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鸟语短文的答案: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及馆藏中国文物精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5:44



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

  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

  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 Parliament)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

一,镇馆之宝

罗塞塔石碑

制作于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统治时期(Ptolemaic Period),公元前196年


  发现于城市罗塞塔(Rosetta,今日称为埃尔拉什德,从el-Rashid翻译过来)的圣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作为解读象形文字的宝贵钥匙,罗塞塔石碑上的碑文是祭司团通过的一项法令。它是证实13岁的托勒密五世在其第一个加冕礼周年纪念日举行王室祭礼的其中一条法令。

在几年前,托勒密家族丧失了对国家某些地区的控制权。他们多次派军队镇压尼罗河三角洲和上埃及南部地区,特别是底比斯的叛乱,但这些地区仍然没有回到政府的控制之下。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大约在公元前332年之前),像这样的象形文字法令通常由国王颁布,而现在由唯一掌握象形文字书写技能的祭司发布这种法令,这说明从法老时代起,有多少事情已经改变。表中列出国王对神庙所做的好事,暗示国王在得到祭司拥护这一方面有了保证。法令在石碑上雕刻了三次,分别用了以下字体:象形文字(适用于祭司的法令),通俗文字(当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写体)和希腊文字(行政机关的官方语言);这对埃及古物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在公元4世纪末象形文字被废弃以后不久,如何读写象形文字的知识失传。大约在1400年以后,也就是19世纪早期,学者只能利用石碑上希腊语碑文作为解读象形文字的钥匙。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第一个指出,罗塞塔石碑的某些象形文字写下了王室名字的发音,即托勒密的发音。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意识到,象形文字记录了埃及语言的发音,奠定了我们认识古埃及语言和文化的基础。

  1799年,拿破仑军队的士兵在埃尔拉什德(罗塞塔)镇附近为加固堡垒挖地基时发现了罗塞塔石碑。拿破仑战败,根据1801年的亚历山大协议(Treaty of Alexandria)的条文,罗塞塔石碑以及法国人发现的其它文物都成为英国的财产。

  自1802年以来,罗塞塔石碑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以来,只有一次中断,那是在1917年临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博物馆担心伦敦遭受猛烈的轰炸,便将罗塞塔石碑和其它便携的“重要”藏品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此后,罗塞塔石碑在霍尔本(Holborn)地下15米的一个邮政地铁站呆了两年。

EA 24  
 


 

 
 


萨顿胡船葬的头盔。源自公元7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发现于英格兰萨克福郡(Suffolk)的萨顿胡古墓遗址(Sutton Hoo)第一基地。这个特别的头盔非常罕见。至今,在英格兰只发现4个中世纪时期的头盔,它们被发现于以下地点:萨顿胡古墓遗址、本蒂格兰奇(Benty Grange)、沃拉斯顿(Wollaston)和约克。头盔表面有点缀着动物装饰和人物场景的装饰嵌板,这些图案流行于当时的日耳曼社会。一个场景描绘两名武士,头戴有角的头盔,手持短剑和长矛。另一个描绘一名骑马的武士正纵马践踏一个穿盔甲的武士。那名倒下去的武士在战马越过他时奋力向上刺去。这种场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

  头盔最不寻常的特点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开了两个孔,以便佩戴者呼吸。青铜眉板嵌入了银丝和石榴石。每一边眉板末端刻有鎏金铜野猪头图案,这也许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靠着鼻头、在眉毛之间,是一个面对面卧着的镀金龙头,还有一个类似的从头盔顶部越过帽子的龙头。鼻子、眉板和龙构成了一幅张开翅膀飞行于头盔之上的大鸟的图案。

  该头盔在墓室倒塌时被严重毁坏。现在通过在三维拼图将残余碎片精确地拼合,头盔才被重新组合。头盔的完全重组已经完成。   


 




亚述:猎狮浮雕。发现于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Nineveh),新亚述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45年。
在古代的亚述国,猎狮被认为是帝王的运动,是君主保护其子民的责任象征。这一系列的浮雕表现了亚述最后一位伟大的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31年)的狩猎生活,专为他的尼尼微宫(现在伊拉克北部)而创作。狩猎场面紧张而逼真,是亚述艺术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们描绘了雄狮的放逐、追捕和杀戮。

  也许最著名的要数一块小型的雪花石膏面板,长久以来它都被认为是一项杰作。亚述艺术家对动物观察和写实的技巧都清晰可见。

  狮子被国王的一支箭射中,血从口中喷出。脸上青筋暴现。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很容易会认为作者表现的是对那只奄奄一息的动物的同情。但狮子代表的是仇视城市文明的一切事物,因此观众在看到这个景象时更应该笑而不是哭。

  美索不达米亚的皇室猎狮传统历史悠久,类似的场面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国王与雄狮的关系后来可能被引进西欧导致了公元12世纪和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那时狮子图案开始用于装饰皇室纹章。  




帕特侬神庙。希腊,雅典卫城,公元前447至438年。著名的帕特侬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坐落于希腊的卫城当中。它是雅典政治家Perikles(于公元前429年逝世)设计的宏伟建筑群的中心。该神庙规模宏伟,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意在展现这座城市在其帝国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
 神庙内部伫立着一尊雅典娜雕像,她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这尊雕像是用黄金和象牙制作而成的,是著名雕刻家的杰作,但它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这座建筑本身就已装饰了许多大理石的雕刻,这些雕刻展现了雅典的祭礼和神话。其中一些雕刻品是现今大英博物馆中展出的最著名的文物。

  这些雕刻品包括:壁缘雕刻(雕刻了浅浮雕),位于建筑四面墙的上方,柱廊的内侧;墙面雕刻(雕刻了高浮雕),与壁缘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在神庙外部支柱上方的楣梁上;山形墙雕刻(雕刻了圆雕),完全覆盖了山形墙的每一面。

  山形墙和墙面上的雕刻向人们讲述了希腊的神话,壁缘则展现了当时希腊人民的宗教信仰。




 路易斯西洋棋。  路易斯西洋棋约于公元1150-1200年制作于挪威,在苏格兰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路易斯岛被发现。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精心制作而成,包括坐立的国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骑在坐骑上的骑士、站立的狱卒和士兵,都被制成方尖碑的样式。它们在路易斯群岛乌伊格(Uig)附近一个神秘的地方被发现。关于它们为何会隐藏在那里和如何被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们发现于在1831年4月11日苏格兰古董协会上被展出之前的某个时间。确切的发现地点好像是某个沙丘中的一个小石块室里。谁是棋子的主人?为什么要把它们藏起来?尽管没有肯定的答案,但它们可能属于一个从挪威去爱尔兰旅行的商人。尽管有一些棋子已丢失,但从组成的棋子可以看出共有四副不同的棋。它们总体状况非常完好,即使被用过,好像也没用过几次。

  到了11世纪末期,西洋棋在欧洲贵族中间已经非常流行。这些在当时纯粹以娱乐为目的而制作的路易斯西洋棋棋子组成了现存单体数量最多的文物群。

  棋盘要大的足以放下游戏中所有的棋子以符合现代的游戏规则,因此其长宽跨度应设为82厘米。记录显示,一些路易斯西洋棋在发现时被涂上了红色。因此棋盘应该是白色和红色相间而不是今天惯用的黑色和白色。

  现今为世人所知的93颗棋子,11颗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剩下的82颗在大英博物馆中。





Katebet木乃伊。来自埃及底比斯城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约公元前1300-1280年。。
 这是一具老妪的木乃伊,她是“神王” 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庙宇宗教仪式中她扮演着唱歌奏乐的角色。

  她叫Katebet,防腐处理后的身体被布条层层包裹。罩头的彩绘木乃伊面具上有一张镀金的脸,上面戴有一头精心制作的假发和一副白色的耳环。交叉的双手上戴着真正的戒指。

  Katebet的腹上有一只小小的深色圣甲虫,在她接受众神审判时圣甲虫会给她魔法防护。

  沿着身体往下,大概在她膝盖的部位,是一个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在那里做着其雇主死后必须做的繁重的体力活。

  地位高的人死后要先洗净身体,取出内脏。待尸体用泡碱盐干燥之后,在原来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接着在皮肤上涂上松脂,再从头到脚用亚麻布条包裹起来放在棺木之中迎接通往来世的漫长旅程。

  大英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在不损坏Katebet的情况下使用电脑断层扫描仪获得了更多关于她的信息。信息显示她在年老时去世,去世时仅剩两颗牙齿。她的脑髓没有被移出,尽管这在木乃伊化中十分普遍。

  木乃伊棺材和装备的样式都与众不同。棺材上假发的形状和手的位置表明这副棺材最初是为一名男子设计的,而后经过改造给Katebet使用。木乃伊上面的一些物件也是留给男子的。众所周知,和Katebet埋葬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可能是她丈夫的男子,名叫Qenna。他的木乃伊已不复存在,因此有可能现放在Katebet裹布上的一些物件是来自他的棺材。



 

奥克瑟斯宝藏。塔吉克斯坦塔的赫提库瓦德(Takht-i Kuwad)地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 - 4世纪。
这个了不起的模型是奥克瑟斯宝藏(Oxus Treasure)中最著名的藏品之一,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5-4世纪。

  奥克瑟斯宝藏是阿契美尼德时期遗留下来的最重要的金银藏品。

  模型战车由四匹马,确切地说由四匹小马驹拉着。里面有两个身着米底国(Median)服饰的人像。米底人来自阿契美尼德帝国的中心伊朗。战车前面是用埃及的一位广受人们喜爱的守护灵侏儒神贝斯作装饰,可以与同样陈列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圆筒图章上波斯国王大流士(Darius)驾驭的战车相媲美。






乌尔皇室博弈。来自伊拉克南部城市乌尔,约公元前2600-2400年。远古世界最流行的游戏之一。
棋盘与伦纳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乌尔皇陵发现的其它几个棋盘布局相似。上面的木头已经腐烂,但镶嵌其上的贝壳、红色石灰石和青金石还在,因此可以恢复其原来的形状。棋盘由20个贝壳制方格构成:5个方格一组分别刻有玫瑰花饰、“眼睛”和小圆点。剩下的5个方格内则是对5个点的不同设计。据古文献参考资料显示,游戏双方是比赛谁更快使棋子从棋盘的一端到达另一端。游戏开始时,只有掷到特定点数的骰子才能将棋子放在棋盘上。我们还得知玫瑰花饰的格子代表着好运。

  使用这种特别棋盘的棋子已不复存在。但是几副嵌花页岩和贝壳制成的棋子连同它们的棋盘在乌尔被挖掘出来。棋盘中空,棋子存放于其中。骰子,不管是条形的还是四面体的,也都被找到。

  “20个方格游戏”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1000年,涉及地域广泛,从东部地中海和埃及到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博弈的一个版本在印度西部港口柯钦的犹太社区中一直流传到现代。






双头蛇。墨西哥,公元15-16世纪绿松石镶嵌墨西加(阿兹特克)艺术的代表,这件引人注目的艺术品是在仪式上佩戴的胸饰(佩戴在胸前的装饰)。

  它由木头(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满绿松石镶嵌图案。木头背面被掏空。

  蛇像一直是古代中美洲的宗教象征。蛇与墨西加(Mexica)的几位神灵相关,这些神灵包括Quetzalcoatl(羽蛇神),Xiuhcoatl(火蛇)和Mixcoatl(云蛇)即Coatlicue(地母神),是墨西加主神Huitzilopochtli的母亲。蛇群每年蜕皮的习性可能被视为传达了更新变化的讯息。同样地,一些能在水里、陆地上和林冠间自由穿梭的物种也使它们成为不同宇宙(水、陆地和天空)空间的媒介。

  海菊蛤(一种多刺牡蛎)壳用来装饰两个蛇头上鼻子和嘴巴周围鲜红的细部。凤凰螺(一种海螺)壳用来做白色的蛇牙。张开大嘴里的树脂胶被赭石粉染成了血色。蜂蜡粘附在空眼眶的边缘,空眼眶可能最初是用黄铁矿石镶嵌而成。

  尽管表面早先可能镀过金,但蛇身的背面并未装饰,两边的蛇头经过镶嵌处理。来自松木和裂榄木(珂巴脂)上的树脂用来做镶嵌时的粘合剂。






二,馆藏中国文物精品

 青铜尊。可能来自于中国南部,湖南省
  商朝,公元前13-12世纪


  这件仪式用的青铜酒器(尊)是由两头公羊支撑的坛子。商朝时,虽然中国南部借鉴中国北部的青铜铸件技术和酒器制作方法,然而,南部的装饰形态和风格与北部迥然不同。这件写真的酒器物件是当地品味和选择的范例。

  羊角自由弯曲的公羊比饕餮或怪物的脸部更为逼真和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古代器皿都是用公羊装饰的。它的制作很可能是首先铸造羊角,然后再将它插入用于铸造器皿其余部分的模具当中。

  在中国南部,饕餮似乎不及在安阳(位于中国北部,河南省,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商朝的主要中心)那么重要,也许对于饕餮的了解也不及安阳。在这件青铜尊上有一只饕餮,它位于这件器皿的颈部下方。饕餮的眼睛和角清晰可见,但其他面部特征只是用一些线条描绘。

 



 景泰蓝瓷坛。可能来自于中国北京
  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
中国明代的工匠采用拜占庭工匠的景泰蓝制作技巧,并于15世纪早期改进了这项技术。通过瓷坛颈部的题字可以看出这个瓷坛是御用匠师们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镇的工匠们制作的青花瓷,其形状和装饰与皇家工厂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样。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内使用这种瓷坛。色彩亮丽的景泰蓝瓷器在宫廷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坛,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景泰蓝瓷器的制作耗时且费用高昂。工匠用金属丝在青铜器皿上勾勒出矫健的龙和云纹后,再用玻璃浆填充。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


大维德花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元朝,公元1351年。 这对花瓶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样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它们是为道观祭坛而造的,其价值在于龙纹上方、瓶颈一侧的注明了日期的铭文。这也许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花瓷。

  铭文记录着,公元1351年一位来自玉山县名叫张文进的男子将这一对花瓶和一个香炉(下落不明)赠送给位于星源(现在的婺源县)的一间道观。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距离景德镇东南部120公里,这对花瓶就产自玉山县。这段铭文证明了早在公元1351年青花瓷就已在景德镇生产。最初花瓶的形状仿青铜器。在象头形状的瓶耳上附有瓷环。

  瓷器最早于公元600年左右产自中国。这种将普通粘土巧妙地制作成精美物品的制陶术吸引了历史各个阶段的人们和全世界人们的目光。这些制作精美的瓷器在当时是为皇宫、国内市场而造,或用于出口的。中国的制陶术直到今天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这对花瓶为大威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公元1892-1964年)所有。他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私人中国瓷器藏品。



 
山水画。唐寅(公元1470-1523年)作,明朝(公元1368-1644年)
这幅手卷名为《西山草堂》。它描绘了暮色朦胧中的山水风光。河岸青山连绵起伏。在画面前方,一位学者坐在他的乡村小屋里,享受着乡村隐居生活。打开手卷,可以看到更多的山水景色。将手卷展开,从左方一弯水路映入眼帘。这幅画有唐寅的亲笔题词。乾隆皇帝曾经也拥有过这幅画,画上有乾隆皇帝在公元1751年的题词。在山水画的下方有后来的收藏者和鉴赏家留下的11段文字,他们对画作或画家进行了评论。



玉璧。商朝,约公元前1500-1050年 。玉璧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

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是古物的大收藏家。他设法获得了许多著名的古画、青铜制品、瓷器和玉器作为皇室收藏。他对古物收藏的喜好导致一些行家将他们珍贵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副本,这样他们的原作就不会遗失到皇帝那里。

  乾隆皇帝不仅想要拥有这些物品,他还想将自己的玉玺印在其上,或者在这些物品上题诗或批注。他经常在绘画作品上这样做,他还在特殊的瓷器和玉器上也刻上自己的想法。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拥有玉器最多的人。他的玉器收藏涵盖了这种珍贵材料的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件玉璧圆环或圆盘可以追溯至商朝(约公元前1500-1050年)。乾隆皇帝在他的题词上说,他的诗词构思来自于玉璧精美的形态和所用玉石的质地。





 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在该地区以北和以南有许多更早的文化。大约从公元前3800年至2700年,一批现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居住在遥远的东北部地区,即现在的辽宁省和内蒙古。他们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社会,那里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仪式遗址。

  很显然,玉在红山文化中有很高的价值。玉制品常常是唯一与死者的尸体合葬于墓穴中的物品。

  这个时期玉的主要类型包括带洞圆盘和蹄形物品,蹄形物品是佩戴在头发上的饰物。卷龙是另外一种重要形态的样品,如今,它被称为“猪龙”,它可能源自于开口环或珏。许多这个时期的玉制品被用作挂饰,一些玉制品似乎被用来系在衣服或身体上。



漆雕盘。可能来自于中国甘肃省
明朝,公元1489年 。这件彩饰漆雕盘的正面是一幅著名的场景,背面则有一首诗。
漆雕盘上描绘了在腾王阁举办的离别聚会的场景。腾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面朝赣江。这场最著名的聚会举办于公元675年,诗人王勃(公元650-676年)参与了此次聚会。当时,王勃为来宾所作的诗集写了一篇序言。漆雕盘的背面刻的就是这篇序言(《滕王阁序》)的一部分。

  在盘子上,云朵密布天空,众仙鹤在空中翱翔,鸟象征着永生。鹿也来到了画面前方的聚会,鹿也代表着永生。在盘子的边缘,神仙岛旁水波荡漾。房屋的支架和瓦片搭建得错落有致。

  漆雕盘的雕刻师将他的名字和雕刻日期刻于阁楼的门边。唐朝诗人王勃(公元650-675年)的诗雕刻于盘子的背面。

  尽管漆雕盘较早为人所知,但场景绘图漆雕盘是在宋朝至明朝时(公元960-1644年)才得以完善的。这些精美的碟子常常是为皇帝订做的,有些还作为外交礼物送给了日本。这个漆雕盘是已知最早的有彩饰场景绘图的漆雕盘之一。它的制作使用了红、绿、黄和黑漆。由于雕刻师将其名字和日期刻在了阁楼的门边使得这个漆雕盘非常的珍贵。这个时期的中国工匠通常是匿名的。该漆雕盘是刻有制作者姓名的一小部分作品中的一个。

  它是用漆(红色、绿色、黄色、黑色)和雕花木制作而成的。




 

 鸟纹抱月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抱月瓶的瓶身扁平、圆润,瓶颈呈管状,瓶耳为卷形云朵。它的设计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为永乐皇帝(公元1403-1424年)于景德镇首次制作的瓷制扁壶有关,但其颜色的描绘和工艺技术是在雍正年间得以革新的。

  在抱月瓶的一面,两只白头翁(字面意思为白头发的老人)鸟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头。在抱月瓶的另一面,一对白色的鸟栖息在不同的开花树上,一对蝴蝶则在蓝紫色的翠菊上震动着双翅。图画的细部描绘非常美妙,反映了这件物品是由宫廷委托,在景德镇的御窑制作的。每一簇树叶都由四种不同的绿色阴影构成,盛开花朵的阴影也勾勒得非常巧妙。

  新的色彩采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绘运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珐琅,鸟翅的描绘运用了白珐琅,鸟腿和鸟嘴用了深褐色。白头翁鸟形成一幅画谜(以画中的视觉双关语代表了字词或部分字词),寓意白头富贵。






唐墓葬雕塑。可能来自中国北部,河南省 唐朝,约公元728年 约一米高,它们是唐朝(公元618-906年)最高的著名墓葬雕塑之一。它们都来自一位重要的官员刘廷荀的墓穴。

该塑像群由两只巨兽(其中一只长着人脸)、两个凶猛的守护神(通常在寺庙入口处可以看到的守护神像)以及中间的两名官员(一文一武)组成。武官身着绿色制服,制服上披着一件盔甲,他的帽子上有一只猛兽。

  出自同一墓群的马、骆驼和马夫塑像也在大英博物馆中展出。它们都因出自刘廷荀的墓穴而出名。刘廷荀是一名重要的军事指挥官,死于公元728年。

  与这些塑像一同发现的牌位上记载了他的军事技巧和政治才能,他去世时享年72岁。

  有趣的是,为了让它们更加真实、逼真,所有的人头和有着冲天须发的巨兽的头部包括须发都没有上釉。除此之外,塑像表面完全覆盖着一层三彩釉。






天书。徐冰 著书,木板印刷。纸本水墨,四册,用线装订。置于胡桃木盒中。作者署名
全套的《天书》是一部室内装置作品。它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受评论最多的作品之一,也是已出版的最佳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徐冰创作的《天书》由4000个自创汉字组成,而这些自创汉字都是无法解读的。无论是全套的《天书》还是单册,该作品提出了对中国人的特性和这种特性与书写文字的关系的本质上的疑问,而这种关系长久以来都是与权威观念和道德观念互相关联的。徐冰认为书写体是文化的精华所在。他的书写体的自创作品警示我们需要经常交流和沟通,防范扭曲本意或违背本意的危险。


 
20件龙纹琉璃。来自中国山西省清朝,公元1465-1600年


这些琉璃曾是中国北部山西省的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品。它们是一组琉璃制品的一部分。建造者将它们排成两行,一行由黄龙组成,一行由蓝龙组成。如今每个檐壁上由五块瓦片组成,上面铸造着三爪龙,并饰有花纹,包括莲花和牡丹。

  龙是吉祥如意和皇权的象征,但是传统上认为它控制着供水系统。跟雨和水连在一起,龙的图案给人一种防火的感觉。这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头搭建的。

  颜色和设计也反应了中国人对于阴阳相互调和的信仰,阴阳即事物相反的两面,如光明和黑暗。黄色的(阳)龙朝南放置在一个屋脊上,蓝色的(阴)龙则朝北放置。

  20世纪早期,在中国最后一个皇朝覆灭的混乱期间,琉璃从原址移走了,最终作为壁板受到了保护。一些琉璃遗失了,一些则损坏了,造成了当时设计的小缺口。



 

 

 《女史箴图》。


  这幅《女史箴图》是公元6世纪至8世纪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最早、最好的绘画作品的摹本。

 它阐述了张华(约公元232-300年)所作的政治讽刺作品。该讽刺作品采用说教的语调,攻击皇后的过分举止。故事的主角是宫廷女教师,她教导皇帝妃嫔们的行为规范。

  总的来说,此图有9段,但目前它并不完整,前两段和第一段的文字都遗失了。

  顾恺之的所有原作已佚,但是他作为国画的画家和作家,仍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张彦远(约公元847年)的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顾恺之的作品占了很大一部分。

  顾恺之的名声可能也借助于他古怪的轶事。据说他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此图是用绝妙的直线画法完成的,是4世纪人物画的典范。类似的插画图形已经在当时的墓穴里发现了。文字描述了顾恺之也采用此种绘画风格。《女史箴图》于1903年进入大英博物馆,在此之前几经转手。此图的历史可以通过印章和题字得知。最早的印章来自弘文馆——8世纪翰林院的分院。
 此图随后成为了很多知名鉴赏家的收藏品,他们在图上加上了自己的印章和题字,之后在乾隆皇帝(公元1736-96年)统治期间,这幅图最终成为了皇室收藏。

 青铜半两钱。秦国,公元前3世纪  中国的圆形钱币

在这枚钱币上刻有“半两”二字,“半”在洞的右边,“两”在左边。半两意为半盎司,是钱币的重量。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半两币是强大的秦国的通用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国获得战争胜利,建立了新大秦帝国。秦始皇帝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也是统一货币的第一位皇帝,他宣布半两钱是整个大秦帝国的标准货币。

  一些人认为半两钱的形状是一种象征。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圆地方。因此,在发行货币的时候,秦始皇帝认为自己直接连接着天与地。另一些人则认为半两钱的形状是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而造。半两钱被铸进模具当中,在浇铸后需要挫磨钱币的边缘。由于有这样的方形孔,一整堆钱币都可以穿在一根方形木棒上,可以同时对所有的钱币进行挫边。





青铜空首布钱币。东周,公元前5世纪 中国的铲形钱币

 这枚中国早期的铲形钱币形似铲,其首中空,耸肩,尖足。早期的中国铲形币取相真实工具的形状。铲形钱币和铲具都是浇铸到模具中制作的,但钱币通常较小,所需的金属比铲具薄。为了解决关于铲形钱币在中国发展的争论,科学家们近来已经分析了铲具和最早的铲形钱币的金属成分。他们发现用来制作铲形钱币的金属与制作铲具的金属有很大的区别。

  最早的铲形钱币是周国皇室发行的。公元前7世纪晚期,或6世纪早期,周国在地理上是“中央王国”。在三百年里,邻近的大多数国家也发行了铲形钱币。铲形币的形状、钱币上的铭文和发现地使人们可能得知某些铲形币的特殊产地。有好几百种不同的铭文,它们通常是某个地方的名字或铲形币的重量。这枚铲形钱币上没有铭文。

青铜壶(仪式酒器) 东周,公元前5世纪


这对壶是在山西省侯马的晋国铸造厂制造的,这里是北部的青铜铸造地,成为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21年)的青铜制造中心。在壶盖的下边缘,即花瓣壶顶的下方都有同样的铭文。铭文记载着公元前482年晋国和吴国会晤时,晋国大臣赵孟铸造了此壶。在这次会晤中,两国力图签订合约,或结盟。

  这对青铜壶上的纹饰是一样的。每尊壶的壶身上都有四只饕餮,或四张怪物的脸。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在粘土上刻出花纹印版,并用浮雕装饰。八张脸的模具部分是用单独的花纹印版做成的。花纹印版可以做出很多印图,因此这种工艺是一种早期大规模生产的方式。许多这样的模具已经在晋国铸造厂找到。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唐朝,公元8-9世纪 镜子是私人物品,通过镜子光亮的一面,镜子的主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在顾恺之的名作《女史箴图》中可以看到宫廷女子使用镜子的一幕,这幅图现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原作作于公元前353年左右。

  镜子没有镜面的一面通常都有华丽装饰。但是这样的装饰并不是用简单的装饰物,带有宗教意义的镜子可能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出现了。

  最早的镜子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年,那时的镜子往往是小镜子,通常是没有装饰的青铜盘。汉朝时期,通过镜子上的铭文和装饰可以得知相关的宗教信仰,这关系着今生获得好运,死后能够永生。

  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的镜子,其设计工艺明显是延续于之前的朝代,有时也采用以前的镜子设计,如:雕刻铭文,装饰暗指整个宇宙的四象神兽,以及采用其它奇珍异兽的图案。

  同时也加上了新设计,包括在镜子上嵌入珍珠母和琥珀。这面镜子上有一对在荷花池中的鸭子,这是婚姻幸福的象征。它有可能是一份结婚礼物。


 金银错青铜卣 清朝,公元18世纪。青铜器是在公元前1600年首次铸造的。通常在仪式上使用,向祖先供奉食物和酒。成套的青铜器与其所有者下葬。皇帝及其妻妾比皇室贵族们拥有更多的精致器皿,皇室贵族比一般贵族更为富有,富贵程度由社会等级来划分。在墓穴和宝库里发现了许多不同形状的器皿,这让我们了解到了它们的历史和样式的发展。

  卣是商朝(公元前1500-1050年)至西周朝(公元前1050-771年)中期使用的仪式酒器。这件藏品是清朝(公园1644-1911年)时期制造的仿古卣,是西周时期更古老的卣的复制品,与真品极为相似。

  复制品是为了表达对古代传统的尊重,但是这件复制品使用的镶嵌工艺并不是那个时代的。这件藏品大胆地运用了金银错工艺进行装饰,在西周(公元前771-221年)以前都没有将此工艺运用在青铜器上,也没有用在这种器皿上。

 毛主席像章。中国。 文化大革命,20世纪60年代


  据估计,在中国文化大革命(1976-1977年)期间制作了50亿枚像章。佩戴毛主席像章是对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忠诚的表现。上至周恩来总理下至最小的儿童,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

  这些像章通常用来纪念特殊的活动,例如:毛主席的生日(12月26日),国庆节(10月1日)和第九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

  肖像的鲜明设计和威严形象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铭文深入到了20世纪60年代和70世纪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枚像章上,毛主席的肖像置于红色的地球之上,肖像下方有一座屹立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灯塔。地球象征了共产国际。像章背面的铭文为“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革命的灯塔”。

中国青铜钟。东周时期,约公元前6-5世纪。 这件藏品最初来自于一组钟,这组钟中的很大一部分现在仍然存在,它们在侯马(位于今天的中国山西省)的晋国铸造厂制造。

  音乐是古代中国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宫廷典礼和仪式奏乐的传统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了。鼓和钟都在奏乐中使用。随着青铜铸造的出现,公元前7世纪产生了小钟,而大钟在几百年后才流行于世。

  此钟被称为镈,是使用型模制作的。这种模具是用粘土做成的,将熔化的金属灌入模具当中。为了让所有钟上都有同样的纹饰,制作者制作了特殊的花纹印版,让完全一样的图案出现在钟的表面。一种印版可以使用多次。因此,钟上的所有窄边都是用相同的蟠龙纹,这样的蟠龙纹都是用单独的印版制作的。

  这个时期中国北部的青铜铸造集中于晋国,该地区因工艺精湛的钟而闻名,就如这件藏品,青铜铸造术也说明了机器生产的方法已经成为了典型的工艺。





中国汉漆杯。这只漆杯在朝鲜出土,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中国在朝鲜设立了几个郡(军队指挥官或郡长管理下的地区)。

  此杯呈浅椭圆形,长边上有一对杯耳,杯耳表面有一层镀金青铜。漆杯表面刻画着有角的鸟类图形,就像是镶嵌在青铜器上的纹饰。

  迄今为止,在中国最早发现的漆器制作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出土文物有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500-1050年)装饰着精致图案的出土漆器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大量生产的优质漆器。直到汉朝时期,漆器业在政府的管理下产生了,使用了早期大量生产的工艺。

  这只漆杯就是当时漆器生产的证据。铭文被巧妙的雕刻在杯子的边缘上,从而得知这只漆杯于公元4年在蜀国(今四川省)的西厂为皇帝而作。漆器的制作会指定工匠们负责生产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制作木胎,上漆,面漆,杯耳镀金,绘图,最后打磨。工厂里还会指定检察员、监督员和代表。漆器需要涂上很多层漆,每一层都需要干燥的时间,因此,专业分工和生产装配过程是非常需要配合的。


中国明朝纸币。1368年,中国的蒙古统治者夺取政权后,明朝统治者试图恢复使用青铜币。然而,并没有足够的金属可以用来制作青铜币,于是用桑树皮制造的纸币便产生了。

  这些纸币由税务局在整个明朝发行,但是通货膨胀使其很快就贬值了。通货膨胀的影响极具破坏性,使得多年来国家发行的纸币遭到猜疑。

  直到19世纪50年代,一位中国皇帝才敢再次发行纸币。

  这张纸币上方写着(从右至左):“大明通行宝钞”。这行字下方写着纸币的面额为“壹贯”,这两个大字的下面画着壹管的图案,壹贯为1000枚青铜币,分成了10串,每串为100枚青铜币。

  最下边长长的文字说明了纸币的使用方法,并警告伪造者将受到严惩。龙是皇帝的象征,纸币的边缘用龙的图案装饰。

  明朝纸币的使用时期通常是指洪武统治期间(公元1368-1398年),他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也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民族英雄,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领导人们反抗蒙古暴政并取得胜利,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明朝。


中国周朝仪式器具(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是盛食物祭品的仪式器具,使用于中国商朝和整个周朝时期。

  公元前1050年,武王推翻商朝(约公元前1500-1050年)建立了周朝。青铜器上长长的铭文记载了这次战役和之后的事件。

  这么长的铭文仅偶尔铸刻在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上,但是这种做法到了周朝确得到了大力推广。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为了传达所有者在政治上和社会上的成就。如今,它们成为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件器具里的铭文记载了武王的兄弟康侯和沬司徒因论功行赏获得了魏国(在今天的河南省)的领土。铭文还记载了商朝残存者发动的叛乱,周王成功将其镇压,铭文帮助我们得知了这场叛乱的时间。

贝币。 商朝和周朝,公元前16-8世纪 。 中国最早的货币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包括中国、非洲和阿拉伯半岛,贝壳都曾被当作货币使用。在中国,在商朝(公元前16-11世纪)和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221年)时期的骨头和青铜器上发现了一些铭文,它们记载着 “贝币礼物”、“国库中的贝币”、“贝币的抢夺”、“贝币的使用”和“贝币的赏赐”。

  考古学家发现贝币的发行与周朝疆域和贵族土地的逐渐扩大相符。沿海地区贝币的自然供给不能满足内陆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骨头、动物的角、蚌壳、石头、粘土、铅、青铜、金、银来仿制贝币。然而,不是所有的贝壳和仿制贝币都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也能作为装饰品使用,例如装饰在衣服上。在墓穴中发现了一些贝壳和仿制贝币,它们被用作死人的货币。



真武和其它道教神龛。来自中国东南部,浙江省,龙泉窑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 这座壮观的神龛展现了三层新月形天界中的神、守护者和神仙。在最上层的壁龛内的是真武(技艺精湛的战士),他是广受欢迎的武神,也是北极星的统治者。他身披带翼盔甲,脚踏战靴,骑着一匹神奇的生物驾驭在云层之上。真武是明朝的守护神和守卫者。因此,他被置于神殿的最高层。永乐皇帝(这座神龛于永乐四年制造)和他的父皇(明朝的创建者)把他们在战争中所获的成就,甚至是权力的获得都归功于真武神。真武可以救人于天灾、斩妖、赐子和延长寿命。神龛的第二层是三清和两个较小的塑像——金童玉女。中间的三人是道教神殿中地位最高的神。正中间的是元始天尊,右侧是灵宝天尊,左测是道德天尊(神化的老子(公元前604-531年)——著名道教创始者)。在神龛的最下层,玉帝位于正中央,真武居右,其它道教的神居左,还有两个较小的守护者。

  像这样的神龛模型制作于元朝(公元1279-1368年)和清朝(公元1368-1644年)时期的中国。这件藏品是现存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神龛。它是一件道家和众神的藏品,其分组运用了佛教的艺术风格。人像是镀金和上漆的,神龛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青瓷釉。在神龛的背面有九个孔,还刻着一句铭文“永乐丙戌造鄞吉日”,意为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1月吉日造。


花篮。来自中国,江苏省,苏州,金阊区,丁工厂
  清朝,约公元1700-1750年。满是插花的花篮十分雅致,一朵美丽的牡丹置于插花中央做装饰。花篮提手上的缎带似乎在微风中飘动。画上印有一首用优美的行书书写的诗歌。从题字可得知这幅印刷品产自苏州丁氏工厂。

  每种颜色都有一块单独的木板,木板经过雕饰后印在纸张上。

  在中国,牡丹被认为是花后,代表了美好和繁荣。单张或整套的这种印刷品很可能是作为礼物赠送,向人们传达幸福、长寿、健康、多子多孙和成就事业的美好祝福。


镀金青铜曼荼罗。清朝,公元17-18世纪。 这件精致的青铜曼荼罗是汉藏风格的物品。清朝时期在中国制造,但呈现的却是藏传佛教的元素。这件铸造品就如同一朵石榴花,与莲花样式的印度铸造品有点相似。

  佛像与装饰合为一体。在花坛的中央有一尊佛像,其佛教头衔为本尊。他与其般若,即智慧缠绕在一起。20尊佛像环绕着本尊和他的般若,每片花瓣上有两三尊小佛像立于圆鼓,即祭坛前方。花瓣上刻有佛像和各种符号,包括:马、大象、轮子、香炉、水罐、仗、伞、缎带、天蓬和宝石。


黄金剑柄。 东周,公元前6-5世纪 。非常精致的透雕铸金剑柄

  在古代中国,金银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是珍贵的材料。而玉和青铜更为珍贵。黄金通常用来做装饰,镶嵌或镀在青铜器或漆器上面,在器皿或其它单件物品上很少用黄金做装饰。

  然而,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21年)黄金的使用范围开始扩大,金器的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卓越的青铜工艺,人们不再利用敲打成形的工艺而是使用模具来制作黄金装饰物和其它物品。

  这件黄金剑柄的两面都有明显的线条,从而得知它很有可能是在两个模具中铸造的。它的顶部与剑柄和剑刃相接处都向外凸出。剑柄是镂空的,其两面都装饰着著名的“蟠龙纹”。

  黄金剑柄易碎,极有可能不能使用在真正的剑上。制作这个剑柄可能是用于展示或置于墓穴中陪伴亡者。



陪葬瞭望塔模型。 汉朝,公元25-220年。 在汉朝时期,富人死后会用实物或复制品陪葬,以装饰他们的墓穴。墓穴中会有模型建筑、动物和仆人,为死者营造其身前所享受的环境。

  这座瞭望塔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表明墓穴主人是一位富裕的地主。许多富裕的家族会修建瞭望塔,保护他们的家人和土地。

  陶工用陶器制作了这座瞭望塔,并在表面覆上涂了铁色的铅釉,然后送入800摄氏度左右相对较低温的火中烧制。在埋藏多年后,由于与泥土中的水分接触,原来深绿色釉的颜色发生改变,成为了现在的淡黄色,并像水中的油一样闪闪发光。

  这件独特的瞭望塔建在水面之上,也许是池塘或护城河,因为瞭望塔的底座边缘上有几条大鱼。整座瞭望塔由类似高跷一样的塔角支持。

  穿着典型汉朝服装的人将身体从打开的窗户探出。塔顶铺有挑檐,窗户都采用格子窗。

玉琮。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3千年,一批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群居于中国江苏省,形成了如今所说的良渚文化。他们拥有非常精致的玉制品、陶器和石器。

  他们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玉礼器:一种是圆盘,后来被称作璧,另外一种是管,后来被称作琮,玉琮有方形截面,中间穿有一个圆孔。毫无疑问,璧和琮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对于璧和琮的含义和用途有很多说法,但它们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璧和琮一般都被大量埋藏,仅仅一座墓穴中就有25个璧和33个琮。

  大部份玉琮的角都装饰有脸孔,由眼睛和平行条表示。这种设计是复杂的兽面雕像的简化形式。

  玉琮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且要耗费许多时间。因为玉不能像其它石头一样劈开,所以必须要用硬的磨砂进行加工。这件玉琮呈长形,也许是其所处时代内非常重要的一件玉琮。




 玉面。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 这块玉雕将人兽脸和大獠牙相结合。玉脸用精细的线条雕刻,表现出清晰的轮廓。头发则以小卷纹和线条表现。

  在中国出土了大量类似的玉面,它们主要来自新石器时期。在整个中国早期历史中,它们成为了令人们相当好奇的对象:收藏于后来的朝代,在某种程度上,又被后来的雕刻匠仿制。

  在中国南部江西省的一座公元前1300年的古墓中出土了一尊这样的玉面。另一尊玉面则出自中国北部陕西省西安附近的一座公元前10-9世纪的东周古墓。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装饰品对于新时期时期制作这些物品的人们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在后来的朝代中谁选择了这些装饰品来陪葬。


玉饰。东周时期,公元前5世纪。这件四环玉饰是做腰带装饰或垂饰之用。玉石是很难制作的材质,而这件玉饰没有用任何物品连接,展现了高超精湛的技艺。在玉石的众多质量中,硬度使其成为古代中国价值高昂的物品。

  这件饰品很显然属于社会地位高的人。在曾国统治者曾侯乙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类似的玉饰,但这件玉饰更为精美。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左右,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擂鼓墩发现了它的古墓。

  曾国是楚国统治下的一个较小的诸侯国。在曾侯乙的大型墓葬中,不仅发现了他的棺材和陪葬者(命令他们在死后伺候主人)的棺材,还在另一个墓室和存放战车零件和武器的房间中发现了13副棺材。在这个墓穴中还藏有一套华丽的青铜钟,青铜钟是仪式乐器。漆器、玉器和黄金等珍贵文物也展示了他的财富和地位。


 克拉克瓷碗。 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
  明朝,约1600–1620年。


  这只瓷碗上绘有四个纹章盾,盾上有一只长着两个人头和五个怪兽头的多头蛇。盾两旁的飘带上印着一句拉丁格言“Septenti nihil novum” (知者知其不知)。其余的装饰图案都属中国风格。

  这种西方设计的确切来源还不得而知。人们曾拿瓷碗上的多头蛇与卡米洛·卡米利(Camillo Camilli)的作品“Impresse Illustri”(作于1586年,维也纳)中的印刷插图里出现的多头蛇,以及澳门圣保罗大教堂石头外墙上所雕刻(1620-1627年)的多头蛇作比较,然而,这些多头蛇都没有出现在盾牌上,也没有拉丁格言。

  这种特别的设计大约在17世纪的葡萄牙、荷兰和伊朗出现,这表明,明朝晚期特许商品的销售范围更为广泛。在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王宫中,与此藏品有相同图案的一个盘子组成了棱锥形天花板的一部份,天花板上以明朝瓷器作为花饰。

  葡萄牙国王胡安·曼努埃尔一世(Don Manuel I)(1495-1521年在位)及其继承人的收藏品中,仅有一件是带有欧洲图案和铭文的中国瓷器。

  1638年,威廉·克莱兹·海达(Willem Claesz Heda)(约1594-1681年)将一只相同的瓷碗画进了后来的荷兰静物油画中。17世纪下半叶在伊朗仿制的一只瓷碗与这件藏品极为相似,现存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

 雕漆鼻烟壶。 清朝(公元1736年-1795年)鼻烟是将烟草研磨成粉并加入香料,不需要用嘴吸和咀嚼,只需用鼻子吸入。吸鼻烟的习俗很可能是17世纪中期由欧洲耶稣会士传入中国。鼻烟的流行刺激了雕刻复杂的彩绘瓶,或鼻烟壶的生产。鼻烟壶被装入口袋或小丝绸烟袋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配件。

  漆是从漆树的树脂中提取,自新石器时期起,中国就已将漆用于实际物品和装饰。人们从新石器时期起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很多外套都要藉助漆来防渗。要涂上150层漆才能达到雕刻所需的厚度。

  红色是雕刻漆器时最常用的颜色。朱砂为着色剂,朱砂来自汞,被认为有特殊的力量。

  在儒家思想中,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是完成家族和祖先的使命、祭奠和仪式的顶梁柱。

  “百子图”表现了人们对多子多福和富裕的渴望。画面上的孩子看起来像是在自由玩耍,但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参与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游戏,象征着未来官场生活的成功。

  培养男孩是至关重要的事情。经过成功的教育,年轻男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高官厚禄,为家族带来荣耀与发展。


漆盒。来自中国南部,江苏省,海州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一个精致的梳妆盒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可追溯至约公元前5000年。商朝(公元前1500-1050年)和周朝(公元前1050 -221年)的出土文物表明了漆器生产和装饰的工艺越来越精湛。到了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漆器的生产成为一项集中管理的产业,在官办作坊里开始有专业劳工,并大规模生产。

  漆器的生产需要几个劳动密集型的特殊步骤:首先,通常挖空一块木头来制作模心,有时也用纺织品来做模心(就如这个梳妆盒)。然后涂上很多层漆,每层漆都需要几天时间风干然后才能涂下一层漆。待最后一层漆干燥后,把它交给专门做纹绘或雕刻花纹的工匠进行雕刻、镀金,最后打磨。

  这个漆盒上会有云纹,内镶银饰。在绘制的卷形线条中可以看到神奇的天堂造物。可以在顾恺之著名的《女史箴图》中看到宫廷女子使用的梳妆盒与这件藏品相似。这幅《女史箴图》的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中,原作作于公元353年左右。


阿弥陀佛大理石像。来自中国北部,河北省,韩翠村,崇光寺
  隋朝,公元585年。  尽管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佛教是外来宗教,其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时会发生冲突。佛像经常与中国的图案相结合,反映出佛教的适应性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大部份中国雕像都是佛像。隋朝(公元589-618年)的两代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据史料记载,他们曾创造和修复了许多佛像。这尊阿弥陀佛大理石像(又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就是其中的一件作品。根据莲花基座上的铭文可知,这尊大佛于开皇5年(公元585年)被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佛像的双手已经丢失,但是右手臂可以向上抬升,手掌向外做出保证的手势(佛语中的施无畏印,abhaya mudra)。左手位置较低,做出慷慨大方的手势(佛语中的与愿印,varada mudra)。阿弥陀佛大理石像外形非常坚固,佛衣有非常平整的褶皱,具备隋朝佛像的典型特征。


苗族妇女服饰  来自中国,贵州省,苗族
  20世纪 苗族是生活在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交界处的山区里的少数民族,在越南当地被叫做赫蒙族(Hmong)。苗族的服饰非常引人注目,采用普通的靛蓝染布制作而成,并用刺绣、蜡染和嵌花工艺装饰,同时加上做工精致的银首饰和头饰。有些工艺非常难掌握,年轻的女孩很早就开始学习刺绣,手上一有空就会练习刺绣。苗族服饰具有地方风格和特色。这件来自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中南部的苗族服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中国,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穿着裤子,而不穿密密的褶皱裙。苗族服饰继续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地采用合成纱线、塑料珠子、进口头巾,并聘用培训人员。节日的兴起和具有吸引力的集市使该地区许多少数民族欢聚在一起,吸引了许多游客前往中国西南地区旅游。因此,这种在过去曾作为民族、性别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纺织品也成为了苗族人民的收入来源。



青花如意耳抱月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
  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


  这件抱月扁壶或朝圣瓶瓷器采用蓝色釉下彩,两面都描绘有开花结果的荔枝枝条。

  青花如意抱月瓶的底部周围有白色装饰波浪,丝毫不受底边的限制;颈圈处有一对如意耳,瓶颈上伴有荷花垂饰;边缘和手柄都经过装饰。考古学家在景德镇珠山东门头的永乐地层出土了类似的优质抱月瓶。

  这件抱月瓶的造型由早期的外国船只演变而来。汉唐时期的瓷器仿制品受到皮包或“朝圣瓶”的启发。近东地区的玻璃也采用这种造型,叙利亚传统的低温烧制瓷器也采用这种外形。

  荔枝树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但由于气候的影响,不能在北方生长。荔枝树一年四季常绿,春天开非常小的花朵。在这件瓷器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开花不久后结出许多红色的果实。

  明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饮用用荔枝酿制而成的酒。据大受欢迎的浪漫主义明朝戏剧《牡丹亭》(1598年作)记载,钦差大臣的侍从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荔枝酿酒。

  因为这件抱月瓶是用来赠酒和盛酒的,所有它有可能曾经盛过荔枝酒。荔枝也是吉祥的象征,代表喜得贵子的美好祝愿。


 广州海滨地区西方贸易办事处的大酒碗。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
  清朝,约1780-1970年 这件大酒碗的外部图案描绘的是建在广州珠江河畔的外国贸易站的景象。在画面中,仓库之外有6个国家的国旗,在各个国家租用的标志性建筑的高达柱子上飞扬,包括荷兰、英国、瑞士、法国、奥地利和丹麦的东印度公司。

  中国商船停泊在码头,中国和欧洲商人在码头进行商业交易,欧洲商人可以通过他们的三角形帽子和礼服大衣辨别。大酒碗内部是一个花篮,装饰有鲜花图案。

  1715年起,中国政府将广州设为唯一的开放港口,与西方进行官方贸易往来。这里展示的工厂建在城墙和珠江河畔之间的狭窄土地之上。尽管工厂的正面都比较窄,但每一栋建筑向后延伸约300米。这些建筑被欧洲人称为“hong”,因为广东话“商行”的“行”发音为“hong”,因此,这些酒碗在西方也被称为“hong”碗。

  因为欧洲商人不允许正式进入广州城,所以他们在交易季节(大约6月至12月)居住在这些租来的贸易站里,并在此办公。在欧洲商人停留期间,他们的船只都被卸除武装,停泊在黄埔岛。小型中国船只将货物和商人从浅水区运送到码头。

  中国翻译人员最开始是用葡萄牙语与外国商人沟通,之后使用洋泾浜英语。人们认为直到18世纪末英国人才掌握了汉语。

  1760到1800年,广州海滨地区多次出现在油画、水彩画和雕刻作品中,由此记录了广州海滨地区不断变化的景观。因此,这些重建于1743年具有西方风格的仓库的建筑细节也表明了这些变化景观的具体时间。

  尽管有的酒碗采用早期的非当代绘画和版画设计,但旗帜的外观或残缺的特殊旗帜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找出这些景观所处的年代。

  这些大碗所描绘的贸易站的建筑细节也出现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的8米长画卷中。该画卷在中国完成,由一位匿名中国画家于1760到1770年间为西方市场绘制,展示了从黄埔到广州城的景象。


 汝窑酒瓶。来自中国,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北宋,公元1086-1125年清凉寺是河南省宝丰县主要的汝窑生产地,陶工于公元1086年至1106年或1125年的20-24年间在此生产了精美的青瓷釉瓷器。考古学家在清凉寺出土了类似的酒瓶。

  曾在南宋朝廷任职的官员周密描述,在高宗皇帝(公元1127-1162年)的一次寻访中,他曾敬献给高宗皇帝许多弥足珍贵的礼物,其中包括16件汝窑瓷器。而周密列举的清单上就有和这件一样的汝窑酒瓶。汝窑瓷器首次生产,其地位就明显高于其它大部分瓷器。

  这件酒瓶瓷釉颜色让人想起在中国备受欢迎的古代玉的外观。据宋朝的作者描述,汝釉含有玛瑙粉,玛瑙粉在本地开采,然后运送到清凉寺烧窑。这种釉呈现精致的蓝色,因为采用了溶解的铁氧化物以及少量的二氧化钛。

  汝窑陶工似乎还熟练地在面积狭小的椭圆形窑内用木材烧制瓷器,而此时中国北方大部份的窑都用煤烧制瓷器。

  汝窑瓷器的瓷身为浅灰色,比较薄,用低温火(1200至1250摄氏度)烧制,并加上一层较厚的青瓷釉。陶工密切地监控烧制温度,而清凉寺烧窑出土的火照(火温检测器)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工匠还在烧制瓷器的烤箱中的瓷器上涂抹了一层耐火泥釉,将火温保持在内部。


天地会会员信物钱。这枚金币中间有一个方孔,两面均有铭文,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铜合金币。但是,这枚金币的八角形状和铭文都告诉我们它非常特别。

  钱币正面刻有“洪英通宝”(上—下—右—左)四字,意为洪英通用的货币,其中“洪”字与天地会联系在一起。

  钱币背面的铭文更为复杂,从右到左是“三文”字样,意为“三枚钱币”,暗指要携带三枚钱币作为天地会会员的标志。上方和下面的汉字可以扩展为“顺天行道”和“忠心义气”,均为天地会的口号。但是这些字都以简化形式书写,只有入会者才了解其意。

  这枚钱币的形状可以用“四面八方”描述,意为“到处”。

  这枚会员信物的设计采用了天地会古老传统的关键元素,将其制作成为精美的当代钱币。




俄文刻字银锭。  来自中国
  清朝,19世纪30年代清朝时期,小额支付采用圆形方孔的中国传统铜合金币,而大额支付(如税金)通常要用到银锭。中国不同地区使用的银锭形状各不相同,而经验丰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大概来自哪里。银锭上的铭文包含有更多详细信息。

  这一类2盎司的小税银锭因其形状和原产地被称为“甘肃腰锭”。

  银锭上的两个中文印字表明它是韶银匠在甘肃礼县制作。

  中文上方还印着一圈俄文:SEMI T PR. SEREBRA (Semipalatinskii Tamojnoi Probirnoi Serebra),我们由此可知,这块银锭曾穿过中国边界,并经过了塞米巴拉金斯克海关金属检验所(Semipalatinsk Customs Assay Office)。


陶瓷罗汉。来自中国北部,河北省,易县
  辽朝(公元907-1125年) 佛祖的弟子

  这尊陶瓷罗汉像制作于辽朝,沿用了唐朝(公元618-906年)发展起来的雕刻传统。人们认为这尊陶瓷罗汉像与另外七尊罗汉像都是是在中国北部的河北易县山洞中发掘出土的。目前除了一尊罗汉像外,其它所有罗汉像都收藏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中。

  罗汉(梵文:arhat)是佛主的一名弟子,拥有神奇的力量,获得永生,以弘扬佛法。在中国,罗汉通常以“16罗汉”出现。

  整套罗汉像一般沿寺庙入口处的侧墙排列,或两个一组列于主佛像的两旁。为了表示对佛法中的人性和慈悲的尊重,罗汉像通常造型不一,各具有其鲜明的特点。这尊罗汉像面相平静、严肃,也许代表了有教养人士渴望获得启迪的愿望。

  这尊罗汉像采用唐三彩上釉。黄色僧袍上的袍带表现出僧人所穿的杂布衣服是一种谦逊的象征。

银杯。唐朝,公元8世纪。玉器和青铜器历来受到中国人的赞誉,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材料,而人们对金和银的评价反而没有这么高。但是,金银器具从中亚和更往西的地区逐渐传入中国。

  汉唐时期(公元220-618年),用这些贵重材料制作宗教物品及后来的非宗教物品的想法大受中国北方非汉族佛教统治者的推崇,而这种用途也渐渐在中国上层社会之间广泛流传。

  就如这个银杯上的狩猎景象,临摹了国画、漆绘和墓室壁画。骑射手经常出现在唐朝的人工制品上,例如来自亚洲中部吐鲁番的织花丝绸和印花丝绸。

  简单的花纹采用精细的线条,置于素雅的背景之中。如果没有这么多纹理是无法将光滑的花瓣和叶子从表面未加装饰的杯子上区分出来的。精细的圆孔背景将这种纹饰衬托得更加突出。

  这种简洁的植物带有类似棕榈叶饰的花朵,是最初源自近东地区的唐版图案,但在中国传统中已有三个世纪的历史了。


 竹鸟画。 来自《十竹斋书画谱》,江苏省南京
  明朝,这幅多彩的木版水印画描绘了一只小鸟在岩石上梳理羽毛。

  这件作品来自于《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书画谱》是中国最早的彩色印制画集之一,也是第一本成功临摹的书画艺术画集。

  这本画谱以胡正言学者(1584–1674)在南京的居所“十竹斋”的名字命名。胡正言对过去和当代学者、艺术家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并委托熟练工匠将这些图画分成八卷进行雕刻和印刷。这幅水鸟画属于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印刷画之一,而这些印刷画被认为是现存《十竹斋书画谱》原版初印本中最早和最佳的印刷品。


张瑞图书法立轴(活跃于公元1600年左右)张瑞图(1570-1641年)与董其昌(1555-1636年)、邢侗(1551-1612年)、米万锺(活跃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早期)被人们并称为明朝四大书法家。张瑞图出生于中国南部的福建省晋江市,担任过各种官职。1629年辞官后,张瑞图隐居故里,从事书法和绘画。

  这件书法立轴的内容是张瑞图为一位姓杜的诗人写的一首诗。

  作品上的字距紧凑而行距较宽。张瑞图的典型书写风格:用毛笔的侧锋,斜握毛笔书写。字形显出锋利方折的姿态;行疏字密、尖笔露风,笔势顿挫复飞扬;在章法上尽量拉开字的行距,同时充分利用字与字之间的牵引连带。

  作品原文如下:
  独啸层岩第一峰,松梦向晚若为容。
  遥看飞鸟林间度,正忆归僧月下逢。
  隔树天低三五尺,当轩云抱百千重。
  蒲团坐种万缘寂,列洞风传几处钟。
  似梦日堵老先生词宗,瑞图。
  

守护者木雕。中国南部
  东周时期,公元前4世纪。这样的雕像被作为守护者放置在湖南省和湖北省境内的楚国古墓中。公元前771年西周朝灭亡前,楚国的历史还不为人知,楚国统治者向东逃亡,不再统治一个统一的国家。从此时起,楚国掌握日益重要的权利,直到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都一直占据着中国的大部份领土。

  楚国沿袭了周朝的许多礼仪习俗,当然其本国也有丰富的信仰和风俗(事实上,当时北方人认为楚国人并非中国人),南方人有许多敬畏的神灵。宗教人士常常调解南北方矛盾,并促进他们的交流。

  楚国以其悠久的雕刻传统和木雕工艺而闻名,其中包括许多现实动物的雕塑,如鹤和鹿等。


谢楚芳,《乾坤生意图》画卷,元朝,公元1321年。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注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贵画作。绘画主题为动物和昆虫捕食。一只蟾蜍埋伏等待着正在肢解蝴蝶的蚂蚁,一只蜻蜓袭击蜥蜴捕获的一只小昆虫,以及螳螂捕蝉。卷尾为我们展示了作品更深层的含义:自然界的美好和光明掩盖了昆虫求生引起的混乱无序。这幅画卷反映了当时许多中国人面临的两难境地:是为蒙古政权效力以求生存,还是誓死效忠没落王朝而被饿死?

  这件作品属于著名的“草虫”类画作,据《宣和画谱》(北宋时期宫廷所藏画作目录)记载,这类画作可追溯至1120年。作品颜色鲜艳,而画家的题词和卷尾献词笔墨素雅,达到一种平衡效果。画卷将12世纪学院风格和传统文人风格相结合。人们对谢楚芳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可能来自江苏省毗陵市(草虫画的创作中心)。

  画卷丝质封套内写有“W.Butler”的签名和1797年,因此这幅画卷是最早被英国人收藏的中国画作。它很可能是通过中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或作为礼物送给外交使者而流传到英国。19世纪,这幅画曾为托马斯·菲利普斯爵士(Sir Thomas Phillipps)(1792-1872年)所有,1964年著名的爱书人士从菲利普斯手中买下了它。



释迦牟尼镀金青铜像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 公元8世纪,西藏王邀请佛教僧侣修建寺院,并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传播佛教。最终,佛教掌握了很强的势力,吸收当地信徒。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联系由来已久,公元9世纪,中原和西藏佛教僧侣谈判达成和平条约。从那以后,很多中国皇帝,尤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1368-1911年)的皇帝,都受到佛教僧侣神赐能力的鼓舞,成为了藏传佛教忠实的支持者。

  这尊历史著名的释迦牟尼佛像,复杂的设计和金属铸造工艺,彰显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的融合。它是现存的15世纪早期最大、最华丽的中藏佛教风格的青铜器之一。这尊青铜像分三部分铸造:佛像和双层莲花座、矩形阶梯式基座以及图案为火焰和缠枝花纹的椭圆光轮背景。佛像的姿势表明着释迦牟尼抵挡住诱惑,获得了安宁和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