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埃塔公主h:草书名家述评(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54:07
草书名家述评(五)[ 录入者:换鹅书会 | 时间:2009-12-14 10:20:52 | 作者:欧阳中石 | 来源: | 浏览:65次 ]

二十五、傅山
    傅山,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1605—1690年),山西阳曲人,字青主,别字公之它。明亡后,身穿朱衣,居士穴中,号朱衣道人,别号真山、浊翁、石道人等。清政府多次征召他出来作官,他以死拒不与满清王朝合作,所以在历史上以气节著称。据说他读书过目成诵,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又精艺术,工书画。他自己叙述学习书法的经历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伤,如徐偃王之无骨。”于是复学颜太师,并告戒子孙说:“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真率勿安排。”这“四宁四毋”的主张强调书法中的人格精神,可以代表傅山对书法艺术精神的理解。到了晚年,傅山对二王书法的深入研究,对赵孟頫书法又有新的看法。他的《秉烛》诗云:“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在深入研究二王之后,又转而服膺赵孟頫,把赵氏夫妇看作奇异的天才。
    傅山的草书是否也能反映这些观念及其变化,又另当别论了。在书法艺术上,他同王铎有着很多共同之处,都有遍学诸家的功力,擅长各类草体,尤其以大草书闻名。傅山留下的草书作品中有不少是借临古人法帖之名而自由发挥的,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轴》,纵180cm,横47cm,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虽是临帖,意境不能不受王字范本的影响,但多半出于自己的即兴发挥。王字本来是小字,而此幅为巨幅大作。《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图5—12),纵20l cm,横51.7cm,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年近八十。此条屏多用涨墨,这种方法来源于王铎。傅山很佩服黄道周、王铎的书法,受其影响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清代有人评价说傅山不可能向王铎学习书法,这种说法还是把做人与写字混为一谈,何况王铎降清时已属中年以后的事。
    当然,这样将傅山与王铎比较,并不是说博山没有自己的特色,从大的方面来看,傅山的草书比王铎写得要放松一些,更能体现出率意的情趣,尤其是大草之作,不像王铎那样对笔法控放非常在意,而是随意波发。他的《草书千字文册》,以刷土上墙似的败笔一枝,桠杈其毫,随意书之,这便是博山的豪放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