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咬伤治疗:恐龙蛋,海百合化石,震旦角,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39:49

三叶虫化石

 

 

 三叶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节肢动物,我国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祯年间就在山东泰安发现了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今天在全世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可以分上万种,由于三叶虫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它们非常适合被用作标准化石,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它们来确定含有三叶虫的石头的年代。三叶虫是最早的、获得广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为止每年还有新的物种被发现。

 在动物分类学上,三叶虫属于脊椎动物门、三叶虫纲。它们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现在寒武纪,到寒武纪晚期时发展到顶点。此后,三叶虫从极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续到二叠纪末期时绝灭,没有进入中生代。三叶虫在整个古生代3亿多年的漫长地质历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众多的类群和巨大的数量,总计有1500多个属,1万多个种,其中发现于我国的有大约500个属。

 三叶虫的形状大多为卵圆形或椭圆形,个体大小相差却很悬殊。发现于葡萄牙奥陶纪地层中的乌拉裂肋虫是最大的三叶虫之一,长达70厘米。而古盘虫、球接子之类的微小三叶虫却只有不到6毫米。常见的三叶虫一般长度都在3到10厘米,宽度在1到3厘米。超过20厘米的就算大型的了。在我国昆明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曾经发现过长度为30厘米的莱得利基虫。


恐龙蛋

 

恐龙蛋是恐龙产下的蛋卵,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恐龙蛋最早于1869年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

恐龙蛋化石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恐龙蛋化石的大小悬殊,小的与鸭蛋差不多,直径不足10厘米;大者的长径超过50厘米。蛋壳的外表面光滑或具点线饰纹。蛋壳显微构造一般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离散型、扩展型、融合型。排列方式有随机型、嵌入型、辐射型等。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恐龙的繁殖习性、行为、生存环境和灭绝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根据恐龙蛋化石埋藏比较集中,蛋化石一窝一窝产出,以及蛋化石的埋藏地一般都位于古湖盆的边缘,可以推测,到了繁殖季节,恐龙也有群聚产蛋习惯。产蛋地点为植物生长繁茂的湖沼岸上,它们对湖沼岸的质地似乎没有严格选择。不同恐龙,产蛋方式不同,蛋在窝内排列的方式也不同。

 不仅如此,不同恐龙蛋化石蛋壳的显微结构也不一样。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随着地质时代的变化而显示出一定变化规律;蛋壳上气孔孔径大小和疏密程度与古气候的干湿变化有关。在白垩纪末期恐龙走向灭绝时,蛋壳结构上也出现异常变化。因此,深入研究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可以为我们提供恐龙蛋演化和分类、古气候变化和恐龙灭绝原因等多方面珍贵的信息。

 正因为恐龙蛋化石十分珍贵,各国古生物学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对它们进行研究,并且采取严格措施保护恐龙蛋化石遗址,打击盗挖恐龙蛋化石的不法分子。我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埋藏异常丰富的国家,湖北省郧县青龙山、河南南阳西峡县及广东南雄市为我国著名恐龙蛋产地。



海百合化石

      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在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生长着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象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这些钙质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总是 散乱地保存,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但如果他们恰好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死亡以后,他们的姿态就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

 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丰富,但所见到的,多为分散的茎环。海百合化石的主要成分是单晶的方解石,通常是白色的,有时会混入三价铁离子,呈现鲜艳的红色,在青灰色围岩的衬托下十分美丽。含海百合化石十分丰富的灰岩被地质学家称为海百合茎灰岩,一些当地的居民,开采出这些岩石,磨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美其名曰“百合玉”,深受人们的喜欢。 

 距今大约二、三亿年前,贵州关岭地区还是一片封闭的海域,气候温暖,海水湛蓝,清澈见底,到处生长着美丽的海百合。由于没有天敌,数量越来越多,海百合的遗骸不断被泥沙所掩埋,沉积在海底,成为珍贵的化石。正是这些珍贵的化石为我们勾画出史前海洋与海洋生物的奇妙景观,和中国云贵高原的原始风貌。如今,贵州关岭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已经开辟为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世界上海百合化石主要集中于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和中国,其中中国贵州出土的海百合化石较系统,多数集中在三叠纪时期,共有10余种。海百合纲是海百合亚门中发育较完善,演化发展最为成功的一个纲,从中生代起,中间几经兴衰,直到现代仍然繁盛不衰,大多生活于400—500米的清洁水中。喜欢群居,其根固着海底,构成所谓的海底花园。最原始的海百合出现于奥陶纪时期,距今约5亿年,而古生代早碳纪是海百合最鼎盛的时期。


琥珀与蜜蜡

 

 

  

 琥珀诞生于4000万年前,是松树脂在历经地球岩层的高温,高压作用之下产生的化石。琥珀属于非结晶质的有机宝石,玲珑精巧,触感温润细致,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典雅之气,而成为达官贵人竞相收藏把玩的珍宝。琥珀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以及少量的硫,硬度2~3,比重1.05~1.10,熔点150~180℃,燃点250~375℃。

 由于世界各地地质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各个琥珀产区所产出的琥珀在颜色,透明度,硬度,比重等方面的不同。如果按琥珀的透明度来划分,可分为:透明琥珀,不透明琥珀,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花琥珀。不透明的琥珀,传统上习惯称之为“蜜蜡”,我们还常碰到有关琥珀的其他名称:老蜜蜡­——指的是出土年代久远的不透明琥珀,红橙色。血珀——指的是出土年代久远的透明琥珀,颜色如同高级红葡萄酒的颜色。

 琥珀形成的原因是松树的松脂流下至地面时凝聚成块,经过几千万年以上大自然的变化,产生金黄色或酒黄色透明状,内部有天然气泡或其他矿物质等杂物,有时甚至会有昆虫的身躯或排泄物等,天然的有昆虫的琥珀极为罕有,价格也极昂贵。
    现在有的商人在制作人工琥珀过程中夹入蚊子、小蚂蚁等小昆虫,冒充珍贵的天然虫珀。分辨的方法是:天然的琥珀中昆虫等杂物应是立体的,生态灵动自然,有挣扎的感觉,有些大一点的昆虫,嘴前还会有他最后一口气形成的小气泡。人工填塞的昆虫则是已被处理过,压得扁扁的。

也有不法奸商炮制出合成琥珀,就是将天然琥珀磨成粉末后,加上一些塑料原料,重新加温后合成再生琥珀,已经严重破环了琥珀的天然结构,有些甚至还加上染料染色,其中因加热而产生的许多气泡爆裂的结晶花,大多是规则且密集的圆形,但一般人恐较难辨识。另外,购买者还要小心由琥珀碎料经过压制形成的第二代琥珀和颜色透明鲜艳的彩色蜜蜡,很多表面可能有人工入色处理。

 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在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上都和琥珀没有区别,只是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蜜蜡的质地柔美,色泽温润,深受人们的喜爱。
    最常见的蜜蜡是产在波罗的海以及北欧的黄色蜜蜡。一般只有黄色,甚至有些还是半透明的状态。那里的蜜蜡有约四五百万年的形成历史,由于形成年代比较轻,所以这样的蜜蜡还没有彻底石化,质地还比较柔软。在蜜蜡中也属于比较便宜的。而珍稀蜜蜡的出产地一般在中东,例如伊朗、阿富汗,以及缅甸、巴基斯坦和非洲。有许多种颜色,皆因埋藏地质含矿物质的不同。这些珍罕蜜蜡形成年代在四五千万年以上,甚至有一亿多年。但它们的数量却非常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辨别真假琥珀、蜜腊:辨别的第一种方法可琥珀放入完全饱和的盐水(1:5)中,真正的琥珀会浮起来,反之则会沉下。另一种方法是:琥珀、蜜腊在燃烧时,会产生一种松脂的香味,而非塑胶的焦臭味,这是辨识的其中一种方法,若不方便火烧,可用一根细针,火烤热后刺入蜜腊或琥珀,然后趁热拉出,若产生黑色的烟及一股带着带着松香气味的就是真琥珀。若是冒白烟并产生塑胶臭味的辨别塑胶合成的膺品,另外在拉出针时,会"牵丝"出来的是假琥珀,真品则不会,但是这些方法并非对所有的膺品均适合,建议最好去权威的国家鉴定机构去检测。

 

化石·震旦角

 

    震旦角是软体动物头足纲的一个属,壳呈长圆锥形,壳内由半圆形的隔壁纵向分隔为许多气室,中央的细管称体管。震旦原是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称渭,因这类化石的壳形似动物的角,故统称角石。震旦角石是指产于中国特有的一种角石,壳的纵剖面很像塔,故民间有宝塔石之称。

 震旦角石(Sinoceras)是一种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化石,它仅产于中国,是中国的特有化石之一,它是中国典陶纪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四亿四千多万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凶猛食肉动物。由于沧海桑田,大自然地质历程变迁,今埋藏于坚硬的石灰岩中,故取之不易,得之更难,从而使其更显珍贵。

 震旦角石形似“宝塔”、“竹笋”、故民间俗称“宝塔石”、“竹笋石”、“震邪石”、“发财石”。常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寓意消灾驱邪和事业、生意兴旺发达。同时,它还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备受学术界的青睐。因此,它是集观赏、收藏、科普、考石和古生物研究为一体的稀世珍品。

化石·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Tetracoralla),古无脊椎动物。亦称“皱纹珊瑚”。外形分单体和群体。单体珊瑚有锥状、拖鞋状、盘状等;群体珊瑚有树枝状、多边状、互通状等。开始出现于中奥陶世,绝灭于二叠纪;泥盆纪、石炭纪最为繁盛。某些种属地理分布广,延续时间短,可作为标准化石。

 四射珊瑚的骨骼是个灰质座,是珊瑚虫生长栖息的场所。珊瑚的外部构造一般均由外壁围成,表壁是位于外壁表,表面的一层灰质薄膜是珊瑚体壁下垂的部分在上移过程中分泌的生长线纹,细的叫横纹,竖的的叫皱。根据现代珊瑚的研究,每一条细的生长线代表一昼夜,二每一个生长带或生长周代表每个月,每年的生长周期。因此,当珊瑚的体表保存完美时,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生长皱所包含的生长线的数目,推算出当时每年的天数,这就是所谓的“古生物钟”的研究。

 四射珊瑚的骨骼外形分为单体和复体两种。单体珊瑚的骨骼叫珊瑚体;它的外形大致可分为:盘状、荷叶状、弯宽锥状、弯柱状、曲柱状、拖鞋状以及方锥状等。复体珊瑚的骨骼叫复体珊瑚,也叫珊瑚体。组成复体珊瑚的个体珊瑚骨骼骨骼叫做珊瑚个体也叫个体。复体珊瑚的外形基本上可分两种:个体珊瑚骨骼相连紧密的块状,和个体之间留有空隙的丛状。丛状复体珊瑚又分为枝状或笙状,还有多角状多边状。这些不同的形状反映了珊瑚的不同生活习性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与不同的生殖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石·鸮头贝
 
       鸮头贝化石(Defrance fossil),生物化石,也是观赏石的一类。鸮头贝是一种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鸮喙,故得此名。壳面平滑,无饰纹。生活在中泥盆世距今3.85-3.75亿年的浅海底。活着时喜群居,死亡后被埋,再后来经交代作用保留了钙质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