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拉瑞亚怎么花怎么取: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03:55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011-12-20 22:39:17) 转载标签:

诸佛

《金刚经》

贤圣

无为法

《华严经》

杂阿含经

杂谈

分类: 修学体会

    从末学博客评论可以看出,一些师兄仍然不能真正明了大乘与小乘的关系,进而互相攻讦。对此,末学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金刚经》有句金玉良言,可能大家没有深入注意。那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语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大乘菩萨与小乘罗汉在证悟法性方面没有本质区别。试想一下,假如二者有实质性差别,那么就有两个法性?绝无此事!《华严经》十地品说,八地菩萨得无生法忍,想要证涅盘。这时诸佛纷纷劝导:“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龙树菩萨也说阿罗汉证入八地菩萨无生法忍。可见,无分别法性是一切三乘所共证的面目,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作为共同证悟的实相,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贤圣了(详见《金刚经》),所谓“三乘同坐解脱床”是也!禅宗祖师开示明心见性,也是亲证无分别法性,亲见诸法空性,顿悟一切法不可得,绝不是另有心性可证,另有实法可见。

    一切贤圣皆证无为法,这是三乘的共同之处,那么区别在哪里呢?最为根本的不共的区别在于:二乘证真偏空(注意了:亲证实际才能叫做证真),以为一切圆满,自知不受后有,舍生死入涅磐;大乘菩萨虽然证真但不偏空,不住涅磐,大悲大愿,广行利他,所谓“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是也!(当然菩萨在证悟深广、神通妙用和通达诸法别相方面,也远非二乘所能望其颈背,但这不是本质区别!)简单作个比喻:三乘贤圣都到达同一个地点,但是二乘把这个风光无限的地方当作终点,而大乘菩萨却以此为万里长征的崭新起点,向极致佛果的方向继续迈进。

    事实上,一切贤圣,不论是二乘,还是大乘,既然亲证寂灭法性,就必然明了法空,谛见无生。但是没有亲证诸法实相的小乘学人,不能体会佛意(详见《杂阿含》三三五经“第一义空经”),不能就生灭而体验无生,不能就世俗谛而显胜义谛,不能就我空而通过法空,执着生灭有为法,以为实有生灭,实有烦恼可断,实有涅磐可证,无法通达二谛圆融,不能理解大乘无生妙义,甚至进行错误攻击。这是很不应该的。当然,确实也很难避免,因为根器各各不同,欲乐各各不同,所执经典各各不同,不能圆融一味,回归佛陀本怀。龙树菩萨曾说小乘行者听说诸法毕竟空,如刀割心。

 

 

附录1:杂阿含三三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录2:《六祖坛经》

    六祖大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慧忠国师: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问:“作么生得相应去?”师云:“善恶不思,自见佛性。”(如何是不思善不思恶?拙无答:思善思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