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手机版钯金:以人为本 以文为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3:28
青岛啤酒,一个民族品牌走向国际化品牌的传奇样本。
  这不仅在于企业百年不衰的强劲生命力,更在于其在全球对“中国制造”的另类诠释:与多数中国产品形象不同,即使在欧美市场,青啤作为“进口”的高档货,身价为最高。
  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言:在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表象后面,必定有一种无形的、有力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青岛啤酒的成功,归根结底也是文化的成功。正如青岛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国所阐释,“做大靠资本、做强靠品牌、做久靠文化”,文化已成为青啤最宝贵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人为本“新商道”
  在青啤,新人入厂会接受这样一堂“必修课”:徒弟问师傅,刷洗发酵池干净的标准是什么?师傅问,你爹喝啤酒吗?徒弟说,喝。师傅说,那你就照着刷你爹酒壶的标准刷。
  这是青啤人代代相传的“好人酿好酒”的信条。酿酒的“酿”字是良心做成的,这是青啤人以人为本理念的朴素表达。
  揭示青啤文化的最大特点,建立在诚信、和谐基础上的“以人为本”,是青啤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涵。传统文化的“诚信、和谐”,已成为企业百年来愈沉愈深的精神底色。纵向看,成长初期叫做“好人酿好酒”,计划经济时期是“质量第一,卫生第一”,现在是“为生活创造快乐”,虽然着眼点不一,但“客户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却一以贯之。横向看,目前青啤文化模型中,市场观为“永远追求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品牌观为“品牌是和消费者有情有义的沟通”,服务观为“向消费者传达畅饮和快乐”……这无一例外都落脚到以人为本。用青啤人的话概括:我们的使命是要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包括供应商,乃至于整个社会,创造价值。
  对青啤来说,这种以人为本的追求,目的是使自己能够成为对别人负责、也受别人尊敬的“企业人”,本身即为脱离功利目的的修道,可以说,青岛啤酒对声誉、品格的追求,较之实在利润也许更为重视。
  但换个角度从竞争战略上来看,这种修道本身也成为一种商业竞争的利器,也是成就青啤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当前民族企业动辄遭受商业伦理拷问的背景下,这一启示更为深刻——
  首先,大道无敌。企业声誉的长期积累,本来就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青啤无形资产估价500多个亿,大约3倍于有形资产,跻身世界品牌500强。多年来,青岛啤酒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成为中国高端产品的代名词,将其归结为企业美誉度的延伸与放大,应无大的异议。
  而从竞争手段考量,以人为本也体现了青啤对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精到把握。“你能让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能让你成功;你能让多少人赚钱,就有多少人能让你赚钱;你能对多少人负责,就有多少人能对你负责。”这被青啤人视为“新商道”,正是青啤立于不败的法宝。比方说,采购价格上,尽管对原料供应商的生产环节介入很深,青啤却从不因为自己的规模优势,压榨原料供应商的利润空间。
这看似不智的举动,却让青啤赢得了长久的合作,这自然转化成为市场上的竞争力。
  近几年来青啤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这种“新商道”的力量: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青啤逆势上行,2009年并购济南趵突泉,2010年又在石家庄建厂,同时日照、福州、珠海、厦门等地工厂搬迁扩建,收购太原嘉禾啤酒、银麦啤酒,2011年收购新安江啤酒、新建揭阳工厂、泰国工厂……产能提升约500万千升,赢利能力大大提升。
    永葆文化“新鲜度”
  如果说,受黄河文明哺育,青啤文化奠定了诚信和谐的精神底色,那同样,既含有西方的技术、资本、人才,又身处海洋环境的成长背景,同样赋予青啤以开放的文化色彩。开放与创新,构成了青啤的另一个文化基石。
  开放最直观的影响,是企业一开始就具备了全球化视野。“‘拥有全球影响力’则是我们以世界眼光判定品牌价值的一项基本标准。”金志国这样断言。置身青啤,这种追求确实无处不在:在青岛文化模型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的发展愿景;企业每年一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采用的是来自联合国契约组织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七十三条指标……可以说,青啤这种以世界眼光与天下争的气势,是青岛啤酒“成其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开放与创新,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以开放、包容为起点,青啤对自己文化的反思与改进从未停止,正是这种被青啤人所说的“文化新鲜度”,使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司历久弥新。
  近30年来,青啤的质量观实现了从“指标合格”到“满足需求”再到“创造快乐”的“进化”,从中,青啤文化的不断创新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质量观由传统的“高精严细”向“畅饮快乐”的重大转变:因质量屡获大奖的青啤人一度非常信任技术指标,60年代的《青岛啤酒操作法》,一度在青啤人心中如“圣经”一样神圣——“不爱喝,说明你不会品酒”。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青啤意识到这种观念对于适应市场的不利,果断实施了从制造型文化向市场型文化的重大转变:啤酒的好坏不是评出来的,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是市场。基于这样的文化变革,青岛啤酒加快了适应市场的新产品开发:1998年推出了淡爽型啤酒,最近又推出了奥古特啤酒,都很快成为市场上最主流的产品之一。
    文化渗透与文化溢价
  “以文为魂”,体现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啤事业的引领与推进,同时也体现在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活动无处不在的的渗透。在青啤,文化从建模到推行再到评估,每个环节都紧密关注文化与经营的关系。文化建设在实实在在成为企业行为的同时,也使得文化力的形成与建设具有了强大生命力。
  这从青啤文化有效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建设中可得到清晰印象:2005年更新的企业文化框架图,从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面规定了企业的文化纲领,从企业的“心”到“手”到“脸”,从抽象到具体……完整而充满逻辑的新颖表达,如今仍被许多大学作为案例反复引用;2007年引进的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把12个与公司经营业绩联系最密切的文化纬度提出来,使文化既包罗万象又落到实处,成果获得了2008年《哈佛商业评论》颁发的管理行动金奖;2009年,公司推出的系统竞争力七要素模型,对打造文化力提供了系统思考的工具,企业文化运行机制越来越顺畅……
  通过系统发力、制度保障,青啤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到员工的血液之中。比如使命观,青啤的使命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形成了一个体系,每个单位、每个部门、直到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使命。
  在内部,文化力使百年青啤焕发了青春与活力。同时,优势的企业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外溢”效应,青啤文化成为企业开疆拓土的利器。2011年10月17日,青岛啤酒20万千升啤酒的泰国工厂项目在泰国曼谷正式签约,这是中国啤酒行业首家海外工厂。为什么能够实现这一突破,正基于对青啤文化的自信。正如金志国所言:“在这条跨国之路上,青啤追寻的目标是以‘融资本、融智慧、融资源、融文化’为特点的‘融进去’。我们就是要以最好的文化融合度融入海外消费者的生活。”
  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在塑造着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青啤的同时,也在悄然提升着、放大着青啤在文化层面的影响:作为东方文化的使者,黄头发蓝眼睛的青年把青岛“纯生”图案的刺青作为时尚,成为青岛啤酒国际化、时尚化的“背书”;青岛啤酒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到青岛必看的景点之一;青岛啤酒街成为青岛餐饮业寸土寸金的黄金宝地……
  自然,最著名的是已成功举办了21届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如今已位列中国十大节庆之首。正是看到了啤酒节的文化魅力,近几年,从每年的六月份开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国内近30个城市的啤酒节依次举行。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13日,著名的台北101广场也引进青岛啤酒节。啤酒节对加快青岛啤酒与世界交融并进的作用正日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