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加京念什么:读鲁迅的《野草》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5:36:04
鲁迅先生的《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在初中时就曾读过。其中,《风筝》一篇给我留下了印象。书中的“我”,对不足十岁的小弟弟.痴心玩弄风筝十分鄙夷,一次,竟然把小弟弟几天辛劳、好不容易搞成的风筝骨架踏扁、毁坏,对“无知”的弟弟给予了“应有的惩罚”,而后欣然离去。当时读到这里,只觉这兄长太霸道,小弟弟太可怜了,却也没有更多的想法。
而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爱子已经两岁。一件小事,却使我对《风筝》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是一个秋日傍晚,要吃饭了。妻子忙把孩子从院里抱进屋来,可孩子就是不肯,并大哭起来。全家人左哄右哄,一通忙碌,可孩子还是哭。我耐着性子边猜边问“你要什么?要吃白薯?要糖葫芦?要小人书?”都不对。还是妻子猜出了“要玩土”。啊,玩土,唉,为了这么点事就把全家折腾了个天翻地覆。
吃着饭,我想,孩子和成人真是两个世界啊。我们怕土,走路躲,进屋扫,扫除戴口罩,干活戴手套。而在孩子的眼里呢,土可以堆,可以拍,可挖洞,可和泥,随心所欲,有无穷乐趣。“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用成人的眼光是看不透儿童的心理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少年儿童,心理和生理要求是不同的。两岁多的孩子,专喜用小铁锹、小桶装土玩,他们这是在“劳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旧时,农村来了货郎,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毡帽,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在幼儿眼里,这土胜过几十张“大团结”。这土能让他驰骋想象,造屋造房。那种强禁孩子们干这干那,用成人眼光要求孩子的作法,不正和这不许玩儿土、不许放风筝一样吗?
我的一个高一班的学生,腿有点跛,寡言,少动,每日里只是读书、读书,对其它绝无兴趣,又很孤独,同学瞧不起他。家访后,我才了解到,他生长在农村,父母把上大学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小学时,他参加过航模小组,在全市比赛中获了奖。可接着算术没考及格。
以后,父母绝对禁止他玩,把他关起来苦读。一次他“越狱”玩去了。被爸爸打伤了腿,航模也被烧掉了。他再也不“贪玩”了。日夜攻读,他分数上去了,考进了重点中学,也成了年青的“老头儿”。
看着他跛足踽踽而行,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在这变化纷繁的世界里,光有一点书本知识怎么行呢?他不和别人往来,将来工作怎么开展,他性情这么孤独,挫折如何经受得住?长久下去,不就走上了一条绝望的小路吗!心灵上的“残疾”,更甚于那跛着的腿啊!有人说,如里把八十岁作为开端,人倒着活下去,该少犯多少错误啊。这只是幻想。要学步,免不了摔跤,要成长,必经那玩土的阶段。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再不要做那好心的蠢事了。《风筝》中的“我”,中年后知道自己曾做了虐杀精神的蠢事,也天真地想过补救的办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当然,今天长了胡子也可以再放风筝,可儿童是在用风筝认识世界,征服天空,是在用风筝展开思想的翅膀。
流水无情,青春不再。风筝是无法再送的。《风筝》中的“我”,因为拆毁风筝而永远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跛足学生的爸爸,每谈起孩子的腿则落泪。违背教育规律是要受惩罚的。每位教育工作者,每位家长都应细细体察孩子们的内心。他们要玩风筝,就和他们一起玩吧,注意别绕在电线上,他们要玩土,就让他们玩,嘱咐他们玩后洗手就是了。
ma22mn mn22bv ma22222 nm2345 bnm22 mn22m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