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第一天帝:性的真相_第4部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4:28

16岁的男孩剃着光头上吊了

性的真相 文明背后的另类情感史

 

  我那天算是彻底享受了一次白银时代的生活,颓废地圈在二居室里,准确地说,我对床以外的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

  我躺在床上看米兰·昆德拉的《不朽》。看到100多页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的中学同学,一个和我历史以及记忆没有任何关联的人。我估计我的一生想起他的次数不会超过五次,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2006年老家同学到北京共同回忆往事时提及他。

  我的这个中学同学长得什么样,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了,唯一有印象的是小男孩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这个比喻对男人来说不是吉兆。

  尽管我觉得《不朽》比米兰·昆德拉的其他作品逊色,但米兰·昆德拉说得很有味道:不朽和死亡是难舍难分的情人。

  我想到这个同学时,这个同学如果在地府一定很欢喜,因为他不朽了,他的不朽形成,是因为我的缘故,我一生有那么多的同学,在我思想积极工作的时候,我竟然想起了他。

  我这个同学叫明,他采取体验生活的方式我一生都不想借鉴,我15岁那年,他16岁,他自杀了!明偷了家里300元钱,或者是3000元,跑到南京的一个树林里上吊自杀了,自杀的时候剃的是光头。

  这个结果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我的家乡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如果是现在,不是《京华时报》就是《新京报》,最少也能做一个热线头条。

  明死后,我知道两个信息:

  一、他的父亲脾气暴躁,婚外恋。他妈妈自杀了,也是上吊自杀。

  二、据说,明喜欢我们班上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女孩,那个女孩毫不犹豫拒绝他。我那时候的思想和286电脑没什么区别,无法分析这么简单而又复杂的线索,就觉得高深莫测。

  今天我想起他时,我已经很江湖了,我想到一个时髦的词和一个不经常使用的词,分别是心理问题和恋母情结。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抽空和在上海的中学同学聚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们这些中年男人不约而同地开始怀旧,很奇怪的是,我们共同回忆的同学居然是明,可见,明不但在我的记忆中,在其他同学的心灵深处,同样是难以释怀。

  “惨啊,太惨了。”我的中学同学戴德彬当时已经喝高了,说起明,戴兄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明的家和我家很近,2010年,他原先所在的村庄已经全部拆迁了。明的墓地在哪里,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和明并没有什么深厚的友谊,可是,我在读昆德拉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起明?同学聚会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同时想起明?

  因为死亡。

  因为朦胧的情感。

  因为神秘的性。

  如果,我们当时的学校有科学的性教育,,如果,当时学校有规范的心理咨询,如果当时有经验的人发现这个问题男孩,并开展援助,明就不会非正常死亡。估计他不是北漂,就是沪漂,他已是人夫、人父了。

  不知不觉会想起一些人,不知不觉会忘记一些人。

没有女人的英雄只能自慰

 

  我们评选的英雄是亚健康者,由于我们设置的框架,英雄走入了禁欲的胡同,阳痿附加变态,我们都不知道而已。英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总是一脸的沧桑,他的正义普照,我们想象不出英雄阳痿和变态的倾向。

  当我们拒绝王语嫣嫁给慕容复的时候,我们就是已经在把英雄强制性地逼进阳痿的胡同里,把理想主义活活给淹死了。

  报道说,金庸把《天龙八部》改了,改变了人物的命运,让王语嫣嫁给慕容复,金庸的创意受到我们读者的强烈反对。我知道我们读者的潜台词是:王语嫣这个神仙姐姐怎么会嫁给慕容复那个大坏蛋?一朵鲜花插驴粪上了!

  在我看来,金庸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时,良心有所发现,他改革的思想是比较人性化的,终于善待理想主义了。

  在《天龙八部》中,我对段誉这个小子没兴趣,这家伙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不在我考察的范围内,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提到他是因为一个命题:王语嫣嫁给慕容复还是嫁段誉?当我们拒绝王语嫣嫁给慕容复,首先是道德的审判,我重点想研究的是慕容复的对立面--英雄萧峰。

  萧峰是我们评选出来的一个大众化的英雄,我们拒绝王语嫣嫁给慕容复时,其实就是拿萧峰说事,瞧人家萧峰,慕容复什么德行。萧峰其实活在扭曲的标准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虚伪地爱,虚伪地铲恶除奸。

  金庸在塑造萧峰的时候是很卑鄙的,让萧峰去爱阿朱这个没有特点的女人,是因为阿朱的出现只能证明一件事,萧峰是一个没有生理问题的男人,当萧峰的英雄形象评选完成后,萧峰被逼无奈走进变态的胡同。

  因为萧峰是英雄,所以他不能和女人未婚同居;因为他是英雄,不能在爱阿朱的时候,去吻另外一个女人。他不能随便杀人,不能随便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真实的爱和恨,不能什么什么的,总之很多吧。萧峰是我们集体意淫的对象。

  萧峰是一个缺乏理想主义激情,或者说是压抑理想的人,没有女人的萧峰只能自慰,下一个逻辑结果是阳痿,萧峰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抗议扭曲的标准。

  如果萧峰和慕容复在一起喝二锅头,喝高了,萧峰一定会抓住慕容复的手痛哭流涕:“慕容兄弟啊,我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让金庸那个王八蛋拉选票,把我选为英雄了,我笑着看别人骂我,阳痿也不敢去找医生啊,真羡慕你啊。”

  回过头再说慕容复,慕容复是大坏蛋吗?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慕容复复国的理想是我们最缺乏的,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该杀就杀,该甩就甩,终极目标就是复国。王语嫣嫁给慕容复,是金庸人性关怀的复苏。把萧峰拿出来骂慕容复的结果就是,英雄无可奈何地变态,理想主义悄悄地死亡了。

原始男女怎么谈恋爱

 

  从原始群居到了当代网络男女,中国人情感进化线路图并不是很清晰。

  这就需要我理论原创,我只选择了原始人类和当代网络男女关系进行对比,当人类发现了乱伦,告别了血婚制,男女关系就进入了快车道,我为什么会忽略进入文明时代的男女关系?因为我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当代网络男女关系内在模式有回归原始群居时代的迹象,所以,我只选择了原始人类和当代网络男女关系进行对比。

  我一直以为,我们原始人类和动物差不多,男女之间并没有什么感情,也不会在一起谈情说爱,过着群居杂婚的原始人生活。但事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我们先来看看动物世界的恋爱方式。

  春天的到来,预示着动物繁殖季节的开始,鸟类也不例外。

  大多数的鸟类都换上婚装,它们不停地叫着,不断地炫耀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羽毛,以引起异性的注意。更为普遍的现象是,许多鸟为了吸引配偶,身上长出一些色彩艳丽的羽毛。就连一身褐色的家雀,到了繁殖季节,雄鸟也换上了一个黑色的项圈和别具一格的头饰。

  澳大利亚有一种鸟称为园丁鸟,为了引诱雌鸟进巢,它能建造一种与众不同的巢,一只带斑点的园丁鸟,筑了一条走廊,为了使走廊看上去不太单调,它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装饰。雄性的硬尾鸟以敲击颈部的方式来吸引异性。当繁殖季节来临的时候,每只雄鸭的嘴都显现出一种夺目、富有生气的蓝颜色。

  《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变色龙之所以“变色”,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吓跑竞争对手,传递其他与社交有关的信号,而不是为了伪装。

  变色龙皮肤内的色素细胞允许变色龙将身体颜色改变成粉红色、红色、橙色、绿色、黑色以及其他颜色。整个变色过程只需短短千分之几秒。

  雄性变色龙利用精心制作的视觉秀,向异性炫耀它们的优良基因。颜色种类越多越明显,就越能对潜在配偶产生更大吸引力,同时也暗示它们的身体更为健壮。当求爱遭到拒绝或者在搏斗中败下阵来,它们会利用灰色和褐色表示自己“认输”。

  而雌性变色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吸引异性注意,另一个则是告诉同类“我怀孕了”。

  1985年9月。旧金山对面的理查森湾附近,每天晚上都可听到怪声,这声音很高、很吵,据说“像一台大功率的发电机”。周围的居民都被这怪声烦得要死,他们四处搜寻怪声的来源,发现它来自海底。

  最后伯克莱加州大学的声学工程师应邀进行研究,终于弄清了怪声的来源:唱歌的原来是蟾蜍,又称“扁鳍海军学员”。

  这是一种求偶的表现,它呼唤雌性蟾蜍前来和它交配,并警告其他雄性同类不得游近。用叫声求偶的动物除了蟾蜍,还有其他蛙类、蟋蟀等等。

  我们来看看赫胥黎关于动物求偶生动形象的记录。

  他在《动物学家手记》中叙述,当一对苍鹭飞离了鸟群并在柳从或枫林里选好筑巢地点之后,不是忙着去筑巢和产蛋,而是双双沉溺于一种度蜜月的情绪中,他们会连续几个小时站着一动不动,只是用嘴互相触摸。一般情况下,雌鸟站在稍低的树枝上,把头搭在雄鸟的翅膀上,那架势真像春天里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的一对相对无语但情意绵绵的情侣。忽然间,狂野的热情取代了钝态的情愫。不知什么缘故,两只鸟伸起颈脖,张开翅膀。随着大声的欢叫,它们把两只颈脖缠在一起。……长长的颈脖这么柔软,轻而易举地缠绕着对方一圈。完成这个动作,两只鸟儿伸出嘴,快速而多情地抚摸乍起的羽毛,摸过来,蹭过去,理到头,顺到爪。

  然而,动物的生理本能,在波伏瓦那里就成了道德审判词。

  波伏瓦说,雌性哺乳动物的发情基本上是被动的,目的在于做好准备,恭候雄性的到来。和某些鸟类一样,哺乳动物也可能发生雌性诱惑雄性的动物的情况,但这只不过用尖叫、炫耀和做出猥亵的姿态等方式去吸引雄性,根本不可能强迫雄性交配,最终做出决定权的还是雄性。……即使雌性是情愿的或挑逗的,无疑也是雄性占有雌性,而雌性是被占有的。“占有”这个词往往十分适用,因为不论是使用特殊器官还是凭借优势力量,雄性都可以强迫雌性,逼迫它就位,然后实施交配动作。

  波伏瓦在这里完全脱离动物世界的本能现象,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道德色彩,源自雌雄的生理本能,就像现实世界中男女关系男性主动女性被动一样,是生理本能导致的。作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性契约的实践者,波伏瓦的这种论断,我一直理解成波伏瓦是在指责萨特的好色和不负责任。

  从动物世界,我们不但可以发现,雄性主动追求雌性这种来自动物世界的本能现象,而且也发现,动物在求偶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恋爱方式。

  虽然关于原始人类在男女关系中是如何交流的,资料奇缺,但肯定的是,处于群居杂婚的原始人类并不是没有情感交流的。其实,古人并没有谈恋爱的发达意识,人们结集在一起,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生存,男女关系比较简单,并没有我们现在男女关系之间的爱恨情仇,但并不是说原始男女关系没有情感交流,情感交流不但是人类专属,从以上关于动物求偶方式来看,情感交流是动物求偶的一种本能。

  比如甲骨文中的“妥”,其形状为一只手放在女子的头发上抚摸,起到一种安抚的作用。这时,古人有很简单明确的情感交流。如果原始人类没有情感交流的话,那么,人类也不会进化到目前的一夫一妻制。

  如果说直立行走使人类从动物中脱离出来,那么面对面体位的改变则是人类智力进化到一个高级层次,其他灵长目动物的交配一般都是“后入位”,即北方农村所谓的“爬胯”。

  人类性交方式异于猿类及其他动物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进化为面对面地性交,面对面,可观察到对方丰富的面部表情,这种视觉形象会进一步激发性心理,使性交获得更满意的效果。

  同时,手脚的分工,出现了爱抚行为,它作为男女交流性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手脚的分工,女性能用手来反抗,抵御那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强迫,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可以说情感交流是从猿猴进化到人的化学溶剂,没有情感交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人类。

发现乱伦是男女关系重大进步标志(1)

性的真相 文明背后的另类情感史

 

  在一些著作中,记载了原始氏族男女关系的状况。

  宝鸡北首岭发现400多座墓地,北首岭墓地发现了男女分区埋葬的现象,在同一片墓地的两个区域内,一边是男子单人葬,另一边是女子单人葬。

  在半坡墓地发现了两个男子合葬和四个女子合葬的墓地。

  在元君庙也发现了母子合葬的墓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当时一对成年男女(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的情况。

  从姓氏上看,母系社会都是从母系氏族的姓,故见于甲骨文的早期帝王之姓都是从母姓如娲、姜、姬、赢、姚、妫等。这些说明当时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群居杂交的原始男女关系的时代。

  正如摩尔根所说,当人类处于蒙昧社会低级水平时,人们在规定范围内实行共妻共夫。

  第一,血婚制家族。这是由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姐妹集体相互婚配而建立的。现存的亲属制度中最古老的马来亚式亲属制,为血婚制家族留下了证据。血婚制家族是人类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形式的最低水平。

  第二,伙婚制家族。这是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姊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它也可以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而建立的,这些妻子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这种家族形态是由血婚制家族滋生出来的,它建立了土兰尼亚式和加诺万尼亚式亲属制度。

  第三,偶婚制家族。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于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在这种形态下,无论丈夫还是妻子,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这种家族形态没有建立一种亲属制度。

  第四,父权制家族。其基础就是一夫多妻制的婚姻,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闺房的风俗。这种形态流行不广,所以对人类事业影响甚微。

  第五,专偶制家族。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于与固定的配偶同居,排斥与外人同居。这完全是文明社会的家族,因此,基本上是近代的产物。这种家族形态也建立了一套独立的亲属制度。

  我们不能用当代欲望的发泄意识去研究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如果带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那便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

  原始女性的性梦是很神秘的,在对身体奥秘不断探索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中国文化的根系是原始神话,而神话的原创作者是女性,而不是男性。

  于是,一个又一个感应怀孕的神话出现了。

  三皇都是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伏羲的母亲在野外踩到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受到感应,并且有一道彩虹绕在她身上,因此怀孕了,生下了伏羲。黄帝的母亲看见天上的电光围绕着北斗星,受了感应,生下了黄帝。

  扶桑国东边有一个女儿国,这里的女子个个容貌端庄,头发很长,都拖到了地上。每年二三月间,她们都争着进入水中洗浴,如此便怀孕了。六七月间就分娩了,孩子刚到100天就能行走,三四岁便长大成人了。

  原始时代的乱伦是不违反道德的,乱伦是原始人类对男女关系有了科学认识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乱伦是对感应怀孕神话的终结,原始人类开始认识到了男性在男女关系中的作用。其代表就是伏羲和女娲的乱伦。

  唐李冗《独异志》卷下: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苗族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人类在遭到洪水后,人烟断绝,仅存他们二人,他们为了延续人类,便结为夫妇。

  男性在男女关系中地位体现出来,所以伏羲成为人类的始祖。

  在原始男女关系状况的研究中,首屈一指的当数芬兰学者韦斯特马克的巨著《人类婚姻史》,这部书,我读过,似乎没那么深刻,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内容上,均属一般。可取之处,就是该书含有大量关于人类婚姻的史料。

  韦斯特马克说,关于原始人类处于乱交阶段的假说,不仅缺乏事实根据,而且与我们大家所了解到的人类早期生活状况正好相反。

  对于这个论断,韦斯特马克并没有举出什么令人信服的资料。正如布雷多克所说:有许多论述这一题目的书籍--有影响的是韦斯特马克的三卷本论著《人类婚姻史》--但它们都过长和具体,对象是人类学专家而不是一般读者。

  让我们来看看原始的男女关系,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其实是舜和弟弟共夫共妻,一直到了现代,个别地方还存在过继婚的现象,有关史料已经清楚表明,古代的人类的确存在乱伦现象。

发现乱伦是男女关系重大进步标志(2)

性的真相 文明背后的另类情感史

 

  所谓过继婚,就是当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和父亲的女人发生关系,哥哥死后,弟弟也可以把嫂嫂据为己有。过继婚是典型的血婚制,是原始人类艰难困苦生存的一个缩影,一个氏族的财产是不能外流的,这种乱伦关系和我们现在的道德审判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而是氏族的生存和财产问题。

  所以恩格斯说:因此,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所以恩格斯又说: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

  在元代之前,很少有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有关过继婚的,比如春秋时代的卫夫人,在嫁人的时候,到城门口,丈夫死了,后来,她的小叔子表示要娶她,但被卫夫人拒绝了,居然守孝三年。当然这个故事是古代表彰所谓贞节女的,我们从这个弟弟娶嫂子的故事中很难推出当时就有过继婚的风俗。

  在一些很少的资料中表明,过继婚在少数民族比较盛行,北魏是鲜卑后裔,有娶后母,娶寡嫂的风俗,后来北魏迁都中原后,逐步被汉文化同化,这条风俗也被视为陋俗了。

  由女真族建立的金,也有此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此。

  马可·波罗记载过相关过继婚的风俗,儿子可以娶父亲遗下来的妻子,但不能娶生母,兄弟不能娶姊妹为妻子,但可以娶嫂子,这些必须经过庄重的仪式。

  元代刑法明确禁止过继婚,充分说明,作为少数民族的蒙古族,曾经有明显的过继婚痕迹,元朝建立后,在汉文化的同化下,过继婚被作为陋习被严格禁止,这也是中国最早有关过继婚的历史文献记载。

  元代的刑法中就明确规定:诸兄收弟妇者,仗一百七,妇九十九,离之,有官者除名;诸居父母丧,奸受庶母者,各杖一百七,离之;诸汉人、南人,父没,子收其庶母,兄没,弟收其嫂者,禁之。

  乱伦的发现,伴随压抑的产生,对乱伦的压制,是人类性文明的开端。

  中国有关禁止乱伦的记载比较早,“同姓不婚”最早在周时代的“礼”就有了,何时真正以法律形式用国家意志对男女乱伦关系进行限制很难考察,但一些文献记载了关于各朝各代“同姓不婚”的法律。

  北魏迁都中原后,被汉文化同化,孝文帝曾下诏书,明令禁止同姓结婚,称“有犯以不道论”;金太祖也下诏书“禁同姓为婚,违者杖离之”。

  很显然,这些律法过于抽象。

  在唐代有了明确惩罚措施,同姓结婚的,判刑两年,唐代所指的“同姓”还是比较科学的,主要是指“同宗共姓”。明代均类似,不但要用板子打屁股,还要求必须离婚。

  陈鹏在《中国婚姻史稿》中,根据一些典籍,把同姓不婚的原因分为五种,大致可信。

  一、生理的原因,这个说法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同姓结婚,不利于生育,《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二、宗法的原因,这个说法也始于春秋时代,同姓通婚违法了宗法制度的原则;

  三、伦理的原因,这个说法是从宗法的原因延伸出来的,即宗族之内不得通婚;

  四、迷信的原因,也起源于春秋,同姓结婚会有灾难发生;

  五、政治的原因,此说法在周时代就有了,大致意思是,不同宗族联姻,后人能成为共同的子孙,这个说法比较牵强。

  通过历史考察,不但可以清晰发现人类不但存在乱交,而且在原始社会,乱伦是很普遍的,关于这一点都被证实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的考察中,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乱伦的危害,伏羲和女娲的乱伦其实发现了肉球这样的怪胎。古代的传说中有不少肉球肉块,四肢不全的怪胎。

  发现乱伦危害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个伟大的进步,如果没有古人发现乱伦危害并禁止乱伦,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类还处于蒙昧之中,欲望男女肯定没机会在互联网公开调情,更不可能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泡妞。

  甲骨文里的男女关系

  中国最古典的最传统的色情文字--甲骨文,是我们祖先素朴的生活风貌。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读者购买正版图书。

  本书为凤凰网读书授权转载。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本书。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