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阁立志传5后藤又兵卫:焖肉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6:50:28
查看( 33 ) / 评论( 1 ) / 评分( 5 / 0 )

 

    苏州是产米地区,人们以米食为主。说来奇怪,出名的却是面食。饭店里的大菜,吃客很有限,而那些传统的面食小吃,比如面条、馄饨、包子等,却大受欢迎。面食出名,来自老百姓的口碑,也写到了作家的小说里。陆文夫的《美食家》,有一段情节专门写到吃面。说主人公朱自冶嘴刁,吃面条专吃头汤面。为了满足这一嗜好,本来懒惰的他,竟能早早爬起床来,风风火火赶到饭店,去享受这一美食。

    真巧,我也喜欢苏州的面条。尤其是焖肉面,吃起来没个够。想想真是价廉物美,售价仅5.5元,一大碗老汤面,上面居然还扣上一块很大的焖肉。那焖肉,可是苏州的特产,看上去硬邦邦,吃到嘴里,却入口即化,肥而不腻,让人余味无穷。只是,那面条的份量太足,令人生畏。吃不完浪费,吃完了又撑肚子。所以,我常常是硬着头皮,才让碗见底的。面条吃完了,我的肚子也成了鼓,吃面时的舒心,此时已减去几分。为了消化食物,走出饭店要在街上溜达几分钟,等到打几个饱嗝,我才敢回家。

    于是就纳闷,饭店卖面条,干嘛要用这么大的碗?干嘛要盛这么多的面?能不能改成小碗?既节省成本,又让消费者舒心,更不会造成浪费。曾经问过饭店的人,回答说,一直是这样,不好改的。这让我想到鲁迅《祥林嫂》里的祭灶规矩,“从来是这样”,所以祥林嫂无论多么虔诚捐门槛,她终究不能赎罪。

    那么,饭店里的规矩,果真就不能改么?其实不然。在苏州遍地开花的四川小吃店,它用的碗并不大,每碗盛的食物也不多,而价格却比苏州的小吃要贵不少。尽管如此,照样人头攒动,生意火爆。在闹市区做生意,苏州本土饭店常常不是它的对手。为什么?人家的服务好,人家的环境佳,人家端上来的的食物,其数量与品种,是专为顾客量身定做的。这样的经营方式,对矜持的苏州商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当然,苏州的饭店这么做,也是为老百姓着想。什么叫价廉物美?这就是价廉物美。当举国商人都在追求暴利的时候,苏州的饭店依然保持着数十年前的经营方式,百姓求之不得。只是这样做,就怕两头不讨好。

    首先,不会讨好消费者。如今的消费者,钱多了,肚皮厚了,饭量小了,要求高了。它们对食物,品尝胜于充饥。有时候大碗的大鱼大肉,可能还不如小碟小盘的田间野菜,更受欢迎。其次,对经营者自己也不利。同样的价格,经营大碗面,它的利润肯定不敌小碗面。挣钱少了,自然就没有条件改善环境;环境差了,就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么,更别说高端消费者了。所以,你看看目前苏州的传统老店,又有几家,它的经营环境能跟得上消费者要求的?座椅是塑料的,服务是自助的,近年虽然有所改善,但差距还是很大。当然竞争不过四川人。

    有意思的是,我们总结苏州的饭店不善经营时,常常将其说成是“传统文化”和“商业美德”,而无视其中的症结——小农意识,不思进取,不想采纳先进的商业理念,因此,总也走不出“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这样的饭店,竞争力是有限的。

    写到此,想起工业园区当年学习新加坡管理经验时,有一种经验叫“敲门经商”。说经商者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而应主动到旅馆,去敲客户的门,这样才能获得订单。说白了,就是放下架子找商机,它的根,其实还在服务意识上。苏州人学了这个经验,把个工业园区搞得红红火火。这样的理念,苏州的饭店何不也学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