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狸姑娘 斗鱼 大礼包:西汉水关与六脉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5:09
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专题·纪实
□宏明
2000年4月,越秀区北京路街区光明广场大楼建筑工地,打地基时挖出了许多粗大而完整的木柱,于是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诞生了。
这便是面积达3600平方米的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水闸遗址。
专家惊讶地发现,这座两千年前广州水系建设的枢纽工程,在建闸材料的选择、地基和技术线路的处理、总体布置、流泄处理等诸多方面,基本上与现代水闸设计水平相当。推想开去,当时广州城的水系设施相当发达和完善。遗憾的是,由于战乱和文献缺失诸多原因,我们已很难了解两千年前广州城的水系全貌了。
但广州还有六脉渠。这是宋代的事了。
宋代,广州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开发建设,一是兴建了东西两城,二是开挖了六条排水、防洪,兼可防火、通航的大水渠,即“六脉渠”。它是宋代以来广州城的主要水系网络。
六脉渠的分布与走向,大致上分成“左三脉”和“右三脉”。第一脉,从越华路向南流经华宁里、吉祥路、七块石、中山五路、南朝街、教育路,至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濠。第二脉,文溪自城隍庙分南北二支,南流经长塘街,由贤思街出城入玉带濠;北支经豪贤路与另一支从大石街来的水道汇合,从越秀桥出铜关,流入东濠。第三脉,从东华里南流至越秀北路,折入东濠。第四脉,从人民公园西侧,经雨帽街、桂香街、马鞍街,由孚通街前出城入玉带濠。第五脉,从六榕寺至中六电脑城附近分南北流,南流经擢甲里、光塔路,由大水关(西澳)出城入玉带濠;北流经豆腐巷、海珠北路,与来自三元宫的另一支水道合流,由北水关出城,流入西濠。第六脉,从光孝寺向南,流经纸行街、诗书街,折向城西,由小水关入西濠。
六脉渠基本分布在越秀区范围之内,这与越秀区是广州的中心有关,在很长历史时光里,越秀区就是广州城。此外也与文溪的流向有关,六脉渠有些地段就是利用文溪水道疏浚拓宽的。六脉渠水出城后,汇入东、西、南濠后排入珠江。
《羊城古钞》说:“古渠有六,贯串内城,可通舟楫。使渠通于濠,濠通于江海,城中可无水患,实会垣之水利。”还有人形容广州:“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 可见有了六脉渠,广州城的经脉就通了,就有了水城的生机。
广州有东、西、南濠,却没有北濠。为什么?原来是与风水有关。因为城北是白云山,乃广州地脉所系。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征服岭南后,有方术之士说,任嚣城以北有“黄云紫气之异”,乃龙脉所在,他日必出异人。秦始皇马上派人在白云、越秀二山之间,凿了一个二十几丈的大口子,也就是今天的马鞍山。广州的龙脉被凿断了,据说开凿时地下“涌血数日”。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广州地脉在城北,在城北凿渠是大忌。明成化年间,开凿东濠涌时,总督韩雍和巡抚陈濂都提议一并开凿北濠,与东濠涌打通,有人坚决反对,理由就是“惧伤地脉”。最后提议被搁置了。
如今,广州城的水系已不用六脉渠来承担了。六脉渠成了古迹和回忆。建地铁时还挖出了当年的渠道,被拍照收进了《广州文物志》。但广州还残留着大小两百多条乱了章法的河涌,成为整治的难题。
随着六脉渠的消逝,我们也就与水城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