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2大蛇武器:[大国战略]今天美国人眼中的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1:13

『国际观察』 [大国战略]今天美国人眼中的日本,日本人眼中的中国(转载)

点击:9997  回复:31 作者:漫游国际  发表日期:2009-8-24 2:17:00
回复 
         美国《新闻周刊》8月31日(提前出版)文章,原题:日本在衰退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停滞不前,上季度更是骤然下滑15.2%。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作为亚洲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发起直接挑战。北京最近开始大力打造绿色汽车产业,而日本在这一领域仍遥遥领先。一些日本观察家将中国的绿色汽车计划比作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卫星。当时,苏联卫星压倒了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
  
  日本担心自身已变成亚洲政治和经济的失败者,过早地沦为中国的配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准备迎来新政府。一切来得太快了。在最近这10年刚开始时,日本经济规模几乎是中国的4倍,但从近几年趋势看,中国将到2010年或之后不久超过日本。现在中国仍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日本则日益萎缩。正如东京国际政策研究所的小堀晋三所说:“可笑的是,我们还老是在谈论跟中国竞争(亚洲唯一领袖地位),而他们的经济明年就会超过我们。”
  
  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人不情愿地承认,他们的国家需要寻找新角色。美日学者将日本的新角色比作加拿大或瑞士———它们都是富足国家,知道如何在强邻之侧繁荣发展。但正如麻省理工的理查德?塞缪尔斯所说,问题是日本经济是加拿大的3倍多,加美关系要比日中关系更平稳。此外,中日有一段二战时不愉快的历史,且彼此在贸易和安全方面常有利益冲突。有人认为更合适的模式是法国,与德国共同领导一个强大地区。日中可能在亚洲扮演这种角色。但欧盟最初是分享资源的战后法德联盟,而中日仍在为海洋石油权益和二战暴行争执不下。人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也难以让两国像德法那样统领地区。
  
  但一个积极的地区战略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据预测,到2027年中印领衔的主要新兴市场将超过七国集团GDP总和。到2010年,中国占全球消费增长比例将达到惊人的30%,超过美日和欧盟的总和。日本人一直将重心放在与美欧的经济联系上,如今逐渐认识到他们最好是踏上(亚洲)这趟列车。
  
  ——————————————————————————————————
  日本政论杂志《中央公论》今年9月号以《日本要直面中国世纪》为题,刊登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日裔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接受该刊专访的文章。福山在谈话中重点谈及西方,特别是日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崛起的问题。文章摘要如下。
  
  更多国家钟情“中国模式”
  
  福山在专访中说,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核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可概括为“负责任的权威体制”。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机器和军队由中央政府掌握,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强调当政者对人民负有道义责任,而非西方那样在特权阶层内部进行权力分配。
  
  上述政治传统不仅使中国在历史上保持长期统一、稳定与先进,而且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均体现出积极意义。二战后东亚“四小龙”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实现经济腾飞,其中有着明显的中华文明痕迹,执行了一条由权威型政府主导的发展路线。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长。中国的政治传统和现实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在印度“民主”模式与中国“权威”模式之间,更多国家钟情中国,前者代表分散和拖沓,后者代表集中和高效。
  
  近年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人们往往把民主法制等同于普选,但其实质应是政府受托于人民的责任制度化、法律化。去年以来,围绕“汶川地震”和“毒奶粉”事件,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上升,市民社会开始萌动,而中国政府也在正面回应民众的诉求,履行信息公开及对民众解释说明的公共责任。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太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的方式,围绕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基层官员腐败等具体议题,通过政府与民众之间频繁互动、磨合,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中国亦需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实践民主法制的理念。世界需要在多元基础上实现新的融合。
  
  应将中国纳入多边框架
  
  中国崛起是一个国际权力再分配的过程,权力将从西方向中国分流。任何国家都有自利性,新兴大国亦不例外。约束新兴大国权力欲望的最好办法就是构筑多边秩序,规范权力转移的进程,因此需要将中国纳入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多边框架中,尤其美日应积极参与多边框架的制度化建构。
  
  现在世界上流传“G2”说法,认为中美双边框架比多边框架更有效。这种说法脱离了全球化时代各国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基本现实,因而是荒谬的。比如要改变中美经济关系不平衡、促使中国扩大内需,单靠中美双边磋商而不借助“G20”、IMF等多边机制,是不可能产生建设性成果的。又如中美讨论安全问题,但两国之间没有任何制度化的安全条约关系,美国不可能离开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与中国达成安全协议。中美关系确实重要,但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依靠多边机制的支撑。
  
  亚洲多边机制建设尤其是地区合作方兴未艾,美国扮演何种角色备受关注。亚洲与多边秩序应由亚洲人来建立,这样会更有效。美国应通过与亚洲国家的同盟关系为多边机制提供外部保障。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日本越融入亚洲,日美同盟就越重要,就越有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 
  
  亚洲的重心在东北亚,中日韩合作应成为亚洲多边机制的核心。中日韩合作已迈开步伐,今后应进一步机制化,三国领导人应更加频繁地见面并解决实质问题。中日韩合作的经济动力巨大,政治障碍不小,尤其民族主义和历史纠葛影响彼此互信。三国应认真面对这些课题,避免让20世纪的问题影响21世纪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