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破解版中文1.3:孤独症新标准:专家激辩,群众热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12:21

一研项究表明,将于2013年生效的新的孤独症诊断标准可能会将四分之三程度较轻的患者排除在外。这个消息在不同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应。

近日,在医疗专业人士领域中关于孤独症新标准的热议已波及公众领域,部分孤独症维权人士和患者家长对此愤慨不已或是忧心忡忡,甚至有人提出“过去的诊断标准还是太过宽松”的看法。

 

星期四的一篇报告指出:对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孤独症诊断标准新做出的修订会将目前四分之三程度较轻的患者(例如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或是“未另作说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简称:P.D.D.-N.O.S.的患者)排除在外。这部分人群虽然社会交际有困难,但是没有像自闭症儿童群体那样表现得异常强烈。

 

“他们在得到诊断的结果后告诉我说,这孩子处在孤独症的边缘,尚且安好;但这正是我担心的地方。”来自宾州弗洛镇的Amanda Forman女士说道,两年前她5岁的儿子被诊断出患有P.D.D.-N.O.S症状。在接受了游戏疗法、职业疗法以及每星期17小时的行为疗法之后,孩子终于从生人勿近、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也许明年就能与正常孩童一起上幼儿园——这位母亲说道。“要是在新标准出台后,他不得不重新接受一次检测,诊断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如果诊断标准变得严苛了,也许他就无法再得到如此有效的治疗帮助了。”

 

将于2013年生效的修订后的诊断标准,会对那些曾一度有资格接受专家认为能够改善其社会交际、沟通学习和最终独立生活等个人能力的各项辅助医疗服务的人群产生实际性的影响。但同时这些人群也引燃了一场空前的、关于行为差异诊断的价值所在以及如何在资源紧缩的情形下合理分配个人所占份额的大讨论。

 

正在修订中的《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成为精神病症状判别、病理研究、药物施用和医疗保险的标准教科书。自从在1994年首次将阿斯伯格综合症列入自闭症类群以来,类似案例的报告便接踵而至。

 

据教育部调查报告,在过去十年里,公众学校中6-21岁的孤独症患者的数目翻了两番。这些学生应当针对以私立学校式的辅导,配备一名课堂助理或是进行课程调剂。近年来,已有29个州通过了相关法律,要求保险公司就诊断出患有孤独症的人群出台行为疗法等相关疗养政策。

 

“我们必须要保证:不是任何有点怪异举止的人士都算得了孤独症或是阿斯伯格综合症。”新标准修订小组组长、匹兹堡大学精神病学博士David J. Kupfer教授说道,新标准仍在参与删改——“它牵涉到了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是件耗时耗力的差事。”

 

但是孤独症维权人士则认为:承认社交中怪异举止源于某些神经的紊乱,不仅有利于为这些人群提供相关治疗,更能增进文化宽容和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认知。

 

“一个定性的诊断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自身与他人在思维方式和情绪倾向上存在的差异,并作出积极改变。”全球与地区阿斯伯格综合症合作中心(这一组织鼓动成员们呼吁精神病协会把不满发泄出来)理事Michael John Carley说道。“遗憾的是,我们也许会如同昨日那般,透过性格缺陷的镜片而非脑部神经的结构研究各人间的行为差异。”

 

即使是在医学界,新标准下将被排除出孤独症群体的人数也成为争议。一些人也许会被归入到“社交和沟通障碍”的新群体中,尽管就目前看来,这一新群体最终能够得到的援助方式尚未明了。

 

纽约长老会医院大脑发育研究中心主任、审查委员会的其中一名成员Catherine Lord指出:设定新标准的目的是为了针对那些基本特征表现为类似于智力障碍或是有攻击性性格的孩子们,确保其不因为上述表现而被“误诊”为患有孤独症。

 

她说,根据委员会所掌握的现有数据显示,只有极少部分现诊为患有孤独症的人群会被排除在外。刊于本月《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杂志上的另一篇关于新修订标准带来的影响的分析指出:在新标准下,约40%受诊为阿斯伯格综合症的个体将被排除在外。作者在分析中宣称,如果对判别标准作些微改动,仍然可以囊括大部分行将排除在外的患者群体。

 

然而也有一些重症儿童患者(表现为缄口不言,需要持续照料以避免伤害到自身和他人)的家长对新标准的到来表示欢迎。

 

“每个新标准范围内的患者都将受益,尤其当医疗开销和护理服务更加全面而具体地投入到每一个患者身上时。”内华达州汉德森市市民Mark L. Olson说道,他16岁的女儿正是其中之一。Olson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发表言论说,那些真正迫切需要得到治疗的患者被那些智力良好、语言能力尚全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夺走了治疗资源。

 

在《纽约时报》等其他出版物的网站上,许多评论认为孤独症受到过分夸大:“得了吧,现在每100名儿童中就有1名孤独症患者!?”一位批评者写道,“过去没有这种病,是因为我们不把它看作一种病。”

 

在本周,甚至有一些患者家长在论战中宣称:孤独症诊断标准将成为一把双刃剑。

 

“好处是:有了它,孩子能够得到需要的治疗。”一位波士顿的家长在博客里写道,这位家长的儿子患有语言功能障碍,难以与人正常交流。“坏处是:孩子会被同龄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人为地避开与其交往。我注意到,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前后受到了巨大的差别对待。举例来说,一当他被贴上了‘孤独症患者’的标签,几乎就再没有收到过生日聚会的邀请。”

 

但是正如许多像Forman女士(为保护自己的儿子,这位女士强烈要求使用她的娘家姓作为见报名称)的家长一样,他们之所以会送孩子去接受孤独症诊断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太需要相关帮助了。

 

“我并不知道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诊断用得如此泛滥。”在读到网站上的许多评论后她说道,“我只知道自己为他做了很多,但如果我知道本不必那样去做,我是不会去做的。”

 

“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