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铃央番号:中国经济需向效率驱动转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34:25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 郑秉文

    

     从1978年人均GDP155美元到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中国用了23年的时间进入下中等收入组,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已突破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上中等收入标准3945美元,用9年时间正式跻身上中等收入行列。(见下表)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行列跨越的第三个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实现第三次跨越大约在“十四五规划”的区间,即从现在起大约需要11-15年左右的时间。

     这四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成长动力,可以概括为“市场驱动”、“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等四个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三次历史性跨越”相对应的是“四个发展阶段”转型中的三个节点。

     第一阶段:“市场驱动”阶段 (1978-2000年)

     这个阶段也是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在23年的经济成长中,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贫困陷阱”,原因在于农村土地和国有企业明细了产权性质,引入了市场等价交换的激励因素,生产力得以释放。

     同时,在这个发展阶段,一切改革领域都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每届政府都在为引入市场和驱动增长而努力。除此之外,中国还在低收入阶段保持了社会稳定。

     第二阶段:“要素驱动”阶段 (2001-2009年)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往往利用比较优势,以要素投入来拉动增长,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矿产、农产品等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体,资源立国的要素驱动特点十分明显,甚至到了完全依赖资源的程度。

     在此阶段,中国也明显带有劳动驱动、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甚至土地驱动的“有形要素驱动”的历史特征。

     从劳动要素来看,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成为重要的增长引擎。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主要就是在这9年之中形成的:2001年仅为2121亿美元,到2010年底激增至2.85万亿美元。

     从资源要素看,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甚至很多年份超过劳动的贡献率,1997-2008年平均在20%-30%之间;矿产资源的贡献率要更高一些,高达37%;环境资源的贡献率是18%,能源的贡献率为16%。

     从资本要素投入看,居高不下的投资率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出口-投资循环就贯穿了这个阶段的全部。

     第三阶段:“效率驱动”阶段(2010年至“十四五”规划)

     从2010年至“十四五”规划时期,也是中国经济成长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要素驱动发展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的国际贸易结构,往往会使一些国家掉进“比较优势陷阱”,长期徘徊在下中等收入水平。

     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属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国的发展战略;二是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实为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是进入高收入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强调的是增长的良性循环:改善投入产出比,提高生产力,进而提高投资报酬率。反过来,投资报酬率提高又可以改变投入产出比。

     第四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十四五”规划之后)

     这是一个靠技术创新驱动增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改善制度、减少宏观经济不稳定性、提高人力资本、修建社会基础设施等都可获取增长,但都难逃报酬递减的铁律。长期看,经济持续增长只能依靠技术创新。在高收入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中国目前还不到4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部署和直达高收入国家的战略通道。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中,市场驱动阶段的本质是中国经济史的制度变迁,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要素驱动阶段实际是比较优势的必然阶段,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效率驱动阶段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内涵的提升和社会转型;技术创新阶段是高收入经济体的趋同发展阶段,强调的是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