兼喘,面色恍白无神,睡则露睛,不欲吃奶。舌淡嫩苔润。查双肺哮鸣音密布。(案八女孩的前医处方录如下:杏仁5克,苏叶5克,法夏3克,陈皮5克,前胡5克,枳壳5克,桔梗8克,茯苓5克,大枣5克,紫菀5克,冬花5克,黄芩5克,生甘草3克。二剂。)

诊断:此肺脾同病,谨防成慢惊。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炮附子4克,生白术6克,红参3克,干姜3克,法夏4克,陈皮3克,砂仁4克,生麻黄1.5克,麻黄根3克,细辛1.5克,炒白芥子3克,炒苏子3克。两剂。

    过一些时候带其长子来看感冒,说上次其女儿服两剂即全好,所以没有来复诊。

 

拈花按:此案虽重,然治验则速。所以治效的关键,多在于认证清晰。脾肺同属太阴,手足相连。在生理上,两者息息相关,临床上多见此病及彼,彼病及此,或二者同病的。另有一个可以参考的贴子,或有所思。http://www.mingyi99.com/bbs/viewthread.php?tid=7734&extra=page%3D2

 

拈花按:前胡一味,观赵绍琴老先生案,一般只在三克以下,为什么要用这么轻?或许可以请教一下天医星先生。

 

儿科古称为哑科,言其治疗之不易。但今天比古时毕竟多了查咽,听诊等等方法,这些方法,我在小儿外感疾病时必用。肺部听诊其实并不单纯听个有无病理体征,并可闻肺气之强弱,肺气之有无阻滞,可以对病情分析作一个补充。

    另,三关之法,验于临床并不太准确。鱼际之法,也是我临床所习用。但儿科望面察神更加重要。

    此案当先定表里虚实,如此则立方相去不远,效果也可以预见。

 

拈花按:所贴之案,不过些平常案子,示人以规矩罢了。我临床上的用药,附子有用到一百多克者,葛根白术黄芪皆然,视病人与病情而处方罢了。如果单只是轻灵,或许每有轻而不灵的时候。掌握了大法,才能不至于所失过多。

麻黄与麻黄根同用,我最先是从蒲辅舟老先生案中学习的。后见陈苏生先生二麻四仁汤其组方甚妙,临床也每用之。在这里是与麻黄同用以理肺气,并不在于止泻。

 

网友:“麻黄辛散,开腠理,宣肺气,透毛窍,散风寒,解痉平喘,乃发散肺部邪郁之良药。但因其能收缩血管,故高血压患者本应忌用或慎用,又因发散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亦忌之。而麻黄根与麻黄作用相反,不但能固表止汗,并且还能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所以二者合用,一开一合,开合相济,既调整肺气,又不致使肺气开泄太过,既能加强肺的活动功能,又无升高血压、助长兴奋之流弊。”

 

 

案九       

李安,男,五十岁.慢支多年.此次受寒咳嗽半月未愈,以夜咳为剧,痰如清水,多泡沫,喉痒,胸闷.舌淡苔白腻润,脉浮紧。查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痰鸣音密布。

以麻杏薏甘汤与小青龙汤合用:麻黄4克,杏仁泥18克,薏米24克,炙草6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法夏12克,僵蚕10克,防风6克,白芥子6克.四付.

后带其孙女来看病,说是服药已好.

 

    拈花按:此治湿喘方与治寒喘方合用。胸闷故去芍,咽痒加僵蚕防风,用白芥子意在增强豁痰之力。

 

案十

郭,男,44岁。外感后。寒热不明显,头痛,头晕眼花,口干苦,饮水多,咽痛,咳嗽,胸闷叹气,干呕,近日不想吃东西。大便平素易腹泻,近来反而成形略干。脉左弦略紧,右浮弦。舌红稍郁,苔腻微黄,水滑。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清。

    2008年1月3日。一诊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夏12克,红参6克,炙草6克,花粉12克,桂枝6克,茯苓15克,桔梗6克,前胡6克,生姜五片(自加)。两剂。

    患者第二日即来复诊。说是觉得药味太清淡,第一剂头煎后,并入第二剂一起煎服。本来已经轻松,但傍晚时在工地上复受风寒。目下见症:咳嗽加重,痰多易出,一身尽痛,涕多,鼻塞,初诊所见诸症轻减。查咽部无明显异常,双肺部可闻尖啸音。舌红稍郁,苔薄黄水润。脉右浮紧而滑,左脉弦略紧。处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灸草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法夏15克,白芍12克,葛根30克,白芥子15克,苏子6克。二剂。

    三诊:2008年1月5日下午。服药后,诸症减轻,大便见溏。双肺呼清。舌正苔薄白微腻,双脉弦细。处方:柴胡24克,桂枝10克,干姜6克,花粉18克,牡蛎30克,炙草10克,杏仁15克,厚朴6克,桔梗6克,前胡6克,天竺黄10克,平地木30克。两剂。

四诊:1月7日上午。咳嗽除早上外其余时间已无,咳时有痰,多,粘。纳进,口干燥,饮多,这几天有少许厌油,人易倦。舌正苔薄白欠润,脉左弦细,右弦而滑利。处方:柴胡24克,黄芩12克,花粉15克,红参6克,炙草6克,大枣10克,葛根18克,杏仁24克,厚朴10克,平地木30克,炒麦芽18克,天竺黄10克,浙贝10克,生姜五片(自加)。两剂。

九日在路途见到,说已经好了。

 

拈花按:小柴胡之口渴症往往会渴得很厉害,而其津并不亏损,说明这个口渴是因为津液运行有障而非消耗。“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句宜参。但津液得下,又何不是“津液得上”?

拈花按:此案诊疗过程详录如上,以前治此类病,大抵三剂内全好。这个病人则服了八剂始得成功。与复感有很大的关系。

    一诊病情少阳为主兼及太阳,用小柴胡汤加桂为主方,二诊,复受风寒,少阳病证轻减,外有寒束,内有饮泛,故主以小青龙汤。三诊,便溏,现脾素弱之原形,主以柴桂姜汤。四诊诸症皆微,以倦怠,口干喜饮为最明显,仍主以小柴胡汤加减。

     用药比较杂沓一些,但仍是经方底子。可能对大家认识少阳一经的邪气进退消长有一些帮助。

 

 

案十一

王,男,三十五岁。2007年10月15日来诊。外感后,咳嗽咯血一月余,诸治无效。目下见症:无恶寒发热,咳嗽频作,胸闷微喘,血色鲜红,往往随痰而出,痰或白或黄,时粘时稀。纳减倦怠,面色青黄。舌红苔白腻微黄,脉细数。查咽部无异常征象,右肺底可闻及湿罗音。

处方:麻黄3  麻黄根3 杏仁15  薏米18  芦根24  茅根40  冬花10 紫苑10 合欢皮10 桑白皮10 太子参24  厚朴6

10月18日二诊:已无咯血,痰中也未见血丝。咳嗽大好。舌红苔白厚,口干燥。脾肺得运,水湿一化,所以口反感干燥,然苔转厚欠润,是前方有不尽美处。

二诊处方:麻黄4  石膏24  杏仁15  炙甘草15  苍术12  荷叶15升麻9  沙参18 茅根45  芦根15  金荞麦15  太子参15

二诊方服后,诸症皆清。年底随访,前疾一直没有复发。

 

拈花按:对于血证而言,现在的中医接触到的是越来越少了。贴一个与外感相关的咳嗽咯血案,大家思考分析。

虎杖用于清降足少阳胆经,紫草入血分,止血。

 

拈花按:此例是个“支扩”的病人。从病位而言,总之是个肺病,治疗上当不离于肺。

有人对我说,对此案的治疗思路不是很清楚。便在此啰嗦几句。

一诊:外有时令之气影响,内有湿热内伏。郁而不能正常宣发,是咳嗽咯血的主要原因。来诊的时候,已经没有寒热,脉已细数,是病已经深入,且又见到脾虚症状,是手经病及足经。治疗当由里而外,上下分消其邪。所以选用麻杏薏甘汤加减,麻黄根是与麻黄相合理肺气,厚朴为了降阳明下逆气,现在想来麻黄根不如不用,厚朴如果换成酒军应该更适合。合欢皮单味即是黄昏汤。

二诊:已见效,湿渐化燥越显。改用麻杏石甘汤合用清震汤加味。总之,以托邪分消为要。太阴之邪,其出路,无外太阳与阳明。其法皆在《伤寒论》与《金匮》中

 

许浩,男,66岁,咳嗽一个多月,咯痰较多,痰中血块,色鲜红。常感痰从左升,左肋有不适感。脉右浮弦滑,左滑而弱,舌红苔白微腻水润。清宣肺气,辅以平肝:麻黄1克,杏仁10,白芍8克,当归10,桃仁6克,虎杖6克,茅根30克,法夏10克,平地木10克,青黛1克,枇杷叶6克。二剂。再诊:咳嗽减少,痰中仍有血,舌红苔白,脉弦滑。清宣肺气,兼以降浊:麻黄1克,杏仁10克,桃仁6克,紫草10克,川军1.5克,枳实6克,桔梗6克,茅根30克,葛根12克,枇杷叶10克,牡蛎24克(先下).二剂.三诊:服前药已愈,饮酒后又发.脉右弦意已减,舌红苔白浮.仍以前方.

 

按:这个病人是2005年底治疗的,那时在广东。找来贴在这里,或有些微参考。当时有个小细节,现在还记得起。这个老先生知道我是外地人,怕我不懂他的话,所以特意用纸写了“残红不忍瞧”的话带来给我看。

 

 

 

 

 

 

 

 

医论篇

 

一、论泄泻

泄泻之急者,其因不外伤湿、伤寒、伤食、火发。然都兼风木之郁于下。

腹痛肠鸣,不平也,不平则鸣也。是以所治之方多有疏风升阳,如清震汤之用升麻荷叶,祝氏治滞下泻下之用羌活,程门雪治泻之用防风炭。风药不独用于湿,又可解风火之急迫。大小肠之火,火势当向上,而非下行,其为郁火明也,郁火当发散。如痛泻要方之用防风,郁积之木升而举之,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当不致下郁为害也!

 

二、李氏与祝氏

  李氏东垣与祝氏味菊之法各有妙理,在下小议之.

    李氏之益气升阳法,重中上之阳气也。祝氏之温潜法重下焦之阳气也。其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其法一重升,一重降。其义对看,其中之妙自然慢慢可悟。李氏重生发,祝氏重收藏。

有头重脚轻者,以祝氏法为主,有上虚而下陷于阴者,李氏法为主.视其证而用其方法,不致有大误也。

古医家之多如牛毛,择而习之,即可也。医中之典籍,以为基础,务当择精去杂,参以心悟,或可有得也。

 

三、谈痘与斑

“青春痘”、“色斑”多为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然内分泌失调在于中医则是简单的事情,调节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这是中医的能事。然而中医也不是谁都能治痘疗斑的。

  见临床之中医多见痘则清之,以黄连、芩、柏、大青叶、大黄之辈出入,痘虽见有轻减,然减而又增,或引发其它诸多不适,如月经迁期、腹痛、腹泻等等。这不是真正的中医的面目,假中医、披着中医的皮的狼太多了,真正的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要辩证而治的。对失衡的物事进行调节并使之平衡,这才是中医的使命。

  治疗的法则先分阴阳二义,并辩明在气在血。我的治疗经验上,往往久痘阳虚者也多,不可一棍子打死,一定要用明亮的眼睛来看问题。清宣者,宜于心肺之治,肝肾的调节一定要讲求方法。于斑的治疗,也一样,妊娠斑者,多因为水湿之郁滞气血的亏损,阳气不足以宣化是其主要的原因。黄褐斑者,多因气血不荣肝家郁结所致。黑斑者,多因肾阳不足,火力衰弱,内有痰饮所停留。我的老师张大简教授,长于治斑,我得益不少,然其所得者无非“辩证”二字,如果能辩证,能辩个清楚,就是很好的中医了。

  是以,中医的学习关键在于是否把握了中医之秘,这个秘就是阴阳气化的道理。否则终其生而无所得也!

 

四、癌症与心理

  想到一件旧事.在广东开平的时候,有一个肺癌晚期的病人,因人介绍来我处求诊.

是个年已七十的老爷子,由于不知自己的病情,在我的治疗下一天天的好转,胸水明显的下降,肺部的听诊越来越清晰,老人也很开心,说中医比西医效果要好,治到一个月的时候,老人不来了,因为没有他的电话也就渐渐忘记了这事。

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老人的儿子带着自己的儿子来求诊,是右耳几近失聪.于是便问到老人.说是老人已经走了,因为不小心让老人知道自己的病情,老人拒绝再来治疗,一天天憔悴下去,不到两个月就死了.这儿子言语之间颇有些叹息的意思,也许是想如果老人不知道内情的话,至少也会多活两年吧.

  又想到老家医院里的同事之一,患了子宫癌,却非常坚强的借助中草药活了下来,自己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吃了不少的蜈蚣全蝎,还有一种竹林里生长的毒虫,我就看过她在房子外边晒着.后面去复查说是已经没什么了.

  奇迹的创造需要勇气,穿越苦难,它才能成为你的财富.

 

五、激素就是哮喘孩子的拐杖

  小儿之哮喘,在我手下,每有几剂症状即退,或调理些时日,有时甚至于无须调治也有不再发作者.想来,其中原因有二:一.没有用过激素,至少没有规律地长时间用过激素进行治疗;二.没有长期或大量的上过抗生素.  

  哮喘是与免疫相关的病,激素与抗生素对孩子尚未完备的免疫系统起了很大的破坏,导致孩子们的免疫系统紊乱.规律使用激素治疗的哮喘儿童,激素取免疫之能力而替代之,如果打一个比喻,激素就是孩子的拐杖,不扔开这个拐杖,哮喘永远也好不了,只要有激素的干预,孩子的免疫就不会正常.

  这种治疗,就象有些父母的溺爱一样.常常会替孩子做这样做那样,以为这是为孩子好,这就是父母的爱.其实错了,父母永远不能替代孩子一辈子,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生活,学会如何去爱.

  现在的实情是病人依赖抗生素与激素,医生同样依赖抗生素与激素.我不是想抹杀抗生素与激素之功劳,抗生素与激素并无错,然而在于使用的正确与否,中国的医生们在这方面有多少是合理的呢?

 

六、养生的故事  

有一个故事,过去好多年了.还是在大学的时候,从家乡玉屏坐车到贵阳去.在列车上见到一个老伯,看来约五十余岁的样子.聊起来,才知道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家里还有一个已经一百好几岁的母亲,可以自己种菜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向他请教养生和长寿的方法.  他说了几点,其实很简单.人就是这样,简单的事往往难以做到,简单的理难以看透.其中的内容如后:一.热水脚,每天泡一个热水脚,不洗冷水脚;二.冷水头,洗头的时候水温要低;三.不吃零食,少吃肉食;四.适当的体育运动.

对医理有所参悟之后,对老伯的话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么些年来,话虽然记得,然而却没有亲身去身体力行.但是也因为注意了其中的某条而有所裨益.

因为的确是有好的效果,所以贴出来让大家可以参考和力行.先简单的分析其中的道理.

热水脚:俗话说寒从脚起,使其下常温为养生第一义也,另可参考祝氏味菊之温潜一法.对等来看,其间有妙意可见.

    冷水头:虽然我并不赞成初用者即用冷水洗头的法子,但是认为一定水温要比较的温和,头是清空的地方,头宜常清,叶天士之方法可以参考对照.

    不吃零食,少吃肉食:减少脾胃的负担,是生化有源,而能生生不息,李氏东坦之方法可以参照

    适当的运动:气血之往来,营卫之和谐,运动可以助之.生命在于运动,尤其是现在的人们,运动的量越来越少,大肚子的人越来越多啦.

 

  按:之所以把此篇放在最前面,是欲明养生防病比治疗更重要的道理.此养生之法简单可行,行之有卓效也.

 

七、疾病的表象与实质

  西医总是认为自己已经无限的接近疾病的实质,因为其可以精细的程度.但对于有的病,往往走到后面,却发现什么都不是,除了表象还是表象.     疾病之所以不治,绝对不是因为其即是不治之病,多是因为医学或医者的认识与其实质相去有一定距离.如果有认识上的清清楚楚,何谈没有治疗的效果?

    我想做的工作也是尽量站高些看远些,尽量把自己的思想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境界里去,现在已经有些初步的进展.     

  那天与上海嘉定过来的一个慢粒术后病人聊到肾气丸的方解,可以想见其感觉耳目一新的样子.那天与朱老师聊到麻黄升麻汤方解,老师叹息后来人未必不如古人.心中无尘埃,方可感受仲景之心跳;胸中无成竹,方可容纳百川.

    XX曾疑惑我言其父母之情况与西医之检查不合.我所言之脏器不能等同于实质上的脏器,这是其一;其二我所言的脏腑情况更接近于人体之本元;其三,对于将来的发生,我所言更验于西医之检查.有诸多的疾病尚不能为现在的检查所知,有诸多的人有明显的发作情况而始终从西医那里找不到任何异常的检查结果.

    比如高血压病,现代的医学是找不到合适的根源的.高血压,其实也就是一个表象罢了,却拿来做一个病名,这里面也有其无奈和肤浅处.任何的血象的异常也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这些数据虽然给了医生一个提示,却照样会模糊医者的心智.所以我们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而失去我们的心,做医是处处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的,认得清楚一些,走得远一些,所成也会多一些.

 

八、王道无近功

  王道无近功,此语最早出自何书,我因为懒,没有去考证。拿到中医的治疗上面来说,也已经是很久的事了。意思是治疗虚损或其它慢性病,当以缓图的方法,扶之理之生养之,不可求速效而损伤诸脏诸腑。

  在临床上,如果病的性质不同,治疗的方向、方法及用药都不同。如果无脏腑的虚损,仅为通路的障碍,用恰当的通法可以取得很快的效果。内经言:血实者决之,也即此意,当然阻碍者并非血而已,气之阻,痰之阻,水饮之阻,以及其它凡是可以归为病理产物者,都可以作为阻碍,发生功能上或器质上的病征。

    记得在广东的时候,有一个河南的妇人,因为她的老乡在我那里看慢性湿疹,只花了十几元就看好了,所以夸奖我的医术的神奇,便向她推荐我。她在诊所外徘徊很久,终于进来。说是看我太年轻了,心里不敢相信。于是先以脉诊,其实是有考察的意思。诊毕,我说是肝经郁滞所引起,一定是生了比较大的气后造成的,问其小腹有无异常感觉,小便是否正常。她于是比较的相信,说是女儿在大学里找了一个男朋友,自己看了很不满意,女儿不听话,大吵了一回,从此后小腹坠胀,小便急频,容易生气,至今已经两年多了,看了很多的医生,吃了很多的中西药物,只有越来越重的,见不到轻减。因为不能彻底的相信我的水平,是以只取了两付中药去。三日后,又来了,说是已经好了很多,要再取两付。半年后带一家人来诊,说是服四付药就好了,再也没发过。两年多的病可以四付中药解除,并不是稀奇的事,因为只是阻滞而已,而且是气机的阻碍,调理好了气机的升降出入也就好了。

    王,四十四岁,因为高血压病、颈椎病、心脏不适而接爱中医治疗。我以生脉方、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葛根汤、麻辛附汤等出入,治疗半年,西药早已经停止服用,身体情况好过壮年,血压也非常平稳。如果没有患者的配合,医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显现的。病患先得对病情对中医有相当的认知方可,否则定不能以竟全功。

  四十以上,诸损都已经开始,损之易,生之何其难!观世人每每挥霍无度,日夜笙歌,不能潜藏者,又何能生发?明于此,养生的道理已经懂了一半了!

 

  按:病人往往因求速效而辗转求医,古代的富贵之家每有一日更几医者,有时并非医之无能也,实面对须臾之间,药方下肚,药力刚行,何谈其效?今天的病人也一样,多数的患者或者家属在这方面都是无知的,我并没有贬低谁的意思,事实如此.富贵之家的病尤其难治,其心难医故!

 

 

九、浅谈小儿的疾病治疗与保健  

因为病人中,小孩子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想谈谈关于儿科疾病的认识.     古人言:要想小儿常安,须带三分饥和寒.道出了小儿疾病预防与保健的最关键内容.一是说明了脾胃病和外感病是小儿科的主要病种,二是说明了引发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三是在预防上要注意节制饮食,同时要注意保暖.

    其它的保健方法,如刺四缝穴,捏脊法都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行之简单,如果有人指导,爸爸妈妈们都可以自己做.

    我曾经对很多的妈妈说过,小孩子并不仅在于治病,尤其要注重体质的调整和保健的得法.

  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在上海中医文献馆看了很久的病,主治的老中医只知祛邪而不知疾病的根本与调治.所以这个妈妈对该医生的评价是治感冒还不错.但是体质没有改变,对外邪的抵抗力没有上升,也只能等同于西医的对症处理了.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是中医的沦落.

    另外,摆脱对抗生素和激素的心理依赖也非常重要.很多的父母对孩子的发热非常的恐慌,往往一去医院就上大量的抗生素甚至是激素,造成孩子本来就很脆弱的免疫系统越来越大的紊乱.其实多喝一些暖水,吃点粥类,或姜葱汤,或物理降温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交战的一个反映,是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超过三十九度五,不要轻易上激素或高档的抗生素.

 

十、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里面最常见的一个病种之一.常常长期困扰患者.因为其病变的特殊性,使得此病的治疗有些困难.

  临床这么多年,从开始的盲目用针与用药到现在的轻松驾驭针药,有过一些教训和挫败.四年前,对传统的推拿复位方法,自己做出了改进,让治愈率大大得以提高.

  最有成功感的是二零零三年的时候在佛山所治愈的一例患者,其CT示:腰三四椎间盘向左突出,腰四五椎间盘向右突出,腰五骶一椎间盘向右脱出.当时只是用了针推复位的方法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算是不错的了.但是最失败的一例也是在佛山,患者为一青年女性,体型较重,且务必天天坚持上班,虽然有所好转,但治疗三个多月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术.

  然而正是因为有失败,才会推动着人往前,做比较深入的思考.

在最初的用药上,往往重于活血与补肾,但事实上治疗的效果并不好,想来当时的认识有些肤浅.此病终究是经络上的病,其治疗当究之于经络才是.所以以后不管是用针还是用药不离于经络,疗效才有了长足的提高.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有慢性的腰痛史,由于外力或寒湿或腹腔压力增加而诱发.典型的症状表现为一侧的腰腿痛或腿痛或腰痛,咳嗽、坐矮凳子、坐软沙发、睡软床会使症状加重,严重的患者有间歇性的跛行,时间长的患者有肌肉的萎缩。

    有此病的患者应该注意:1、局部的保暖防湿;2、发作期间宜多平躺休息;3、不要坐低位凳椅,不要睡软床,不要长时间坐软沙发;4、不宜长时间埋案工作,让腰劳累过度;5、不宜搬抬物件,日常家务注意身体协作的合理性,尽量不要时间过长;6、不要突然腰部用力或转身;7、保持大小便的通畅。

治疗须知:1、此病为骨病及筋肉,或筋肉病及于骨,所以治疗的时间比较长,一般在二十天到三个  / 月。2、常规的治疗方法为:牵引、针灸、推拿复位、刺血、中药内服或外用;3、治疗贵在于坚持,不要因为稍效或已效就停止治疗。

 

(三)

    就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如果从经络析之,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之最为关键。

    督脉者,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损伤则阳气不能正常运行,是虚而成阻。足太阳为寒水之经,天气下降而为雨者也,通达水道至关重要。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足少阳主骨所生病。此病的发展方向为:一.督脉--足太阳经--足少阳经。二.足太阳足少阳---督脉。

  

试列案例于后以明治疗大法:

 

    案一:昆山千灯镇某镇长,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近两年,昆山上海名医看过不少,皆无所效,减不足言,深为所苦.经朋友介绍来诊.面色萎黄无泽,眼圈深黑,跛行,腰往一侧明显倾斜,转侧困难.双脉沉弱,舌苔厚腻异常.以麻杏薏甘汤合用清震汤出入,使水道清,阳气得以正常运行,外用家传"正骨散".诸症去之八九.因其工作繁忙,唯不能彻底治愈也.

案二:Matts先生,瑞典人,常住香港。因朋友介绍来诊。腰椎间盘突出症。几年来,行路不便,右侧腰腿疼痛明显,表情很痛苦。脉沉而微,舌淡苔白腻水滑.诊为寒湿阻滞经络。主方:附子理中汤。温针灸六次。此次出差来昆,腰腿痛已愈,求治眶上神经痛。这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温针灸很感兴趣,觉得非常的舒服,且让朋友拍了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虽然有效方,但辩证是关键.足太阳为寒水之经,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应以阳用为最重要目的.

 

 

十一、论治“慢前”

中医治病当明经络,不明经络之走向者动手皆错。前列腺之位置在于阴阳交接之处,任督之脉皆与之相关,肾主前后二阴,是以与肾经相关,从前列腺痛的走向来看与肝经之络一致。掌握了这几点,治疗此病便有了方向。       

论任督二脉之治:任督为奇经之首,督主阳,任主阴,任督一周为气功家之小周天是也,可见其重要性。督脉者,升举阳气于地中;任脉者,收降阴气于天上。天地之气化正常,可得无病。任督之药,鹿角、鹿胶、狗脊、杜仲、别甲、龟板、蜈蚣、全虫之类,多以有情之品以补益之。

    论肾经之治:肾为先天,内藏水火,其治当分别之。相火结痰为淤者,知柏类参以化痰散结通经;阳气衰弱,有冬秋无春夏者,真武类拨动其生机,开太阳温寒水。

    论肝经之治:肝络绕阴器一周,肝家不养,其络易淤,治慢前,肝络之治不可忽视之。况慢前之患者多有阳痿早泄之症状,是肝木郁滞或不束缚之过也。解肝之郁,泻过度之风邪,是肝家正治,然入络搜透,却是必不可少也。可用四逆散之类正下焦之气化,入当归养肝,入桃红茜草活血,入山甲以搜透经络,则病可得全愈也。

     今之医者,多守株以待兔,临床又不喜欢思考,处方而又不知变化,一效而难得,何求其它?凡治病又不明气化,是持死方死法以渡病人,是有舟而无楫,船到江中即顺水漂流矣!

 

十二、拈花谈脉

(一)

说实在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脉诊的老师.所以,不必郁于痕迹,全靠心去体会,虽然用了很多的时间来累积,但却觉得这样做很有意义.  

诊病当先知生理,而后通病理,于脉学而言,也如此.脉之生理,集人身生长化收藏于此小天地,生生不息,而生机不灭.脉之病理,凡有虚实淤积,外邪侵袭,势必影响经络或者脏腑之传递与生化.五行生克变现于脉中,心思灵透,自能捕捉.

 

(二)

   脉分寸关尺三部.从左尺伊始,天一生水.左尺对应的是肾水,左关对应的是肝木,左寸对应的是心水,右尺对应的是命门相火,右关对应的是脾土,右寸对应的是肺金.

  它们的相生关系是: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君火授权于相火,相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生生不息,永不停滞.

五行的相克在脉上表现:左寸心火克右寸肺金,右寸肺金克左关肝木,左关肝木克右关脾土,右关脾土克左尺肾水,左尺肾水克右尺命门相火.

 

  拈花按:以上略言六腑,读者自知.

 

(三)

四诊合参,说得很多了,但临床的事实是病人先要让医生过了脉诊一关才会安心的信任医生,望而知之是为神,所以"不是神"的脉诊对普通的临床中医来说更实用.

  在百姓心目中,如果一个中医丢失了脉诊,也许就认为算不上真正的中医了.这个成见不是那么容易去掉的,所以学习脉诊对年轻中医尤其重要.因为年轻,如果能脉而知之,病家必心生佩服,也就有了治疗的勇气.

  相信一个年轻中医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没有信任,说什么都是白搭,你的水平有多高也没有办法体现.

 

(四)

今天早上的一个病人:女,面相五十余岁(实际年纪四十九岁),东北口音.身材适中,面色黄无泽.脉左弦细弱,右濡弱,舌淡红苔腻微黄水润.

以上面所述测证:头晕,目眩,目涩,口干不喜欢喝水,早起口苦,欲呕,心慌,胃不舒服,大便不实.病人皆说是.并以头晕为最苦闷之事,言头晕已经半年多.问其半年多前是不是受寒感冒以后一直如此,她想了想,回答说是.故知其伤寒少阳证迁延至今,少阳枢机不利,虚而成阻.

    简单的分析一下脉象:左脉升发不足,肝血不足以濡养,胆气不足以疏泄.清之不升,浊阴不降,所以足太阴脾水湿输布有障,阳明之气不能息息下行.另单弦者,饮也.治则:调少阳枢机,兼通达水路.

    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白人参10克,炙草6克,生姜五片,大枣10克,朱茯神24克,白术15克,升麻9克,荷叶12克.三剂.

对于脉中之相生流行与相克,脉中的生长化收藏古人倒是从来没有人言及。此为我近年所参悟,写出来也许会对大家有个启示。

 

 

 

 

 

 

 

 

 

 

 

 

 

 

 

 

 

 

 

 

 

 

 

 

 

 

 

 

 

 

 

 

 

 

 

 

 

 

 

 

 

 

 

方药篇

 

一、麻杏薏甘汤或麻杏石甘汤合用升降散治湿暑温

 

前些时候比较多的外感病人,符合湿温或者暑温病的特征.用麻杏薏甘汤或麻杏石甘汤合用升降散,取得很好的疗效.发热虽然很高,咽喉的情况也很严重,但是往往能随手而愈.  

用麻杏薏甘汤或麻杏石甘汤因为刘渡舟刘老的启示而有所拓展,升降散的使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余用升降散一方,不喜用姜黄.大黄则多选择酒大黄.此依喻氏嘉言之意,巢结在上,当射之.不喜用姜黄的原因:一.不少病人是儿科病人,味道不好则不能受纳,如果不能入口,一切药效免谈.二.其对咽喉肿痛有效果,然有诸多药物可以选用,如射干,桔梗,挂金灯等.挂金灯的味道也比较苦,小孩子的话少用.

  小孩子如春升之气,正在生长发育的时候.尽量要少用苦寒的药物,谓之"赏而勿罚".如需用,病一去即当停之,否则极易损伤脾胃功能.

 

 

二、当归芍药散之应用

 

当归芍药散两见于《金匮要略》,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一见于《妇人杂病篇》。本方由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组成.

在此方的应用上,渐渐地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或有所得.

此方的病机在于水血互结.对于水血互结的轻症,往往有奇效.从脏腑的角度来看,主要在于调理肝脾,恢复水血之治.

如果拘于仲圣条文,则往往对此方的使用有所拘泥.

为了说明此方的应用,我会陆续的贴出一些案子.但是记录得可能比较简略,希望抛砖能引玉.

案一:程,女,四十九岁.去年秋天来诊.体型瘦小,面色萎黄.双下肢伸侧患季节性皮炎多年,每至秋季则发疹,痒甚.至春天的时候方有所缓解.查:局部皮肤明显增厚,干燥,有轻度脱屑,部分皮肤明显抓痕,有血迹.舌质淡红,苔白润.处之以当归芍药散加一味白藓皮,作汤剂,五付.愈.今年秋天随访,未再发.

案二:女,七岁.慢性湿疹.舌质红郁,苔薄微腻.脉弦数.当归芍药散合用升降散方,效佳.

案三:女,三十岁.月经或前或后,经来时腹痛腰酸,经色黑,成块.白带多,时有血丝兼杂.面色黄无华,舌质红暗,苔薄白.脉细滑.西医检查:阴道炎、宫颈糜烂、外阴囊肿。处当归芍药散原方,每服五克,日三,温水下。服约一月余,诸症几无,囊肿竟也消失

 

 

三、关于升降散

 

患,女,3岁半。发热,以下午明显。双侧耳前下位置肿痛四日,伴轻度发热,以下午明显。查:耳前下高突拒按,扁桃体肿大二度,颈淋巴结扪之肿大明显。舌红苔微腻,脉弦细。

方以升降散加味:蝉衣7克,僵虫7克,大黄2克,姜黄3克,桃仁泥4克,红花1克,升麻3克。两剂,愈。

 

升降散一方,组方严谨,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方中难得者。

附:

升降散加味临床运用举隅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彭亚南 陈晓娟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升降散出自清代名医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方由蝉衣、僵蚕、姜黄、大黄4味中药组成。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升降散加味,治疗一些邪热内郁、脏腑气机升降失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男,52岁,2000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诉5天前不慎受凉,而出现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全身酸痛;自服感冒冲剂后,症状好转,后出现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白黄痰,故来求治摘自: 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就诊时患者恶寒发热,测T38.9℃,汗出,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全身酸痛,咳嗽,咯白黄痰,纳呆,小便黄,大便3日未解,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白细胞7.4×10 9 /L;咽部充血,双侧扁桃腺Ⅰ°大。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感冒,辨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治以:疏风清热,宣肺降火,方用升降散加味:蝉衣10g,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荆芥10g,防风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杏仁12g,桔梗12g,板蓝根30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口干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二诊,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陈皮12g、炒麦芽15g,改生大黄(后下)3g,续服3剂后咳嗽、咽痛、全身酸痛症状均消失,纳食、大便、舌脉均恢复如常。

 

本例患者为外感风寒,治不彻底,风寒入里化热,热毒袭咽致口干咽痛;热郁于肺,出现咳嗽、咯黄痰;而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大便干结。治疗时用升降散加味疏风清肺、泻热通腑,宣上与清下并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2,女,30岁,2000年11月17日初诊。患者因咳喘反复发作5年,加重1周来就诊,就诊时患者咳嗽频作伴喘憋,咯黄痰,口干舌燥,咽痒,气短乏力,纳呆,大便干燥,排出不畅,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滑数;查血常规正常;胸部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中医诊断:喘证,辨证为痰热蕴肺,兼 气阴不足。治以清肺化痰为主兼益气养阴,方用升降散合生脉散加味。方药:僵蚕10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蝉衣6g,黄芩12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炙麻黄5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桔梗10g,杏仁10g,生

甘草5g。服7剂后咳喘明显改善。二诊:原方续服7剂,患者喘憋咳嗽消失,饮食、大便、舌脉恢复正常。

 

升降散治疗咳喘,既能止咳平喘,祛风解痉,又能调畅肺气,行气活血,对于咳喘属于痰热内郁,气血失调,气机不畅者疗效颇佳;尤其是伴有咽痒、胸闷、憋气等气道高反应状态或过敏性咳嗽,更是效如桴鼓。

 

例3,女,63岁,2002年6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性眩晕、耳鸣2年余,复发1月。诊见:头晕、胀痛,眼胀视物模糊,耳鸣,口干苦,失眠多梦,腰酸腿软,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测血压165/113mmHg(1mmHg≈0.133kPa),眼科测双侧眼压正常。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中医诊断: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以平肝潜阳、清肝火为主,辅以滋补肝肾,方用升降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蝉衣6g,片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后下)15g,菊花10g,生地30g,寄生15g,牛膝15g,石决明(先煎)30g,川芎15g,甘草5g。服药7剂后,头晕头胀痛、口干苦、耳鸣明显好转,大便已通,测血压135/90mmHg,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二诊以原方去生大黄加夜交藤30g,连服14剂,除时有耳鸣、视物模糊、腰酸外其余症状消失。后改用杞菊地黄丸进行调理。

 

本病例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用升降散散郁热,升清阳,降浊邪,升降气机,行气活血,合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清肝火,平肝阳,滋肝肾,标本兼顾、补虚泻实而收效。

 

例4,男,62岁,2002年4月19日就诊。主诉:排尿不畅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诊见:排尿不尽,点滴而下,尿量少,少腹痛,会阴部不适,夜尿4~5次,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癃,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活血行气,通瘀利水,方用:升降散合沉香散加减。处方:酒大黄6g,蝉衣12g,僵蚕10g,姜黄10g,沉香面(冲服)3g,王不留行12g,当归12g,茯苓皮15g,土茯苓12g,冬葵子12g,猪苓12g,香附12g,泽兰15g,炙甘草5g。服7剂后,小便通,夜尿次数为2次,其余症状改善。二诊:原方加牛膝15g,续服14剂,小腹及会阴部不适症状消失,余症悉除。

 

本病例证属气滞血瘀,水道不利。方中蝉衣、僵蚕辛散肺气,宣肺利水,以通调水道起到提壶揭盖作用;姜黄、酒大黄破血活血,散结止痛;配以茯苓皮、冬葵子、沉香、泽兰等活血利水,行气止痛,以达气机升降有序,气血得行,水道得通。

 

2 体会

 

升降散由4味药物组成。方中僵蚕味辛气薄,能升阳中之清阳,既可祛风除湿,清热解郁,又可化痰散结、解痉;蝉衣甘咸能疏风清热,通散郁热,是祛 风解痉、宣肺止咳良药;姜黄辛苦温,能行气散结,活血通络,宣通气血,用于气血不畅的全身酸痛效佳;大黄苦寒,能解毒祛火,攻里通下,活血化瘀,使热去毒解瘀化。总之升降散一升一降调畅气机,气分血分药物并用,能宣畅卫、气、营、血,调理三焦;既能升清阳又能降浊邪,既宣肺气又散郁火,使邪热去,腑气通。该方泻热通腑,升降同施,气血并治,调节人体气机出入,使人体气血调和,升降畅通。临床运用该方以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以口干、便干、脉数为辨证要点,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以其他方药,以求标本同治,虚实兼治,收效更速。现代药理也认为,僵蚕有镇静、抗惊厥,抗凝血,降脂之作用;蝉衣有解热、抗惊厥、镇静、抗过敏作用;姜黄有抗炎、利胆、降脂等作用;大黄有导泻、利胆、抗炎止血、活血等作用,说明升降散用于以上临床诸证有一定的药理依据。

 

 

四、补中益气汤和柴胡疏肝散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1、凌天凤,女,19岁,行经末净,腹痛二十余日.经B超妇检,西医诊断为:1.急性盆腔炎2.功血?就诊时,少腹两侧疼痛,月经量很多,色黑,有块.舌暗红苔微黄,脉右浮数,左弦数.以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18克,升麻3克,紫草10克,炒蒲黄10克.二剂.四日后带一同事来就诊,得知服完二剂已愈.

    2、周小芳,女,27岁,月经不调多年,量少,常衍期.经常在西医处注射黄体酮,此次月经将近二月余末来,注射黄体酮无效,前来我处就诊.其人面色略青,诉一个月来心烦易怒,常常发脾气,不能自主,口常苦,胁常闷,诊之,脉弦而细数,舌较红,舌体瘦,苔微黄.细询此次经停原因,其喜欢吃补药,太太口服液,乌鸡白凤丸,,肾宝都有吃过.此是阴虚之质,本就化源不足,如今又被补药封堵.以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0克,白术6克,党参10克,胆草2克,红藤24克,三七10克(为末,冲服),生蒲黄10克(冲服).叁剂.服至第二剂月经即来,嘱其服完.随访半年月经一直正常.

    3、张某,女,35岁,停经半年,服过中西药若干,无效.面色偏黄,饮食正常,大小便调,小腹不痛不胀.诚无证可辩也.舌正苔薄白,惟脉细弱.予补中益气汤原方加通草.三剂.几日后,其人来谢,言服完中药,半年之经即来,于是嘱其可常服补中益气丸.两年后随访,月经一直很好.

     4、许女,16岁。月经淋漓不断近两月,诸治无效。

     初诊,面色白无神,体修长,音低。月经色黑,有块,量多。头晕,纳食可,二便调。少腹压之不痛。舌红淡胖苔薄白,脉细弱而沉。先固气以摄血,兼以通涩法。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4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陈皮炭6克,炙草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炒蒲黄10克(冲服),红花炭6克(冲服)。三剂。     复诊,经色已经不黑,无块,量仍如前。舌脉无明显变化。细询之,其于月经来时有无饮凉茶和冷物。说是经来时日日饮冻奶一瓶,后即如此。嘱其不得再食生冷,禁摸冷水。仍于前方加减:黄芪24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炮姜炭20克,血余炭6克,栀子炭6克。三剂。     三诊,经色红,量较前少,不过仍淋漓不止。舌红苔薄白,脉现弦细。询之,日日摸冷水。嘱其不可再犯。弦细者,肝血不养,当以柔肝为主,兼以补肾温涩: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枸杞10克,复盆子15克,女贞子10克,炮姜炭20克,血余炭8克。三剂。第二日来电话,服完一剂月经已无,嘱其服完余下两剂。随访三月,月经一直正常。

 

拈花按:

我的老师之一张大简,是贵阳医学院一附院的教授。他长于妇科和杂症,一张柴胡疏肝散(自拟方)用得出神入化。老师的老师是贵州名震一方的一个老夫子,生前长于补中益气方的运用。

 张氏所用之柴胡疏肝散全方为:柴胡,白芍,当归,白术,郁金,枳壳,青皮。与景岳方有不同。其用的泻白散也与众不同:桑皮,陈皮,桔梗,甘草。此方或为张氏之经验方,也或为其师所传,张氏以柴胡疏肝散名之,我实是照录之。以下观者但观其意,不责其名。

此方,看起来平淡无奇,临床用起来却屡见奇功,他日将我所用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之。另外,张氏用此方是一成不变的,必全其味.此也为其用方特色。

 

 

 

五、浅谈石膏与附子的配伍

 

石膏与附子的配伍最早见于越婢加术附汤。很多医生对这个配伍不是很熟悉。我结合一下临床谈谈自己的用药经验,希望大家指正。

    1、用于水肿  石膏的利水作用其实不错.用之每使水湿从二便而出.越婢者,越脾也.宣化水湿使土得安也.得附子则利水湿作用更强.仲圣言,病饮者,以药温之.水湿也同饮邪皆为阴邪,是以可用附子以温之,散之.阳水者,多用石膏.阴水者,多用附子.

    2、用于外科痈肿   此用法直接从日本医家青州得来.青州以越婢加术附汤治疗破伤湿,疗效非凡.我认为无论已溃末溃,皆可用之.

    3、用于肺炎   我最开始是在一老年患者身上用之.以麻杏甘石汤加味,因虑其年高,于方中加少量附子.效果不错,大大缩减了病程.于是后来也用于一些虚弱患者的肺炎治疗   

    4、用于糖尿病  此种用法可以说是发前人之未发.糖尿病古为消渴,多从阴虚内热辩证.渴者,与石膏之药理相近,但于临床每每见上实而下虚,病人往往有夜尿频多,阳痿等症状.我初临床时对此感到异常棘手,清之则小便更多,温之则上不能受,苦思后决定以此两味相伍,使其温清各有所得.至此疗效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上不甚热者,祝氏之温潜一法当有妙用.

    5、用于痛风   对于痛风一病,我习用温病条辩之加减木防己汤主之.每有卓效.但是有时碰到肿痛之处色不红,痛较缓,肿较甚者,用此方后多腹泻数次,其效不显.从越婢加术附汤治水的启示,于此类患者加入附子少量(3到9克,不用先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临床上的病例纯虚纯实的比较少,多是寒热相杂,虚实并存,谈此相伍与应用,医者可于临床举一反三,引以类之.

 

录去年冬天之一水痘案以示大略:

    案1、唐幼,五岁,男。经人介绍来诊。神色萎黄,不欲食,嗜睡,来诊前在家已经迷睡一天。痘疹所出不多,以胸前后明显,其泡内物浑浊如脓。发热三十八度五,口渴喜欢饮水,舌红暗苔薄黄,脉沉细弱。此风温重症。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2克,石膏15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蝉衣6克、茅根15克。一剂。再诊:仍发热三十八度,嗜睡,没有吃饭,家中只有一十三岁之姐姐照看。嘱其父母请假一日。舌脉如前,于前方加附子4.5克,石膏加重到30克.第二日,诸症已平,痘也渐干.

 

案2、何女,成人.咳嗽五日,恶寒,无汗,不发热,鼻鸣,口干喜饮冷水为快.大小便调.咳嗽无痰.脉得沉细.舌红苔白微腻.此里热外寒而体质阳虚.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6克,杏仁泥10克,炙草6克,石膏18克,平地木15克,法夏10克,炮附子4.5克.两剂愈.

    此案可与上案相发明.

 

 

六、水金水通穴治疗咳嗽有效

 

母亲受凉后咽痒、咳嗽。针列缺无效。翌日针右侧水金水通,咳止。

 

 

七、关于续命汤

 

    名为续命汤的方子很多,最出名的有三张:大小续命汤与《古今录验》续命汤。续命类方的使用,我也只是近年使用得比较多,使用的过程中,受到三个人的影响。一个就是我的老师朱亲善老先生,他在多年前用小续命汤加灸法治疗多例危重的多发性神经炎的病人获得成功;另一个是澄源先生,他指出续命汤法是“大通法”;还有一个是论坛朋友熟悉的孙曼之先生,他对我说,尽管放胆去用。

    上网多年,知道有中医的论坛却只是2005年年底的事,在短短的二年时间里,认识了很多的中医朋友,获得了很多的平常看不到的珍贵资料。在此拈花谢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推动着中医网络事业的朋友,谢谢一路相伴走过来的良师益友,有大家的努力,在十年以后,或者二十年以后,中医的环境一定会更美好!

 

录徐灵胎小续命汤案两则

案1  运使王公叙揆,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谓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撙节为妙。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煎成未服。余诊其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之疑骇也。戚党莫不哗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药调之,一月后步履如初。

案2  西门外汪姓,新正出门,遇友于途,一揖而仆,口噤目闭,四肢瘫痪,舁归不省人事,医亦用人参、熟地等药。其母前年曾抱危疾,余为之治愈,故信余求救。余曰:此所谓虚邪贼风也,以小续命汤加减。医者骇,谓壮年得此,必大虚之证,岂可用猛剂?其母排众议而服之。隔日再往,手揽余衣,两足踏地,欲作叩头势。余日:欲谢余乎?亟点首,余止之。复作垂涕感恩状,余慰之,且谓其母曰:风毒深人,舌本坚硬,病虽愈,言语不能骤出,毋惊恐而误投温补也。果月余而后能言,百日乃痊。

 

拈花按:录徐灵胎以小续命汤治中风验案二则,大家细品之。或有所得。

 

网友:先生说话,一如立案行文,寻常之中有妙理,变换之处见真功,可谓绵里有针.这里,我想先生想要探讨的,实质是经方的认识问题,就先生话题,只好说说自己对古方的一点认识.浅陋之处,全搏一笑.经方之所以为经方,正是因其以神效应百病的特点,为世人所瞩目,如果能解密其组方规律,我想,我们就可以,化经方为时方,以神效应百病.那么,她究竟含有哪些规律呢,个人觉得,经方有这样几个规律:  一,  顺应原则,她准确恰当地顺应了生命的本质规律,这是一形而上的本质性规律, 她用阴阳,五行等哲学工具,形象而本质地予以揭示,心脏是心脏,但是,离开了机体,它还是心脏吗?只是一块肉而已.现代医学,究竟揭示了生命的多少规律呢,其研究,囊括了全部?  二,经方的无损害原则,作为一种异物,药物进入机体,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怎样变害为益,经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她是基于生命规律上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因此,一物可以异用,麻黄可以是麻黄,在具体情况下,它还可以是人参,大黄,从而发挥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作用.用经方,就要走到经方背后,弄清她究竟承认了什么,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摘花飞叶的地步.  三,经方的生命力原则,方药一但和生命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她不在是花花草草,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不然的话,她便不会有人们难以理解的双向,甚至是多向调节作用,及其不任加减性.现在,我们所探讨的有关类方问题,本质上,本人认为,只是对生命本质规律的认识的盲区,经方认识的一个误区问题,实质上是在套方应诊,无异守株待兔.方药只是古人为展示生命规律,及用药法度而立法,后人用之当识其变.机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实体,而不是一个不变的木乃伊,麻黄,承气只是为适应生命规律而出现的一个流变图而已,一如六十四卦之圆布终始,任何一卦,只是传承的一个符号,换言之,只要能使生命健康发展,未必麻黄承气在所必需,故,麻黄承气之不效,经方之未尽人意,罪不在古人及方药,而在今人之蒙蔽.非只续命一方,经方善用者,皆可俯拾成趣,妙合于理.是方两随阴阳,妙合三才,五行暗蕴,善损益者,可妙处百病.拘拘者,图一方药耳.

 

网友: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历代用于通治六经中风,在治风门中列为首方。《小品方》已被当时众医认为“此方为诸汤之最要”的记载。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引《集效方》说:“治风莫如续命、防风、排风汤之类,此可扶持疾病”。然自明代以后,此方已罕用。其因是真中风用本方最合,类中风则不合而已。何况小续命汤更适于各种风病(神经系统疾病),比类中(只局限于脑溢血、脑血栓之类疾病)诸方治应用更广,现今诸位也是用于类中的多,却忽视了其为治风首方,(孙先生用麻黄有其相似之处)江尔逊用小续命汤治急性脊髓性、神经性疾患治愈颇多,我在临床宗其法用于各种疼痛的治疗及其脑血管疾患方面,应用不少,抓住要点,小续命配伍之麻桂皆成救命、除痛、治“废”良药,实无奇怪之处,我在麻黄十六用中已说到麻黄用于脑血管疾患之妙。方名可知,古人不欺我。

 

小续命汤见《千金方》主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后来的书介绍本方,大都宗《千金方》条。

 

小续命汤:

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苏、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上十二昧,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差,更合三四升必佳。取汗,随人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差。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此一句治痛之疾变化备焉)

 

小续命汤在《千金方》三见,其他续命诸汤,不包括在内。

其一,即是上述十二味小续命方。

第二方“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第三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大笑、言语无历不及,宜服”。

小续俞汤虽有三方,以第一方为准.第一方治真中(诸风);第二方治血痹;第三方治失心。三方主治主证,均算风病。

药: 上十二味,明.虞恒德,突出了附子的作用云:“本方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布斩关夺将之势,能行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原阳。又能行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而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芍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其亏损之真阴。或加石膏、知母以降胃火;或加黄芩以清肺金,看其所挟见证与时月寒温加减施治。病势稍退,精神稍复,改用丹溪之法,而以补气、补血、清痰之剂以养其本气而安。此急则治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法也”(乃雄版主引孙先生案,猜测是师此法)。虞氏认本方中其他药物必借附子之力,乃得各尽其能而实效,纯从实践经验中得之。三七生对本方的论述也颇精妙,可参。

 

理:明.吴鹤皋云:“麻黄、杏仁、麻黄汤也,治太阳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太阳中风,此中风寒有表证者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川芎、芍药,四物之二也,《局方》用之拟补血。如此言之,中风而有气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病来杂揉,故药亦兼该也”。由于本方配伍严密,药用该备。明.刘宗厚认为本方是以心、肺、脾、胃、肝、三焦、命门诸药所组成的。正因如此,本方用于各经风病皆宜,当之不谬。

 

变  从三个小续命汤各个主治对比,又在林亿校说辞中,可知本方在唐代以前,已趋衍化而加减不一。其加减不一,正为切中证治,此乃各家经验,解语石善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有人善减附子,从丹溪法;有人善补气血稍佐风药煽风点火;有人从脾胃升降无序而调之以常等。诸类加减在于个人领悟程度及随师风格,不外有三,药味之加减、归经之加减、升降之加减。知此,方不惑与方药,方本无奇,药伍有理,加减合证,取效不难,何有炫奇之处?另针药结合治疗此病者,可参洁古、陈修园加减之法,方能每药相合且下针有据,还是那句话,效与不效在于主方,效之速迟在于加减。

 

常:应用本方掌握的分寸,清.喻嘉言云:“治风用大小续命汤,方中桂附、芩术、麻防等药,表里庞杂,今人见为难用。不知用桂附者,驱在里之邪也。用芩术者,驱在中之邪也;而用麻防等药独多者,正欲使内邪从外而出也。又有一气微汗,一旬微利等法,半月十日又微微驱散,古人原有规则也”。又云:“世传中风之人,每与外风一发,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为不然,风势暂定,再用续命重引风入,自添蛇足也。惟甘寒药频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熄风,二可补虚,三可久服,何乐不用耶”。喻氏意下用辛温风剂之后,宜进甘寒润剂填补空窍,提示了治程的善后。但如外风未尽,速进甘寒,也能闭痼余邪,尤当审之。

 

 

用此方的指证我认为不难,抓住根本的东西,就不会乱花渐愈迷人眼。

 

很多的症,表现出来都是标,这个本,就是一个内外,[b]外本为风邪[/b],不管是五脏六腑之风,还是脑风、目风、肠风、漏风等等九宫八方八九七十二风,均可治之,此用来指导治疗真中。

 

内本为中焦,脾胃升降异常,关于脾病,江尔逊论述已详,观徐灵胎和孙先生案,还有我之前用的经验,大都是从脾胃入手,苔可白可黄可厚可腻、关脉或沉或大或滑等等,但见脾胃升降之异常,皆可用之,而不拘泥与风、痱。有人从痰治验,也无非师治中焦之法,此用于指导治疗脑损伤(类中)。

 

其他宜忌指证也有,非议者如东垣等,诸位有兴趣可参,一个内外、一个交互、一个体用,等我们的认识再高一个层次了,我们自然会体会到经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了,那是时的治疗当比此方更好。

 

从上面论述中引入一个有趣的话题,关于现代所言的中风(脑损伤)的治疗中,在开窍与填窍之间,在醒脑开窍与熄风填窍二个问题相反相成的原则上,似乎近百年来的论述中,少之有少,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也是糊里糊涂的相对斯须,一个开合窍的选择,决定了颅脑损伤病人治后的神志与谋虑,虽然肢体能力恢复,但近期记忆力、定向力等能力下降,这方面解语走了太多的弯路。

 

再录几则案,在技术领域内,想赢得人的尊重犹如以下诸家治验者,而非悬疑、试问、抱怨者,而非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者当戒之,正所谓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然。  

 

陈延之记服本方治风疹,三年之中凡得四十六剂,风疾迄今不发例。见《外台》引《小品方》(论坛有个白药师,其用药不凡,宗《小品方》多见可贵之出)

 

寇宗爽记有男子脚肿生疮,外出中风,引起头面暴肿起紫黑色,黄汗出,服本方加羌活、遂愈例。见《本草衍义》

 

寇氏又记有男子小年常服生硫黄数斤,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服本方加减遂安例。见《本草衍义》。

 

陈自明记二妇人患历节风痛,服本方皆愈例。见《妇人良方》

 

王执中记一太守,暑月中风及一老妇亦暑月中风,服本方皆愈例。见《资生经》

 

吕复治一帅府从事,患肠风泄利,用本方损麻黄加术治愈例。见《九灵山房集》

 

江權治用某头风痛例。见《名医类案》

 

虞恒德治长嫂春初暴仆,身僵口噤,服本方倍麻黄治愈例。见《医学正传》

 

夏禹铸治一童,十余日不知人事,发为柔痉,服本方治愈例。见《幼科铁镜》

 

郑重光治—武介,因嬉戏铜挖刺伤耳底流脓,头痛体僵,成破伤风,用本方重加桂附治愈例。见《素圃医案》

 

 

拈花:拈花对续命类汤的体会:

 

    续命类汤有一个着力点,那就是神经病变,如果抓住了这一点,应用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临床多用于:中风、中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炎、面瘫、各种神经痛或麻痹。当然,这都是在拾前人的牙慧,也有些许是自己临床上的参悟。

    如解语石先生所言,此类方用于急性病变效果很好。如中风后遗症,如果淹留日久,用此类方难以取效。

以面瘫为例以说明续命汤类方的使用:

    面瘫的治疗,单独用针灸,也有很好的效果。在这里发明续命汤类方在面瘫一病上的使用,是因为单独使用此类方也有良效,如果是针药并用,更能缩短疗程。下面录一案以说明。

    病案:半年前我在上海治疗一个九十六岁的老奶奶,突发面瘫。CT除外脑部情况。她的家人问要多久恢复,我说全好的话可能要一个多月以后。处以小续命汤加减,参入禹白附、钩藤、洒军、蜈蚣、全虫。共针灸两次,服药十四剂,诸症皆清。人虽高年,而根底实厚,此又不可不知。

 

 

八、医方如何学用

 

如果没有问题,好象论坛说话人不多.如果没有真正的问题,也许达不到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先问三个问题:

1.真武汤里用芍药的真正目的?

2.小青龙汤为何要用五味子和芍药?

3.清震汤为何叫做清震?

 

真武之用芍,并非常人所言。可从六经的角度入手。

 

一、如果因利小便而用芍药,仲景为何舍利水之泽泻而用芍?或不用猪苓?此二药利水之功皆强于芍明矣。

二、本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此利小便非真能利小便矣,观四逆散何以能正下焦气化自知。问四逆散何以用芍药?

三、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者,北方之神也,真武汤者,治水之剂也。观大禹治水其法或有助于分析此方。并列以上两条,和本经主治相参。请再思之。

 

我们学经方要从药效,组方,方证等实处着手。不宜离开药之实效,组方经验,而谈理论如何。

 

首先治学方法就已经走入误区。理法与方,是皮毛之关系,皮之不存毛可附之?另外,是内经早于伤寒?还是伤寒早于内经?写这个贴子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而非照着书抄下来,那就失去了本人的一片苦心了。尽信书还不如无书。

 

药之所以效,不过于作用于人体也。离开人体而谈方论药,何有如此之奇论也?本经之论药,其效当然。然何以然?于此有所思,则有大进步也。六经者,十二经络也。其为各种物质传化升降出入之通道也。岂可舍六经而独取其它?药之入胃,未有脏腑之吸收经络之传递,何有去病扶正之功?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革,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为血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善临床者,莫过于将理论付证于实践,善读书者,莫过于能前后上下可以呼应。特录此,发人所思。

 

《伤寒论》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先论芍药非为利小便而设:

1."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如果芍药为利小便而设,若小便利者当并去芍药.

 

2."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观其或然证,"小便不利"并非真武汤主证可知,既然小便不利不是真武汤主证,那么"芍药为利小便而设"更是不切实际.

 

再论芍药在此方中的作用:

1.见316条: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中"腹痛"和"四肢沉重疼痛"最吻合芍药的药征(本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2."此为有水气"一句,为最关键处.可知真武汤在316条所治者水气为病也.

参"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革,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为血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血不利可为水,水不利也往往病及于血.芍药者,血分药也,仲圣往往用其通调血脉,此其所以治腹痛、血痹、身痛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用白术健脾使中土得治,茯苓由中而上,再由上而下通调水道,附子温阳化气,通行诸经,生姜之辛散使水气不得内聚,并引诸药从太阳一经而越,芍药独开支河,通达足太阴与足厥阴之通路,使水血不能互结。里外上下皆清而明矣!

 

 

九、再谈石膏与附子配伍

患,女,4岁。夏日炎热,喜食西瓜雪糕等冰物,加之外感多日。咳嗽频频,以晚上最甚,喉间痰鸣。汗出较多,怕热,喝水多,大便稍干。舌红苔厚腻。方:麻黄0.5克,杏仁泥6克,石膏10克,生草2克,炙草2克,莱菔子3克,苏子3克,龙牡名12克,炮附子2克。一剂,咳嗽愈。余热不清,石膏改为20克。两剂。

 

    拈花按:此案宗“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石甘汤主之”之旨,此无大热,是表无大热,其里热却盛,或为郁热。以石膏清其肺热,附子扶脾胃之阳,麻黄散寒化气。石膏与附子比为5:1,但从服后的情况来看,石膏的量应该再加大。是以改石膏为20克,服后良效。

    余曾治痛风之症,其脚漫肿无边,不甚红,以加减木防己汤出入,石膏附子比1:3(石膏10克,附子30克),又有治许多痛风证,其局部红肿痛甚,于大剂石膏(30克120克)中略加附子(一到三克)。

    石膏与附子之伍,余潜心已久,其量之用最为重要。

 

何氏本人治一患儿,4岁,麻疹5日尚未出齐,疹色紫红而黯,神昏谵妄,手足抽搐,咳喘痰鸣,体温38.7℃,面色苍白,额汗不温,手足发凉,山根发青,心率128次/分,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腻。认为是痰热壅肺,热入心营,引动肝风,邪实于内,而正已不支,为内闭外脱之危症。方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羚羊角、钩藤、银花、连翘等味,配合党参、附子、龙骨、牡蛎,3日后痊愈出院。

 

去年冬天我所治之一水痘案与上案有相仿处:

 

唐幼,五岁,男。经人介绍来诊。神色萎黄,不欲食,嗜睡,来诊前在家已经迷睡一天。痘疹所出不多,以胸前后明显,其泡内物浑浊如脓。发热三十八度五,口渴喜欢饮水,舌红暗苔薄黄,脉沉细弱。此风温重症。

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1。2克,石膏15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蝉衣6克、茅根15克。一剂。

再诊:仍发热三十八度,嗜睡,没有吃饭,家中只有一十三岁之姐姐照看。嘱其父母请假一日。舌脉如前,于前方加附子4.5克,石膏加重到30克.第二日,诸症已平,痘也渐干.

 

拈花按:一诊所用之麻杏石甘汤加减并非有误,但是忽略了病人的嗜睡一证.后以附子伍石膏,并加大石膏用量,一剂而起重症,的属让人意外.

 

丁香转帖:附子与石膏可大胆同用

 

附子大热,石膏大寒,药性截然不同,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而《金匮要略》、《千金方》却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一、《金匮要略》、《千金方》开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

 

  《金匮要略》附子、石膏同用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汤条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方后又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千金方》卷第七“风毒脚气”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主治风痹脚弱,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风痹汤由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一作防风)、生姜、附子、甘草、桂心、石膏组成,均以石膏与附子配伍。

 

  二、后世医家应用举例

 

  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鲜见论述。曾见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载马厨疟痢并发案,其症大发寒热,寒至不惮入灶,热至不惮下井,痢下红白,日夜八十余行,腹痛、恶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厨间燥热,食瓜果甚多,复又酒后御色。方用白虎汤、益元散清暑涤热,附子理中温中补下。药后病渐安康。病者正虚欲脱,邪势鸱张,所以双管齐下,以大剂温清合为一方。

 

   清代舒驰远治天庆班小生患痢,其症上身发热,下身作冷,认为阳热在上,阴寒在下,心中烦热为阳明里热,用石膏;口苦咽干为少阳腑证,用黄芩;食不下属太阴用黄芪、白术、半夏、砂仁:身重多汗为少阴亡阳,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纸;厥逆腹痛为厥阴里寒,用生附子、吴茱萸,一剂病减。病机复杂,故以复合之治法治之,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机会(转引自《姜春华论医集》)。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称。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热,认为二药同用,一以制炎而解热,一以扶阳而固本。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寒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已是抵消附子之温,然附虽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作用。体质虚弱而炎热不过盛,可重附而轻膏;体质略亏而炎热颇盛,又可重膏而轻附。

 

  徐小圃先生也为近代用附子之大家,其治小儿暑热症(又曰夏季热)有以附子、石膏同用者。此病主症为发热、头额干灼、烦躁、口渴多饮,但又两足不温、小便频多且清。徐先生认为是元阳虚于下,邪热淫于上,故创制清上温下方来治疗。清上用黄连,温下用附子,又伍以磁石、龙齿、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缩泉丸、蛤粉、天花粉等。有时也加石膏清热。如治杨幼,头额微汗,口渴引饮,小便清长,入夜烦躁,舌光,脉濡数。徐先生即以黄厚附片、小川连、蛤粉、花粉、生石膏、煨益智、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莲子心、活磁石等治之而效。徐氏哲嗣徐仲才先生也曾治很多小儿暑热症,主用清上温下法,清上用石膏、黄连、莲子心等,温下主要用附子效果良好。又如走马牙疳重症,症见唇腐齿脱,腮穿腭破,一般总以为胃火炽盛,徐小圃先生治此,也以清胃泄热为主,但遇兼见肾阳虚征象者敢用附子于清热药中。如吴幼,牙疳腐烂出血,口气秽恶,胃火炽盛,小便清长,药用乌附块、小川连、生石膏、甘中黄、川石斛、粉丹皮、黛蛤散、淡竹叶等。一剂后牙疳腐烂即减。

 

  徐氏门人江育仁教授回忆早年实习时见到麻疹合并肺炎者最多,患儿除持续发热并兼气喘痰鸣外,还见舌苔黄腻或灰黑,舌质淡红有刺,口唇干燥皲裂等毒热炽盛化火症状,清热解毒、保津护阴,固在所必须,但徐先生只要诊得脉来细软,扪得舌苔尚有潮润,四肢末端欠温者,则以清温并用、祛邪扶正之法为治。用药如黄连、石膏、鲜生地、大黄、天竺黄、乌附块、龙骨、牡蛎、磁石等,颇能建功。江教授此后遇某些麻疹肺炎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也常用此法并收满意疗效。

 

  章次公先生医案中有以附子与紫雪同用的例子。其案云:“湿温17日,正在紧要关头,出血虽止,依然面黄神萎,两脉滑数。用全真一气汤合紫雪丹,一面育阴扶正,一面慧神祛邪,此变法也。”药用炮附块、潞党参、麦冬、熟地、白术、五味子、淮牛膝、淡竹叶、紫雪丹。药后热渐退,再以养阴温阳并进。凡五诊其病渐瘥。紫雪由石膏、寒水石、滑石、犀角等组成,附子与之同用,可说是附子与清热药配伍的极致了,治这等危重病候,敢如此用药,足见章次公先生的胆识!

 

  张伯臾先生治一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的肺心病患者,症见咳嗽、气急、口渴,四肢不温,两足浮肿,寒热错杂,治颇棘手。因之拟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鱼腥草开金锁清热豁痰以治标;附子、党参固本扶阳以治本,剿抚同施,颇获效果。相类似的如孟澍江先生治一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患者,初诊投以麻杏石甘汤3剂。药后身热减退,咳喘较平,但心悸、胸闷颇甚,气不接续,下肢浮肿,小溲短少。二诊于上方中加入附子、泽泻,5剂后诸症悉平。病家一面新感外邪,痰热较盛,一面素体不足,心肾阳虚,初诊急者治其标,复诊则标本兼顾,清热扶阳同施,起到了清而不损阳,温而不助热的效果。

 

  何绍奇先生有长文评析《赤水玄珠》,即称赞孙一奎治马厨案为胆识过人。何氏本人治一患儿,4岁,麻疹5日尚未出齐,疹色紫红而黯,神昏谵妄,手足抽搐,咳喘痰鸣,体温38.7℃,面色苍白,额汗不温,手足发凉,山根发青,心率128次/分,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腻。认为是痰热壅肺,热入心营,引动肝风,邪实于内,而正已不支,为内闭外脱之危症。方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羚羊角、钩藤、银花、连翘等味,配合党参、附子、龙骨、牡蛎,3日后痊愈出院。

 

  再如谭一松治一口渴患者,主诉口干欲冷饮,多饮多尿,尿色清,纳呆,畏寒,舌苔黄厚白腻,舌质淡。证属上热下寒,气不布津,拟升清降浊,清上温下。其方用石膏20g配附子2g,意在借附子的辛热,推动石膏发挥止渴作用。

 

  三、附子、石膏配伍效用归纳

 

  根据《金匮要略》、《干金方》条文和上述医家经验,附子与石膏配伍之效用可以归纳为一以温阳,一以清热,可治疗寒热夹杂证。

 

  1.治疗阳脱热炽证

 

  阳脱热炽证见于感染性疾病,甚至感染性休克,为正气欲脱,邪热炽盛,大虚大实,寒热夹杂之证。患者多为素体阳虚,感受外邪,或本不阳虚,但感受外邪,因实致虚,或过用寒凉而致“热中未已,寒中又起”,此际只有温清并用方有生机。

 

  2.治疗上热下寒证

 

  上热下寒证既可见于内伤杂病,又可见于外感热病,人体上部可见种种热象如头额干灼、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同时见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阳气不足之征。杂病可见于消渴,若见于感染性疾病,则为热炽阳脱之先兆,故用石膏清上,附子温下。

 

  3.其他

 

其他寒热夹杂证,既非阳脱热炽证,亦非上热下寒证,其证既有诸热象,又有诸寒象,如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却又畏寒喜暖即是,笔者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等治疗有一定效果,前述之《千金方》解风痹汤、仲景之白虎加桂枝汤也都是为痹证寒热错杂而设。一般来说,附子石膏同用并非常法,而属权变之举,但临床也绝非罕见。故遇此复杂证候,需细心辨别,开拓思维,大胆用药,前人经验必不我欺。

 

 

 

 

 

 

 

病案篇

 

一、             疝痛案

 

张洪,男,42。右侧腰痛右腹胀痛,牵扯睾丸阴部。一周多。近来天气以阴雨为主,天气湿冷。大便平时较干。脉沉细弦,舌红苔薄白腻水滑

寒湿疝痛

方:附子15克(先下),白芍12克,干姜10克,炙草3克,牡蛎18克先下,桂枝6克,川楝子10克,川军3克,桃仁6克,良姜6克。两剂。

再诊:好转。腰不痛,腹胀。舌红苔白腻而浮。

方:附子(先下)24克,麻黄1.5克,桂枝4克,川军3克,桃仁10克,枳实6克,元胡10克,厚朴6克,朱砂莲10克,红藤20克。一剂。愈。

 

拈花按:一方之白芍,本为缓急之用,后思之,有碍寒湿之温化,故二诊去之。方二,加麻黄升散地气,与附子共成温化局面。今思之,当时如果选用大黄附子细辛汤用较大之剂量或可两剂而愈。

 

二、2006年8月21日观朱良春老人治SLE案

 

余于8月21日前往南通中医院,有幸在朱老身后观诊半日.此红斑狼疮案记忆比较深刻,特贴出以共赏。

    患者,男,16岁,江苏镇江人,确诊SLE三年多,一直吃强的松维持。其父此次携其前来就诊.近日之西医检查:尿蛋白甚高。患者身材壮实,满月脸,水牛肩,呈向心性肥胖。症状:怕热,易出汗,余无特殊不适。舌红苔少,脉不详。

    朱老开方如下:穿山龙,生地,知母,黄柏,黄精,牡蛎,丹参,芊芊活,六月雪,鬼箭羽。另服知柏地黄丸.并嘱其饮食宜忌。

 

三、             咽痛案(补中益气汤)

 

陈娟娟,女,20岁。外感后咳嗽,痰少,咽痛.寒热不明显。平素纳差,头晕少力,倦睡,喝水多,尿频。

查:双侧扁桃体肿大,咽部明显充血。舌红淡苔薄白,脉沉细甚弱。

气虚外感。平时中气不足,无力升清是以常有头晕,倦睡。土之不足,无力治水,是以小便多(饮入于胃,脾为之散精,上输于肺,脾胃气弱,无力上行则其饮下流为溺。)

    补中益气汤加蝉衣,茯苓,枳实.两剂。

再诊,余有少许头晕.其它无明显不适。脉较前有力.补中益气加茯苓,砂仁,山楂.

 

指月按:一病之治原非为有一定之方。是以当以法先。大法不差,其效也近。蝉衣,取其辛轻,上扬能散能透.枳实用其下气止咳。

 

 

三、案例求析(子肿)

 

劉××,女,  35歲。因妊娠11月,全身浮腫,咳嗽气逼,入院治療已七天,曾服雙氫克尿塞、利尿素,以及中藥皮飲加白術、當歸、黃芪等劑、全身浮腫加劇,腹水增加,病情嚴重,正考慮引産未決之際,經該院應邀會診。診得患者顔面及全身浮腫,惡風衄,咳喘不止,呃逆不能食,大便尚通,小便短赤,舌粗白尖紅,脈浮數有力.

 

一度比较受欢迎的临证栏目日渐冷清,是否务虚之争多,而务实之作少的一个表现?发案于此,以发人思考,或许有得.

 

网友:此风水为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5、连翘10、赤小豆20、 桑白皮10、杏仁10、生姜10、甘草5、大枣10。

 

首先定病名:子肿或者妊娠风水.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手足太阴皆受邪累,兼阳明不降.处方:越婢加半夏汤.五剂安然.杨志一案《江西医药》

 

 

拈花按:内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输布之生理明矣,深究此中道理,可以治疗诸多疾病.

 

 

四、少阳之邪可阻月事

 

徐玉凤,女,34岁。经停两月有多,平时失眠,尿多而频急。脉浮弦细滑,苔白而略厚。脉是外感之脉,其邪仍在少阳一经。询之果然,少阳之邪可以阻于月事明矣。处之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朱茯神复盆子。五付。四付后,经已来,诸症已无。

 

拈花按:茯神本来就有利湿效果,用朱茯神更合病人症状。复盆子是经验用药。对于闭经者有效。床上多数的闭经,都是化源或者通路的问题,如果不辨认清楚病位与病机,胡乱治一气,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有两个方法值得临床参考:一补中益气汤加引路桃红;二逍遥散加减。

 

 

五、张某案

 

张某,男。31岁。平素即咽部不适,欲呕,现外感多日,此症更重.痰多色白,心烦闷绝,鼻塞,微恶寒,上肢痛,左侧肩关节明显,腰背部痛。脉沉细滑,舌红苔白腻微黄。

一诊:治用宣肺化痰。方:麻黄0.8克,法夏10朱苓15,瓜子金6克,葛根15克,牡蛎18先下,附子5克先下,苍耳子6克。一剂。

二诊:苔白厚而浮,津少。诸痛已无。口干燥,欲呕吐,咽部不适,充血明显,扁桃体不大。恶寒已无,痰多色白,鼻微塞,脉浮而略滑数。治用清宣透肺,方:麻黄1.2克,法夏10,茯苓15克,枳实3克,石膏15克,花粉15克,茅根24克,蝉衣6克。二煎时加入石膏15克,桔梗6克,蝉衣5克。得一身轻快。胸中荡然,空如无物,甚是爽快。痰明显减少。余症无。

 

指月按:这个案子,记述的是我自己自治的经过。方一,用了五克的附子,虽然疼痛的情况一下子没有了,但是却增加了口燥的症状,咽部感觉非常难受。是以方二加入清肺之品,而且石膏的量加得比较大。写出来,给大家作个参考,或有启示。

 

 

六、经方体验(陆续上传)

 

案一

郭,男,35岁.素有胃病,近来受寒,胃脘隐痛,口吐清水,头痛而晕,大便泄,日三到五次.舌淡苔白腻润,脉左沉微,右弦略紧数.方:吴茱萸6法夏12克,红参6克,炙草6克,炮姜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15克,防风6克.三付.效佳.

 

拈花按:此案以吴茱萸汤意合用平胃散,可谓其效如响.

 

案二

汪,男,49岁.体型瘦小,面色黑.四川人.胃脘痛半月,吐泛清水,脉沉细弦,舌边瘀痕苔白腻水滑,断其受寒而起.前医用桂枝汤合用二陈汤加良姜香附无效.余用附子理中汤参吴茱萸汤.炮附子12克,生白术24克,干姜12克,炙草6克,红参6克,法夏12克,吴茱萸6克,砂仁10克.三剂愈.

 

案三

汤,女,56岁.胃脘疼及左胁一年多.脉弦无力,苔白微厚.年前作胃镜示:慢性胃炎,胃溃疡.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桂枝6克,花粉12克,龙牡各24克,炙草6克,红参6克,厚朴6,砂仁10克.三剂.效.

 

案四

张某,男,34岁.胸闷一年多,夜里明显,早起时易干呕,口易干.舌前部苔少有裂纹,脉右寸关独浮大.听诊: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小柴胡加减: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夏12克,党参15克,炙草6克,牡蛎30克,茯苓24克,全蒌15克,薤白10克,麦冬12克,葛根24克,生姜三片.

 

案五

莫,女,三十三岁.贵州老乡.十月二十四日来诊.

胆囊摘除术后一年,反复胃痛一年,发则甚剧.此次因食较硬食物而发作,已有两日.昨日经人介绍寻我,正好休息,在门诊经一老医输液后好转,今早疼痛加重,呻吟不绝,手扶胃脘部位,低腰进入诊室.面色腊黄,少力,倦怠,不呕,不泄,大便昨日已解.舌淡红苔白水润,脉沉弦.腹诊:胃脘部位明显压痛,触之硬.思其不慎感寒,食伤于中,先行温针之法:中脘,上脘,滑肉门,足三里.针后痛减,出针后,痛又加重.应病人要求输液治疗,止痛无效.嘱其将已开的中药带回家马上煎服.

处方:炮附子10克,白术18克,干姜12克,炙草6克,酒军6克后下,羌活6克,厚朴10克.三剂.

效果:电话访问,三剂服毕,已无疼痛.嘱其有空时来调理脾胃.

 

案六

代,男,二十五岁.脾胃素弱,稍有不慎即泄泻.此次泄泻已达一周,无呕吐,易倦,少力.脉弦缓,舌红苔白厚腻异常.

麻杏薏甘汤合用清震汤加味:麻黄4克,杏仁泥18克,薏米30克,炙草6克,苍术30克,升麻12克,荷叶15克,葛根24克,柴胡10克,防风6克,桔梗12克,血见愁30克.七剂.

几天前介绍一病人来诊,说是疗效很好.

 

案七

张,男,十五个月.泄泻已达半月之久,一直输液无寸效.每天泄利五到十次不等,色白,无泡沫,水样.面色黄而无泽,鼻根带青,睡眠不安,易惊惕烦哭.脉软无力,气阳皆虚,恐入慢途.

附子理中汤加味:炮附子4克,白术6克,党参4克,干姜2克,炙草3克,茯苓4克,砂仁4克,厚朴3克,陈皮3克.三付.另吴茱萸五倍子沉香枯矾为末作脐敷.

效果:佳.已好.

 

案八

陈,男,2岁.泄泻三日,其势甚猛,腹响雷鸣,腹痛,一日下利十几次,水样,有泡沫,色青.面色青黄,目睛下陷,倦怠无力,饮食不思.脉沉而微,舌质淡嫩.附子理中汤加味:炮附子4.5克,白术6克,干姜3克,红参3克,炙草3克,桂枝3克,葛根6克.二付.另吴茱萸枯矾姜碳防风为末脐敷.

二诊:已好,惟腹部有少许疼痛.脉较前有力.以附子理中汤加焦三仙陈皮砂仁.二剂.

 

案九

项尚,男,一岁半.色白质弱,每逢外感必发为哮喘.此次外感近一月未愈,咳嗽兼喘,盗汗,自汗,喉间痰鸣,鼻煽,查咽部未见明显异常,双肺密布哮鸣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诊断:儿童哮喘.

处方:炙麻黄1.5克,麻黄根4克,龙牡各6克,浮小麦6克,葶苈子4克,大枣5克,白术5克,茯苓6克,党参6克,黄芪6克,炮附子3克.三剂.

二诊:服前药后,咳喘基本已无.夜里受寒,又咳嗽,不过喘不明显.脉脉略紧数.舌淡苔白.

麻黄汤加味:麻黄1克,桂枝4克,杏仁泥4克,炙草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法夏4克,冬花4克,干姜3克,五味子3克,细辛1克,砂仁3克,黄芪5克.三剂.服药后咳嗽即无,汗出正常.

 

拈花按:此案至今已经近一年,其间有一次外感,只有咳嗽,并无喘鸣,服药三剂即愈.可见小儿之哮喘,治疗及时,施药得当,也有几剂可愈者.

 

案十

郭,男,35岁.素有胃病,近来受寒,胃脘隐痛,口吐清水,头痛而晕,大便泄,日三到五次.舌淡苔白腻润,脉左沉微,右弦略紧数.方:吴茱萸6法夏12克,红参6克,炙草6克,炮姜10克,陈皮6克,厚朴6克,苍术15克,防风6克.三付.效佳.

病机分析:

脉象左沉微,是肝阳失生发之机,右弦紧数是脾胃虚寒之故

清阳在下,则生飨泄,浊阴逆上,则有头痛头晕,口吐清水等症.

 

拈花按:此方是仿吴茱萸汤意易生姜为炮姜去大枣合用平胃散加防风法夏而成.易生姜为炮姜的目的,泄利得炮姜而易止.方意:苍术运脾,吴萸法夏陈皮厚朴降浊,防风升清,红参炙草理虚.

单弦为饮.总责之于脾胃虚寒故也.案一:左脉沉微,是肝阳不秉其用,所以有此脉,而非肝气有余无制也.临床医者多识肝家有余之症,而不能识肝虚之症,往往将不足视做有余耳.诚犯虚虚之戒临床之中,面对须臾,有余不及应当清清楚楚才是。

 

七、经方体验案五与《镜花缘》

 

案五

莫,女,三十三岁.贵州老乡.十月二十四日来诊.

胆囊摘除术后一年,反复胃痛一年,发则甚剧.此次因食较硬食物而发作,已有两日.昨日经人介绍寻我,正好休息,在门诊经一老医输液后好转,今早疼痛加重,呻吟不绝,手扶胃脘部位,低腰进入诊室.面色腊黄,少力,倦怠,不呕,不泄,大便昨日已解.舌淡红苔白水润,脉沉弦.腹诊:胃脘部位明显压痛,触之硬.思其不慎感寒,食伤于中,先行温针之法:中脘,上脘,滑肉门,足三里.针后痛减,出针后,痛又加重.应病人要求输液治疗,止痛无效.嘱其将已开的中药带回家马上煎服.

处方:炮附子10克,白术18克,干姜12克,炙草6克,酒军6克后下,羌活6克,厚朴10克.三剂.

效果:电话访问,三剂服毕,已无疼痛.嘱其有空时来调理脾胃.

 

拈花按:此方是附子理中汤去参加羌活酒军厚朴.羌活与大黄的配伍,有一个故事.兹录如下:

多九公道:“当日老夫高祖母常患此痢疾病,我曾祖百般医治,总不见好,后来亏得割股煎药,才能脱体。过了几年,我高祖母年已六旬,又患此恙。因素日晓得我曾祖为人最孝,恐有割股等事,到了煎药时,总要亲自过目,方肯下咽。后来日重一口,我曾祖无计可施。回敝处有座大山,名叫小方丈,恐有仙人在内,于是赤足披发,一步一拜,来到山上,叩求神仙垂救,情愿减寿代母。如是三日三夜,水米不曾沾唇;到第四日,有个渔翁传了此方。一连进了五服,这才痊愈。又活四十年,到了一百岁,无疾而终。所以此方流传至今。”

唐敖道:“九公令曾祖既割股于前,又叩寿于后,如此孝心,自然该有神仙传此妙方。既这等神效,九公何不刊刻流传,使天下人皆免此患,共登寿域,岂不是件好事?” ...................

多九公道:“此方用苍术(米泔浸陈土炒焦)叁两,杏仁(去皮尖,去油)贰两,羌活(炒)贰两,川乌(去皮,面包煨透)壹两伍钱,生大黄(炒)壹两,熟大黄(炒)壹两,生甘草(炒)壹两伍钱,共为细末。每服肆分,小儿减半;孕妇忌服。 赤痢,用灯心叁拾寸煎浓汤调服;白痢,生姜叁片,煎浓汤调服;赤白痢,灯心叁拾寸,生姜叁片,煎浓汤调服;水泻,米汤调服。 病重的不过五六服即愈,但灯心、生姜,必须照方浓煎,才有药力。”      把方写了。

唐敖接过,看一看道:“小弟每见医家治痢,用大黄数钱之多,仍不中用;何以此方只消数厘,就能立见奇效,可见用药要佐使配合得宜,自然与众不同。”

 

此方后人又名之痢奇散.言其治痢之奇效也.后贤如祝味菊、章次公、朱良春皆有用过。兹录祝氏一案,以开广思路:

王太太  初診:寒邪外感,腹痛下痢,不爽,脈息濡細,與溫導。  

    制川烏五錢  淡幹姜三錢  陳薤白三錢  漂蒼術五錢  廣木香一錢半  帶皮檳榔三錢  川羌活一錢半  川桂枝三錢  酒軍一錢半  薑半夏五錢

二診:表解熱平,滯下稍瘥,脈仍襦細,再與溫中行滯。 

制川烏五錢  淡幹姜四錢玉桔梗三錢   漂蒼術五錢  酒軍一錢 姜半夏五錢  廣木香一錢半  川桂枝二錢    陳薤白三錢  制川朴一錢半

三診:滯下瘥,中滿泛惡,月事淋漓,脈息虛細,再與溫調脾腎。 

制川烏五錢  漂蒼術五錢  朱茯神四錢  活磁石一兩五錢  巴戟天六錢  淡幹姜四錢  大腹皮四錢  生谷芽五錢  川杜仲五錢  薑半夏八錢  廣木香四錢

 

再录一案如下:

 

王寶寶  初診:滯下已近旬日,肌熱未清,腹痛後重,苔白膩,脈虛細,當與溫中和表

川羌活一錢  制川烏二錢  淡幹姜二錢  漂蒼術四錢  萊菔子二錢  大腹皮三錢  酒軍一錢  白杏仁二錢    川桂枝二錢  廣木香二錢 

二診:脈仍虛細,中陽傷而未複,口幹欲熱,腹痛後重,再

黃厚附三錢  淡幹姜二錢  廣木香三錢  仙半夏五錢   漂蒼術二錢 粉葛根一錢半  淡吳萸二錢  護腸血炭五錢  陳皮二錢  生谷芽五錢大腹皮三錢     

三診:滯下腹痛稍瘥,脈息虛細,氣陽兩衰,再與溫中理脾

    黃厚附三錢  淡幹姜二錢  大腹皮四錢  炒黨參三錢  淡蓯蓉二錢  仙半夏四錢帶皮苓五錢  漂蒼術四錢  巴戟天四錢  川桂枝二錢  生谷芽五錢

  四診:腹痛瘥,下痢爽,脈息虛緩,再與扶陽理脾。

  炒潞黨參二錢.淡蓯蓉二錢  西砂仁二錢  黃厚附五錢  巴戟天三錢  淡幹姜二錢  生谷芽四錢  漂蒼術四錢  破故紙三錢大腹皮三錢

  五診:眠食俱安,腹瀉未已,脈息虛細,再與前法損益。

  炒潞黨參二鍋  破故紙四錢  大腹皮三錢  香谷芽四錢  黃厚附五錢  淡幹姜二錢  西砂仁二錢  肉桂八分  炒白術四錢  仙半夏三錢    巴戟天四錢

 

此案一诊处方就是比较完整的镜花缘治痢方。

 

 

 

八、经方体验案六并按语

 

代,男,二十五岁.脾胃素弱,稍有不慎即泄泻.此次泄泻已达一周,无呕吐,易倦,少力.脉弦缓,舌红苔白厚腻异常.

麻杏薏甘汤合用清震汤加味:麻黄4克,杏仁泥18克,薏米30克,炙草6克,苍术30克,升麻12克,荷叶15克,葛根24克,柴胡10克,防风6克,桔梗12克,血见愁30克.七剂.

几天前介绍一病人来诊,说是疗效很好.

 

  拈花按:麻杏薏甘汤的使用,受了刘渡舟老师很大的影响.在他提出的"云龙三现"中,此汤是治疗湿喘的一张方子.临床日久,我在麻杏薏甘汤的使用上有一些发展,除外感病外,脾胃病、肾病水肿、前列腺炎、心脏病等等也屡有斩获。在经方的使用上,相对方证而言,“病机”无疑是更重要的一把钥匙。

  

  患者主证是泄泻,脉弦缓,是肝脾受病,舌质红,是为湿邪所郁。首先要清楚这个湿是怎么来的。内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脾不为胃行津液散精,那么必不能上归于肺,不上归则下行。所以此方以术运脾燥湿,薏米淡渗健脾,升麻、柴胡、葛根、防风、桔梗升清阳,麻黄杏仁一宣一降,使水湿得布,荷叶芳香升清化浊,血见愁是治泄泻特效药。

 

上海地区常有用杏仁泥而后下的习惯.我用时是一起同煎

 

血见愁,此药在江苏上海一带,有两种,一是海蚌含珠,即铁苋菜,二是地锦草.我用的是海蚌含珠.

 

 

九、补中益气汤在耳鼻病方面的应用:

 

案一:

    万氏,五十岁。右耳部被击打后耳鸣如鼓,无法听清外界声音。五官科查:右侧耳膜内陷。人弱而瘦,面色黄而少光泽,饮食二便皆可,舌稍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宗“陷者升之”之意:黄芪6克,当归3克,升麻1克,柴胡1克,人参4.5克,白术4.5克,炙草1克,陈皮3克.病人先服两剂,病无进退.嘱其再服两剂,耳鸣渐轻,服完第四剂,耳鸣愈,听力无碍.至今已十年,一直未再发作。实是“轻则能举”也。

 

    案二:

    李氏,三十多岁。鼻炎十余年。鼻塞、鼻痒,如果外感后则多涕。近来兼右侧耳鸣,如有风吹,听力下降。面黄无华,纳食稍差,素有头晕,二便调。舌红苔微腻,脉细弱。

    治以益气升提疏风:黄芪18克,白术15克,党参12克,当归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蝉衣6克,钩藤10克,苍耳子15克,桔梗6克。三剂后耳鸣轻减似无,继以此方加减出入十二剂(每诊开三剂),鼻塞等症消失。半年后因他病来就诊,询之旧疾未发。

 

    案三:

    代女,三十岁。耳鸣耳聋多年。于幼时即患中耳炎,时流脓水,屡治不愈。近年来听力渐失,尤以右耳为重,必于其耳边大声说喊方知。饮食二便皆可,平时有头晕、腰痛之症状。舌淡苔白,脉弱无力。以补中益气汤原方加鹿角霜一味。三剂后听力渐复,后以此方稍作加减,服至十余剂,听力基本正常,余症也愈。

 

 

 

十、过敏性咳嗽、荨麻疹治验

 

    高源,男,10岁。过敏体质。反复咳嗽不愈,稍有不慎即外感,往往缠绵数旬。在上海苏州儿童医院皆被诊为:过敏性咳嗽。此次发病三月未愈,兼发荨麻疹,时起时止。咽部稍充血,咽后壁滤泡多,肺部未闻明显罗音。脉浮数,舌红苔白微腻。   

    一诊2007年9月16日,处方:柴胡6克,防风3克,乌梅6克,天将壳6克,橘红6克,茅根18克,芦根6克,僵蚕6克,杏仁6克,生甘草6克。七剂。

    二诊:9月23日。咳嗽好转,荨麻疹仍明显。处方:麻黄0.5克,杏仁6克,薏米6克,炙草3克,桔梗3克,前胡3克,荆芥3克,防风3克,升麻6克,天将壳9克,麦冬6克,法夏4克,当归6克。七剂。

    三诊:10月14日。服上药咳嗽已无,荨麻疹基本不发。遂不来诊。近几日又外感,咳嗽明显,荨麻疹频发。处方:桂枝4克,赤芍6克,丹皮4克,川芎3克,当归4克,红花3克,生甘草4克,僵蚕6克,酒军1克,桔梗3克,前胡3克,山海螺10克。七剂。

    四诊:10月27日。停药一周,仍有少许咳嗽,荨麻疹发作轻微,但仍不止。处方:麻黄3克,桂枝4克,白芍6克,杏仁6克,桃仁6克,郁金6克,桔梗4.5克,前胡4.5克,天将壳9克,僵蚕9克,蝉衣6克,全虫3克。七剂。

    后一直未来再诊。二月后,其母来看病,说是上次服药后,孩子的咳嗽和荨麻疹一直没有再发作。所以一直没有复诊。

 

拈花:过敏性咳嗽,治起来颇为不易。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治。因为与免疫相关,所以一定要调理到免疫系统的相对稳定,使其不发为最终目的。如果看了《与拈花一起临床三》就知道,我是很强调病位的。比如一个咳嗽,要分清病位是在咽?在喉?在气管?在肺?....棉签和电筒、听诊器是少不了的。中医必须是前进的中医方不会被淘汰。所谓的正宗中医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十一、葛根汤十则:

 

1.郭,男,半岁。拉肚子十多天,大便稀,色青,一天四五次。不哭不躁。有涕。葛根汤。

 

2.张,男,一岁半。咳嗽流涕,大便稀,小便色白,如米汤样。舌苔白厚微黄。葛根汤加焦三仙、茯苓、杏仁。

 

3.叶,男,17岁。发热寒战三天,入夜尤重。无汗,头项强痛,身痛。口稍干不喜饮,咽痛,咳嗽,有白痰,纳可,大小便正常。查:咽部稍充血,左侧扁桃体肿大明显,咽后壁有滤泡增生。舌正苔白欠润,脉沉弦。葛根汤加杏仁、桔梗、前胡、天将壳、党参。两剂。服后已无发热寒战,头身皆不痛。头有些晕,微恶寒,无汗。咽痛痒,咳嗽,痰白而稀。脉弦滑数,舌红苔薄白。小柴胡加荆芥、牛蒡子、白芥子、平地木、炮山甲。

 

4.唐,男,七个月。昨日大便泄青,一日多次。轻微咳嗽流涕,手热,额热。舌苔微黄,润。扁桃体稍肿。葛根汤加苏子梗、厚朴、陈皮、白术。

 

5.郭,女,53岁。外感后一身尽痛,头痛,无汗。无发热恶寒。平素大便易拉肚子。舌正苔薄白润,左脉弦细,右脉浮滑而紧。葛根汤。

 

6.曹,女,半岁。外感,流涕,不咳,纳呆,夜烦哭,大便稀如水样,日泄多次,色青。舌淡苔白微腻。葛根汤合用附子理中汤。

 

7.袁,女,十五个月。入夜高热,经服药打针温降,隔日又发热,现量体温仍有38.6度。无汗,咳嗽流涕,痰鸣。查:扁桃体肿大,右肺有少许罗音。葛根汤加桔梗、前胡、天竺黄、莱菔子。

 

8.李,女,两个月。出生时医院诊为“先心病”,常外感,咳喘,嘴唇常在凌晨时呈紫暗。现在外感一周多,腹泻达五日。喘息,痰鸣,哭啼不止,入夜尤甚。大便已从水样变成黄稀便。无涕,口干喜饮。舌有苔欠润。葛根汤加桔梗、前胡、芦根。二剂。另:吴萸,黄连、防风、枯矾为粉脐敷。

 

9.吴,女,26岁。近日外感,鼻塞,肢冷,头痛。口干饮多。脉左沉微,右弦紧上浮。葛根汤加花粉、人参。

 

10.颜,女,2岁。外感,咳嗽,腹泻。舌淡润,脉滑疾。葛根汤加桔梗、升麻、橘红。

 

拈花:案都是一些简单的案子,示人以眼目罢了。所以未标明用量。腹泄不必忌用杏仁。服药的时候,嘱其饭后服用就是了。

 

3.叶,男,17岁案先用葛根汤治疗后转成小柴胡汤证,有意思的是近期碰到两例也是这样。如果照顾周全,是否可以一药而愈?在考虑之中。另想到曹颖甫太阳转阳明案,对比一下,也真有意思。

 

附:经方实验录太阳转阳明四案

姚左 发热,头痛,有汗,恶风,脉浮缓,名曰中风,桂枝汤加浮萍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生草钱半 浮萍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 服药后进热粥一碗,汗出后,诸恙可愈。汗出热不除,服后方,热除不必服。 生川军三钱 枳实三钱 厚朴钱半 芒硝二钱冲 生甘草钱半

 

徐柏生,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腰脚痠,左脉甚平,右脉独见浮缓,饮暖水,微有汗,而表热不去,此风邪留于肌腠也。宜桂枝汤加浮萍。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浮萍三钱 生姜三片 枣七枚

二诊 汗出身凉,大便不行,宜麻仁丸。

脾约麻仁丸三钱,芒硝泡汤送下。

拙巢注:药后大便行,愈矣。

 

俞哲生,初诊 微觉恶寒,头痛,发热,脉浮小紧,宜麻黄汤。

净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生草一钱光杏仁三钱

二诊 汗出,热除,头痛恶寒止,惟大便三日不行,胸闷恶热,脉浮大,宜承气汤,所谓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也。

生川军三钱后入 枳实四钱 川朴二钱芒硝二钱冲

拙巢注:服药后,下四次,病全愈。

 

王左,初诊二十四年三月五日 起病于浴后当风,恶寒而咳,一身尽痛,当背尤甚,脉弦,法当先解其表。得汗后,再行攻里。大便七日不行,从缓治。

生麻黄三钱 川桂枝三钱 光杏仁三钱北细辛二钱 干姜三钱 五味子二钱 生甘草一钱 制半夏三钱 白前四钱

【按】本案病者王君平素有疾必就师诊,每诊一二次,疾必良已。者番又来,自谓病重甚,不知能如前速愈否?师笑谓无妨,汗出续诊一次可矣。君欣然告辞。

二诊三月六日 发汗已,而大便未行,食入口甜,咽肿脘胀,右脉滑大,下之可愈。

生川军三钱 枳 实四钱 厚朴一钱芒硝三钱冲

【按】诊后病者问明日尚须覆诊否,察其神情,盖已非昨日病象矣。师笑曰,无须再劳驾矣,后如师言。

 

曹氏用浮萍,非仅于桂枝汤加之,用麻杏石甘汤的时候如果无汗也往往加之。此谓之活用。如果无汗之时单独用麻杏石甘汤效果并不好,此为临床体验。其中原因,可参考《伤寒论》相关条文

麻黄汤加知母,是表里之治。虑其发汗后,胃液不足,阳明燥化。

观曹氏用麻黄汤有加附子的,范文虎治一伤寒先用建中汤数日再用麻黄汤发汗的,我自己用麻黄汤也多有加党参的,或解表之后用麦门冬汤善后的。

越来越体会到,明表里,即明伤寒诸多要义

 

刘绍武先生有葛根汤加石膏的案子,胡希恕先生有柴胡剂加石膏的案子,有时石膏用得很早,也就是没有很明显的指征的时候就用了,而且一上就是三五十克。开始没弄懂。其实是对里气变化的一个提前判断,有截止的意思。有心的朋友,可以参考姜春华先生的截法。

 

葛根汤除了用于外感,同时也用于其它疾病。如脑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落枕、顽固性头痛、肌筋膜炎、肩周炎、高血压病、心脏病。

另外提醒一下,太阳一经,非只指足太阳,当手足并看。而葛根汤以升为主,更重于手太阳病的治疗。如此也可以理解我用此汤疗上述疾病的出发点。

 

曹氏对伤寒的理解,往往有高人一筹的地方,较之同年代的陆渊雷氏有过之而无不及。胡希恕老的用方经验很值得学习,但对伤寒整体的认识和对某些条文的理解较为勉强。刘渡舟老虽有发明和创见,但缺少深度。曾见李翰卿老对少阴篇的注释,很是不错,也是大家手笔。

 

此葛根汤当与葛根芩连汤对看。此“对看法”在学习《伤寒论》一书中,我用得比较多。葛根汤为表寒,葛根芩连汤为里热。其“发力点”皆在阳明,葛根汤逆流挽舟,立足于阳明,升散之于太阳;葛根芩连汤以葛根升下陷之寒水,以芩连导上浮之热以下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种合病情况,在临床上,以小儿最多见。为什么多见于小儿呢?这与小儿的生理情况相关。小儿娇嫩,易于感寒或受风,同时又易于伤食积滞。内外邪合,水食不能正常转输,或从上呕,可从下利。此为里证。外证多有无汗、畏寒、发热或无发热、咳嗽、清涕、鼻塞、头痛颈痛(更小的孩子用触诊法:可触及颈肌或两侧骶棘肌有痉挛)。葛根一物发阳明之郁,复水道之常。临床上有用654-2注射足三里以治腹泻的,效果极佳,有类于此。

 

与桂枝加葛根汤对看,唯其“有汗”为最重要的看点。有的病人,我用葛根汤汗后,再继以桂枝加葛根汤。此种思路,也可参范中林老先生首诊用麻黄汤,复诊用桂枝汤的案子。

 

 

十二、几个附子汤案

 

案一:黄,女,54岁。体形细弱。近日外感后,畏寒,无汗,左下肢怕风,全身强痛,头晕痛,喜倦睡,易呃逆。舌淡苔薄白,右脉弦而略紧,左脉沉弱。附子汤加桂枝当归葛根,两剂,愈。

 

案二:彭,男,31岁,夜尿频多(一夜达四到六次),尿色白,口不干,倦睡。舌正苔薄腻,左脉细微,右弦细数。附子汤加干姜、仙灵脾、菟丝子、杜仲。五付。效佳。

 

案三:邱,女,33岁。病咳嗽周余,服前医药咳嗽稍好。现在背部怕冷明显,易汗出。平时夜尿二到三次。舌淡有齿痕苔滑腻,脉沉微。附子汤加干姜、五味、姜半夏、细辛。两剂。愈。

 

 

十三、代嘉材案

 

代嘉材,七岁,男。面手足遇冷即起红色疹块。服药输液当时有效果,过后又照样。如此已经半年。查:双颊皮肤红燥,其余皮肤暂时未见异常。舌正苔微腻,脉浮缓。处方:桂枝10克,白芍12克,炙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克,龙牡各24克,磁石24克,蝉衣6克,僵蚕6克,红花6克,升麻6克。五剂。二诊:父母代诉,已经不再起疹子,吃东西明显比以前好。以下方巩固:桂枝10克,白芍12克,炙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克,龙牡各24克,桃仁4克,红花4克,鳖甲6,升麻6克,当归6克。五剂。二月后,其父介绍小外甥来看哮喘,说一直没有复发。

 

网友:请教是如何考虑用桂枝龙牡汤的呢,营卫不和?二方为何用鳖甲6而不用磁石?

 

拈花:因脉浮缓而用之。

 

网友:请教指月先生一个问题,在一诊中,每剂用药为116克,不知需加水多少克?

 

拈花:加水约三百毫升,煎至一百二十毫升,分成三次温服即可。

 

网友:请教指月先生二方为何用鳖甲6而不用磁石?

 

拈花:鳖甲升麻汤,我常师其意用来治疗一些疾病,皮肤病是其一。磁石为镇定,鳖甲防复发。

 

 

 

十四、慢性咽炎治验一例

 

    陈,男,三十五岁.职业:卖烧烤.慢性咽炎近十年,一吸入油烟即想呕吐,或致咳呛,平时痰多如胶,咽部如有物阻,一有外感则咽痒咳嗽不止.查咽后壁滤泡甚多,悬雍垂充血水肿,扁桃体不大,双肺呼清.舌正苔白腻,脉沉弱.麻黄1.5克,杏仁泥18克,薏米30克,炙草10克,郁金15克,牛蒡子18克,射干12克,升麻15克,苍术24克,僵蚕12克,生大黄3克,酒大黄4克,桔梗10克.七剂.服后电话致谢,已无不适。三月后随访,没有复发。

 

    拈花按:此方为麻杏薏甘汤加金牛汤(郁金、牛蒡子),再取升降散,清震汤之意。麻杏薏甘汤是宣达手足太阴的方子。升降散在于分消在上之雍结。清震汤升清降浊。方子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每能轻松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十五、拈花医案讨论(2)

沈,男,38岁。高血压病史6年多。服西药以维持。胆结石病史4年,并患有遗传性银屑病。体胖腹大,下眼睑色黑,嘴唇暗。时感头晕,易倦,眼胀(电脑使用过多),睡眠不足。右腹时有轻胀痛,口干苦,喜饮。大便可,小便色黄。听诊:心音遥远,心律稍有不齐。血压测得:140/110mmHg.脉沉弦,右寸稍浮紧。舌质红,苔黄厚而干。

 

处方:麻黄3克,杏仁泥18克,生石膏24克,灸草6克,薏米24克,西洋参10克,朱苓30克,茅根30克,柴胡10克,前胡6克。五付.

 

二诊:口干好转,腹胀痛已无.睡眠好.下午仍有头晕,太阳穴附近胀疼感.血压138/100mmHg.苔较前褪不少,脉右寸浮紧已去.

处方:麻黄3克,杏仁泥15克,生石膏18克,灸草6克,薏米30克,朱茯神30克,葛根24克,柴胡10克,升麻6克,苍术18克,荷叶10克.

 

三诊:因出差近二十日未服中药.近来又觉得腹胀不适,下午疲惫感.脉沉细少力,舌质郁苔厚微黄润.处方:麻黄一克,杏仁泥18克,薏米24克,灸草6克,苍术18克,白术3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前胡6克,党参10克,茅根30克.六付

四诊:服药后感觉诸症减轻不少,身体舒适.口比较干.脉较前有力,舌红苔明显已褪.量血压:120/80mmHg.处方:麻黄3克,杏仁泥15克,生石膏18克,灸草6克,柴胡10克,生白芍10克,枳实6克,麦冬10克,党参6克,细辛3克,丹参10克.六付

 

拈花按:麻杏石甘汤,立意于脏腑两解,宣肺则阳明易降,清降阳明则肺气容易宣达和下行.脾胃与肺之关系,水液输布有障者,着眼于手足太阴之通达与否,水液之化源失职者,着眼于大阳明(胃,大肠,小肠)与手太阴的表里输布是否失调.

  我临床上常以麻杏石甘汤治舌干津枯者,麻杏薏甘汤治苔厚腻润泽者.此中深意非临床多年不能悟.

 

 

十六、鼻衄案:

许,男,五十余岁。烤酒者。冬日不冷反温。突然鼻衄甚多,打止血针及在五官科填塞不能止,因其儿之皮肤顽疾曾在我处看好,坐车来诊。鼻孔犹有血迹,言中午前后必出血不止,已经一周矣,现在头晕眼花,心慌,口燥不欲饮。舌红苔少津不润,脉弦细数。

治以滋阴降冲:生地30克,麦冬20克,玉竹15克,龙牡各30克,生大黄6克,栀子炭10克。两剂,血止。纯以滋阴以善后。

 

 

十七、小柴胡汤治肺炎

李小红之女,13岁,冬月受寒,症起发热咳嗽,于当地医院确诊为右下肺炎,住院一周,发热稍减,而咳嗽加重。其母亲因几月前,胆汁返流性胃炎治去几千元无效在我处服中药一月治愈,遂带其女前来就诊。证见:面色青黄,发热,以下午晚上为甚,轻度怕寒,汗似出不出,口干,咳嗽阵作,咳甚则呕,有黄色痰,粘。右下肺听诊可闻明显细湿罗音。脉弦细,舌红苔微黄。

证在少阳一经,以小柴胡加味:柴胡15克,黄芩6克,法夏10克,党参8克,炙草3克,生姜三片,大枣三个,杏仁泥10克,旋复花6克(布包入煎),枇杷叶15克

服三剂,咳嗽轻减,寒热已无。原方去旋复花,枇杷叶,加平地木15克,柴胡量减为6克,再服三剂。

拍片,肺部无异常征象。

 

 

十八、桂枝加大黄汤证

郑,男,四十岁。福建人。做云吞面食生意。席地而睡,到入夜三点钟左右冷醒,觉背凉如水,第二日早上即腹痛反胃如潮汐,来而又去,去后又来,人不能支持。诊之:面色青,痛苦模样,腹按之满痛,脉得浮缓、大而紧。

此是伤寒之太阴证,择桂枝加大黄汤用之:桂枝12克,肉桂6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生姜一大块,大枣五个,生大黄10克

两剂得安。

 

 

十九、清上温下治牙痛脸肿案

某,男,四十岁。打工者。从事苦力。冬燥劳力火升,牙痛不止,摇摇欲脱,口腔溃疡多个,左脸因牙痛而肿甚。口干而不喜饮。舌淡红苔白微腻,脉虚而大。

过劳则伤肾,虽人在壮年,根基已动。清上温下。方用:生大黄6克,金果榄1克,石膏15克,炮附子10克,肉桂6克后入。两剂。

后腰扭伤来诊,得知服前药,效佳。

 

 

二十、扶金以制木法治肝炎:

张氏,四十余。患丙肝多年,近四年来每至春天诸症必发。发则呕吐不欲食,厌油甚,胃脘泛酸作痛,头痛隐隐,心悸,失眠,精神恍惚,诸症皆为风动犯胃上逆之象。

治以张锡纯扶金以制木方法:麦冬、天冬、沙参、百合、代赭石、法夏、桂枝、茵陈。四剂效。

如今已经过了十年,而证不再发。

 

二十一、滋化源以治月经迁期

张艺露,女,21岁,学生。月经近四个月没来。脾气急燥,脸上长青春痘。有轻度便秘。脉弱无力。四个多月前曾服中药以战“痘”,料其必为苦寒之剂。

补中益气原方加桃红,五剂。料其服完月经必来。

二诊时,说服完三剂月经来临,感身体困乏无力,腰酸。舌淡苔薄黄,脉弱较前有力。以下方调之:党参、太子参、白术、苍术、茅根、芦根、杜仲。三剂。

 

二十二、平胃散加法两案

    覃某,男,48岁。素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来腹胀三月,食入反觉得舒服。大便热感,不太成形,粘滞不爽。舌红苔白不滑,脉双弦,右脉略数。

平胃散合用四逆散:厚朴10克,苍术15克,陈皮10克,生甘草5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白芨18克,生军1克。二剂。

药后胀除,大便已正常。嘱其再服两剂。

 

 

二十三、代某案(腹痛)

代,男,三十五岁。因饮食不节,洒多伤胃。腹痛腹胀一月,看过西医,无效。二便无异常。舌红苔白厚腻而水滑,脉沉弦。

治用平胃散合用清震汤:厚朴10克,陈皮6克,苍术30克,升麻6克,荷叶1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三剂。效。

 

 

二十四、鼻炎系列案例

1、杨宛婷,女,8岁。过敏性鼻炎。咽后壁滤泡,扁桃体稍肿大。以流清涕打喷嚏症状最明显,早起为最。

麻黄1克,炮附子4克,细辛1克,炙草2克,朱茯神10克,薏米10,杏仁泥6克,蝉衣4克,苍耳子4克,生龙牡各10克,生姜三片。六付.

愈.已经三个月,随访没有复发.

 

2、范,男,五岁。过敏性鼻炎。纳差不食,大便易稀。个瘦小。面青白。脉右浮数,左弦细。苔厚腻中间剥脱。

麻黄0.5,杏仁泥6,薏米12克,炙草3克,麦冬6克,法夏4克,陈皮3克,砂仁3后下。桔梗3

二诊:饮食好转,鼻炎情况好些。大便一日一次,成形。苔剥落已好,苔白腻,舌体色质郁暗。宣达手足太阴兼温化肾气。

处方:麻黄1克,杏仁6,薏米6克,甘草2克,苍术6克,升麻1克,白术6克,茯苓4克,砂仁后下2克,仙灵脾6克,炮附子3克

 

拈花按:慢性的鼻炎,往往出现一种虚实兼杂,寒热相并的情况。治疗的最紧要处,在于用法,而不在于用方。

广东地区的鼻炎病人不少,治效也很不错,上海的鼻炎病人也不少。临床之时,多内外治相兼,如果有鼻息肉,必定要用外用药才有比较快的效果。病程长的病人,要注意活血通窍,化痰通络。

从经络而言,阳明与太阳之地。所以当开太阳,降阳明。另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当温少阴;另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当宣太阴。

另外,诸窍之病,求之脾胃,此内经有明言。所以我也常用补中益气加味取效

 

 

二十五、瘀血发热误治案:

 

赵结梅,女,四十余岁,贵州人。2005年九月老乡介绍来诊,结扎术后得一怪病,迁延九年之久而不得愈。全身发热,以足心手心及背部为最,行路足心发热感强烈而不能忍,得冷水或赤脚、平躺后轻减。已经不能工作有五六年之久。形如正常人,而苦无处诉。妇科方面:月经不调,前后不定,量可,少量血块,带黄。二便调,余无明显异常。舌红苔白腻根黄,脉弦滑。

先用四妙加桃红、地骨皮、胆草等出入十余剂,白带正常,发热稍减。

为之针灸以试有无效果,所出血液为黑色,方悟前方有误,其人脉舌无半点瘀象,终是识证不精。

以瘀血论治,以桃红、茜草、苏木、大血藤、血竭、水蛭、酒大黄、生内金出入十余剂得愈。

医之难为矣。能不虚心向上乎?

 

 

二十六、小柴治哕

余之伯母,常年春来之时反胃作哕,头晕目眩,往来寒热,如不服药也一二月自止。余上学之时,曾见之艰难模样,面色青黄难看之至,辩其证为小柴胡汤证,书小柴胡原方与之,参用人参。其服三剂,证减遂不再服。

如今已经十年有多,而也不见再发。所以虽然年年病发,如果药得以中,往往有不再发之可能。

 

 

二十七、小柴胡加桂证

李氏,四十余岁。冬月伤寒,输液不能愈。因其慢性鼻炎半年多前在我处看好,所以前来就诊。初起恶寒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头晕,近两日寒热往来如疟,头痛甚剧,口燥欲呕,胸闷得叹息方快。脉得浮弦,舌红苔白微腻。

证在太阳少阳两经,主以小柴胡加桂枝汤: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夏15克,党参15克,炙草6克,生姜五片,大枣五个,桂枝10克,葛根30克。两剂。

即愈。

 

 

二十八、胆为清净之府案

吴,女,36岁。饥饿后两太阳穴偏后位置疼痛、干呕五年。患者于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另外如果见到不干净的东西,也必然干呕无疑。平素多有头晕目眩,心悸。刻下可见:口干,无口苦,无胸闷胃痞,纳可,大便稍结。右脉弦滑数,左脉细软少力。舌淡苔白腻微黄。以小柴胡加味取效。

 

 

二十九、水血互结之月经延期案

王,女二十一岁。曾患乙肝,经我治愈。去年冬天月经延迟一月未来,自取试纸验之为阴性。诉口干喜饮,近来大便两三日一行,稍为干结。舌正苔薄白欠润,脉细弱。

处方:黄芪24克,白术12克,太子参15克,当归12克,炙草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花粉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茜草24克,白芍15克,洒军15克(后下),四剂。

药服完,月经仍未来。腹诊:关元部位按之胀痛,左腹手压之有痉挛感。细询之,是否于月经快来的时候吃水果太多,诉因天气太冷,开空调引起口干,于是夜饮凉水若干。嘱其务必喝暖水。此是水与血结,故月经至期未来。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太子参15克,牡蛎30克,酒军18克,桃仁24克,土元12克,水蛭6克,茜草24克,川楝子6克。三剂。服到第二剂,月经已来,色黑有块,嘱其服完余下的中药。

 

 

三十、李博文案(婴儿湿疹)

李博文,男,三个多月。父母亲住在上海,经昆山的小姑子介绍由上海驱车来诊。

一诊(2007年12月29日):满月后,脸上头上开始长疹子,后迅速遍及全身。在上海看了两个多月,且外用了激素,越发越重。刻下见症:全身皆有疹子,以脸上头部为最重,有黄水外渗,疹子连成片,有皮屑,增厚,局部发红,一些部位有感染,形不忍睹。大便一日一次,小便黄。舌淡红苔白润。

诊断:婴儿湿疹。

处方:麻黄1克,杏仁6克,薏米6克,生甘草4克,桃仁4克,白果仁6克,郁李仁6克,谷精草6克,龙牡各12克(先下),磁石24克(先下),土茯苓15克,积雪草6克。拾剂。少量频服法。(孩子母亲电话诉:上药服后,大便稀,每日三次左右。嘱其不须停药。)

二诊(2007年1月9日):身上疹子已好转,头上疹子仍然有渗出、瘙痒、近来脱屑较多。舌淡苔白微腻。

处方:柴胡6克,葛根10克,连翘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术10克,升麻12克,白蒺藜15克,生甘草6克,炮山甲4克,鳖甲10克。十剂。水煎母子内服。

另:千里光40克,马齿苋40克,苦参30克,百部30克,河白草30克。五剂。水煎洗澡。

头部外涂药粉:百草霜10克,枯矾10克,轻粉1克,青黛12克,蒲黄12。

效果:今日电话随访,说二诊用药后即全好。没有反复。

 

拈花按:一诊的处方是麻杏薏甘汤加味,参入陈苏生老先生的二麻四仁汤意。龙牡磁,一方面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减少孩子的不适,二是对过敏性疾病有一定的截断作用。

二诊方是王清任的活血解毒汤加减,参入升麻鳖甲汤意。

皮肤病的治疗,我的体会是内外结合往往效果比较快。毕竟皮肤也是吸收药物的一个途径,而且很直接。

另外对于半岁以内的孩子,我多采取母子同时内服中药的方法。除了外部因素外,母亲孕期和产后的身体状态也与此类疾病相关。

 

 

三十一、录近期小柴胡汤验案九则(初学伤寒者宜参)

 

小柴胡汤验案十则(诊治日期为:2008年1月到2月)

 

1.薛,男,59岁。慢性胃炎多年。平素即有胃胀、反酸、胃痛,时发时止。此次从老家来昆山儿子处,旅途劳累,胃疾发作,呕吐较频,伴胃部痞闷。已延两日。刻下见:畏寒,头昏目眩,口干苦,胸闷,胃部不适。查:胃脘部位按之不痛,仅有胀闷感,脐周按之手下有悸动感。舌红苔薄腻,左脉沉微,右脉沉滑。小柴胡去大枣加全蒌、陈皮、竹茹、朱苓。

 

2.王,女,55岁。慢支十余年。时发时止。近来感寒,咳嗽痰多,尤以早上最为明显,痰或白或淡黄,时带血丝,易咯出。伴咽痒,微喘,胸闷,心悸,口干等症状。平素有脑鸣。大便可,小便每天有夜尿一次。舌淡红瘀紫散见,苔白腻,右脉滑略浮,左脉弦滑。查: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低。小柴胡去枣加味。

 

3.胡,女,39岁。胃病反复发作多年。现外感后诱发。胀痛,食后加重,无反酸、干呕、呃逆。轻度寒热往来,喷嚏,清涕,口不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促,右关独滑。查:心下按之作痛,手下有抵触感。小柴胡加酒军枳实桂枝白芍甘松。

 

4.吴,女,53岁。外感后,微恶风寒,咽痛痒,咳嗽,头晕痛,目花,口干,微苦,胸闷,纳差,不欲食,心悸。小便灼热而色黄,大便稍干结。素有足心入夜发热旧疾。舌红苔薄黄欠润,脉沉弦细数。查:咽部稍充血,扁桃体肿大一度。小柴胡加减。

 

5.蔡,女,39岁。外感迁延三月余,经输液有好转,但现在仍背寒时作,声嘶,轻咳,咽部不适,痰多色黄,口干,喝水不多,全身倦怠,大便稍结。舌红郁苔薄黄,脉沉弱。查:咽部充血,扁桃体稍肿,咽后壁少许滤泡。小柴胡去夏加花粉、蝉衣、僵蚕、酒军、桃仁、荆芥。

 

6.杨,女,32岁。教师。素有慢性咽炎。外感后咳嗽一个多月。现痰多,色黄而粘稠,易咯出。早上咳嗽最为明显,欲呕。有少许口干,胸闷,大小便可。舌正苔前部少根腻微黄,左脉细弱,右滑寸浮。查:咽部少许充血,扁桃体稍大,咽后壁滤泡成团。小柴胡去枣加花粉、天竺黄、浙贝、百部、冬花、佛耳草。

 

7.邱,女,33岁。妊娠三月,外感后,寒热往来,口干,喜饮,头晕目眩,不欲食。脉左沉细,右弦滑促。舌正苔薄白。小柴胡加减。

 

8.冉,女,36岁。月经常淋漓半月到二十天。现正值月经始来,面白黄无泽,畏寒明显,经黑成块,腰痠腹痛,头晕目眩,口苦不干,心悸,不欲食,时有干呕,大便常干结,小便时有胀急感。舌正苔少欠润,脉弦细而弱。小柴胡加味。

 

9.曹,女,29岁。妊娠。外感两周。寒热往来,头晕目眩,口苦而干,心悸,干呕,不欲食,食后感腹部胀痛,大便稍硬结。舌正苔薄欠润,脉弦滑数,小柴胡加减。

 

 

拈花按:案2.如果用小青龙汤,当加石膏为好。我在此用小柴胡汤加味取效,是提示治疗中的一种思路。四川名医李孔定前辈长于用小柴治疗肺系疾病。

转帖

李孔定主任医师根据小柴胡汤独特的配伍和立法,紧紧抓住疾病的病机,治疗多种肺系疾病及定时而发的病证和过敏性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兹择要介绍如下。

 

附:

  1 治久咳不愈

 

  外感咳嗽失治或误治,使肺气失宣,邪郁于肺,气阴两伤,阴阳失调,易致久咳不愈。业师常用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加枳壳、黄精、百部治疗久咳不愈、虚实并见之证,每获良效。若久咳咯痰不爽,偏于热者,可再加天冬、浙贝、桑叶滋阴、清热、化痰;偏于寒者,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温中散寒,降逆止咳。如治王××,女,38岁。自述感冒后反复咳嗽1月余,咯清稀泡沫白痰,咯痰不爽,午后咳甚,咽部不适,纳呆食少,二便正常,头昏,倦怠乏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曾服中、西药治疗效均不显。观前医之用药,均多以杏苏散之类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用常法治疗月余咳嗽不愈,令人颇费思量。业师据咳嗽迁延月余,午后咳甚之症,辨为外邪郁肺,肺气失宣,气阴两伤,阴阳失调,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治当益气养阴,宣肺祛邪,降逆止咳。用小柴胡汤加减:南沙参、柴胡、大枣、黄精各30g,黄芩、法夏、枳壳、炙百部各15g,北五味子12g,干姜10g,北细辛5g,炙甘草5g。水煎服,1日3次,2日1剂。服上方4剂收功。

 

  2 治定时咳嗽

 

  定时咳嗽常出现在晨起、午后或夜间,多定时而咳或咳嗽加重,持续一定时间后相对缓解,咳时咯痰不爽或痰量较多,痰色黄或呈泡沫痰。其它时间内不咳或咳嗽轻微,多无其它明显不适之症。业师认为,此多属外邪阻肺,肺气失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治疗宜用小柴胡汤辨证加浙贝、瓜壳、地龙、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草、蝉蜕等调和阴阳,宣肺祛邪,抗敏宁嗽,可收到不用止咳药而咳嗽自止之效。如治温××,男,70岁。10天前因急性支气管炎住院,经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但咳嗽、咯黄稠痰、乏力纳差之症始终存在。患者诉每天早上4点左右定时咳嗽加重,咳嗽约1小时后逐渐缓解,咳时气紧心累,咯痰不爽,痰少,色黄质稠。其它时间内咳嗽较轻,且无气紧心累之感。辨为痰热郁肺,灼伤肺津,痰瘀互结,宣降失常,气阴两伤,阴阳失调。治宜调和阴阳,清热化痰,益气养阴,理气活血,宣肺祛邪,抗敏宁嗽。嘱停用西药,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沙参、黄芩、紫草、麦冬、香附各30g,柴胡、浙贝、瓜壳、枳壳、桔梗、地龙各15g,法夏12g,旋复花、桃仁、大枣、甘草各10g。水煎服,1日3次,2日1剂。服药2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时间缩短,痰易咳出,舌红苔黄,脉弦数。药症合拍,守方加减,继服4剂,定时咳嗽基本消失。

 

  3 治定时咳喘

 

  定时咳喘的特点是咳嗽与气喘同时并见,咳嗽、气喘发有定时,或有季节性(如春、秋季多发),或病发于晨起,或午后,或夜间,各有相对固定的发作或病情加重时间,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或节律性。业师认为,此症与患者体质素虚,抵抗力较差,或某种慢性疾病状态下机体敏感性增高,或因过敏原刺激有直接关系。辨证多属气阴两虚,阴阳失调,外邪犯肺,宣降失常,痰瘀互结,气机不畅。治当扶正固本,调和阴阳,以和法为主:祛邪脱敏,理气平喘为辅。业师常用新加小柴胡汤治疗。组方如下:柴胡、黄芩、大枣、香附、乌梅各10~30g,紫草10~50g,人参、半夏、生姜、旋复花、地龙、枳壳、桔梗各5~15g,炙甘草、蝉蜕各5~10g。水煎服。辨证加减和使用方法:方中人参一味,可根据患者体质情况,随症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或南、北沙参,用量除人参外均可用至30~50g。伴大便干燥者,去枳壳加枳实10~30g以行气通腑,热重便干者用大黄泻热通腑;咳喘时痰多呈泡沫痰,可用制南星易半夏;咯痰不爽,痰稠色黄,偏于热者,加天冬、浙贝、瓜壳滋阴、清热、化痰;痰多色白,偏于寒者,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温散寒邪,降逆平喘;痰多喘甚,加葶苈子泻肺平喘;病久入络,痰瘀互结,加桃仁、丹参活血化瘀;久病阳虚,气不归肾,加肉桂、艾叶纳气归肾,加淫羊藿温阳平喘。从本方配伍看,小柴胡汤重在调和阴阳;紫草、蝉蜕、地龙、香附、乌梅、大枣相伍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枳壳、桔梗理气祛痰;香附配旋复花,是业师常用对药之一,业师认为,香附理气活血抗过敏,旋复花消痰降气,二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祛痰之功,用治肺系疾病之胸闷痛、气喘者最宜。从其加减变化看,业师始终抓住了疾病的寒、热、虚、实和咳喘之痰、瘀、气的关键,守法不泥方,特别注重药物功效的互相协调和药力的轻重,重视药胜于重视方。这是业师临床治疗用药的特点之一。曾治一许姓患者,男,5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余年。近日因感冒后复发加重,患者体质素虚,极易感冒复发,每次复发后即于夜间子时前后咳嗽气喘加重,持续2~3小时逐渐缓解,发时咳嗽咯稀泡痰诞,胸闷气紧心累,倦怠乏力,纳呆脘胀,大便稀,小便自利。舌质暗淡,舌苔白厚,脉沉。辨为脾肾阳虚,邪郁于肺,痰瘀互结,阴阳失调。以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宣肺祛痰,活血化瘀,调和阴阳,祛邪脱敏,理气平喘为治,用新加小柴胡汤加肉桂、淫羊藿、丹参。处方:党参50g,大枣、丹参、紫草各30g,柴胡、香附、乌梅各15g,法夏、淫羊藿各12g,黄芩、干姜、旋复花、地龙、枳壳、桔梗、蝉蜕、肉桂、炙甘草各10g。水煎服,1日3次,2日1剂。服药5剂,其症渐止。嘱原方续进10剂,巩固疗效。

 

  4 治过敏性疾病

 

  业师认为,过敏性疾病多系体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外邪诱而发病。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扶正祛邪,散补兼施,能调和阴阳,宣通内外,和畅气机,对治过敏性疾病用之最宜。业师常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肤痒疹,取得了满意疗效。治过敏性鼻炎,常用小柴胡汤加辛荑、白芷、苍耳、乌梅、台乌、紫草、蝉蜕、桑叶、薄荷、菟丝子等;治过敏性皮肤痒疹,常用小柴胡汤加苍术、黄柏、地肤子、乌梅、香附、紫草、蝉蜕、赤芍等。另可随症配用黄芪、当归、淫羊藿、鹿角片等扶正固本、调节免疫之品。如治章××,男,48岁。患急性支气管炎初愈,因气候突变,复受凉感冒,致过敏性鼻炎复发(自述有过敏性鼻炎病史5年)。诊见鼻塞,具痒,喷嚏连连,清涕长流,鼻眼部胀痛,咳嗽,咯少量白痰,咽部不适。舌质淡,青苔薄白,脉弦。曾服力克舒等抗感冒药其症不减。证底气阴两虚,阴阳失调,邪犯肺卫,肺气失宣,肺窍不通。治宜调和阴阳,宣通肺窍,祛邪脱敏。用小柴胡汤加减:南沙参、大枣、紫草、辛荑各30g ,柴胡、黄芩、乌梅、台乌、桑叶、桔梗各15g,法夏、生姜各12g,蝉蜕、白芷、苍耳子、炙甘草各10g。水煎服,l日3次,每日1剂。服药3剂后,已不流清涕,咳嗽、咽不适症减,仍有鼻塞、喷嚏见症,以晨起和异味刺激后为甚。守上方加减,继服3剂,诸症悉除。

 

 

三十二、妙方妙法,精义堪悟(慢性腹泻)

王某。男,三十余岁。患腹泻半年。耳鸣。面多水斑,腰常酸痛,小便有不尽感。饮食尚可,无明显腹胀腹痛。脉弱少力,舌淡红苔白微腻。其人不方便煎药,遂以茶代之。方:苍术4.5克,升麻1克,荷叶2克,防风1克,羌活1克,独活1克,灸草1克。三剂,用开水泡服。

此方学自李东垣自治之方,多用风药,取其清轻上扬,以复春夏之治。后患者叹服,药虽少而效宏大。自此后其对中医发生无穷兴趣。

 

 

三十三、少阳病延经一年不传案:

某,女,三十余岁。夏日受凉后,先是发热怕寒,周身疼痛,经输液打针吃西药治疗后,转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痛头晕,行路气喘不已,精神不振,后竟延为重病,开平,佛山,广州皆治无寸效,花去万余元,西医也有诊断为“神经官能症”者,接受过心理治疗。患者久已不劳作,在家休息,经人介绍来诊。

证见面色青无华,轻度发热与怕冷往来,唯头痛最甚,痛在头两侧少阳经络及风池风府,上楼即喘息不已,口干,不欲食,早起有干呕现象。舌红苔白厚微黄而洉,脉弦中带滑。

病已近一年,邪仍迁延少阳一经不传。于是笑语之:此病我一周可愈。其不信,以小柴胡原方加石膏葛根苍术,二剂效,四剂诸证已去。

其人生性吝惜钱财,也不再服药。

 

 

三十四、抽动-秽语综合征(正在进行中)

林竹律,男,十一岁。抽动-秽语综合征。个头较小而瘦,面青白,时喉头抽动有声,耳鸣,眨眼过频,有时面部肌肉有掣动,。平时易汗出,脾气急燥,性好动。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桂枝加龙牡汤主之。

桂枝6克,白芍6克,大枣10克,炙草4克,龙牡各24克,黄芪12克,半夏5克,全虫3克

此案疗效甚好。诸症已好大半,惟耳鸣较明显。与一医友论及此案,其推及此案定效,不过以为土弱木强为其本,建议用四君子加味以图完功。

 

 

三十五、高血压调治案

李贡,男,四十五岁。高血压近十年。一直服西药以维持血压,但不太稳定。闻一朋友在我处,调治高血压及其它病变,现在已经把西药减至极小之量,遂前来就诊。体不胖,面色暗滞。头不晕,但失眠,诉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事务较忙。性事冷淡无力。饮食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微腻,润。脉右沉细,左沉微。阳气无力中旋,水湿中阻。

先以温药和之:

茯神60克,桂枝10克,白术18克,炙草6克,仙灵脾30克,沙苑子30克,复盆子30克。四付。

二诊:朱茯神50克,桂枝6克,白术18克,灸草10克,仙灵脾30克,鹿角片10克,复盆子15克.五付

三诊:茯神30克,白术18克,灸草6克,桂枝6克,仙灵24克,补骨脂10克,火麻仁10克,鹿角6克.十付.

 

 

三十六、入夜口渴案

李光义,男,70。入夜口干渴达半年多。高血压史多年,目前吃西药维持。舌红暗苔黄厚微腻,脉弦滑。责之少阳有阻阳明不降,肾水上承之路受阻。

复少阳机转,降阳明,兼交通心肾。

处方:柴胡12克,黄芩8克,花粉18克,党参10克,灸草6克酒军10克,枳壳6克,知母6克,川连6克,炮附子1.5克。五付

二诊:口咽之津液,俗名之为天河水。此水来之于肾家。今诉平时小便无力而涩,也是肾气不化。前服小柴加味以去日久堆积之废旧,兼交水火,现苔厚渐退,夜渴轻减,舌前现阴虚之质。病已高年,此时不培其肾气更待何时?肾气丸去山芋肉加白术葛根花粉柴胡。

 

 

三十七、咳嗽案

黄锦洪,男,37岁.咳嗽三个多月,医院诊为‘支炎并肺部感染’,输液不愈.以夜咳为最,痰不多,伴咽痒.平时喜烟酒.舌两侧较红,苔薄白.脉左强右弱,双尺脉不足.金受邪不得宣降,而酒助肝胆之盛,引动风火而刑之,但治其肺定然无功.

处方:麻黄1克,杏仁18克,蝉衣10克,炙草6克,当归30克,麦冬18克,半夏12克,平地木30克,钩藤6克,胆草2克

 

指月按:愈

 

 

三十八、呼吸嗜睡综合征(正在进行中)8日

赵根生,男,59岁。呼吸嗜睡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糠尿病。形体硕壮,体重约一百八十多斤,尤腹部肥而满。步态迟重,动作恍惚。诊时如不说话即已经呼呼入睡,言一天到晚头脑不清,晕沉喜睡。口干,食可,小便晚上有二到三次,大便一日一次。舌红稍暗前部少苔中后腻而微黄。脉沉而较弱,有结代,右寸稍浮而滑。

阳用日衰,阴浊渐盛。脾家不能为胃行水谷之精微,使废浊日益堆砌,肺家宣化无力,水津不能四布。升清降浊为大则。当开太阳膀胱一经,宣手足太阴两经,降阳明,另佐升督脉之阳。

麻黄1.5克,杏仁24克,葛根30克,升麻6克,麦冬30克,茯苓12克,薤白12克,生石膏18克,鹿角片10克,复盆子30克。七付。

昨日(13日)复诊。嗜睡稍好,余症无进退。上方推动无力,是阳药不足以运化。麦冬石膏反而束缚手脚。查舌红暗苔黄腻而润,脉沉少力。

处方:苍术45克,升麻6克,荷叶30克,酒军10克后下,姜黄12克,僵蚕10克,枳壳10克,干姜12克,人参6克,炮附子6克,牙皂2克,藁本4克。五付。

二诊其效尚可,患者也比较有信心进行治疗。现在外出差。

 

    拈花按: 此病究之痰湿只是见到其表象,如果单从此而考虑实是见标而不见其根本。最主要的还是阴阳不相顺接,出入转化失调。

    加之病人此患已经近三十年,不可求其速效。

服此五付药后,虽因出差已经好几日没有服药,然精神大有好转。以前诊脉时即呼呼入睡,现在可以维持近十分钟左右。因其在针推科一并治疗颈椎,与针灸师商于委中及十二井放血以流通其气血之运行。

 

三诊:舌红苔薄,脉较前有力许多,尤以左脉明显。是肝胆之疏泄复职,春夏令行,病大有望.

取法古续命汤法::麻黄6克,杏仁泥15克,法夏10克,干姜12克,附子炮10克,麦冬18克,酒军后下15克,桃仁泥15克,桂枝6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灸草6克,人参3克.七付

 

四诊:出差北京多日,虽药停而感觉尚好,诉多梦纷纭。查双下肢水肿(病人一直不自知)已退不少,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左较有力,右脉弱而不能连贯。

前方出入:麻黄10克,杏仁泥18克,桃仁泥18克,生大黄12克(后下),丹皮12克,桂枝10克,朱苓60克,白术18克,人参10克,灸草6克,麦冬30克,干姜6克,柴胡6克,前胡6克。六付

 

 

三十九、治肝实脾为先

王阿琴,女,38岁。自一次人工流产后,月经一直提前,每次来时初量很少,色黑色,有块,腹痛较甚,二三日后渐多,但月经至十日方尽。白带多,无异味。舌淡红苔白,脉左弦细,右濡弱。血不濡养肝家,使气血相争。金匮云,治肝者当先实脾。

取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半夏。

 

指月按:此案其效甚佳。肝虚者可仿此而治。简而言之,肝家之血,也必得脾胃生化之源以灌溉。

 

 

四十、高血压病的调治

吴征兵,男,三十六岁.发现高血压一个多月,伴右眼外眦小血管破裂.一诊:血压136/116mmHg。咳嗽明显。

麻黄3克,杏仁15克,麦冬12克,半夏10克,前胡6克,枳壳6克,天将壳15克,紫菀12克,天竺子6克,朱苓24。

二诊:咳嗽已好。眼眦出血已瘥。血压140/106mmHg..脉右弱左弦,双尺沉弱。

麻黄3克,杏仁泥18克,葛根30克,炙草6克,桂枝6克,仙灵脾24克,炮附子10克(先下),别甲24克(先下),龙牡各30克(先下)。

用葛根汤意开通太阳寒水之经,参入祝氏温潜方法。

三诊:虽然平时有少许头晕和疲惫感,但觉得比以前好许多。血压136/95 mmHg。脉沉而少力。

朱苓24克,桂枝6克,白术15克,炙草6克,杏仁泥12克,麦冬18克,仙灵脾24克,菟丝子30克,龙牡各30克(先下)。别甲12克(先下),巴戟天10克

用苓桂术甘汤以通达中焦,麦冬以济心胃之力,仍参用温潜方法。

四诊:血压125/85 mmHg,脉弱已起,左弦滑。右脉仍有不通畅感(手足太阴不能顺接)。用麻杏薏甘汤合参候氏黑散意。麻黄1.5克,杏仁泥18克,薏米30克,桔梗10克,牡蛎30克,菊花24克,细辛1克,白术10克,灸草6克,黄芩6克,巴戟30克,钩藤15克(后下)。

 

指月按:高血压病的患者,临床所观察到的证型大多非传统所言及的肝阳上亢.放一个案子上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能深入的谈谈.

 

李侠,男,45岁。患高血压病脂肪肝多年。平时穷于应酬,使脾胃大伤。其人体胖(约一百七十斤),下午易疲倦,晚上易失眠,大便易秘(在上海虹桥医院就诊吃中药有好转),小便有淋漓不尽感。唇紫暗,舌淡红苔白厚腻,双脉沉弱。

白术18党参10朱茯神24炙草6桂枝10升麻6杏仁泥12半夏10仙灵脾18附子6当归10红花6

 

 

四十一、郭靖案(麻疹并肺炎)

郭靖,男,十一个月.麻疹一周,合并肺炎.疹出未尽,将隐未隐.高热,咳嗽,喘息,大便泄泻,一日多次,口干喜饮,口腔糜烂.

麻黄1.5克,生石膏18克,杏仁泥6克,灸草3克,桔梗3克,前胡3克,天将壳6克,葛根6克,薏米10克,芦根6克.三剂愈.

 

指月按:高热疹隐用麻黄,当无他议.用石膏清里并助麻黄以透达.杏仁,桔梗,前胡,天将壳正肺之气机,薏米芦根葛根使邪由太阴阳明泄走太阳,以灸草坐镇中州,调度开合.

 

 

四十二、伍鑫案(麻疹合并肺炎)

伍鑫,男,二个月。麻疹合并肺炎。发热已经输液压之。双肺痰鸣音满布,左下肺可闻及明显细湿罗音。喉间痰鸣,脉弱不起,嗜睡,咳嗽频繁。

麻黄1.5克,杏仁泥6克,灸草3克,桂枝4克,天将壳6克,桔梗3克,前胡3克,龙牡各12克,炮附4克,平地木6克。四付

 

 

 

四十三、明某案(早泄)

明某,男,27岁,东北人。因早泄来诊。平日酒色过多,近年来肚子大许多。同房时间二到五分钟不等。阴茎长度也只及以往一半。眠差,易倦。饮酒一多,则小便频繁,有夜尿一到二次。有过敏性鼻炎多年,早上起来每多喷嚏,平时多有鼻塞症状。又有慢性结肠炎,吃冷物及刺激性食物容易拉肚子。脉沉无力。舌质淡红苔腻微黄。

处方:麻黄3克,薏米24克,炙草6克,茯神30克,白术15克,桂枝6克,柴胡6克,升麻6克,葛根30克,仙灵24克,菟丝子30克.五付

 

指月按:此案后来没有来复诊.打电话访问说是效果不明显,加上应酬很多,是以没时间来看了.贴出方子,让大家以参考,也许可以看到不效的原因.方用的是麻杏薏甘汤合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四十四、外感两例

 

1廖,女,37岁,台湾人。外感后咳嗽两周不愈。入夜后咳嗽甚,咽痒明显,口干而不喜饮。面色黄无光泽,眼周见有水斑。平时常感头晕,以月经来前最明显。此次来诊正好在月经期,色暗块多。舌体稍胖,边有齿痕,苔白稍腻。脉左弦细无力,脉右沉弱。查咽部充血明显.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白术6克,当归10克,党参6克,升麻6克,杏仁泥10克,桔梗6克,灸草6克,挂金灯24克,平地木15克。六付愈.

 

指月按:外感病的治疗在于理清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此病平素为肝脾不调,正好在月经期,故以柴胡剂加味治之.另干姜细辛五味之类对口干咽肿者不宜

 

2璇,女,七岁。哮喘史三年多。此次外感后咳嗽达半个多月。其形瘦,面色青白,无神。咳嗽以夜为最,喉有痰鸣,痰先黄后白,质粘,咽不痛不痒。平时常感少力倦怠,头晕,运动后气促明显,纳差,大便少两到三天一次。睡眠差,常做恶梦,易惊惕。查双侧桃体(—),咽部充血明显。双肺痰鸣音明显,未闻明显罗音。心律不齐,心音强而快速。

处方:西洋参4克,白术6克,朱茯神12克,炙草2克,葶苈子4克,大枣6克,杏仁泥6克,桔梗3克,前胡3克,天将壳6克,半夏3克,当归4克

 

 

四十五、腰痛案

吴,女,64岁.虽非高年,然人已憔悴.其形瘦小.几月前因摔跤后引起腰痛,入院检查未见明显骨质伤害.脉弦细,舌小苔薄白.此形神皆损,调之无求近效,图远功可也.

    前医用调肝肾之药五付其效不显…中焦气血不充,则无以推动人身之局部阻滞,是肝肾药所以无效也..

取道中焦,再疏泄肝家,兼调其肾气.

黄芪40克,白术24克,当归18克,陈皮6克,桃仁泥10克,酒大黄8克,桂枝6克,鹿角片6克,生地15克,炮附子6克.三付.嘱其多次小量服用.

针灸方:左天枢,气海,三里,阳陵泉,右滑肉门.温针.

 

今日(2207.2.3)来诊,其效不显。以自己之经验,详细检查后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细询老太,其言在老家曾做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上次所述无骨质损害是其儿与儿媳所言,与病人沟通不到位,是医者之错,希望大家以我为戒)今日行手法复位一次,观察中。

 

患者经前天昨天二次手法复位后症状明显减轻,其间并没有用中药。

 

手法复位共做四次。服药三剂。腰痛轻减似无。

 

 

四十六、徐六宝案全过程(欢迎大家评点指正)

徐六宝,女,九十岁。住昆山紫藤花园。诊断:心源性肝硬化腹水(另有高血压病史三十余年,冠心病史三十余年,支哮史二十余年)。此前的西医在病人大量腹水且有心衰的情况下愚蠢地输入相当量的液体,加重了病情。病人当时只能卧床,腹大如鼓,呻吟不绝,小便量在五十毫升左右,有时无小便,数日无大便。查:左下肺可闻细湿罗音。心脏早搏明显,心音较低,腹皮急硬如石,按之不下,双下肢近踝处按之下陷不起。舌正苔少较润,脉两手皆沉细弱而代。    急则治其标,于是嘱咐护士抽腹水一千毫升以缓其急。

    处方:炮附子6克,白术6克,白芍8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麦冬6克,红参6克,蝼蛄6克,桂枝6克。三剂。另沉香6克,蝼蛄6克,甘遂6克,芫花6克,大戟6克,上为末脐敷。

    二诊:尿量保持在二百毫升左右,大便三日中解过一次,可进食少量蛋糕。嘱控制饮水量,西瓜类水果不宜再进。脉较前稍有力。病人不再呻吟。腹已软些。处方:炮附子6克,白术6克,茯神10克,白芍6克,桂枝3克,麦冬6克,茅根30克,通草6克。三剂

    三诊:尿量每天在四百毫升左右。进食明显有改善。精神好转一些。处方: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15克)通草6克,蝼蛄6克,麦冬6克。三剂

四诊:情况渐已稳定,从中医介入治疗以来,病人家属甚为满意。病人神情已非常清晰,并说些感谢的话,床上的转侧比较灵动了。处方:白术10克,茯苓12克,麦冬6克,红参6克,炮附子6克,桂枝6克,通草6克,杏仁12克,麻黄1克,茅根30克,陈皮15克。三剂。

:有了前面的基础,才考虑使用麻黄,杏仁以宣肺温饮。陈皮为流通气机而设。

五诊:尿量保持在四百多毫升,因为老人口不太干,喝水比较少,腹水已经明显减少,按之无力而软。苔已渐生,胃气来复,生机不灭也。脉较前有力。处方:白术6克,茯神10克,白芍6克,朱茯苓10克,炮附子6克,(生姜15克)红参4克,仙灵脾10克,麻黄1克,通草3克。六剂。   

    六诊:病人已可以自己坐起来,精神转好,饮食较好。处方:白术12克,白芍10克,茯神30克,炮附子6克,(生姜3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通草6克,葶苈子6克,大枣10克,麦冬6克。六剂。

    七诊:病人可以自己扶着东西在室内走动。腹部小很多。老人的儿子感谢说医生救了他母亲一命。我说,主要还是老人根基好罢了。脉已无明显结代,较前明显有力,往来较为柔和。舌苔渐生。处方:白术30克,朱茯神24克,桂枝10克,炙草6克,炮附子6克,生姜15克,猪苓15克,灵芝10克,通草6克,茅根40克,麦冬8克。六剂。

    八诊:精神好过常人,腹水少量,按之软。处方用水血互结之当归芍药散为汤:当归12克,白术18克,茯苓24克,泽泻12克,川芎6克,炮附子6克,甲片6克,麦芽20克,麦冬6克,白参6克。六剂。

    九诊:老人状态很不错。能吃能睡,大小便也很好。心脏的情况,肺部的情况都比以前要好很多,常发的咳喘这此日子一次也没有发作过。处方:白术30克,茯神3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白芍10克,生姜20克,炮附子6克,砂仁6克,仙灵脾24克,茅根30克。六剂。[/font]

    十诊:情况稳定。除尚有少许腹水之外,并无其它不适。以丸缓图。处方:白术100克,茯苓45克,白芍30克,杏仁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桂枝30克,附子60克,肉桂10克,车前子30克,蝼蛄20克,琥珀15克,山药30克,陈皮30克,葶苈子30克,红参20克,朱砂5克为衣。每服五克,一天两次。

 

指月按:此案的目的其一便是想让大家对附子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附子并不是大量才可以治病的,李可的方法局限处很多,不可不顾患者病情体质年纪而随意从之,否则定生大乱。

 

 

四十七、左额叶脑膜瘤切除术后案

左额叶脑膜瘤切除术后。

面黄无华下眼胞色黑,头晕无力,眠差,后头部感觉重痛,记忆力减退,纳差,白天倦睡,夜尿一次左右。另术后有癫痫发作,感喉间痰堵鸣响,半分钟内不自知。双脉细弱而稍沉,舌淡胖齿痕苔白微腻。(此病人在上海龙华医院看中医,其所开处方大约为:太子参,白术,茯苓,蛇六谷,合欢皮,酸枣仁,七叶一枝花,天葵子,二冬,山楂,内金,生地,女贞子等。病人服约三十剂,无效。)

一诊处方:小剂补中益气加仙灵脾(18克)炮附子(6克)蔓荆子川芎。七剂。

服药反应:口干,喜睡,饮食明显增加。脾胃虚弱的病人,服药的初阶段反而会有倦睡或口干,为脾胃之气进入正常运行的原故,此实为临床观察所得。嘱其多喝暖水,并控制食量。

二诊:脉仍弱而少力,但此周癫痫没有发生,有时感觉有前兆但是可以自行控制。后头痛仍明显。前方去炮附蔓荆子川芎加全虫4克葛根18藁本4克。四付。

三诊:脉较前明显有力,头痛轻减似无。病人感觉甚好。补中益气汤原方加全虫6克,僵蚕10克,仙灵脾24克,藁本4克,葛根20克。七付

四诊:此周无头痛,并且能正常工作。癫痫没有发作,也无任何发作前兆出现。脉仍弱而少力。舌淡苔溥白。黄芪15克,当归12克,党参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10克,炙草6克,法夏12克,仙灵脾30克,炮附子6克,全虫6克,大芸24克。七付

 

 

四十八、麻黄汤案二则

治疗外感疾病,在于辩证的确,审明外来之邪气,或清宣,或轻解,或辛温,使之邪仍从外出,再顾及病人之体质,治之有定律,方不可失偏。

 

案1.区儿,五岁。咳嗽虽然只有两天,但声急而频,入夜为最。时值冬月。感寒而起。无汗,恶寒,无明显发热。咽痒不适。查:双侧扁桃体肿甚,差不多堵住其咽喉部。肺听诊阴性。脉浮数而弦。治当散寒发表。

麻黄汤加味:麻黄0.8克,桂枝4克,杏仁泥6克,炙草2克,姜二片,法夏6克,茯苓6克,平地木6克,牛蒡子6克,蝉衣3克.

一剂得小汗而咳嗽全无.扁桃体也消减大半.

 

案2.张女,三岁.夜咳甚,喉间痰鸣.服竹沥口服液,甘草合剂无效.白日如常,并不咳嗽.时值冬寒.

麻黄汤加味:麻黄0.5克,桂枝3克,杏仁泥6克,炙草2克,姜二片,莱菔子4克,法夏4克.

一剂得汗即愈.

 

 

指月按:

案一,着眼点在脉,弦浮数而弦.麻辛附汤不可用

案二,小青龙重点于温寒饮.如春天伊始,其寒料峭,小青龙破坚冰奔苍海也

如果仔细看案子的话,案一邪在太阳之经,且为寒束,无汗恶寒,当尊仲圣之旨以麻黄发之.非麻杏甘石汤证也.此咽肿是风寒凝聚所伤,虽红肿,而不得用石膏.夜咳明显是晚上咽喉部的分泌物刺激所引起.夜咳往往频频.白日则咳嗽明显轻微

 

 

 

 

 

 

 

 

 

 

 

 

 

 

 

 

 

 

 

 

 

 

 

 

 

 

 

 

 

 

点评篇

 

一、叶天士用附子一案与祝氏法对看

 

叶案:

吕氏,季胁之傍,是虚里穴,今跳跃如梭,乃阳明络空也,况冲脉即血海,亦属阳明所管,经行後而病忽变,前案申说已着,兹不复赘,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身前冲气欲胀,冲脉所主病,内经所谓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今也痛无形象,谅无结聚,  以冷汗跗寒,食入恶心,鼻准明,环口色青,肝胃相对,一胜必一负.

今日议理阳明之阳,佐以宣通奇脉,仲景於动气一篇,都从阳微起见,仿以为法。

人参、茯苓、淡熟附子、生蕲艾、桂枝木、炒黑大茴、紫石英、生杜仲。

 

    拈花:录出此案,是因此案与祝氏温潜方法有相发明的地方.祝氏之温潜方法以龙磁等味以重镇之,以附子类以温之,合用则使坎中真阳生生不息且能引浮离之火下潜为用.

     叶师以紫石英以镇冲暖宫,桂枝茯苓以降逆,附子以温阳,人参以补虚,生艾杜仲大茴以理奇经,与祝氏之法对看,自有妙理.

 

附:                        正气与治疗之关系

祝味菊,1929年著

 

     中医治疗,向重正气,凡疾病之得失轻重,皆视正气之有无强弱为转移,但正气二字,在人体上究为何物,竟有此种左右疾病之能,从近世科学中揣摩瑞册,吾以为中医之所谓正气,即西医之所谓自然疗能是也,何谓自然疗能?组织人体之细胞,各个皆有独立之生活机转,凡有益于生活者则取之,有害者则弃之,若遇外因侵害,则起反应作用以抵抗之,此反应作用,名曰自然疗能,(若发热咳嗽呕吐下痢脓溃之类)自然疗能,所以使疾病有自然全愈之倾向,疾病之痊愈或死亡,亦视细胞之自然疗能缺乏与否以为断,准此以观正气与自然疗能,皆有转移疾病之权利,皆为疾病之重要关键,其势力与作用,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正气二字,即视为自然疗能可也.

     正气之意义既明,更进而言其与治疗之关系,夫正气为人体之要素,任何人不能离正气以生存,亦任何医学不能舍正气以救人.医学之为用,不过辅助正气以调节病变而已。顺正气者生,逆正气者死,此自古治疗之大法也.

     吾国医学于治疗上所以能奏伟大之功效者,亦即古圣教人尊崇正气之故耳,仲师伤寒金匮两书,为自来医家之宝函,其立法处方,无不以正气为重,观其病之在表者,或虽在里而症状有向外抵抗之势者,必谆谆然以下为戒,例如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由曰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之,又曰:结胸症,其脉浮大,皆正气抵抗病变之表现,倘医不能助其向外调节而反下之,则与正气背道而弛,故曰逆,逆则有伤正气,引病内陷,病变百出矣,然犹恐后人忽视而不置信,则又列举误下之边,如下后脉促胸满,下后其气上冲,下后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数下之遂协热而利诸条,其所以反复声明者,盖无非此意耳,由观禁汗诸条,如衄家不可发汗,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之类,其禁汗之目的,或则因贫血,或则津液缺乏,或则体温不足,凡此皆细胞生活机能衰弱,正气不足之症,治疗上宜探其原因以补益之,鼓舞之,若复发汗,则细胞势力愈衰弱,正气愈不足,而病变亦愈重,此仲景提出禁汗诸条之用意也.再就太阳病症状及方剂而论之,脉紧头项强痛,肢疲而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皆为正气抵抗病变之现象,而非疾病之本体,盖延髓中之生温中枢,受外邪毒素之刺激而兴奋,其结果为体温升腾,此时体温调节中枢起救济作用以调节之,其方法即放散异常之体温于体外,故中枢陆续输送含有害物质之血液于表层,以期努力放散,此即正气之自然妙机,但同时因汗腺闭结,终不得发汗,使无从输泻之血液迫于筋肉,故头项强疼,肢疲而痛,欲泻而不得泻,故恶寒发热,浅层动脉充血,故脉息浮紧,倘人体无正气向外抵抗,则此等症状从何而生,且亦不得称为太阳病矣,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皆辛温发汗剂,皆所以补助正气之不及,使 集于表层之有害物质逐于体外也,设不此之图,于此时而用西医之冰囊,及冷水浴等疗法,则未有不殆者,故仲景曰:病在阳者应以汗解之,亦此意也。

      又如阳明实证,因病机不能外达,持续日久,正气失其机转,有害物质遂深集于体内消化器官,故现神昏谵语状热便秘之症状,病在里,则非下剂不可,三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皆扫荡有害物质之剂,随病变集积之程度与病人体质之差别而选用之,此去其害因以恢复正气之机转也。至于三阴为病,多属细胞生活力衰弱,正气不足,故治疗亦多补养鼓舞之剂,由此以观,治疗不过为除去外因恢复正气,或补助之,鼓舞之,以促其治愈之方法而已,内经所谓治病当求其本,顺其志,即此之谓也,至于疾病之治与不治,不在药石之功效,而在正气之机转,苟正气机转消亡,则死病无良医,虽古医圣复见于今日,亦将束手无策,付诸命运而已,昔扁鹊治虢太子之尸厥也,天下皆难其能生死人而肉白骨,扁鹊辞曰:自生者我起之。观此可为佐证。

 

指月评:祝氏味菊与承氏淡安皆为早期中医西医结合之先驱。

    其学术在表述上力求简明实用,行之有效,其诊疗皆"以中为主,以西为用",重西医之诊断,而以中医之治疗为主。

我见诸论坛有很多网友皆以为纯中医为中医发展之方向。时代在前进,而医生的思想却在后退。如果如今之中医再不知现代之科学情况,如何能够保护自己?生存已难,不要说发展!

 

 

二、祝氏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轻阳重阴,世俗浅见之论也。《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盖重阳之论也。自河间、丹溪出,而真阳之义晦。夫人之有生,贵有阳也。幼年稚阳未充,壮年真阳始固。及其向衰,阳日消而阴愈盛,则去生亦远。《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言气阳已消磨过半也;"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言阴气盛而阳用益衰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言阳气大衰,而生机日蹙也。人以阳气为生,天以日光为明。宇宙万物,同兹日光,贤愚强弱,同兹气阳。向阳花木,繁荣早春;阴盛阳虚,未秋先衰。《经》言:“智者察同”,同有真阳也;“愚者察异”,异乎体质也;”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强壮,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故善养阳者多寿,好阳者多夭。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此前人所未道,夫岂凡俗之夫所能知哉?

 

 

三、祝氏伤寒五段大纲

祝氏伤寒五段大纲:疾病之来,引起体工之反应,不出五种阶段,于意云何?太阳之为病,正气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懦,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时感,其体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围,此吾三十年来独有之心得也。

 

 

四、祝氏论太阳伤寒治法

 

表病而放温闭塞者,无论其为寒困、为湿阻,皆当发表。放温亢进者,无论其为风之激荡、暑之熏蒸,皆宜和表。气怯者,不论表之开阖,皆当辅之以温;气亢者,不论属表属里,皆宜和之以凉。治法以人体反应为主,不必问诱因之异同也。太阳伤寒,正气开始抵抗也,其先驱之症状,大都见于外表,故前人恒以太阳为表病。诊治之要,外视表机之开阖,内察正气之盛衰。开之太过,名曰表亢;阖之太过,名曰表闭。亢有轻重,闭有浅深,表闭甚者,发之以峻;表闭浅者,发之以辛。表亢甚者,镇之摄之;表亢微者,缓之和之。气之太过曰亢,有曰余盛,不足曰怯,怯甚曰衰,不盛不怯曰和。气亢者折之以寒,气盛者和之以凉,气怯者壮之以温,气衰者扶之以热,此治表之准绳也。夫肇病者激好,受激者体也。激与受激,治疗上不可偏废者也。是故放温障碍,表闭甚而里气不亢者,法主辛温,麻黄汤是也,气怯而甚者加附子,麻附细辛汤是也;表闭而里气盛者,法主辛凉,银翘散是也,气亢而甚者加石膏,大青龙汤是也。苟表闭而里气和者,辛平宣散,葱、豉、荆、防之属皆是也。表闭乃肌表痞塞之义,郁者发之,辛味有宣散之功,佐温佐凉体气盛怯异也。夫然,放温激进,其疗法亦如是。故表亢而里气怯者,法主甘温,桂枝汤是也;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汤是也;表亢而里气盛者,法主甘凉,芦豉之类是也;表亢而里气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类是也。表亢乃肌表兴奋之义,急者缓之,甘味有缓和之功必兼微辛,始克走表,佐温佐凉,亦体气之盛怯异也。

 

 

五、祝氏论少阳伤寒及其治法

 

少阳为抵抗不济。少阳伤寒,人体对于伤寒之邪,其抵抗能力持续不济,未能长相继也。

少阳之为抵抗不济,言抵抗之力,未能及时即济也,大凡具有抗力,而未能发挥其抗力者,皆谓之少阳。少阳不足在标,少阴不足在本,不可同日而语也。

 

少阳伤寒抵抗不济者,或内有障碍,阻其既济之道;或频为药误,戕其既济之力。有障则抗力不济,药误则抗力不足,少阳伤寒,抗能时隐时显、若断若续欲为合度之抵抗,而未能及度,具有奋斗之潜力,而其迹未彰也。

 

伤寒之机转,以外趋为顺;发热之调节,以出汗为主。吾人目击汗出之匀调,即知抗力之既济。少阳伤寒大便溏薄,则气怯无汗,麻、桂、柴、葛之外,重与术、附、益、果之属以固之;溺频而多,则液阻而无汗,麻、桂、柴、葛之外,兼与故纸、覆、菟之类以摄之。水液之下趋,如狂澜之既倒,重与升举固摄,是欲挽逆为顺也。顺逆之理,因证而异致,夫岂管窥之流,所能悉知悉见者哉。

 

少阳伤寒,抗力未能协调,法用和解。和者和协其正气,解者解除其障碍(柴胡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为少阳去障和解之专药)。障碍之性质不同,故主治各有专药,正气之未能协调,则消息盈虚,善为诱导而已。

 

 

六、祝氏论阳明伤寒

苏生曰:阳明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其区别如何?

师曰:太阳阳明者,开始抵抗,即见兴奋有余之象也。太阳伤寒,体气充实者,病众火化。火化者,机能兴奋,抗力偏倾于太过也。其病壮热烦渴,其脉洪大滑数,表气不宣者,其热愈亢;神经敏锐者,易于谵妄。

有障碍而抵抗不济者,少阳也;有障碍而抵抗太过者,少阳阳明也。障碍不一,在阳明多为腑实。腑实者,胃肠壅实有滞也。凡体实而有障碍,气盛而抵抗有余者,谓之少阳阳明。

正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一阳已足为明,今云两阳合明,则是阳明过彰也。阳之施化,昌明有为,自能应节,随感而兴,有铢两悉称之妙,功成而藏,无嚣张恣妨肆之咎,若夫阳用太过,至于不能自制,则亢而为害矣。譬如抗战已胜。顽敌新降,士气暴伸,欢舞猖狂,嚣张混乱而不得复员也。其病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而实,仲景主用白虎汤,盖抵抗太过,兴奋太甚,可一清而愈也。

 

 

七、祝氏论附子及乌头用法

 

温失元阳首推黄附,沉寒痼冷可用生附,麻醉心痛则乌头最灵,峻热回阳则天雄可取。附子之制法虽属不同,其区别亦不外烈性之轻重有差耳。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

 

 

八、祝氏论西医之不足:

 

西医之诊病,恃其器械之精良,斤斤于病原之探讨。彼心目中,只知研究此是何种疾病,不复考虑此是何种病人,更无暇以分析其证候,何者为太过,何者为不及,何者为合度,何者为合理。知镇静生温,而不知调节放温,知输送物资,而不知利用机能,病而无特效药,则惘惘然,惟有待期而已。此亦智者之一失也。

 

指月按:何谓"智者之一失"?说明祝氏对西医之肯定.祝氏曾精心学习过西医,不可谓其不通西学也

 

 

九、朱丹溪生平概述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他四十四岁时又跟随罗知悌学医。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一派。朱丹溪因而非常重视养阴。并创立了“滋阴派”学说。

朱丹溪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部:《格致余论》一卷,成书于公元1347年;《丹溪心法》,成书于公元1347年,全书共五卷,分一百门,前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金匮钩玄》,成书于公元1358年,全书共三卷。末附《火宁君相,五志具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医学发明》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另外,还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卷。《素问纠略》一卷。

 

 

十、关于丹溪墓

 

朱丹溪墓

   位于东朱乡东朱村谷潭渊(旧名墩头庵)。经清乾隆年间、民国25年多次修葺。现墓为1982年县有关单位集资重修。墓前立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元名医朱丹溪之墓”墓碑。墓前侧有朱丹溪生平简介石碑。墓后为其二子的重建墓。

 

 

 

十一、朱丹溪论痿证治法《局方发挥》

 

诸痿生于肺热,只此一句,便见治法大意。《经》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此固是就生克言补泻,而大经大法不外于此。东方木,肝也;西方金我,肺也;南方火,心也;北方水,肾也。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肾虽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二火,理之必然。

肺金体燥而居上,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右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而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之病作。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硅润,能束骨而得机关矣。治痿法无出于此。

 

 

十二、丹溪论平胃散:

 

苍术性燥气烈,得湿解表,甚为有力。厚朴性温散气,非胀满实急者不用,承气之用可见矣。虽有陈皮、甘草之甘缓、甘辛,亦是决裂耗散之剂,实无补土之和。《经》谓土气太过曰敦阜,亦能为病。况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泻有余之气,使之平尔。又须察其挟寒、得寒物者投之,胃气和平,便须却药。谓之平者,非补之之谓,其可常服乎?

 

 

十三、王旭高案赏析(一)

 

某   肝风胃湿,凝聚成痰。每逢劳碌,则气逆而痰涌,骤然昏迷,少顷复醒,醒后数日无力。此属痫类。其原总由水亏,不能涵木所致。煎方无效,宜用丸药

生地  茯神 山药  丹皮  枣仁  茯苓  萸肉   泽泻  磁石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

半夏  南星  陈皮  青黛  蛤壳 郁金我 石决明   沉香  琥珀

上药为末,泛上前丸为衣,晒干,淡盐花汤送下

 

 

拈花按:此做丸方法妙也。非思想灵活者不能想到。外衣为清痰去热解郁定惊之品,先得吸收。里丸为入肝肾之味得以后化。一丸之中而得其中几种妙用,叹服!

 

 

十四、王旭高案赏析(二)

 

某  痰之标在肺胃,痰之本在脾肾。肾虚则水泛,脾虚则湿聚,二者均酿痰之本也。经曰:脾恶湿,肾恶燥。脾肾两虚,法当滋燥并行。而痰恋肺胃,又宜标本同治。

熟地  茅术(芝麻同炒) 陈皮  川贝  茯苓  半夏    紫菀

 

拈花按:此方从金水六君煎化出,乃标本同治之方法.术这治法也奇,不知有无实用处?

 

 

十五、王旭高治肝卅法

 

王旭高治肝卅法:

肝气证治:

一法:疏肝理气---香附、郁金、青皮、苏梗、橘叶

二法:疏肝通络: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

三法: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四法:缓肝----炙草、白芍、大枣、小麦、橘饼

五法:培土泄木-----六君子加吴?、白芍、木香

六法:泄肝和胃----二陈加左金丸

七法:泄肝---金铃、玄胡、吴?、川连、白芍、桂枝、川椒

八法:抑肝----吴?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

九法:散肝---逍遥散肝风证治:

十法:熄风和阳---羚角、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

十一法:熄风潜阳----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

十二法:培土宁风---人参、甘草、白芍、麦冬、甘菊、玉竹

十三法:养肝---生地、归身、杞子、天麻、牛膝、胡麻

十四法:暖土以御寒风-----近效白术附子汤

十五法:平肝----金铃、钩藤、橘叶、蒺藜

十六法:搜肝----天麻、二活、蔓荆子、防风、荆芥、蚕蜕、白附子、僵蚕肝火证治:

十七法:清肝----羚角、丹皮、山栀、黄芩、夏枯草

十八法:泻肝-----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十九法:清金制木---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

二十法:泻子----黄连、甘草

二十一法:补母----六味丸、大补阴丸

二十二法:化肝---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名化肝煎肝寒肝虚等证治:

二十三法:温肝---肉桂、吴?、川椒、人参、干姜

二十四法:补肝---首乌、?丝子、杞子、枣仁、?肉、沙苑子

二十五法:镇肝---石决明、龙牡、龙齿、青铅、磁石

二十六法:敛肝---乌梅、白芍、木瓜

二十七法: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二十八法: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二十九法: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三十法:补肝气----天麻、白菊、生姜、细辛、杜仲

 

 

十六、关于醉乡玉屑

 

湿胜则濡泻

  许××  男  成年

  初诊     1971年10月16日

  痢疾久延不愈,现仍腹痛泻稀。仿戊己丸、痛泻要方、醉乡玉屑合法。

  淡吴萸一钱  焦白芍三钱  防风炭三钱  煨木香一钱半  生苍术二钱  制川朴一钱半  炒陈皮二钱  炙甘草一钱半   炙内金一钱半  春砂壳一钱  焦山楂三钱

  【按】本例治则,系用萸、芍温中止痛;防、术、朴祛肠中风湿;香、砂、陈、鸡金健肠胃、助运化、消滞积;炙草缓中和痛。

“醉乡玉屑”治小儿食瓜果致痢而久不愈者,原方出于明徐春甫《医统》。叶天士常用之,录其医案一则如下:

“嘉善一妪常便血,时发时止至五旬外,夏月便鲜血,里急后重,时或不禁,脉软不数。用五苓建中转甚。因向宜凉血药,仍用四物加槐、榆、楂、曲,亦无效。叶天士以生苍术、生厚朴、炒陈皮、炙甘草、鸡内金、砂仁壳、丁香柄,丸服,全愈。”据上引资料,“醉乡玉屑”的治则是燥脾湿、助运化、温肠寒。此例痢疾久延,而仍泻稀,亦属寒湿之症。《内经》云:“湿胜则濡泻”,故取其方意,以燥湿法治久痢,而不从虚治,颇有参考价值。

仿戊己丸而不用黄连,为恐助其寒湿;痛泻要方改白术为苍术,变健脾为燥湿,均是考虑周密之处。

 

此为程门雪案,醉乡玉屑一方治效甚好,我临床用之的有效验.贴出以共享.

 

再贴一古案:

    富商患腹胀,百药乏效。淮、扬、江、皖诸名家,治之反加,胃败呕吐不食,虚赢不支,危殆极矣。遂乞诊于余,诊视其脉,沉迟无力,右关尤甚。研究其因,盖以酒色过度,适当暑月,嗜食冰浸瓜果,贪凉然过,脾阳受伤,而市医妄引“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褡用寒凉,重伤胃气,是错认病源,失其本矣,安能睹病?按脉立方,遂用冷香饮子合醉乡玉屑法。投剂幔觉清爽,熟寐数时,溲溺畅行,肿胀渐消,食知味安。富商惊喜,讯何药之神验如此?余日:吾以脉理,参究时令,推其右关沉而无力,盖君家道殷,实酒色擀饱,冰瓜沉李,以意臆度之耳,竞获桴鼓之应,乃君病当瘳,藉余手而治,由是病除,无他术也,何德之有!

 

前些日,朋友老婆生孩子.产后几小时之中已经腹泻达二三十余次,苦不堪言,输液无寸效.急打电话给我索方.其便为蛋花样,稀薄,如水泻而出,泡沫多,腹痛隐隐.说是产前一日,吃过凉菜.

      以短信送出一方:厚朴10克,苍术2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当归10克,内金10克,葛根12克.一付即愈.此即是从醉乡玉屑方中去砂仁与丁香,加防风葛根当归.

 

 

十七、蒲辅周先生访谈录  何绍奇

 

六一齋隨筆﹕一九六八.蒲輔周先生訪談錄 何紹奇 /香港 

 

三十六年前,我有幸在北京拜訪了同鄉前輩蒲輔周先生。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蒲老談興頗濃,他一邊吸著葉子煙,一邊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其間,有沈仲圭先生、陳鼎祺大夫來過,寒喧幾句之外,我們老少兩代的談話沒有停止過。我們都忘掉了窗外如火如荼的世事。蒲老這次的談話,影響了我一生。香江教餘,心境頗靜,回想往事,恍然如昨。茲就記憶所及,追寫出當年談話的內容,渾金樸玉,以公同好。是為記。

 

— 傷寒本寒而標熱,故治用辛溫,汗出熱去;溫病本熱而標寒,故清熱必兼透達。

 

— 外感病重在辨表裏寒熱,內傷病重在辨虛實陰陽。

 

— 張菊人先生改銀翹散為銀翹湯,說北方室外天寒地凍,室內卻爐火不熄,如此,則寒鬱於外,熱固於中,銀翹散中辛溫的荊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當去之,加黃芩、瓜蔞,我說:此固一說也,但不可視為定例,我用銀翹散,治風溫初起,無汗畏風者,怕它透達之力不足,還要加蔥白呢。蔥白辛潤,汗而不傷,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熱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藥,用白虎湯亦嫌早,常用鮮蘆根、鮮竹葉,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鮮湯”。

 

— 沈鈞儒先生的公子,感冒發熱,午後為甚,倦怠,納少,口淡,尿少,自服銀翹散,藥後熱不退,反增便溏。外感當分六淫,當辨何邪而區別治之。區區感冒,也不是只分風寒、風熱那麼簡單。此乃陽氣不足之體,感受寒濕,濕為陰邪,治當芳香淡滲,間可用剛,涼藥傷中陽,濕就更難化了。我用平陳湯合三仁湯,二劑,即汗出,尿暢,熱退。

 

— 濕溫或溫邪夾濕,最容易見到濕熱鬱遏,陽氣不能通達。徒清熱而熱不去,濕留之故也。葉天士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常用蘆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葉。通陽不在溫,是因為濕熱混在一起,熱在濕中,故與雜病不同,不能用溫藥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陽,小便利,則濕去熱孤。利小便的藥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為“淡以通陽”四個字。

 

— 表未解未可攻裏。即使表已解,熱邪入裏,當清,苦寒藥也不要過量,在陽氣不足之體,寧可再劑,不用重劑。否則,熱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藥也。不能看“炎”字兩個“火”,就攻其一點,不計其餘。

 

— 辨證論治的真諦是甚麼?是“一人一方”。病同,其證也同,也未必用同樣的方藥,還要看體質、時令、地域、強弱、男女而仔細斟酌,不要執死方治活人。

 

— 麻黃湯不是發汗峻劑,大青龍才是發汗峻劑。大青龍湯的麻黃是麻黃湯的一倍呢。

 

— 石膏用量也不宜過重。藥罐子有多大?那麼大量怎麼煎?有人動輒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說,是藥總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熱之力,而不怕它傷陽損胃。

 

— 熱邪與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氣之設,仲景先生於此諄諄告誡:一服利,止後服,得下餘勿服。一次會診,一小兒食滯,發熱,已經用過許多抗生素無效,不食,腹脹,但鼻準光亮,一醫主張用大承氣,我說脾虛之質,鼻準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導。但他堅持,正在討論時,護士來報,拉稀便了。

 

— 王清任一心苦苦探索醫學真諦,其精神可敬。他的活血化瘀方,如血府逐瘀湯,果是氣滯血瘀,用之多效。但強調氣血,將七情六淫一概抹煞,就未必有當。其方,有效者,也有不效者,未如所言之神。如說通竅活血湯可治十年、廿年紫臉印,多少付可見效,實際用之無效。

 

— 曾見有人久病惡寒,人著單,彼著夾,人著棉,彼衣裘,冬天生著火爐,猶自呼冷。此真陽虛也。可考慮用玉屏風散,加附子、薑、棗,劑量不必太重,陽氣復振,營衛和諧,或可見效。

 

— 有人三天兩頭感冒,前人稱為數數傷風,可用玉屏風散,營衛不調者合桂枝湯。辛溫峻汗,表陽愈傷,病愈不解。苦寒則傷中陽,脾胃一倒,病變蜂起。

 

— 腎盂腎炎,臨床頗常見。因其尿頻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個,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 有很多病,只宜調而不宜治。與其藥石雜投,損傷胃氣,不如不服藥。我自己就有痰飲宿恙,多年來,我一直不服藥,中西藥一概不服。唯注意調飲食,適寒溫而已,雖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歲月。

 

六十年代初,我在廣東從化溫泉療養,有人來訪,他有多種慢性病,終年西藥、中藥不離口,每次吃一大把藥。而日見消瘦,飲食不思,餐後還有腹脹。我說,古人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藥石雜投,本已見弱的脾胃如何負擔得起?脾胃一倒,就不好辦了,我建議他不妨減少用藥,他顧慮重重。我讓他先減一點試試,果不其然,減一點,各方面的感覺反而好一點。最後他終於甩掉了終年吃藥的包袱。

 

希冀吃藥來健康長壽,無異於痴人說夢。治病用藥無非是借藥性之偏,來糾正疾病的陰陽之偏。從古至今,未見有吃藥長壽的。

 

 

— 《金匱》論惡阻,說設有醫治逆者,到了第三個月還嘔吐不止的,則絕之。樓英說其意是摒絕醫藥,和之養之,以待胃氣來復。古人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就是說,這樣仍不失為一個中等水平的醫生。

 

— 要是把醫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 學拳三年,敢打天下;再學三年,寸步難行。孫真人也說過:學醫三年,便謂天下無可治之病。行醫三年,始信世間無可用之方。

 

— 羅天益說:醫之病,病在不思。醫生所思的,就是辨證論治,而非其他。我堅信唯物論辨證法,不向機械唯物論投降,我也這麼教我的學生。他們總怕我保守,不給他們我的秘方、驗方,我說我沒有什麼秘方、驗方,我用的都是古人的方,要秘方、驗方,去查類書嘛,我教你們的是辨證論治。他們又說,辨證論治,難哪﹗我說:孫悟空七十二變,是他掌握了變的方法。不要偷懶,學嘛,沒有捷徑可走的。

 

— 有位廣東來的進修生,在門診跟我抄方。有一天,病人少,她說:蒲老,可不可以讓我給你把個脈,我說:好。診畢,她皺著眉頭,說:有結代脈,我說:是結脈?是代脈?她想了一下,說是代脈。我說你不錯呀,能看出來。她說三四動止應六七,蒲老你不會出事吧?我說,那你就過六七天再看。過了六七天,她再診我的脈,說還是那樣。我說,你看,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嗎?痰濁瘀血阻滯心脈也會出現脈結代,未必就“三四動止應六七”。

 

— 眩暈,有虛有實。我會診過一位美尼爾氏病患者,先後採用過滋水平肝,熄風潛陽,瀉肝和胃未愈,脈滑、苔膩,我認為其本屬陰虛,標為痰熱的辨證不錯,用藥則須斟酌。既挾痰熱,便當清化熱痰為主,早用滋膩,會助痰熱,清瀉肝火,亦非其治。我建議改用溫膽湯加味而癒。

 

— 子宮脫垂,古稱陰挺,多由勞倦氣虛不能固攝所致,我常用補中益氣湯。補中,健全脾胃;益氣,增強功能。每用加鱉頭一個,炙酥入煎。

 

— 有人說,古方中用人參的,就一定要用人參。我說不一定,仲景先生生當漢代,那時遼東尚未開發呢,故白虎加人參湯,理中湯所用人參,皆是黨參。四川的泡參,也很好,其色白中帶黃,其味甘淡,入脾肺經補氣,加之其體疏鬆,補而不壅,補氣而不留邪。若嫌力薄,可以多用點嘛。我在成都治一血崩婦女,大法補氣攝血,泡參用至四兩而效。泡參其價甚廉。梓潼鳳凰山的桔梗,長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藥。這種柴胡,叫竹葉柴胡,色綠,用莖,北柴胡用根。

 

— 三物備急丸是仲景方。其功在攻下冷積而止腹痛。傷於生冷瓜果,積久不化,非一般消導藥可效。有人病此,求治於某老,其用藥,無非楂粬平胃之類,服二十劑無效。此病非攻不能去其積,非溫不能已其寒,我用三物備急丸的大黃乾薑,不用巴豆,改用阿魏而效。巴豆猛峻,不可輕用,即用,也要注意炮製方法去油用渣,並嚴格掌握用量。我有個學生,素來用藥謹慎,一次處方開巴豆五分,患者服後即暴吐瀉不止,所謂“一匕誤投,覆水難收。”後來我調治了許久才好。

 

— 對某些慢性疾病,我推崇煮散,即把藥碾成粗末、混勻,每用五、六錢,水一盞,煮七、八分鐘,去渣,適寒溫飲之。一日一、二次,不傷胃氣,藥效也易於發揮,猶如輕舟速行也。

 

— 便秘勿輕言瀉下,如肝失疏泄,用四逆散,氣機升降復常,大便自通。脾虛運化不好,我用甘麥大棗湯而效。或以這樣的治法神奇,其實不過“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而已”,何神奇之有﹗

 

— 用藥要絲絲入扣,不多一味無謂的藥,不少一味對證的藥。

 

— 用藥絲絲入扣,不是多而雜,用藥雜亂,是初涉臨床者的通病。原因一是病機不明,病機不明,用藥就不能擊中要害。二是急於見功,這樣就勢必見一症用一藥,甚至用幾種藥,這就成了唐書說的“廣絡原野”。三是瞻前顧後,用一味熱藥,怕太熱,加一味涼藥;用一味瀉藥,怕有傷,加幾味補藥。曾有學生治一個氣喘病人不效,來找我,還說是不是沒有按老師的經驗加蔥白,我看他的處方,一味熱藥,一味涼藥,下面又是一味熱藥,一味涼藥,我就問他,這是寒喘,還是熱喘?他不能答,這就是病機不明,所以用藥雜亂。果是寒證,用涼藥豈非雪上加霜?用藥雜亂,就像打架一樣,你這裏一拳頭打出去,他那裏拉著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我年輕時用藥也雜,後來我臨葉天士醫案,才發現他的用藥真乃巧呀。古人說“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說到達藥,當然還是要向仲景先生學習。他是深知藥物利弊的。不識藥,對它的利弊拿不準,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幾味,想不雜亂都不成了。

 

傷寒本寒而標熱,故治用辛溫,汗出熱去;溫病本熱而標寒,故清熱必兼透達。

 

   外感病重在辨表裏寒熱,內傷病重在辨虛實陰陽。

 

 

拈花按:治病之提纲是也!希望医者能好好悟之!

 

 

十八、感证治法 川中名医 沈绍九

 

治法的常变,应根据病情面定。凡表里俱病,先解表,后治里,常法也;里证急者,则当先治其里,后解其表。邪去补正常法也;补正以祛邪变法也。治疗正虚邪实之病,加补药于祛邪剂中以助元气。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方均是此意。此类方剂只适用于气虚致邪不外达之病者。至于元阳衰微与阴液亏耗而邪内陷者治法完全不同。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乃寒邪内陷少阴,因阳虚不能祛邪达表,故用附子温阳固本,麻黄、细辛以透内陷之邪;青蒿别甲汤证乃温邪深入下焦,阴液亏耗不能作汗,故用别甲生地以滋阴存液借青蒿知母以清透温邪,为治疗正虚邪实的两类大法。又有肾气亏损及老年下元不足者,往往因外邪的侵扰即难于支持。应补肾固下与清邪之药同用。可选用菟丝子、淫藿、枸杞、杜仲、补骨脂等以补肾,气虚者加参脾虚者加白术、山药,血虚者加当归、白芍,配伍祛邪药物以治之。

 

 

十九、湿温秘方《毛对山医话》

 

南方卑湿,民苦湿热,每当春令,必阴雨连绵,入夏则暑热骤降,地气上蒸,人感之入秋不病湿温即患疟痢,盖初感虽微,而湿久则成热,热久又能化湿。昔人言湿热交互如面入酥,乃言最难分理也。余于夏秋每患湿病,入冬始愈,故曾有“淹倒微躯夏复秋,病因暑湿最淹流,方书屡检翻滋感,药性多偏未易投,,之句,亦言其淹缠难治耳。芜湖徐绍裘传一方,秋半清晓于残荷叶上收清露,以鲜佩兰叶浸二日,去叶取露,磁瓶贮之,封固,明年入夏,晨起服一二茶匙,常食薏苡粥,可除此患,试之果验。

 

 

二十、范文虎先生治失眠一案(欣赏)

 

徐X X,壮年.

 

患者操劳忧虑,心神交瘁,久之酿成失眠往往终宵不能合目.西药治疗可取眠数小时,然梦魂颠倒,过后益增疲乏.

今岁入夏以来,失眠变本加厉,历经医治罔效,自8月14日起至今已达3夜还未入睡,头脑懵懵,衣不知热,食不知味, ……面虽皓白而神采飞扬,谈笑自若,双目隐隐现红丝,脉象两关均弦长,舌边有青纹.

方药:

桃仁12克 红花9克 当归9克 川芎9克 淮牛膝 9克 参三七9克 大生地9克 柴胡6克 京赤芍9克 炒枳壳6克 炙甘草3克

一剂后即夜卧贴然,连服15剂,未见再发.

后此二月,复来求治,言旬日来又苦失眠,但不若前次之甚.……两关仍弦,依然实证也,因有头痛目赤,胁胀等

肝火上炎症象,改用龙胆泻肝汤.

方药:

黄芩9克 龙胆草4.5克 小生地9克 泽泻9克 车前子9克 生甘草3克 柴胡6克 黑山栀9克 当归6克 木通9克

 

上方共服5剂而夜眠全安,肝火上炎症象亦除.

 

(孙幼立整理:范文虎先生失眠医案一则《中医杂志》7:15,1963)

 

 

 

二十一、祝氏论药物伍用

单用热药可能造成急暴之果,去其急暴,即善良之性存。急暴在热,凉而缓之刺激太过佐以镇静。此为活法,固无有定则也。干姜之热,佐以黄连则不热;黄连之寒重用半夏则不寒。倾寒与倾热,随所伍而易其性。附子兴奋,配以磁石,则鲜有僭逆之患;桂枝辛窜,佐以白芍,则无散越之忧。方剂之形成,每因配合而异其用。制暴为良,不外处方之得宜而已。

 

 

二十二、上海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周智恒主任医师治慢前方

不知道放在此处适合不?我经常会有一些机会看到上海的名中医开出的方子。下面是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周智恒老医师给一个慢前患者开出的处方。

放在这里的目的,大家可以看看老中医们的思路,见仁见智,学习为主。

方如下:

鱼腥草30克,车前子15克(布包),败酱草30克,公英30克,莪术15克,三梭15克,元胡15克,虎杖15克,预知子15克,黄柏9克,怀牛膝15克,重楼15克,银花15克,黄芩9克

 

随心评:全方以清热解毒利水为主,配合活血散淤,对慢前之急性期属湿热型的患者尚可用,对属虚属淤者,不可多用.老人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多虚实淤夹杂.

虚:有气,肾阳虚为主.愚常用林屋山人法和肾气丸取效

淤者:单味水蛭粉效可

实热湿者:八一,导赤,琥珀等辨证收之

 

 

附:林屋山人法

当归身30 川芎15 柴胡8 升麻8 白参一条

治气虚尿闭

 

 

二十三、祝氏解“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火气有余,足以害物,是诚有之,是亢害之火也,非温养之火也。《经》云:“壮火食气”是亢僭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生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经》云:“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言阳密则真阴自固也。

 

 

二十四、上海静中心倪菊秀处方欣赏

 

小孩咳嗽方之一:炙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3克,桔红梗各5克,紫菀9克,百部9克,象贝母9克,蝉衣3克,射干9克,鸭跖草12克,川朴4.5克,白前胡各6克,大力子6克

咳嗽方二:南北沙参各9克,制苍术9克,姜半夏9克,青陈皮各5克,茯苓9克,生甘草3克,炙苏子9克,黄芪9克,芦茅根各30克,鱼腥草9克,炒白芥子6克,川贝母5克,炒莱菔子9克,黄芩5克,辛夷花9克,苍耳子9克

 

倪是董廷瑶的弟子

 

 

二十五、黎庇留医案一则

胁痛

    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二十六、祝氏论少阴伤寒

 

少阴伤寒抵抗不足,其故有二。素秉虚弱,一也;伤于药物,二也。人体素质之弱,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困于痼疾,或伤于新病,元气既怯,使人抵抗不足。久服寒凉,滥与攻下,发汗太多,生冷无节,元气既伤,亦能使人抵抗不足。

少阴伤寒是,抵抗不足也。形气虚弱之人,在太阳开始抵抗之时,即有不足之征,此太阳少阴合病也。具太阳证,准用太阳药见不足即当加入温壮之品,仲景之麻附细辛汤,乃其一例也。

 

 

二十七、祝氏之用白虎汤案

 

刘老七十有四,一日突患伤寒发热.医投辛温之药,病不少减,而反增重.壮热烦渴,六脉洪实,谵妄无度,不可终日.全家惊慌,于是再请一医为之诊治.断为温病,虑其病入心包,处方银轺散之类,自夸轻可去实.服之毫无效果.又换一医,以潜阳之品,也无效果.病者不安更为狂妄.闻祝师名,请诊.祝诊之言:病者禀赋素强,服桂枝汤而转入阳明,可用白虎汤法,如体质虚弱者,可加人参,即人参白虎汤.今迁延日久,所幸正气未虚,可以大剂速抑病邪.处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犀角粉2克,羚角粉2克.家人睹其方,以为异.认为祝医生以用温药而传远近,今此病用此大凉之药,患者老年,是否有碍?祝言:余之常用温药者,因近人阳虚者多,刘君禀赋强热度高宜及时清热抑邪,可放心服之.果然一剂热减,二剂而热退神清,三剂而能下床行走矣.

 

祝氏之弟子陈苏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寒温之争并无实际意义,不如埋头做临床来得实际."近年之网络风行温阳,然温阳一法并非是为病者皆可温之.贴出此案,以醒学者,阴阳相抱才是大道.

 

 

二十八、读《七家诊治伏邪方案》摭记(何任)

 

     十余年前北地老友赠我晚清苏州七位名医先后诊治姑苏张越楷之方案手抄本复制件壹册,为历代临证记录中不可多得之资料。原手抄本无正式题名,祗于首行记曰:"高紫垣、曹沧洲、陆方石、鲍竺生、吕仁甫、王赓云、陈莲舫七君先后同看姑苏张越楷方案"三十四字。而当时收藏单位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根据此资料具体内容,易名为《七家诊治伏邪方案》,影印成书。该图书馆对复制少见医籍之孤本、善本,使之得以流传供专业研究,并.保存原书原貌,厥功甚伟。

      本《方案》系清末吴门黄寿南于甲寅年腊月初八日手抄完成(当年黄氏六十六岁)。他在卷末写道:"伏暑时方一卷,乃从王新之兄处借来,正值冻冰封观,呵笔抄录,以卷页不多,易于阐事耳"。黄寿南名福申,字沁梅,研究医学,又精于书法,生平辑校精钞之医药秘本甚多。

      这本《方案》是高、曹等七位苏州当时名医先后治张某时病的实践记录。其中曹沧洲、陈莲舫不仅是江南大名医,还曾被荐召人宫为光绪治病,一度为"御医"。

 

      "姑苏张越楷"为何许人,且不去查考。但他家能在患病的一个多月中,几乎每天请一位或几位名医出诊到家诊视,有时还加夜里诊视。像陈莲舫又是从青浦珠街阁(朱家角,编者注。)请到苏州,一住六七天。不说其他,只是诊费一项,耗资可观了。这位张越楷,如果不是名公巨卿,只少也是个富翁阔老。是否如此,由了解的人去考证了。

     《方案》未列年份,由十月初六日起到十一月初七日止,共35则。记载了某月某日由某某"拟""诊""初诊""拟方""主笔""同诊""续诊""续拟""加案"等字样。总的体现了当时江南时方医案病证名称。在某几则方案之旁并有小字批语.何人所批?想必是当时研究探索此方案人的手笔。最大可能是黄寿南或王新之。前者常钞校医书,后者是此方案保存者。

      下面摘录其中若干案,供研读:

      "十月初六日,高紫垣拟。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外感温邪,遂致间日热发,神蒙糊语,嗜卧口渴亟饮、溲遗、形如瘴疟、诊脉右寸浮数而弦,左寸关弦数而细,舌苔中黄边白,拟滋清为方。

       干葛、干霍斛、知母、麦冬、象贝、鳖甲、连翘、熟石膏、陈皮、竹茹、青蒿、乾石菖蒲。

       "此案右侧有一条小字批语,曰:"不说伏邪晚发,认题不真矣。批写者从伏邪晚发的常见证着眼,即说有少阴、阳明之证,又有热重伤阴之象。但又只说"形如瘴疟",末说伏邪,故认为不确。

       当天又请曹沧洲来诊。方案:"同日,曹沧洲拟方,病起八日,表热间日盛衰,退不能净,昨迷蒙气促,今困乏腰脊重着,脉左细弦,右滑数,舌燥黄口渴,内伤外感同病,表邪痰浊交纽,最防热剧生波。

       干霍斛、前胡、天竺黄、姜竹茹、赤芍、大豆卷、郁金、制南星、象贝母、桑枝、紫贝齿、蒺藜、干菖蒲、佩兰叶"

       在脉案旁有一批语,曰:"方l案简净,药亦平妥,何先生亦不说伏邪也?"其意是说:方案文字没什么,用药也平稳。为何你曹先生也不说伏邪呢"

       以上病案在同一天。二位名家诊治并不一致。认证不同。用药高紫垣重在滋阴清热;曹沧洲则解表邪去痰浊。

        十月初七日,高紫垣二诊,其案大意是防正不胜邪,有痉厥之变。用人参须、龙齿、鲜竹沥、斛、冬等。

        初九日高紫垣三诊,在前方上加减。参须用一钱,加半夏、胆星、石决明、佩兰叶、通草等。

        初九日高紫垣四诊(可能是当天上下午各诊治一次)病人有变症征兆,出现:神倦、嗜卧、懒言等,诊为"正虚邪恋"。方用参须、夏、橘白、冬、贝、茯神、牛黄清心丸。

        初十日高紫垣五诊,方案:"舌苔已化黄色,目珠旁亦现微黄,此湿热之邪,从内外达,至嗜卧倦言,亦为太阴阳明湿热交蒸,清阳陷于浊阴之中,是宜淡渗芳香,以解湿涤热,调养旬余,自能向安。

        熟石膏、茵陈、腹皮、广皮、炒栀、滑石、枳实、通草、猪苓、瓜蒌皮、干葛根、竹茹、知母、佩兰叶

        "此案中有一批语曰:"高氏认题不真,后来亦自知觉,故方案扭捏"。

        十一日高紫垣六诊,将上方略加减。当晚高紫垣夜来续诊。方案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致呃逆,丁香柿蒂汤用之。柿蒂、丁香浓煎,另刀豆子"。

        从十月初六日到十一日夜止,高氏诊治七次。证情未见松动。且有加重之势。

        十二日晨陆方石初诊。方案是:"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小寒但热,是为瘅疟,疟发神蒙懒倦,昨又呃逆频作,舌焦黄无液,小溲不禁,脉弦数,左尺不敛,正阴将溃,邪渐化热,恐有厥脱之变。

 

        拟扶正存阴、人参、麦冬、牡蛎、橘皮、川贝、旋复花、风斛(不解何物)、阿胶、白芍、竹茹、炙草、朱茯神"。

        方案旁批曰:"脉案方法,明净妥贴,莫怪此君自负。

        "十二日晚上鲍竺生初诊,方案也与陆氏类似,认为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就陆方去旋复花,人桂枝、白芍、地黄、姜渣。为复脉扬加减。

        十三日巳刻陆方石二诊、吕仁甫初诊。方案;伏邪半月,由瘅疟而起,渐致热势模糊,神志不慧,呃逆肢体震动,音低语懒,舌糙黄根垢少泽,大便或溏或闭,小便不禁,脉数促左尺不敛,邪未透达,正气将溃,拟守成法,以图万一。同仁甫先生议方。

       炙草、风斛、龙齿、白芍、茯神、橘皮、人参、麦冬、牡蛎、阿胶、川贝、竹茹、都气丸"。

       在方案第一句旁有批语曰:"老手一言喝破。",这位批字者看到"伏邪"二字被陆、吕点出,―锤定音。赞赏不已。

       当晚鲍竺生夜诊案:"读高方,美善兼备,拙拟坎寓既济意,为止呃计,未识是否。上肉桂、川连、炙草,研末饭丸,徐徐送下。

       十四日巳刻吕仁甫、陆方石同诊,仍有呃逆,神情沉默,身灼热,溲不禁等沉重证候,用药大致如十三日。当夜鲍竺生续诊,仍沿引日间吕、陆方案。有一段批文曰:"案则随手一抄,以洵确论也一语了之、巧将。"批者的意思是说鲍医圆滑应付,取巧而已。果然如此,当十五日已刻陆方石、吕仁甫同诊方案中,提出了病者日益沉重,"枢纽不固、势将悠悠转脱、勉拟方"的情况下,当夜鲍竺生续诊时,案曰:"神情更倦,悠悠转脱,可虑之至,再谢不敏。"这位鲍竺生见病情重,推脱不诊了。

       十六日王赓云主笔同吕仁甫、陆方石、荣甫同诊方。

       十七日巳刻王、吕、陆三医同诊。这二三天都是;彻夜肢汗、晨热,便溏垢,呃逆等沉重证象。

       十七日晚请到青浦陈莲舫。陈莲舫初诊方案:"湿温病两旬,寒热至今未曾分明,渐起呃逆,忒忒若有声、若无声,浑身振动,其象自下至上,上乃窒塞勿通,神志亦不甚清楚。言语蹇涩,面晦神疲,大便昨解色黑,小溲或利或不禁,诊脉轻按重按俱微,中按弦滑,左细数,寸尤甚,舌光少液,症属伏邪起因,内风暗动,与痰邪郁遏中焦,升降不得持其权,上下遂为失其利。现在邪热仍未定解,而气液被伤,则邪无出路,必至正气自为消耗,脉症合参,用药之议,以中焦为主脑,令风痰有运化之机,则上下关键,始能交纽,拟益中以化痰,和液以息风,参以纳而不滋腻,填而不损气机。人参灵磁石 化橘红 金石斛 朱茯神 蛤蚧尾 戈半夏 生白芍 远志 杏仁 伽南香 牛膝 梧桐花 竹茹 枇杷叶 后进黑锡丹。"

       十八日已刻由陈莲舫、吕仁甫、陆方石三医同诊。由陆方石主笔书方案,总的认为"厥脱大险,转瞬可虞。"当晚陈莲舫又续诊一次,用高丽参沉香 姜汁 人乳 竹沥 橄榄汁。十九日陆、陈二医同诊,陈书方案。其中有一段说:"既蒙长途爱招,又与省中诸高明再三商论,拟顾阴顾阳,清上纳下,仍参升降中焦痰浊。"

       二十日陈、陆、吕同诊,吕仁甫主笔。当夜陈莲舫续诊,案意为:邪势渐少,中气大损,防上下不扭。不得已鼓舞中气而摄上下,用人参五味子 肉桂 沉香屑 白芍 半夏 陈皮 金石斛。

       二十一日陈、吕、陆三人同诊,由陆方石主笔,认为"仍在险途。

       二十二日陈莲舫诊:"今晨诊脉,右部弦滑俱殊,数象亦和,左细软,关部三五不调已去,舌糜前半尽脱,而后中尚有黄苔带灰,服药后似有转机。足徵小庄、方石两先生见症的确,非常钦佩,惟症情朝暮不同,未识至暮间如何。现在呃忒已稀,神志亦清,口味喜甜,小溲已长,大便不行,能转矢气,似中焦升降之气、徐徐得下,或生液除热,鼓动胃纳,从此逢凶化吉拟步高方,先为录呈,仍请斧政。

       人参 霍斛 元武版 白芍 玄参 生地、阿胶 叭杏仁 川贝 生草茯苓神 麦冬 橘白 灯心 风米煎汤代水"。

       (任按:此即二十一日方加杏仁 橘白 风米)此方后写"吕仁甫、陆方石加西洋参、枇杷叶"。

      诊治至此,回顾十九日起,经历了陈、吕、陆三医同诊数次,病人已有转机,似得力于顾阴顾阳,顾中气,摄上下的治疗。陈莲肪起了重要作用。而二十二日的处方是非常完美的医案。至此,而危症得到挽救。当天酉刻王赓云又诊一次。

      二十二日晚陈莲舫在辞离之前又续诊一次。方案:"灯下陈莲舫诊,即行矣。朝暮诊脉,而有两岐,今十点钟后,脉来右寸部最大,带浮带弦,肺家郁热未和,关较前又减,重按少力,大致痰湿渐次得泄,痰从上吐,湿从便解,显为中气之馁,左寸浮数不静,心经亦有余热,关尺软细甚佳,惟脉之所以大而不敢者,均由寒热而转移,晨平暮发,有自来也。舌仍前光后带腻、呃忒有减无增,口渴不甚多饮。小溲尚通,大便连日未行,究无谷食而化,神疲嗜卧,种种,诸邪分散后气虚液伤。鄙见嗣后热象减去一分,清滋之药与之俱减,令胃气转苏,以果谷生津益气乃为上乘文字。在小庄、方石两先生自有卓见、无庸赘说,而临别赠言,藉以为卸肩妙术也。以博一笑,并请采商。党参女贞 霍斛 银胡 甜杏 生地 西洋参 料豆衣 茯苓 橘白 川贝 批杷叶 灯心数寸。另以淡秋石泡汤煎吉林参钱许随服或另服亦可。

      "这是陈莲舫自十七日晚到苏州,二十二日将离苏前的一则方案,提出了重症挽回之后的治法及其注意点。尽管陈莲舫当时的声望比陆、吕高得多,但还是以诙谐的笔法提出了"临别赠言藉以为卸肩妙术"的玩笑话来表达他对以后治法的见解。而处方的平妥、周密更反映他的高超技巧,使人称许。以后二十三日,二十四日都是在前方基础上由陆、吕二医同诊。其后二十五、二十六也没有方案,可能是原方续服。二十七、二十八仍由陆、吕同诊,方案亦是以前方加减进出。以后二三天亦没有方案,估计也可有是原方续服。

      到十一月初二日吕仁甫、陆方石同诊。方案: "昨午后复有形寒身热,至夜半神疲有寐,曙色时热自退解。病者自述,寒时不觉其寒,热时不觉其热。此正虚邪恋之据也。舌花白根腻,尖际光剥,稍见糜点,胸膈未能全舒,胃纳呆,右脉软弦数滑,左软弱,症逾匝月,正原惫殆,邪势隐约不穷,痰浊未免相混,气失调和,究恐正邪两败。同方兄议。参须蒿子 米仁 陈皮 朱茯苓 佛手 风斛 杏仁 郁金 川贝 蔷薇花 谷芽。

      "方案中虽然提到病人已能描述感觉,但二医在诊治设计上还不能十分乐观,因而有"究恐正邪两败"的考虑。这是经验丰富的名医应有的思索。初四、初五日仍是陆、吕同诊。初六未有方案。初七日陆方石诊,主要以前法参以增液汤助肠液,行大便。当日吕仁甫又加案说:病人已能"起坐",频进糜粥,美谷渐觉馨香。"认为:"此时以静息自珍为要事也。"

      至此,张越楷一场重病,经过七位名家诊治,疾病初愈。方案亦告结束。这《方案》最后,有黄寿南一篇名流传的文字,以记这七位名家。摘要如下:高紫垣,杭州钱塘人,邑诸生,旅苏充省城官医委员。曹沧洲,字智涵,世居黄鹂坊桥街,以智涵两弟先后捷南宫,居翰苑,医声亦鹊起,苏州无不知曹氏名医。王赓云,名祖庆,绅富仙杯先生之子,本原住盛泽,赓云亦诸生,初为外科,亦看内科,其门如市。从马培之问业。吕仁甫老医,名钰,字小庄,咸丰初从张俊明学医,同治返苏,门人不少。鲍竺生,由诸生习医,聪明智巧,术亦著于时。陆方石初应试不就,从吕仁甫学医,歉其名微,改就青浦吴鸿舫。自命不凡,谓可推倒群流。陈莲舫,青浦珠街阁镇,声名垣,曾造供"大内"五次视疾。同曹智涵诊光绪,皆得镌级。莲舫亦诸生,尝入龙门书院读书。根据黄寿南的简要传记,可以得知几位名家,多是读书人出身,应过科举考试。都是儒医。

 

     黄寿南自述:上列名公,未尝不与其同诊或先后同诊,故可得其大略。惟陈则少与同诊,其所书方,亦数见也。若云平居无事,本不往还,因彼等皆既富且贵者。"这位老儒医的话,虽有些迂味,但也道出了当时人际间的某些关系。阅完这册《方案》可以看出晚清江南时方学派诊治时病的大致情景和学术思想。在认诊方面,几位名家并不全同。一开始高紫垣认为"瘴症",用药滋清为主,而同一天曹沧洲虽未定病名,但从"内伤外感同病,表邪痰浊交纽"论治。当然,在时病初起几日内,要求当时医家都能诊断出什么病,统一见解是有困难的。以后几位医生,则渐渐的从证象上,认识接近,诊治法则也越来越统一了。历代温病学家诊治医案不少,可以借鉴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像这《方案》中,尽管医治湿温的步骤、内容可以学习外,而对《方案》中重视脉象和舌苔的分析和诊察也是很有价值的。特别像二十二日方案中陈莲舫所说:"嗣后热象减去一分,清滋之药与之俱减,令胃气转苏,以果谷生津益气,乃为上乘文字"几句,确是见多识广的卓越经验。为此等等,都是读《方案》的不小收获。至于从总的诊治记载中,也可以对当时江南大名医诊治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形象而深切的大体了解。读完《方案》也使人从晚清名家的同诊联想到近时的某些"会诊"。其异同之处,亦不能不有所感慨。

 

"十月初六日,高紫垣拟。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外感温邪,遂致间日热发,神蒙糊语,嗜卧口渴亟饮、溲遗、形如瘴疟、诊脉右寸浮数而弦,左寸关弦数而细,舌苔中黄边白,拟滋清为方。

        干葛、干霍斛、知母、麦冬、象贝、鳖甲、连翘、熟石膏、陈皮、竹茹、青蒿、乾石菖蒲。

        "此案右侧有一条小字批语,曰:"不说伏邪晚发,认题不真矣。批写者从伏邪晚发的常见证着眼,即说有少阴、阳明之证,又有热重伤阴之象。但又只说"形如瘴疟",末说伏邪,故认为不确。

   

拈花按:少阴不足,言其素体之不足。语中含“不藏精”之意。即然是江苏富家,多有妻妾,饮食又厚腻,不藏精之人,每易病温,是不争的事实。从下面曹沧洲方案言”病起八日“,可知病非初发,在前应该已经延医治过。病经八日,已露凶象,高接手后,但以滋清之法,过于流俗浅淡。此时邪势已盛,不在此时顿挫其势,令其分消于上下,反以滞药阻碍于内,显然错误。少阴伏邪,透发于阳明少阳之地,余意当于增液之中,加入洋参以益其正气,生石膏、生大黄清降阳明,茅根、青蒿透达少阳,此或许为的对之法。

       

当天又请曹沧洲来诊。方案:"同日,曹沧洲拟方,病起八日,表热间日盛衰,退不能净,昨迷蒙气促,今困乏腰脊重着,脉左细弦,右滑数,舌燥黄口渴,内伤外感同病,表邪痰浊交纽,最防热剧生波。

        干霍斛、前胡、天竺黄、姜竹茹、赤芍、大豆卷、郁金、制南星、象贝母、桑枝、紫贝齿、蒺藜、干菖蒲、佩兰叶"

 

     拈花按:此方虽然比较杂,但思路却较前医高出一筹。同时指出了,病情较深,随时防变。可惜方药过于平淡了些。

 

        在脉案旁有一批语,曰:"方l案简净,药亦平妥,何先生亦不说伏邪也?"其意是说:方案文字没什么,用药也平稳。为何你曹先生也不说伏邪呢"

        以上病案在同一天。二位名家诊治并不一致。认证不同。用药高紫垣重在滋阴清热;曹沧洲则解表邪去痰浊。

 

 

 

二十九、张建明医师的广络原野法(欣赏)

张建明的大方

圣金汤二号

熟附片100克,淡干姜100克,上肉桂后下100克,北细辛100克,补骨脂90克,仙灵脾80克,鹿角片80克,巴吉天80克,肥仙茅80克,生姜50克,炒川芎40克,京赤芍40克,天麦冬各20克,南北沙参各20克,白僵蚕20克,党参130克,生黄芪100克,炒白术60克,杞子50克,女贞子50克,山芋肉40克,淡黄芩50克,生石膏60克,肥知母60克,金银花60克,净连翘60克,藿佩兰各15克,佛手片10克,苍耳子30克,辛花30克,大力子30克,野菊花80克,紫地丁80克,焦枳实壳各40克,焦槟榔40克,大腹皮40克,台乌药后下40克,焦四仙各40克,莱菔子45克,缩砂仁后下10克,白蔻仁后下10克,淡防风40克,生龟板40克,沉香后下10克,光杏仁20克,粉前胡20克,嫩射干40克,炙麻黄40克,云苓30克,生米仁40克(为七岁小孩半个月的剂量)

 

拈花按:这是张建明治疗肺病的方子,名之为圣金多少号。张自诩为临床中医第一人,每用大方治疗难杂症。张氏有今日之名,绝非巧然。虽然也长于医外之事,但其治病有相当效果也是事实。

 

网友:我在师今墨的临床经验选辑本中,见过一方,是养肺脏长阳气之方,药物竟达七十多味.许多名家也常选用此方应用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是显著的.所以啊,中医不只是伤寒之法,还有景岳的用药如用兵之法.我在这里要批判陈修圆固执于伤寒之法的做法,不吸纳其他有效的治疗大法,是不遵医圣张仲景教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宗旨,是妨碍后学成就中医大成者的作恶者,我们在学习陈修圆的著作时尤其要注意这方面思想的毒害.

 

我曾治疗一个痰瘀性颈椎病,CT片示C4-6四椎体退行性改变,处方以桂枝汤,葛根汤,黄芪四物汤等方剂组合加减而成,药物也竟达三十六味,服方剂达八十多剂而收全功.病家首次去药店买药竟遭拒绝,说药物太多,主治不明.后我亲自去药店解释后卖予.我们的中医教育啊,离原宗旨太遥远了,被现代化砍伐得离西化太近了,变成是半桶水的怪物.

 

我曾治疗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年妇人长期低热,年轻时动过四次大手术,最近一次是因胃部不舒服而检查出胃结石,胃镜手术后低热缠绕不退,中药西药治疗未显.求诊于我,我初期选方常用方剂都也不显,后用小柴胡汤+四物汤+清热解毒药物+理气药等等,药物也竟达三十二味,收效而痊愈.

 

用药如用兵,要知道我为什么要用此味药,不用行不行的思考,还要观察用后的患者病情的反映和不用的病情反映.其实伤寒论的序言中,张仲景早就讲到,能完全明白他的条文意思,只是参加临床治疗时能应付的思维方法只是一半而已,这可以是他的谦虚说法,同时也告诉我们,还有其他许多有效的治疗大法存在,必须我们去学习,去钻研

 

其实,从本草到方剂,中间还有小品方的嫁接,我们的中医药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小品方:我的理解4-7味之间的方药),在五版教材<<中药学>>中把小品方放在课本最后面,供学生自习选用处理,没有作为重要的内容单独立科考用.当学习<<方剂学>>时,只存在药与大方复方的关系,连接思维就不会畅快,缺失了除大方复方功用与单味药功效外的小品方功用,严重缩小在临床上灵活应用方剂的范围及变方衍方的产生.

 

2008年2月17日第一次出诊,男性,78岁,左骶,臀部至脚背疼痛难甚.病史十多年,前一个月就诊于市人民医院,见CT片示:脊椎柱腰骶骨全部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诊断为坐骨神经炎,治疗用药止痛消炎片,无其他治疗措施,告知目前无法治而出院,在家等待止痛药消炎药出现奇迹,可起先止痛消炎药可缓解1-2小时,到后来随药量的增加止痛消炎药只可缓解15分钟-30分钟.我对病人经过脉诊与舌诊,望诊与摸诊,开出中医药方,药味有二十多味,处五剂,七天服完.昨天(2月23日)我第二次去他家出诊,服到第六天,疼痛已消失,只存酸重胀感.如果以药味多寡定医技高低,那么我肯定是庸医了,但为什么我这庸医能解决这老人疼痛呢?这次我开方药味达三十多味,近四十味.也是五帖,七天服完.相约再诊第三次,我考虑中药与针灸同时上.但病家家属去药店配药,药店老板告知国家已禁止麻黄出售,说此味药中可提炼违禁的摇头丸的主要成分及吗啡.非常遗恨啊,麻黄可是在伤痛与内伤骨科疾病散寒邪第一要药与止痛药.在伤寒法太阳经治法中麻黄出场次数仅次于桂枝啊.

 

驳"以药味多寡定医技高低"的错误思潮

我在熟读了兵家书籍后,知道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根本因素是正义,但最关键因素是将士的团结性,引申到治疗大病成功的关键是方中的药味的协同性,即辅助药与主治药的协同性,辅助药与佐使药的协同性,主治药与佐使药的协同性,佐使药与调和药的协同性,调和药与主治药的协同性,调和药与辅助药的协同性.当然在特殊方中还有导向药,调经药,疮家药等等它们之间的协同性.所以有时大病处方配药不能以药物的多寡来定方的有效与无效的判断.当然精炼的药方在兵家好比精选的特种兵组合,针对局部战争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对于全局性的全民全面战争来说不是最关键因素.我并不是说精炼的方子不重要,而是有适应的范围的,不能夸大其神奇功效作用范围.

 

 

三十、喻昌论大小青龙

 

喻嘉言曰:

   风寒不解,心下有水气,水即饮也,水寒相搏,必伤其肺,或为多证者,人身所积之饮,或上、或下、或中、或热、或冷,各不相同,两肺同为总司,但有一二证见,即水逆之应也。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五味子之酸以收肺气之逆,干姜之辛,以泻肺气之满,名曰小青龙汤,盖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与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也。后人谓小青龙汤为发汗之轻剂,毋乃昧其旨乎?(《尚论篇》)桂枝、麻黄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化多,而大青龙汤之变法不过于桂麻二汤之内施其化裁,故又立小青龙汤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义,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昌昔谓膀胱之气流行,地气不升则天气常朗,其偶受外感,则仲景之小青龙汤一方,与大士水月光中大圆镜智无以异也。盖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互为胶漆,其当胸窟宅适在太阳经位,惟于麻黄、桂枝方中,加五味子、半夏以涤饮而收阴,干姜、细辛以散结而分解,合而用之,令药力适在痰饮绾结之处攻击片时,则无形之感从肌肤出,有形之痰从水道出,顷刻分解无余,而胸膺空旷矣。

 

指月按:青龙汤之众论,余最服喻氏。小青龙翻波逐浪以归江海,大青龙升天而为云雨,此二言解此,胜过众家之言许多。附余之体会如下:

      青龙者,春升之道。小青龙者,一如初春之时,春寒料峭,水有坚冰,小青龙温化寒冰,破浪乘风直奔苍海。大青龙一如急雨欲来,风云突变,气压甚低,阳郁已极,郁极而发,雷电齐至,青龙腾飞,行云布雨,一时即得清快。是谓一雨而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