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装备界面太大:魏武挥:韩寒及韩寒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53:48

韩寒及韩寒现象   

2012-01-27 16:31:25|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对于一个不上班的日子多于上班的日子的人来说,其实放假挺无聊的——这倒不是炫耀,而是实情。所幸的是,由麦田引发的这一轮网络口水战,给我这个假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大概没有任何网络事件,引发我如此之大的八卦兴趣了。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看得挺多,就忍不住想唠嗑两句。

“韩寒及韩寒现象”这个标题,我在2010年2月写过同名的博文。当时的中心观点是这样的:韩寒是一个尖锐而不深刻的人。但我对韩寒的早期文章,看得极少,于是搞混了他挑战的对象(不是郭敬明,而是白烨)。虽然这个事实搞错了,但我依然没有动摇过我的这个观点,直到今天还是这么认为:就社会问题写作,韩寒就是一根针,扎得会很痛,但不致命。

于是,当韩寒一玩起深刻的命题时(韩三篇),就略显得苍白了。这方面,有很多人对他的三篇从学理上进行了批评,这里不再赘述。但韩寒也就是个人,既非神人,也谈不上天才,一个普通人而已。要他既尖锐且深刻,有点过分。韩寒的话不是一句顶一万句,逻辑错误的地方不是没有,也就不必苛求了——要说韩寒是当代的鲁迅,那是有些媒体的吹捧,我倒以为,会深深捧杀了韩寒。

关键看你的诉求。你是想寻求一种阅读的快感呢,还是引发一些略显深刻的思考。如果需求是前者,韩寒是当仁不让的一个推荐对象。如果是后者,咳,还有大把的选择(比如我推荐一下熊逸的包括春秋大义在内的系列作品),韩寒未必是最佳的。

重点是韩寒这个现象。麦田发起了第一轮的挑战,对于麦田这个人,我在知乎上有个回答,可以参考。在那个回答中,我也表达了对某些媒体的不满和不屑。在我看来,麦田其实不是挑战韩寒,而是在挑战韩寒这个现象。

但麦田把韩寒现象想简单了,他以为就是不正常的狂热吹捧,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那么,韩寒现象究竟是个什么现象呢?是,有很多人崇拜他,视之为偶像。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做?

昨儿和一个80后的朋友在网上就韩寒的话题做了一个对话,我姑且把这个朋友称呼为L。对话中L提到,韩寒是伴随其成长的,L一度拥有所有韩寒的书籍作品,在麦田发起挑战之初,L的态度是:愤慨。时至今日,L已经不再想关心这个事,因为在L的心目中,韩寒依然是那个韩寒,随你们去说好了。

当我问及为什么韩寒会成为“伴随成长,视之偶像”时,L的回答是(概括一下):做到了L以及L的同龄人所做不到的。按照我的解读就是,这是一种羡慕,一种参照群体。其实我也有这种情结,我通常会很佩服一个能做到我想做但做不到的事的人(老实讲,我就很佩服麦田)。

韩寒的文字到底给予人什么样的启示呢?L不是一个盲目的韩粉,一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不太会没缘由的崇拜一个人。我的解读是,韩寒其实彰显着一种“平等”:别看你牛逼哄哄,我照样能调侃你,还调侃得旁人一片叫好。

我这里稍微岔开去一下。一个很普遍的看法是,我们这个社会人们缺少同情心(别被微博上那些蜡烛啦泪水啦之类的图释忽悠了,那只是一种扮演罢了。我有足够的数据统计证据来证明,微博上大V们的印象整饰)。儒家文化讲的是一种推己及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虽然今天世风有所下降,但数千年的熏陶,也不会搞得一朝就这么丧失殆尽啊!

请允许我在这里掉个书袋,托克维尔在十九世纪对新生美国做了一次实地走访后,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里这么写道:

身份越是平等,人们也就越是明白这种互相支援的义务。在民主国家里,没有人会广为施舍,但可以经常帮助别人。每个人很少有效忠精神,但大家都乐于助人。

于是,奴隶主对奴隶鲜有同情就很好理解了:他们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权贵(官员和富商)对普通人,自以为高等的普通人对ta认为低等的普通人,只要“不平等”感存在,一种广泛的同情心就无法建立起来。儒家文化并不推崇平等(所谓复礼,就不可能平等),但他们倒讲究要有同情心,显然是做不到的。时代越发展,这个深刻的矛盾越显露,这大概就是今天这个社会广为缺乏同情心的缘故吧。

但韩寒给出了一个平等的可能,不上学又如何?玩赛车(看上去有点不务正业)又如何?对于有些人的解读来说,这一样可以功成名就。但我客观讲一句,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解读的(比如L就不这么解读),他们的解读仅到这个份上:一样可以获得和社会上大家认为可以尊崇的人的平等的社会地位。

韩寒暗示着他的推崇者们这样一个东西:出身草根的人(不过韩寒今天事实上不再是草根了)一样可以挑战所谓的权威和精英。再加上他的文字读来确有快感,对于普遍感觉失意的80后(这个词可以参考我另外一篇文章:80后,艰难的一代),形成韩寒现象,几乎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这已经成了一种感性的认知。而无论是麦田还是方舟子——姑且承认他们都在做考据工作,而不是胡乱发泄——诉诸的都是理性认知。感性和理性这两个东西碰到一起辩论,那是鸡同鸭讲,尿不到一壶里。于是L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你们说你们的好了,我继续粉韩寒。故而,在没有颠覆性的证据下(比如确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韩寒是找人代笔了),说什么偶像崩塌,至少不是这一次口水仗能做到的。

最后,稍许表达一下我对麦韩方大战的一个基本判断:要说代笔,我不太相信。但要说没指点(比如提供一个写作灵感啦,修改润色或仅仅是建议一段文字啦,特别是韩寒早期的时候),我更不相信。麦田所谓韩寒的“骂社会”的度,我基本同意,并且我认为这不是一开始韩寒能做到的(论者可以继续这么说:你咋就知道做不到呢?),但这个不是高深的学问,有人略加指点一下,一个星期就可以学会。至于包装嘛,呵呵,那就见山见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