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魔皇智者千虑配装:“海外藏”雕塑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51:38
     “海外藏”雕塑艺术       流失海外的陕西石刻观音菩萨立像 (隋)昭陵六骏·飒露紫与丘行恭 (唐) 佛三尊像 (唐)马周造佛坐像 (唐)在中华民族漫漫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先辈创造的众多艺术珍品由于种种原因流失海外,让后人们无缘见识,痛惜不已。新年伊始,由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教授和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沈琍博士,耗时6年亲赴海外收集资料共同编撰的《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3卷本丛书首度面市,在学界引起震动。该丛书从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167万件藏品中,精心遴选出中国历代1380件具有代表意义的流失海外的雕塑精品,时间上至新石器下迄明清,展示出中国雕塑艺术的顶尖水平。应编辑之邀,从本期起,雕塑史博士沈琍女士以流失海外的陕西石刻艺术开端,从艺术风格、流派演变以及雕塑材质等方面为您分专题介绍流失海外的陕西石刻、青铜器、陶俑、玉雕、木刻等雕塑艺术以及我国其他地域极具代表性的雕塑瑰宝,带您感受雕塑艺术之美。 ——编者

  陕西曾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雕塑艺术辉煌璀璨。流失海外的陕西雕塑精品可分为石刻、青铜器、陶俑、木刻等多种类型。单就石刻而言,流失数量巨大,多数石刻作品均为稀世罕见的雕刻瑰宝。这些石刻主要为佛、道造像碑、单尊造像及陵墓石刻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北魏时期,佛教石刻造像盛行,云冈、龙门石窟相继开凿,受其影响陕北及渭北地区亦开窟造像。由于关中平原缺乏开凿石窟的条件,因此建寺造像和开凿造像碑风气兴起,形成陕西“北窟南碑”的造像局面。关中地区的造像碑,具有独特的“长安模式”雕塑风格,表现为“佛道并存”、“邑团造像”、“胡汉交融”、“传统样式与民间趣味”的造像形式。佛、道造像并存于一碑,是陕西区别于其他地区同时期佛教艺术的独特形式,体现出本土和外来文化的融合;而“邑团造像”则是以地方官吏、家族等为核心而集体建造的造像碑形式;“胡汉交融”的造型,则反映了魏晋时期,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在佛教信仰下的平等相处;“传统样式与民间趣味”的造型特征,体现了陕西地区雕塑语言的朴实、率真、粗拙。目前,此类风格的石刻造像在美国、日本、欧洲等诸多美术馆中均有陈列。

  隋唐时期,长安作为全国文化、佛教中心,寺院集中并供奉了大量石雕及彩塑造像。风格以中原样式为主,但汲取了印度及中亚雕塑特征,形成了大唐皇家风范。流失海外的陕西佛造像,多为该时期经典作品。隋代石刻造像,特征多为头部比例稍大,身小腿短,造型略呈呆滞。现陈列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隋代菩萨观音立像,则表现出由隋向唐演进的风格特征,是单尊立像的代表作。其造型已改变隋代菩萨直立呆板的样式,身体微向左前倾,挺腹收胸,头略低,侧面呈S型。观音面相丰满发髻高耸,飘带一前一后垂于莲座形成动感。左手上举执法器,右手臂自然弯曲下垂,昂首目视前方,整个造型曲中有直,静中有动,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代佛教造像,大多体态丰润比例和谐,结构合理方圆适中,动态自由活泼,呈现出典雅成熟的佛像样式。其中,流失到海外的西安市宝庆寺佛殿砖壁上的佛龛造像是这方面代表。这批精美龛像包括十一面观音像七件,阿弥陀佛三尊像四件,弥勒佛三尊像七件,装饰佛龛九件。龛像多为高约1米的三尊像,龛楣雕有华丽的宝盖及飞天、伎乐。龛形对称均衡,带有浓郁的装饰意味。十一面观音立像造型面相圆满,神情内敛,宽肩细腰身姿挺直,袒胸,造像完整和谐,雕刻手法细腻,可以看出盛唐时期显著的造像特征。十分痛惜的是,这批最为精美的佛龛像,于1902年前后被日本人盗购,现陈列于日本及美国。

  在流失海外的众多石刻珍品中,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与拳毛騧流失美国,令国人最为痛心疾首。“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飒露紫与丘行恭浮雕像,是昭陵六骏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唯一一件表现马与人物结合的六骏浮雕造型。画面人与马巧妙组合,表现出李世民手下勇将丘行恭在战马飒露紫中箭受伤时下马拔箭的生动情景,凸显了丘行恭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石刻采用高浮雕形式,躯体饱满壮硕,比例准确动态和谐,线条清朗明快,造型简洁概括,雕刻手法写实而不乏概括,实为唐代石刻艺术的代表。

  欣赏和了解这些雕塑艺术品,不仅能培养美感增长见识,领略中国历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情思智慧,还能了解中国历代雕塑的流派演变及艺术风格,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所具有的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
流失海外的陕西青铜器虎樽(西周)弗利尔美术馆藏柉禁(西周早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王伯姜壶(西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公姞鬲(西周中期)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凤纹卣(西周)波士顿博物馆藏

  西周青铜器因其在铸造工艺、器形设计、花纹装饰、铭文书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从而在世界青铜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陕西曾是西周王都,作为青铜艺术鼎盛时期的中心地域,其青铜雕塑风格别具特色,流失海外的青铜器更为弥足珍贵——

  流失海外的陕西青铜器,多为西周时期的珍品。与殷商青铜艺术崇尚新奇独特、精美绝伦的纹饰,以及运用变化丰富的弧形曲线塑造各种线刻及浮雕不同,西周青铜器更推崇精巧简练、写实朴素的风格。

  早期崇尚繁缛立体美

  西周早期,是青铜艺术发展的鼎盛期。该时期青铜器仍明显带有殷商风格,但器形设计和装饰风格已经演变。周人尊礼尚德,因此商代极端怪异的饕餮纹饰在西周消失了。该时期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大多采用平雕和浮雕。高浮雕造型在这时出现,该造型的艺术特点是将兽角等形体突出器物之外,增加器形的立体美感,这对雕塑工艺是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与此同时,青铜装饰开始流行一种通体满花的样式以及三层花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手法就是在器物纹样上,形成三层装饰效果:第一层是底纹;第二层是主要图案纹饰,第三层又在主纹上重叠刻花,从而使青铜器整体造型层次更加分明,艺术效果更显繁缛富丽。花纹所构成图案大多为直立对称状,构图形成有规律的节奏感,营造出一种稳定变化却赏心悦目的美感。象形青铜器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的雕塑样式,其雕塑内容和形式都更为多姿多彩,仅以酒樽为例,就在商代基础上,增加了如虎、驹、鹰等多种樽形,充分显示了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中晚期呈现简洁风格

  西周中期,青铜器形成构图疏朗、线条柔和、庄重素雅的特征,其造型及装饰纹样简洁明快、朴实无华。通体满花的形式减少,纹饰从传统对称的构图逐渐演变为连续构图,繁缛富丽的满身花纹演变为简洁明快的条带状花纹。青铜纹样放弃了对称的构图形式,象形图案变得抽象夸张,装饰图案更为活泼灵动。西周晚期的青铜器,造型则侧重实用及贴近大众,装饰风格朴实无华。除这些形体纹饰特征的变化外,西周青铜器艺术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在铸造铭文上形成独特风格。与殷商青铜铭文比较,西周青铜铭文更强调记事性功能,并且铭文数量增加,铭文文体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运用自如,呈现出清劲隽美的风格特征。西周中晚期铭文,大篆书体已基本成熟,字体优美,结构和谐,笔道也更圆润,具备了更多的观赏价值。

  流失海外的皆为稀世珍宝

  流失海外的陕西青铜器,因其独特造型及绚丽纹饰,在美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陕西宝鸡流失海外、现陈列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西周重器凤纹卣,就是罕见的稀世珍宝。此卣突出之处表现在卣体造型繁复瑰丽,卣体上下错落均衡、神态各异的五段凤纹以浮雕形式过渡,使得卣体的空间立体感格外醒目。出自陕西宝鸡斗鸡台、现陈列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青铜虎樽,是象形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樽的造型为伫立虎形,身体夸张变长更现威武,尾部下垂后又略微上卷的细节使其更为灵动有趣,躯体上的不同斑纹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虎樽面部神情生动,虽瞠目露齿却并不给人恐怖之感,使得该青铜珍品情趣盎然。而现陈列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自宝鸡斗鸡台的柉禁,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共存酒器中保存完整的唯一成套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铜禁由长方形台座以及樽、卣、爵等一系列酒器组合而成。各酒器之间排列有序,主次分明,造型比例得当,装饰纹样以龙凤纹、兽面纹为主,四面突出飞棱,雕刻有繁缛富丽纹饰,别有典雅华贵的皇家气派。

西域雕塑海外展魅力天部胸像 首尔国立博物馆藏女立俑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天部立像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武士像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菩萨立像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会合处,形成了辉煌璀璨的石窟佛寺雕塑艺术。由于融合了不同地域风格,并汲取多种文化特征,其雕塑形成别具一格的西域风格。让我们顺着专家的娓娓讲述,走近著名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等处流失海外的雕塑精品,一同感受其惊人的艺术魅力。

  新疆古称西域,其雕塑艺术是在外界艺术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新疆地处东西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域,不仅受外来犍陀罗、印度、波斯及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也受中原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西域雕塑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汲取犍陀罗艺术风格

  当时的犍陀罗地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地区。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希腊与印度的佛教艺术,注重佛像全身比例结构、肌肉等解剖关系以及人物姿态和内心世界的把握。其造型特征突出表现在头发、面貌及衣纹处理上:佛像发髻一般呈波浪形或涡卷状,菩萨发式较为自由,大多头戴宝冠,或者用包巾缠住卷发和束起高发髻,而且佩戴各种花饰。造像面部特征类似欧洲人,高高隆起的鼻梁与前庭相连如同垂直线,深眼窝且眼睛较大;衣褶很深追求立体效果,展示自然流畅的美感。佛像一般穿通肩或袒右肩袈裟,菩萨则多着贵族装束。现陈列于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出自新疆巴楚县的菩萨塑像可明显看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这些菩萨头像的发髻装饰卷曲而多样,衬托出丰富多彩的菩萨形象。其丰满的脸形、略微向中间集中的眼鼻,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本地塑像的特征。

  融合印度马图拉造像样式

  西域雕塑艺术还深受印度马图拉“湿衣佛像” 造像风格的影响。马图拉造像样式是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体现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其造像特征基本为面部呈印度人脸型,身材颀长匀称,通肩式袈裟,衣纹表现为浅平的U字形细线,形成流水般韵律。僧衣紧贴身体,犹如被水浸湿一样呈半透明状,凸现出简洁概括的全身轮廓,显示了印度笈多时期最为典型的造像特点。新疆雕塑艺术在融合马图拉样式的同时,又体现出自身造像特点。出自新疆巴楚县图木休克佛寺、现陈列于德国柏林东亚艺术馆的木雕佛坐像,天衣犹如薄纱透体,通身无衣褶,仅在衣领处有较深的褶纹,整体造像简洁明朗,圆浑健硕,体现出犍陀罗艺术与印度造像风格在此像中的巧妙融合。

  借鉴中原艺术重彩绘手法

  西域雕塑艺术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吸收犍陀罗、印度及波斯艺术基础上,借鉴中原艺术重彩绘的手法,创作了大量彩绘的佛寺造像,其面部形态及局部处理也逐渐形成本地域的特征。这些塑像的头发大多被涂成黑色,面部采用模制,耳、鼻等塑出基本大型,然后将面部敷以肉色相粉,再用墨线勾勒出眉眼等五官。出自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现陈列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天部头像,其椭圆形面相转折起伏平缓,莲花状发髻高耸,卷发呈S形均匀排列。而面部眼帘、胡须等均以线描勾勒,呈现出典型的西域造像风格。另有一些塑像全身彩绘,其服饰更加显示出西域地区的造像特征。盛唐时期,受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新疆古代艺术亦进入繁荣时期,开始出现带有唐代风格的“西域式”佛造像。现陈列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佛坐像,从台座上排列描绘的莲花和两相对应的翼兽上,均可看出中原彩绘的特点。呈装饰性纹样的螺发,丰润的体态,端庄清雅的神情,以及面部色彩的描绘及勾勒,加之塑造技法的纯熟,稳重雅致的色彩搭配,都明显显示出唐代佛造像的神采风韵。这些经典的雕塑作品,充分表明了新疆地区佛寺造像巧妙融会中西方文化、展示出本土艺术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