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奇雕刻机怎么样:【人生哲理】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如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9:00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如丝缕般交织在一起。
当俞伯牙依水将瑟瑟琴声幽绕山谷的时候,于江之上的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那么深奥而又玄妙的琴声,竟被钟子期如此巧妙地领悟。你难道不认为这正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吗? 依山临江的感受让钟子期感叹世间竟有如此一位能与之交流的知己。 所以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断琴而誓,不再弹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与心交流的人,存在的意义何在?
这个故事曾在千百万华夏子孙的内心泛起波澜,它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正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交流难,但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又谈何容易。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面对仕途的坦淡,毅然选择了与明川秀水为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烦恼抛之脑后,与大自然交流,才是他人生乐趣之所在。与月相邀相怀而后卧水而终,更让人觉得李白对万物的依赖。 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在与自然的交流中找到了恬静;“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在与“野草”的交流中找到了坚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与洞庭湖的 交流中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安石在与山的交流中体味了另一番人生的境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在与黄鹤楼的交流中领略了一种超脱自然的感叹。
如何处世交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如水的友谊,历来为人们所钦羡与身体力行。"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是晋人陆凯与友人范晔分手时写下的传世佳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是唐朝诗人杜甫在至友即将来访时内心喜悦的自然流露。多么美妙的语言!多么美好的情感!这些诗句所表达的友谊意趣隽永,如涓涓清溪那样令人神往。
据野史载,两晋南北朝时,佛学宗师慧远、道学宗师陆修静及大诗人陶渊明同居庐山上。 一日,陶渊明和陆修静来到东林寺访慧远。慧远历来送客不过门前虎溪,这一次言淡忘情,竟过了虎溪;这使后山的老虎都看不惯了,吼叫起来,三人相视而笑,这就是我国古代极有名的佳话“虎溪三笑”。李白、黄庭坚为之写过诗,苏东坡以之为题材画过《三笑图赞》。尽管余秋雨先生考证出这三人虽然都先后在庐山住过,可并没有见过面,但我们仍然愿意相信“虎溪三笑”是真的,我们的民族应该有这样雅致的友谊佳话。
同为大学者的陈寅恪与梁启超,无半点“文人相轻”的陋习,堪称“君子之交”的典范。被称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曾留学欧美诸国,精通十几门外语,专攻过十几个专业,他的学生中有好多后来都成了名教授,可他却终身没得过任何学位。他1925年回国后,欲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院。校长曹云祥因其没有学位不想要,梁启超知道后生气地对曹校长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即陈寅恪)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就这样,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国学院公认学问最大的“四大导师”,而陈寅恪尤为突出。当时国学院的院长吴宓曾对人说过:“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而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你我,不过尔尔。”陈寅恪后来的辉煌,自然与梁启超当初的力荐是分不开的。他们那雅淡如水的友谊,永远地写在了现代学术史上。
正如欧阳修所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那些“甘若醴”的友谊大都经不起考验,所谓“酒肉弟兄千个有,落难之中无一人”(冯梦龙浯)是也。因为这种友谊的基础不是散发雅淡气息的“同道”,而是充满俗气的“同利”。西方哲学家西塞罗说的好:“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认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确实,真正的友谊应是雅淡的,是与谋利绝缘的。那些“甘若醴”的友谊绝不会地久天长。
多一些“君子之交”,少一些“小人之交”,这世间就会变得美好起来,朋友不在多,关键看对方能否感染或帮助自己积极向上。鲁迅曾写给好友瞿秋白这样一幅对联:“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窃认为,这两句话道出了友谊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