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频加热:4安徽省巢湖市含山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1:53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隶属于巢湖市,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的中间位置,距这4个城市均不超过100公里。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9个镇、1个乡。

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2944元。 

目录

·                                 • 基础设施

·                                 • 县名由来

·                                 • 土特名产

·                                 • 历史名人

·                                 • 旅游景点

[显示全部]

含山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善配套 交通方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公路有“三横一纵一高”,合宁路在北,巢宁路居中,合芜路在南,塔古路纵贯全县,合巢芜高速公路横穿全县4个乡镇;淮南铁路穿越县境;裕溪河、牛屯河、滁河、得胜河、清溪河五条河流常年通航,直达长江。城镇建设方面,1996年在全省率先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全县所有集镇的建设规划,全面实施了村镇规划工程,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电信方面,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农话发展居巢湖第一,全省第二。供电方面,作为全省4个农网改造试点县之一,2001年4月份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供水方面,14个乡镇均建有自来水厂,全县蓄水工程总蓄水量1.2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丰富 地下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重晶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属特大型矿床,储量在3亿吨以上,无水硬质石膏矿为国家优质矿藏,总储量约52.8亿吨,品位一级。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活立林蓄积量达68万立方米。

含山县-县名由来

 

 

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县废。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更名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含山县。明初裁革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含山县,属和州,至清季不变。
1958年12月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

含山县-土特名产

 


农副产品

玫瑰花

 

一、玫瑰花

玫瑰花,俗称大红花,为蔷薇科蔷薇属落叶丛生灌木。朵大、瓣厚、色紫、香气浓郁、鲜艳者为佳。采摘后加工成干花,是食品、香料工业原料,可提炼玫瑰花油,制成玫瑰油香精、玫瑰膏、玫瑰露和营养丰富的罐头食品。花蕾和根可入药,有理气、活血、收敛功效。玫瑰花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相当4~6倍黄金价格。
县内种植玫瑰花,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产规模,远销省内外。1988年种植300余亩,集中分布在姚庙乡,巨兴、昭关、仙踪、骆集等乡(镇)零星种植。年产鲜花2.5万公斤,年收购2万多公斤。

二、红瓜子

红瓜子,即红打瓜子,是县内重要出口产品。含山红瓜子颜色深红,大小均匀,壳薄肉厚,独具香味,深受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喜爱。产区主要分布在巨兴、清溪、半湖三乡(镇)。1985年以来,年种植4000亩左右。年产红瓜子200~250吨,年收购200余吨。

三、荸荠

荸荠

县内栽植历史悠久。著名品种有“苏荠”、“界荠”。尤其是苏荠,皮色深红,肉色白净,皮薄、味甜、质细,渣少,被列为荸荠最佳品种。

荸荠营养丰富,含蛋白质1.5%,糖类21%,脂肪0.1%。药用有破积攻坚、止血、治痢、解毒、发痘、醒酒等功效,并能制淀粉,粉丝、饴糖,酿酒。耐贮藏、运输、在蔬菜和水果市场上起调节作用,是人们喜爱的冬令蔬菜和果品。荸荠全县分布。主产地含南张疃乡,1988年种植面积约700亩,年产量300 多吨,主要销往蚌埠市加工罐头出口。

四、黄花菜

黄花菜

学名萱草,古称忘忧。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含有丰富硫氨素、尼克酸、核黄素、胡萝卜素、抗坏血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份,不仅是干菜珍品,还有安神、消炎、解热、活血、利尿、通乳、健胃等功效。主产地陶厂镇西塔行政村。关镇、清溪、张公、仙踪等乡(镇)也有种植。1982年以来,全县种植300亩左右,年产1万多公斤。

五、昭关银须茶

银须茶 1984年创制。外形白毫披身,似针如须。香气清高持久,味甘醇,汤色清澈、明亮,叶片嫩绿匀齐。清明前后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制成。长短、大小、粗细、色泽一致。1984、1986、1987年,在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会上,三次获特等奖。1986年,中国茶科所为银须茶作出书面鉴定。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1987年亲临指导采制技术,认为银须茶外形别具特色,品质优良,符合名茶标准。同年,昭关银须茶采制技术,在《中国茶叶》第二期发表。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赞赏。产地,主要是长山、刘武、方赵等茶场。1988年,产干茶40公斤。

六、松针茶

松针茶,因外形紧结、圆直、挺削、似松针而得名。香气清爽持久,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谷雨前后,采摘初展之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制成。芽叶长3~3.5厘米,大小匀齐一致。1985年,巢湖地区名优茶评审,昭关松针茶获特等奖。1987年,《中国茶叶》第二期,发表昭关松针茶采制技术。产地,主要是长山、刘武、官塘等茶场。1988年,产干茶4000公斤。

七、福山树苗 福山乡培育树苗,历史较久。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这个乡大司村农民就培育马尾松树苗,除自栽外,并向外地销售。建国后,福山乡群众性育苗兴起。1963年春芜湖行署林业局在大司村召开全区育苗现场会。会后,这个村司家朋被派往无为县做育苗技术辅导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每年育苗近千亩。由单一培育松苗发展到培育杉木、外松、池杉、水杉等用材林、经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种。1983年,福山乡成立种苗公司,专门经销苗木和种子。全乡所产苗木,除供应县内造林外,还销往省内40多个县市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

八、桔梗

桔梗

桔梗又名大药、山铃铛花、四叶菜,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名贵中药材。根部入药。根肉质,圆锥形,色洁白,质坚韧。味微甜,细嚼微苦,具有消炎、宽中下气、宣肺、散寒、祛痰等功效,广泛用于中成药和中药、西药配方。县内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

1965年收购8.35万公斤,在全省占第二位。1970年至1985年,总收购量15.06万公斤。由于多年大量采挖,桔梗资源逐年减少。1986年家种桔梗培植成功。

九、明党参

明党参。俗称山谷萝卜,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县内名贵中药材之一。根部入药。根粗壮,呈柱形或粗短纺锤形。味甘微苦凉,养血生津、润肺、化痰、止咳、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头晕、呕吐、目赤、白带、疗毒疮疡等。主要分布在昭关、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带,70至80年代初,年收购量较大,最多年收购4万公斤。畅销沿海省、市及东南亚地区。由于长期大量收购,资源衰退,80年代中期产量下降。

十、徐长卿

徐长卿,又名牙蛀消、逍遥竹,为罗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根、茎或带根全草。分布在太湖山、羊山、苍山等低山丘陵地带。主要用于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对胆结石、肾结石疗效甚佳。历史上为冷备药品。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徐长卿药用价值提高,市场紧缺,供不应求。1979年,县内开始大量收购。至 1986年,共收购13823公斤。其中1981年收购4582公斤。

十一、绞股蓝

绞股蓝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异名小苦药、公罗锅底、遍地生根。主要分布在太湖山、苍山一带。1985年8月,县中药材资源调查与区划外业普查队首次发现,经专家鉴定,确认为疏花绞股蓝。后又发现绞股蓝和喙果绞股蓝两个品种。
绞股蓝是珍稀中药材,药用根茎和全草。80年代以来,经国内外医药专家研究,发现绞股蓝含有几十种皂甙,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总胆固醇水平和防治传染性肝炎、肾盂炎功能。治疗骨癌、胃癌、肝癌、直肠癌、肺癌等20多种癌症有显著效果。其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作用亦较强,可治疗慢性气管炎。

十二、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马茸。梅花鹿鹿茸,又叫黄毛茸,花茸。多数有1—2个分枝。马鹿鹿茸,又名青毛茸,比梅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产地,县南太湖山养鹿场。年产茸4000余两。主要销往山西、江西、福建等地。

鹿茸是贵重中药材,性味甘、咸、温、无毒。主要营养成份有鹿茸精、钙、磷、镁以及卵激素“雌酮”等有机物。功能: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以鹿茸为成分中成药品种较多。

十三、螃蟹

早在清代,县内三汊河螃蟹即以个大体健,肉肥黄满,风味独特,著称省内外。据经验者谈:将三汊河螃蟹仰置于玻璃板上,它能自动翻身,他地之蟹则不能。螃蟹个体重一般150克左右,肉质细嫩,卵厚膏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鲜蟹肉,含蛋白质14克,为猪、鱼肉5倍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为青虾4倍、70倍,维生素A和核黄素含量都较高,还含有钙、磷、钾、钠、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有促进人体生长、增强抗病能力等药用价值。80年代,年产成蟹50余吨,行销国内外。

十四、雏禽

含山是沿江县市雏禽集中产地之一。每年孵化鸡、鸭、鹅数百万只,销往华东、中南、东北十几个省、市。
县内雏禽,主要由孵坊(又叫炕坊)孵化,历史悠久。远途销售,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将出孵蛋(俗称瓢蛋)外运,到达目的地出禽。雏鸭价格,雌贵于雄。孵坊师傅以手捏雏鸭肛门部位,雌雄自分,百不失一。1983年,全县孵坊37家,孵化雏鸡59.5万只,雏鸭568.2万只,雏鹅117.5万只。1988年,孵坊发展到63家,孵化雏鸡、鸭、鹅942万多只。

十六、蜂蜜

县内蜜源植物较多,有油菜、紫云英、蚕豆、芝麻、玉米、黄豆、棉花、茶、洋槐等。据调查,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03万亩,其中油菜8.31万亩,紫云英6.26万亩,棉花3.46万亩。
蜂蜜,主要依靠外来放蜂户。县内70年代开始养蜂。1988年养蜂833箱。每年春季油菜花、紫云英、洋槐花开放时,浙江、江西等地养蜂户来含山放蜂,所产蜂蜜(包括蜂王浆)就地出售。年收购蜂蜜12~15万公斤,1985年,收购20.5万公斤。以紫云英、洋槐花蜜为上乘。

手工艺品

一、铜闸焰火

焰火,俗称“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铜闸镇陈姓花爆店开始研制焰火。用硝、锑、镁等矿物质为原料,燃烧时,发出红、黄、蓝、紫等各种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纸、线、铁丝等,将需做的花色品种,分扎成多层次、数架档,根据需要燃烧时间的先后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药、引信,固定在一只盆架里便成。放焰火时,只要将第一个引信点燃,焰火便在火药推动下,腾空而起。随着各层引信逐个点燃,焰火各种形态便五彩缤纷展现在观众眼前。如 “天女散花”、“三羊触角”、“花猫扑彩蝶”、“炮打西洋城”、“满天星”等。还能制作显现标语口号,使焰火持续闪亮两至三分钟,如“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等。极受人们称赞。
50至60年代,铜闸陈尚炎、申广亮、过大顺等,每年都制作一批焰火,销往合肥、安庆、北京等城市。1952年,过大顺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由于制作焰火危险性大,年青人不愿学习,60年代后,很少有人制作。

二、刻欢门

欢门,又称五福、挂钱。县内习俗,春节家家户户门楣贴欢门,以示庆贺。相传明、清年间,县境西南今林头镇东戴、胡楼一带,就有传统刻纸工艺品——欢门。刻者运用刻刀,在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给春节造成欢乐气氛。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争珠”、“丹凤朝阳”等。词语有“福禄寿财喜”、 “招财进宝”、“四季平安”等。内容不断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乡严庄、鲍庄两村刻欢门历史也较长。每到冬闲,家家刻纸,成为副业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萨

吹糖,又名捏巧,古称“气汉”。制法:在糖稀中掺和色料,吹制成各种精致物品,售给儿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珑,色泽鲜艳,晶莹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儿童喜爱。
吹糖始于清末今张疃乡郑墩村民郑盛祥,后传开,开始吹制,仅大刀、口哨、葫芦等十几个品种,后不断更新,现可吹制飞机、枪炮、汽车、宝塔及鸟、兽、花卉等近百个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冬春农闲季节,仅郑墩村就有60多副糖担外出。少数在县内,多数到合肥、铜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经营。

四、素绒画

素绒画,是吸收国画技艺,以禽鸟羽作原料,以针作笔,涂绒代墨,加工精制而成。所制动物,形态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给人以立体感。

张疃乡龙台行政村戈彰和始制素绒画,现已成立工艺厂,所制品种较多。如小双狗、熊猫、上山虎、下山虎、立体山水画等。其中“猫”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如金银猫、坐猫、喂奶猫等。1984年素绒画参加广州交易会,1985年秋参加全国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荣获部优。“双猫献花”、“双猫戏鱼”、“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亚洲产品展览会”上参展,并作为民间土特艺术品赠送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友人,获高度评价,

五、扎彩

县内民间扎彩,历史悠久,有扎灯、扎灵两大类。其中,扎灯较普遍。运漕、铜闸、林头、清溪、巨兴等乡镇,都有扎彩办灯会习俗,庆丰收,欢度节日。

彩灯种类很多,如马灯、兔灯、蚌精、虾精、蟹精灯等。其中龙灯有老车龙、苍龙、滚龙、长龙。还有神仙灯,如和合二仙、福禄寿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杂灯,如船、车轿、花挑、花篮及各种花草灯。彩灯无固定式样,全靠扎工构思设计。巨兴乡太平行政村老艺人丁善智,自幼学习扎彩工艺,他扎的走马灯、纱灯、花灯尤为精美,深受群众喜爱。

六、剪纸

县内铜闸,褒山一带,民间剪纸工艺较普遍。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种花卉、鸟兽、鱼虾,以及戏装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装饰艺术品,美化生活,深为劳动人民喜爱。平时常看到家庭摆设、馈赠礼品和喜庆节日门窗上配有剪贴,可谓“妙剪生花”。近年来,年青人追求“西洋化”,传统剪纸工艺很少有人研习。

七、苍山磨刀石

苍山磨刀石是县特产,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苍山开凿糙石,制作磨具。其技艺不外传。直至建国后1966年苍山磨刀石厂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销量30多万件,500多吨。磨刀石有粗石、细石之分。粗石色黄硬度高,脆性强,适用于造纸、印刷等企业磨砺切纸刀具;细石色青,有光泽,硬度稍低,韧性强,适用于剪刀厂、屠宰场、食品厂等刀具磨砺。轻重工业一些机器部件,也用细石水磨。刀具经磨砺或水磨后,刀刃锃亮、细平、不易生锈。其优点远胜于人工磨料砂轮。规格有小条、长条、双料、青方糙等十多个品种。大块磨石重25—50公斤,适于水磨机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块磨石重1.5至3.5公斤,适于各种家用刀具。产品远销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名菜名点名酒

一、名菜

八宝鸭

八宝鸭,是家庭、筵席上乘菜肴。制法:肥鸭一只,宰后去毛洗净,于尾部开一裂口把内杂及软骨拿掉,以香糯米、白果或莲子、板栗及葱花等佐料,填进鸭肚,放入锅内,用少量水,文火炖烂,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肥润而不腻口。

清炖甲鱼

甲鱼,俗称沙鳖、鳖。制法:甲鱼一只,重O.5公斤以上,加葱、姜等佐料,入水清炖。其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据现代医药科学研究,有抑制癌细胞作用,为上等名菜。

烤方肉

烤方肉,亦称烤方,是县城办盛大筵席必备佳肴,有70多年历史。原料:猪肉一方块(选用皮薄猪肉)约2.5~3公斤,麻油、白糖各40克,甜酱60克。方法:用淘米水洗净肉皮,边洗边刮。烤时用铁叉叉着,先烤至五六成熟,再涂麻油于肉皮,边涂边烤,烤熟后,用刀将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酱或白糖吃,味香甜鲜美。

烤鸭

烤鸭名气有100多年历史。原料:活鸭一只,重2公斤以上,麻油、白糖各100克,甜酱150克。制法:鸭宰后洗净去肚杂,用铁叉将整鸭叉在木炭火上烤熟,边烤边涂麻油于鸭皮上。食用时将鸭切成小方薄片,蘸甜酱吃(甜酱用白糖制成),味鲜美可口。此艺今只有少数人能做。

蒸鲫鱼

蒸鲫鱼,是建国前县内常用高档菜肴,风味独特。用料:鲜鲫鱼一条,重O.4公斤左右,花油网一块。配料有冬菇、肉丝,调料有葱、姜、糖、酱油等。制法:将鲫鱼切开,去掉鱼刺,洗净、然后将配料及调料放入鱼肚内,用花油网包好蒸熟,再炮油。味香嫩鲜美。

醋仔公鸡

醋仔公鸡是清溪、林头名菜。主料;仔公鸡一只,重O.8公斤左右。佐料:豆粉、酱油、白糖、米醋。制法:鸡宰后去毛洗净,取出内脏,将鸡切成鸡丁,用豆粉、酱油拌和,放入滚沸菜油锅内煎炸,熟后上盘,浇上白糖、米醋食用。味香甜鲜美。

二、名点

清溪观音糖

清溪观音糖,洁白如玉,味甘如饴,香酥可口,名驰省内外。相传唐代清溪即有人研制此糖。其形如观音手指,故名观音糖,并取观音济世之意。

观音糖配料考究,制作精细。每制15公斤观音糖,用纯白糖12.75公斤,掺糯米制成的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同时放入锅内煎熬。关键技术是掌握火候。火候到,即取样“水淬”(也有用口尝),约一分钟时间取出,用手指碾碎,如发出细微“嚓喳”声,抽出观音糖就洁白、细嫩、有光泽,中有藕孔,进口酥脆,香甜鲜美,嚼之无渣。县内其他地方用同样原料、方法加工,和清溪观音糖相比,有两个缺陷无法改进,即无藕孔,有渣滓。据有数十年制糖经验老师傅谈,主要是清溪泉水,因而独具特色。

水晶烧卖

水晶烧卖,又称糖心烧卖,是环蜂镇有名的早点,有约200年历史。主要原料:上等白糖、面粉、生猪油。配料:豆粉、青梅、桂花、桃仁、青红丝等。制法:将面粉用水拌好,揉成面团,擀成一张张薄皮;用其余原料、配料做成馅,放入皮中包好,上蒸笼蒸熟。其味香甜,肥而不腻,鲜美可口。享誉周围数县。

酱饺子

酱饺子,又名糯米团子,是县城饮食业有名早点。制法:糯米粉七成、籼米粉三成调匀后,以手推成空心团;将生猪油(或肥猪肉)、青梅、桂花、桃仁、青红丝等原料做成馅,装入团内捏合,放蒸笼蒸熟。外面滚上糯米,叫糯米团;不滚糯米,称光蛋团。香甜可口,别有风味。

干丝

县城干丝,制作精细。质量好的干子,一块能剖出13~16层,一般剖10层。切后,细如线,韧而不断。干子制作也很讲究,黄豆要细磨、细淋浆,不挑皮子。加工这种干丝,技艺要相当熟练,一般徒工不行。干丝切好、烫好后,加少许大蒜、菠菜(或芹菜)、红辣椒片(或嫩姜丝)、虾米、白糖等配料,浇上麻油、酱油即可。食之柔软爽口,既是有名早茶点,又是佐酒佳品,风味别致,名闻遐迩。

三、名酒

运沉香

运沉香酒,是传统保健营养酒,县运漕酒厂生产。建国前,运漕镇即产此酒,较有名气。50年代,运漕酒厂收集整理传统配方和山西竹叶青酒配方,改造运沉香酒,以陈年白酒作酒基,用冰糖和党参、当归等十几种中药配制而成。酒质晶莹,酒体绵甜,风味独具,深受消费者欢迎。

80年代,根据国家酒类产品发展方向,厂内技术人员丁兆民、黄安东、王水发等研究开发第三代运沉香酒,以黄酒为酒基,佐以佛手、肉桂、白菊花等名贵中药浸出汁,用特殊工艺精制。酒度由60度改为30度、18度,糖度60度。色泽金黄悦目,清亮透明,具有芳香醇正,入口绵甜,酒体协调,营养丰富特点,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饮料酒,常饮有滋补健身功能。产品1988年11月经省保健食品协会鉴定通过。12月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是年产量122吨,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

运漕特曲

运漕特曲,开发于1985年,是运漕酒厂拳头效益产品。选上等高梁、玉米、大麦、小麦、豌豆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独特生产工艺酿造而成。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浓郁,醇甜爽净,回味悠长。1986年10月,采用人工老窖泥优化培养,革新酿造工艺,产量、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为适应各层次消费者需要,同时开发运漕特曲系列酒:50度运漕特曲,53度运漕特曲等。1986年,运漕特曲在巢湖地区评酒会上,以最高分评为“地方名酒”。1988年产销量1050吨。

含山县-历史名人

 


唐忠
唐忠(生卒年月不详),字以信,含山人。明天顺三年(1459)中举,任密云县(今属北京市)知县,在任9年,政绩突出,朝廷要调他去别处时,当地老百姓一再请求留任,遂续任知县3年,后因奔祖母丧事,返回故里。后病死家中。
他为人诚实忠厚,任知县时,以廉洁奉公著称,在密云先后做了12年知县,爱惜民力,深受老百姓爱戴。当他回家奔丧时,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痛哭流涕,道路因之阻塞。监司(监察州县的地方长官)也为之感动,特赠他对联一副:“九年不改来时政,百姓应怀去后思。”
他居家十余年,生活贫困,常靠典当衣物维生。亲朋故旧中有权势的人,提出给他的下代予以照顾,他总是婉言谢道:能使后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我就心满意足了!后人把他列为乡贤祭祀。

游酢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北宋大理学家,福州建阳人(今属福建),人称荐山先生。少时与兄以文章、品行闻名乡里,曾受学于程颐,并有“立雪程门”的佳话。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程颢、程颐)门四大弟子。
宋元丰六年(1083)进士,任越州(今属浙江绍兴)萧山尉。后历任颍昌(今河南许昌市)府学教授、太学博士、签书齐州(今属山东历城县)判官厅事、泉州(今属福建)签判。徽宗即位后授监察御史并出知和州。出任之初,接手十多年未决的疑案,查知详情后,及时明断,众人叹服。治和期间,清德惠政,民爱戴他犹如父母。后辞职定居含山。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71岁。葬于林头车辕岭,建有墓祠,后又建祠于登科桥北。游酢治理学有显明禅学倾向,认为“前辈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荐山文集》等。

姚兴


姚兴河南相州(州治今属河南安阳市)人,抗金将领。宋靖康年间(1126——1127)任相州州校,因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之职。绍兴十年(1140),随刘锜守顺昌(今阜阳市),收复宿州、亳州、平定淮河两岸,官拜右武大夫,累迁官至建康(今南京)府,驻扎御前,后破敌军统制,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当时刘锜任江淮制置使,命都统王权迎敌,王权怯懦,不进,退守庐州。于是金兵渡过淮水,三面并进。时,姚兴为宋军前锋,在定林(今属合肥市)击败金人五百骑并生擒敌骁将鹘杀虎。王权退守昭关,派姚兴迎敌至尉子桥,金兵铁骑突然闯入,姚兴率领士兵奋力拼搏,手刃数百敌军。此时,王权为了自卫,按兵不动,姚兴几次告急,他都不派援兵。统领戴臬也率领马军逃避。
先前,有李二者,曾对王权有私恩,因此能够出入军门,偷了王权的旗帜送给金兵。于是金兵设下埋伏,树起王权的旗帜来诱骗姚兴。姚兴以为王权派来救兵,带领部队前去。金围兵四起,姚兴以四百名骑兵与二十万金兵决战,自辰鏖战至午,终因寡不敌众,父子都战死沙场。金兵纷纷议论:要是再有几个象姚兴这样的将领,我们哪敢前进呢?并作诗称颂他:“独领孤军将姓姚,一心忠孝为南朝;元戎若假微兵援,未必将军死尉桥。”
其后,皇帝为了褒奖姚兴的忠心,下诏追赠他为容州观察使,并在他安营扎寨的尉子桥为他立庙。次年,又在他决战的地方立庙(即今县西姚庙,“姚庙”由此得名),并赐庙名“旌忠”。又赐谥忠毅。

华高

华高(1313——1371),黄墩乡人,农民出身。生有勇智,不屑屈人下。元末,农民起义纷起。至正十二年(1352),高在家乡聚集数百人,结寨组建水军,日夜操练,护卫乡里。至正十四年,高与俞通海、廖永安、桑世杰等部会合,入巢湖,拥有战船千艘,成为各路起义军瞩目的重点。至正十五年春,高、俞、廖等致书归附朱元璋。时元璋驻和阳(今和县),欲渡长江,正乏舟师,得书大喜。五月,元璋亲率兵至巢湖抚慰。高等随元璋出东关口。抵铜城闸,元中丞蛮子海牙扼守入江河口,高等受阻,暂屯黄墩,此时,赵普胜欲叛元璋。高密向元璋透露,元璋得脱归和阳。增兵后,复至黄墩,大败海牙于裕溪口。六月,高从元璋渡江,克采石、太平(今当涂),取水阳(在今宣城)、泾县,授总管之职。十六年三月,攻克金陵、镇江后,高升秦淮翼元帅。四月,下丹阳、金坛、谋取广德。广德元兵严阵以待,高挑战,元兵坚壁不动。高率众力攻破之,得兵万人,粮数万石。九月,从元璋平常州,升佥行枢密院事。广德复叛,高率兵平之。至正十八年正月,高同廖永安讨江阴石牌海寇。十九年四月,同俞通海击赵普胜之栅江营,大败之,获战舰数十艘。二十年五月,陈友谅以众兵袭太平,犯龙江(今南京西),高与张得胜败之。二十一年八月至二十三年七月,高从元璋西征,克安庆,捣九江,下南昌,鏖战鄱阳湖,歼陈友谅。二十四年克武昌,高升湖广行省左丞。二十五年十月,进军淮东,高率舟师会同步骑水陆并进。至翌年四月,泰州、高邮、淮泗俱下。八月,高从徐达讨张士诚,下湖州,围苏州。吴元年(1367)九月,苏州城破,士诚就缚,高升任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镇守湖广。洪武元年(1368),进封荣禄大夫。三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广德候,赐诰命铁券。是时,高请命巡视广东海防城堡,整顿军队,次年四月二十七日卒于崖州(今海南省崖县),六月,还葬黄墩。追封巢国公,谥武庄。肖像祭于功臣庙。

杨兴、杨文

杨兴,祖居关镇乡杨府城。少年勇毅,有大志。元至正十五年(1355)自巢县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赞其英武,授管军千户。是年六月兴从朱元璋渡江拔采石,取太平。时元兵时有侵袭,朱元璋驻师守御。兴独与诸将进取溧水、溧阳,每战先登,升管军万户。十六年二月。兴破敌水寨,三月攻克南台,后随诸将乘胜克镇江,升管军总管,旋进军常州。十七年克常州,取池州,十八年克通州(今江苏南通县)。至正二十一年(1361)秋捣毁江州(今九江市)陈友谅都,陈友谅奔武昌。二十三年七月,从朱元璋再次征讨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兴以死效忠,殁于阵。
杨文,兴之子。兴战死后第二年,以文管领本部神枪,初战庐州。至正二十五年克赣州、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南雄(今广东南雄县)。二十六年,从大军征湖州。吴元年(1367)取山东破诸州。洪武元年(1368)克河南嵩、汝、怀庆、山西、泽、潞、平阳、绛州、太原等大片中原地带,再出潼关、攻西安、凤翔、秦州、巩昌、临洮、庆阳。三年授皇陵卫百户,进军定西(州名,今定西县),遇王保军,文击溃王军,再由秦州南出,克复兴元。九月文奉诏还京,授承信校尉。
洪武四年(1371)闰三月,文调隶广西都尉。十月,随高佥事征南宁、宣化等地。五年,平复麓川。八年十二月调任桂林左卫。九年元月抵平乐府平瑶人叛乱。九月再平象州、武宣。十年十一月,升六安卫右所千户。十二年升本卫副千户。十四年随安庆侯仇成征讨容美等洞,既而从征云南。洪武十七年应召还京,翌年,升建昌指挥佥事。
洪武二十一年调征禄肇翼子卜落瓦等“蛮”,七月进讨东川,八月克百居等寨。二十二年授世袭诰。二十五年四月,土官月鲁帖木儿叛,文率卫兵抵御,叛军攻城,文力敌,伤敌众多;五月敌退入山寨,文率所部平复州里。设置关寨;七月文追月鲁帖木儿至打冲河陷各寨。土官既平,文应召还京,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诰封骠骑将军。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升文为左军左都督。授特进荣禄大夫。二十八年正月掌中都留守司印,充任总兵官。征讨广西,平复南丹、奉议、庆远之乱。

洪武三十年正月,文奉命往辽东指挥操练兵马和负责屯田。同年七月被召回充任大总兵,挂征南将军印往征五开“蛮”人。太祖朱元璋作征南诗为文壮行:“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马鸣甲胄乾坤靖,风动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欲何逃。大标铜柱归来日,庭院春风庆百劳。”文至,采取镇压与安抚结合,对“蛮”人中首恶者用机设奇兵擒杀之。对一般胁从者实行招抚,并设铜鼓等若干卫所安边民。三十一年五月任总兵往开平设防,闰五月奉召回京。永乐四年(1406)正月病故,赐葬县内梅山乡杨府山下。子杨和、孙杨通、曾孙杨廷选世袭羽林右卫指挥使。

仇成

仇成(1324 ——1388),铜闸镇人。少年时有胆略。元至正十五年(1355),投奔驻军和州的朱元璋。时朱元璋以和州为根据地,与东边的张士诚和西边的陈友谅两股农民起义军争夺地盘。朱元璋觉得仇成为人豪爽,遂留作警卫。六月,仇成跟随朱元璋渡江。攻克采石、太平,又随大将徐达攻克江苏的溧水、溧阳。至正十六年二月,随朱元璋攻克金陵,又从诸将等攻克镇江,朱元璋很赏识他,授“领军先锋”之职。九月,随徐达攻克常州。至正十七年四月攻克宁国,十月攻克池州。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九月,随常遇春攻克衢州。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善战,所向必克。朱元璋提升他为统军大元帅。至正二十年 (1360)五月,陈友谅的军队进犯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被仇成与诸将击败。至正二十一年,仇成随军西征,先后攻占安庆、江州。次年任安庆守将。至正二十三年,随朱元璋领兵北上,拔安丰,攻庐州,击败张士诚一部。得悉陈友谅围南昌,遂从征,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尽歼谅部(陈友谅中流矢死)。朱元璋提升他为留守中卫指挥佥事。至正二十五年,从大将克泰州,二十六年克高邮。四月,相继攻克淮泗寿颍诸州。八月,从大将伐张士诚,十月取湖州,十一月,进围苏州。二十七年擒张士诚以归。这时割据温州、台州、庆元一带的方国珍,为形势所迫向朱元璋投降。江南大部平定。朱元璋提升他为留守左卫指挥使,仍命驻守安庆。洪武二年,升为大都督府都督佥事。洪武十二年命视大都督府事,封为安庆侯。洪武十四年六月,四川少数民族暴乱。九月仇成统兵平定之。十月,又跟随大将傅右德征服云南。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病故,迫封为皖国公,谥庄襄,赐葬钟山。

李信、李彬


李信陶厂镇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和州归附朱元璋。六月,随朱元璋渡江,克采石、太平、溧水、溧阳。至正十六年三月,随大将汤和克镇江。十七年克常州,被选任前部先锋,驻守常州,至正二十四年,随汤和攻克庐州。二十六年克湖州。二十七年克苏州,被任命为百户管军。十月,从征庆元等处。十二月,克福州。洪武元年正月,克延平,循海班师,统一了浙江、福建。是年,朱元璋出兵北上,李信随汤和北征,先后攻占了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洪武二年十二月,授“昭信校尉”。洪武三年正月,调太原守御,六月调守潞州,升太原卫管军副千户。洪武四年三月被封为武略将军,改任潞州卫千户。洪武五年进征和林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元亡后,其残余势力以此为政治中心)。洪武九年三月,统军渡黄河,至四月二日,与元朝残余势力伯颜帖木儿大战,克之,俘获甚多。洪武十一年二月被封为武殷将军。九月,升济州(山东济宁市)卫权(暂代)指挥佥事。驻守北京(今河南开封市)。洪武十八年授明威将军。二十年三月远征漠北,获虏有功。二十二年李信赴京,自陈年老征伤,乞致仕。二十五年,应召至京,特升辽东都指挥使。三十年九月卒
于官。

李彬

李信之子。洪武二十二年袭父职任济州卫指挥佥事。二十四年随颍国公傅友德远征漠北,打击元朝(北元)的残余势力,后率军驻守北平。二十五年,同刘都督等官于宣府、兴和、大兴、怀来、万全、云州等处,踏量城基,督众修筑长城。二十七年三月,统领官军修筑宣府及德胜口城。八月,补修德胜等关口。二十八年三月,总率北平都司燕山左等卫官军,修筑万全、怀来二城。二十九年,北边有警,领本卫官军出口征哨于泥河营(甘肃东部)及内蒙东部、北部,至秋返回北平卫所。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擢为先锋,因转战有功,永乐元年(1403)被封为同知右军都督府事丰城侯。后巡守海疆,防倭入侵。永乐五年奉命率军平交趾(今越南)。十四年,镇守交趾。二十年正月,病故于交趾。追封茂国公,谥刚毅,葬于陶厂。

李衷灿


李衷灿(1615——1676),字藜仲,号梅村,东山乡人。衷灿幼承家学,年19应童子试,获第一。清顺治五年(1648),登举人副榜。初授推官。顺治十年,任陕西省洵阳县知县。后历任冀州,荆门州知州,卫辉府同知,归德府代理知府。历官近30年,所到之地皆能体恤民情,识拔人才,有所建树。
居荆期间,正值清军集中兵力,分路进攻川、鄂边界农民起义军李来亨等,衷灿竭力转运粮饷,支援清军。丈量田亩令下,有人劝其严加查核,衷灿以为不可。说:从长远计,不如藏富于民,为朝廷保留元气。于是令民自报所垦田亩。民感激,自报千余亩,此举深得朝廷嘉许。

衷灿清廉自守,生平以阐明理学为己任。居家时,尝题一联于卧室,以明其志:“支离漫学陈同甫,了悟吾师陆象山。”表示自己对南宋思想家陈亮(字同甫)和哲学家陆九渊(学者称象山先生)的仰慕。象山曾知荆门军,衷灿知荆门时,因书其衙斋名“景陆堂”。与诸生讲学其中,人皆以为象山复出。与学者语,能从日用言行实践中,探讨心性本源,剖析精要。荆人感奋,于县西蒙泉之上,为衷灿立生祠以祀。守卫辉,访名儒孙奇逢,虚心求教,印证理学,时人称其贤。
康熙十五年(1676)春,衷灿告退归里,清风两袖。是年十月十四日病逝。后入乡贤祠。所著《俟正录》、《忧是商略》,《景陆堂或问》、《通书纪性六则》等数十卷行世。其《拳拳录》、《晚闻编》,《颜巷录》载《四库全书·艺文志》。

邱文江

邱文江(1860——1911),字宗海,祖籍福建省龙岩县人。少有大志,喜读书。幼随父经商居合肥。20岁弃学就工,入南京制造局,习机械制图。在此十余年,成绩颇著。时值清末,外侮方殷。国势日危,文江激于爱国热情,毅然辞去制造局工作,来含山北乡邵湾村购地务农,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所住地方,因广植花木,当地人叫“邱家花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江在古河镇创办私立新兴小学。以学校为掩护,向群众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历时既久,文江周围聚有王甲三等一批反清爱国志士,引起地方官府严密注意。

为考察革命形势和暂避风险,光绪二十九年(1903),文江赴合肥、寿州、颍上等地,先后与王占一、张孟介、吴畅谷、龚振鹏、王正藩等革命志士取得联系。相约缓急相济,待机起义。

宣统二年(1910),文江赴南京,在将军铁良新军中,进行策反工作;锐意结交骑尉赵克侠,以便从中举事,因清廷对新军防范甚严,未果。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告捷,长江沿岸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拥护共和政体。此时江宁提督张勋独效忠清廷,对抗江浙起义军,加紧控制滁、全、和、含等州县。文江认为起义时机已到,遂匆匆返回邵湾,召集王甲三等,密商起义大计。迅即组织起义军民千人,并组织一支敢死队,以四子和庚为队长。一面派得力助手前往浦口,劝故交左金台(张勋部团长)率部起义,切断张勋归路;一面令次子砥青兼程往合肥,约请吴旸谷等人配合。同时,在今骆集乡黄山峰山庙内举行誓师大会,宣布起义计划和纪律。因所购军火未能及时运到,募集军款受到阻碍,原定农历九月二十八日起义日期,被迫推迟。迁延日久,事机失密,全椒县清廷知县邵正丙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公历12月30日)带兵夜袭邵湾村。文江不幸被俘,五子御鸣突围时遭射杀。六子象峰被擒,一老妇出于对革命同情,认为己子,得免。砥青抵肥后,合肥已成立军政府,派军来援,途中得悉文江起义失败,乃折回。

文江被俘后,大义凛然,斥邵正丙甘为虎伥,残害百姓,随即在古河镇遇害。民国20年(1931)10月,象峰任山东省曹县县长时,为其父补开追悼会,国民党军政要人送唁电、挽联甚多,缅怀其民族民主革命精神。

王再生

王再生(1903——1927),原名王继香,后改名王湘、王再生,曾化名李胸云、李复和、李庭汉。长岗乡山王村人。9岁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小学就读。民国11年(1922)小学毕业,次年学习于南京钟英中学。

民国14年(1925),王再生受革命形势熏陶,与吕文远等在钟英中学组建国民党区分部及进步群众团体“协进社”,出版《协进》期刊。此间,王再生阅读与购买《向导》周报、《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和鲁迅著作等许多进步读物。逐步提高马列主义水平与革命觉悟。“五卅”惨案发生后,南京各界随即爆发反帝爱国运动。王再生紧跟共产党,斗争在前,表现突出。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派往浦镇铁路工会任秘书。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4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经济斗争委员会,王再生被推选为委员,参与负责下关地区工人运动。王再生在浦镇铁路工会的活动引起军阀注意。南京地委调他到下关龙江桥“五卅工人学校”工作,随后为筹措经费,王再生返回家乡,在含山、和县主要集镇和较大村庄殷实富户的开明人士中进行募化,经半年努力,筹集一笔经费,返回南京。由于王再生一心革命,积极工作,善于接近工人群众,很快在下关人力车夫中建立党的支部,在沪宁铁路南京机务段办起工人夜校,在英国领事馆也建立革命联系。这年夏秋,五卅工人学校、南京机务段夜校被军阀政府搜查。党组织从安全考虑,调王再生去上海,以中共地下党交通员身份到吴淞机厂工作。此时,国民革命军已向两湖、赣浙胜利进军,孙传芳在上海统治已摇摇欲坠,上海党组织领导工人反军阀斗争空前高涨。10月16日,上海总工会召开会议,商量起义事宜,决定破坏沪宁铁路,断绝军阀孙传芳后方军事运输,以配合北伐军在江西前线总攻击,并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创造条件。21日,王再生、孙津川带领5 名工人前往镇江西站扬旗外破路。23日清晨,孙传芳开往江西军运列车在镇江翻车。10月24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一次武装起义。之后,军阀政府查禁刊物,封闭进步团体,逮捕革命群众。王再生处境十分艰难。他一面迁移住址,一面改名、化装,往返市区与吴淞之间进行工作。

民国16年1月,中共南京地委建立职工部职工运动委员会,王再生是委员之一;同时任沪宁路党的负责人。3月13日,王再生领导南京下关铁路工人参加沪宁、沪杭甬两路同盟罢工,破坏南京至镇江铁路,阻止军阀孙传芳军事运输。举世震惊的“四·一二”大屠杀以后,国民党军查抄两路总工会会所,逮捕总工会委员和工作人员17人。嗣后,王再生根据党的指示,回家暂避。不多天,回沪继续投身革命。他说:“为人在世,总有一死,碌碌无为而生,生有何意;为革命而死,死了也是光荣的。”王再生回沪后,继续领导吴淞机厂工作。此时,上海白色恐怖严重,每天都有革命者失踪、被捕、牺牲。王再生的父亲闻风后,派其妻弟持家书专程赴沪,劝其返里。王再生仍以革命为重,没有回家。不久,为安慰父亲和妻子,他给妻弟写封家信,托词经商,隐瞒真情,信中写道:“欲补金瓯之缺,扫除舶来品之充斥,拯救平民啼饥号寒之痛苦,舍斯途而莫由。此愚见经营商业,忍饥受苦者此也,非无的放矢,而有其他意图耳。”铿锵言词,可窥其宏图大志。同年6月底,王再生因叛徒告密,在吴淞被上海警备司令部秘密逮捕,化名李庭汉。在监狱中,王再生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红烙铁等酷刑,毫不畏惧,表现了共产党人不可征服的钢铁意志。敌人两个多月的严刑逼供,未获一言半语,8月底王再生在龙华被秘密杀害,年仅24岁。

张学宽

张学宽(1870——1931),字栗庵,褒山乡下垅村人。后定居含城。学宽童年,家贫力学。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弱冠以前,已博览群书,熟读经史百家。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旋授山东莱阳知县。辛亥革命后,谢政返里,购置田庐,专事著述。
学宽工古诗文,精通音律,擅长书法金石。民国初,高铁军任和县知事。重修镇淮楼,请学宽作序。序用骈文写成,古奥典雅,能协音律,时人多有赞誉。中年以后,学宽锐意学医,终成为远近闻名之儒医,许多疑难杂症,垂危病人,经其诊治后起死回生。有一年含山大疫(霍乱流行),四乡病人向其求医者,每日近百人,由是医名大振。
学宽给穷人看病,不计脉金,对赤贫户还免费给其治疗,甚至自己拿钱替病人买药;但对富有之家,索价很高,他常对人说:“此乃掳富济贫之术也。”学宽集有《验方汇编》,收有古今医治疑难杂症200多例。
学宽常在和、含两县流动居住,曾设杏坛课徒讲学,所授课本精心选定。教学中,他注意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慧眼识人,善于发现学生中人才。当代书画家林散之,青年时也是他的学生,他见林酷爱绘画,遂作书致黄宾虹先生,荐林在黄先生门下学画。后来林在其诗文书画集序言中说:“微先生之指点,吾焉有今日。”
学宽藏书甚丰,有18橱,内有历代碑帖300多册。自著书《易经注》、《书经新义》、《荀子新义》、《存书》、《三传新解》、《观复堂诗文集》、《四书札记》、《验方汇编》、《金石考证》等。其中《四书札记》、《观复堂诗文集》,在其死后曾铅印数百册,其余著作未能付梓,皆佚。

王恺銮

王恺銮(1888——1938),字怡臣,环峰镇人。早年以官费考入北京师范学堂。学习期间,撰写《邓析子校正》,由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民国6年 (1917)毕业后,先后执教于五河、英山等中学,后回家乡任教。恺銮博学多才,教授国文、英语、数学三科,属“全能式”教授。
民国22年11月,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不满蒋介石不御外侮政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恺銮连襟李立民,时任福建闽候县长,急邀王恺銮赴闽共举大事,恺銮星夜兼程赶往福建,参加这一革命义举。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面对家国沦丧,山河破碎,恺銮痛心疾首,感慨系之,曾赋诗明志:“五十韶华逐逝波,家亡国破继无庐;生难杀敌非夫也,力不从心奈老何。”
民国27年,含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王恺銮耻于做刺刀下“良民”,携全家老小,避难骆集。闻听家中藏书及其所著《文心雕龙补注》原稿等著作被焚烧、撕毁、丢弃、散失,斯时,恺銮捶胸顿足,涕泪俱下。此后,郁郁寡欢,愤懑不已,进而水米不进,卧床不起。是年秋,殁于骆集韦庄。

周璧

周璧(女),原名俞道明(1916——1940),环峰镇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曾在含城南门初级小学任教三年。周璧长期阅读“五四”时期进步书籍,追求新思想。在县城率先剪掉长辫。这一社会叛逆行为,对当时青年女子来说,是极其不易的。
民国26年(1937),周璧与县城进步青年刁筠寿,结为伉俪。民国27年,在战火硝烟弥漫的含山,她支持刁筠寿积极参加抗敌后援工作。民国28年春,驻含城的日本侵略军暂时撤离,周璧随流亡群众回城。这时,含山地下党组织经常以刁筠寿家为活动地点,周璧担负警卫放哨任务。民国29年春,周璧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新四军奉命开辟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抽调一批干部到新区工作,周璧向组织积极要求参加新四军东进大队,被批准分配至苏北高邮湖黎城区磨脐乡任指导员。
磨脐乡是刚开辟的新区,敌情复杂,敌顽、土顽暗中勾结,企图颠覆抗日民主政权。她勇敢地组织群众展开向地方豪绅夺枪、借粮斗争。6月28日,周璧在乡政府召开大会,被混入乡政府的“乡长”诱骗绑架,六、七个粗野大汉,对她横施暴力,周璧愤怒地斥骂暴徒;“你们为什么抓我们,我们有什么罪?你们这些民族败类,不改邪归正,自己不抗日,还不准人民抗日,配做一个中国人吗?有本事跟日本鬼子拼去……!”匪徒们气急败坏,周被打得鲜血淋漓、遍体鳞伤。最后,丧心病狂的匪徒们端起刺刀刺向她的胸部,周壮烈牺牲。

庆承文

庆承文(1874——1940),字西琴,环峰镇人。清末秀才,与张治中结为挚友。精中医,长书法,以勤学不辍、好善乐施为乡人所敬仰。
早年,家境贫寒,为谋求生活,光绪十九年(1893年)被介绍受聘于南京李鸿章长子公馆作启蒙师。李公馆藏书甚富,其中中医典籍颇多。在这里他饱览群书,开阔眼界。每于课读之暇,潜心研究中医药典,乐此不疲,颇有所得。一天,李鸿章长子瘟湿病重,遍请南京名医治疗会诊,月余不见起色,垂危旦夕。主人全家慌乱无措,有一侍者进言请他诊治。他详加询问,认真观察,静听声息和仔细切脉。对处方慎作配伍,惟恐差池,并嘱侍者随时告诉他,倘有哭声即备卷行李逃逸。突然间,病者药后精神转佳,且思饮食,再经复诊,数日后痊愈,公馆主人邀集原会诊医生作陪设宴酬谢他。席间,他以经典为据,详细介绍该病治疗方法,指出此症并非束手无策之绝症。在场众人无不敬佩,一时名噪南京城。
回到含城后,求医者盈门。民国10年(1921),他与严道治在含城小东门创立“慈善会”,购地建屋,受到当时省府褒奖并赠匾两块。凡含城修建街道等公益事,他都捐助。民国27年含城沦陷,日本侵略者施行细菌战,到处投毒,县内瘟疫严重,一天竟死亡30多人。疥疮、疟疾等病到处流行,经他与含城中医严绍徐等人抢救,介绍利用本地产的中草药防治,城乡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庆承文在含山、和县和巢县一带,行医长达40年之久。

胡春霖

胡春霖(1882——1941),原名胡贤璋、字默青,褒山乡环塘上垄村人。少时家贫,备受地主豪强欺凌,乃发奋苦读,学而有成。年十七,以案首入学为诸生,后又获优拔,曾在本地鲍探花家教家馆,鉴于世变,弃教游学上海师范学堂、安徽存古学堂,继入北京大学,攻哲学、法律、获学士学位,后又游学日本。
胡春霖早年加入“光复会”、“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致力民主革命。曾任《中华报》编辑,先后发表《国是之定在政教合一》、《论国家当厉行强迫教育改良学制以发挥国教之精神》等文。
民国初,春霖任安徽农业学校学监主任。民国2年(1913)底至北京。民国4年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学监主任。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春霖被选为北京大学沪案后援会委员,同时还被选为北京各大学教授成立的外交讨论会文牍主任。又与李石曾、蒋梦麟等发起成立“国民外交后援会”。是年底,春霖南下广州参加北伐,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
民国19年,春霖经李济深推荐,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建设厅长。任职期间,参加筹备创办安徽大学,积极兴修水利工作,疏通河流,开垦荒山,发展林、牧业。
民国18年,李济深为调解蒋桂战争,被蒋介石诱骗软禁于南京汤山,春霖冒险探视,因而受牵连,东渡日本避难,入东京帝国大学从事政治哲学特约研究,归国后,著有《日本政治、经济考察》。
民国26年七七事变,春霖积极主张“全国团结、抗日救国”,经武汉来到四川重庆,积极参与李济深、朱蕴山组织开展的“团结抗日”活动。
民国30年3月5日,春霖参加蔡元培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在赴会途中,曾与子女胡光亚、胡士慧谈及李济深要他到安徽与新四军领导联系,开展安徽抗日活动,并表示接受李济深意见,整装待发。3月16日,突然吐血,因治疗有误,17日9时病逝于重庆。
胡春霖逝世后,生前友好李济深、张难先、冯玉祥,于右任、张治中、柯璜、黄右昌、朱蕴山等人,共同发起创办“春霖中学”于四川省铜梁县,抗战胜利后,迁来安徽芜湖大砻坊,李济深任董事会董事长。

含山县-旅游景点

 

人文景观、旅游景点众多 全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两大景区。一是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华阳洞、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谢集汤湖温泉等。二是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98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连续六年在全市四县一区中位居第一,含山中学创建成为省示范高中,含山二中创建成为市示范高中;科技创先工作于1997年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获全市科技进步考评前两名;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至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1999年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2001年在全省首家建成广电宽带数据网;卫生上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县医院和运漕、东关、环峰、仙踪卫生院等5家医疗机构分别获得“等级医院”和“爱婴医院”称号;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含城文明创建工作位居全市第二;文化事业发展较快,2001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县体育局和含山中学双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含山代表队获男子团体第一名。
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为主,水产品以甲鱼、河蟹、青虾最为驰名。近年来,我县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已逐步形成了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动物规模养殖、经果林、出口蔬菜五个主导产业和鹿系列产品、红瓜子、名优茶三个特色产品;成功地建成了3个万亩高标准优质油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养鹿基地以及青虾养殖基地、古塔路特种动物养殖走廊;组建了巢红瓜子有限公司、鹿业有限公司、名优茶开发公司和獭兔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阳牧业公司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褒禅山”牌麻油、“大平牌”纯正葵花油及茶籽油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巢红牌”红瓜子被省政府评为'98特色农产品,并成功进入上海1000多家超市,“昭关翠须”茶叶、“冻运漕青虾”获“第四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含山县-工业

 


工业形成了六大支柱 即酿造、日用瓷器、针织服装、建材、机械铸造和磨具。酿造业主要有运酒集团和金太阳啤酒有限公司,运酒集团是国家大型企业,年白酒生产能力1.5万吨,主要产品有“运沉香”、“华阳春”等中低档白酒;金太阳啤酒有限公司,是金种子集团的下属公司,年生产能力8万吨,主要产品为“狂人”、“太阳”系列啤酒。含山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日用瓷器生产企业,年产日用瓷器5000万件,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针织业年生产400万件成衣,产品远销中东、北非、南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建材业年生产能力200多万吨。机械铸造业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巢湖砂轮公司是省政府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二型企业,东关牌水泥、皖中牌瓷器、巢湖牌砂轮、运漕牌白酒等相继被评为省部优产品、省政府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此外,还形成了林头铸造、环峰祁门麻油和铜闸胶合板等三个专业市场。

含山县-风俗习惯

 


一、岁时节日
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 “春节”。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们喜气洋洋,见面互致问候。初一晨家主率家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辈叩拜长辈。春节间,亲戚邻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携带一定礼品,被拜者备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饮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两餐的)。早餐喝茶,吃早点、面条或元宵之类。中晚餐菜肴丰盛。亦有春节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废除陋习,保留良俗,倡导新风。机关团体纷纷给烈军属拜年、慰问孤寡老人、举行春节团拜和春节联欢会等活动。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县人称“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团圆。是日晚,县境各地遍闹花灯,有龙灯、花挑和踩高跷等形式(此俗民国及建国初期盛行,近年无)。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曰“吃了月半饭(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夏至是牧童的节日。旧时耕牛在该日可散放于野。县内除圩区外,其它地区有“炼谷墩”习俗(“谷墩”谐音“谷登”,寓“五谷丰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场垒一土墩,高丈许,中央栽一棵早已备好的枯树,树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烧,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家长要给牧童买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礼物。早餐后,养牛户备上酒菜到“谷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后与牧童在此共用野餐。
建国后,随着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学年儿童皆入学。“炼谷墩”习俗渐废。县人尚流行吃炒蚕豆的习俗,民谚:“夏至吃粒豆,一夏都不瘦”。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早餐喝茶,吃绿豆糕和粽子。粽子是以糯米、或糯米分别与红枣、绿豆、火腿肉等原料搭配,以鲜芦叶裹成,清香可口,为端午必用食品。中午设丰宴,饮雄黄酒,晚餐如平常。
旧时,县人以为该日邪毒之气最盛,习俗大多与驱邪相关。是日,吃大蒜、咸鸭蛋,以雄黄洒洒于住所内,涂于小孩耳鼻额头等部位,于正午将菖蒲、艾割下悬于门旁;挂钟馗画像于堂上;给孩子挂“端午锦”(此锦内装大蒜、樟脑、雄黄、陈香粉等物,以花布缝就,香气四溢),穿虎头鞋,挂长命锁,围绣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蝎子、老虎)的兜肚子。建国后,上述习俗已较少见
端午节后,县境内裕溪河、清溪河、得胜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乡民们有赛龙舟的习俗,乡人称为“划龙船”,竞赛时,河内龙舟竞渡,岸边人潮涌动,气氛热烈。此活动一般至农历六月初六日终止。
含北习俗,端午日每人要吃几个杏子和桑椹,民谚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疮。”
县人有此节给长辈拜节的习俗。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早餐食糯米糍粑,中晚餐以鸭子为主菜。晚上露天设席,置新秋果实(如菱角、柿子、石榴等)和月饼,放鞭炮以贡月,嗣后,阖家共尝之。贡月一俗,旧时很讲究,近年较少见。该节前夕,县人皆携月饼等礼物给长辈拜节。
除夕农历年最后一日,俗称“大年三十”。是日,家家将家务事处理完毕,外出人口都要尽力在此日赶回家。门上贴春联,放鞭炮,全家欢聚一堂,吃年饭。旧时,晚上全家人坐守长夜,为“守岁”。近年电视普及,全家团聚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
上述数节是县民间主要传统节日,此外,较有影响的节日有:
立春旧时于是日焚香、张灯、放鞭炮。至亲好友互请春酒。素有“新春大似年”之说,建国后淡薄。
上七农历正月初七日,俗称“上七”。是日,家家焚香祷告神灵祖先,祈求一年平安。早餐吃鸡蛋、糖、糕之类扁食,中晚餐时,先鸣放鞭炮,后全家聚餐。此节五十年代渐废。二月二群众称为“土地日”和“龙抬头”。白天乡民祭本方土地,晚间玩“龙灯”。建国后废弃。 清明县人于此节前数日即陆续去祖坟祭祖,清明节为高潮,节后停止。建国后,机关、厂矿和学校等团体组织干部、工人、学生前往烈士墓献花圈、扫墓,纪念先烈。
旧时,县人于是日折柳枝挂在家门旁,以避邪气。今废。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日”。是日晚,户户在家前屋后焚纸祭祖。建国后此俗渐废。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县人崇尚登高,地方文人相聚持鳌宴饮、吟诗作对。
冬至县人于该日起去祖坟祭祖,持续至除夕。民谚;“冬至上坟上到年,清明上坟上在前。”为祖坟培土也在该日进行。
法定节日
民国时期的法定节日元旦:1月1日;植树节:3月12日;教师节:6月3日;国庆节:10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节日元旦:1月1日;国际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护士节:5月12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辰: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1984年始);国庆节:10月1日。
上述节日,政府或规定一定假期,或组织相应的庆祝活动,气氛热烈。
地区性节日
张什一村老人节张什一系福山乡乡政府所在地。1984年,群众议订,自该年起,每年冬至日为该村老人节。是日由村长召集全村6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并设宴庆贺。

二、婚丧喜庆
婚嫁
建国前,县内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其程序分为订婚、朝节、送日子、迎娶、拜堂、闹房等步骤”。
订婚一方家长(多为男方)相中另一方后,即请媒人说合。若对方家长也满意,即请阴阳先生配合双方子女的庚八(所谓庚八,指生辰之年、月、日、时之干支),如相合,即选择吉日,填好男青年庚帖,备置聘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并带回女方庚帖,男方即宴请亲友、邻居,宣布订婚。
朝节订婚后,每年端午、中秋,男方至女方拜节。结婚当年的中秋节礼节尤为隆重,女方亲戚皆是送礼对象,礼品一般为月饼、鸭子、烟、酒等,俗称“拖酥”。
送日子“拖酥”后,男方即请阴阳先生选择婚期,说明注意事项,并告之女方,谓之“送日子”。同时以“正礼”送女方家长,“代礼”送女方父母同辈亲戚 (受者至婚期还礼祝贺)。女方在接到“日子”礼品后。便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男方彩礼的多寡准备嫁妆。俗话说:“大户人家贴钱嫁丫,中户人家仅钱嫁丫,贫户人家落钱嫁丫。”
迎娶婚期前一个月,女子渐减饮食,婚期前三日尤甚,谓之“扣茶饭”。迎娶时,男方一面在家宴客、谢媒,一面组织队伍迎娶新娘。迎新队伍由花轿前行,吹鼓手随后,一路上鼓乐不断,鞭炮声声,喜气洋洋。含中、含北习俗,男方起轿时,轿内放公鸡一只、脚炉一个,回轿时,女方配母鸡一只、土基一块,寓成双成对,新娘不忘娘家故土之意。
轿至女方门前,女方大门紧闭,男方在门外鸣炮相催,并不断向门内递一定数量的钱币—该币以红纸包裹,谓之“催门包”。女方在门内鸣炮相答。新娘上轿前,先全部换穿男方带去的“寿衣”(寿衣系给老年人准备的死后穿的衣服,意寓长命百岁)。接过父母递来的饭菜,不食,由兄弟接下,意谓丢下娘家的衣饭碗。随后新娘站在盛满稻谷的斛上,兄弟背之上轿,并陪同其至男方家,谓之“送亲”。新娘自上轿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家,谓之“哭嫁”。轿至男方门前,由全人(原配夫妇双全,有儿有女之人)在轿下置两个口袋“送亲人”将新娘背下轿,新娘踩在袋上,随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称为“传代”(“传袋”之谐音)。
拜堂新娘至堂屋即与新郎举行婚礼。一拜天地,再拜男方祖先父母,三夫妻对拜。拜毕入洞房。入洞房后,二新人先喝传杯茶,后由童男童女相陪,吃团圆饭。
闹房晚间,村邻亲友皆来“闹新房”。习俗“三天不分大小”,即无论老少皆可闹房,闹房时,一说吉利话,一答好,气氛热烈。
1951年,国家颁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办。农村逐渐废除包办婚姻,废除配庚八、坐轿、拜堂等旧俗,其余仍袭旧俗。城镇青年结婚,一般经双方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再宴请男女双方亲友庆贺,散发喜糖。或旅行结婚,或举办,集体婚礼(1988年,东山、九连分别有3对、5对青年举办集体婚礼),婚事简办成为新的社会风尚。70年代后期以后,城乡少数人家婚礼呈现铺张趋势,男方要备置彩礼、房子、家具、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物,以轿车迎娶;女方也要置办丰盛的嫁妆。
丧葬
人死后即办丧事。其程序是:擦洗死者身体,换穿寿衣(俗称“老衣”),寿衣古制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裤子。家贫者,以假领假腰配足其数以代之。换穿鞋子(俗称老鞋),为红布软底鞋。胸口盖压犁镜。脸上蒙一张草纸,称为“蒙面纸”。口中放一枚铜钱,称“含口钱”。尸体停放一段时间后方可入棺,是为“冷尸”。入棺时,先于棺底均匀放置拳头大小的石灰包,其数目以死者的年龄为准。尸体置其上,随后将棺材置于两条板凳上,并按一定规矩停放于堂屋。其下方点燃香油灯长明,称“七灯”。灯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纸条,称“招魂幡”。牌前点香烛,香烛前置一碗饭,饭上竖立一熟鸡蛋,直插一双筷子,称为“倒头饭”。孝子(死者的儿子)要日夜守灵致哀,亲友亦轮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间,亲友前来吊唁时,孝子应在门口跪接,出葬前,要让亲友与死者见最后一面,接着将棺盖封牢,出葬日选择农历单日。出葬时,孝子登门跪请八大汉,以“龙杠”、“龙绳”和“出丧杠”等丧具抬棺上山,亲友带孝哭送。棺至坟地,旧俗以稻草掩盖之,三年后择地入土。50年代后,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称为“复山”。七日,以芦苇等物扎一小梯靠于院墙引亡灵回家探视。若死者为年长者(六十岁以上),下葬后,其家庭要大摆酒席宴请前来吊唁的亲友,称为“办白喜事”。
 1977年5月,县在环峰镇建火葬场一座。同年,县倡导“废除土葬,实行火葬”的新风尚。从建场至1988年底,全县火化尸体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者火化占多数。其具体程序是:单位张贴讣告,述其历史,评其功过,尸陈火葬场。择日组织有关人员向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以盒留存。开追悼会。抚恤死者家属。
回族实行土葬,请专门清洗人在家将死者洗净,以白布包裹置于经盒(类似棺材),请阿訇诵经,后由回族亲属抬上山,再用白布带将尸体缓慢放入土坑。亲属站下方,阿訇站上方诵下土经,仪式毕即堆土。经盒带回备用。
生育
妇女怀孕期间,娘家要准备婴儿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家则于临产时炒“阴米子”,即蒸熟晒干的糯米饭,再以铁锅烘炒,俗称“催生米”,以便生育后用开水泡食。
生育后,产妇一般休养一个月,俗称“坐月子”。其间,家人准备老母鸡、猪肉等营养食品以使产妇身体得以恢复。贫穷人家,产妇未至满月即参加轻微劳动,甚至产后几天即下地干活。
产妇的家人则携红蛋等物至娘家亲戚报喜。婴儿出生三日,要为其洗澡,称“洗三朝”。洗毕,以伞遮婴儿至门外拜天地(打伞是为了避免婴儿的血腥气冒犯神灵,一说伞可使婴儿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灵保佑“长命富贵”。
出生九日,要“做九朝”。产妇娘家亲戚同来祝贺,称为“送粥米”。贺礼一般为赠给产妇以营养品,赠给孩子以衣帽、装饰品或钱币(称“百岁钱”)等物,婆家设宴盛情款待,并回赠红蛋等礼品。运漕、铜闸一带,“送粥米”不集中在九朝这一天,婆家不集中设宴。
七八十年代,城镇居民生育子女时,亲友同事一般赠给孩子“百岁钱”。其家长集中设宴酬客。
至小孩盈周年,由外婆馈赠礼品:项圈、手镯、脚镯、长命锁、饰有银质十八罗汉狗头帽、绣上八卦图案的兜肚、虎头鞋等。同时,外婆还要给孩子“抓周”—用筛镜(筛子放在稻箩上,箩内放面镜子)摆上各具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文房四宝、刀剑模型、算盘、胭脂花粉等物,让孩子随意抓取,以被抓之物作为预示孩子成年以后的发展趋向,“抓周”大多在较富有家庭流行,贫穷户则较淡薄。
寿庆
每年家人生辰,一般吃鸡蛋面条,预祝长寿。逢整数生辰,如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等,则又较一般生日隆重。
做寿年龄从六十岁开始,以后每隔十年一次,循“做九不做十”之俗,例如,六十寿辰即提前到五十九岁生日来庆贺。寿庆之日,亲友携礼祝寿,寿礼有衣料、鞋帽、钱币、寿匾、寿联、寿茶(面条、蛋、肉等食品)等,主人设盛宴庆寿。少数人家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寿桃粑粑,散给亲友和邻里。
做寿之俗,含中、含北盛行,含南则较为少见。
建国前,少数官僚豪绅给死者做冥寿,借以榨取钱财,建国后绝迹。

三、迷信陋习禁忌
迷信
抬菩萨旱久无雨,民间即抬龙王或其他菩萨至野外广场上,含南习俗将菩萨置于干涸的水塘底,敬香、朝拜祈雨,直至下雨时,才将菩萨请回庙内。
若久病不愈,则认为恶鬼缠身,家人遂请菩萨到家里去捉鬼,或将菩萨请到药铺,按其旨意取药以治病。
每年正月初,含山流传抬菩萨打桩的风俗。其步骤是:第一天晚上将菩萨抬至某家(称座家),村中各家家主皆去祈请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次日,村人即抬着菩萨巡视各村,每至一村必鸣鞭炮相迎。最后以抬菩萨者力疲时落脚位置来判断该年的吉凶。
算命此术是运用排生辰八字、相面、测字等方法来预测人的命运。算命者大多是盲人,在民间游历,收取一定费用。
叫生魂孩子、成人久病不愈,或受惊吓发烧,则认为魂魄失散在外。母亲或其他家人于夜深人静时,于户外边撒五谷边喊病者的乳名,另一家人随之答曰“来了”。直喊至病者床前。如此连续数晚。
冲喜老年人病重,家人为其赶制老衣(死后穿的衣服),准备棺材;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家人为之娶亲,但婚后暂不同居。统称“冲喜”。
唱平安戏打醮乡村若遇瘟疫、火灾或其他灾害,村民则认为不平安,遂集资请戏班子来唱京戏。60年代后,乡村一般以放电影取代之,称唱平安戏。或集资请“山人”(即道士)念诵经文,称为打醮。
上述活动皆耗资巨大,常由相邻数村联合举行。 农历七月十五祭祀是日,民间称为“鬼节”。人们于当晚到三岔路口,按先祖人数划圈焚烧纸钱,并增划一圈以祭孤鬼。
择坟地人死后,乡人即请“风水先生”寻找合适的墓地(旧称“风水宝地”)以葬之。民间认为:祖先墓地的好坏影响着家族未来的兴旺与否,故很慎重。
巫术治病巫婆以坐坛(谓某大仙附体)、细察病者衣服、朝亡(谓某死者阴魂附身)等方法,并以香灰、“仙水”、“仙丹”等让病者服用,以便敬神、驱鬼,达到治病目的。
上述习俗主要在建国前流行于民间,建国后,抬菩萨、冲喜、择坟地等消失,余俗亦罕见。
陋习
赌博其主要方式为押宝、推牌九、打麻将等。民国期间,赌博风行,运漕等镇公开设赌台,以“打头子”(从赢家抽利钱)取利。很多赌徒因赌博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建国初,人民政府明令禁赌,赌风收敛。70年代后,有回升趋势。政府屡禁未绝。
吸鸦片鸦片制作程序繁多,价格昂贵,久吸成瘾,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清末民国时期,县各镇皆设鸦片烟馆,运漕数十家,清溪镇9家,巨兴6家。出入烟馆的大多是乡绅子弟和游手好闲之徒。他们沾染此习,无法戒之,不少人因此耗尽家资,沦落街头。建国后,此习得以根除。
狎娼民国时期,环峰、运漕、仙踪等镇公开设置妓院。民国25年(1936)当地政府明令禁娼,娼妓由明转暗。建国后始根绝。
溺婴清末民国时期,贫困人家无力抚养更多的子女,又节育乏术,或因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多将刚出生的女婴溺死。建国后,此俗始废。
裹脚清末时,妇女崇尚裹脚。即在女孩幼时,家长便用布、线等将脚长期裹起来,成人后仍呈小孩脚形状。时称“三寸金莲”。民国初此俗渐废,现已绝迹。
禁忌
1.语言禁忌:
人死忌言“死”,称“老了人”、“过世”、“走了”。小孩夭折称“丢掉了”。 买中药忌言“抓药”,称“抓香茶”。中药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间让人踩,好让行人将病“带走”。
春节三日忌说不吉之言(俗称破话)。
2.行为禁忌;
春节三日忌打骂小孩。正月初一忌搓元宵,谓搓元宵是“白手打白手一年无获”;忌动铁器,包括针线、菜刀、锹等农具;忌外倒垃圾,忌外出汲水。
拜年、拜节、探望病人、婚俗中送庚帖、朝节等都必须选择上午。忌下午或晚上进行。
逢年过节或遇红(婚)白(丧)喜事忌打破碗盏,若遇之则说“打发了”、“碎碎(岁岁)平安”等语解忌。
新婚后第一个月忌空床,若无人则置两条扁担于床以代人;妇女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忌同丈夫在娘家同居;寡妇或改嫁的妇女忌出入红白喜事场所。
抬病者看病时须使病者脚向前;抬死者则使死者头向前。
出丧途经每个村庄时要鸣放鞭炮,否则被认为会影响村庄平安;客死外地者,忌将尸体抬回家;寿衣料忌用毛织品或皮毛制品,应用丝绸、棉纱织品。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时,门头上悬挂镜子,外人见之即不步入门槛探望,只在门外问候。等产妇满月、孩子病愈后,取下镜子解忌。
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忌入别家大门,商店门(俗称糟门)不忌。
婴儿首次去外婆家须用锅烟灰涂黑鼻尖,身插桃树枝,背上束红带,以便驱邪逐魔。
3.其他禁忌
喜鹊忌下午叫,俗称“早报喜,晚报丧”。
晚上忌闻猫头鹰叫。俗称其叫声预兆“一更火,二更丧,三更四更叫天光。”
小孩忌食鱼卵(俗称鱼籽),谓食之不识数;忌食未孵成禽的家禽蛋,如鸡,鸭、鹅等蛋,俗称“妄蛋”,谓食之不聪明。
建房时,房屋中梁(木剑)和房屋山墙(土剑)皆忌对着前面人家的堂屋大门和香火,否则会影响人家平安。前面人家的烟囱忌对后面人家大门。

四、衣食住行

服装民国时期,农民以自织的土布(俗称“家织布”)为衣料,颜色多为红、绿、青三色。夏天着裤头,肩披一条约五尺长的粗布巾。冬季上着棉衣,式样男为对襟,女多为大掩襟;下着扎脚棉裤,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传,俗语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乡绅富豪夏穿洋布长衫,女穿旗袍、罗裙;冬着皮袄(质地为羊皮或狐皮),外罩马褂。春秋多以中山装、长衫和套裤为主。
建国初期,主要沿袭旧习,布料主要采用细平布、花布和哗叽等,后普遍流行卡叽、灯芯绒(60年代);涤确良、涤卡、毛料(70年代);呢绒、涤纶、尼纶(80年代)等。 颜色多为蓝、黄、灰、黑等,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艳丽,花样繁多;式样主要有中山装、列宁装、军便装、西装、青年装、学生装、工作服、喇叭裤、牛仔裤(春秋);棉大衣、滑雪衫、羽绒衫、夹克衫 (冬);冬类裙装、香港衫、衬衫、单裤(夏)等等。
鞋(袜)清末民国期间,日常多穿土布鞋、草鞋,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窝子做的雨鞋或钉鞋(此鞋底部密钉铁泡钉,鞋帮密衲棉线,以桐油涂外表数遍,不渗水),少数富户着元宝口胶鞋。妇女多着自制的绣花布鞋。
建国初期沿旧习,后逐渐流行力士鞋、解放鞋、旅游鞋、球鞋、皮鞋(春秋),塑料凉鞋、塑料拖鞋、皮凉鞋(夏)、布棉鞋、皮质棉鞋(冬)。雨天穿浅、深筒胶鞋。80年代妇女多着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民国时,城乡居民大多不穿袜子,少数穿口袋式套袜,男白粗布质,女黑布质。建国后,普遍着“丝光袜”、“棉纱袜”,80年代着尼纶袜。夏季时,城镇男着薄丝袜,女着长筒丝袜,农村大多赤脚,下水田劳动时有穿超过膝盖的长筒水袜,以防蚊虫蚂蟥叮咬。
帽清代秀才、贡生、举人等戴官帽,以黑绸布制,上饰红色小球。
民国时期,乡绅戴“礼帽”,贫民戴狗头帽、四块瓦板鼓帽,富家子戴绣花风帽。妇女以花头巾扎头,老年妇女冬季戴包头,或戴青布巾。建国后,农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旧俗,城镇居民及农村青年人多戴黄军帽、鸭舌帽、工人帽(春秋),棉军帽(冬)。
首饰(发型)旧时,年轻女子用红毛线(又俗称“头绳”)扎辫子,式样为“榔头角子”,已婚妇女梳“粑粑头”、戴簪子、插头钗,其饰品银质居多,少数为金玉质。抗战期间梳“柿子头”,戴耳丝(即耳环,为金银质)。娇惯男孩左耳扎孔戴耳坠子(民俗称耳扎孔系破相能折灾),戴银手镯、脚镯、项圈等,佩长命锁。乡绅戴金戒指(俗称金箍子)。男性发型多为“平头”,后梳“西洋装”、“分装”。
建国后,年轻女子先流行梳双辫,后剪耳朵毛,其余皆沿旧习。至1978年后,理发运用护发、染发、烫发、吹发等技术,男女青年发型多样。但老年人发型依旧。与此同时,戴金银首饰之风在民间流行。

主食民国时,贫家随季节而改变饮食。春季农忙时,多食野菜饭、粥;午收后,以水磨麦子“连麸捣”(即麸与面混合物,又称“驴叹气”)食用。农历七、八、九月多食籼米;农历十月份,以瓜菜、山芋为主食,俗语说:“镰刀上墙、家中断粮”。农历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两餐,为菜饭或菜粥,俗称“糠菜半年粮”,少数富裕人家常年主食大米。建国后,县人普遍以籼米为主食,并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时,以面粉制成馒头、粑粑、面汤、面条等食用;夏收后,以籼米和粳米混合磨制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后,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阴干后成阴米子食用;春节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制成糖稀分别配以“阴米子”、芝麻、黄豆、花生等制成各种糖果食用。
餐次农村习惯早晚粥、中午饭。农忙时,下午于田间增吃一餐,谓之晚茶。城镇居民中年长者早餐有喝茶、吃早点的习惯。名早点有油炸巴巴、炒面皮、煮干丝、烧卖、饺子、各类包子、五香蚕豆、糍粑、油条、麻花、团子、方糕等等。其余早餐以烫饭、炒饭、粥为主,中餐煮干饭,晚餐多炒饭。
菜肴农村以蔬菜为主,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则宰杀家禽、采购荤菜。城镇居民在70年代以前,以素菜为主,辅以荤菜,近年荤素并重。
素菜有白菜、萝卜、菠菜、芹菜、包心菜、韭菜、茼蒿、苋菜、空心菜、花菜、芥菜、油菜、芫荽、莴笋、黄瓜,南瓜、冬瓜、北瓜、丝瓜、瓠子、菜瓜、西红柿、鸡心菜、胡萝卜、洋葱、茄子、辣椒、黄豆、扁豆、四季豆、土豆(马铃薯)、甘薯、红豆、蚕豆、豌豆、藕、蘑菇、银耳、海带、姜、蒜;豆制品有豆腐、千张、干子、豆腐果、豆汁皮(人称“皮子”)、皮棍(腐竹)、豆芽菜、豆圆、豆饼等。
荤菜有猪肉、家禽肉、牛肉、羊肉、狗肉、野鸡、鱼、虾、蟹、鳖、黄鳝、河蚌、螺蛳等。
地方名菜有挂炉烧鸭、清蒸鳜鱼、八宝鸭、八宝饭、醋肉子公鸡。
县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冬季,喜腌制各类蔬菜、鱼肉、家禽、辣椒、生姜、香肠等食用。

住房民国及建国初期,县境普遍居住土墙草房,没有窗子,厨房,不设烟囱。乡绅和城镇居民多居砖墙小瓦房,其中运漕镇街道建筑多为两层木楼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渐兴土木结构的瓦房,但土墙草房仍占主体,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城乡建房以砖墙瓦房和楼房为主。其造型美观,宽敞明亮,平房较常见的是五间,中间敞三间,两边各隔一间,名曰“明三暗五”,楼房一般为二层。每层三至六间不等。
建房旧时,建房先请地理先生选择屋基地,定大门向并择吉日动工兴建,建国后此俗废。上梁前一天,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届时,两旁柱上贴对联:“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正遇紫微星”,同时,在大梁上挂红布,焚香放鞭炮,然后由木工上中梁,木工边作业边说好。房主先蒸一笼糯米饭或包子,寓“蒸蒸日上”之意。并撒喜糖让孩子们哄抢,以哄托喜庆气氛。上梁后,房主还要给木工包喜钱。
单位建房无此习。
迁居旧时,迁居须选择吉日,一般以农历八日为安。于天亮前进行,取“越搬越亮”之意。届时先焚香,放鞭炮,后搬家俱,亲友皆来贺“乔迁之喜”。此俗今已淡化。

民国时,县人外出绝大多数是步行,少数富绅坐青布小轿或软轿子。运输货物以肩挑为主,少数利用小木船、送脚毛驴等运输工具。建国初期,基本上沿习旧俗, 60年代后,乘坐汽车、火车、轮船等(此三者建国前虽已在境内出现,但数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运输时以板车为主。同时,拖拉机、汽车等运输已出现。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自行车逐渐在城乡普及。汽车客运中,国营客车普及;私营三轮车、面包车也发展起来,并与国营客车一起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铁路沿线居民则多乘坐客运火车,沿线有关单位多利用货运火车大规模运货。裕溪河、得胜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机动水泥船载客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