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boss3D:东周赧王------姬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08:26
 

周赧王

百科名片

   周赧王

周赧王(?-前256)亦称王赧,是东周的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姬姓,名延,为周慎靓王之子。

中文名:周赧王别名:王赧、姬延国籍:东周逝世日期:公元前256年职业:国王父亲:周慎靓王

人物简介

  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在位60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   

周赧王

[1]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从他的谥号上看不是),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公元前255年),一百多岁的赧王驾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东周公国。

最穷的天子

  说起“天子”,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黄袍加身,万众拥戴,四方叩拜,真是威风凛凛。然而却有一位天子,不但抖不起威风,镇不了四方,还被人逼得四处躲债,真给后世的皇帝丢尽了面子。 这位落魄得一塌糊涂的天子,就是周王朝的末代君主,姓姬,名延,在公元前314年登基。后世通常把他叫做“周赧王”。

赧王之死

  赧王的祖父显王在位48年,死时应该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他的父亲6年,可见即位时已经七八十岁,即使赧王四十岁即位在位六十年也应该一百岁了,何况周朝时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他即位时大约是六十岁,所以说他大概活了一百二十岁。   在位大事

齐楚绝交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楚国灭亡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

秦攻三晋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齐称帝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   

乐毅伐齐

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   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胡服骑射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   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攻击其他国家。   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   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   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债台高筑的千古疑案   据史记周本纪载,赧王八年,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可见当时的周天子还十分富有,所以所谓债台高筑,纯属司马光虚构。   在位时间的千古之错   据史记周本纪载,五十九年,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也就是说周赧王五十九年和秦昭王五十一年是同一年,而周民不可能在赧王死后一年才东亡,秦也不可能在赧王活着时取九鼎。   关于 周赧王的子孙,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   资治通鉴中对赧王的记载可信吗?   关于赧王之死,应该是寿终正寝,关于司马光对周赧王降秦和迁于项城的记载,更是无中生有,如果周赧王降秦了的话,秦昭王为什么要在周君王赧死周民东亡后才取象征天子的九鼎宝器哪?显然说不通。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是北宋人,而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人,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真时史料,显然不会比司马迁更多。司马光关于周王朝的记载也就不足为信了。

东周灭亡

借资伐秦

  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赧王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赧王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赧王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

史籍记载

《史记·周本纪》译文

  周赧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赧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赧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赧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周赧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了,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周赧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郝王说:“秦国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攻打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攻打东周的事端掩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在秦国的说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称不了王统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呢,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了,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了。”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了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周赧王很害怕,就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周赧王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昭襄王。秦国接受了周赧王献的人口、土地,便放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其后周赧王久不视事,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   到了东周君姬班、周赧王姬延二人逝世后,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地。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干脆灭掉了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了,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原文

  慎靓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适立。司马翦谓楚王曰:“不如以地资   

《史记》

公子咎,为请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不如请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请令楚之以地。”果立公子咎为太子。   八年,秦攻宜阳,楚救之。而楚以周为秦故,将伐之。苏代为周说楚王曰:“何以周为秦之祸也?言周之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谓‘周秦’也。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绝於秦,必入於郢矣。”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於韩,不借畏於秦。史厌谓周君曰:“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之敢绝周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质使之楚’?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曰‘韩彊与周地,将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无辞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韩而听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攻南阳矣。”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王赧谓成君。楚围雍氏,韩徵甲与粟於东周,东周君恐,召苏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韩毋徵甲与粟於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请以国听子。”代见韩相国曰:“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国乃徵甲与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韩相国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与周高都?”韩相国大怒曰:“吾毋徵甲与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为不与?”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图犯。”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请后可而复之。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后举事且不信。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曰:“公不若誉秦王之孝,因以应为太后养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於齐。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劝王攻周。秦与天下弊,则令不行矣。”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於{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在位期间诸侯年表

  前314 丁未 周赧王元年鲁平公三年 秦更元11年 宋康王15年 楚怀王15年 齐宣王六年 魏襄王五年 韩宣王19年 赵武灵王12年 燕子之元年 卫嗣君11年   前313 戊申 周赧王二年 鲁平公四年 秦更元12年 宋康王16年 楚怀王16年 齐宣王七年   魏襄王六年 韩宣王20年 赵武灵王13年 卫嗣君12年   前312 己酉 周赧王三年 鲁平公五年 秦更元13年 宋康王17年 楚怀王17年 齐宣王八年   魏襄王七年 韩宣王21年 赵武灵王14年 燕昭王元年 卫嗣君13年   前311 庚戌 周赧王四年 鲁平公六年 秦更元14年 宋康王18年 楚怀王18年 齐宣王九年   魏襄王八年 韩襄王元年 赵武灵王15年 燕昭王二年 卫嗣君14年   前310 辛亥 周赧王五年 鲁平公七年 秦武王元年 宋康王19年 楚怀王19年 齐宣王十年   魏襄王九年 韩襄王二年 赵武灵王16年 燕昭王三年 卫嗣君15年   前309 壬子 周赧王六年 鲁平公八年 秦武王二年 宋康王20年 楚怀王20年 齐宣王11年   魏襄王十年 韩襄王三年 赵武灵王17年 燕昭王四年 卫嗣君16年   前308 癸丑 周赧王七年 鲁平公九年 秦武王三年 宋康王21年 楚怀王21年 齐宣王12年   魏襄王11年 韩襄王四年 赵武灵王18年 燕昭王五年 卫嗣君17年   前307 甲寅 周赧王八年 鲁平公十年 秦武王四年 宋康王22年 楚怀王22年 齐宣王13年   魏襄王12年 韩襄王五年 赵武灵王19年 燕昭王六年 卫嗣君18年   前306 乙卯 周赧王九年 鲁平公11年 秦昭襄王元年 宋康王23年 楚怀王23年 齐宣王14年   魏襄王13年 韩襄王六年 赵武灵王20年 燕昭王七年 卫嗣君19年   前305 丙辰 周赧王十年 鲁平公12年 秦昭襄王二年 宋康王24年 楚怀王24年 齐宣王15年   魏襄王14年 韩襄王七年 赵武灵王21年 燕昭王八年 卫嗣君20年   前304 丁巳 周赧王11年 鲁平公13年 秦昭襄王三年 宋康王25年 楚怀王25年 齐宣王16年   魏襄王15年 韩襄王八年 赵武灵王22年 燕昭王九年 卫嗣君21年   前303 戊午 周赧王12年 鲁平公14年 秦昭襄王四年 宋康王26年 楚怀王26年 齐宣王17年   魏襄王16年 韩襄王九年 赵武灵王23年 燕昭王十年 卫嗣君22年   前302 己未 周赧王13年 鲁平公15年 秦昭襄王五年 宋康王27年 楚怀王27年 齐宣王18年   魏襄王17年 韩襄王十年 赵武灵王24年 燕昭王11年 卫嗣君23年   前301 庚申 周赧王14年 鲁平公16年 秦昭襄王六年 宋康王28年 楚怀王28年 齐宣王19年   魏襄王18年 韩襄王11年 赵武灵王25年 燕昭王12年 卫嗣君24年   前300 辛酉 周赧王15年 鲁平公17年 秦昭襄王七年 宋康王29年 楚怀王29年 齐湣王元年   魏襄王19年 韩襄王12年 赵武灵王26年 燕昭王13年 卫嗣君25年   前299 壬戌 周赧王16年 鲁平公18年 秦昭襄王八年 宋康王30年 楚怀王30年 齐湣王二年   魏襄王20年 韩襄王13年 赵武灵王27年 燕昭王14年 卫嗣君26年   前298 癸亥 周赧王17年 鲁平公19年 秦昭襄王九年 宋康王31年 楚顷襄王元年 齐湣王三年   魏襄王21年 韩襄王14年 赵惠文王元年 燕昭王15年 卫嗣君27年   前297 甲子 周赧王18年 鲁平公20年 秦昭襄王十年 宋康王32年 楚顷襄王二年 齐湣王四年   魏襄王22年 韩襄王15年 赵惠文王二年 燕昭王16年 卫嗣君28年   前296 乙丑 周赧王19年 鲁湣公元年秦昭襄王11年 宋康王33年 楚顷襄王三年 齐湣王五年   魏襄王23年 韩襄王16年 赵惠文王三年 燕昭王17年 卫嗣君29年   前295 丙寅 周赧王20年 鲁湣公二年 秦昭襄王12年 宋康王34年 楚顷襄王四年 齐湣王六年   魏昭王元年 韩釐王元年 赵惠文王四年 燕昭王18年 卫嗣君30年   前294 丁卯周赧王21年 鲁湣公三年 秦昭襄王13年 宋康王35年 楚顷襄王五年 齐湣王七年   魏昭王二年 韩釐王二年 赵惠文王五年 燕昭王19年 卫嗣君31年   前293 戊辰 周赧王22年 鲁湣公四年 秦昭襄王14年 宋康王36年 楚顷襄王六年 齐湣王八年   魏昭王三年 韩釐王三年 赵惠文王六年 燕昭王20年 卫嗣君32年   前292 己巳 周赧王23年 鲁湣公五年 秦昭襄王15年 宋康王37年 楚顷襄王七年 齐湣王九年   魏昭王四年 韩釐王四年 赵惠文王七年 燕昭王21年 卫嗣君33年   前291 庚午 周赧王24年 鲁湣公六年 秦昭襄王16年 宋康王38年 楚顷襄王八年 齐湣王十年   魏昭王五年 韩釐王五年 赵惠文王八年 燕昭王22年 卫嗣君34年   前290 辛未 周赧王25年 鲁湣公七年 秦昭襄王17年 宋康王39年 楚顷襄王九年 齐湣王11年   魏昭王六年 韩釐王六年 赵惠文王九年 燕昭王23年 卫嗣君35年   前289 壬申 周赧王26年 鲁湣公八年 秦昭襄王18年 宋康王40年 楚顷襄王十年 齐湣王12年   魏昭王七年 韩釐王七年 赵惠文王十年 燕昭王24年 卫嗣君36年   前288 癸酉 周赧王27年 鲁湣公九年 秦昭襄王19年 宋康王41年 楚顷襄王11年 齐湣王13年   魏昭王八年 韩釐王八年 赵惠文王11年 燕昭王25年 卫嗣君37年   前287 甲戌 周赧王28年 鲁湣公十年 秦昭襄王20年 宋康王42年 楚顷襄王12年 齐湣王14年   魏昭王九年 韩釐王九年 赵惠文王12年 燕昭王26年 卫嗣君38年   前286 乙亥 周赧王29年 鲁湣公11年 秦昭襄王21年 宋康王43年 楚顷襄王13年 齐湣王15年   魏昭王十年 韩釐王十年 赵惠文王13年 燕昭王27年 卫嗣君39年   前285 丙子 周赧王30年 鲁湣公12年 秦昭襄王22年/楚顷襄王14年 齐湣王16年 魏昭王11年   韩釐王11年 赵惠文王14年 燕昭王28年 卫嗣君40年   前284 丁丑 周赧王31年 鲁湣公13年 秦昭襄王23年/楚顷襄王15年 齐湣王17年 魏昭王12年   韩釐王12年 赵惠文王15年 燕昭王29年 卫嗣君41年   前283 戊寅 周赧王32年 鲁湣公14年 秦昭襄王24年/楚顷襄王16年 齐襄王元年 魏昭王13年   韩釐王13年 赵惠文王16年 燕昭王30年 卫嗣君42年   前282 己卯 周赧王33年 鲁湣公15年 秦昭襄王25年/楚顷襄王17年 齐襄王二年 魏昭王14年   韩釐王14年 赵惠文王17年 燕昭王31年 卫怀君元年   前281 庚辰周赧王34年 鲁湣公16年 秦昭襄王26年/楚顷襄王18年 齐襄王三年 魏昭王15年   韩釐王15年 赵惠文王18年 燕昭王32年 卫怀君二年   前280 辛巳 周赧王35年 鲁湣公17年 秦昭襄王27年/楚顷襄王19年 齐襄王四年 魏昭王16年   韩釐王16年 赵惠文王19年 燕昭王33年 卫怀君三年   前279 壬午 周赧王36年 鲁湣公18年 秦昭襄王28年/楚顷襄王20年 齐襄王五年 魏昭王17年   韩釐王17年 赵惠文王20年 燕昭王34年 卫怀君四年   前278 癸未 周赧王37年 鲁湣公19年 秦昭襄王29年/楚顷襄王21年 齐襄王六年 魏昭王18年   韩釐王18年 赵惠文王21年 燕惠王元年 卫怀君五年   前277 甲申 周赧王38年 鲁湣公20年 秦昭襄王30年/楚顷襄王22年 齐襄王七年 魏昭王19年   韩釐王19年 赵惠文王22年 燕惠王二年 卫怀君六年   前276 乙酉 周赧王39年 鲁湣公21年 秦昭襄王31年/楚顷襄王23年 齐襄王八年 魏安釐王元年   韩釐王20年 赵惠文王23年 燕惠王三年 卫怀君七年   前275 丙戌 周赧王40年 鲁湣公22年 秦昭襄王32年/楚顷襄王24年 齐襄王九年 魏安釐王二年   韩釐王21年 赵惠文王24年 燕惠王四年 卫怀君八年   前274 丁亥 周赧王41年 鲁湣公23年 秦昭襄王33年/楚顷襄王25年 齐襄王十年 魏安釐王三年   韩釐王22年 赵惠文王25年 燕惠王五年 卫怀君九年   前273 戊子 周赧王42年 鲁顷公元年 秦昭襄王34年/楚顷襄王26年 齐襄王11年 魏安釐王四年   韩釐王23年 赵惠文王26年 燕惠王六年 卫怀君十年   前272 己丑 周赧王43年 鲁顷公二年 秦昭襄王35年/楚顷襄王27年/齐襄王12年/魏安釐王五年   韩桓惠王元年 赵惠文王27年 燕惠王七年 卫怀君11年   前271 庚寅周赧王44年 鲁顷公三年 秦昭襄王36年/楚顷襄王28年/齐襄王13年/魏安釐王六年   韩桓惠王二年 赵惠文王28年 燕武成王元年 卫怀君12年   前270 辛卯 周赧王45年 鲁顷公四年 秦昭襄王37年/楚顷襄王29年/齐襄王14年/魏安釐王七年   韩桓惠王三年 赵惠文王29年 燕武成王二年 卫怀君13年   前269 壬辰 周赧王46年 鲁顷公五年 秦昭襄王38年/楚顷襄王30年/齐襄王15年/魏安釐王八年   韩桓惠王四年 赵惠文王30年 燕武成王三年 卫怀君14年   前268 癸巳 周赧王47年 鲁顷公六年 秦昭襄王39年/楚顷襄王31年/齐襄王16年/魏安釐王九年   韩桓惠王五年 赵惠文王31年 燕武成王四年 卫怀君15年   前267 甲午周赧王48年 鲁顷公七年 秦昭襄王40年/楚顷襄王32年/齐襄王17年/魏安釐王十年   韩桓惠王六年 赵惠文王32年 燕武成王五年 卫怀君16年   前266 乙未 周赧王49年 鲁顷公八年 秦昭襄王41年/楚顷襄王33年/齐襄王18年/魏安釐王11年   韩桓惠王七年 赵惠文王33年 燕武成王六年 卫怀君17年   前265 丙申 周赧王50年 鲁顷公九年 秦昭襄王42年/楚顷襄王34年/齐襄王19年/魏安釐王12年   韩桓惠王八年 赵孝成王元年 燕武成王七年 卫怀君18年   前264 丁酉 周赧王51年 鲁顷公十年 秦昭襄王43年/楚顷襄王35年/齐王建元年/魏安釐王13年   韩桓惠王九年 赵孝成王二年 燕武成王八年 卫怀君19年   前263 戊戌 周赧王52年 鲁顷公11年 秦昭襄王44年/楚考烈王元年/齐王建二年/魏安釐王14年   韩桓惠王十年 赵孝成王三年 燕武成王九年 卫怀君20年   前262 己亥 周赧王53年 鲁顷公12年 秦昭襄王45年/楚考烈王二年/齐王建三年/魏安釐王15年   韩桓惠王11年 赵孝成王四年 燕武成王十年 卫怀君21年   前261 庚子 周赧王54年 鲁顷公13年 秦昭襄王46年/楚考烈王三年/齐王建四年/魏安釐王16年   韩桓惠王12年 赵孝成王五年 燕武成王11年 卫怀君22年   前260 辛丑 周赧王55年 鲁顷公14年 秦昭襄王47年/楚考烈王四年/齐王建五年/魏安釐王17年   韩桓惠王13年 赵孝成王六年 燕武成王12年 卫怀君23年   前259 壬寅 周赧王56年 鲁顷公15年 秦昭襄王48年/楚考烈王五年/齐王建六年/魏安釐王18年   韩桓惠王14年 赵孝成王七年 燕武成王13年 卫怀君24年   前258 癸卯 周赧王57年 鲁顷公16年 秦昭襄王49年/楚考烈王六年/齐王建七年/魏安釐王19年   韩桓惠王15年 赵孝成王八年 燕武成王14年 卫怀君25年   前257 甲辰 周赧王58年 鲁顷公17年 秦昭襄王50年/楚考烈王七年/齐王建八年/魏安釐王20年   韩桓惠王16年 赵孝成王九年 燕孝王元年 卫怀君26年   前256 乙巳 周赧王59年 鲁顷公18年 秦昭襄王51年/楚考烈王八年/齐王建九年/魏安釐王21年   韩桓惠王17年 赵孝成王十年 燕孝王二年 卫怀君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