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舰名字和谐表:九月飞鹰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1:03
   公司要创办一份企业内刊,发下设计样本征求意见。面对着这本图片精美、内容毫无个性与深度可言的“样本”,多年一直没脱离办刊工作的我,竟然一时无语,不觉联想起《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在贾府里看名人字画,“这画上的小人人真好看,跟天仙似的!”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走红,地产行业的企业文化活动也得以蓬勃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办起了内刊,并通过各种交换手段送到读者手里。这些文字简练,制作精美的内刊,不仅成为公司内部的企业文化,同行交流的平台,还在地产方面有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很多内刊成为地产文化的孵化器,成为专家和学者发表真知灼见的专栏和窗口。这些企业内刊看起来是在室内,但其实际功能却是在室外。人们仅从一本内刊中,就可以看到企业的风格,企业领导人的文化品位以及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

 

  过去,大多数企业内刊曾一度被认为是花瓶,是自留地,除了孤芳自赏,或敝帚自珍外,几乎再没任何影响和作用。但随着企业内刊的开放,更多思想火花的凝聚,更多观点的交锋,更多社会责任的被关注,更多宝贵经验和利益得到广泛交流和传播,企业内刊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办好一份有特色、有影响又能为企业自身服务的内刊,成为各大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

 

企业内刊的作用

 

  在中国的传媒市场,企业内刊占的份额虽然小,但它却像人的手指一个样,缺少哪个都不灵。所以中国企业内刊有着自己独特的份额,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地位。现在的企业内刊多数从内部走向社会和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和作用不断地扩大,在某些方面的作用甚至超越公司的文件和社会上的主流媒体。

 

    企业内刊一般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作为企业经营者的眼光和喉舌,客观、准确地反映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情况。

 

  是企业联结员工重要纽带和桥梁。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职工大会、党代会等,这些会议一年最多开一两次,企业内刊却是每月都要出,有的企业报纸甚至是日报,可以随时传达企业经营者的思想和信息。

 

  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帮手,可以解读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是企业员工情绪的晴雨表。企业主管部门的领导想要了解企业的情况,看内刊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企业内刊成为上下级沟通的有效渠道。

 

  是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企业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最佳场所。很多企业的员工最开始被领导发现有才华、有能力,就是从他或她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领导看到了,觉得文化水平高,就做为人才培养并提拔使用了。

 

    企业内刊与大众传媒的不同,在于它是该企业里最专著、也是最听话的一个工具,无论对上级有关部门,还是下级各企业,都任劳任怨承担着形象大使的功能,展示着企业的最佳形象。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内刊一方面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角色,一方面作为及时反映消费者和业主对企业及产品的呼声、建议的平台,员工或业主有什么意见都可以在上面反映,便于及时沟通和解决。

 

    企业内刊还是企业文化传播的优良载体,现在的企业都注重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有了这块自己的载体,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刊定位须兼顾读者与作者群

 

    很多不是万科的人,却喜欢看万科周刊的员工版,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想通过万科的企业内刊来看万科企业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喜欢看的,是真正能够反映万科企业内部情况的内容。

 

    很多企业内刊用稿都由企业老总来确定,所带来的明显弊端是,由于许多老总都不是这一行出身,因而不懂得怎样去选题,不懂得版面设计……如此一来,许多内刊必然或被办成dm式的廉价品,或办成古代的八股文,所有文章因为味同嚼蜡而失去读者,也即失去应有的作用。

 

    有着办刊体会或懂得办刊的人都清楚,要想办好一份刊物,最重要是给刊物一个准确定位。没有定位或定位不准,所办刊物肯定没有市场,也即没有生命力。办刊定位包括读者群定位、写作群定位、发行方式定位,以及所办内刊在行业里想扮演什么角色,在区域里想扮演什么角色,都必须事先作出科学的安排。

 

  其次要把握好专题化、内部题材与外部题材的关系。万科周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颇值得学习。作为一家全国知名的品牌企业,很多人都把万科当标杆,在尊重万科的同时,更想了解万科的做法。《万科》周刊的编辑们深谙此道,每一期的专题都和企业相结合,不结合的东西它不做。《万科》周刊忌讳盲目地去谈什么特别宏大的话题,因为他们清楚,一个非专业的企业内刊资源有多少,能力有多大。哪怕所提到的话题角度很独特,观点很新颖,但在操作能力和信息量还不是足够时,绝不去碰它。

 

    其三是关于作者群的定位。一本企业内刊,如果从外面挖掘的作者过多,固然可以通过这个窗口看到更多最新的思想和观点,但这只能证明企业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强,不能证明企业自己有思想。所以,一份合格的企业内刊,企业内部的作者比例一定要大些。适度有一些外部作者是好的,但不能全是。全是会有问题,高手或名人多了,公司的员工会望而却步不敢写,——满眼都是博士级文章,自己这无名小辈的东西哪敢往上捅?大部分企业又不能像万科,同时出有一份员工版内刊。

 

   对于面向外部读者的内刊,还要注意不宜在刊物中对企业领导进行个人崇拜试式宣传,——无限夸大自己的后果,只能是自取其辱,惨遭别人嘲笑和反感。

 

    再有,也不能将企业内刊等同于大众传媒,因为两者存在的使命和责任不一样。企业内刊毕竟是企业内部的刊物,企业存在它存在,企业不存在,他也肯定会消失。企业内刊必须遵循企业成长的根本。

 

企业内刊的发展方向

  

    企业内刊若想求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在行业中形成重要的联系网;二、办出一定专业的水准;三、形成较大影响力,逐步变成在行业中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刊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产行业,它的接近性最强,它的周边和相关行业,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都是将来扩大发行、扩大影响、做大市场的途径。

 

  企业内刊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为企业其他部门、其他岗位发现优秀人才,提供干部资源。许多企业内刊的主编和老主编,都是该企业里最受大家尊重的岗位,很多人都感激他们,因为很多人的成长和进步,都是和企业内刊主编分不开。

 

   企业内刊要有品牌意识和创优意识,以此推动企业和内刊自身的品牌建设。

 

   北京的万通地产有个软性传播概念:亲和的才是可接纳的。企业所做的内刊,属于传播领域,办刊人既是传播者,也是被传播者。有着这样双重身分的人,都有切身的概念,喜欢接受有亲和力的传播,拒绝和排斥冷漠以及纠缠不休的强行“推荐”。柔性,才是企业内刊持久发展的根本。

 

    万通的企业内刊比万科做得更很丰富——既有企业内刊的公司版,又有企业内刊的社区版,还有企业典藏的《万通全书》。这几本内刊的前身都是《万通小报》,做到现在,全部成长为面对企业经营者和民营企业的财经杂志。其中《万通全书》有15年版本和10年版本两种,都是万通企业文化的读本。《万通全书》每出版发行时,都要举行一个售书仪式,以加深刊物的社会影响和刊物的份量。

 

    对房地产行业不陌生的人,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王石的万科、冯仑的万通、潘石屹的soho和任志强的华远,同样都在做房地产,但看起来区别却很大,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企业领导人不同,企业的特色和企业的领导人有极大的关系。换句话说,个人品牌可以创造公司品牌的差异化和品质感。个人品牌也能够提高公司品牌的能见度,加强其沟通性。企业内刊在这一方面要清楚,对企业领导人个人品牌地宣讲,也是对企业品牌外化的传播,所以企业内刊对于个人品牌的推介与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万科》经验:要深度,不要简单的记录

 

   《万科》创刊于1992年。通过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品格。作为一个企业的刊物,《万科》总是敏锐及时地捕捉企业成长变化的过程,并进行分析,把企业近期的举动放在行业内的背景下来观察,这样作出来的刊物就有一定的深度,而不仅仅是记录。十多年来,《万科》周刊这本不像内刊的内刊,就在这个定位下发展,形成了比较好的思想平台,成为一个公共话语的基地,吸引了包括财经界、媒体界很多专家大腕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维,以及一些好想法。

 

 

    上世纪90年代末,《万科》经过十多年的成长,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制度、组建起精干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信息渠道随着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周刊早年上传下达的功能,似乎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贯喜欢弄潮的王石,凭知觉感到《万科》周刊在互联网时代仍然会有一个较好的契机,在他本人的力推下,迅速搭建起网络平台,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了一批包括经济界人士、文化学者等较有想法的朋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这个平台同时也成为《万科》周刊资源聚集的工具。

 

    《万科》周刊早期是通过主编们的不断努力,成为一本比较有风格、有想法的杂志。2000年后的互联网平台,为《万科》周刊开辟了新的领域。面对当时中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力量越来越强盛,原有的体制在冲破,周刊的编辑们只想利用手中的刊物从点滴做起,为有教养的公民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参考杂志。

 

    可以这样总结说,外人喜欢看《万科》,是因为《万科》给读者提供了读者需要的内容,提供了独特的视觉,提供了有别于主流媒体提供的东西。《万科》周刊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根本原因就在于“以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视觉,搭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发出《万科》的声音。”《万科》周刊总会在落伍的压力没来临之前,预先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适应新形势的新高度。

 

企业内刊必须具有可读性

 

    一本有影响的地产行业内刊,必须具有可读性。之所以要强调内刊的可读性,是因为目前所有的刊物,几乎用不了十几分钟就翻完,很多杂志翻过二三次就再不想打开,只想尽快让收废品的把它拿走。专业公司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如果读者不是本企业员工,而是企业的顾客,业界的同行或者是上下游的同仁,很少关注内刊中家常里短的报道,本公司的员工则会给予很多的关注,因为他们需要了解领导者的思想,从而合理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

 

    既然内刊是媒介,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的传播,可读性都是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任何刊物都要通过pk,才能在读者心目中争夺到更多的表演时间。即使你传达的信息有多么准确,有多么完整,如果缺少可读性,读者不能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那么肯定会被读者pk掉。如果用这样的刊物去推广企业的品牌,提升企业的价值,其结果必然会落空。当今时代不再是没有选择的时代,受众也不肯轻易被外界的力量来锁定,大家最大的希望都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选择。仅从这一点来说,内刊就必须具有可读性,只有在充分产生阅读愉悦性的情况下,刊物才能锁住越来越多的读者,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2008.5.7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