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湿化器工作原理:要名声更要民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8:08
发布日期:2009-03-04 09:10:04
阅读次数:305
本网讯:(来源:普罗米修斯的博客)前不久,泰州市委张雷书记在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强调,“坚决不搞任何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民生问题”。充分展现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情系民生、权为民用的求实形象。的确,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是害民之源,关注民生、解决民生才是执政之本,倘若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形象再好、形式再优、名声再隆,恐也难以予利于民,取信于民。
古往今来,民生大如天,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公孙丑下》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里的“道”讲的就是民心。回顾建党以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得以建立新中国,开辟新天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央颁发了十个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旨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拥护。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忠心爱戴和拥护,这样的名声名副其实,多多益善。
但是,任何人决不能为名声而名声,决不能挖空心思、不择手段来刻意追求、猎取名声、谋取私利,这样本末倒置,就会走向愿望的反面。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唐代卢藏用,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借此抬高自己名声,混个一官半职,结果“终南捷径”成为用形式主义手段赚取名声的千古笑谈。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江西某贫困地区不顾实际,修建10公里长、136米宽、34车道的世纪大道,成为官僚主义追求名声不择手段的反面典型。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些党员干部也患了猎名之疾,为追名逐利不惜曲解政策,无视纪律,突破法律法规的底线,导致好人主义至上,求稳怕乱,一团和气,遇事绕道,回避矛盾,不敢负责,目的就一个不得罪任何人;有的人投机取巧,八方钻营,哗众取宠,相互标榜,相互吹捧,骗取尘世浮名,打造向上爬的梯子;有些党员干部大搞形象工程,明知无力为而为之,过度超前大建宏伟工程,劳民伤财,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为名害民,千方百计搭建升迁的台子。如此等等。这种种行为和现象,追名逐利进入病态,不仅害己害民,也违背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自己必然要付出代价,受到应有处罚。这是我们必须要坚决反对和摒弃的。
树要皮,人要脸。党员干部珍爱名声,这是最自然的追求,但要努力摆正名声与民生的关系。民生是本是内核,名声是末是外形,只有真情系民、真心为民、真正惠民,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赢得百姓的认可,群众才会信任你、拥护你、跟着你。“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老百姓认可的名声才是真名声。因怕出事而不干事,用小恩小惠、小伎俩笼络周围的人心,但“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即使博得圈内“好人”的美名,也终究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这追求的是低俗的名声,最终难以走远。党员干部只有把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干好事、干实事、干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才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样得来的名声才是真名声、好名声、实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