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之使魔公主和才人:草书名家述评(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53:06
草书名家述评(三)[ 录入者:换鹅书会 | 时间:2009-12-08 16:23:20 | 作者:欧阳中石 | 来源: | 浏览:56次 ]

十五、赵孟頫
    赵孟頫,宋理宗宝祐二年一元英宗至治二年(1254-1322年)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本宋宗室。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世祖时,以遗逸被召,官集贤直学士,甚见亲重。仁宗时,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赠魏国公,谥文敏。他文章经济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箔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妙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杨载《翰林学士赵公行状》云:“公性善书,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草则法逸少、献之,不杂以近体。”元鲜于枢《困学斋集》说:“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他留下的草书作品,大多是手札之类,似乎没有颠草。笔法字形都以王羲之为准则,含蓄平和,温润如玉,体现了中和之境界。从艺术性上来看,继承多于创新,法度多于自放,论者在肯定其草书工夫精熟的同时,也对他过于追求平正典雅以至缺乏风神气骨表示不满。

十六、鲜于枢
    鲜于枢,元宪宗六年一元成宗大德五年(1256一1301年),字伯机,号困学民,渔阳人。官至太常寺典薄。酒酣豪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明陶宗仪谓“(鲜于)抠行草,赵孟頫权推重之”,赵孟頫云:“尝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传世草书名作有《论草书帖》、《草书杜诗》等。
    鲜于枢平生在草书上倾注的精力最多。从他的传世书作来看,他对魏晋名家的草书,以及唐人的草法无所不学,但对宋人却持否定的态度。他曾说:“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论草书帖》)这里面的标准自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对唐朝各家草书的得失都有所评价,张旭、怀索有所肯定,至于高闲,使有微词,尤其是对黄庭坚草书抨击最甚,以为草书“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他将草书向二王的回归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可见他对古代草书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他在学习王羲之草书的同时,也学习怀素等人的大草。
    鲜于枢的草书作品呈现的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倍守二王准则的小草,一类是取法怀素等人大草的作品。《论草书帖》力追东晋二王风神,从笔法到意趣都显示出魏晋时代萧散简远的风范。鲜于枢还有一些极力规模《十七帖》风格的作品,这类书作一方面能显示出他对王羲之草书用功之勤,另一方面则有模仿之弊。所以,《论草书帖》应该是这一路书风的上乘之作。鲜于枢另一种风格的作品是取法怀素等人的大草作品,这类作品用笔圆转劲健,其中以《草书杜诗》为员得飞动奇异之势。

十七、吴镇
    吴镇,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一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嘉兴魏塘人。他一生绝意仕
宦,是一位真正的隐者。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自题其墓曰:梅花和尚之塔。博学多闻,淡薄名利,村居教学以自娱,参易卜卦以玩世。与官僚豪绅极少往来,他结交的多为方外之士和隐逸诗人、书画家。善山水墨竹,遇兴挥毫,笔端豪迈,墨汁淋漓,无一点世朝气。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吴镇在历史上主要以绘画闻名,人们对于他的书法多不太关注,据陶宗仪说,吴镇的草书学昏光。昏光的草书可能在元朝尚有流传,而且陶宗仪与吴镇交往颇深,
他说的话应该有根据。另外,明朝的李日华在《六研斋三笔》中说:“梅道人书作藏真笔法,古雅有余。”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吴镇的书作来看,确实与怀素的笔法有共同之处。存世草书名作有《心经》,以及为数不少的题写在他的画作中的跋语。《心经》卷用笔老辣圆劲,时出枯笔,更显得苍古。字法非常简练,以至有些字被简化得难以辨认,这可能是唐朝晚期一批僧侣狂草书家的作风,整篇看上去更接近于线条的舞蹈。同时,他又注意到用笔的轻重关系,有些笔触很重,有些地方根轻,所以形成了飘忽不定的视觉效果,带有禅宗的超脱意越。他的一些题跋之作也极为自由与真率,格高韵古。这些题跋之作不但很好的烘托出画画的整体效果,而且,把它们独立出来看,也是一幅幅很完整的草书作品,如《题墨竹款》(图5—5)。
    从这些作品来评断,吴镇的草书应该是元朝有数的草书名家,可以说是元朝草书野逸派的代表。

十八、康里巎
    康里巎,元成宗元贞元年一元顺帝至正五年(1295一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史传多作巎巎。新疆人。幼年肆业国学,博通群书,刻意翰墨,风流儒雅,知经国大体。出任过集贤待制、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后来升为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他身居岗位而雅爱儒士,所以四方士大夫袁然宗之,萃于其门。善真、行、草书,得晋人笔意,片纸单牍入争宝之。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子山尝问客‘一日能写几字?’客曰:‘闻赵学士言一日可写万字。’公曰:‘余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辍笔。’”说明了他非常自信,同时也看得出他的功力非常精湛。对于他的草书,陶宗仪评价说:“行草师钟太傅、王右军,笔画道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评者渭国朝以书名世者,自赵魏公后,便及公也。”(《书史会要》)草书名作有《书李白诗卷》、《草书述笔法》(图5—6)等。从这些作品看,他在元朝有如此的声名,诚不虚得。风格淳厚,笔力坚强,其中还融会了章草的体势,体现了元朝草书迫寻古法的一面。同时,他的草书又有褒放之气,不象赵孟頫等人那样温柔敦厚。或许因为他是一位少数民族书法家,笔端自然挟带少数民族特有的雄健豪爽的气质。



十九。宋克
    宋克,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一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27一1387年),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据说他少年时任侠不羁,久厌而攻书,遂名天下。当时与宋广、宋璲并称“三宋”。
    宋克是明朝初期虽有代表性的草书家,更以章草称能。吴宽曾说:“仲温书索靖《草书势》,盖得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这是说他的章草能远追西晋格调。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尝论章草自二王后,今一萧子云。即颜、柳、苏、米以至吴兴负当代能声,而不一及之。黄长睿刻意其学,而无其法。国初宋仲温,可备述者。……及观仲温书《急就章),结意纯美,以为征诛之后,获睹揖让,而后偶取皇象石本阅之,大小形模及前后缺处若一,唯波微小异耳。”
    自元朝赵孟頫后,学习章草无不从临摹皇象《急就章》人手,其中宋克深得其法,但是由于个人的性情之差异,在精神气度上还是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宋克所临的《急就章》(图5—7)更为较拔有力,清朝姜宸英说:“章草书前闻惟宋仲温得张、索道意,而过于放佚。”(《湛园题跋》)。这里所说的“过于放佚”恐怕就是指宋克在临作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和性情,而不同于赵孟頫、邓文原那样含蓄。当然,宋克平生所临写的《急就章》很多,风格不尽一致,我们这里所列举的是比较能见出他的风格的一件,其他临作也有非常严谨的。他还有一件用章草夹杂楷书的方式书写的孙过庭《书谱》,更显得生辣奇峭,可见,他并不像赵孟頫那样中规中矩,而是善于发挥,在正统人的眼中,他这是放佚,但就艺术性来看,无疑是增强了章草艺术的表现力。
    宋克也擅长今草,用笔流畅,线条坚硬,但成就相对来说是低一些。

二十、祝允明
    祝允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明世宗嘉靖五年(1460-1526年),长洲人,字希哲,号枝山。生而枝指,又号枝指生。与徐帧卿、唐寅,文征明号称“吴中四才子”。以举人授兴宁令,迁应天府通判,后归乡里。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介绍说:“京兆(祝允明)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由此可见他在书法艺术中广取博收,学力精深,并最终酿成一家风格。
    他的同辈书家兼好友文征明说:“吾乡前辈书家称武功伯徐公,次为太傅少卿李公,李楷法师欧、颜,而徐公草书出于颠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孙,太傅之婿也。早岁楷书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出于外大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李公尝为余言,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盖不及见晚年之作耳。”这里文征明将祝允明书法的直接来源也交代得很清楚。他的外祖父是徐有贞,岳父是李应帧,都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书法家。其中李应帧是第一个公开批评赵孟頫,将其书法名之为“奴书”的人。在正统论者奉赵孟頫为王羲之合法继承人的元明时期,这是振聋发聩的思想。在祝允明的青年时期,李应帧就曾评价说:“祝婿书笔法严整,但少姿态。”这个评价实际上具有指导意义,视允明后来书法极为狂放,与李应帧的批评及影响不无关系。
    祝允明的草书以大草最为著名。从有关资料来看,祝氏早中期所书乃大小真行和行草,而草体乃偶一为之,殊不多见。五十岁前后师法王献之、张旭、怀素,与张芝血脉相承,开始了大草书的研究。六十以后,融合诸家草书笔法之长,取精用弘,师古创新,以意构写,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面貌。
    综观祝氏的大草书,笔法多变,其中有些作品靠近张旭、怀素的狂放,天真烂漫。有些作品倾向于黄庭坚,他在《临黄庭坚书迹自述》中说:“余旧草书不甚幕山谷,比人广(指到广东惠州府兴宁知县),诸书帖皆不挈,独《甲秀堂》一卷在,日夕相对甚熟,略不曾举笔效之也。昨来吴,知友多索书,因戏用此法,得者辄谓近之,亦大可笑也。”说明他临黄庭坚书帖之原委,《秋日闲居诗》(图5—8)在点画使转上参用黄体笔法,而有所取舍,不为法缚。
    他的大草书能融会各家,率性而为,不拘一格,尤其在章法上随意穿插,打乱一切秩序,有乱石铺路之趣,似乎这样才能抒发胸中不平之气。他的这个精神被后来的徐渭所继承。
    祝允明在草书上是一位多面手,小草、大草、狂草、章草,样样精通。他的小草书取法魏晋,可知他曾对二王草书
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的章草中规入矩,风韵朗畅,决不是率尔操舰者所能企及。当然,他的草书也有不足之处,明朝莫
是龙说:“行草应酬,纵横散乱,精而察之,时时失笔。”其传世草书作品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