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惠中工贸有限公司:揭开赵本山离开龙年春晚的真正谜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8:55

今年恰逢春晚30年,为了致敬30年,哈文邀请了很多曾经登上春晚舞台的老艺术家。比如陈佩斯、朱时茂、宋丹丹,而他们的缺失是哈文最大的遗憾。“我们最希望的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的组合,那么创作时间来不及,是不是可以到现场来(看春晚)。朱时茂的时间还好,但是陈老师有舞台剧,时间有点困难。”另外,宋丹丹和赵本山也是哈文的一个遗憾,哈文表示,最初设想很希望他们那个白云、黑土的经典形象重现,但最后也是因为宋丹丹和赵本山的身体原因,“我们也不能要求人家必须为了春晚怎样怎样,也太不人道了,对我而言我也很难做到。(2012,1,29“北京晨报”《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小品已经没有市场》)

 

龙年春晚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关于赵本山因身体原因离开春晚的话题还没完,而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一时还不会完。

从表面上看,赵本山的缺席龙年春晚,确实是身体原因。然而如果我们能发散一下思维,怕就不完全是那么一回事。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真正谜底,究竟是什么?

 

1999年,由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搭档的《昨天、今天、明天》,在春晚与观众见面。这是赵本山最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白云黑土”系列的开山之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2000年,由赵本山、宋丹丹搭档的《钟点工》再获成功。事隔6年,又是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携一出《说事儿》登上春晚,当年的白云和黑土也重新走进了演播厅。81岁的黑土与老伴之间的矛盾冲突始于物是人非,最后精彩的二人转表演,为这一年的节目作了精彩结尾。2007年,赵本山、宋丹丹与牛群联手推出《策划》,《策划》的题材有反讽现实的意味,以“公鸡下蛋”为由头,将博客、假广告、耍大牌、狗仔队、炒作等热门话题在笑声中揭开。2008年,赵本山、宋丹丹和刘流为春晚带来了《火炬手》,尽管赵本山依然蝉联了这一年春晚的小品王,但这部小品还是成为了他所有小品当中唯一一部受到争议的作品。不仅有前搭档跳出来评价该作品抖的包裹不足,还被观众质疑,赵本山在其中的一系列表现手法都源自于其徒弟,但不管怎么样,这一个小品还是获得了成功。

就在报道上述内容的《有赵本山的这些年央视历届春晚回顾》中,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宋丹丹是赵本山的“最受欢迎女搭档”、范伟是赵本山的“最受欢迎男搭档”、高秀敏是赵本山的“最可惜的女搭腔档”、黄晓娟是赵本山的“最具气质女搭档”、阎淑萍是赵本山的“最惊鸿一瞥女搭档”、杨蕾是赵本山的“最无疾而终女搭档”(说杨蕾是拿到哪里哪里亮的“万金油式”的全天候演员,她与赵本山表演的小品《小九老乐》是赵本山巩固自身春晚地位的关键一环,整个表演过程中对角色的拿捏以及和赵本山的配合都堪称上佳。但令人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赵本山仅仅只与她合作了一次,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过交集,实在令人遗憾)。

这所有的一切说明啥?说明搭档十分重要!而且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凡对“小品”这种形式有点了解的人都该知道,它在原来只不过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和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台演出或利用电视进行转播的演出形式,成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而从它成为后者时起,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的“对手戏”。而既是“对手戏”,默契就成了一个主干。而这种默契不仅仅是表演上的搭档,更是在创作和排练过程中,对于节目主题升华和表演完美融合的不断完善。

看官如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那篇题为《宋丹丹赞赵本山是不必读书的帅才》的文章。在那里,宋丹丹赞赵本山“是一个不必读书的帅才,常常无师自通。我们在一起演小品,他在角色中倾注着他对生活的认识,带着感情。”而赵本山却赞宋丹丹是“丹丹那家伙聪明的,拿50车猴儿都不换!”这样的互赞岂是信口开河,难道不是他们对于“对手”的真正认识?而这样的认识,又岂不是双方合作过程中不断磨合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如果人们看了这则报道,了解了那一个被观众所认可的《策划》是如何来的,道理就全在了。而许多语言类节目的成功,道理就在这里。对手与对手的互相丰富,对手与对手在“点子”上的不断融合,是除了生活基础之外,节目成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以为,现在的赵本山,越到春节临近就越是“消耗”自己,正因为在那里不停的“跑片”,所以身体才那么差。这样的话虽然不无道理,但如果有好的“对手”,不在精神上“耗”得那么厉害,至于这样吗?龙年春晚赵本山小品的一再易辙,那是什么样的精神压力?而由这样的精神压力所带来的体力消耗,又是一个什么量?只有那些搞过创作的人才知道,当找不到“感觉”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摧残”。

如果人们看过公安部龙年春晚的《狭路相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根本就那么多需要“消耗”。当没了“对手”,当近几年来直至龙年春晚,几乎都得靠赵本山自己为主,在那里“上窜下跳”时,身体怎么能不被拖垮?如果有一个就如当年的“对手”,赵本山需要如此艰难的“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又被“第六关”、“第七将”拦了?

 

三十年春晚,诸如陈佩斯、赵本山、宋丹丹这样的明星,都是被称之为“浑身是戏”的人。但“浑身是戏”必得先“脑中有戏”,而那得源于生活、得源于对生活本质的开掘、得源于不断艺术实践的积累。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还得源于“对手”与“对手”之间的“碰撞”,唯其如此才能“撞”出“火花”,不然就会如赵本山后来那样,会成了“独木难支”。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谓艺术的“常青树”是不存在的,因为艺术规律有时不得不在“自然规律”面前乖乖“低头”。就如赵本山,即使有好多顶级的“对手”能一直陪着他,但年近花甲的事实放在那里,难道他能永远站在春晚舞台的中央?

 

赵本山离开龙年春晚的真正谜底究竟是什么?至少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手”、身心疲惫而被“拖垮”。因为他就在那里使不上劲,就在那里一次次的“无效劳动”,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时候找不到北。

 

其实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完全是为了所谓揭开谜底。我想说的是,23前当赵本山踏上春晚舞台时,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不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人转”演员?但为什么最终成了“小品王”?

23年来,赵本山仰仗着央视这棵“大树”,不但成了“小品王”,而且有了“本山传媒”。但反过来,当赵本山站稳脚跟之后,央视不也靠着他,在年年捧出那道“年夜饭”上的“小品大菜”?但那么多年来,他们去做过发现或培养“钱本山”、“孙本山”、“李本山”之类的人才没有?如果早早做了,为什么会发生赵本山离开春晚之后,无人能出其右?

赵本山的暂时离开,不等于小品的没落,那不过是一个低潮。如果有人能想想1956年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样的话和那个存在的事实,如果现在仍能担当起“伯乐”的重任来,以小品现在的基础,那个低潮能低多久?更何况说不定赵本山还能“抵挡一阵子”!

这么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不正是央视,以及从现在开始的所有央视春晚总导演,该去想和该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