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废电缆回收站:李淳风-世界最古老天文图出现于中国唐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17:06
 

李淳风-世界最古老天文图出现于中国唐初

 


   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淳风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

  据英国图书馆的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比此前人们认为的要早300年。

  这张天文图是在中国敦煌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

  对于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科学家现在已经得出了最后结论,认定它制作于公元7世纪。这张天文图是英国冒险家奥雷尔·斯坦因从中国得到的数万件宝贝之一。

  这张长1.98米的天文图标注了1339颗星星的位置,英国图书馆从斯坦因手中得到了这张天文图。

  专家们最初于1959年对这张天文图的制作年代进行了估算,但公元940年这一时间不太准确。现在,英国图书馆专家苏珊·惠特菲尔德从这张天文图所使用的“避讳”文字将其制作年代确定为公元649年至公元684年之间,即唐朝太宗皇帝之后,睿宗皇帝之前。

  惠特菲尔德博士认为,这张图可能是皇家星相师李淳风制作的一份天文图的复制品。

  她说:“中国人看星星的方式与我们不同,但有一两个星座可以识别出来,其中包括北斗七星。”

李淳风其人其墓

     在岐山县城东北约六华里之处的凤鸣镇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坟墓。


    8月 13日,笔者慕名前去采访,从岐山县城出发,车辆行驶在笔直的通村水泥道路上,不足半小时就到达目的地李家道村,老远望去,在该村的东头有一座堆积庞大的坟墓,墓冢绿树成荫,墓顶长有一棵药树,树冠很大,但已枯死,据说已有一千多年树龄,乡亲们指引说这就是他们的先祖李淳风之墓。


    给我们做向导、自称他是李淳风后辈的 76岁的李振芳老人说,全村 140余户, 550口人,都是李氏人家,原因是外姓之人来这里居住寿命都不长,扎不住根,后来就不来居住了,所以没有一户外姓人家。


    紧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风祠堂,三间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筑古色古香、幽雅古朴,颇有特色。祠堂门前左右两边立有李淳风纪念碑和李淳风祠堂重修纪念碑。据李振芳老人介绍,公元 1500年间的明代中期,为纪念这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学家,当时的岐山地方官员奉旨在李家道村修建了李淳风祠堂。多少年来,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里集会,举行祭祀礼仪。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清明节在这里还要举办一天的盛大庙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唱大戏,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来祭拜这位先祖。


    曾任该村民小组组长的李林虎介绍说,李淳风祠堂早在明嘉靖年间维修过几次,以后就没有再修缮了,屋顶漏水很严重,门窗油漆脱落,于是 1996年筹资对祠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重新更换了庙门,油漆了门窗。今年春季,又筹资建起了祠堂围墙,祠堂面貌焕然一新。


    李淳风祖籍岐州雍县(今陕西岐山),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阴阳学等,而且很有胆识。贞观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当今天的天文台)工作,公元 648年升为太史令(相当现在的天文台长),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古时候的农业生产受到天气状况的很大制约,为了掌握主动权,人们就必须了解天气的变化,这就推动了我国古代气象科学的发展。由于李淳风有着深厚的天文学基础,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很多观察和研究气象的机会。《乙巳占》就是他所写 的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学专著。李淳风在《乙巳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风信器。一种是:“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羽盖),属于竿上,以候风。”另一种是“可于竿首做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升一足(古代神话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街花,花旋则占之。”从北宋汴梁(今开封)的相风乌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风乌的式样,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淳风所介绍的这两种风信器的大体轮廓。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对风的观测比以前更为详细,由风的 4个方位发展到了 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即:不周风(西北)、广莫风(北)、条风(东北)、明庶风(东)、清明风(东南)、暴风(南)、凉风(西南)、阊阖风(西)。


    到唐代后,随着海业的发达,由于船在海上航行经常遇到大风的袭击,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风的情况。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确定为 24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呜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一千年以后, 1805年英国人蒲福在《乙巳占》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改进,把风力从 8级定为 12级共 13个等级。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 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 18级。


    李淳风的科学研究涉及了天文、数学、气象、仪器制造等各个方面。他甚至还撰写过一部名叫《演齐人要术》的农学著作。他对祖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贡献,特别是他首次集注算经十书的功绩,将永远被人们所纪念。


    李淳风生于公元 602年,死于公元 670年,史书记载他活了 69岁,遗骨便葬在了家乡山青水秀的天柱山下。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先祖,为其建造了一座坟墓,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八米,墓旁有祠,并有岐山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七二年为其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大石碑一通。据说,根据“免死首丘,人死归里”的传统习俗,李淳风很有可能尸骨还乡。《文献通考》中也有对李墓的记载,“唐雍县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东。”天柱山在今岐山县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称天柱。李墓恰在其东南三、四里处,看来岐山县李淳风坟墓是为真墓的可能性最大。看到李淳风坟墓保护完好,笔者为之激动,一种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唐书·李淳风传》:“李淳风,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徒焉。”后世据此多认为他是今凤翔县人,其实,这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片面认为。隋末唐初,岐山县行政区划迭经变动,主要是县治范围向西不断扩大。查李淳风生卒年月,恰好在此期间,若按他前半生言之,是属于凤翔县即古雍县人,但若以后半生论之,则算是岐山县人,此点早有论述,明代陆伯生《广舆记》就已明白指出:“李淳风,岐山人”。


    不过,还有论者,在全国范围内,所谓的李淳风墓可谓多矣:《河南府志》以为在新安县;《畿辅通志》以为在涿州东北向阳里;《周至县志》以为在其县城西郊外二里许,但《西安府志》却说:“周至东郊二里有淳风墓” ;《岐山县志》则认为:“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在东北五里,墓旁有祠”。孰是孰非,难以定论。但以往人修志,往往牵强附会,尤其清代乾隆年间毕秋帆抚陕,对关中陵墓立碑“以正其名”,事实证明多有舛误,致使后人以讹传讹,李淳风墓正是如此。据岐山县文史资料考证,其中除河南新安县和河北涿州县之墓还不能够确指外,周至县墓据说上世纪 60年代尚在县南石桥村附近的眉坞岭上,与八云塔相映成对,惜以“文革”被毁。但据可靠人士提供:原墓成方形,高 2丈,宽 3丈,墓区无其他附属建筑和墓饰。当地人为怀念其人,已将眉坞岭称为淳风岭了。而岐山县李淳风墓旁之李家道村民均认为李淳风是他们的先祖。一九六二年,曾在该村祠堂内发现清代乾隆九年( 1744)石碑一通,述其族况甚详,又有咸丰五年( 1855)李氏祖案,其上绘有李淳风像。当地民间更有关于李淳风和其母的许多传闻轶事,因此历代《岐山县志》都将李淳风作为乡贤而为之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