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大陆狂战士碎石者: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05:27

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更新时间: 2011-04-12 15:26:30

  摘   要:考察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制度”可以发现,是否取消我国现阶段高中文理分科这一问题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我们没必要在坚持分科还是取消分科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高校招生只有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考察的视野,才能有效避开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基础教育”的轨道。关于文理分科争论的许多焦点问题,只有在文理分科还是合科的思维框架之外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美国;课程;高考;文理分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考制度改革对高中文理分科的影响研究”(批准文号EIA09039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康平,男,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论的教学与研究(河南许昌 461000)。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支持文理分科者占54%,反对者占46%,由于“赞同派”和“反对派”比例相当,原定于2010年8月公布的结果在正式颁布的《规划纲要》中避而未提。可见,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领域一个十分敏感又十分具有争议的话题。那么,国外高中存在这样的争论吗?我们只能在“分与合”之间进行选择吗?本文试图通过考察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和“高考”来分析中国“文理分科”争论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美国高中的课程
  美国中学大致有5种类型:学术性中学、综合性中学、职业技术中学、磁石学校和选择性学校,但以综合中学为主,有98%的学生就读于综合中学。综合中学内部一般分为3个方向:学术科、普通科和职业科。学生可以在3个方向中进行自由选择,选择后也可以在不同方向间流动。[1]
  从课程结构来看,美国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的核心课程、自主的选修课程和独立的研究计划。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而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为终身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基础;选修课程则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而独立的研究计划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才能。
  近年来,美国大多数州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社会、艺术、体育等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有的州也将外语作为必修课程。1999年,美国教师联盟将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确立为4门核心学术科目。
  选修课的设置则是五花八门,州、学区、学校选修课程所占比例不相同,有的仅占10%,有的高达50%,但大多数学校选修课程的比例都在30%左右。[2]选修课程既有学术性课程,又有大量职业性、生活性课程。学术性课程又分为基本水平、一般水平、先进水平和高级水平(Advanced Placement,简称AP课程)四个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某一等级的课程。
  AP课程亦称大学先修课程,是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如果学生在AP课程结束后参加全美统一命题的AP考试,并考核合格(即获得3~5分),则可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AP课程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负责开发与管理,1955-1956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
  到目前为止,大学理事会已在23个学科领域的38个科目设立了AP课程与考试,美国60%以上的高中已经开设AP课程,每年参加AP考试的学生达到了130多万,平均每三名美国高中毕业生中就有一名选修过AP课程。[3]
  二、美国的“高考”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SAT和ACT。SAT是学习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简称,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举办;ACT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的简称,由ACT集团承办。另外,近年来AP考试成绩也成为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标准。
  (一)学习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简称SAT)
  SAT最早可以追溯到1926年。1994年,“学习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改名为“学术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新SAT)”。新SAT由SATⅠ和SATⅡ两部分组成。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可考SATⅠ和一门或多门SATⅡ的科目。
  SATⅠ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和数学推理能力,测试内容包括四大块:批判性阅读、数学、写作和一组不计入总分的试题。试题形式以多项选择为主,考试时间持续225分钟,分成10个部分进行,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规定时间,考生只能在相应的时间段做相应部分的试题,不得跨区。[4]
  SATⅡ是学科考试,测试学生特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英语、历史和社会学、数学、自然科学及外语五个学科领域共计二十二个学科。每科考试时间均为1小时,试题形式大都是多项选择题。[5]
  SAT自设立以来便一直是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据2006年的数据,美国高中毕业生中48%的人参加过SATI考试,9%的人参加过SATⅡ考试。SAT考试每年举行7次,考生可以自己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大学在录取时会取每个考生最高一次的成绩。每年大约有2300所高中的200万学生参加SATⅠ考试。
  (二)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 简称ACT)
  ACT考试发端于1959年,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在英语、数学、阅读和自然科学四个领域内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其考查范围以中学所学课程为主要依据。
  ACT考试由四个部分的测试构成: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2005年2月开始,又增加了含作文的ACT考试。它除上述四部分内容之外,还包括一个30分钟的写作(但不计入总分)。认可ACT的大多数大学只要求学生提交ACT成绩,但也有部分大学(全美大约有19%)要求学生提交这种含作文的ACT考试成绩。
  全套ACT考试共计215道题,考试时限为175分钟。含作文的ACT考试216道题,205分钟。为保证每次考试成绩的可比性,ACT的最终成绩依据由原始分数换算而成的标准分数。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部分州6次)。2006年美国高中毕业生参加ACT考试的人数达到了121万。[6]
  (三)AP考试
  AP考试本来是一种学业考试,但由于AP考试成绩与大学学业成功之间的高相关性,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过程中越来越看重高中毕业生的AP考试成绩,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自1993年以来AP成绩在录取参考指标重要性中连续十年排名第一,长期以来备受重视的SAT和ACT成绩自1993年以来开始屈居第二。[7]
  AP考试仅在每年的5月进行一次,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题型包括多项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考试结果采用5级分制,一般获得3分以上即可获得高校承认的学分,但部分大学要求AP成绩在4分以上才承认学分。个别一流大学甚至要求只有达到5分,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8]
  三、美国高中课程与“高考”的特点及对中国文理分科争论的启示
  目前中国关于文理分科争论的焦点聚集在取消文理分科是否有助于提高人才素质、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及学生负担的关系三个方面。下面我们通过概括美国高中课程与“高考”的特点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大学入学考试与大学招生相对分离
  美国也有“高考”,而且“高考”的种类繁多。但美国为什么不存在“高考指挥棒”?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和大学招生是相对分离的。SAT、ACT和AP考试各有自己固定的时间表,并不考虑大学在什么时间安排录取工作,也不管大学是否要求SAT、ACT或AP成绩,只管自己独立进行。
  而我国则是“招考合一”,每次高考之后紧接着就是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而高考成绩则是能否被录取的主要乃至唯一因素,即所谓的“一考定终身”。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主要由他们的高考成绩来决定。于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成了高中生的唯一目标,“为高考服务”成为高中教育的唯一职能。
  因此,是否取消高中的文理分科,不能在高中课程结构的框架内完成,而首先取决于高考是否继续按文理分科来进行。如果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高中课程自然要跟着改革。反之,倘若高考依然按文理分科的形式进行,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必然遭遇实践的尴尬。因为无论是就学校还是学生自身而言,都不会将精力用在非高考科目上,毕竟“高考”才是高中教育的真正目标。
  所以,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不是单纯地高中课程结构的变革问题,而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导向问题。只有逐步使高考与大学招生走向分离,我们才能在课程层面讨论文理的分合问题。
  (二)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
  美国有“高考”,但美国大学在录取时并不单纯看考生的“高考成绩”,而是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1996年哈佛曾把165个SAT满分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9]除SAT或ACT成绩、AP课程的选修情况及成绩外,高中各科平均成绩、教师推荐信、学生论文、工作经验与课外活动、面试表现等也是大学录取的重要依据。
  虽然美国没有激烈的“高考”竞争,但一流大学的录取标准同样制约着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由于美国大学把高中成绩、工作经验与课外活动、AP课程作为大学录取的重要标准,因此,对每一个美国高中生而言,“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在校期间每一门课的成绩同样不能忽视,就连课外活动也不能掉以轻心。
  反观中国的高考与高中课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了那些课程,无论他在高中阶段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如何优异,只要他在高考中发挥失常,就会被以“公平”的名义拒之大学校门之外,至于课外活动,与高校招生更是没有丝毫的关系。因此,无论中国高中的课程结构设计得如何完美,只要是非高考科目,差不多就形同虚设,不会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所以,美国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有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高校招生的视野之内,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否则,无论中国高中的文理科分也好、合也罢,那只不过是课程表的变化,不会因此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素质产生实质性影响。
  (三)广开选修课程
  美国高中课程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其种类繁多的选修课程,美国公立学校开设的课程平均在200门左右,其中多数属于选修课程。有人把美国中学的课程比喻为“超级市场”,想“买”什么就有什么,想学什么就有什么课程。[10]
  在中国关于文理分科的争论中,“赞同派”认为文理分科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而且与大学的专业教育相呼应。而“反对派”则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褊狭,降低人才素质。对照美国高中的课程设置,种类繁多的选修课程较之文理分科的做法无疑更能照顾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但也更容易造成学生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从而造成知识结构的褊狭,但美国人似乎很少为此而担忧。在这里,其实有一个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认识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所谓人才一定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文理兼修。杨叔子院士指出,文理分科只能培养出“1/4个人”。[11]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预设结论。只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就是人才。如果按照全面的人才质量观,钱钟书最多算1/8个人,而80后文学青年韩寒充其量也就是1/16个人,但他们却是我们这个国家难得的人才,至少,他们实现了自我的价值。无疑,我们需要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大师,但我们同样需要钱钟书、韩寒这样的偏才。
  人生而千差万别,以同样的人才标准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才是最大的荒谬。高中文理分科与否,与人才素质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所谓的人才素质,本来就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谓的全面发展,本来就是一个有待商榷的命题。
  (四)AP课程独具特色
  中国文理分科的“赞同派”担心取消文理分科会导致高考科目增加,从而加重高中生本来就十分沉重的学习负担,这一担心是有充足理由的,这也是绝大多数高中生赞成文理分科的重要原因。但联想到美国的AP课程及考试,不仅考试科目众多、难度大,而且每年只有一次机会。美国为什么没有掀起“减负”的浪潮呢?
  这涉及怎样认识学习负担的问题。我们一般将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内容的多少作为衡量学习负担的主要指标,于是,高考科目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学习负担的加重。但这种推理的前提是:所有的学习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负担。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一个具有良好语言天赋又喜欢学习语言的学生而言,语文和英语对他而言未必就是一种负担,可能反而让他觉得享受和愉悦。但即使你让他学习比较简单的数理化知识,他都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学生真正的负担,不是来自所学知识多,而是强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12]因此,学习负担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既与学习时间的长短与学习内容的多寡相关,更与学生的兴趣相关。美国的AP考试之所以没有引起“减负”的呼声是因为虽然AP考试难度高、科目多,但学生却可以自由选择自己选修什么课程,参加哪几门课程的考试,换句话说,AP课程正是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之所在,因此,他们并不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反观中国的高考,考试科目是固定的。因此在文理合科之后,对于擅长文科的学生而言,理科科目的增加必然导致学习负担的加重,反之亦然。所以,如果不给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自由,无论文理分科还是合科,高考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相比较而言,在分科模式下,学生的负担会少一些。
  (五)考试机会复数化
  在美国,SAT每年举行7次考试,ACT每年举行5次或者6次考试,11、12年级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任何一次考试,且次数不限。高校在录取时以学生的最高成绩为选拔依据。考试机会复数化不仅可以使每个考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而且大大降低了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非“高考”科目的学习,因此美国学校的课程表及学生的选课情况基本上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
  我国实行的是“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录取制度,高考每年只进行一次,而且成绩只在当年有效。对绝大多数中国高中生而言,高考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整个高中阶段学业的失败,高考自然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因此,试图在不改革高考制度的前提下仅仅通过高中课程改革来改变高中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是缺乏实践操作基础的。
  总之,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伪问题,试图通过取消文理分科来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逐步使高校招生和高考走向相对分离,把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纳入高校招生的视野,才能有效避开高考“指挥棒”,还高中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来面目,使高中教育真正回归“基础教育”的轨道。
  参考文献
  [1][2]许云昭.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139,140-141.
  [3][7]任长松.追求卓越:美国高中AP课程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81-86.
  [4]任长松.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深度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27-32.
  [5]SAT II[EB/OL].http://www.collegeboard.com/student/testing/sat/about/SATII.html.
  [6]任长松.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深度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26-31.
  [8]Tina Isaacs. Entry to University in the US.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Vol,8,No.3,2001.
  [9]黄全愈.“高考”在美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0.
  [10]强海燕.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5.
  [11]杨叔子.文理分科只能教出1/4个人[EB/OL]. http://www.cnier.ac.cn/wzb/jyzh/ 6985.html.2008-12-17.
  [12]吴根洲.高中文理分科焦点问题析论[J].教育导刊,2009,(12):20-22.
  责任编辑:陈国庆       
  Beyond the Debating on the Division or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the Enlightenment of U.S.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Yu  Kang-ping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Abstract: By inspecting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t can be found  that as to whether to cancel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 in high school system in China is a pseudo-problem, we have to make a choice from the keeping or canceling of the Division.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We should gradually separate college enrollment an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ring the high school achievements into college admissions field of vision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baton” and resume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of promoting stud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
  Keywords: United States; curriculum;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