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9号基金:儒家与现代人生:人之快乐全在心之快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34:47
儒家与现代人生:人之快乐全在心之快乐
2010-01-24 13:38:51 来源: 网易历史 跟贴 0 条 手机读书
在物质上可以衡量的东西都是量化的,而能够行善而快乐却是一种质——根本的品质,就好像我经常做我认为该做的事,我心安理得,我内心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平安,这种快乐是最根本的。
姜  涵:像颜渊那么苦,何苦呢?人生就这么短啊!
傅佩荣:孔子很清楚地看到“回也不改其乐”,颜渊没有改变他的快乐,因此这边牵扯到第二个方面点,第一点讲利害,从外面考虑,这不是儒家的考虑。第二个是说你这样做快乐吗?我们要问快乐由何而来?宋朝有好几位哲学家都在问:孔子跟颜渊到底有什么好快乐的呢?我们现在也要问他的快乐由何而来?简单说起来,就是因为能够真诚面对自己生命的要求,这个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行善的时候,快乐由内而发,这种由内而发的快乐没有人可以把它夺走,也没有人从外面去衡量。在物质上可以衡量的东西都是量化的,而能够行善而快乐却是一种质——根本的品质,就好像我经常做我认为该做的事,我心安理得,我内心感觉到快乐,感觉到平安,这种快乐是最根本的。
姜  涵:现在人常常会针对儒家说,这种快乐都是在心里面的,别人也不知道,不如先拿到再说吧,先有利益再说,如果我没有利益的话,我哪有快乐呢?我连快乐都没有了,现在出门就是要钱坐车,吃饭就是要有钱吃饭。哪一个人不是向着利益去给自己找机会呢?所以儒家在这样的一种价值环境当中,是不是会被认为是曲高和寡呢?
傅佩荣: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说明一下,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利益,孔子说过两次,一次是“见得思义”,看到有所获得的时候,就要问该不该得;另外一句话是“见利思义”,看到利益就要问是否合乎道义。换句话说,人活在世界上追求利益,可以说是出于本能的要求,也是一种社会竞争自然的一种规则,但是在这个时候就要问该不该得,手段是否正当,是否因此伤害别人,损人利己,这是儒家的考虑。一本日本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做《论语与算盘》,他意思就是说《论语》是讲道义,算盘是讲利益,这两个可以连起来,不一定要把它分散的。其实儒家只是说:当你有外在利益的时候,你要问自己该不该得。“义者乐之和也。”在《易经》里面会提到利和义不能分开的,“利”应该怎么做,利即“适宜”,适宜怎么做就是义,而这个适宜一定是对大家都有利,等于是做一件该做的事,对别人都有利。没有必要排斥利益,完全都跟别人唱反调,这不见得是所谓该做的事。
姜  涵:一般人想的只是粗糙的利益观念,不是孔、孟的利益观念。
傅佩荣:一般人很喜欢把许多人和事做互相排斥的二分法,《论语》则看得比较完整。人有“身、心、灵”三个层面,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把什么当作主要的?孟子在这一方面说得非常好。他说人的生命有两方面,有身体的部分叫做小体,有心灵的部分叫做大体。一个人表面上最大的就是他身体,为什么被称为小体呢?这个“小”不是指形体大小,而是指次要。“大”代表重要,人的身体叫做“小体”,是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身体,所以不太重要,这是次要的。人跟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有心灵,而是其它动物没有的,这个称作人的大体,因此人的生命应该是由大体来率领小体——我的身体应该配合我内心的要求来行动。譬如,我坐在车上,一个老太太上来,我的身体实在是不愿意动,因为太累了。我的心就跟身体说:你要站起来让座。我只要做到了,就是用心来带领我的身体。用大的来领导小的,这就是人生正确的路。快乐由内而发,虽然站着很辛苦,内心的快乐不可言喻。
姜  涵:我们必须要有这方面的观念,我们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吗?
傅佩荣:是的,这种观念只有通过学习《论语》、《孟子》这种经典才能获得,但是多少年来,我们的《论语》一般的教学,让学生都感觉它是教条八股,好像食古不化,文言文摇头摆脑之乎者也,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了。
姜  涵:新加坡不是玩这个也不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