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2无双豪弓材料:强盛的宋帝国为何那样孱弱窝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6:15

帝王们的苦衷:强盛的宋帝国为何那样孱弱窝囊

 

    

读过宋史的人可能都会扼腕长叹:这个宋王朝为何会窝囊到如此地步?的确,整个宋史几乎就是一部被人欺侮的历史:被辽、金、元欺侮,甚至被西夏、吐蕃这样的小国欺侮。宋王朝建立之初就丧失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了北方的屏障(不过出卖燕云十六州不能算到赵氏家族的帐上,那是石敬塘干的事)。从建国开始宋王朝就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病夫,始终被夷狄所制,今日失两河,明日割三镇,靖康之耻时连两个皇帝都做了俘虏。南渡以后,已经到了只能苟延残喘的份儿。就是这样的局面也未能延续多久。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宏范率水陆两路直逼崖山。宋军大败,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自杀,宋王朝就此覆灭。

一般来说,一直被外族欺凌的国家都是因为贫弱,唯独宋王朝恰恰相反。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国富民强的时代。与唐代比较,宋代国土面积比唐小,但耕地面积比唐代还多。宋代单位亩产的产量也很高。宋代手工业发达,铁产量之多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总和。商业繁荣更是有目共睹。海外贸易大发展,指南针得到广泛运用。宋钱成了许多国家的通用货币,说明宋代的经济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的财政状况也十分良好,北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一直是收入超过支出。世界史上起革命作用的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都是在宋代得到推广和广泛运用的。军事上,当时最先进的各种火器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宋代文学高度发达,宋代文学们的光辉著作至今仍脍炙人口。

宋代没有宦官之祸,没有宗室之祸,没有外戚之祸,没有强藩之祸。所以从内政的治理来说,连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汉唐都赶不上宋代。从治理国家来说,赵氏家族确是人才辈出,至少不像明代那个不理政事,只知道游玩,把国家大事通通交给宦官管理的“游戏皇帝”朱由校那样荒唐。

于是人们自然会问:如此强大而且得到良好治理的一个国家为何如此孱弱,以致被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北方游牧民族打得无还手之力?

中国历史上丧于外族的政权,除了宋,还有一个明。但这两个政权灭亡的原因却完全不同。

和宋代的孱弱相反,明代一直对北方的外敌采取“严打”的姿态。建国的20多年间,明王朝对退却到北方的残元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征讨,取得了很大胜利。如公元1372年,大将徐达率军攻哈门和林,明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土拉河畔。1381年,据守云南的元军遭明军征讨,元军10余万溃败,被俘两万。以后的几百年间,明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互有攻守,虽然也曾失败,却不像宋王朝那样一味委曲求全。明王朝的灭亡,严格地说不是亡于清,而是亡于内乱。崇祯时期,国家已经被极度的腐败蛀成了空壳,国内一片乱像,饥荒频繁,盗贼蜂起,最后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上吊自杀,明王朝就此寿终正寝。

由此可以看出,宋、明两个王朝虽然都是亡于外族,但其根源即是不同的

宋王朝孱弱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它特有的、极其复杂的军事制度。

对宋家王朝的皇帝来说,军队将领既是保卫天下的工具,但更是对自己最大的潜在威胁。赵氏家族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一,兵将分离。只要不打仗,将领们都只有空衔,是不能带兵的。只有在作战时才能实际统率军队。可以想象,对自己手下将卒一无所知的将领会统率好这支部队;下属的将卒又很难对不熟悉的将领心悦诚服,为之赴汤蹈火。“兵将分离”的措施严重地违背了战争的规律和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其二,越俎代庖。北宋将权极弱,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领领兵在外作战时皇帝还要多方干遇。不仅要按皇帝事先制定的方略作战,而且皇帝还派有心腹在军中进行严密的监视。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瞬间即逝,在外作战的将领如何能够既让所有的决定都既符合皇帝的意愿,又符合战场的形势?美国的布什总统同时又是三军总司令,可以指挥军队作战,但布什毕竟有先进的全球通讯工具,对全球即时发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宋家的皇帝能做到吗?他们不仅没有现在这套全球通讯指挥系统,甚至连手机都没有!试问这样的军队怎样作战!

其三,军队的配置全以“防敝”(注意不是防御)为宗旨。所谓“防敝”,就是防止内乱。军事工作不是以防外敌为重,而是防内乱为重,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都用于拱卫京师,而边防地区配置最弱。这样的配置焉有不打败仗的。

第四,使用庸才。赵家皇帝选用将领,最要紧的是他能否容易为自己所控制,以避免造成“将强则叛上”的后果。

第五,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宋王朝实行养兵政策,从军者以当兵为职业,造成军队不能汰弱留强,既多耗了军费,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即使存在以上因素,宋王朝毕竟是一个经济和国防都十分强大的国家,军队仍有相当的战斗力,如著名的宋代著名的岳家军。岳家军是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军队,如1134年大破伪齐刘豫的军队,收复襄阳府及唐、邓、随、郢、信阳等六郡。又如绍兴十年,兵家军在河南郾城大破兀术的“铁浮陀”和“拐子马”,金军全线崩溃。岳家军乘胜进军朱仙镇,继而取得朱仙镇大捷。这就说明,宋军在重重压制下仍有相当的战斗力。

人们一定人纳闷:为什么赵家天子会做出如此愚笨的举动,甚至在岳飞取得朱仙镇大捷后准备实现“直捣黄龙”的宿愿时,宋家皇帝却连即将到来的胜利都不要而要把岳飞急不可待地招回?要知道,宋王朝的皇帝并不昏庸,他们中多数都有杰出的才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忆宋家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赵氏家族是如何把天下夺到手的?是通过“陈桥兵变”。公元959年,即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次年即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宰相范质推荐赵匡胤领军抵御,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宋王朝。 

赵匡胤原是皇帝属下的一个将领,他既然是通过兵变这种手腕当上皇帝的,必然明白别人也会故伎重演,所以防止军队将领拥兵自重以致尾大不掉而采用上述控制军队将领的措施,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因放松对军事将领的控制以致失去皇位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并不仅限后周,历史上最强盛的汉、唐也是如此。汉代到了汉献帝时期,皇帝完全成了傀儡,被各地的军阀争来抢去,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到献帝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时,军阀们就一脚把他蹬开。建安二十五年,曹丕逼献帝“禅让”帝位。接受“禅让”后的魏文帝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舜禹爱禅,我今方知”。唐代也是一样。后唐时藩镇强悍,皇权衰落。安史之乱,就是军权被难以控制的将领掌握,以致酿成大祸。唐哀帝13岁时登基,16岁时便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了强悍的将军朱温,唐王朝就此灭亡。

从对可能危及自己皇权的军事将领予以严格控制这一点来说,宋王朝比历史哪一个朝代都做得成功,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国富民强的宋王朝比历史上哪一个朝代都孱弱。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了赵氏政权削弱将领军权的苦衷。他们何尝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是他们面临的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失去对军队将领的控制,难免不会发生第二次“陈桥兵变”,谁能说得清这些难以控制的将领会不会“窥视神器”?而削弱将领们的军权,又难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起这些将领失去控制,最后自己的皇位不保,还是前者的后果能接受。

 

也许人们会说,那把龙椅真的那么诱人吗?是的。不仅外姓家族,即是皇族的至亲骨肉,为了那把龙椅也会六亲不认,一家人杀得像乌眼鸡似的。岳飞为什么会死?很多人说其实岳飞必须死。岳飞在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时就已经决定了他必死无疑。“二圣”是谁?是现任皇帝的父亲和兄长。他们回到京城,现任皇帝屁股底下那把龙椅还坐得稳吗?仅此一条,岳飞就必须死。岳飞被害,人们常常把账算到秦桧身上。其实是这何天冤枉。最希望岳飞死的,不是秦桧,而是赵构。

所以赵氏家庭面临的这种两难选择,是封建制度这种体制造成的,所有的帝国统治者都无法走出这个怪圈。

 

宋王朝灭亡后300多年,遥远的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了1688年,“光荣革命”终于让共和制在实际上取代了帝制。1789年,法国也爆发了革命。和英国的革命比起来,法国的革命非常彻底。

在共和制下,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们面临的那种两难的选择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今天只有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才能了解帝王们的苦衷,才知道强盛的宋帝国为何那样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