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检验控制程序文件:周强城市化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8:32:11
 推进新型城市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加快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富民强省的客观需要。 

  一、准确把握趋势。一要把握新型城市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协调推进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工业化兴起和发展的结果,世界已进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资金、资源主要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新型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现代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是知识创新、教育发展、文化传播、科技进步、成果转化的重要空间载体。我们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把握新型城市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在联系,才能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二要把握新型城市化已成为加快发展巨大引擎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经济实力强、居民生活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十五”期间,全省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6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3个百分点,带动农民转移就业18万人,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良好的医疗、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信息服务和宜居的生活环境。三要把握新型城市化区别于西方和拉美模式、走“两型社会”建设道路的趋势。西方国家特别是拉美城市化,相继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和用水紧张、住宅紧缺以及犯罪率上升等“城市病”。我们必须借鉴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城市“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路子。

  二、科学制定规划。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规划理念。新型城市化首先要“新”在城市规划理念。国内外经验表明,城市发展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国内外著名城市都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城市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理念和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湖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由扩张型规划向集约型规划、功能型规划向效益型规划、需求型规划向人文生态型规划转变。二要立足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围绕“五个统筹”,立足“一化三基”,着眼“两型社会”,抓紧全省城镇体系规划、“3+5”城市群区域规划、中心城镇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分区规划的修编、完善和提升,加快编制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业系统规划,加强城乡总体规划与城市群规划、中心城镇规划和县市域规划衔接,城市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增强规划整体性、协调性和关联性。三要建立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增强规划操作性。按照科学性、全面性、可考核、促发展的原则,重点从产业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循环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及经济外向度等方面,突出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条件等方面,突出考核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建立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指标,突出促进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从城市人口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人均住房、健康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突出促进城市的和谐社会建设。

  三、坚持基础先行。一要加快城际交通网络建设。着眼发展大交通、建设大网络,尽快形成贯穿中心城市之间的“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络,加快武广客运专线、湘桂复线等铁路建设,启动长沙地铁和长株潭城际轻轨建设,加紧黄花机场、张家界机场扩建,加快长沙霞凝港、岳阳城陵矶港建设,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配套发展,干支衔接,畅通便捷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集中力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公交专用车道、公共停车场建设,完善以公共汽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二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坚持把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城市备用水源和水质监测,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开辟第二水源。加快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建设。三要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商业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拓宽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群艺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四馆一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坚持产业支撑。一要科学确定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结合自身在区域城市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分工合作关系,科学明确城市产业定位,大力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二要切实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抓好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发展。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和科技、信息等生产性的现代服务业。以城市为主要载体,加快承接国外及沿海产业转移,合理布局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三要努力提升城市产业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工业用地,以园拓业、以业兴城,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

  五、坚持改革开放。一要深化城市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增强城市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能力。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开展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环境资源化、资源有偿化的有效机制。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城乡统筹建设财政预算比例,加大财政对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二要扩大城市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投资领域,除国家有明确限制的外,其他领域全部对外开放。强化服务意识,为投资者提供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三要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原始创新,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形成开放共享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六、坚持保护环境。一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构建城市节能产业体系,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垃圾、废气的处理能力;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大力实施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狠抓责任制落实,确保湘江水质保持在Ⅱ类。二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整治城市市容环境,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筑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三要建设优美的宜居城市。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城镇周边绿环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积极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内涵,使城市成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的地方。

  七、坚持改善民生。一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满足城市居民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加快城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把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作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中之重,力争三年内使全省28.06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三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利益。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帮助进城农民解决好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问题。

  八、坚持统筹协调。一要加强城乡统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施村庄整治、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区域供水、沿线景观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农村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二要健全组织领导。要层层抓落实,不仅要重视宏观指导,而且要实地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注重培养、选拔、引进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学习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依法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提高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城市的水平。三要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形成上下联动、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各地之间要加强协调,打破行政壁垒,对一些重大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四要强化考核监督。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把新型城市化工作绩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分解新型城市化统计指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加强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城市建设管理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

  九、依靠政策保障。一要改进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管理制度,重点深化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民实现身份、心理、社会认知和生活环境转变。二要建立公平就业政策。继续实行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培训,加大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保障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点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降低农民进城成本,促进农民由就业型向居住型转变。四要完善土地管理政策。探索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调控体系,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城市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的机制,完善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大力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强化对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等指标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