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效应管栅极电流: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免疫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创新利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32:52

登记号:201191465   分类号: S326

  主要完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秦学毅、冯锐、黄凤宽、郭辉、黄所生、唐建淮、吴碧球、李云祥、刘百龙、李安国、武波、韦素美、朱汝财、李道远、罗善昱

  任务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            推荐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登记日期:2011年3月25日

  1.课题来源:

  (1)广西科学基金项目“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编号:桂科基0144004),经费5万,实施年限2001-2004年。已结题。

  (2)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免疫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创新利用”(编号30560075),经费20万,实施年限2006-2009年。已结题。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稻褐飞虱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最为主要的虫害之一,药用野生稻是当今稻属种中具有对褐飞虱最强抗性的育种材料,抗谱广,同时对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具有一定抗性,是水稻育种的宝贵资源。本项目通过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收集鉴定筛选,对优良材料深入研究,发现抗性新基因,创新育种新材料,选育出表现良好的抗性恢复系。这对促进水稻育种和生产有重要作用,对解决高产优质不抗褐飞虱难题有重要意义

  3.主要成果

  (1)通过对199份药用野生稻进行抗褐飞虱鉴定,发现0级(免疫)广谱高抗材料3份,1级广谱高抗材料89份,免疫广谱高抗白背飞虱抗源46份。(2)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级(免疫)广谱高抗材料YD2-1665的抗性基因是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3)等位性测定结果分析,抗源的抗性基因与Bph1、Bph3、Bph6、Bph9、Bph10、Bph13、bph2、bph4、bph5、bph7、bph8、bph11、bph12、bph14等已知抗性基因不等位。(4)对药用野生稻YD2-1665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发现在第3染色体上,与现有基因位点不一致,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Bph28(t)。(5)首次利用药用野生稻抗源材料培育出1个抗褐飞虱的恢复系--“药恢128”。同时获得一批中间创新材料、2个抗褐飞虱异源附加系,51个具有抗白叶枯病、抗白背飞虱、高蛋白等优异性状的异源附加系。

  4.创见与创新

  (1)首次在广西药用野生稻种中发现3份稻褐飞虱广谱免疫高抗抗源,89份1级高抗抗源,其免疫广谱高抗抗源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2)在药用野生稻中首次发现了稻褐飞虱免疫抗性新基因Bph28(t)。

  (3)首次利用药用野生稻抗源YD.2-1665培育出对褐飞虱具有3级抗性的恢复系--“药恢128”。同时获得51份异源附加系,2份抗性异源附加系。

  (4)初步地培育出了“药恢128”与6A不育系的杂交组合,该组合在桂林进行试种,产量达543公斤,经桂林市植保站调查,表现出很好的抗性。其抗性恢复系正在逐步应用于杂交水稻生产。

  5.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新褐飞虱抗性资源、新抗性基因、新分子标记和新的抗性育种材料,这些成果已提供给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武汉大学等十余家育种单位,目前引用单位利用提供的中间材料育成了新的抗性材料。本单位利用药用野生稻培育出的新恢复系--“药恢128”与特A、博A和6A进行了配组,经广西农科院植保所鉴定和桂林市植保站调查,以及在灵川和临桂等县试种,表现出很好的抗性和丰产性。这些成果可以加快抗性新品种的选育,解决目前生产上缺乏抗性品种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及市场前景,潜在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在稻褐飞虱抗性研究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科学意义,具有显著的潜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