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乐理教学计划:十年砥砺耕耘 妙笔触处成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40:19
十年砥砺耕耘 妙笔触处成春


日期:2011-12-28 作者:吴益民;朱金龙 来源:文汇报十年砥砺耕耘 妙笔触处成春 ——苏州科技学院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日前,苏州科技学院在评选2011年度校园十大新闻时,学科建设成为师生投票的热点。在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审核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中,苏州科技学院一举拿下了哲学、历史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了学校硕士点建设从局部到整体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学科未来快速发展构筑起整体框架。

  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志刚教授告诉记者:“十年前,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苏州科技学院时,没有一个硕士点;十年后的今天,学校拥有了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5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不但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也为地方积聚高层次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地方经济为“风向标”打造优势学科

  水是苏州园林的血脉,水污染却长期困扰着苏州园林,拙政园、沧浪亭水治理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参与治水的黄勇和沈耀良教授将物理、生物、化学三种技术方法组合,重新让水清波碧,而整套净水装置运转成本每吨水仅0.1元。

  科技学院化区位优势为学科优势,紧盯苏州特色、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以地方经济为“风向标”,拓展新兴学科,打造第二学术高地。土建类、环境类、文史类学科专业一直是科技学院的传统优势。学校坚持“以工为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发挥“大土建”、“大环境”、“大文史”等优势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各学科整体发展。苏州正处于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学校增设CIS专业与“数字城市”战略相呼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日语专业与日本奈良产业大学、樱美林大学实行“2.5+1+0.5”的联合办学模式、工程管理专业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举办“3+1”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幕墙生产和使用大国,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幕墙设计专业方向”。

  以“开放包容”理念架构科研团队

  今年年初,省政府公布的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中,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榜上有名,土木学院“钢结构教学团队”是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加强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以“带头人+团队”的模式,打造了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建立了一批水平高、素质高、整体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陈志刚、姚海、张毅、杨新海、吴健荣、顾强等一批学科带头人以身作则,服务团队做“头雁”,不遗余力携后进。“钢结构教学团队”近三年就获得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校秉承苏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求贤若渴,以人为本。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稳定、提高”的队伍建设方针。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周锡元、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在内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对现有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在职教育。

  以浓郁学术氛围培育创新型人才

  2010年5月,IFLA第47届世界大会在苏州召开,来自苏州科技学院的许枫等5名学生设计的“缝隙——来自老城的呐喊”被评委认为“既保护了传统历史,又可以让城市继续发展”,授予2010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三等奖,这也是苏州大学生首次获得该类奖项。

  该校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大学科技园也正式获批建设,学校签订了29个校企联盟,成立了“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物联网研究所”、“城乡建设和环境法学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学校还开展了“青年学者论坛”、“博士学术论坛”、“研究生导师论坛”、“3+3论坛”等,营造了浓郁的校园学术氛围。

  苏州科技学院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学校已连续举办了十届“金秋科院”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如火如荼。三年来累计拨出专款72万元,资助学生课题242项。今年12月份,由环境学院学生完成的作品“高校校园生活污水再生系统”获“全国高校节水创意大赛”唯一金奖。

  陈志刚教授表示,“学校坚持‘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十二五’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更名’,做好‘申博’准备,推进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建设有特色、有活力、有品位的多科性大学。” (吴益民 朱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