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天狐资源评选网站:巴尔加斯·略萨论文学与互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4:47:49
互联网的最大特性即互联互通,被人为阻隔、分割的互联网便不再是真正的互联网。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看来,文学也具有相似的天然属性。但是,这两种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是否能够共存?电子书是否会让纸书走向末路?通过多年来为本报不间断关注巴尔加斯·略萨的于凤川先生之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秘鲁大作家对文学自由的呼吁,与他一生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


  ——编者


  ■ “我希望新技术不会意味着图书内容的平庸化。”

  ■ 信息革命将快速改变珍爱的文字世界,而如果这种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我会不会高兴。我心目中的书,就是纸书。”

  ■ 希望文学仍能保持对“最基本的社会和人性问题”的关注,“我认为有一种危险是存在的,那便是技术将使书的内容枯竭。可这取决于我们:我们是不是想使文学继续保持过往的面貌,这全由我们自己决定。”

  ■ “必须鼓励新一代们去读书,尤其要让年轻人明白:文学不仅仅是知识,不仅仅是获取某些概念或思想的方式,它也是一种非凡的乐趣。”

  ■ “如果我们想未来能够自由地生活,”那么,好的文学就至为关键,因为它能锻造出不被当权者轻易操弄的公民。

  ■ “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什么能像好文学那样,可以唤醒敢言善断的良知。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独裁政权,不管他们披着何种外衣,首先要做的便是审查之原因所在。他们试图控制文学生活,因为他们明白,文学生活正是危及权力的种子。”

  ■ “诚然,好的文学通过唤醒敢言善断的良知,相较那些没有文学,也没有好书的社会,更能锻造出难以摆布的公民。”

  本报记者康慨摘译自10月8日法新社报道

  最大威胁是机器消灭书籍

  “文学是反对与外界隔离的一种形式。”巴尔加斯·略萨曾在2008年的利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说,“(因此,)文学知识对于沟通与对话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我们都知道,当没有沟通或对话时,就有暴力。”但是,文学是“少数的沟通工具之一”,是一种“人们之间的公分母”,因此,它“永远都不应该成为一种专长”。

  他又说:“好的文学告诉我们并使我们记住,我们是一种类型的组成部分。”

  巴尔加斯·略萨还对文学与互联网的关系有自己的见解。他曾对哥伦比亚《时代报》谈到了对文学与互联网关系等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书籍“存活”在互联网之上。如果文学只是为了屏幕,那将会衰退。

  “我认为,(文学)最大的威胁是可能消灭书籍的机器。”他说,“但我们并不知道,对于屏幕文学来说,这种威胁将会如何?互联网是否会消灭书籍?二者将会共存?这个将由我们自身来做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很快会做出来。”

  巴尔加斯·略萨说:“这是因为书籍还活着,并非因为我反对互联网,但是,如果文学仅仅为了屏幕,那么她会贫乏无力,因为屏幕使文学失去了深刻性,并且在冒险。”他认为,技术给文学打上某种浮浅的印记,而传统的通信几乎已自行消失了。

  他说,虽然作家这种角色曾经使人产生一种几乎宗教式的尊重,但是在屏幕上进行不拘礼节的写作,却无法受人尊重。如果一个作家为了屏幕写作,其作品的语法便会变得僵硬。他强调说,他自己可能“是悲观主义者”,但是,他提前打招呼,如果他被击败了,他的书籍可以留在墓穴里,他是用越来越宗教式的写作方式写作,尽管这种写作方式也许少有崇拜者。

  电子书将使文学平庸化

  巴尔加斯·略萨是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可以这样说,除文学之外,巴尔加斯·略萨一生中的大部分都在关注政治,维护人权,特别是在秘鲁。他对国际大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事务,往往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的设想,因此有人说他是站在第一线的作家,此话言之有理。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出生在秘鲁的阿雷基帕市。他善于从事文学创作,又有政治雄心。1976年被选为第41届国际笔会主席。由于在1990年竞选总统时被藤森击败,便自1993年起移居西班牙并获该国国籍,并经常居住在英国伦敦,从事他所酷爱的文学创作。他是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和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得主,还是拉美最高文学奖之一——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的第一个获得者。他又是本世纪加入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的首位拉丁美洲作家。

  巴尔加斯·略萨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次重要讲话是在巴西,即10月15日在巴西阿雷格里港的演讲。他谈话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讲数字书的印刷可能使文学平庸化。“这是一种没法阻止的现实。”他说,“我的担心是,电子版书籍将会使文学走向某种平庸化。比如电视,这是技术上的一种漂亮的创造,让多数人达到了目的,但是,却使内容庸俗了。”

  巴尔加斯·略萨是在巴西举办的“思想战线”座谈会上发表上述讲话的。他说,电子书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并开始篡改传统的纸质书。因此,即便纸质书不消失,也要退居第二位。而保护纸质的优良质量与区别科学文化的内涵有关系。科学进步破坏陈旧的东西,文学与艺术却得不到发展,而仅仅是在更新。

  要强迫电子书丰富起来

  他认为,科学与文艺“没有毁掉过去。在文学方面,塞万提斯仍像博尔赫斯一样现实。艺术作品没有随着时间而死亡,它们还继续活着,并且丰富着新的时代。尽管如此,读者将有责任不让文学庸俗化。我们必须强迫电子书籍接受纸质书籍原有的丰富内容,问题是我们是否真正希望这样做”。他尽管这样提醒,却并不认为电子书籍的出现是“时代的错误”。他还强调了新技术的功效,只是信息更难以控制了。

  巴尔加斯·略萨新近在巴西推出的新书《军刀与乌托邦》(Sables y utopias)汇集了他在作为记者与作家的过程中所写的文章,回顾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历程。 他认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变化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拉丁美洲充满着独裁;如今,我们拥有很多民主。作为我们应该生活的一种环境,我们都非常赞成拉丁美洲享有充分的民主。应该确信,民主是种体制,它能更多地减少暴力,带来最小的不义”。

  以小说家、散文家、政论作家著称的巴尔加斯·略萨强调,需要将文学与政治分开,他说政治性的宣传与分析应该与浪漫区别开。当希望维护政治思想时,最好是写散文。至于写小说,作家必须富有思想、规则、狂热、激情,使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个性。

  当然,他在讲话中还赞扬智利政府成功地救出了被埋的铜矿矿工,巴西卢拉政府治理有方;与此同时,他批评阿根廷政治家们使阿根廷停滞不前,墨西哥卡尔德龙总统对于毒品管理不力,等等。

  一贯的政治立场

  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巴尔加斯·略萨,因为他的小说内容广泛,对现实主义小说的革新起了影响,在作品结构上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现在一般都把他看作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他又是上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从70年代起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夺冠理所应当。因为早在1962年他就发表了《城市与狗》,接着出版了他的《绿房子》,这部小说是他的成名作。而后来的《世界末日之战》、《酒吧长谈》等,均享誉世界。

  他的长篇巨著《山羊的节日》(又译为《山羊的盛宴》)花去他三年半的心血。这部作品于2000年年初完成后,在西班牙和整个拉丁美洲公开出版发行。为此,他先后走访了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和他阔别十余年的祖国秘鲁,以及拉美他国和西班牙,出席在那里举行的《山羊的节日》的首发式,借此揭露拉丁美洲过去与现在形形色色的独裁者的嘴脸。

  《山羊的节日》这部长达590页的小说,再现了多米尼加共和国前独裁者特鲁希略的专治统治,这个被描绘为魔鬼的独裁者曾对三百多万多米尼加人施行了极端残酷的暴政。在他30多年(1930-1961)的专制统治下,整个国家变成了人间地狱。小说的作者通过杜撰的一个名叫乌拉妮娅的妇女的所见所闻,再现了拉美最血腥的独裁统治。乌拉妮娅曾在特鲁希略独裁时期走遍全国,后来到美国生活。但是,为了揭露特鲁希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腐败统治和累累罪恶,她又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祖国的首都圣多明各。

  巴尔加斯· 略萨的新小说《凯尔特之梦》(El sueno del celte),这是继他的《坏女孩的恶作剧》出版四年之后一部揭露殖民主义的力作。在拉丁美洲和美国的西班牙语市场上同时面世。按巴尔加斯· 略萨的话说,《凯尔特之梦》基于爱尔兰人罗杰·凯斯门特所热爱的生活,他是个热衷于工作的真实人物。巴尔加斯· 略萨说“他具有一种非常冒险的并真正像小说似的生活”。

  他曾用三年的时间来构思这位人权捍卫者的生活,因为他曾经是英国的外交官,并在爱尔兰民族主义的事业上积极地服务过。巴尔加斯· 略萨说:“我并不记得我是什么时候描写这个人物的,但确是在我读了约瑟夫·康拉德的传记之后开始的。当初我被一种好奇所打动,尤其因为我发现,罗杰·凯斯门特在亚马逊和秘鲁都呆过。于是,我便开始寻找有关他的资料。”

  罗杰·凯斯门特(1864-1916)曾经任英国驻比利时刚果的参赞,并将其生命的20年用来揭露利奥波德二世政权在这个非洲国家的暴行。之后,英国政府派他调查在亚马逊地区及哥伦比亚与秘鲁边境上等开采橡胶的土著人的情况。这次旅行的结果是,凯斯门特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详细叙述了土著人的遭遇,这在欧洲产生很大反响。可以说,凯斯门特是明确意识到什么是殖民主义的第一批欧洲人之一。当然,凯斯门特还做了很多事情。总之,《凯尔特之梦》叙述了一个冒险家与理想主义者的重要的意外故事。

  站在第一线,不断获大奖

  早年,巴尔加斯·略萨曾在秘鲁和西班牙学习文学。1959年,他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这是他首次获文学奖。事隔三载,他的小说《骗子们》获西班牙布雷维图书馆奖。1963年,他的《城市与狗》在西班牙获批评奖。当时他客居巴黎,先为一家通讯社工作,后为法国电台—电视台服务。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一批移居巴黎的拉美作家,如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等,这些作家像他一样,后来共同促成了拉丁美洲的文学大“爆炸”。

  1967年是略萨文学创作大丰收的一年,他共获三项大奖:西班牙评论奖、秘鲁国家小说奖和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小说奖。他196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酒吧长谈》,1973年出版了《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1973年当选为秘鲁文学院正式成员,1974年到1979年出任国际笔会主席。

  1980年,意大利-拉美研究院授给他的小说《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文学奖。1985年,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他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亲王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

  2000年,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了第13届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奖金为800万比索。

  应该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对我国读者并不陌生。因为他的作品大部分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了,在世界其他地区,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极感兴趣。同时他又是一位善于发表言论的国际性人物。特别要提到的是,巴尔加斯·略萨同其他拉丁美洲当代作家一样,在作品中紧紧抓住了人民所关心的拉美现实,即数世纪以来,拉丁美洲人民反帝、反殖、反独裁的曲曲折折的斗争。

  忠于作家职责的巴尔加斯·略萨说过:“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抗,在道义上有义务成为社会的反抗者。”他还说过,文学就是一团火,就是说要烧掉一切不合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