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熔炼炉1吨的多少钱:玉雕大师-吴德升_庞王庄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1:06

玉雕大师-吴德升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楼

玉雕大师-吴德升
          吴德升简介(一) 1961年7月1日出生于上海。 1978年,从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毕业。 1978年,被选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 1993年,成立吴德升琢玉工作室。 2003年,成立戴家祥德升玉雕艺术工作室。 2004年,被评为全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锐意进取,殊途同归 1978年,吴德升从上海玉石雕刻工业中学毕业,被选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在那个年代雕刻厂内资深前辈人才济济,而吴德升所在的人物车间,正是厂里技术水平最拔尖,同学间的互动与良性学习竞争最活跃的。因而,对各种刻工、雕法、技术,以及对不同材料的运用,都给他提供了相当好的历练机会。 “那个时候要进入玉雕厂,还必须先看你美术方面的课业成绩。从事雕刻这行,绘画基础很重要。我原本就喜欢画画,对美的东西感兴趣,所以在进厂之后,我 开始学习素描、西画、国画等绘画专业知识。至今令我深感荣幸的是,我当时在国画家、我们玉雕界很有声望的老前辈萧海春门下学过画!”为人忠厚诚恳,一脸正气,喜欢穿唐装,留着干净的利索的光头,蓄着智慧的、修长的下胡须的吴德升在回忆起初入玉雕厂的情景时,脸上不经意的流露出对萧海春先生的感激之情。不知哪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可贵的,是要有进取之心。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善于从无知中寻求有知。”胜利永远属于那些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向前走的人。吴德升在雕刻厂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刻苦学艺过程之后,他要改变现状的想法日益强烈。那年他已经20多岁,他想上大学,但由于当时考大学的人多,想进艺术学院的人也多,命运让他与大学失之交臂。 “考不上大学,难道一直在玉雕厂做下去?”他失望过,沮丧过,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内心的躁动不安,以及寻求创作构思突破的欲求也日胜一日。“在玉雕厂待了这么长一段时间,该学的也都学到了,国营厂里限制框架太多,我还是找我喜欢的去做吧。”终于,吴德升下定决心离开玉雕厂,出来自立门户。在当时他算是最早离开玉雕厂的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常看到吴德升先生精雕细琢的其中一幅玉女作品时,我便很自然地联想起徐志摩写给日本女郎的《沙扬娜拉》一诗。吴大师的作品中,少女的腼腆娇羞之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至于让每一位看到她的人,都能感受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仿佛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清新而陶醉。你看吴大师笔下的青春玉女,此刻她正含苞微绽,屈膝而蹲,垂眉颔首。齐肩的秀发在胸前掬成了一缕。凝脂般的肤色,挺翘的臀部,浑圆的乳房,纤柔的腰,一切被勾勒得如此典雅动人,柔美多姿,令人赞叹不已,心碎神迷。虽然离开了玉雕厂,获得了创作的自由,挣脱了框架的束缚,但他并不讳言的表示,离开玉雕厂后,他不得不为生活奔波,有几年总是在云南边境的瑞丽和上海之间往返,非常辛苦。当时,他雕刻的作品材料基本都是以翡翠为主。早前年,质量好的不多,他觉得还可以表现作品的创作品质,后来,翡翠的产量逐渐减少,品质也不同以往,所有就比较少刻了,一改过去那种见料就刻的习惯,而是大量运用俏色巧雕的设计来弥补材料的缺憾。1989年至1992年,吴德升应邀赴深圳创作大型山子雕“洞天福地”,他就运用俏色巧雕,使作品大气磅礴、高迈其古,获得了1992香港玉雕精品博览会特别荣誉奖。这些实作的经验让他掌控材料特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玉材的透析与分色能力,往往使他设计出令人惊异的作品,也因为翡翠题材受到中国传统题材束缚较少,他很早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路线。 8年之后,吴德升不再去云南,回到上海开始潜心从事玉雕创作。也就是在那时候,他开始他开始意识到,白玉雕刻表现的艺术性比较强,作品不但受到收藏家肯定,更广受业内认可。从此,他真正从翡翠雕刻转到了白玉雕刻。当问及雕刻翡翠和白玉有什么特别不同而需要注意的地方时。他颇有见解地说:“只要是好的材料,艺术眼光和美学观念都是一样的,雕刻的手法也一样,只除了在雕刻的细节上,会根据质地硬度的经验去施刀,这个可以不用特别强调,好像手感一样,材料在手,自然而然就知轻重,但我觉得不管是白玉也好,翡翠也好艺术的表现是殊途同归的。” 精雕细琢,意在图先 吴德升的作品题材各式各样,尤以人物和立体件见长。他以中华传统玉雕的浓厚基础,进一步潜心研究西方雕塑史,吸取写宝雕刻大师米开朗基罗与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等人物作品精华,赋予中国传统人物雕刻不同的深刻内涵。他的作品灵活剔透,人物的比例虽然较为夸张,但很生动,很有感觉,结构非常准确,层次分明,生动的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是细部的手指、动作都让人没得挑剔。在创作的思维上,即使采用传统的题材,却仍能创作出令人感受强烈的作品,极为写真,表现却很抢眼,有别于一般的中国传统的意象风格。因其琢玉成绩出色,渐渐取得了雕刻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还被尊为“上海四大天王”之一。 1981年,吴德升的首件白玉料获奖作品《姜太公钓鱼》获得了国家文化部艺术类百花奖,并被誉为“作品沉稳、工艺精湛、古朴灵动”。一件玉雕作品,能够达到“工艺精湛”的赞誉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高超的刀工、技巧,当然还包括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的熟练程度。

  • 2010-6-4 22:39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2楼

在这点上,吴德升强调:“不要老钻中国传统的做法,由于早期的雕刻工具较为落后,我们可以多引进现代的,参考国外好的东西补强。比如国外的金属雕刻线条流畅、立体空间感强,让人觉得很活,而中国的就给人感觉比较平面。我不否认中国的玉雕很好,但应该可以再发展的。”由于对工具的运用能力极强,还有对玉材韧性的信任,吴德升在治玉时,能够充分运用工具,熟练地发挥各种技巧,同样的工具,他可以做出和别人不同的手法,将作品中的需要表现玉质细腻质感的地方也挥洒得淋漓尽致。 2003年,吴德升正式和戴家祥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在旗下成立戴家祥德升玉雕艺术工作室,目前同事约有10人左右,主要由他画设计图,其他师傅加工,流程中再过他的眼去监督、修改,真不成还得自己动刀。套用台湾流行的职业就是“艺术总监”,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他说:“我现在自己亲自雕刻的作品很少,两至三个月怕没有一件吧。有时朋友来看上我的设计,让我刻,或我自己看到对味的设计,再慢慢刻一些。”原来,对他来说,拿到料才设计比较晚了一步,他的做法是先画各种灵感与题材的设计图,再来雕工施作,而不是看到材料才画图,因为不想局限自己的设计,所以,只要一有想法,他就画图,可说是用图来记录工作的人,虽然他现在的作品很少,然而,谁又能否认,他无时无刻不再创作中?只不过,他是在脑海里创作,在图纸上创作,一旦时机成熟,真正的精品,就在这无穷无尽,绵延不断的思维里诞生了。诗情玉意,梦笔生花。 中国的玉石雕刻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而辉煌的玉器长河中,包含着世世代代琢玉人的辛酸苦辣。玉的生命是无限的。它集天地之灵气,是自然界的精英,它又经过艺术人的精心构思与精湛雕琢,使得玉的表面更加细腻和柔和,达到温润凝细,显露出无比典雅与高贵的气质。近几年来,中国的玉雕工艺已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发展。现代艺术性较强的工艺品已经在一些专家的眼里得到认可和收藏。传统延续至今,新时代、新生活,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在传统的观美中增加了新的内涵。然而,当今的社会里书馆精品无数,人们对玉器工艺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一件好的玉雕珍品,不但要料好,还要内容好,正如吴大师所说:“ 中国真正传统工艺,讲究疏密关系,阳刚和阴柔的结合,线条的自然与流畅,犹如人的呼吸顺畅。要继承传统,更要有自我的独创艺术,力求摆脱平庸,追求新奇。” 一个雕刻艺术家在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是通过技巧的手段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总是不愿意从复别人,也不愿意从复自己。从吴大师所雕刻的《裸体闲女》中不难看出,他就是一个勇于探索、不断求变的玉雕艺术大师:一位妙龄女郎,如出水芙蓉,披散着秀发,赤裸玉体,盘腿闲坐在高脚椅上,低头回眸一笑。那略显夸张、丰润挺拔的玉乳,那超比例圆厚肥挺的美臀,那纤细柔美的腰肢,一览无遗的象世人展示出,女性妩媚的灵动之美。此作正是吴大师特有的写真与夸张并存,高贵与典雅相携的玉雕艺术风格的亮点呈现。在谈及玉雕创作的心得时,吴大师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玉雕创作要切入人的灵魂的观点:“自古以来,琢玉人的创作就在像在做梦。多少佳作,就像一首首无声的诗,一个个神秘的梦。只有把艺术的创作与生命结合在一起,琢玉技艺才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位玉雕大师的养成,需要经过多少玉材的耗损?多少前辈贵人的提携?还有他个人付出的黄金岁月?成本无法计量。但若这份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将一份生存所必须的职业,演变为一条追求艺术创造与生活结合的道路,心里止不住对艺术生命的热爱,相信艺术给他的回报也将是无比丰厚的。此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吴大师的另一件玉雕作品-《生机勃勃》:那是一座压压的高不可攀的山,而两只小小的蜗牛,居然已经爬上了山顶,且在山顶“安营扎寨”。蜗牛小小的身体却有着大大的梦想,因着执著的信念,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沉稳、踏实、缓慢但却有力的朝前走着,向着目标一步步前进,终于到达了终点。当蜗牛那细小的软廓清晰的呈现在眼前,我尽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感动,觉得梦想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在那不远的终点等着你。从这件写实与夸张的并存的作品里,有人看到了生命的轨迹,有人看到了艺术的艰辛,当然,还有人看到了如何让艺术与生命相结合,发挥出生命的能量,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 2010-6-4 22:39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3楼


  • 2010-6-5 19:32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4楼


  • 2010-6-5 19:33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5楼


  • 2010-6-5 19:33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6楼


  • 2010-6-5 19:34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7楼


  • 2010-6-5 19:34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8楼


  • 2010-6-5 19:35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9楼


  • 2010-6-5 19:35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0楼

玉石,温润的光泽,含蓄的品格,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某种天然共通的气质,无怪乎中国人对各种玉器饰物情有独衷。然而,玉石质坚易碎,以此作为材料来进行雕刻创作,可谓难矣。而在玉石上,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唤醒每一块玉石中的生命语言,就是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分别了。没有一定的灵性和禀赋,是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初识吴德升,是他的作品《蜗牛与蘑菇》,线条的流畅,外观的光洁,以及这个题材中蕴含的给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都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巧妙地利用玉石本身的特制,白玉上的黑色纹理,恰好成为蜗牛背上的壳的自然颜色。蜗牛的触角和蘑菇伞下的褶子都细致入微,细腻生动之处,不禁以为蜗牛就要爬上蘑菇,去看看另一处的风景。

     见到吴德升本人,头发剪得很短,胡子留得很长,装着宽松的太极服,脚上也是一双布鞋。尽管在装束上显得有些游离了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之外,但是自然随意,率性而为。谈吐之间,让笔者感觉到,他是一个质朴而不肆张扬的人。琢玉之人也感染了玉石的温厚率真的品格。

     最后一批“科班”弟子

     玉石雕刻,因其原料昂贵,且是不可再生资源,因而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在后继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要有厂家或者是商家的支持,才能培养出一个出色的雕玉者。在60、70年代,上海玉雕厂从小学中,挑选有一些艺术天分,有些灵气的孩子,进入工业中学学习,开始教授一些绘画、雕刻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给学生们提供运用不同材料历练的机会。学成之后,就留在上海玉雕厂成为正式玉雕师。1975年,吴德升就是这样被选入了上海玉雕厂的工业中学,从一个有灵气的小孩一步步地蜕变为业内数一数二的玉雕大师。


  • 2010-6-5 19:39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1楼

而时至今日,上海玉雕厂的工业中学,已没有人愿意学习玉雕这门技艺,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射到热门的电脑设计上来。玉雕太苦,太累,无论严寒酷暑都要泡在水中打磨,而能成为玉雕大师的又是少数的少数。因而,自吴德升那一批学生之后,这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几乎就断层了。而高校受原料的限制难以开设这样的专业。因此,吴德升也就是目前玉雕行业中最后一批“科班”出身的琢玉人之一。因为系统地学习过素描、西画和国画等,而且还跟着国画家,玉雕界很尊敬的老前辈萧海春门下学过画,这些绘画功底拓展了他的艺术创作空间。使其在捕捉和表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各种艺术元素时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在玉雕厂的刻苦学艺使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20多岁那年,他也和当时的其他人一样怀揣着大学梦,想进入一所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然而,因为文化课的原因使之与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的艺术追求。而选择了一条冒险的独自发展之路。1984年至1988年他去了云南昆明,以及与缅甸交界的瑞丽,利用当地丰富的翡翠原料来琢磨翡翠的巧色雕琢。一方面他是当地玉雕匠人中最为出类拔萃的,另一方面他创作的作品慢慢流入各地,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和收藏,渐渐地开始在玉雕界崭露头角。1989年至1992年应邀赴深圳创作大型玉雕:《洞天福地》,重达300多公斤,耗时9个多月,虽然是一件大型作品,但每一处细节都精致、生动。1992年此作品参加了香港深圳精品博览会并获得特别荣誉奖。中国宝玉石界权威刊物《中国宝玉石》杂志曾将其作品作为封面。1993年成立“吴德升琢玉工作室”,开始从事玉雕创作。2004年被中国宝玉石协会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全国仅有53名玉雕人获此殊荣。他也成为这批科班弟子中的又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

     离开上海玉石雕刻厂,成为一个玉石雕刻的“个体户”,一来使其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二来也给他更多的自由创作的空间。他可以在玉石雕刻中充满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拓展玉石雕刻的题材。吴德升本人并不善于表达,但是他却通过他的作品将他对美的诠释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葛中,显然他在努力地创新,在展示玉器艺术生命力以及捕捉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方面,他有着大胆的突破。一方面他的传统题材的作品,如“十八罗汉”、“济公”、“妙趣横生”等技艺纯熟,无可挑剔;另一方面他又借鉴西方雕塑中的夸张和立体感强的特色,将其融合进玉雕之中,创作出艺术人体这样一种全新的题材。

     同为玉雕师父的汪洋表示,“他的作品灵活剔透,人物的比例虽然较为夸张,但很生动,很有感觉,结构非常准确,层次分明,像春宫裸女、精瘦老头等作品,生动的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是细部的手指、动作都让人没得挑剔。”在创作的思维上即使采用传统题材,仍能创作出令人感受强烈的作品,台湾玉器经营世家“观喜堂”的林子权即表示,他的作品极为写实,表现抢眼,和中国传统的意象风格不同。


  • 2010-6-5 19:39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2楼

2003年,吴德声正式和戴家祥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在旗下成立德升艺术研究所,目前约有同事10人左右。主要由他设计图样,让其他师父加工,流程中再经过他的眼去监督、修改,有时也亲自动刀,套句台湾流行的职称就是“艺术总监”。每天的玉雕的工作也很辛苦,在工作室一直要忙碌到晚上10点才回家。
笔者注意到他的工作室中挂了一个大的中国结,茶机上摆着功夫茶的全套工具。墙角是一套中国传统的高脚凳和四方桌。可见,他本身还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给他的玉雕创作提供了养料。

     问及除了玉雕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爱好时,吴德升的回答很是简略,不过是跟绘画的、搞艺术的朋友喝喝茶,聊聊天。



  • 2010-6-5 19:40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3楼


  • 2010-6-5 19:54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4楼


  • 2010-6-5 19:54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5楼


  • 2010-6-5 19:56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6楼

问及翡翠和白玉有什么特别不同而需要注意的地方,吴德升说,“只要是好材料,艺术眼光和美学观念都是一样,只除了在雕刻的细节上,会根据质地、软硬的经验去施刀,这个可以不用特别强调,好像手感一样,材料在手,自然而然就知道轻重,但我觉得白玉也好,翡翠也好,艺术的表现力是殊途同归的。”同时,他还强调,“重要的是要表现阴阳关系,注重线条的流畅,流畅的线条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早几年,质量好的翡翠还很多,吴德声觉得还可以表现作品的创作质量,后来,翡翠的产量逐减少,质量也不同以往就比较少刻了,吴德升表示,他也因此大量运用俏色巧雕来弥补材料的缺憾。

     这是吴德升最为得意的的玉雕套件。十八座罗汉,或坐,或卧,或站,姿态不同,造型迥异,有的与兽相伴,有的手执长杖 ;有的仰天长叹,有的静坐冥思 ;有的和睦慈爱,有的面目狰狞 ;有的瘦骨嶙峋,有的丰腴肥胖。每一尊都极尽生动、细腻之能事,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罗汉呈现在观赏者的面前。

     这块翡翠的原料原本质地薄,然在吴德升的手下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蒲扇、念珠、手镯、蟋蟀、葫芦、公鸡,在各个角度充分舒展,而且线条非常流畅,淡淡的紫罗兰色在作品中忽隐忽现,使得整个作品流光溢彩。最为令人惊叹的是济公手上的玉镯也能自由上下,其完整程度和精细程度与普通玉镯不相上下。

     这块翡翠雕刻的是罗汉手中执一朵灵芝,罗汉的神态惟妙惟肖,额头、眉须、耳垂、鼻尖均很好的聚焦光线,澄明透亮,使得罗汉的整个面容神采奕奕,灵芝的那部分恰巧是黄色,莹黄剔透,绝非尘凡俗物可比。而罗汉的膝上还趴着一只机灵的小老鼠,使得整个作品在佛意仙境之外,又有了几分俏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吴德升感到局限于原有的题材,创新的空间有限,于是他尝试着将西方雕塑艺术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玉雕工艺中。在雕刻的技法上,他强调“不要老钻中国传统的做法,早期的雕刻工具比较落后,我们可以多吸收现代,参考国外好的东西来补强,譬如国外的金属线条流畅、立体空间感强,让人感觉很活,中国的感觉就比较平面,不否认中国的玉雕很好,但应该还可以再发展的。”而后,他又补充到“传统就像是暴风雨中的港湾,港湾虽然很好,但是看不到宽阔的海面。”
.
     而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中,他以白玉作为主要材料,以女性优美的体型曲线作为创作原型,创作出一系列的带有夸张意味的玉雕作品。玉的光洁圆润在表现女性身体的妖娆多情,风姿绰约上有着先天的优越。而加上巧妙而夸张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以及超前的审美追求。

     勤奋、简朴的生活  


  • 2010-6-5 21:23
  • 回复
  • 金玉人生
  • 12位粉丝

17楼

问及翡翠和白玉有什么特别不同而需要注意的地方,吴德升说,“只要是好材料,艺术眼光和美学观念都是一样,只除了在雕刻的细节上,会根据质地、软硬的经验去施刀,这个可以不用特别强调,好像手感一样,材料在手,自然而然就知道轻重,但我觉得白玉也好,翡翠也好,艺术的表现力是殊途同归的。”同时,他还强调,“重要的是要表现阴阳关系,注重线条的流畅,流畅的线条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早几年,质量好的翡翠还很多,吴德声觉得还可以表现作品的创作质量,后来,翡翠的产量逐减少,质量也不同以往就比较少刻了,吴德升表示,他也因此大量运用俏色巧雕来弥补材料的缺憾。

     这是吴德升最为得意的的玉雕套件。十八座罗汉,或坐,或卧,或站,姿态不同,造型迥异,有的与兽相伴,有的手执长杖 ;有的仰天长叹,有的静坐冥思 ;有的和睦慈爱,有的面目狰狞 ;有的瘦骨嶙峋,有的丰腴肥胖。每一尊都极尽生动、细腻之能事,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罗汉呈现在观赏者的面前。

     这块翡翠的原料原本质地薄,然在吴德升的手下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蒲扇、念珠、手镯、蟋蟀、葫芦、公鸡,在各个角度充分舒展,而且线条非常流畅,淡淡的紫罗兰色在作品中忽隐忽现,使得整个作品流光溢彩。最为令人惊叹的是济公手上的玉镯也能自由上下,其完整程度和精细程度与普通玉镯不相上下。

     这块翡翠雕刻的是罗汉手中执一朵灵芝,罗汉的神态惟妙惟肖,额头、眉须、耳垂、鼻尖均很好的聚焦光线,澄明透亮,使得罗汉的整个面容神采奕奕,灵芝的那部分恰巧是黄色,莹黄剔透,绝非尘凡俗物可比。而罗汉的膝上还趴着一只机灵的小老鼠,使得整个作品在佛意仙境之外,又有了几分俏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吴德升感到局限于原有的题材,创新的空间有限,于是他尝试着将西方雕塑艺术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传统的玉雕工艺中。在雕刻的技法上,他强调“不要老钻中国传统的做法,早期的雕刻工具比较落后,我们可以多吸收现代,参考国外好的东西来补强,譬如国外的金属线条流畅、立体空间感强,让人感觉很活,中国的感觉就比较平面,不否认中国的玉雕很好,但应该还可以再发展的。”而后,他又补充到“传统就像是暴风雨中的港湾,港湾虽然很好,但是看不到宽阔的海面。”
.
     而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中,他以白玉作为主要材料,以女性优美的体型曲线作为创作原型,创作出一系列的带有夸张意味的玉雕作品。玉的光洁圆润在表现女性身体的妖娆多情,风姿绰约上有着先天的优越。而加上巧妙而夸张的设计使得整个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气息,以及超前的审美追求。

     勤奋、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