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察问题整改方案: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7:18

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会着重的关注“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人已经将善作为整个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甚至比生命更重要。
 
同样,世界各种主要宗教都有专门的文献、启示、圣人对于积德行善进行专门的阐述,都劝勉人类弃恶扬善、助人为乐、关心爱护人类以及万物众生。
 
儒家在中国产生的比较早,因此从很早以前就有关于劝善的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道家的《太上感应篇》是道家比较著名的劝善典籍;佛教劝人向善、心存爱心的典籍更多,像《提谓波利经》、《佛说父母恩重经》、《善恶因果经》、《劝善经》、《大方华严十恶品经》、《观世音应验记》等等;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很多经典、圣徒也是行善、劝善的楷模。
 
从轮回、因果的关系讲:短期的,报应到自身;长期的报应到你的家族、家庭成员、后代;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从你对朋友的角度看看,一个奸猾的人,短期内可能会很风光,甚至依靠坑崩拐骗发家致富或者把老实人欺侮的走投无路,但是时间久了因为你和别人只有利益的关系、只是心存利用,因此朋友也不会真心的和你相处,吃亏上当也就是一次两次,你慢慢的一定会成为孤家寡人,没有人再愿意与你相处,而你怎么能保的准就不犯到别人手上呢?那个时候恐怕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从你对家人的角度看,你自己的家人定会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的,那么你的家人如果是知书达礼的人一定会对你规劝、希望你改正,如果你不改正的话恐怕就是妻离子散;如果你的家人和你是一样的同流合污,那么可想而知在不就的将来你的家庭必然有重大的灾难降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都希望被“善意”的对待,而那些不是心存善意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总是能够投机取巧、占到一些便宜,甚至在大多数人都是“善意”的对待别人的环境下自己偶尔的“恶意”不但没有被发现,甚至还占到了便宜,这就会促使他再次、冒着更大的风险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做更大的“恶事”和“坏事”,这就必然导致他走向道德的深渊,走到人生的死路上。

什么叫做好人呢?我个人认为定义好人比较难,定义坏人比较容易:

怀着恶意,做坏事,损害别人的利益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人就是坏人。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别人的利益;
而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自己获得利益做了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的人也不能算是好人。因为从道德上讲他不是行善,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
不过现在的社会恐怕这样的人很多!大家成天疲于奔命、忙于应酬,见面就是“好哥们”,举杯就是“亲兄弟”的人恐怕酒是进了肚子,可是肠子里面转的都是自己的小九九。
 
记得前一段陪老婆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好像叫作《老牛家的战争》,这部戏虽然有些艺术上的再创作,但是整出戏里面反映的都是当代的现实:一个大家庭,母亲去世,两个儿子为了争家产居然把老父亲房子强占,还给老爷子送到养老院里,最后居然为了不给老爷子看病拿医疗费甚至都不想管老爷子了。戏中大儿子和大儿媳妇只看到钱,根本没有亲情,为了老爷子的钱和房子不惜与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甚至偷着开具了老爷子的死亡证明,而把房本改成了大儿子的名字。可是很现实的是他们的儿子也学会了这样对待老人,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也居然想到了要修改房本,要把房本改成自己的名字,这给大儿子和大儿媳妇上了一堂鲜活的道德课程。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不愿意做好人而愿意做坏人呢?
 
1、做坏人的诱惑大,做好人的诱惑小

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比较贫穷,家里条件不好。记得哥哥上初中了有时候还穿母亲的旁开门的裤子;而我总是捡哥哥剩下的衣服,那自然是缝缝补补的,更谈不上好的玩具或者吃的。因此看到别的同学、院子里的小伙伴有好的文具、好的玩具总是充满了想要拥有的强烈渴望,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与之置换的情况下也产生过趁人家不在“捡”回家的事情。可是母亲知道了问我哪里来的,之后就是一顿暴打,还要给人家送回去,还要道歉。这样惨痛的经历有过两回之后就再也没有趁人不备“往家捡东西”的习惯了。

可是现在社会中,媒体中铺天盖地的总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衣着光鲜;或者那些拥有奢侈品的高人一等的形象;朋友们谈论的也总是某人因为如何的投机取巧、如何一夜暴富、如何傍了大款高官而鸡犬升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中,主角总是前一天还是一个下三滥,而第二天就变成了令人艳羡的狠角色,这样的“成功人士”没有经过努力的奋斗,没有经过汗水与心血的付出,有的只是挖空心思、投机钻营,所谓的“脑瓜儿好用”,所谓的“绝顶聪明”,这样的故事必然刺激那些在这个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朝思暮想着一夜暴富的人们的大脑,那些所谓的“头脑灵活”的人一定会权衡利弊,看到做坏人的诱惑要远远大于做好人的现实好处,因此在自己内心的天平上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做坏人。

做了坏人还得利就会使做坏人具有传染作用;同样做好事、做好人也会有传染效应。但是做坏人的传染效果要比做好人的传染效果强、范围广、速度快,因此会比做好人的覆盖面更广,让那些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很容易的受到做坏人的影响和侵蚀。
 
2、做坏人的成本低,做好人的成本高

走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恐怕很少有人去搀扶、慰问更不用说送医院了。那是因为这样做不但要耽误自己的时间,还可能面临着送医院要自己垫钱——如果找不到老人的家属,甚至还可能冒着被别人诬陷是自己弄伤了老人的风险;而远远的站着或者擦肩而过是最简单也最少麻烦的事情。现在这样见死不救的事情已经太多了。可是就如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字忘记了,讲述一位年轻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公交司机,总是做好事。有一次帮助了别人,惹上了一个小流氓。后来这个小流氓就借机报复,在路边刺伤了老人;当时老人的儿子——男主人公——就在路边,可是他一贯本着“少管闲事”的原则,其实就是没有爱心、不去关心别人,只在乎自己的自私的品行,当天晚上他就在父亲遇害的不远处路边的车里,可是当有路人过来向他求救的时候,他却置之不理,由于耽误了救治,他的父亲死在了路边,就死在了儿子的冷漠之下,儿子也因为自己的自私、冷漠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目前的社会,的确做一个坏人的成本太低,贪官贪污数亿元可能也没有死罪;做生意坑崩拐骗、掺杂使假会取得暴利;公务员徇私舞弊、吃拿卡要会获得升迁和个人利益;员工不爱岗敬业、三心二意也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还大言不惭的与领导谈加薪。。。这样的低成本导致大家宁愿做一个坏人而不愿做好人。做好人变成了傻子,彪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那些坚守自己道德底线的人却显得很另类,反倒被人歧视,如果这样的社会现实不改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会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

侥幸心理是放弃善念、一心走上坏人道路的人的最初的心理状态。记得小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一再告诫我们:侥幸心理要不得!
那么为什么出现做坏人的诱惑大并且成本低的情况呢?
 
做坏人能够占到更多的便宜,而趋利是所有人内心的恶习,因此做坏人的诱惑很多时候比做好人的诱惑大。做坏人的成本低很多原因是因为人们不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如果做好事马上就有好的结果,做坏事马上就有恶果,那么所有人都会相信因果报应。可是现实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立即出现,因此现在社会绝大多数人也就不再care什么因果报应的法则了。
 稻盛和夫关于因果报应有过一段话,说的非常好:
 
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什么产生结果需要时间呢?答案是命运之波的存在。在命运太坏的时候,即使做一点好事,也不会很快出现好的结果,因为做好事的效应被厄运所抵消。相反,命运处于强势时,稍微干点坏事,也不会马上产生坏的结果。
 
“那么坏的人,怎么偏偏就发了大财!”“向他这么令人讨厌的家伙,为什么运气就那么好!”相反,“这么善良、这么亲切的人,为何一贫如洗?”因为想不通,所以大家都不再愿意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
 
从一个较短的时间段观察,事情或许真是这样。但从十年这样较长的时间段观察,因果就大体相合。如果十年还不够,请看二十年,二十年还不够,请隔三十年再看,三十年间因果不符的,可以说几乎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不管河东还是河西,都是你30年之前所埋下的因所产生的果。
 
这样的社会现实有没有根治的良方呢?良方还在于人,在于我们自身。
 
相信因果报应一定会如期而至,等到降临到你身上的时候会是好的报应还是坏的报应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不要总是想着变成自己的。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争取,而不是惦记着怎么抄近道、怎么能把这个东西从别人兜里掏出来直接变成自己的。
 
如果经过我们每个人的提升,使这个社会每个人都保持良知,都能用善念思考,都用爱心对待别人,并且加大坏人做坏的成本,从道德和法律层面联合起来对坏人进行严厉的制裁,让社会中充满惩恶善的文化和氛围,相信我们的社会好人会越来越多,坏人会越来越少。
 
脚正不怕鞋歪,乌云遮不住太阳。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善恶到头终有报。
 
为了这个社会能够让更多的人平平安安的生活,不让更多的人生活在绝望中,给那些痛苦的人一点希望,做个好人,从你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