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无限道具版神器版:对中国葡萄酒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9:47
惟有创新才有突破

  其实地上本来有很多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当今葡萄酒市场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后,产销量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是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从20万吨到43万吨,表面的数字是增加了一番,但我们却用了10几年时间。虽然未来的增加速度将会更快,但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和人均收入的增幅相比慢得多。近年来,由于行业的未来美好前景,吸引了众多业外资本的进入,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纵观近年来业外资本的表现,都不尽如意。从品牌角度看,还是“老三样”占据上风,新进品牌除了威龙的稳定发展趋势外,其他的都没有上佳的表现。而张裕、长城、王朝三大品牌在市场的表现上也差强人意。

  张裕的文化是最深厚的,其品牌价值也是最大的。在近年的推广中,其百年的品牌文化演绎得是相当不错,也采用了新颖的营销手段。同时在弘扬葡萄酒文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对自身的葡萄酒文化的传播上下了一番功夫,也在企业和产品创新上推陈出新,可圈可点。但品牌定位依然模糊,品牌个性不够鲜明,导致在传播中显得品牌还是不够“活”,不能传递给消费者一个鲜明的诉求。而长城作为中国葡萄酒的一面旗帜,近年来也不断在创新产品和形象,特别华夏长城的产品创新更值得称道,也为长城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企业的背景问题,导致部分精力放到了内部的整合上,三家长城相互之间便是竞争对手,从某种意义上是有相互促进的功能,但在终端中也相互打击,无形中削弱了整体品牌的竞争力,也是滋生众多假冒伪劣的温床。同时“大长城“品牌的形象塑造还要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显得后劲不足,如果不是多年的“底子”,恐怕早已面临严重危机。王朝的历史条件很好,当初的合资的确让其获得了很多的竞争资本,特别2000年前,王朝的市场影响力很大,但随着长城和张裕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后起之秀例如威龙、新天等企业的市场争夺,使王朝的市场大受影响。但问题还在于王朝自身。其守旧的市场策略和落后的品牌市场建树意识,导致王朝市场的尴尬局面,仿佛掉在半空,不知所措。

  其实,对现在的市场而言,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并不成熟。纵观近年真正发展起来的品牌,都是因为“创新”而取得突破的。从众多企业的表现上来看,例如王朝当初的崛起和创造性地和人头马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张裕和当初的几款产品的获奖及近年的“解百纳干红”的开发,卡斯特的合作,酒庄建设密切相关。而长城也和其中国第一支干酒的成功研制、高档年份酒的开发,产区概念的引进、专用标的创新等相关。而威龙正是当时准确地把握了市场中甜型酒的机遇,并在瓶型、价格、营销手段上创新,才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后进的很多品牌在“创新”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新天的产品质量并不比其他大品牌差,云南红的营销做得也非常优秀,香格里拉的形象做得比所有品牌都要好,茅台、五粮液的母品牌价值都很高,渠道和经销商的优势也很明显,资金也不缺,但还是很难发展起来。丰收已经在北京固守了几十年,形象一直是比较落后的,市场也总在徘徊。其根本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于创新环节做得不够。谈创新并不意味着不要扎扎实实的市场执行,这种创新并不是不合时宜地创新,而是真正能引导市场的创新。可以说,如果有企业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上。

  未来的市场,如果三大品牌不能很好地创新,依然会被其他品牌赶超。而所有后来者想居上,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本,它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有什么样的创新思路”!

  懂外语的人才才有更大的发展

 这个结论有点“偏”,但我认为是对的。葡萄酒是世界性的,而且葡萄酒在中国是“泊来品”。一方面,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小,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互通有无,使得整个产业相互融合,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的葡萄酒行业的发达程度要远高于我们,而且国外企业和品牌也会在未来5年中大量进入中国。中国人一直有一个“谬论”:认为我们既然是主体,外国商人就应该学习汉语。其实,在世界上英语已经成为“准通用”语言,虽然我们承认这里有一个民族文化的问题,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大度一些。目前中国世界工厂,国外看中的是我们廉价的劳工。我们的工人只顾生产,根本不可能涉及到上下游,至于生产的东西是什么,怎么回事一概不知。我们如果和印度比较,我们的竞争力非常令人担忧,印度的主要语言便是英语,他们和外界的接触反倒比我们还多。我们的人员根本看不懂英文,不能有效及时地了解世界情况。中国文化现状,可能美国人研究得表比中国人还厉害,甚至更客观,而我们对外国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例如我们的企业人员、市场从业人员如果上专业网站,只能看看国内几个老掉牙的葡萄酒网,这些网站都不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办的,所发布的内容也绝大多数都是相互之间抄来抄去,虽然这不为过,但如果我们人员的英文水平可以看懂英文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全世界的市场状况。其次,中外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强,只有那些懂得外语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沟通。

  终端难以制胜,界定消费者价值将成为关键

  沸沸扬扬的终端制胜已经活跃了几年,至今仍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对此大肆鼓吹。其实,任何营销学说和营销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无论是学院派的不断总结和提升,还是实战派的经验积累和应用创新,我们都不应轻易的厚此薄彼。因为每一种说法都有其道理,关键是注意它的前提。

  目前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成功的企业和经销商,固然有其当打之年的智慧的一面、高瞻远瞩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是误打误撞。真正有能力的人可以不做老板,我们的“老板”有一部分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已经面临死亡,我还怕什么?虽然瞎猫碰到死老鼠并非不存在,只是再好的运气,也不能保证你能把把赢!于是,企业虽然可以做大,市场可以发展,但大浪淘沙,剩下的寥寥无几。

  首先,终端制胜策略的运用是需要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只有一个兴旺发达的、蓬勃发展的产业才能使终端制胜更显威力;其次,要有产品支持。没有一个过硬的产品基础,终端制胜注定是昙花一现;第三,终端制胜能否成功还取绝于渠道特点和策略。象目前葡萄酒行业普遍采用的层层经销制度,很难实现终端制胜的效果;第四是系统组织管理能力。没有一个协同作战的系统化组织管理,终端制胜只能是纸上谈兵。

 我们的企业和经销商很多没有注意到上述情况,最后比拼的只是谁的终端陈列得漂亮,谁的上架产品多,谁的产品摆放得有水平,谁的堆头做得好,谁的促销奇特等,即便如此,效果也并理想。

  终端制胜的确很重要,但它只是整体营销当中的一个层面。我们众多的中小企业,连一个象样的销售部、营销部门都没有,何谈终端制胜?我们的经销商制度也没有真正扁平化,层层叠叠的经销商,谁会去下功夫做终端?终端制胜对物流和现金流要求很高,那些现金流和物流都不足的经销商如何进行终端制胜?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运作终端,这至关重要。所以,如果没有价值链的高效运作,那么终端制胜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了!

  经销商操作一个品牌更多是关注自身能够直接获利多少?边际效应怎样?所需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少?在此种情况下,重点在于企业能提供什么,经销商能赚多少钱?赚在哪里?

  目前没有真正得到认可的品牌,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文化并没有打动消费者的内心。消费者购买产品和这个产品的质量多么多么好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就象香烟,吸烟者都知道有害,但因为能给他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所以照抽;喝酒的基本都知道葡萄酒有益健康,但该喝啤酒还得喝。我们承认产品属性对消费者是有价值的,在某些特殊商品上是决定性的,但对于葡萄酒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界定消费者价值。只有对消费者价值真正地关注,由此而制定的品牌推广策略才更有效,才能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才能真正地实现根本性发展。

  昌黎、烟台产区将面临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1998年新年,山西朔州震惊全国的假酒中毒案致使住院治疗病人220人,其中数十人伤残,27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假酒事件在全国乃至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惊动了政府最高层人士。而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山西白酒业。1997年通化市有小葡萄酒厂不过几十家,到2001年小酒厂发展到了200多家。2002年12月1日,央视《新闻30分》节目对通化市的一些小葡萄酒厂大肆掺水勾兑生产劣质葡萄酒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通化的葡萄酒形象在全国从此一蹶不振.2005年广州“5·11”毒酒案恐怕还有人记忆犹新。虽然尘埃落定,但其最终酿成14人死亡、10人重伤、15人轻伤、16人轻微伤的重大悲剧依然警醒着人们。

  昌黎和烟台都是中国知名的葡萄产区,其周边的葡萄酒生产企业也大多打着整体产区的旗号。烟台是我国最早获得原产地保护的葡萄酒产区。烟台的传统产区主要分布在蓬莱、龙口和福山等县市。1992年在张裕公司迎来百年庆典之际,烟台又被国际葡萄酒组织授予“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城”。与此同时,威龙、华东、烟台中粮长城等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使胶东半岛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蓬莱的葡萄产业近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葡萄酒生产企业35家,葡萄加工能力达4万吨。中粮集团、天津王朝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蓬莱投资。

 2004年6月,“昌黎葡萄酒”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是继烟台葡萄酒之后,我国第二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区。全县葡萄酿酒企业总数已达24家,葡萄酒年生产规模6.6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红葡萄酒和干红原酒生产基地。昌黎有三百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素有“花果之乡”美称,被授予“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等称号。

  这两个产区目前都是中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无论是产区的规模、历史、企业产值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将产区适当放大,加上其周边的企业,在全国更加举足轻重。然而,存在的如下问题,将让这两个产区面临危机:

  1、管理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能按照标准生产?生产的产品都符合国家、国际标准?这个问题看似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企业都获得了生产许可证,都有卫生检验检疫证书,甚至很多还通过了ISO9000、14000等国际质量、安全认证,但需要引起当地政府警惕的是:越是这种环境越容易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我们的执行部门、管理部门在发证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任何疏漏?即便是真没有,那么也不能保证企业不造假。我们的检查要多长时间一次?怎么检查的?按照常规推测,弄虚作假的现象,人浮于事的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极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成了“惯例”,常规成了“标准”,恶性循环就出来了。“马后炮”是中国多年的传统,“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出问题心不甘”,与其出问题时总结,不如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2、质量问题
  质量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值得警惕:一是酿造过程中的质量把控,二是原酒勾兑。酿造中的质量把控包括从葡萄酒收购开始。现在的葡萄种植不可能不上农药,许多企业收购葡萄酒直接破碎进入发酵罐发酵,一是省事,二是赶时间。很多农药都随着葡萄一起进行发酵,这也是有些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酵母进行推动发酵的原因,因为我们的酵母已经没有能力发酵了,可见农药之厉害。农药的残留及物质转化虽然也符合国家标准,但隐患很多。其次就是直接从国外进口原酒然后直接勾兑的,这并不能保证有害物质的侵入和转化。更严重的是,如果为了节约成本,往酒中加其他的物质,后果可想而知。

  3、模仿长城
  这些产区都有一些企业从公司注册开始就进行假冒。例如注册长城华夏中粮等等公司都很多,而且是在香港注册,所以明目张胆。更多是直接设计成可以和长城品牌商标相混淆的商标,例如都有长城图案,只不过不同表达而已,但很象。同时模仿一串有些相似字母的英文名称,从远处看就是长城,从近出看也象长城,对于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来说,便会十有八九误认为是长城。这些企业要的就是这效果,也只有这种效果,才有可能销售出去。这种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是公开化的。每年的糖酒会上,我们都能发现明目张胆的许多企业运用这种方式。

  4、贴牌问题
  有些企业经过几年经营,发觉做品牌太累,而且也很难做起来,就干脆只做贴牌。而有些企业从一上来开始就只做贴牌。贴牌的很多生产企业属于“来者不拒”类型居多,只要你要的类型,我们基本都有,往上的,可以进口好原酒;往下的,只要喝不出人命来都可以生产,这难免会乱。
  现在,只要有关系,很多事情都好办,在中国不是葡萄酒的现象,而是国家现象。所以我们的奖牌可以花钱买,证书可以花钱买,认证可以花钱买。这就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保证假冒伪劣的没有,假如有一天,昌黎或者烟台的某家企业或者某个品牌被查出问题,影响的将不但是一家企业,而是整体产区;受害者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中国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