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级驱逐舰 二战:中华寿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17:41

    将美术、文物、文学、文史、电影、音乐、戏曲界寿星为一,其他人物为二。

    郁风仙去,中国的文化大老日渐凋零,让我有了这个记录下他们身影的念头,入选原则:85岁(1926年以前,年龄全部为虚岁)以上我认为可以入选的各界大老。

    一、美术、文物界(共 人)
    (一)、中国画(共60人,2010年去世3人)
    1、晏济元
    110岁,生于1901年,当今最年长的知名画家,从他身上可以读出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与传奇故事。他与张大千为总角之交,幼时一同学画,在上世纪30年代即已名重川内,享誉画界,时人称之为“两张一晏”(张大千、张善子、晏济元),张大千称赞其“作家士气兼到”。1949年张大千翩然出国,旅居海外,后又创造了泼墨、泼彩法,终成一代宗师,经典作品频频问世,一次次撼动了画坛。而在故国坚守的晏济元,在五六十年代也曾得到重视,朱德委员长在北京看了他的画展后,曾赞曰:“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但后来他的个人命运随民族的命运一同发生了逆转,反右、文革,加以遇到车祸,他不仅从画坛上消失了,而且差一点永远瘫痪。后来在夫人的料理下,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国运好转后,他的画名又被人们重新记起。在香港回归之后,他于1997年10月25日在香港集古斋举办画展,80余幅书画作品再次证明了时年96岁的晏济元的不凡功力。

    2、郭雪湖
    103岁,1908年4月10日生,本名郭金火,出生于台北市大稻埕。1917年进入台北日新公学校就读。1923年公学校毕业后,至台北州立工业学校就读土木科,一年后中辍。1925年至蔡雪溪之「雪溪画馆」门下学画,「雪湖」之名即为蔡雪溪所命。1927年,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举办,郭雪湖与陈进、林玉山为东洋画部仅入选的三位台湾人画家之一,一时声名大噪。

    3、吴石渔
    101岁,名彦,字砚士,出生于辛亥革命前一年的1910年,苏州人氏。30年代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师从著名国画家吴子深,专攻山水画;从取法文、唐入手,上追宋元,下涉明清诸家,无不潜心研习。并历游江、浙、皖名山大川,写生留影,开阔视野,深入造化,宽阔胸怀。他的画作,以传统笔法,抒发新意,风格别具,韵味无穷。所作山水,清闲俊逸,笔墨华润,重峦叠嶂,烟云缥缈,浓墨淡彩,自成面目,真所谓入古而化了。并与张星阶、刘淑华等创办苏州国画馆(现为苏州国画院)。他所写山水画中的各式人物,或刻画文人雅士作琴棋书画活动,或按照历史流传故事,突出渔樵耕读形象,千姿百态,形神兼备。特别是在90岁后,用心作画,笔法老辣,已跳出文唐之细密,与沈周为近,逸笔草草,风度闲雅,收功于笔墨之外,为时人所仰慕。作品被国内外省级博物馆、美术院收藏。

    4、孙天牧
    100岁,又名家骧,山东莱阳人,1911年4月18日生。北派山水画家。已故辛亥革命老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百岁书法家孙墨佛先生的长子。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孙墨佛.孙天牧父子书画馆》名誉馆长、政协天津市书画研究会理事会顾问。孙天牧对传统山水画法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功力,尤精于北派山水;他临摹的古画,几可乱真。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王晋卿《渔村小雪图》、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李成《寒鸦图》、元赵子昂《秋郊饮马图》以及唐宋元各名家山水画册等都有他的复制品,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及沈阳博物馆收藏,并替代原画展出。他虽届耄耋之年,仍继续挥笔,其作品工细潇洒,清丽典雅,能为祖国绚丽多姿的大好河山传神。中央文史研究馆出版的《全国文史馆馆员书画作品选》、《全国文史研究馆书画藏品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选集》和《诗书画》丛刊等均有刊载。

    5、夏明远
    99岁,1912年生,安徽怀宁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北方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三峡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主要业绩: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工山水,工写兼长。画作清新朴拙,尤善画柳。曾于汉口、西安、天津各地举办过七次个人画展,并多次参加国内外联展。传略肖像和代表作品分别编入《两岸美术观摩集》、《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书画界名人作品博览》、《世界美术集》、《世界美术家传》(华人卷)等典籍。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夏明远画集》作品《皖南云山》为南京艺术学院收藏,《黄山烟云图》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柳荫泊舟》为美国密尼安波列斯美术和美术设计院所收藏,《江屯春晓》等六幅作品为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1944年2月被菲律宾有关部门授予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1997年作品《黄陵庙》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中国三峡画院授予的特别荣誉金奖。1999年作品《青龙涧一角》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

    6、孙菊生
    98岁,生于1913年,当代画猫大家,他也是享誉全国的画家,他所画的猫,介于曹克家的工笔猫与刘奎龄、刘继卣父子的写意猫之间,兼工带写,自成一家。

    7、黄均
    97岁,号懋忱,祖籍台湾淡水,1914年7月6日生于北京。工笔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酷爱绘画,1928年在四存中学肄业后,加入以金北楼为首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学画。会中名家跻跻,由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等分别授课。最初黄均从徐燕荪习人物画,继而从师陈少梅、刘凌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0年,他又拜溥心畲为师,学北宗山水画和书法。1934年在中国画学研究会毕业后,被聘任为该会助教。1938年进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担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徐悲鸿任该校校长,对黄均很器重,约定他每周必须交两幅新画,徐诚挚地给予指导,并极力倡导国画创新。黄均同徐悲鸿相处八年,在如何推陈出新方面,受益匪浅。新中国成立后,黄均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古都书画研究院院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山书画社顾问、东方书画社顾问及中国口岸协会书画研究会顾问。1985年加入北京市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为盟员。

    8、晏少翔
    97岁,1914年生,字晏翰。历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鲁美四老中唯一健在者) 、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顾问、湖社画会会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早年受赵梦朱先生启蒙学画,1934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得袁励准、溥雪斋、陈绿督、汪慎生等人教导,继之考入北平故宫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院从事唐、宋、元古画的临摹和研究,并亲承黄宾虹、张大千诸师的指点。32年进入湖社画会并被聘为湖社画会评议。抗战期间在北平组织 “雪庐画会”,其学员不乏出类拔萃之材。有不少现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画家。1946年当选为中华美术会北平分会常务理事。1956年受聘于鲁迅美术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绘画创作以古典人物为主,兼工山水、花卉。所画人物多取材于唐宋诗词及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等。并从唐、宋、元人的作品中吸收了大量的技法。1957年作品《红楼梦》被评为优秀作品曾先后再版六次,1960年合作《施耐庵著水浒》入选全国美展,1964年收入《现代人物画选》,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64年所绘《红楼梦》参加中国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的《红楼梦》展览受到各界好评。

     9、朱锵(朱老不幸于2010年4月28日去世)
    97岁,1914年生,为广东南海九江人,长期活跃澳门画坛,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更乐于助人,深得澳门书画界敬重。在艺术上,他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亦师亦友,在本澳有“蝴蝶王”美誉。其作品被中南海、中国军事博物馆及澳门艺术博物馆、澳门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国画《牧场街》于2005年获邀参加全国各民族《百花奬》美术作品特邀展。他担任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外,还身兼澳门中国画院、澳门中华文化艺术协会监事长,澳门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以及本澳多个社团的名誉会长、顾问等。朱老先生的辞世,是澳门书画界一大损失,亲友及书画界同感悼惜。

    10、邹慎机
    97岁,1914年生,重庆市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区县美术展览,多次作品获奖,并被收藏。作品及传略入选《中国书画名家博览集》、《世界书画家辞典》等多部典籍,并出版有多部专著。现为高级书画师,中国书画印研究院书画家等。

    11、白雪石
    96岁,1915年6月12日,生于古都北京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自幼习画,1932年在中学读书时受教于花鸟画家赵梦朱,后拜梁树年(黄胄)为师学习山水画,一九三三年,经画界友人推荐,即加入了当年北平画坛颇具影响的绘画团体——“湖社”。1935年,从师诗、书、画、印皆长的著名山水画家梁树年先生研习山水画技法,并于次年与梁树年先生及画友郭北峦在中山公园举办山水、花鸟作品三人联展。1937-1948年期间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同时参加湖社画会和中国画研究会。1942年参加“北京画学研究会“。50年代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60年代加入全国美协。1959-1964年曾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及北京艺术学院讲师。1964-1984年先后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白雪石早年师事赵梦朱、梁树年(黄胄),研习没骨花鸟和山水画,传统功基深厚。他的山水画师宗北派,旁及南派,广采博取,兼收各类画种之精华,具有宋画之严谨,元画之轻快,水彩画之秀润,版画之纯净、明快而具装饰美。 1977年至今20年间,应邀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北京饭店等大宾馆绘制巨幅山水画50余幅。1980-1996年曾多次赴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国访问并举办画展。

    12、崔子范
    96岁,1915年生于山东省胶东莱阳县。学名崔尚治,读中学时更名崔子范。 1935年的夏天,崔子范经同窗的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兖州一家乡村师范教美术的张子莲先生。张是一位小写意画派的花鸟画画家,曾经向清未民初的海上大家吴昌硕学过画,又毕业于上海美专。从张子莲那里,崔子范第一次领略了中国花鸟画的妙趣。山东省莱阳县人(今莱阳县境内), 1951年秋,崔子范到琉璃厂。恰巧裱画师傅刘金涛与齐白石交谊甚笃,他便主动介绍,这样的,崔子范有幸到西城跨车胡同15号去拜见了年已87岁的齐老先生。白石大师的教诲,使崔子范终身受用不尽,1935年随张子莲学绘画。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高级党校学习。1945年至1950年,任山东省胶东区南海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等职。历任山东胶东东区南海专员公署专员、北京医院政委、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勘察测量局局长、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13、冯戒闻(冯萱泰,戒闻大师)
    96岁,清末民国书画大家冯润芝之第二子,1915年出生,澳门竹林寺前住持,民国时期即有画名,1937年居澳门。冯戒闻画法得其父亲真传,高剑父在其文章中曾云:“戒闻上人的人物,系得其尊人的心法,冯系私淑钱吉生慧安的海派,可见渊源有自了。”冯戒闻曾出版《罗汉画卷》,此画册印数达8万,韩国佛教界更将之翻译和加印,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佛教社团分别要去2万和3万册,台湾发行了1万册,可谓传播甚广,如今已成为东南亚影响甚大的以绘画形象来表现罗汉的载体。

    14、许麟庐
    95岁,山东蓬莱人,1916年生中国花鸟画家、书法家、古今书画鉴赏家。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蓬莱、四川嘉州、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1939年后受益于溥心畲先生在绘画、书法理念和技艺上的指点;1945年拜齐白石为师,伴随左右13年得其真谛。他从事笔墨丹青六十余载,博览研读近万家历代名家作品,吸收了石涛、朱耷、吴昌硕等诸家的笔墨技法并创造性地吸收了民间艺术和京剧艺术融入自己绘画之中。经半个多世纪的刻苦敬业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在国内享有盛誉。其传略被载入《1985-1991年世界名人录》和《1987年大洋洲及远东世界名人录》。

    15、张仃(张老不幸于2010年2月21日去世)
    94岁,1917年出生,被华君武形容为"毕加索+城隍庙"虽不无漫画家的友好调侃,却也道出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厚的中外艺术和民间艺术修养。他以画坛多面手享誉世界:漫画、年画、宣传画、装钸画、壁画、书法,最后归结为焦墨山水画。广阔的艺术胸襟使他以最世界的眼光革新最民族的艺术,将焦墨从一种墨法拓展为一种独立的绘画语言,形成苍茫雄强的画风。前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国徽设计者之一,延安出来的不要做官只要画画的“怪人”,大雅宝旧人,更重要的是他是张郎郎的爸爸。

    16、邵洛羊
    94岁,1917年2月生,字青奚谷,浙江宁波人。擅长中国画、美术史。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1938年入光华大学攻读文史。师从黄宾虹、汪声远、李味青。建国后在政法部门工作八年。1956年入上海中国画院,任创作研究室主任艺委委员、一级美术师、艺术顾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辞海》编委暨美术分科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名画鉴赏辞典》副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主编。曾多次举办画展。

    17、萧朗(萧老不幸于2010年5月27日去世)
    94岁,l9l7年11月生,名印锦(玺),字朗,别署萍香阁主人。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北京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享受ZHENG府特殊专家津贴待遇。萧朗花鸟画多属小写意画法,形象简括生动,笔墨洗练自然,赋色丰富典丽,风格秀润清雅,富于书法情趣和书卷气息。擅长创构诗意盎然的灵境,透过鸿蒙之理,将静穆的观察与活跃的生命统摄到优美的作品之中。其作品取材十分广泛,尤以鸡、草虫等类作品为世人所盛赞。此外在长期美术教育生涯中,萧朗还建立了独自的、严整的花鸟画教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序。

    18、朱怀新
    93岁,1918年生,女,俞云阶先生的夫人,上海松江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1935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37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后在中大附中,上海美专、行知艺校任教。为上海交大、艺师顾问、教授。作品《上海的早晨》、《迎春》、《水乡》、《长城》、《悠悠鹿鸣》、《甜梦》等参加国内外展览及获奖。曾撰有《双猫竹石意绵绵》、《桥》,《平畴交远风》、《人生短,艺术长》、《梦》等。纪念徐悲鸿、林风眠、吕斯百、陈文佛等文章。

    19、娄师白
    93岁,原名少怀,别名山关,居称老安草堂。他原籍湖南浏阳,1918年6月生于北京,194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从14岁起就跟随白石老人学习诗、书、画、篆刻,追随达25年之久,得其言传身教,作品有齐白石风格,为“齐派”传人,善 画花鸟瓜果,作品曾参加全国历界美展,曾应邀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美术院校讲 学。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宾馆及国内外诸多博物馆所收藏。娄师白的代表作有《春暖人间》、《雏鸭》、《漓江帆影》、《长白积雪》等。著有《齐白石绘画艺术》、《娄师白画辑》、《画鸭》、《娄师白印章手拓本》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名誉教授、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20、吴冠中
    92岁,笔名荼,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次年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他是第一位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东方画家,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创在世中国画家之最,目前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40余种,文论集、散文集10余种,曾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 吴冠中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务。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坚持有自然根据的感觉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轮转间作,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

    21、凌虚
    92岁,号万顷,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邓散木学习书法、篆刻。40年代起,先后在上海中国艺专、行知艺校、安徽师大艺术系任教。50余年来,曾在京、沪、苏、杭及香港等地举行个人画展9次,入选全国美展及国外美展10余次,并多次获奖。代表作为国家美术馆、国外美术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收藏。美国总统里根、布什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等世界名人亦收藏其作品。 凌虚中国画兼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尤擅画鱼藻,意境清雅、笔墨精练、情趣盎然、独树一帜,人物“画鱼专家”、“金鱼王”。“文革”期间,右腕骨折,伤残多年后改使左笔作书画,更富拙趣,为识者珍赏。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嘉兴中国画院名誉院长、苏州市书画研究会顾问、苏州版画院艺术顾问、苏州铁道师范学院艺术系高级艺术顾问客座教授。 凌虚的金鱼画为世界和平事业献出了一片爱心,多次荣获国际大奖。1996年荣获“20世纪杰出成就奖”。

    22、袁淡如
    92岁,1919年生,浙江绍兴人。系南社宿后裔。自幼由著名画家,南社理事袁天庾嫡授书画,家学渊源。早年参加上海行余书画社,多次举办画展,作品常在国内外参展并多次获奖。1993年评为上海市特色老人。上海电视台采访摄制《以画为友,笔墨深情》《人淡如菊,艺精笔健》等专题片播放。名列《世界名人录》《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原为上海当代书画院副院长,泰国全球汉诗诗友联盟会副会长,现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书画师,上海市老年书画会研究员,1987年被上海市人民ZHENG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23、孙瑛
    92岁,1919年生,又名孙大石,山东高唐三十里铺乡河崖孙庄人。 1919年11月8日生。山水画家。自幼喜绘画 。村塾就读三年,小学四年肄业,16岁入夏津县凤祥镀金局学徒 。1937年随军参加抗战,并坚持画速写,曾任国民党49军上尉军需。1945年在武汉结识丰子恺,受其影响 。丰先生高度赞扬了孙大石的画艺,并书赠作品。1949年去台湾省,公余之暇习素描、水彩。1957年与台湾省南部画友创始四海画会 。1958年退役,致力于水墨画研究 。专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62年受聘于历史博物馆,任选送国外美术作品评审委员。1966年获台湾最高绘画团体中国画学会颁发的最优画家金爵奖。1968年同何怀硕、刘国松等筹组中国现代水墨画学会,被推为副会长兼主任执行委员。1974年应美国21世纪画廊及纽约圣若望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办展,后移居美国旧金山。1979年首次回大陆探亲。1982年携夫人回归祖国大陆,定居北京 ,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任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中国美协理事。 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中国画研究院画家,文化部侨联主席。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还受聘为多家艺术团体顾问。擅长水彩、水墨画。1958年以来,曾于高雄、台北、东京及美国举办十余次个展 。《山水通景》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24、孙其峰
    91岁,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别署双槐楼主、求异存同斋主。1920年1月生于山东省招远县。194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曾先后从师于徐悲鸿,黄宾虹、李苦禅、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擅山水、花鸟、书法、篆刻,兼通画史、画论,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绘画系与工艺系主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海河印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享受国务院ZHENG府特殊津贴。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一些大型展览,并在日本、美国、西德、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在北京、南京、天津、大原、济南等地举行个人画展或书画展。作品有《白鹰》、《春在枝头》等。所著文章曾发表于《中国画》、《美术》、《中国画研究》、《艺术研究》等刊物,著有《中国画技法》(第一辑)、《孙其峰画集》、《孙其峰书画选集》、《花鸟画谱》、《孔雀画谱》、《花鸟画构图小稿》、《花鸟画技法》、《孙其峰教学手稿》等书;另著《画花鸟》已由台湾图书艺术公司印制发行。 天津美院终身教授,是天津画坛名副其实的学院派领袖。

    25、王云谷
    91岁,又名绵奇,1920年出生于广东澄海,30年代于香港岭南艺术师范师从赵少昂老师习国画,于西南中学得聆鲍少游老师图书课。40年代侨居越南堤岸。50年代毕业于北京农机学院,后任教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1981年退休后曾师从卢金颖老师等学习书画装裱艺术。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岭南艺苑艺术研究会会员、广州离退休美术家学会理事、岭南裱艺学会理事、广东农机学会会员、广州花协理事、广州兰花研究会会员。历年来,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及发表在各种报刊。广州电视台于今年5月曾以《天道酬勤,金秋果硕》为题作专题报道。

    26、曾彩初
    91岁,又名曾庸,笔名夏雨、自了斋主。1920年出生于湖南双峰青树坪,抗日战争时期毕业于南京美专,师从国画大师高希舜。解放前加入中共地下党,为湖南和平解放做出过很大贡献,以后在双峰县重点中学任教三十余年,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湘中一师表”。现为当代文化艺术社书画家创作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研究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研究会研究员、娄底市诗联学会理事。曾彩初先生学养深厚,思想深邃,诗、书、画、印均达到高境界,擅长墨竹、篆书。出版有《曾彩初艺文集》、《园丁颂》、《春风化雨》,有作品编入《中国名人名作博览》、《中华老年人诗书画作品集》、《湖南金秋画集》、《海峡两岸原南京美专校友书画联展作品集》、台湾《青融书画回忆录》等。书画作品先后在国内十多个省市及国际书画展览上展出或获奖,还被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湖南文史馆、日本书道会等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湖南电视台、湖南教育电视台、娄底电视台先后拍摄了《八十一竹翁》、《湘中一师表》、《德艺双馨一竹翁》专题片介绍其生平事迹及艺术作品。《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报》、《深圳晚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书画艺苑报》、《娄底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或专业报刊也进行了专题介绍,其中墨竹有“湘竹第一”之称。

    27、江石邻
    91岁,江苏常熟人,1920年2月生。自幼从堂兄江寒汀学画,始学工笔,继转半工半写,后攻写意花鸟。绘事注重写生,用笔简括,意趣妙生。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1956年云雀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57年松树寿带参加上海美术作品展览,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另有蕉荫雨后春笋山间小景鱼乐图等分别刊入山东老国画家画选济南市三十年美术书法作品选集。作品静松有微声为山东省美术馆收藏。曾任济南市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市轻工美术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青海省玄圃画院顾问。

    28、郁文华
    90岁,1921年生,江苏苏州人。早年曾先后从蔡铣、张石园学习国画。1948年有绿结识张大千,遂为大千收列门墙,入大风堂作弟子。郁文华山水、花鸟兼长。山水宗宋元,也得明贤各家之法。喜写黄山、庐山诸名胜,皆出入烟云,稳健朴厚。花鸟得明清遗规。善作牡丹,赋色雅丽,倾国媚春,有“郁牡丹”之誉称。郁文化传统功力深厚,且勤勉于“师造化”中辟蹊径,所作清新自然,颇得天趣。其作品曾展出法国、日本、美国、韩国及香港地区。1988年应邀于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2001年于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199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郁文华画集》。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

    29、刘伯骏
    90岁,笔名老牛骏,四川宣汉人,1921年生,1942年考入国立艺专科学校深造,师从潘天寿、吴茀之、李可染、林风眠诸教授,主攻写意花鸟,兼习指墨。1947年毕业后,在杭州国立艺专吴茀之、诸乐三、潘韵诸教授的支持下,潘天寿校长为其在湖州韵海楼举办了《潘天寿门生青年国画家刘伯骏作品展览》,1948年春在国立艺专前任校长陈之佛教授推荐下,以三件作品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现代名人书画展》。现为四川省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50年代初,从抗美援朝战场转业,回到老家大巴山区,虽历经坎坷,但仍潜心学习,探究诗、书、画结合的高境界,执着追求中国画的精气神。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刘伯骏书画展》,于同年十月应邀到中南海参加了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全国百名书画家笔会活动,其作品二幅为中南海收藏。

    30、陈佩秋
    89岁,1922年12月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谢稚柳先生的夫人。

    31、曹用平
    89岁,名庸,字正衡,江苏南通人。一九二二年生,毕业于大夏大学,十七岁移居上海,系王个簃先生入室弟子,为吴昌硕画派第三代传人。工画花卉蔬果,兼及金石书法,所作师法自然,笔墨精练,气势飞动,涵蕴隽永,新意盎然。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客座教授,南通市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上海吴昌硕纪念馆副馆长,个簃艺术馆顾问,南通市书法国画研究院顾问,通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

    32、易图境
    89岁,字森庭,湖南黔阳县人,1922年5月生,著名花鸟画家。现为怀化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湘潭师范学院、中南大学客座教授、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湖南九歌书画研究会会长。易老从事国画研究创作60多年,写意花鸟画笔墨厚重,质朴自然,情趣万千。在近两年的创作中,大胆尝试用浓重的色彩表现对象,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创造了崇高壮美的焦黑重彩画风。当代名家黄永玉、汤文选、李世南、陈白一、钟增亚诸先生对易老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选到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展出。不少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中外名人收藏,其艺术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当代国画家大辞典》、《中国新闻人物》等专业辞典。

    33、孙克刚
    88岁,1923年生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在19岁时,拜刘子久先生为师。孙克刚追随老师15年,临摹了大量古代名迹。对于古代传统,他抱着广收博取的态度,从“四王”、石涛到能够见到的宋元名迹,都精心临摹,其中《摹北苑》和《秋山图》均以长披麻花山,一望便可知属董巨一派风格;《松山鱼隐》构图繁复,综合小斧劈、豆瓣皴与点法,其繁密苍厚之意,颇近石谿。《摹黄鹤山樵大幅》最见功力,笔墨厚重,理法精严,深得王黄鹤三昧。他采众家之长,走出一条崭新的艺术之路。

    34、叶矩吾
    88岁,1923年2月出生。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即在国画院供职,专业从事国画创作直到现在。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出身于艺术出家,对古代画家石涛、恽寿平、华岩、虚谷之绘画深有研究,擅长于花鸟画,传统功底很深,同时深入生活,悟其本质,体现SHI代之精神,形成自已的风格。并善诗词和书法。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和收藏。 1982年6月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3月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集,均获好评。《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入录。《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参展作品“白梅鸳鸯”获优赏奖。其尤善画孔雀,贯注了自已的感情和对SHI代精神的感受。作品极尽华丽高雅,风神奕奕,万意吉祥。其作品“孔雀”己选载入《世界美术集》。

    35、张霖
    88岁,1923年生于江苏丹阳市延陵古镇迈桥村,现任北京田园农民书画研究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常务理事,一级画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南京国际梅花书画院艺术顾问,江苏省希望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新加坡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顾问,院士,北京当代艺海书画院高级顾问。

    36、黄启龙
    88岁,1923年生,号伯翔,福建莆田人,上海美专毕业。精通国画、西画、设计,尤擅水墨花鸟,被誉为“牡丹王”,现居台湾。

    37、王思雨
    88岁,1923年9月生,又名朝熙。浙江乐清人。早年经东南联大、上海美专学西画,继学文学、中国书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精研古今,博取众长,入自然而出自然,以哲学内涵表达心灵境界,其画力谋简朴雅拙与豪逸相结合的风格。现为浙江省文史馆员,乐清市文联顾问,东方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委会特级书画师,远东中华文化交流中心执行副主席,国际美联中国中南执委会副会长,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客座教授,世界华人文艺名人录顾问编委,中国文化艺术城画师等。

    38、黄正襄
    88岁,著名画家,男,汉族,1923年生,台湾淡水县人。现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三峡画院第一副院长,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全国侨联文学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名人书画院高级顾问。作品在台盟中央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并载入各藏画集。作品《长白山》图被选作为中共中央向朝鲜金日成主席赠礼。1996年4月应美国洛杉矶市邀请赴该市举行画展。并接受洛市长雷以登颁发著名画师奖状。1996年6月赴纽约东方画廊举行画展,驻纽约中国领事阎世训为画展举行盛大的酒会。1997年夏天应邀在香港举行画展,以作品《港岛欢庆之夜》祝贺香港第一行政长官当选。2000年9月赴澳门参加纪念林则徐诞辰周年笔会,作品由澳第一任行政长官收藏。

    39、孙恩同
    88岁,1923年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满族人,孙恩同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坛的泰斗级人物,系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关东画派创始人之一。现为中国美协会员、辽宁省文史馆馆员、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是一位执著的现实主义中国山水画的丹青妙手。1946年进入沈阳私立辽东学院西画系学习,1948年入吉林东北大学文学院美术系学习,1949年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到江苏国画院师从傅抱石、钱松先生进修中国山水画,并随导师到黄山、太湖等地写生。多年来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和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创作了《一曼小屋》、《双鹿图》、《长白飞瀑》等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受到美术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他从事美术教育事业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理论思想及《中国山水画教程》、《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中国山水画写生与手稿》、《中国山水画课徒教程》等艺术创作经验的结晶,全面地概括和丰富了中国山水画技法,是奉献给后代人及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40、周绿云
    87岁,著名电影导演易文的夫人,1924年生于中国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任《和平日报》记者。1976年至1984年任教于香港大学校外进修部。1968年在香港大会堂举行首次个展,嗣后经常在英、美、日等国举行画展。曾获美国帕莎甸那博物馆艺术奖及香港市政局艺术奖。擅长抽象水墨画,作品有水墨设色《暑天的中午》、《秋日的黄昏》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相夫教子之余以学画为乐,拜岭南派赵少昂为师。周绿云在六十年代锐意求新,受当时现代水墨大师吕寿琨影响尤甚,画风中渗入了西方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又在意境上向庄禅的哲思追寻。

    41、黄光
    87岁,男,1924年生,籍贯广东省汕头市。1942年入室随著名画家陈文希先生学画至1948年,青年即以擅长画牛蜚声画坛。恩师定居新加坡后,长期在农村外师造化,写生花鸟虫鱼,六十年画牛不搁笔。1645年抗日胜利,将随师作画50余幅全部捐献给潮阳参议会主办的“庆ZHU抗日胜利救灾义卖”活动。1946年开始在汕头任中学美术教师至1980年退休。1963年在潮阳华侨中学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汕头、潮阳、香港、吉隆坡、新加坡潮人画展并获奖。1994年与早年学友谢文勇、吴峰、林毛根在揭阳市举办怀师画展;1997年在潮阳市举办“黄光中国画展”,作品《喘月》收入潮汕文化名人档案库珍藏。1999年国画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画展获佳作奖,同年作品“晨曲”入选全国文联主办画展并由书画艺术中心收藏。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百杰”称号,2002年作品“吴牛嬉月”获“巍巍中华”中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3年作品“海鲤流金”入选亚太地区文化交流大赛,现为汕头市美协会员、潮阳区美协艺术顾问。

    42、谢临风
    87岁,别名谢渔,号烟波渔子,白石道人等。1924年生,张大千弟子,目前的大风堂掌门人,德阳黄许镇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谢临风画集》。代表临品有《江堤晚景》、《溪山箫寺图》、《万壑松风》、《水阁荷风图》等。

    43、唐玉润
    87岁,陕西咸阳人,1924年生。曾就读于鲁山艺术师范,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先生书法浑厚刚健,气吞山河,字迹遍及海内外。其绘画风格独具,是享誉海内外的书画艺术名家,人称“唐牡丹”。出版有《唐玉润书画集》。现任山东大学、郑州大学教授,新JIANG丝路书画院、郑州大学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郑州教育画院院长等职。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

    44、张云
    87岁,生於1924年,1949年毕业於乡村师范。在执教之余,潜心画艺,先习西画於香港美专,后随国画大师赵少昂教授专研国画。自1966年至2005年间,先后於香港,瑞典,伦敦等地举行12次画展。张先生以岭南画派之技法融合於西洋水彩画中,出版之画集有:张云画集,张云速写画集,张云书画集等。

    45、陈宗超
    87岁,1924年11月出生,安徽省寿县人,生平酷爱绘画,多创作。现为遵义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东方艺协会员、黄山云鹤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淮海书画院名誉院长、江都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华书画名人网特聘书画师。北京《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著》编委会特约委员。擅长工笔人物、山水、花鸟,在书画艺术上植根传统,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在全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其书画作品朴素的意境、巧妙的构思、流畅的线条、简洁的着色、奇特潇洒飘逸的运笔,无不显示出其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历史人文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46、楼浩之
    86岁,男,别号步辛,1925年生;浙江缙云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从艺七十年。现任浙江省逸仙书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副秘书长,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香港艺专客座教授,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慈善总会理事等职。楼浩之先生是当代著名金石书画家、上海美专教授、南社及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楼辛壶先生哲嗣,继承家学,擅山水、工诗文,兼长人物、花卉。师事艺术大师刘海粟;经学大师蒋维乔;章太炎入室弟子、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黄君素;上海美专国画系主任郑曼青;并从张大千、陆维钊、谢之光诸大家游。博采众家之长,为当代诸多名家沙孟海、陆抑非等所推崇。著名作家、南社社员郑逸梅谓其所作“清逸秀劲、神韵欲飞”、“呼吸古今,自成一格”,并撰文称其“既能诗又能画,书法遒秀有致,才艺之富,尤为杰出”。他以传统功力深厚,诗、书、画三绝,并富有SHI代精神著名。作品具有鲜明特色,被收入文化部网LUO、《中央文史馆书画集》、《浙江省文史馆书画丛书》、《浙江省档案馆书画选集》、《江南名家书画选》、《浙江当代名家国画选》和一些国家级的书籍;其名列入原籍《缙云县志》、《缙云新人物志》和《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中国民间名人录》、《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浙江的画院与画家》等典籍。作品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及东南亚等国家,北京、深圳等省、市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为陈香梅等许多知名人士及单位收藏,驰誉海内外。

    47、郑熹
    86岁,1925年3月生,浙江瑞安人,擅长中国画、儿童画。1953年浙江美院毕业。历任杭州青年文工团、团中央青年服务部美术组组长,《北京日报》、北京出版社美术编辑,国际美联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海外美展,并入选许多刊物, 儿童画《胆小的兔子》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北京市二等奖,中国画《秋香山》获全国森林美展、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优秀奖。 出版有《胆小的兔子》、《小马过河》、《小青蛙造房子》、《鹅》等儿童画册。

    48、冯晋庸
    86岁,艺名冯致远。男,汉族,江苏宜兴人,1925年3月生。1946年毕业于江南美术专科学校,先后在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植物科学画和国画创作。植物画大多在《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刊物和专著上发表,并常在国内外有关展览中展出。国画《芙蓉》、《中菲友谊之花》、《年年有余》、《春风第一枝》、《山花烂漫烘晴天》等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玉树飘香》、《春》等作品为联邦德国植物学会和英国皇家植物园收藏。作品清新雅逸,富有生活气息。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科院文联副主席兼美协会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9、赵梅生
    86岁,1925年生,山西闻喜县人。八旬画叟,无师自勉,画无定法。任教师职五十余载,早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国家师范美术教科书编写。曾创办太原画院任副院长职。步履祖国山河大川,出行欧美亚诸国访问办展。前半生苦练笔墨基本功,后半生潜心丹青作画,擅中国画,花鸟尤佳。出笔快速,泼洒豪放。有的抒情,有的寓意,有的重生活情趣,有的偏形式意味。技巧娴熟,画韵独具。平生画业,求新不止,素以“每日从零开始”,“ 哪怕终生只迈出了半步”激励自己。“宁探索失败,不守旧成功”、“笔墨当随SHI代,不食古人残羹”为座右铭,人老画新,不落旧窠。作品合拍SHI代脉搏,洋溢清新气息,得到通道公允。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梅生》及多种专题画集问世,屡参大展、个展、联展、巡展、外展等,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中国港台及国外等专业机构收藏。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系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50、爱新觉罗毓峨
    86岁,1925年生,中国画家,满族,爱新觉罗溥僩第四子,清咸丰帝之弟惇亲王奕誴之曾孙,出生于北京。幼年起便师从其父溥僩及叔父溥佺修习山水画。南开大学毕业后任北京市文史资料馆馆员之余勤于画业,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其画风清雅俊秀,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擅长花鸟画,尤其精于牡丹题材。代表作有《玉堂富贵》、《天竺白头翁》等多幅作品。

    51、王学仲
    86岁,1925年10月生, 别名夜泊, 山东滕州人,中国著名诗人,书画家。曾师从吴镜汀、徐悲鸿、李可染等著名书画家,擅山水、人物、花鸟。黾学创始人。1942年考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随吴镜汀学习山水画,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曾受过徐悲鸿、李可染等画家的指导,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大学任教。1979年调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从事美术创作。1980年应聘为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任教数年。

    52、康东
    85岁,原名刘康东,曾用名刘恒哲,乃西,1926年生于四川康定,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进ZHANG的随军画家,享有盛誉的杰出军旅画家。康东194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美术组创作员,1952年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调令进京,历任《解放军画报》社美术编辑、编辑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康东绘画题材涉猎广泛、画种多样,连环画,年画,版画,油画和国画均成就卓著。50-80年代初,康东画名蜚声军内外,曾经与齐白石、徐悲鸿、叶浅予及军内外许多著名画家结缘交往。1962年,他同黄胄、佟翔天、寇鸿烈等在北京举办六人书画联展。1983年离休后,康东心无旁骛,潜心国画创作,创作了系列反映领袖人物、民族风情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国画作品。康东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传统功力深厚,以诗书画相结合,用笔老辣潇洒,既具国画以神取形、以形传神和立意抒情的传统,又师法自然兼融西画之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代表作有:连环画《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壮士》;油画《战斗的团结 伟大的友谊》;国画《野生的马鸡》、《河口竹挺立》、《屹立的喜马拉雅松》;六十年代初,版画《ZHANG族牧歌》参加全国版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康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国画《ZHANG族风情》在日本中日建交十周年展览中获金奖,《赤子》、《万里长征第一步》获2005年全国美展一等奖;1986年6月,在武汉举办《康东诗画展》引起画坛高度关注;2007年6月应邀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康东中国画展》,被悉尼中国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称为罕有的高水准画展,赢得了悉尼观众特别是悉尼华人的高度赞赏。

    53、杨启舆
    85岁,1926年生,1948年入中央大学美术系,师从傅抱石、陈之佛、杨建侯潜心习中国画,1952年于南京大学美术系毕业后长期在福建任教中国画。“文化大革命”后专攻山水画,博采古今,有意回归唐宋,且时作工笔青绿山水。作品入选第二届、六届、八届全国美展及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全国工笔山水画展、首届中国山水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先后出访日本、香港、澳门、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多次在东南亚参加画展。出版《杨启舆画集》、《中国山水画》(21讲电视教学片)、《山水画技法》、《青绿山水技法》。作品还入选《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长江三峡百景图》、《当代扇面书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传世名画(1901——1998年)》等大型画集。发表论文《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理性因素》。曾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大美术系教授。

    54、李山
    85岁,著名中国画画家。鲁北无棣县城西冯家村人,1926年6月生于青岛,195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6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曾任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安徽巢湖国画院名誉会长等职,1981年定居美国。李山画师早年受业于国画大师潘天寿,与文学泰斗郭沫若、著名画家刘海粟、当代“草圣”林散之等大家过从甚密,60年代以“骆驼图”闻名遐迩,一举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边疆画家之一。李山专攻人物兼花鸟、山水,书法以整体行气称著于世,书画作品皆已进入艺术层次,以深沉的意境闻名中外。1981年,应美国三潘市《东西报》社邀请赴美国讲学,先后在尼布拉斯加州大学、圣陶玛斯大学、威斯廉大学等高等院校讲学。

    55、邵仲节
    85岁,1926年出生于山西夏县,著名国画家。邵先生自幼习画,受到任佰年、吴昌硕、王雪涛等一代名家影响,师承前人,刻意创新,他善于吸收和应用西画技法,保持和发扬中国画的传统特色,融合民间艺术精髓于其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尤以牡丹著称,有“邵牡丹”之美誉。他笔下的梅、竹、紫藤等亦各具风姿。邵先生从事艺术生涯五十年,高级美术教师、桃李成林、成绩斐然。邵先生著有《写意牡丹技法》、《邵仲节国画集》和邵仲节国画挂历。邵先生是政协成都市第八届委员、民进成都市第五届委员、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现为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巴蜀诗书书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政协书画院院长、民进成都诗书画社社长、锦江区政协书画院院长、锦水书画院荣誉院长。

    56、张继馨
    85岁,又名馨子,教授,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擅长花鸟画,19岁始拜著名画家、“吴门画派” 嫡系传人张辛稼先生为师。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苏州美协名誉主席等。从艺以来,先后在国内外举办展览60余次,许多代表作被私人和机构所收藏。并获得苏州首届文学艺术奖,两次日本国外务大臣奖,中央电视台于壬午(马)年拍摄其专题片《花鸟名世匠心鉴人》,谓其乃“江苏花鸟画继陈大羽之后‘扛旗人’”。

    57、陈白一
    85岁,别名陈倜,1926年生。笔名白一,一级美术师,教授。湖南邵阳人。擅国画。美协湖南分会。自幼从父学书,1946年毕业于华中艺专,曾任师范教师。原任省农业厅宣传组长,湖南省美工室创作员,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省美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美协名誉主席,省政协常委。一级美术师,著名工笔人物画家。

    58、铁蒲
    85岁,原名张蒲舲,出生于1926年,安徽凤台人,国家高级美术师、诗人、国画家、书法家,幼因国难家破,未得科班培育,幸获张大千函教。一生逆境苦学,数十年来历尽艰辛,只凭一颗坚韧不拔的心,苦争岁月笔耕不辍。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一级艺术委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世界华人优秀专家、艺术顾问,德艺双馨国画家,淮南画院特邀画师,峡石诗词顾问,茅仙古洞道协名誉会长,作品熔诗、书、画于一炉,连续获大奖,入典册。获三铁之誉(铁老、铁笔、铁骨),先后在合肥、深圳举办个人画展,出版《铁蒲书画集》今仍在耄耋之年精研变法中。

    59、林曦明
    85岁,字正熙,号乌牛。生于1926年,浙江永嘉人。一辈子没有上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他的艺术成就是独特的。4岁开始学画,11岁入家乡私塾攻读诗文,14岁起便随父亲从事民间壁画、漆画、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创作,年轻时他曾经报考过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却没有如愿,1942年从师苏昧朔学习中国画。在赴上海工作期间,有幸结识贺天健、王个簃、唐云、关良、林风眠等大家,又是转益多师。如饥似渴向他们学习,这种特殊的经历,造就了林曦明独特的艺术风格。1971年起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上海中国画院任画师。林曦明先生秉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画笔墨酣畅淋漓,变化多端,用色明丽雅致、流光溢彩,构图虚实相间、简约疏朗,既恪守文人画的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和现代的表现技法,充满了民族性与时代感。观先生的泼墨大写意山水,以大笔头大墨块替代传统山石的细勾密皴,舍弃细节,抓住整体,这正是他山水画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丝绸般恬静的江面,那壮丽,柔美的大山,磅礴流畅的溪流,林曦明先生用浓淡相宜的大泼墨疏密聚散,亦真亦虚。在中国画坛上,他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60、徐谷庵
    85岁,字君寿,号心画斋主人,1926年生于湖南桃源人,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现任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艺术研习班讲座教师、中国美术会协会常务理事、台湾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协会美术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艺文交流协会国画顾问兼决审委员、中国四维八德实践会荣誉顾问。作品荣获国军文艺美术奖、第六届全国美展国画奖等。作品被美国旧金山领事馆、美国华李大学社拜美术馆、政战学校美术馆、韩国清州大学、东海大学、乌拉圭政府、新加坡佛教会、台湾省立美术馆、法国戴高乐将军、韩国私校财团法人金俊博士等收藏。曾在日本、台北、高雄、台湾博物馆举办个展。作品出版有《徐谷庵画集》等。

    (二)、西洋画(共14人)
    1、涂克
    95岁,1916年生于广西。1935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油画系就读。之后随陈毅将军部队进入上海受命创办"上海美术工场"任创作组长,1953年至1963年,涂克先生任上海市文化局美术科科长,美术处处长。并兼任华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期间受命创办了"上海画院"并任秘书长,创办"上海美术学校"任教务长兼油画系、雕塑系主任。还担任了广西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等职。

    2、穆家麒
    94岁,1917年生。北京人。满族。擅壁画、油画。1941年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北京艺专教授,吉林长白师院美术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兼理论教研室主任。以西方美术史论、油画和玻璃镶嵌壁画名世。有多种著作出版,多件作品参展或被采用。作品有油画《大兴安岭》、《黔岭之晨》;国画《驯服海河长卷》;壁画《漓江》、《大兴安岭秋色》等。出版有《西洋美术史略》等。

    3、应芊芊
    93岁,女,1918年8月生。汉族,浙江定海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擅长雕塑、油画、水彩。上海油画雕塑院退休。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向警予》(雕塑)、《红色家属迎亲人》(雕塑)、《五谷丰登》(雕塑)、《萌芽》(雕塑)、《芍药》(油画)、《苍兰》(水彩画)。

    4、王流秋
    92岁,祖籍广东潮安,1919年11月生于泰国。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到部队从事美术工作。曾任《江淮画报》记者。1950年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教,任绘画系主任,195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进修结业。1951年起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会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油画作品《转移》、《露宿》收入《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

    5、朱德群
    91岁,1920年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祖父朱汉山及父亲朱禹成皆是医生。1935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讲师直至1949年。1950年任教台北工专建筑系。1951年 任教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前身)艺术系,直至1955年。1955年3月29日离台赴法深造,从此在巴黎定居至今。1999年2月3日,朱德群成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第一位华人院士,法国画坛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6、朱膺
    91岁,1920生,浙江萧山人。字方圆,学名瑞序。1935年入杭州艺专西画系,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蔡威廉、李超士、潘天寿等,研习中西绘画。其间《虎与幼童》赴美参展获优秀奖。1959年参加上海美术家协会,兼任洋画组副组长。1985年后兼任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大学艺术顾问、教授。1989年入编美国《世界名人录》,获颁“杰出画家”证书。1990年应邀讲学于达姆斯达及马尔堡大学。刘海粟曾推荐他任海派现代油画会会长。

    7、赵无极
    90岁,1921年在北平出生,1935年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定居巴黎。赵无极是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西方技巧,抒发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在抽象表现主义浪潮中独树一帜。1935年14岁时,他入杭州美专就读,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儿到画油画,其中也学习国画临摹、画法理论及西洋艺术等课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们所谓的“ 具象”时期。 1941年,赵无极举行首次个展,但他不满意明清以降的传统中国画。他盼望有一种更令他满意的训练。于是他在1948年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里,他结识了许多画家,如拉吉、哈同、布兰姆等人,与当时的巴黎塞尔努奇美术馆长艾利塞夫熟悉,与诗人米修结为莫逆,而他与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结识。 赵无极先生从50年代在巴黎画坛崭头露角开始,就一直持续地保持着在国际艺术界知名的记录,他享有了国际艺术界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和尊敬,也是中国艺术的光荣。

    8、谭雪生
    90岁,1921年1月生,别名谭渡,广东开平人。擅长油画。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系。曾任华南文艺学院美术部讲师,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学院教务主任。作品有《圆明园秋林》、《花溪飞瀑》、《天山下的溪流》等。

    9、张杰
    90岁,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江苏正则艺专,同年到台湾任教。他擅长水彩画,以西方的绘画材料表现东方的现代精神,独创一格,尤以画荷深获盛名。如果说张杰是台湾知名度最高的画家,一点也不夸张,只要提起他,大家就会联想到荷花,联想到他那一脸银白色的大胡子和属于艺术家的浪漫多情。张杰的画富有中国水墨精神和书法意趣,他运用水彩的瑰丽效果,表现出颜料的特性,因而形成台湾水彩画坛的一种独特风格。胡德夫顺利地拿到这份工作———在酒吧角落里哼唱一些美军电台常播的英文歌。来喝咖啡的人很多,来听歌的艺术家更多,“洪小乔在整理歌谱,胡茵梦在想有没有机会上台,张杰在画荷花,张艾嘉逃学过来听歌”。 李敖也曾经有诗写到张杰不过不是表扬而是批评他的画。

    10、秦征
    87岁,1924年生,河北省行唐县人。别名秦疏楷,河北行唐人。擅长油画。1940年在河北平山县任“青救会”宣传部长,并从事木刻创作。1942年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任美术队长,从事木刻及连环画创作。1946年担任随军记者。1947年任华北群众剧社创作组组长。1949年在天津军管会宣传队任创作员。1950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学习,1955年在中央美院油画训练班学习。1960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工作。1973年起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党的临时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1、张厚进
    86岁,著名水彩画家,1925年12月生于福建省永春县。早年就读于永安师范艺术科和福建师院艺术系。从事美术教育四十余年,着力于水彩画创作。作品构图严谨,用笔概括,格调高雅,作品《海味》、《篮里的》等十余件作品选入全国水彩粉画展、第七届、八届全国美展,并收入画集,1993、1995年在台湾高雄市琢璞艺术中心举办二回个展,在省内举办个展十多次。百幅作品广为海内外收藏。出版有《张厚进水彩画》、《中国水彩画家——张厚进水彩画》个人专集丛书。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副会长、福建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美协水彩分会会长、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12、王 信
    86岁,1925年生,河北省承德市人,1925年生。原辽宁省著名水彩画家,后迁居祖籍承德。为河北省水彩画界的元老。现为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承德市文联副主席。

    13、陆国英
    86岁,1925年生,女,上海人。1942年师从美术教育家油画家颜文梁,1947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5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师从苏联专家油画家马克西莫夫老师,1957年毕业后重返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4、高虹
    85岁,1926年生,河北新乐人,油画家。1941年进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历任部队艺术指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主要作品有《女交通员》,《有个孩子叫咪咪乔》等。作品《决战前夕》获全军优秀创作奖,《军委全会》(合作)获全国美展二等奖。

    (三)、书法、金石、篆刻、楹联(共24人,其中2010年去世4人)
    1、梁披云(梁老不幸于2010年1月29日去世)
    104岁,1907年生,学名龙光,又名雪予,原籍永春。现为全国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厦门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梁披云6岁入村塾,16岁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岁毕业于上海大学,两度留学日本,初次回国后,创办泉州黎明高中,1966年移居澳门至今。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创办书谱出版社,发行《书谱》双月刊,行销海内外,其间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梁披云为海内外著名诗人和书画家,1992年澳门文化公司署首次出版《雪庐诗稿》,1997年澳督授予《文化勋章》,1998年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华文学艺术家当代书法大师金龙奖》。2002年2月澳门特别行政区ZHENG府授予银莲花勋章。

    2、张志成(张老不幸于2010年1月3日去世)
    99岁,1912年生于乐山市牛华镇,1935年毕业于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1940年毕业于中央技专化工科。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乐山一些中学及乐山师范学院,直到1976年6月退休。作为乐山嘉州画院副院长及顾问、乐山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慕名拜张志成老师学艺的人非常多,他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天下。

    3、邱星(邱老不幸于2010年1月17日去世)
    97岁,1914年生,汉族,浙江吴兴人,字云泽,邱星先生是在陕西乃至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的“长安四老”中最后一位。别署“碧禅轩”,其中“碧”取自“碧血黄花”,是因为邱先生在早年做抗日军人时,有许多老战友英勇牺牲,取这个斋号是为纪念那样的一个时代,而“禅”则取“空”之意,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对于自己而言都没有意义了,要学会解脱和重新认识世事。邱星先生早年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幼承家学喜爱书法,初习《颜勤礼碑》《郑文公碑》诸碑,弱冠习篆临《峄山碑》《石鼓文》,后受清吴大澍影响专攻金文摹习鼎拓,书作古朴典雅,师古而不泥古,时出新意。兼作篆刻,私淑吴昌硕之法。书印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并在专业报刊发表,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或被碑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终南印社顾问,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4、刘振威
    94岁,1917年11月生,广西平南人。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政治系修业三年并留校任职。1952年调至中山大学,曾任教务处助理秘书,哲学系、中文系、印刷厂等校内干部。1980年退休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起专门从事楹联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广东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楹联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联海论坛》主编。出版有《千字文》、《前后赤壁赋》、《草诀百韵歌》字帖及《闲吟诗词选》、《闲吟楹联选》等,著有《楹联学概论》等。1994年荣获中国楹联学会“联坛十老”称号(目前健在5人:赵云峰、张养浩、闻楚卿、刘振威、尚文化(其中尚老是1927年生的))。

    5、高式熊
    90岁,1921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其父高振霄乃晚清翰林太史、新中国上海市第一批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他幼承家学,书法得到父亲亲授,20岁时获海上名家赵叔孺、王福庵指导,擅书法、篆刻及印学鉴定,书法出规入矩,端雅大方;后又喜摹印作,对历代印谱、印人流派极有研究。其书法楷、行、篆、隶兼擅,清逸洒脱,尤以小篆最为精妙,与篆刻并称双美。还著有《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等专著。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发表。

    6、魏乐唐
    90岁,书法家,篆刻家,著名画家,浙江余姚马渚人。魏乐唐1956年赴美国,是旅美华人中第一代抽象画家。魏乐唐致力于探索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1921年出生。1931年,师从李仲干,学习书法。1937年,年仅16岁,即举办绘画个人展览(上海大新画廊)。1946年,更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个展。1949年,移居香港。1956年,远赴美国,于波士顿定居。1957年,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抽象艺术。

    7、温同春
    89岁,男,1922年生,字六如,一字孝钧,辽宁省辽阳市人。幼承家学,五岁学书,临摹一次,便能形似,六岁以后,经父执白永贞(张学良老师)张济民(清末举人)两位名宿指导,在文学,书法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岁时邑人呼之神童。十九岁时,日本举办兴亚书道联盟会,以揩书,草书,两大幅作品入选,获青年一等奖。先生之书法作品,五体具备。而酬世之作,以楷,行,草为最多。至于书法理论之书,无不认真探讨。在书法理论方面,八三年曾发表[试论我国书法之继承与创新]。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兼评审委员,辽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楹联学会理事,辽阳市楹联学会主席,辽阳市诗词学会顾问,辽阳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政协辽阳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8、爱新觉罗毓嶦
    88岁,1923年生,书法家。字“君固”。因为是末代皇族而出名。清灭亡后,1923年逃到大连时出生。小时候喜欢写书法,学习清朝流传的流派。自己身为皇族子弟成为溥仪的亲信与父亲一起在满洲国做事。随着父亲的逝世,继位恭亲王,但满洲国对清朝的皇族并无实权,因此只是形式上的继承。1945年战败后一直到1949年间,一起跟溥仪被苏联扣押,之后被中国引渡到抚顺战犯管理所,以不起诉获得释放。但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送去劳改,书法活动被中断而感到痛苦。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拿手的是行书及草书,且杰作数量较多。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以假名“小固”代替“君固”。

    9、苏园
    88岁,号乃大,耕石馆主。1923年生于成都。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评审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政协书画院顾问。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篆刻艺术家。其书法作品自由奔放,苍劲雄浑;篆刻用刀爽利,结字奇正相生。早年潜心于秦汉印研究,后对名家邓石如、赵之谦、徐三庚的艺术深有领悟,能入古而出新,有刚劲苍古之感。他治的巨印气势磅礴,而小玺又能小中见大,点画精绝。他治印从不击边,偶尔顺刀切凿,追求大朴不雕的艺术效果。他不断求索,创造出新的特具个性的艺术作品。书法金石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发表。

    10、傅江
    88岁,艺名石语,斋号语石馆。1923年出生于河南长垣,幼年求学于西安,抗战胜利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后转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三年;在西安求学与工作近三十年;期间有幸结识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黄君壁、关山月、和赵望云等艺界名家;并亲见他们驰颖染翰,得到口传收受。傅江先生童稚时期即酷爱诗、书、画印,6岁学书,8岁学画,12岁学篆刻,与同窗黄胄等学人拜赵望云为师专攻山水;拜岳松济为师学书法;拜邱星为师学篆书、金文和治印。并与邱先生合刻《梁山一百单八将》印稿于西安、日本联袂展出。他将自己在诗骚、篆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深厚学养融入篆刻,使其篆刻作品极具张力;虽方寸之间,观之却思接千里,视通万里之感受。于安澜先生评其篆刻:“苍劲入古,大气磅礴。”其书法雄浑大度,跌宕超绝,曾多次在海内外展出获奖,为馆、院方家收藏。其行书融行草、篆隶于一炉,用笔老辣,格调高估;师古而不泥,创新而不野,直欲嗣响古人而卓然特立,颇为世人称道。非学识渊通,书艺超拔者莫能为也。花甲之年其作品几不参展,然参展则必获大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获全国第二届书画名家精品展金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金奖;北京全国博览会书法唯一获奖者。晚年筑庐安阳,读书写字,研讨殷商甲骨、陶皿,遂将甲骨之章法、韵味融入篆文书法,纵向取古,横向取今。写厚重宽博之气,步物我为一新景。年高八秩而夕霞犹明,人书俱老仍孜孜不倦。安阳诗人朱现赠语到:“淋漓笔阵开,腕底烟云传妙墨;磅礴石翁语,胸中江海藐浮名。”也是对石语翁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真。现为中国少林书画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国书画联谊会荆浩学术研究会顾问;跨世纪世界书画名家大典顾问编委;河南省企业文化研究院顾问兼安阳分院院长,安阳书画院总顾问。

    11、赵云峰
    87岁,1924年生,山西盂县人。当代著名楹联家。著有《云峰联稿》、《惜阴轩联话》、《太原园林名胜楹联》等。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对联》杂志终审、山西省诗词学会顾问。 1994年荣获中国楹联学会“联坛十老”称号(目前健在5人:赵云峰、张养浩、闻楚卿、刘振威、尚文化(其中尚老是1927年生的))。

    12、爱新觉罗?溥全
    87岁,满族人,1924年生。擅长书法和山水,幼承家学,先祖曾供奉CHAO廷,得董邦达、钱维成教授,用笔苍劲老辣,古拙浑朴,书法诸体皆擅,功利深厚,尤以隶书、楷书见长,青年时倾心乾隆年间书法大家翁方纲,中年以后临习《西峡颂》《龙门十二品》,气韵高古,超然不俗,作品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多家集团公司收藏。

    13、熊克威
    87岁,男,1924年10月生。江西修水县人。国立南昌大学毕业。无党派人士,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副教授。世界教科文组织专家,兼任上海民族画院院士、当代诗歌协会理事、贵州省麒麟文艺协会理事、《华夏英杰》丛书编委、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编顾问编委。2004年秋起任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并授予“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坚持勤学苦练,书法左右挥毫得到各届肯定。绘画长于国画、水彩、图案、雕刻、剪花等。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中国诗人”、“中华当代美德人物”、“桂冠诗人”、“经典诗星”称号。2008年获“德艺双馨杯”世界经典诗词书画艺术大赛金奖。作品传略入编《中外书画艺术家作品集》、《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在画册》、《世界传世名画书法鉴赏》、《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世界华人英才录》、《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先集》等109部书中。著书有《艺术字画》、《论教育》等多部。

    14、张养浩
    86岁,男,笔名:弓长,别号:撷英轩老人、耕云馆主人,1925年8月9日生,文水县开栅镇人,张老先生自幼生性聪颖,爱好广泛,擅长书法,尤喜撰联作待。曾从事教育、政法等工作,TUI休后专门从事对联、诗词、书法的研究,创作、编著等活动。他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张老是《对联》杂志社特约编辑,中国王羲之基金会研究会、诗词书画会研究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报顾问,太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诗、联、文、书法作品等,在全国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书展,均荣获不同等次的物质奖与荣誉奖。他与石中才合作编著出版了《联苑撷英》《最新对联选》,曾与山西大学教授罗元贞(已故)合编《对联知识百题问答》一书。编著了《当代嵌名联大观》书稿。 1994年荣获中国楹联学会“联坛十老”称号(目前健在5人:赵云峰、张养浩、闻楚卿、刘振威、尚文化(其中尚老是1927年生的))。

    15、闻楚卿
    86岁,自号大别山人,1925年生于湖北英山。大专学历,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原武汉市38中学教导主任。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编委会副主任、编辑部执行副主编,广水、英山、公安、黄梅、鄂州等市县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顾问等。还曾多次担任海内外征联赛评委、《云飞鹤舞》(征联集萃)常务副主编等。40年代初即开始发表作品,数十年来,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联作品约千余副(首)、散文30余篇。有的诗联曾多次获奖,自著问世的有《楚卿诗词选》、《楚卿对联选》、《楚卿散文诗联选》等。1995年荣获武汉市“五好”离休老干部称号。1994年荣获中国楹联学会“联坛十老”称号(目前健在5人:赵云峰、张养浩、闻楚卿、刘振威、尚文化(其中尚老是1927年生的))。

    16、陈大络
    86岁,1925年生,字中天,福建厦门人,原寓居台北,今定居厦门。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文物鉴藏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作品曾参加《台湾名人书画展》、《国立华侨大学三十周年校庆著作展》、《国际文化交流赛》并被收入专集;有些作品镌刻于中国翰园碑林、黄河碑林、太白碑林、丝绸之路碑林等处。曾参加孔子诞辰学术、闽台关系学术、朱熹学术、环太平洋历史等数十次讨论会并发表论文,且多次出席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会议;参加联合报文献馆族谱学讨论会、舜裔书画展和山东荷泽市承办的《海峡两岸迎香港回归书画展》等。其积极响应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筹款活动,将义卖一幅“福”字中堂所得的10万元港币全部捐赠亚运会;为支持国内抗洪抢险,又将一幅“寿”字中堂义卖所得10万元悉数捐给灾区,还积极撰文呼吁海峡两岸应尽快和平统一,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先后多次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情文艺特别奖、《团结报》著作荣誉证书,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荣誉证等数十次殊荣。

    17、丁明镜
    86岁,字玄晔,又字慧之、宇恒-斋号云石。1925年生,福建泉州人,中华文法学院中文系毕业。生前为泉州五中特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福建省书协顾问,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顾问,泉州市书协名誉主席,政协泉州市委员会文史委书画摄影研究室主任,福建省积翠园艺术馆顾问,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名誉顾问,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顾问。政协泉州市委员会第三、四、五、六届委员,泉州文联委员。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楹联展并收入多种书法专集或辞典,晚年出版的《丁明镜专辑》。

    18、钟公佩
    86岁,男,1925年4月生,著名书画篆刻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经营地质标本生产40余载,自学成才,成为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著有65万字的《中国玩石(产地)系列丛书》,篆刻书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书画艺术家世纪奖”、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世纪末艺术成就奖”、美国世界艺术中心“书画名人成就奖”,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书画大赛成人组银奖,专著《中国玩石(产地)系列丛书》获“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周年研究会”二等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作品入编《世界名人艺术大典》、《世界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纪珍藏版,《中外名人辞典》、《中国书法选集》等30余部。

    19、李五湖
    86岁,1925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广东楹联学会及广东岭南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世界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教授、济南稼轩诗书画研究院及中华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李在任教期间,先后在中大、老大及广州书画学院等讲授《中国哲学史》、《大学语文》、《中国诗词》、《中国楹联》、《书法与文字辨析》、《书法美学》、《书学导论》、《文学概论》及《艺术概论》等。先生少时即撰联自贴,现刊登其联作、联论的有《南国楹联》、《中国楹联报》、《当代佳联选评》、《中国当代对联文库》、《中国对联作品集》及《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等;获奖联作有“乾陵华清池”联、“逢甲杯”联、“金鹰杯”联、汉武“茂陵杯”联及纪念“北京饭店成立一百周年”联等多项。2001及2002年度获中国楹联创作及楹联文化先进个人奖。至今联作有1700多副。创作诗词近千首(阕),获奖作品则有“老龙口杯”词、“新光杯”诗及“李杜杯”词等。曾参加主编《实用名言大辞典》、《新编爱国诗词一百首》等书。专著方面有《知春集》、《知春轩联草》(一、二、三集)、《软硬兼施篇》及《五湖舟文辑》(上、下册)等。

    20、汪中(汪老不幸于2010年4月13日去世)
    86岁,1925年生于安徽桐城,抗战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教授诗选,并成为台湾知名诗人、书法家。出版有《汪中书法集》、《汪中书翰集》等多部书法专集。80年代后,他担任韩国多所大学和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

    21、谭克智
    86岁,男,1925年生,山西吉县人。1939年到延安参加工作先后任陕西报社记者组组长,汉中报总编,汉中市市长,汉中地委宣传部长,宝鸡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西安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一向热爱书法绘画。现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市长书画院院士,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中国鲁艺书画研究院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近年来,一些作品在报刊发表,获奖,得到好评。1994年书法作品获全国市长书法大赛优秀奖。1998年绘画作品被选入《中国市长书画精品集》出版发行。1999年为建国五十周年而作的两幅作品被全国市长书画院评为优秀奖并被收藏。2000年举办的中国市长书画参展的诗词,书法荣获一等奖。

    22、权希军
    85岁,1926年8月生,山东烟台市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刻字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顾问,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艺术顾问。现任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现任荣誉主席。权希军先生早年参加过了革命,建国后到中央机关工作,工作之余研习书法、篆刻等晚年又研习刻字艺术,后来走上了专业道路,艺术上涉猎广泛,在书法、篆刻、刻字、绘画等艺术领域均有很深造诣,,其书法以草书著称,兼写多种书体,在当今书坛自成一体,独树一帜。

    23、刘江
    85岁,原名佛奄,号湖岸、知非。汉族,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26年7月生。幼承家学,酷爱书画。1945年中等师范毕业后,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曾任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理事、常务理事、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篆刻师诸乐三、法吴昌硕,后追探古玺印之神韵,尝试以卜文、汉金文入印,偶参九叠文笔意,并熔封泥、陶范于一炉,在浑穆中求灵动,朴拙中寓雄秀。出版有作品集6种,专著15种。

    24、陈启弟
    85岁,1926年1月生,重庆市人,字陈希,号年生,四川大学毕业,吉林省计划委员会副厅级离休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处菏泽地区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紫云书院书画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牡丹书画院名誉院长,原中国书法家协地吉林省分会理事、评委、名誉事理。书示上幼承家训,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墨迹,认真师古,锐意创新,各体均能,尤长篆书及行草。大篆古朴雅逸,灵动遒劲;小篆刚柔相济,清新俊美;行草圆润流畅,刚健婀娜;魏碑劲健遒美;隶书端庄俊雅。

    (四)、雕塑(共4人)
    1、曾竹韶
    103岁,曾用名曾朝明,福建厦门同安县人,生于1908年,缅甸华侨。1927年回国,1928年初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1929年秋赴法国留学。1932年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留学生巴黎艺术学会。1939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前夕,离开欧洲经缅甸回国。解放后曾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人民ZHENG府专业顾问等职。上世纪50年代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创作了浮雕《虎门销烟》。代表作还有《孙中山半身像》、《蔡元培半身像》、《竺可桢半身像》、《郭沫若半身像》、《杜甫半身像》、《李清照立像》、《陶铸全身坐像》、《贝多芬头像》等。著有《中国古代雕刻风格演变》、《中国雕刻史》。

    2、龙实
    93岁,1918年4月生,别名龙实向,广东高州人。擅长雕塑、水彩画、美术教育。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历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部山东画报记者、编辑、主编,解放军华东军区华东画报主编、社长,重庆市文联及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秘书长,党组书记,市文联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重庆市文联顾问。作品曾在报刊发表及参加展览。

    3、陈道坦
    92岁,1919年生,武汉人。抗日战争时期浪迹长江嘉陵江畔,1949年毕业于国立艺专雕塑系,并留校研究。1951年调上海、广州任雕塑组长及厂长,1962年上海市雕塑创作研究室组长兼上海美专任教。1967年应邀参加泥塑《收租YUAN》在北京创作出国展览,1977年应邀赴北京参加毛泽东纪念堂雕塑创作。国家一级雕塑家,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雕塑学会会员,第四届上海美协常委,上海市文联第四届委员,上海市城雕艺委副主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高级职称评委,第六届全国美展评委,全国首届优秀雕塑作品评委。作品曾送国内外展出,代表作有:《少女》、《女孩》、《大庆人》等。出版有《道坦雕塑艺术》,入典《中国文艺家专集》等等。

    4、潘鹤
    86岁,著名雕塑家,1925年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副主任。致力于雕塑艺术64年,从事美术教育45年。创作大型雕塑105座,分别建立于63个城市广CHANG上。室内雕塑18座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20座为市级美术馆公共场所收藏。其艺术成就载入《世界美术史》及《中国美术史》,其传略被收入多种《中国当代名人录》及《国际名人录》。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雕塑家称号;广东省ZHENG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广东省ZHENG府为其建立个人雕塑园。获造型艺术成就奖。

    (五)、文物鉴定、收藏 (共5人)
    1、徐邦达
    100岁,浙江海宁人,1911年生于上海,字孚尹,号李庵,别号心远生,晚号蠖叟,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古书画鉴定界顶级人员之一,人称“徐半尺”,意思是他每次鉴定,常于画轴展开半尺的时候,就已辨出真伪。徐邦达先生自八岁起开始学画,起初受业于老画家李涛(醉石)。后拜著名画家兼鉴定家赵时棡(叔孺)为师,在学习绘画之余,也留心古书画的鉴定,进而又拜吴湖帆为师。

    2、耿宝昌
    89岁,著名古瓷鉴定专家,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辛集(束鹿)。1956年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1966年始,先后应邀到文化部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扬州、泰安培训中心任教;任辽宁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兼职教授;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和马来西亚中央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86年,将瓷器、铜器等文物22件捐献故宫博物院。

    3、谢辰生
    89岁,1922年生,著名文物保护专家,江苏武进人。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致力于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历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副处长,国家文物局副秘书长、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协助郑振铎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古代珍贵纺织晶,并负责开拓水文、地ZHEN考古新领域。

    4、郑珉中
    88岁,1923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华阳。1946年以前在家塾读书,临习汉魏碑帖,并从林彦博、汪霭士学画,从王杏东、李浴星、管平湖学琴。1947年秋再从溥雪斋学习书画。1946年秋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与研究,曾任陈列组、历代艺术组、法书铭刻组、绘画组、铜器组、金石组、工艺组组长。1982年后,重点从事古琴、古砚的研究,先后发表专题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53年、1961年将自己收藏的瓷器57件及印押20件捐献故宫博物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

    5、徐石桥
    86岁,1925年生,江苏兴化人。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专家、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员、江苏省书法协会第一届理事,金梦兰竹书画会副会长。一生研习书、画、篆刻。书法得力于汉、魏碑,行草宗法二王,绘画从郑燮、吴昌硕等。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展览,被日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等展出收藏。

    (六)、版画、木刻(共17人,2010年去世1人)
    1、力群
    99岁,1912生,山西灵石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1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33年与曹白等进步学生组织了“木铃木刻研究会”,投身到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艾青先生在参观完1980年力群先生的画展后曾动情地说:"力群同志是上世纪30年代开始艺术创作生活的,他是和中国革命的新兴木刻一同成长起来的木刻画家,他的版画单纯、朴素、明快,就像木版上的抒情诗。"

    2、杨可扬
    97岁,1914年生,原名杨嘉昌,笔名阿扬,浙江遂昌人。曾从师马达学习木刻。四十年代初,与郑野夫等在浙江丽水、福建赤石一带,从事木刻运动与抗日救亡工作。1946年以来,在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活动,曾任《SHI代日报》副刊《新木刻》编辑。1949年以来主要从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辑、编审,《版画艺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藏书票研究会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版画会会长。擅长版画。作品有木刻《遗愿与宏图》、《新年》和《江南古镇》等。出版有《可扬版画、论文集》、《新艺散谈》、《给初学木刻者》(合作)等。

    3、朱鸣冈
    96岁,1915年生。安徽凤阳人。1934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习山水、花鸟。1939年参加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开始专攻木刻。1940年任福建省改进出版社《战时木刻画报》编辑。1945年任台北师范美术教员。1948年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并任该会研究部长。1949年任辽宁旅大市文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到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美协辽宁分会副主席。擅长木刻、钢笔画。早期作品又木刻《台湾组画》,以及五十年代创作的木刻《天下无难事》、《新的课题》等。出版有《鸣冈木刻画集》第一、二集,《朱鸣冈作品选》。

    4、彦涵
    95岁,1916年生于江苏连云港。原名刘宝森。1935-1938年于国立杭州艺专学习中西绘画。1949年迄今先后任国立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和系主任。前后担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版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其妻白炎1921年生,好像也是画画的,不知是否尚在。

    5、邵克萍(邵老不幸于2010年1月12日去世)
    95岁,1916年5月生,笔名弦,浙江宁波人。自学美术。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浙江《民族日报》美术编辑。1940年开始木刻创作,为配合木刻运动的开展,曾与野夫等从事木刻用品生产及美术书刊编印工作。1946年参加筹备抗战八年木刻展,翌年当选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1949年参加筹组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任组织部副部长。1954年调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任业务组组长,现为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上海版画会副会长。早期木刻《街头》参加第一届全国美展,套色木刻《改造荒滩》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年画《不让它吹倒》(合作)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二等奖。

    6、张映雪
    95岁,1916年生。山西夏县人。擅版画。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历任延安《新中华报》编辑,天津美术工作室主任,天津美术出版社社长,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除从事版画、国画的创作外还从事过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曾出版、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和专著。1985年由国家文化部和全国美协授予三届年画研究工作奖。1988年获天津四届鲁迅文艺奖。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纪念奖。作品有《陕北风光》、《塞外铃声》、《欢庆解放》等。

    7、王琦
    93岁,1918年生,别名文林、季植,重庆人。擅长版画、美术理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38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早年在武汉政治部三厅、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曾在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并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香港人间画会理事。1949年以来,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北京《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主编,《当代中国的美术》主编,《美育丛书》主编,《外国版画百图》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党组书记、顾问。出版有《王琦版画集》,论著有《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美术笔谈》,作品有《人民万岁》、《一日千里》、《晚归》、《古墙老藤》等。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德、荷、卢、日、美、马来西亚和香港。主持国内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获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荣誉奖、获法国金质十字奖章。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8、汪刃锋
    93岁,1918年生,著名版画家,学名兆增,曾用名汪亦伦,笔名刃锋,别署仞峰。男,汉族,安徽全椒人。幼随外祖父鲁云逵习诗文书画,1939年在重庆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绘画教师,1942年任中国木刻研究会重庆区理事,1943及1945年分别在成都、重庆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在上海任中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兼展览部长,1948年去台湾写生,并在台北市举办“刃锋写生画展”,1949年3月由香港经武汉回中原大学任教,同年任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特派记者。1951年调北京市文联创作部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北京文艺》编委。创作以木刻为主,兼能国画。早期作品多表现劳动人民的疾苦,提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以后的作品多反映生产建设的成就和祖国山河的风貌。1987年应联邦德国图宾根大学之邀去该校讲学,并举办画展。有的作品为莫斯科东方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现代博物馆,巴黎两次世界大战博物馆收藏。主要国画有《出峡图》、《嘉陵江上》、《茶花瓦雀》、《梅鹤长春》、《鹰击长空》、《梅鹤紫芝图》、《秋骑》、《西藏舞》、《旧貌换新颜》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专业画家。

    9、杨涵
    91岁,1920年12月生。浙江温州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了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木刻函授班,曾在浙南积极从事木刻运动。1943年,23岁的他参加了新四军。曾先后担任新四军《苏中画报》编辑、副主编,华中军区《江淮画报》编辑等。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华东野战军从事随军美术创作。其代表作品《赔碗》,《修运河水闸》就创作于这一时期。之后,先后担任华东军区《华东战士画报》副主编,南京军区军史创作室负责人。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副社长、副总编、编审,1960年创作了木刻《淮海战役》,这件大幅木刻作品与创作于14年前的《赔碗》,《修运河水闸》一同奠定了杨老在中国新兴版画50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其藏书票作品曾多次荣获“全国书票展”特别荣誉奖。1991年中国美协和中国版协授予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杨涵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版画会顾问,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编辑学会副会长。

    10、刘旷
    91岁,1920年生,著名版画家,四川岳池县人。早年在岳中时就开始拿画笔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赴延安,在抗大、华北联大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后在延安“鲁艺”美术系研究室进修。曾在延安大学文艺系任教。解放后,曾先后任西北美协、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延安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陕西美协顾问。

    11、陈兴才
    91岁,1920年生,四川的绵竹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12、张树云
    90岁,著名版画家,1921年生,浙江瑞安人。1939年开始发表木刻作品。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6年赴日访问讲学举办画展。现任江苏版画院高级画师。他长期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创作发表无数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版画展、全国美展、国际版画展。早年专攻油印木刻,后潜心研究水印木刻,是江苏水印木刻学派创始人之一。作品风格朴实明朗,富有民族色彩、SHI代感和个人特色。199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为表彰其在中国新兴版画事业中所做出的贡献,授予“中国新兴版画纪念奖章”。他的简历与艺术成就辑入《美术辞林》、《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书。

    13、黄永玉
    87岁,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少年时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被誉为“中国三神童之一”。十六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副主席。万荷堂堂主,大雅宝旧人,当今我最喜欢的老头。

    14、赵坚
    87岁,1924年生。江苏江都人。擅版画。上海书画出版社。1946年曾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美术组工作。1949年后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上海美术馆艺术画廊顾问。

    15、赵延年
    87岁,1924年生。浙江湖州人。擅版画。浙江美术学院。1938年进上海美专,学习木刻。毕业于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后改为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历任编辑、创作员、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现任浙江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漫画研究会顾问、浙江省"省文史馆"名誉馆员。作品有《负木者》、《鲁迅先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等。出版有《赵延年版画选》。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连环画代表作:《阿Q正传》(木刻)、《梦幻》。

    16、梁栋
    85岁,1926年生,别名梁仁鹏,辽宁东沟人。擅长版画、水彩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兼《版画世界》副主编,《水彩艺术》主编。作品《修复大轮船》获第一届青年美展二等奖,版画《龙江水暖》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并获第一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奥斯曼?哈姆迪”艺术奖。水彩画有《林中》等。

    17、伍必端
    85岁,192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回族,擅版画。1941年15岁时创作第1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作品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8年毕业后随联大美术宣传队参加解放石家庄、太原、天津等战地宣传工作,画了许多政治漫画。1948年随解放军进入天津,任《天津画报》美术编辑。1949年调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任创作课教员。出席第1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51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到朝鲜前线采访,在《人民日报》发表多幅战地速写,后编入《朝鲜战地速写集》出版。1953年第2次赴朝鲜为朝鲜卫国战争纪念馆创作油画《上甘岭上的英雄》。曾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风波》、《肥皂》、《猫与兔》插图。应著名翻译家曹靖华之邀为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所著《铁流》插图,为富尔曼诺夫小说《恰巴耶夫》作插图,该插图获全国书籍插图优秀作品奖。创作《周总理》素描头像,北京出版社单幅印刷发行并用于《周恩来选集》作封面,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创作水彩画《寂静的草地》、纸版画《葵花地》作品均为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鲁迅先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收藏。彩墨画《喀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获丝绸之路画展铜牌奖励。设计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首日封,获优秀奖。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0年被选为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1984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伍必端画集》。1986年被邮电部聘为中国邮票图稿评审委员,1987年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同年应法中友好协会邀请赴法国巴黎访问并举办个展。1992年应日栖中川美术馆之邀赴日本举办个展,并由该美术馆出版《伍必端画集》。1994年应邀赴美国举办个展,同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伍必端作品选》,1996年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鲁迅版画奖" 。

    (七)、漫画、动画、连环画 (共11人,2010年去世1人)
    1、黄苗子
    98岁,生于1913年,广东省中山市人。是我国的老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著名书法家。著名的交际家,我研究的二流堂成员,还曾经是吴铁城的上海市长特别助理,俞鸿钧的国民党财政部主任秘书,大家生活的资助者,郁风的先生……

    2、华君武
    96岁,1915年生,美术活动家,漫画家,别名华潮,江苏无锡人。擅长漫画。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日报》任记者,发表大量漫画作品,其中《磨好刀再来》在当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1949年调北京,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长、文学艺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书记处书记等职务。作品有《磨好刀再来》、《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死猪不怕开水烫》等。出版有《华君武漫画选》、《华君武漫画》和《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以及讽刺诗、文学插图等二十四册。创作动画电影脚本《骄傲的将军》、《黄金梦》等。

    3、陈惠龄
    95岁,1916年8月生,江苏镇江人。擅长漫画。1935年进上海美专西画系,后创作漫画。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画家。《我是黄河》获1982年全国漫画佳作奖,《看齐》获1991年《讽刺与幽默》优秀奖。1982年,多幅漫画入选“江苏省漫画展”。1984年,漫画《连环马》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93年,漫画《世上只有谁好?》入选1993年全国漫画展(北京),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99年,漫画《投错了地方》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

    4、方成
    94岁,1918年生,原名孙顺潮,著名漫画艺术家,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中山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后成为著名的漫画家。出版有《方成漫画选》、《幽默、讽刺与漫画》、《笑的艺术》等。还有评论、散文选集等数十种。晚年言论获得自YOU主义学者的推崇。

    5、贺友直
    90岁,1922年生,浙江镇海县人,小学毕业,当过学徒,做过工。1949年上海解放,于当年9月开始画连环画。1952年参加上海连环画工作者学习班,后到新美术出版社工作,任专职的连环画创作员。1956年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继续任连环画创作员。共创作有连环画作品近百部,以及大量的小说插图及少儿读物美术作品。连环画得奖作品:《火车上的战斗》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山乡巨变》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等。曾担任社会职务;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央美术家学院教授,学位研究生导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曾在法国、德国、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曾在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举办《贺友直艺术展》,是当代连环画第一人。

    6、卢汶(卢老不幸于2010年4月4日去世)
    89岁,原名卢世宝,1922年12月出生,浙江鄞县人。卢汶先生把毕生献给了中国连环画事业,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把200多部连环画奉献给了广大的连环画读者,为中国连环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7、洪荒
    88岁,1923年生。浙江人。擅漫画。文汇报社。原名洪勤波,1942年进桂林美专西画系学习,后转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4年毕业后到重庆社会服务处任美术干事、股长,后曾任上海青年馆美术干事、比乐中学美术教师。曾任《漫画月刊》编辑、《文汇报》美术编辑、美术摄影组组长、高级编辑。作品有《救济物资源源运到》、《自由的保障》、《人民有挨打的自由》等。其中《强烈的对比》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哈罗,又碰到你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佳作奖。1993年荣获全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

    8、王家禧(王泽)
    87岁,1924年生,笔名王泽。中国天津人,其父亲是北洋军阀兼东三省省长王承斌。1944年从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艺术系毕业,曾在天津任美术工作。1960年移居香港,他画的《老夫子》闻名中外,风靡整个华人。

    9、李滨声
    86岁,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父亲是汉族,母亲为满族。父亲是私塾学历的知识分子,没上过洋学堂;母亲毕业于沈阳女子师范。自八十年代初先后任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七、八届常委。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风筝学会副会长。

    10、英韬
    86岁,1925年生,原名杨筠生,天津人。擅长漫画。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在华北大学做研究生。留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美工队工作。历任《人民铁道报》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美术组编辑,《人民日报》文学艺术部副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出版有《英韬漫画选》等。

    11、林浦
    85岁,1926年生。河北省人。中国画、擅漫画。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别名云深,历任解放区《冀中导报》美编、《天津日报》美术部主任,天津工艺美院和天津工艺美校院长兼校长,天津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漫画有《请吧,我们坐下来谈判》、《我不是也把门打开了嘛》。中国画有《双栖图》、《浴牛》、《英风万里》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展并被收入多种画集。

    (八)、工艺美术(共42人,2010年去世2人)
    1、胡家芝(胡奶奶不幸于2010年3月23日去世)
    114岁,1897年出生于浙江桐庐一个书香门第,“当代中国剪纸艺术的金母泰斗”。 七八岁时就喜欢上了剪纸。那时候,桐庐流行一种地方戏叫芦茨戏。戏里鲜活的人物吸引了幼小的胡家芝,回家后她就拿起剪刀在纸上剪了起来。当年的小女孩没有想到,这一剪,她竟剪了一百年,从当年的黄发女童“剪”成了如今满头霜雪的百岁老人。剪纸艺术家,浙江桐庐人。 自幼受家庭和民间艺术的薰陶,善刺绣、绘画,更精于民间剪纸 。 1949年以后定居南京,剪纸作品在南京广为流传 。 1962年出席南京市第三次文化会 。 主要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展览 。 《养猪姑娘》曾入选中国民间剪纸展览赴波兰展出 。 主要作品有《喜上眉梢》、《四季如意》、《万象更新》等 。 出版有《胡家芝喜花剪纸集》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录制了教学片《胡家芝剪纸艺术》 。

    2、林桃(林老不幸于2010年3月8日去世)
    106岁,女,1905年10月出生,汉族,漳浦县白沙村人,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大型文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收入她的作品,称她“有出奇的想象能力,而且对剪纸的形式美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和把握能力……代表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央美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等权威单位确认她为“中国沿海地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

    3、高婉玉
    98岁,1913年生,女。上海绒绣艺术家。浙江杭州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美专。她是上海新兴绒绣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她的绒绣,形准、传神、色稳、层次清晰,艺术效果好。五十年代初期,上海绒绣经高婉玉大胆革新,采用在画稿上打格子,直接在麻布上绣的方法,绣出的作品既快又好。她还自行配色染线,使绒绣用色从几十种增加到近千种。并创造了擘线、拼色、加色等技法,提高了绒绣的艺术水平。她绣制的“德莱斯登茨文尔宫”,参加世界青年学生联欢节展览。他创作的外国领袖绒线肖像,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国外。她领导创制的“红梅、白梅屏风”,开创了线绣和生活实用结合的新形式。一九七九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会议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八六年在上海市被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师、上海工艺美术协会顾问、上海八届人大代表。

    4、吴可男
    97岁,1914年生,女。首饰设计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杭州人。先后在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在上海大伟行从事钻石首饰设计。建国后,在上海美术设计公司、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擅长花丝镶嵌和首饰、金银摆件的设计。设计的金银摆件《丝路花雨》,1983年获东南亚钻石、首饰设计比赛优秀设计奖。1986年获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代表作有《丰收瓶》、《丝路花雨琵琶舞》、《金龙凤香熏》、《金鸳鸯烟灰缸》、《宝石羊》、《宝石龙》、《仕女人物》等。

    5、朱子晖
    97岁,1914年生,又名紫晖,字逸溪。江苏江都人。自幼喜好绘画。1935年到扬州宝盛银楼从事银器设计。1936年参加动画片《铁扇公主》的绘制。后曾随扬州画家丁世昌学画。1950年到苏北火柴厂工作。1964年调入扬州玩具厂事玩具设计,现为扬州苏扬玩具工业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擅长玩具设计。20多年来,设计出近千副(套)布绒玩具,创造出扬州第一代长毛绒玩具;设计出我国第一代木绒童车、摇马,钢绒摇马、摇鹿等;首次设计出灯芯绒猫、狗、熊、羊、猴等。作品有长毛绒电动玩具《熊猫照像》,长毛绒《咪咪猫》,电动玩具《双狮盘球》,大型电动玩具表演《请保护我们》等。1988年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终身成就奖。

    6、翟德寿
    96岁,北京人。1915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4岁随花丝艺人刘瑞亭学艺,后又拜老艺人于海为师。 现为北京珍艺花丝厂老艺人。擅长人物、炉、瓶及各种器皿的制作。1957年调往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60年调到北京工艺美术厂任艺术指导。作品有《亭子炉》、《横驮玲珑宝塔》、《北海九龙壁》等。1983年所制《天坛牙签盒》获全国国际旅游产品一等奖。1988年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7、谢杏生
    95岁,1916年生,戏曲服装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今苏州新区东渚镇)人。1929年师从上海戯衣作坊王锦荣。设计风格上善于吸收国画中的章法、技巧,勇于创新。其作品纹样生动、配色雅致、式样大方新颖、注重烘托人物。谢杏生曾为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俞振飞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设计过大量戏衣及门帘台帐。谢杏生于1979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居苏州新区东渚镇青山村。

    8、蔡健生
    95岁,1916年生,上海牙雕艺术家。江苏灌云县人。十三岁随上海牙雕前辈许秀生学艺,几十年来他锐意进取,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突破原来独支象牙造型的旧形式,创作了“金山战鼓”和“曹雪芹与石头记”等气势磅礴的作品。代表作“文姬归汉”三件象牙组雕,通过不同的布局、动态和服饰,深刻细致地表现了蔡文姬在不同环境下三种不同内心情绪。培养了一批上海牙雕新手,成绩突出,有的获国家金杯奖,有的获轻工业部创作设计奖。一九八六年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9、丁浩
    94岁,1917年7月生,中国近代报纸广告的杰出代表人物,新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家。江苏吴江人。擅长绘画。 1931年到上海 从师学画,后在上海从事美术设计。1949年起为《大公报》等报章杂志画漫画,在私立上海美专任教,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连环画、年画、宣传画。1959年任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主任兼国画系主任,是陈逸飞等人的老师,也是我父母的老师,我妈妈当年是他最器重的学生。

    10、关盛春
    94岁,1917年生,玉雕艺术家。江苏扬州人。十三岁即投师学艺,迄今已从事玉雕五十多年。“翡翠九龙浴子”在一块红翡翠上,雕琢出九条不同姿态的神龙,齐向中间喷吐出白色水柱,沐浴着太子释迦牟尼佛。神态生动,雕琢精巧,是一件妙用俏色的佳作。“玛瑙哪咤出世”玉雕,是他匠心独具的代表作。他还曾参加过大型玉雕摆件“万水千山”的创作设计。历任上海玉雕厂设计室主任,技术副厂长。一九八六年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11、吴球
    94岁,佛山人,著名佛山灯彩艺术家,1917年8月23日出生在一个灯色制作的家庭。受祖父辈的熏陶,很早就尽得家传技艺。从儿童时代起就对传统民间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制作灯色。年青时代,拜当时擅长民间纸扎和纸扑工艺的师傅为师,学会多种民间艺术制作技能。为他后来在灯色制作上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在彩灯制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终于创作出千姿百态的民间灯色。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后不久,他应邀加入了民间艺术社灯色研究和创作队伍。1959年,他创作的"四方走马灯"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以后,他的灯色作品选送到1973年、1978年、1987年三次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在1987年4月第三次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上获轻工业部授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吴球创作的灯色用料奇妙,很普通的材料,如瓜子、红豆、灯芯、稻草、鱼鳞、薄纸片等,这些价廉甚至有些是废物的东西,到他手上,成为他进行灯色创作的宝贵用料。经过他的巧妙构思和运用,便能变化为别致的、精巧的、典雅美观的灯色,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针刺灯色的制作叫人叹绝,制灯的纸薄如轻纱,在灯纸上用绣花针一针针刺上针口图案、花卉、人物、诗词,在灯光映照下,显得玲班剔透;最奇妙的是他的针口灯画能表现出花卉的色彩深浅和浓谈,而针刻人物则衣着厚簿,有如水晶画一样线条柔轻、粗细疏而针刻人物则衣着厚簿,有如水晶画一样线条柔轻、粗细疏密有序,富有动感。1985年,吴球参加香港太古城商业中心的特大彩灯的制作,香港人士称之为灯色的"世界之最"。吴球所创作的还有小如乒乓球大小的纸拉灯、儿童玩具灯等,不傀为佛山灯色大师。他创作的灯色作品,曾先后在英国、美国、日本、西德、墨西哥、东南亚以及香港等数10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和销售,以其精湛的灯色技艺为佛山灯色赢得了国际声誉。

    12、林如奎
    93岁,1918年生,石雕艺术家。浙江省青田县山口村人。生长于石雕世家,十二岁随父学艺,十六岁就能独立刻制作品。擅长雕刻花卉、瓜果。在他创作的众多石雕作品中,最著名的有“高粱”和“咏梅一九五六年被浙江省授予名艺人称号。在一九七九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会议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光荣称号。现为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1988 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高粱》曾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由国家征集收藏,1992年,被印制为邮票公开发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林大师致力于农作物题材的研究、创作,开青田石雕一代新风。著名美学家邓白称“高粱”:是一首清新淳朴的田园诗,一阕最美的丰收赞歌。作品充分发挥因材施艺及多层次镂雕技艺,给人以籽粒饱满,丰收在望的喜悦。被誉为石雕花卉、瓜果题材推陈出新的扛鼎之作,至今仍令人望而项背。

    13、高祥
    93岁,生于1918年,北京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祥是当今唯一在世的老一代琢玉大师。高祥带徒弟,教诲学员,传授技能、技巧毫不保留,杨世昌、姚淑英,李睿等名家均从技艺上得到过他的点拨。用人尽其才,用料尽其美,用技尽其绝,在几十年的琢玉生涯中,真正做到了“清馨花草劲头足,硕果累累满枝头,挺拔飘逸风格异,高雅想和是追求”。主要作品有翡翠《三秋瓶》、珊瑚《花卉瓶》、珊瑚《四君子瓶》、玛瑙《插花瓶》、翡翠《挂练花篮》、翡翠《秋景瓶》、翡翠《花卉瓶》等。

    14、周令钊
    92岁,1919年生。湖南平江人。擅绘画。擅长水粉画、美术设计、壁画。1935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范科。1942年参加抗敌演剧五队。1947年任教于上海育才学校美术组,1948年应徐悲鸿先生聘请任教北平国立艺专,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曾为开国大典画天AN门毛主席像、五一YOU行队伍美术设计;为国徽、团旗、队旗设计;为人大会堂湖南厅设计《韶山》湘绣画屏,设计《沅江》、《澧水》石雕壁画。参加人民币设计,获荣誉证书;曾获设计国庆10周年纪念邮票最佳邮票设计奖;全运会团体操背景画设计获金质奖章等。

    15、施仁
    89岁,1922年生,江苏常熟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在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室工作,长期从事苏绣艺术画稿设计,擅长花鸟、书法,他设计的绣稿构图严谨,色彩典雅,富有特色。1996年被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16、高金爱
    89岁,女,1922年出生,延安安塞人。“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大师”、“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民间艺术大师”。她是延安民间艺术的脊梁,中国民间艺术泰斗,国宝级剪纸大师。其作品构思简洁、新颖,落笔大胆,“画出威风,抖起精神”是其作品最好的写照。创作剪纸速度令人吃惊,被比喻为“好像一座剪纸工厂”,1982年受邀到中央美术学院表演授课,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35个国家的艺术馆收藏了高金爱的剪纸作品,是被外国人誉为“东方毕加索”的安塞绘画、剪纸艺术的杰出代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安塞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17、戴明教
    89岁,汉族,女,1922年1月出生。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班学习,师从宋氏与盛氏,所以她是13岁开始学绣,16岁入松筠女校,师从沈寿之徒宋金铃学习刺绣。虽然之后抗战爆发,学校解散,但是这是顾绣发展史上重要转折,标志着顾绣从家族的传递转为社会的传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戴明教进入松江刺绣合作社,虽中间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却矢志不渝,七十年代以来,她收徒十余人,她们被称为第二代传人,其中代表者为松江电子仪器厂职工钱月芳。目前她自己有一个顾绣工作室,并且带了8个姑娘,她们将是顾绣的第三代传人。此外戴明教的其他三位弟子也在松江区文化馆里有一个工作室,他们的作品被松江区博物馆馆藏。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顾绣”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18、林智成
    89岁,生于1922年。9岁时随母回国在潮州老家居住,13岁时进绣庄做学徒。早在1979年,林智成就被国家轻工部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家”,也就是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1982年,《九龙屏风》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金奖,是林智成大师事业的巅峰。2007年6月,林智成大师再次成为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的潮绣唯一传承人。
  
    19、陈伟炎
    89岁,男,1922年生,浙江省海宁人,灯彩工艺大师,曾经是海宁市硖石镇一位普通的银行职员,现是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和民间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受传统灯彩的熏陶,酷爱扎灯,又热衷于书画文玩。早年在银楼做学徒,并成长为银楼的技师,从事银饰行业十余年,为他日后灯彩艺术打下坚实基础。1986年,陈伟炎从银行退休,之后有了充裕的时间投入灯彩事业;正值青年的陈伟炎与灯彩传人孙惟君大师成为知交,业余时间会经常聚在一起切磋硖石“文人派”的制灯技艺,耳濡目染,深得硖石灯彩针刺工艺的精髓。1997年,他开始了茶壶灯的制作,使中华的茶文化与灯文化充分融合。1999年澳门回归时,陈老的“茶壶灯”作为礼物赠送给国家,海宁市博物馆里还存放着由他捐赠的“茶壶灯彩”作品。20多年的灯彩制作过程也让陈老集中了较多的荣誉:2002年作品66盏茶壶灯在西博会上参展,受到好评,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收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2004年,作品参评海宁市第二届"海宁潮"文学艺术奖,获得铜奖;同年,海宁市ZHENG府把他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海宁文化名人金庸,受到先生热情称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硖石灯彩)”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20、王锡良
    89岁,男,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 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

    21、王木东
    89岁,生于1922年9月。从事彩塑、手捏泥人、雕塑、绘画专业,从事专业6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工艺美术大师.在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工作。194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艺术学部雕塑系,回国后,他四处奔走,收集了历史模具、作品几百件,并请当时健在的老艺人进行复制,同时建立江苏省惠山泥塑彩绘训练班,共收学员40多人,用老艺人教技术,新美术工作者教理论的方法培养了接班人,组织专人记录,学习老艺人的手捏和彩绘方法,写成技艺资料,为抢救和发展惠山泥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作品约六百件,“达摩”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李清照”被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创作了邓XIAO平、陈毅、钱钟书、梅兰芳、王兰英、阿炳等十多座名人大理石胸像,广受社会好评,其中程文浩大理石胸像获得美国程氏基金会大奖。

    22、王风
    89岁,原籍义乌,1922年出生,抗日时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共,1982年离休,剪纸是他一生的爱好,曾获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一级剪纸艺术家称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中国剪纸艺术家称号、浙江剪纸艺术终身荣誉奖,被誉为“金华第一剪”。几十年来,王风一直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剪纸艺术中,并将时代的气息和历史的脉搏注入到剪纸艺术中,让过去被视为“雕虫小技”的山花在婺州大地上繁盛似锦。

    23、刘金波
    89岁,男,1922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在“宝文成”雕漆坊学徒,曾任北京雕漆厂工艺美术师。代表作《剔红蜀山行盘》、《20吋水漫金山寺盘》、《牧鹿笔筒》、《北京风景》等。还经常制造仿旧文物,修复古代雕漆珍品。

    24、陈近
    88岁,1923年生,艺术家,江苏南京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1949年以来,曾于南京任文艺工作团美术创作员,无锡惠山泥人合作社创作组艺术指导,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创作组副组长,无锡市工艺美术、泥人研究所资料室负责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尤注重于惠山泥人的研究。发表有论文《惠山泥人的风格特点》等。泥塑作品有《孙悟空》、《白蛇传》、《戏曲人物》等。

    25、思华章
    88岁,1923年生,云南的傣族民间剪纸艺人。

    26、李笑白
    87岁,1924年生,汉族,洛宁上戈人,著名剪纸艺术家,是我国现代剪纸代表人物之一,发表作品数千幅,是建国后发表作品最早数量最大的作者之一。退休前任洛阳三师的美术系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剪纸学会常务理事和河南省剪纸学会会长,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洛阳市剪纸艺术研究中心顾问。他的剪纸以传统故事和农村题材居多,风格刚柔相济,线条内圆外方,造型概括洗练,具有传统书法韵味。

    27、陈嗣雪
    87岁,1924年生,籍贯浙江宁波余姚,乱针绣(又名飞针绣)第二代传人。父亲陈之佛是中国近代工笔花鸟画家与艺术教育家,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达四十年。她曾入读四川正则绘绣专科学校,并与乱针绣创立人杨守玉女士学习。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先后受教于陈之佛、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黄君璧、谢稚柳等名师,主修国画。之后移居台湾。在台湾时她把“乱针绣”发扬光大,发明“虚实法”、“绕丝法”、“铺棉法”等方法,曾荣获金爵奖章与文建会荣誉奖章,多次用绘绣为台湾和名人创作肖像。2009年5月,台湾中央大学举行一个以她作品为题“针情画意--陈嗣雪个展”的展览,展览除了闻名之飞针绣作品外,第一次展出其国画创作,展览举行至6月7日。

    28、郭懋介
    87岁,1924年生,福建福州人,又名茂介,字石卿。师从林友竹,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书画,以雕刻薄意而著称,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而有新意,文学艺术底蕴深厚,艺术境界高远,融诗书画篆于一炉。曾多次应邀赴海外展览,作品深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2002年寿山石雕作品《羲之爱鹅》获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现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民间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

    29、潘文锦
    87岁,男,1924年生,江西彼阳人,1944年就读省立陶瓷学校,1949年入省立陶专任教务员,校务委员,1954年进陶瓷研究所任技术员,1955、1956年赴上海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研所学习,回所后一直担任色釉、色料科研负责人,现为高级工程师。从事陶瓷工作40年来,主要主持中央首长出访礼品瓷及展览瓷的承制任务。主要著作有《景德镇颜色釉发展概貌》、《景德镇的青花瓷》等十余部书籍以及许多科研成果。其父潘庸评秉(1900年生)自幼在家随叔父潘陶宇(著名瓷画家)学画,1917年毕业于江西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并在陶校任教。1954年后任陶研所所长,中国美协理事,省美协副主席、市美协主席和《陶瓷美术》杂志总编等职。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家陶瓷展,主持设计礼品瓷、展览瓷、苏联定瓷、建国瓷及人民大会堂专用瓷,在景德镇享有一定声誉,被市ZHENG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

    30、崔洁
    87岁,1924年6月27日生,别名崔兴廉,北京人。擅长工艺美术、水粉画。崔洁1943年考入辅仁大学,师从著名画家关广志先生,1947年辅仁大学美术系西画组毕业,留校任助教。1949年从事抽纱图案设计,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抽纱行业的第一位专业设计师。历任北京工艺美校织绣专业教师、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挑补绣室主任、北京抽纱研究所所长、一级工艺美术师。先后被评为北京工艺美术特级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有挑花台布《红楼梦》、《蝶恋花》,水粉画《御花园钦安殿》等。崔洁努力挖掘民间传统工艺,将其它姐妹艺术与抽纱工艺相结合,并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品种。他还开发出多工艺的混工品种,如挑花蜡染结合、挑补结合、挑花与纳绣结合、补印结合等。崔洁设计的作品,以题材新颖、图案精美、富于时代特征著称。挑花作品《长江大桥》大挂屏由人民大会堂收藏(1959年)。丝绫堆绣作品《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堆绣作品《昭陵六骏图》获国家旅游产品金奖(2001年)。

    31、陈思碧
    87岁,1924年生,女,四川省资阳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2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现四川美术学院)制漆器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广汉、资阳等地中学、师范学校讲授绘画,并从事美术创作。1956年调入四川美术学院实验工厂,即现在的重庆美术漆器厂从事创作至今。1957年作品《蛋壳嵌凤盘》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竞赛银质奖。擅长漆器器皿设计和漆画创作,首创漆器“彩色蛋壳镶嵌技法”,即将蛋壳镶嵌技术运用到漆器作品中,至今成为四川漆器独特的装饰技法。作品以其强烈的对比,分明的轮廓线条,远近距离的不同效果,较为丰富的色彩变化,使人耳目一新,倍感富丽精美。作品有《平边蛋壳嵌孔雀纹大盘》、《双狮梅型盒》、《蛋壳镶嵌祝寿大盘》、《凤鸣花香》、《三峡》等。《蛋壳嵌凤盘》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展银质奖。发表论文《创作?研究?探索》等多篇。

    32、夏敏秋
    86岁,1925年生,苏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曾任苏州绣品厂设计室主任,长期从事绣品设计工作,他设计的绣品床罩、枕套、靠垫、台布等作品,构图优美,色泽艳丽,投放市场后,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作品曾获全国同行业评比一等奖、部优产品。1996年被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33、关玉璋
    86岁,1925年生,满族,辽宁开原人。1947-1953年,先后毕业于国立长白师范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北雕研究室研究院。曾为北京市文代会、美代会代表。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毛泽东纪念堂群雕创作设计、天津抗震纪念碑主雕创作设计、几内亚独立纪念碑主体雕塑创作等多座国内外大型纪念碑雕塑创作工作。50年代被聘为旅大地区中苏友谊塔石雕艺术顾问。70年代去叙利亚等中东国家进行援外雕塑工程设计及艺术考察。我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被收藏及刊物发表。个人代表作品:《非洲猎手》由国家选送参加法国“沙龙”美展,并发表在香港《美术家》等刊物。《天山之春》获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佳作奖、北京市文艺工作表彰奖及在刊物上发表。《雪夜》获北京市美展二等奖并被美协收为藏品及在刊物上发表。《天津抗震碑‘悼念’》被评为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

    34、罗无逸
    86岁,1925年9月生,江西赣州人。 1950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建筑组 。曾任职于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及民用建筑设计院 。从事建筑装饰艺术研究工作,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装饰设计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门楣、门厅金属花饰设计和门厅的室内设计工作 。1956年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及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从事教学及室内设计和家具研究工作,为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家具学会副理事长 。曾在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参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艺术装饰设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论文有《室内环境的艺术质量》,设计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门楣门厅金属花饰设计》、云南石林宾馆《石林居》餐厅室内设计等。

    35、林元康
    86岁,男,别名依坤,1925年4月出生,福州市鼓山镇后屿村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2]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名家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以寿山石雕人物、山水圆雕见长,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他的作品,构图饱满,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富特色,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独树一帜。《闽西组雕》、《福音画院》、《开慧陵园》等均蜚声艺坛。他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愚公移山》、《飞夺泸定桥》《亚非拉风暴》等被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的收藏家珍藏。作品多次获奖。1956年,《拾麦穗》获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展“二等奖”;1958年《儿童菜园》、《面具》获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奖。1975年参加《长征组雕》创作,任组长,并完成其中《巧渡金沙江》部分,作品 《韶山冲》作品以立体的笔调,再现了毛泽东故乡的山山水水,得到高度赞赏。1985年,《铁拐李》获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优秀创作奖”;1987年,《武夷山水》获福建省二轻厅“优秀作品奖”。198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寿山石雕)专家称号,1989年评为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82年赴日本交流雕刻艺术,1996年赴新加坡举办《八大元老作品展》。其简介与作品录入《世界艺术家人才纪LU大全》《寿山石欣赏》《一代大师》等书,许多作品为各地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藏。

    36、张德礼
    86岁,1925年生,河北涿县地毯艺术家。河北阳原县人。十七岁在北京学习织毯,很快掌握绘图、染线、织造等技艺。在北京十五年,先后织造了七十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毯以及用名贵犀牛毛配以金、银线的高级盘金挂毯。一九五六年张德礼加入河北涿县地毯生产社后,带领高手织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以及毛主席、朱德委员长专机中的地毯。一九六六年带领能手,修复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三十五块丝毯。张德礼擅长宁夏、甘肃、新JIANG毯的织作,对波斯(今伊朗)毯亦很有研究。创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涿县丝毯”。他创作设计的波斯类、土耳其式、京式博古类、几何形类和挂帘类等几十幅图案,产销对路,深受国内外欢迎。在一九七九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37、周泉根
    86岁,1925年2月,从事专业:首饰设计制作,从事专业年限:55年,职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单位:上海老凤翔有限公司(原上海宇宙饰品厂)。周泉根同志从事首饰专业55年,有着丰富的镶嵌技术经验,他设计制作的金银摆件造型别致,做工精致,集中了金属工艺抬压、镂空、刻花和镶嵌等不同技法。1984年在上海手表三厂合作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只K金女手表,荣获85年上海消费品“金牛奖”第一名,1985年,通过学习国外先进首饰技术,革新成功了戒指浇铸新工艺,工效提高了2.5倍。1986年,他参加“精密铸造技术公关项目”QC小组,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和上海市科技项目一等奖,1987年,他参加“铸粉国产化研制新工艺”获得成功,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25万元,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年由他设计的金银镶嵌挂件《丹凤朝阳》被国家收藏,1982年制作的《象牙镶嵌观音佛像》挂件被日本人认购收藏,同年,他设计制作的《水龙金球》钻石镶嵌挂件,在东南亚钻石首饰比赛,获得最佳设计奖,并授予周泉根国际首饰工艺师证书。1986年,由他开发的花篮式钻戒,畅销量达20万只,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

    38、郭康
    85岁,1926年生。广东南海人。擅国画。北京画院。1947年随父从事象牙雕刻。1955年后历任广州大新象牙雕刻工艺厂设计、研究室副主任、工艺美术师。作品有《广州起义》、《通雕蚧笼》、《哪吒闹海》等。

    39、袁文蔚
    85岁,1926年生,玩具设计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镇海人。曾在永佳玩具厂工作。自一九五六年从事玩具设计以来,先后设计了四、五百种玩具。他设计的“五用教育火车”、“蓓蕾小钢琴”等,分别获全国和上海市的创作设计奖。一九七八年评被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在一九七九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现任上海玩具八厂设计组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上海市人大代表。

    40、李娥英
    85岁,1926年生,女。刺绣艺术家。江苏苏州人。现任苏州刺绣研究所针法研究室主任。从小喜爱刺绣,十岁随母学绣。她按照苏绣针法特点,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成八大类四十二种。主持了苏绣针法汇编工作,著有《苏绣技法》。一九五五年和其他刺绣艺人合绣了建国以来第一幅散套双面绣《牡丹屏》,曾获江苏省联社颁发的一等奖。通过长期艺术实践,她对针法与绣法的概念,刺绣丝理的变化规律,线条和质感的关系等,在理论上进行了科学的探讨与总结。一九六五年,“分绷合绣”的方法,省时、省工、质量好。现已为全所普遍采用。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二年,她任苏州第一届刺绣专修班主任兼刺绣教师,自编教材,传授技艺,为培养人材作出了贡献。一九七八年,任副总工艺师。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二年曾赴日本、澳大利亚表演刺绣,受到高度评价。在一九七九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41、林邦栋
    85岁,1926年生,男,浙江省乐清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3岁承祖业学习细纹刻纸。他勤奋,刻苦钻研,后进入乐清市黄杨木雕厂,从事细纹刻纸。曾任副厂长,兼细纹刻纸车间主任。细纹刻字是浙江乐清的传统民间工艺,也是中国剪纸的独特品种。他的作品刻画精致,造型优美,人物动态生动。细纹刻纸和各种灯彩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他曾多次赴德国表演技艺,深受好评。代表作品有:《梅鹤延年》、《千目千手观音》、《万象更新》《鱼跃龙门》、《忠孝节义》、《首饰龙灯》等。

    42、林玉卿
    85岁,女,1926年生,原于哈尔滨公安局工作,现为哈尔滨市老年大学学员,中国剪纸艺术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剪纸艺术大展赛,获金、银、铜等大奖,并获“优秀民间艺术家”、“德艺双馨”、“最佳、十佳艺人”、“特殊贡献”、“国际书画名人名作”等荣誉称号,并被国家美术、图书、博览馆等收藏她撰写的《剪纸艺术的发展趋势》、《我心中的剪纸艺术》、《人生难忘一瞬间》、《对当今剪纸艺术的一点思考》等理论文章,已多次发表并获奖,辑入各种专刊等辞书。于2004年、2005年两次举办“中国剪纸艺术家林玉卿剪纸艺术展”。2005年由黑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剪纸艺术家林玉卿剪纸》专集。现为中华民族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员、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九)、美术理论、美术史(共17人)
    1、李浴
    96岁,1915年11 月生,著名美术史论家,别名子青,河南内黄人。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1938年毕业于国立艺专绘画系。历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信阳师范、四野部队艺术学校教员,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东北美专副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出版有《中国美术史纲》、《西方美术史纲》等。

    2、徐风
    94岁,1917年7月生,著名美术史论家,原名徐历渊,广东丰顺人。擅长油画、水彩画、美术史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参加抗日宣传工作,辗转赣、粤前线与后方。1941年任江西美术馆馆长,1943年曾先后在赣、闽、台等地中等学校任教,1947年任教上海美专,1951年起历任西北人民艺术学院、陕西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系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教务长。主要著作有《苏联名画欣赏选辑》、《欧洲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3、段文杰
    94岁,出生于1917年8月,四川绵阳人。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1945年毕业后,怀抱探索中国人物画技法的愿望和对敦煌艺术殿堂的向往,几经曲折,段文杰于1946年到达敦煌莫高窟,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在敦煌工作期间,段文杰先后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代理考古组组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主持创办了国内外第一本敦煌学定期刊物《敦煌研究》,并先后主持举办了1985年、1987年、1990年、1994年四届敦煌学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促进中国敦煌学发展,改变“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段文杰的学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敦煌壁画临摹和敦煌艺术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先后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临摹历代敦煌壁画380余幅,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他的个人论文集《段文杰敦煌艺术论集》成了敦煌学术研究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工具书。

    4、黎鲁
    90岁,1921年生,广东番禺人。曾任中共上海华华中学及大夏大学支部书记、中共上海学生协会六和八区党团书记、《海沫》半月刊杂志发行员、淮南师范及路西联中教员、新四军二师六旅政治部及淮南军区政治部宣教干事、淮南军区教导营政治教员、华东军大校刊《军大导报》编辑、华东军大文工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华东军区《华东画报》编辑、上海《华东画报》编辑组组长、华东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科长、上海新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及美术理论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著有《八山十七水》《速写十五省》《连坛回首录》。

    5、杨辛
    89岁,1922年生,男,重庆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6-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希文。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1960-1988年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曾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1982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大学主讲《美学原理》。199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大学主讲《艺术欣赏》(书法部分)。

    6、廖静文
    88岁,192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社港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6岁时全家迁居长沙,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周南女中读书,随后参加抗日文艺活动,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1940年到重庆后,在院长办公室做助理。1943年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文系,一年后辍学回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协助徐悲鸿工作。1946年1月,她与徐悲鸿结婚。1946年8月,徐悲鸿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偕她北上居住在北平。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她将徐悲鸿的全部遗作和藏画、文物都捐给了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进入大学读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插班学习。1957年夏,她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开始徐悲鸿传记撰写工作,并应聘到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史。

    7、华夏
    88岁,原名程珊。著名美术史论家,1923年生,汉族,中共党员。江西铅山人。1942年九江中学毕业后,在江西、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三年。重庆、北平“国立艺专”西画系学习两年,1947年赴解放区,任冀察热辽联大鲁艺美术系副主任。南下后,历任中南文工团美术部副主任,中南文艺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美编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现代美术研究室主任,兼《美术史论》、《中国美术通史》和《美育丛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近现代美术卷》主编。1987年离休。1990至1995年应聘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兼社长。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8、王伯敏
    87岁,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男,浙江台州人,1924年11月生,中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弟子。王伯敏花五十年时间,撰写美术界所迫切需要的六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以超前的悟性与创见,对古今书画艺术的评论,提出更新、更深层面的理解。有的编著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外文本。王伯敏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1988年9月,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图书奖”。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荣誉称号。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杭州画院院长,杭州大学兼职教授。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美协曾推其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9、金维诺
    87岁,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1924年12月9日出生于北京,笔名若金,湖北鄂州人。1946年毕业于武昌艺专艺术教育系。历任中南工人日报美术组组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会副主任、中日合编《中国石窟》中国编委等。主编有《中国美术全集?原始社会至战国雕塑》、《中国美术分类全集?藏传寺院壁画》等。著有《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国绘画史籍概论》等。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0、田自秉
    87岁,1924年生。著名工艺美术史论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石门人。一九四八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央美术学院等校任教,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专著有《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染织史》(合著)、《中国工艺美术》(合编)、《民间染织刺绣工艺》(合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合编)等。主要的论文有《论工艺美学》、《论工艺形象》、《论工艺和科学》、《空间?时间?系统》、《工艺美术的抽象和抽象主义》和《图案美的探索》等。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1、谢巍
    87岁,1924年生,建国后中国美术史文献学第一人,曾著有《中国画学著作考录》,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2、吴达志
    86岁,著名美术史家、翻译家。1925年生 ,贵州绥阳人。先后就读与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中央美院绘画系。30余年中任教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开课介绍西方美术。从1954年起先后在首都报刊上发表著作50余篇,英、法、俄译作30余篇。著作有《德拉克洛瓦》、《康斯特勃尔》、《艺术和SHI代》等。代表译作有罗曼?罗兰著《米莱传》、马蒂斯著《画家札记》、《莫迪里阿尼》《英汉 、汉英工艺美术造型艺术词汇》等。1984年以来先后参加《简明不列颠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的编写工作,并任““英美及大洋洲”分支主编。参加山东美术出版社10卷本《世界美术史》的编写工作并任副主编。1990年访问美国讲学。现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北京大学顾问和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员。

    13、迟柯
    86岁,1925年生,著名美术史论家、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别名迟雁鸣,1925年生。山东宁津人。擅美术史。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原广东美学学会会长。中国西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学者,在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理论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其作品《西方美术史话》1983年出版,累计印数30多万册,影响甚大。著作有:《西方美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已数次再版)、《画廊漫步》、《维纳斯与钟馗》、《寻回忘却的美》、《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西方美术事典》、《罗丹笔记》等等。

    14、杨成寅
    85岁,著名美术理论家、雕塑家。1926年生,河南省南阳镇平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1956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曾任《美术理论资料》、《新美术》、《美术译丛》等学术刊物编辑。长期从事美术理论和美学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学学会会长。上世幻出50年代,杨成寅翻译并出版了前苏联、法国和英国的美学著作和美术理论文章,引进和介绍国外优秀文艺作品和美学理论。80年代后,杨成寅在教学之余积极投入当代美术评论和美学理论的研究活动,撰写了数十篇在全国美术界具有影响的评论文章,为推动美术界美学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杨成寅还创作了不少优秀雕塑作品,如《晨读》、《经亨颐像》、《谢文锦像》、《冲浪》、《汤显祖像》等。杨成寅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石涛画学本义》、《美学范畴概论》、《现代汉语句型概论》等;出版的译著主要有:《艺术概论》(前苏联)、《美学概论》(法国)、《美的分析》(英国)等。近10年来,杨成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参与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历代书画理论评注丛书”的主编的撰稿工作;在丙烯画创作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交的探索,2000年曾在巴黎举行丙烯画展。杨成寅于199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在文化艺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并获ZHENG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法国巴黎市ZHENG府和中国驻法大使馆联合颁发的法中文化交流特别荣誉奖;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和证书。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5、林树中
    85岁,著名美术史论家,1926年出生,别名光望,浙江平阳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同年调至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美术学科评委,文化部美术学博士生指导教师专家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校外职务评审委员,美国密执安大学客座教授,密执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顾问。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98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出林树中专题。2002年8月率代表团赴欧洲八国调查流失海外中国名画及考察欧洲美术。学科专业:美术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6、姜维朴
    85岁,1926年6月生,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人。擅连环画编辑、理论。山东大学文艺系肄业。 长期从事连环画编辑工作。家境贫寒,历经苦难,但年幼的他立志投身革命。在部队创作了不少作品,深受战士们的喜爱。曾在新四军任美术记者、《华东画报》主编 。1949年后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编辑室主任、副主编、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 辑、编审、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协理事、《美术》编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后,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鼓励支持他抓好连环画工作。 连环画文学脚本《穷棒子扭转乾坤》获第一届连环画评奖文学脚本一等奖。出版专著《鲁迅 论连环画》、《连环画艺术论》等。 组织编创出版有《水浒》、《岳飞传》、《西厢记》 、《志愿军英雄画谱》、 《我要读书》、《地球上的红飘带》等连环画。2004年被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

    17、葛路
    85岁,原名葛光植,男,1926年7月生,陕西省定边县人。中国美协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现为北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中直分会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理事、中华全国美学会会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1926年生于陕西定边。1948年,毕业于北平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1953-1961年,担任《美术》杂志编辑。1961-1979年,执教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1979年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十)、美术片导演、电影、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共16人,其中2010年去世2人)
    1、特伟(盛老不幸于2010年2月4日去世)
    96岁,1915生,美术片导演、漫画家。原名盛松。祖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1935年起在《上海漫画》、《独立漫画》、《大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事漫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后为该队领导人之一,出版《抗战漫画》杂志。1941年由重庆至香港,参与组织新美术会,为《华商报》编辑《新美术周刊》,同时出版《特伟讽刺画集》和《风云集》。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期间,是美术界党组成员之一。同年秋,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组长。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组长,1957年后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1985~1989年改任顾问。导演的动画片主要有《小铁柱》(与方明合作)、《采蘑菇》、《好朋友》、《骄傲的将军》(与李克弱合作)、《小蝌蚪找妈妈》(艺术指导)、《牧笛》(与钱家骏合作)、《金色的大雁》(与沈祖慰合作)、《金猴降妖》(与严定宪、林文肖合作)《山水情》(与阎善春、马克宣合作)等。其中,《好朋友》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作为艺术指导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于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并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奖项;《牧笛》于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长片《金猴降妖》于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并在法国、美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也获得奖项;《山水情》于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以及其他国际奖项。为表彰其对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1989年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协常务理事。

    2、钱家骏
    95岁,1916年生,美术片导演、电影教育家。原名钱云林,笔名田丁。江苏吴江人。1937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同年任南京励志社美术股干事。1940年在重庆编写并主绘中国早期的有声动画片《农家乐》。1941年后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任动画课讲师、副教授、教授。1946年任励志社卡通股主任。1948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兼美工室主任。建国后,历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教师兼动画科主任、北京中央电影学校动画专修科教授兼主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副总技师兼导演。1957年起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总技师、导演,并一度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主任、教授。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与李克弱合作),于1956年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状、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1959年导演的《一幅僮锦》,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60年代初,与特伟以及唐澄、阿达、段孝萱等共同创研水墨动画制片工艺,1985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担任技术指导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2年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并在国际上也多次获奖;1963年与特伟联合导演的水墨动画片《牧笛》,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导演的动画片还有《九色鹿》(与戴铁郎合作)、《快乐的数字》等。是上海影协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动画学会顾问。

    3、张秀亭
    91岁,1920年生,北京电影制片厂绘景师。1946年进入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美工组从事绘景工作,担任北影厂绘景车间副主任。在《吕梁英雄传》(1950年)、《龙须沟》(1952年)、《智取华山》(1953年)、《群英会》、《生活的浪花》(1958年)、《飞越天险》(1959年)、《青春之歌》(1959年)、《矿灯》、《以革命名义》(1960年)、《阿娜尔罕》(1962年)等近50部影片中担任绘景工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4、苏石风(苏老不幸于2010年2月27日去世)
    90岁,男,一级舞美设计。广东潮安人,1921年2月6日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1937年初侨居泰国从商,1939年秋回国,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其间曾负责组办美专业余剧社,1942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去重庆,参加由地下党于伶、金山领导的中国艺术剧社。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组办新美剧社,同时参加朱端钧主持的建文剧社担任舞美设计。1947年参加东山越艺社任舞美设计,先后为《怡红拢翠》、《等近20个剧目作舞美设计。1951年春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先为华东京剧实验剧团的《皇帝与妓女》、《文天祥》、《铸剑》等剧担任布景设计,又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劈山救母》、《西厢记》、《春香传》等剧目担任舞美设计。1955年上海越剧院建立后,一直担任该院舞美工场主任,负责剧院舞台美术创作。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代表。生平艺事在60年代被列入《苏联大百科全书》,1983年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5、刘学尧
    89岁,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哈尔滨人,1922年2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0年进入长春市的伪满映电影专科学校美术系学习。自1941年起先后担任满映美术课美术助理、设计师、东北电影公司美术师。1946年进入兴山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担任美术师。他曾担任过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的美术设计。

    6、龚枚
    88岁,1923年生,江苏高邮人,电影特技美术设计师。1942年在新四军大众剧团任演员。1950年到中央美院学习,1952年到八一厂,历任美工车间主任,特技车间主任,曾在八一厂拍摄的第一部军教片《河川进攻》中任特技美术设计。之后担任特技美术设计的影片有30多部,主要有《柳堡的故事》、《东进序曲》、《打击侵略者》、《今夜星光灿烂》、《巍巍昆仑》等,其中《巍巍昆仑》获八一厂小百花奖优秀特技设计奖,现为中国影协会员。

    7、刘凤展
    87岁,笔名刘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他于1924年12月25日出生在辽宁省盖单县的山区农村.1948年他毕业于吉林长白师范学院美术科,1949年又在沈阳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毕业.1950年,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参加了第一部美术片《谢谢小花猫》的背景设计工作.1950年美术片组由长春迁至上海.在1950年——1954年中,他先后参加了《小猫钓鱼》,《采蘑菇》,《好朋友》的背景设计;1954年——1957年,参加了第一部彩色美术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及《骄傲的将军》,《墙上的画》的背景设计;1957年——1958年,参加了木偶片《中国玩具》,《小发明家》,《打麻雀》等布景工作;1958年,参加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的设计.1959年以后,他为剪纸片《渔童》,《济公斗蟋蟀》,《猴龟分林》,《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红军桥》,《小林日记》,《东海小哨兵》,《带响的弓箭》,《狐狸打猎人》,《张飞审瓜》,《八百鞭子》等十八部影片担任背景设计.他参加设计的《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狐狸打猎人》等影片,曾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8、王桂枝
    87岁,男,中国电影美术师。1924年出生。从小喜爱绘画,在中学时经常参加太原市的画展,后来入太原师范学校,因家庭负担沉重,未读完师范,便到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1946年夏,他考入徐悲鸿先生主办的国立北平艺专油画系。解放后,艺专改为中央美术学院,1950年,他利用假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了《吕梁英雄》和《新儿女英雄传》两部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1952年,他又参加了《智取华山》的美术设计工作。成功地完成了“天桥”等惊险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布景设计。1953年,他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先后担任了《宇宙锋》、《猛河的黎明》、《平原游击队》、《牧人之子》、《换了人间》、《铡美案》、《三进山城》、《保密局的枪声》、《情天恨海》、《西施泪(婺剧)》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

    9、麦一
    87岁,1924年生,广东顺德人。电影美术设计师。1949年任一野战斗剧社美术教员,西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美术编辑。1955年任八一厂副美术师,在故事片《烈火真金》、《奇袭》、《突破乌江》、《地雷战》中担任布景设计。1963年任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师,现为中国影协会员。

    10、陶世恭
    87岁,1924年生,长春电影制片厂特技美术师。1948年到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后调入长影特技车间。先后为40余部影片担任特技美术设计。《火焰山》获1984年第四届金鸡奖最佳特技奖。主要作品:《画中人》、《风从东方来》、《怒海轻骑》(1955年)、《甲午风云》(1962年)、《兵临城下》(1964年)、《艳阳天》、《沙漠的春天》(1975年)、《创业》、《风火烈车》、《暗礁》(1977年)、《祭红》(1979年)、《赣水苍茫》(1979年)、《北斗》(1980年)、《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年)、《火焰山》(京剧1983年)。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1、仲永清
    86岁,1925年生,美术师。曾用名仲慰。江苏镇江人。1943年进新华影业公司任美工助理。1947年至1951年任华光、兰心影业公司美工师、中艺沪剧团舞美设计,曾获华东戏曲会演舞美设计一等奖。1952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先后担任《李双双》、《于无声处》、《楚天风云》、《城南旧事》、《秋瑾》、《高山下的花环》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又曾担任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美术顾问和《围城》等的美术设计。

    12、吕衡
    86岁,1925年生,1951年,先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动作设计。在《小梅的梦》、《小八路》、《阿凡提的故事》等三十余部木偶片中担任动作设计。此后,吕衡曾任导演,执导木偶片《砍柴姑娘》,该片曾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3、尤磊
    85岁,1926年生于上海,中国美术片动作设计、导演。青年时代在上海日军麻业株式会社,京华产业株式会社、上海正言出版社,上海波涛出版社任职员。1947年入上海木偶剧社。1950年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木偶动作设计。拍摄的36部影片中,有28部由他担任或兼任动作设计,其中有第一部木偶片《小小英雄》和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小鸭》。设计的《神笔》中的贪官动作抓住一个"贪"字,突出一个"露"字,刻划出其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本性。《神笔》获1957年波兰第2届华沙国际儿童电影节木偶特别优秀奖、加拿大斯特拉特福国际电影节奖状、1956年第8届威尼斯国际儿童节文娱片一等奖、叙利亚第1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银质一等奖、南斯拉夫第1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优秀儿童片奖;《半夜鸡叫》获1980年第2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4、白浪
    85岁,1926年4月生,原名廖纲文,四川内江人。擅长电影美术、绘画。1945年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历任无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助教,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编辑科、战场文化读物社美术编辑,八一电影制片厂动画导演。编导《龙的传说》、《漫画集锦》、《猫咪的愿望》等动画影片。《伐木》入选第一届水彩速写展,连环画《文化教员祁建华》。出版有《怎样画动物》等。

    15、戈永良
    85岁,1926生,特技美术设计师。原籍江苏常熟、生于上海。1940年入上海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卡通部当上色员。1943年后在上海充仁画室,师从张充仁,学习西洋画与雕塑。1948年入中电一厂任绘景员兼美术助理,参加《街头巷尾》、《寻梦记》等片的拍摄。建国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历任特技美术设计师、特技科长、技术办公室主任。1985年后任上海电影局总工程师。先后担任《斩断魔爪》、《团结起来到明天》、《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林冲》、《摩雅傣》、《碧玉簪》、《飞刀华》、《舞台姐妹》、《苦恼人的笑》、《李慧娘》等三十余部影片的特技美术设计。其中《李慧娘》(与陈继章、周浩斐合作)于1982年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并先后参与研制分色合成摄影工艺、中国第一台光学印片机、钠光幕活动遮片摄影洗印、变焦距接景中心云台、蓝银幕活动遮片摄影等特技新工艺和新器材。1963年获国家经委新产品成果一等奖、1981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颁发的“对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荣誉证书。1989~1996年任银星宾馆董事长、执行副董事长。是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上海广电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影协和上海影协理事、上海影视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16、陈子福
    85岁,1926年出生,第四十三届金马奖十一月二十五日晚间在台北举行颁奖典礼,陈子福以其在电影界的长期奉献,特别是其在绘制电影海报方面的卓越成就,获得组委会颁发的金马特别奖。

    二、作家、文学理论家(共 人,其中 人已去世)
    (一)、小说作家(共52人,2010年去世人)
    1、罗洪
    101岁,1910年11月19日出生。她姓姚,原名自珍,罗洪是她的笔名,罗洪出版了十多部小说集,建国前,被著名作家赵景深誉为“真正的小说家”。解放后,又被推崇为全国“十大女作家”之一。

    2、杨绛
    100岁,1911年生,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3、马识途
    96岁,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马识途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四川省“作协”主席职务,享受省长级待遇。作为革命家与文学家双重身份的马识途,16岁便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游学于京沪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战争,领导了昆明“一二?一”运动,与胡绳同志一起创办了《大众报》。马识途曾先后担任过县委、中心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滇南工委书记、四川省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四川省建设委员会主任、厅长及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科委副主任、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直至离休。马识途又是一位杰出的作家。“马识途在巴蜀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继郭沫若、巴金、何其芳之后最具影响的作家。”

    4、黎锦扬
    96岁,1915年12月27日生,字任予,旅美华裔作家,英文署名“C.Y.Lee”。191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排行第八,长兄为国学家黎锦熙,二兄为著名作曲家黎锦晖,兄弟八人有“黎氏八骏”之誉。1941年西南联大毕业。随后赴美,1947年取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主修戏剧),定居美国。黎氏是二战后最早以中国人题材撰写英语小说的华人作家。第一部英文小说《花鼓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且被改编为百老汇音乐剧及电影。九十年代后,应邀在《联合报》发表中文小说,结集为《旗袍姑娘》。另著有小说及散文集多种。

    5、陈隄
    96岁,男,1915年6月生,辽宁辽阳人。教授。中共党员。东北作家群的一员,现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哈尔滨文学院院长。主要贡献: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研究工作。1934年出版长篇小说《追寻》,1935年出版长篇小说《卖歌者》,1999年出版《未名集》以及《黑龙江现代文学史》。论文《论萧红》获得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6、韩素音
    94岁,1917年生,英国籍作家,医生。原名周光瑚,曾用名周月宾,韩素音为笔名。她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1917年9月12日生于北京。15岁时在协和医院做打字员。后到燕京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医。1938年回到中国。1939~1942年在四川成都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与他人合写一部小说《目的地重庆》。194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5~1963年在马来亚开设光瑚药房。1960~1963年在新加坡南洋大学任现代亚洲文学史讲师。1964年开始写5部传记性著作:《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无鸟的夏天》、《吾宅双门》、《凤凰的收获》,成为职业作家。她常到美国、德国、瑞士等20多国讲学和游历,介绍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改革、宗教、民族、青年、妇女、知识分子等问题,写了不少有关中国的文章著作。还有《早晨的洪流》 、《中国,2001年》 、《餐风沐雨》、《回面》、《拉萨,开放的城市》等著作。

    7、刘以鬯
    93岁,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香港从事编辑工作,迫于生计开始写作小说,著有小说集《天堂与地狱》(1951年)、《寺内》(1977)、《1997》(1984)、《春雨》(1985),长篇小说《酒徒》(1962)、《陶瓷》(1979),论文集《端木蕻良论》(1977)、《看树看林》(1982)、《短绠集》(1985)等。没想到刘以鬯也这么大岁数了,刘以鬯被称为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先驱,香港第一文人,最近和他有关的两件事,一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编剧时参考引用了刘以鬯的小说《对倒》,二是我在香港买的顾媚回忆录中赫然看到了顾媚(顾嘉辉的姐姐,前著名歌星,现在的著名画家)的初恋男友竟然就是刘以鬯,而他们最后未结合竟然是因为顾媚掉了他们的订婚戒指……

    8、陆地
    93岁,著名作家,原名陈克惠,1918年11月18日生于广西省。1934年秋,就学于广东省立第一师范。1938年秋,投奔延安,用名陈寒梅。1939年1月考进鲁艺学院文学系,先做学员,后留校做研究员。1942年处女作《落伍者》发表于文协会刊《谷雨》,一跃登上文坛,成为新秀。1945年抗战胜利后,进中共东北局《东北日报》任文艺副刊主编,开始用笔名陆地作日常称呼。1948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问世。同年还出版理论专著《怎样学文学》和一本中篇《钢铁的心》。建国后,专职从政,首任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长,创办《建设日报》。1950年8月,上调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直到文革前,历任处长、秘书长以至副部长;还兼任社会职务:政协全国第三、第四届委员,全国文联第三届委员,广西人民首届代表,广西作协首任主席。国庆十周年,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成为献礼的作品,1960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段时期,还出版一本理论文集《写作杂谈》和发表小说《一对夫妻》和《故人》等引起较大关注的作品。1966年6月,文革开始,《故人》被报上点名为大毒草,作者因此成为了三反分子、文艺黑线在广西的代理人。文革过后,官复原职,并出任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和全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理事。1980年,大部头革命历史题材《瀑布》四卷本的第一部二卷《长夜》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2年获全国首届民族文学创作一 等奖。全书第二部两卷《黎明》于1984年完成出书。1982年7月离休,解除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广西文联党组书记的领导职务,保留广西文联、作协两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等社会职务。

    9、王楠
    93岁,1918年生,原名王自英,笔名金陵。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1939年后历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冲锋剧社文学组长和团、师、军宣传干事及纵队文工团团长、协理员,子弟兵报社社长,《志愿军》报主编,《解放军报》文艺处副主编,武汉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河南省军区周口军分区副政委、省军区政治部顾问,副军职。河南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龙城飞将》,中篇小说集《我为祖国做了什么》,散文集《书画情缘》(合作)等。独幕剧剧本《生与死》获晋察冀边区文协鲁迅文艺奖三等奖。

    10、张万熙
    91岁,1920年4月20日生,作家,笔名墨人,江西省九江县人。曾任报社主笔、总编辑、总经理、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兼任副教授,1985年退休,现任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副董事长。1939年在《前线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创作以诗与小说为主,早期写诗记载八年抗战期间炎黄子孙坚苦卓绝精神。长篇小说《红尘》获得新闻局著作金鼎奖及嘉新优良著作奖。主要作品有《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墨人自选集》、《花市》、《白雪青山》、《小园昨夜又东风》、《红尘》、《大陆文学之旅》、《娑婆世界》等。

    11、梅娘
    91岁,现代女作家,1920年生于海参崴,长于长春一个仕宦大家庭。本名孙嘉瑞,另有敏子、孙敏子、柳青娘、青娘、落霞等笔名,早年丧母,梅娘谐“没娘”之音。17岁出版中学时期习作集《小姐集》,随即赴日本求学,20岁出版《第二代》,其创作由单纯描写“小儿女的爱与憎”发展为“横透着大众的SHI代的气息”。1942年归国,受聘在北平《妇女杂志》任职,先后在《大同报》《中华周报》《民众报》《中国文艺》《中国文学》《华文大阪每日》《妇女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及翻译作品,并结集为《鱼》《蟹》出版。1942年北平的马德增书店和上海的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此有“南玲北梅”之誉。1948年到1978年,她先后在北京、东北、台湾、上海间奔波,当过中学教员、电影制片厂编辑等。1978年平反后,回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她重新投入散文创作。从9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重新出版,逐渐获得读者与研究者的喜爱和认同。1997年,被列入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至今笔耕不辍。

    12、谢雪畴
    91岁,1920年生,南宁乡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战地服务团团员、师宣传科长、团政委。曾编写一套《抗日战士政治基础教材》、《战士文化课本》供部队使用。1949年后历任师政委、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政委,兰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抗战时期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封SUO线下的进军》、《在界牌集的FENG火中》、《占鸡岗上》等,小说《鸟毛灰》、《团指挥员》,散文集《古塔的神话及其他》、《“老虎团”的结局》,电影剧本《青云曲》,《百战将星——成钧》(合作),长篇纪实文学《东海冲击波——三军首次联合渡海登陆战纪实》、《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等。散文《旗手倒下,红旗前进》获1951年华东军区政治部优秀文学创作奖,《赏萼篇》获甘肃省优秀文学奖,《大追击中的猛烈碰撞》、《红色战术专家》、《不可跨越的平地》、《哀兵风骨》分获《大江南北》杂志年度一、二、三等奖,《中国空军击落“U—2”纪实》获第三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二等奖。多篇作品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13、司丁
    90岁,1921年生,原名申如莲,笔名申令微、朔野。女。陕西米脂人。中共党员。1938年在延安陕北公学、中共党校学习,1939年在鲁艺学院文学系学习,同年赴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文学院,历任晋察冀妇联宣传部长,华北联大文工团文学组长,抗敌剧社文艺组长,抗联会宣传部长,中央文学研究所学员,通县县委宣传部长,河北文联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协干部。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竹妮》、《粮食》等。

    14、崔璇
    90岁,女,笔名:蒺藜、崔君坦,1921年9月11日出生,河北高阳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北平高等中学。曾参加冀中抗战,历任县妇救会主任、专区妇救会主任,延安党校学员,中共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省文联主任,东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东北作家协会沈阳分会第二届理事,辽宁省ZHENG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科技局副局长。东北作家协会沈阳分会第二届理事,中国农业环保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沼气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白洋淀三部曲》、《山杜鹃》,作品集《朝霞集》,短篇小说集《井》、《道路》、《迎接朝霞》、《周大娘》、《一条裤子》、回忆录《过去并不遥远》等。

    15、柳杞
    90岁,1921年生,原名蔺风萼,后改名蔺柳杞,亦作林柳杞。山东郯城人。1937年1月在中学读书时,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胡子》。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到陕北,1939年初在敌后晋察冀军区工作。战争年代,主要在部队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担任过文艺编辑、宣传科长、纵队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亲自参加过许多次战斗。在战斗间隙为《晋察冀文艺》、《子弟兵报》等报刊写过一些小说、散文和通讯报导。1953年调到《解放军文艺》社任副总编辑。因为具有多年的战斗经历,他的创作大部分围绕着革命战争选择题材。长篇小说《长城烟尘》是他的代表作,再现了当年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斗争生活。新时期,又创作了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战争奇观》,情节真实感人,场景壮阔,热情的讴歌了英雄的抗日军民。1970年,为政治避难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邯郸军区副政委。1979年调回北京军区政治部。现已离休。
  
    16、西虹
    90岁,1921年3月生,原名宁保禄。山西原平人。1937年入山西省民族革命大学学习。同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后在部队做宣传工作。第一部作品是《军爱民民拥军》。1946年去东北,担任随军记者。1948年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在零下四十度》,描写东北战场上一支解放军部队冒着奇寒渡过松花江打击敌人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众多指战员的形象。1950年到中南军区政治部文化编辑科工作,写有反映解放海南岛战斗的中篇小说《海上旗手》,曾获得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参加抗美援朝以后写有长篇小说《山城》,描绘了朝鲜战场上守卫在临津江边的志愿军部队攻取无名山的场面。1953年到广州军区从事专业创作。1955年调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任创作员。1958年至今一直在《解放军报》工作。最近出版了和王之琪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她从东瀛来》。
  
    17、徐君慧
    90岁,1921年生,原名李子英,曾用笔名伊里。四川合江人。四岁丧母,八岁起过着流浪、帮工的苦难生活,没上过正式小学,但酷爱读书,十三岁时因替人代读一年而得初中肄业。1936年起在报刊发表作品。后参加志愿义勇壮丁,南京沦陷后回四川,当过苦力、小贩、筑路工等。1946年后与人合办《真理周报》,并参加昆明文艺家协会。后到重庆以写作为生,始用徐君慧署名。1952年调广西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53年调广西文联创作组,1956年再调《广西文艺》编辑部,不久又调离。1979年后调广西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除发表一批通俗小说、短剧、说唱作品外,共出版了十二部集子。还创作了《澎湃的赤水河》、《春雷》、《歌人传》三部长篇小说。近些年则致力于古代小说研究,已出版《聊斋志异纵横谈》、《从金瓶梅到红楼梦》二部专著。

    18、葛文
    90岁,1921年生,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北平女子第一中学(高中),1953年又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历任《冀察日报》记者,中共雁北灵丘四区区委书记,中共浑源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家口市图书馆馆长,河北省作协专职作家,河北省文联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集《乡村新话》、《一封信》,中篇小说《喷泉记》,记事小说集《大风沙中的田间》,编撰《田间诗文集》(六卷)等。《热炕闲话》获1992年河北省散文百家丰收奖,散文《羊山行》获1985年《安徽日报》奖。著名诗人田间的夫人。

    19、苏策
    90岁,1921年生,北京人。曾就读于艺文中学。1937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宣传员、宣传干事、宣传科长。解放后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西ZANG军区文化部长,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兼创作组长,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名誉委员。1951年开始发表小说。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远山在落雪》,长篇传记文学《名将之鹰》、《陈赓传》,中篇小说《红河波浪》,中篇小说集《千言万语》,短篇小说集《生与死》、《雀儿山的朝阳》、《微笑》、《同犯》,短篇小说选集《冤家路窄》,散文集《满山红缨花》、《在怒江激流上》等。作品曾获军队、地方奖七八次。1955年获国家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又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余之良
    90岁,1921年生,河南開封兩河高中肄業。曾任空軍無線電通信工作40年,抗戰時曾被軍方派赴內蒙機場戍守多年,勝利後開始從事寫作。現已退休。余之良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余之良對邊疆民族的淳樸、風俗與人情,有著深刻的體驗和了解,他的作品亦多以此為主題。所寫小說,多半取材偏遠地區,故事中的人物更是多半實有其人,筆觸廣闊透徹,人物造型突出動人。小說中表達各民族間不同的風貌,以感性的筆描寫出人民性格上的純真、篤實與質樸。曾編《心鎖之論戰》選錄六○年代有關《心鎖》論戰的文字,轟動一時。

    21、吴痴
    90岁,1921年生,原名许承志,别号子美,之江大學外文系、中央軍校、美國步校、參謀大學、國防大學畢業。曾任排連營長、盟軍聯參、侍從武官、聯勤總部處長、國防大學教官、顧問、節目部主任等,以陸軍上校退役。吳癡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小說及劇本。寫作年代甚早,抗戰軍興投筆從戎,常於戎馬倥傯中寄稿各地報刊;來臺初期,以散文及短篇小說的創作為主,後從事長篇小說及各種劇本的寫作,作品題材不脫抗戰與戡亂,內容平實純撲,頗富國家民族意識。曾獲軍中文藝小說首獎、香港亞洲畫報小說徵文首獎。

    20、李君维
    89岁,1922年生,笔名东方蝃蝀,上世纪40年代就有“男张爱玲”的称号,一直被认为是张派传人,其实他只比张爱玲小2岁。陈子善教授在发黄的旧纸堆里发现了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本小说《伤心碧》和《名门闺秀》。之前,岳麓书社出版了李君维的一册书话文字《人书俱老》,生于上海,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院的李君维先生,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上海《世界晨报》、《大公报》记者、编辑之职。在董乐山、董鼎山兄弟影响下,他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作品散见于《小说》、《生活》、《文潮》、《幸福》、《宇宙》等刊物,其中一部分结集为《绅士淑女图》。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降,君维先生迁居北京,“海派”成了“京派”,小说家成了电影刊物编辑家,从此金盆洗手,在中国文坛上消声匿迹多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君维先生才“重操旧业”,先后在上海《新民晚报》连载长篇《名门闺秀》(原名《芳草无情》)和中篇《伤心碧》。但因均署了真名,没有读者会联想到今日的李君维就是当年的东方蝃蝀。当时张爱玲也才刚刚被提出来重新讨论,四十年代末仅出版过薄薄一册《绅士淑女图》的东方蝃蝀当然更难以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了。

    21、孙景瑞
    89岁,1922年生,笔名孙梅、幽草。河北高碑店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社第四野战军总分社记者,中南军区和广州军区政治部新闻助理员,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解放军报》文艺编辑,广州军区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文艺五级(副军级)。广东省作协理事。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不能入库》,长篇小说《红旗插上大门岛》、《粮食采购队》、《紧要军情》(合作)、《北平不寂寞》、《积雪的山谷》,话剧剧本《中朝兄弟》,散文集《那时光景》,电影文学剧本《渔岛之子》、《难忘的战斗》、《瑰宝》等。报告文学《在新事物面前》获中南军区八一文艺奖,短篇小说《边卡驼铃》获解放军文艺征文优秀奖。

    22、杨觉
    89岁,1922年生,笔名花椒、欧阳子信。河北固安人。中共党员。1936年肄业于北京大同中学。1937年后历任冀中饶阳县抗日动员会刻写员,冀中九地委《新建设报》助理编辑、印刷股长,中共固安、北京地下工作小组长,北平《解放报》、新华分社记者,华北联大新闻系助理员,冀中《前线报》编辑,华北野战军68军《前锋报》编辑兼印刷厂长,中国作协《文艺学习》编辑部文化生活组组长,鲁迅文学院教务处主任。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名门淑女》、《雨中凤凰》、《出水芙蓉》、《从夏天开始的故事》、《英烈不朽》,诗集《连队板话》及散文、小说《郭勇从容就义》、《情系蓝天》等数十篇。

    23、胡海珠
    89岁,1922年生,女。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室主任。1938年参加工作,历任陕北公学学员,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演员及创作员,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助理员,《华北解放军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作协审干办公室及《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主任。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朝着太阳出来的那边走》、《光荣》、《小红子》,独幕话剧《妯娌俩》,秧歌剧《夫妻团圆》,传记文学《侯金镜传略》等。著名文学评论家侯金镜夫人。

    24、杨润身
    88岁,1923年生,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37年参加井陉抗日工作团,历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八大队宣传队员,民中剧团指导员,四分区前卫报社指导员,温塘区区委宣传委员,华北群众剧社创作组组长,天津文化局创作组干部,天津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共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白毛女和她的儿孙》、《白求恩的女儿》、《天堂里的凡人》,电影文学剧本《白毛女》(合作)、《探亲记》、《山村会计》,中短篇集《杨润身小说选》,散文集《白毛女故乡的风采》等。作品曾获1957年优秀编剧一等奖,1982年、1984年天津市鲁迅文学奖,1986年全国金盾文学奖一等奖,1945年晋察冀边区优秀剧作一等奖。

    25、符加雷
    88岁,1923年生,河南内乡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武昌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历任中原野战军三纵文工团团员,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编导室副主任,海军青岛基地文化部助理,北海舰队创作员,研究员。山东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海防哨兵之歌》,话剧剧本《起跑线上》,散文集《心灵漫步》等。中篇小说《橡皮鼓》获1980年-1981年海军优秀创作奖,短篇小说《老导演、老两口及其女儿》获《作家报》纪念建党70周年征文奖、《一片落叶》获1991年《散文》月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一步登天》获《中国老年报》芳华杯小说奖,《不老宣言》获《人民日报》金台杂文奖第一名。

    26、宁干
    88岁,1923年生,笔名凝甘。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察冀边区班长、文书、文化教员,河北完县教员、区助理员、区长、科长,《晋察冀日报》及20兵团记者、编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研究员、秘书、科长、编辑,《解放军文艺》副总编辑,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北汉江边的黎明》等。

    27、丁树南
    88岁,本名欧坦生,1923年出生,丁樹南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及小說。年輕時喜好小說創作,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及上海《文藝春秋》雜誌,他的小說幾乎全取材自現實生活,傾向於寫實,有真實的人物為底,充滿生活的痕跡與氣味,楊逵標舉他的作品〈沉醉〉為「臺灣文學的好樣本」。中年以後興趣轉向於翻譯與理論評介,曾翻譯寫作理論書多種,其中《小小說的寫作與欣賞》啟動了臺灣小小說(以及後來的「極短篇」)的寫作風氣。曾與馬各合編《五十六年短篇小說選》、《五十五年短篇小說選》。

    27、和谷岩
    87岁,1924年生,笔名山石。河北曲阳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诗歌系。1937年参加晋察冀军区第3军区宣传队,历任宣传员,冲锋剧社舞蹈队队长、剧社副指导员,前卫剧社分队长,《前卫报》编辑,解放军报社记者、记者处处长、副社长。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三八线上的凯歌》,短篇小说集《枫》,散文集《戎马小集》,电影文学剧本《狼牙山五壮士》(合作),中篇小说《茶花艳》,话剧剧本《儿童团》(合作),散文《英雄的史诗》、《独轮车》、《纺车之歌》、《彭德怀元帅壮烈人生》、《庐山海瑞》(合作)等。《枫》获1956年优秀作品奖,散文《壮士,你与山河同在》获1995年FENG火忆抗战征文优秀奖。

    28、查良镛
    87岁,笔名金庸,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用的艺名林欢)。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体”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现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金庸博学多才,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29、胡正
    87岁,1924年生,笔名胡令天,山西灵石人。“山药蛋派”唯一健在主将。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西南吕梁剧社社员,延安鲁艺干部、部队艺术学校学员,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编辑股干事,晋西北静乐县二区抗联文化部长,《晋绥日报》副刊编辑,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组长,山西省文联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党组书记、副主席、顾问、名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山西省文联第四届委员、副主席,山西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92年山西省委、省ZHENG府曾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汾水长流》,中短篇小说集《几度元宵》,短篇小说集《摘南瓜》、《七月古庙会》,散文报告文学集《七月的彩虹》,中篇小说《鸡鸣山》、《重阳风雨》等。《几度元宵》获山西省第一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山西省第一届赵树理文学奖。

    30、陈舜臣
    87岁,1924年出生于神户市,原籍台湾台北县,毕业于大坂外事专门学校(现在的大坂外语大学)印度语系,曾于该校任职助手,战后虽然有志于国立大学任教,但由于入籍台湾的缘故出现障碍,所以只得从事家业当贸易商。1961年以《枯草的根》获得第七届江户川乱步赏,从此以中国人侦探和神户华人社会为题材,写下了不同类型的小说,虽然1962年的《三色的家》和《弓的部屋》着重密室杀人谜团的推理。但接下来的作品却变成具社会性与历史性的文学作品,如1967年完成了全数三卷的《阿片战争》和1976年发表的《敦煌之旅》,而更由于1969年发表的《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了第六十届直木赏,及1970年发表的《玉岭再度》和《孔雀之道》也同时获得了第二十三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赏,因此陈舜臣被称为推理史上首位的三冠王。此外,《再见玉岭》及《孔雀之道》获四十五年度推一时作家协会奖;《实录?鸦片战争》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叛旗——小说李自成》获第二十届翻译文化奖;《丝路》电视节目演出,获第三十六届放送文化奖;《茶事遍路》获第四十届读卖文学赏的随笔?纪行奖;《诸葛孔明》获第二十六吉川英治文学奖。四十年多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不下百余种,写作范围扩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与历史书等。

    31、王火
    87岁,男,1924年8月生,原名王洪溥。江苏如东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9年后历任中华全国文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干部,劳动出版社、《工人》半月刊副总编辑,《中国工人》杂志编委、主编助理,四川文艺出版社书记、总编辑,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1987年春离休。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委员。 其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人》(三部曲《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月落乌啼霜满天》)、《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霹雳三年》、《在“忠”字旗下跳舞》、《浓雾中的火光》、《雪祭》、《王冠之谜》、《流萤传奇》、《禅悟》,回忆录《失去了的黄金SHI代——金陵童话》等。

    32、柳溪
    87岁,1924年生,原名纪清侁,河北献县人。1940年考入保定女师,不久进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43年参与学CHAO被列入HEI名单,即离开学校,开始为北平地下组织工作。1945年到达冀中解放区,先后在《冀中导报》任编辑,冀中军区司令部任秘书。1947年在饶阳地区进行土改和征兵工作。中学SHI代曾以纪莹为笔名发表小说,揭露沦陷区黑暗现实。到解放区后的第一篇小说《挑对象》,1949年发表于《人民日报》。不久,调河北文联创办《河北文艺》。小说《刘寡妇结婚》曾获得河北省1950年作品评奖小说甲等奖。1952年,调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伊文思导演的影片《五支歌》的中国部分《陈秀华》即出自她的手笔。1957年调作协天津分会为专业作家,同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后回作协天津分会,恢复工作。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功与罪》再现了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前夕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题材新颖,结构宏伟,是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近年创作的通俗小说《燕子李三传奇》等颇得读者好评。现为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

    33、敖德斯尔
    87岁,蒙古族,1924年生于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一个牧民家庭。 读过小学,自幼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熏陶。内蒙古解放后曾在部队担任宣传队长,文化科长。1948年到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学习。1951年任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团长。同年写作独幕话剧《草原民兵》,次年由内蒙古人民出板社出版,是作者最早问世的作品。1956年到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7年到1965年先后任作协内蒙古分会副主席,《草原》、《花的原野》主编。这个时期写作了描写社会主义建设中草原风光的短篇小说《欢乐的除夕》和其他一些中、短篇小说,辑为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戈壁》。作品体验出强烈的抒情色彩和草原气息。1979年出版了与其夫人斯琴高娃合著的长篇小说《骑兵之歌》。作品描绘了内蒙古草原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画卷,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优秀长篇小说奖。现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作协内蒙古分会主席。

    34、徐刚
    87岁,1924年生,笔名余星、鲁言。天津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中央文学研究所。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教育处编审科员,鲁中日报社及大众日报社记者、前线记者团团长,新华社鲁中分社主任,鲁中南报社编委、报道室主编兼采访室主编,新华社徐州分社主任,《新徐日报》编委,大众日报社城市采通部科长、特派记者,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秘书长,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鲁迅文学院副院长。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银杏海棠花》,散文、报告文学集《觅迹》,纪实文学《浪迹文林官海》,回忆录《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等。

    35、吴崇兰
    86岁,1925年生,中央政治學校畢業交通管理科畢業。曾任職臺灣省交通處、臺灣航業公司,擔任教職,後隨夫赴美,曾在美國語文學院教書,並為《中央日報》華府通訊員及撰寫《中華聯訊》專欄多年,後從事電腦操作工作。現旅居美國。吳崇蘭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散文與傳記。擅長刻畫小說中之人物,早期多以中國傳統人物為主角,來挖掘生活中的真與偽;近年則多以散文描述旅居美國的生活經驗,及對人性、生命的細心觀照,希冀探索出愛怨錯綜、可悲可憫的人生。吴崇兰是著名历史学家周谷的夫人,著名画家吴大羽的侄女。

    35、钟肇政
    86岁,1925年生,中国台湾作家。笔名九龙、钟政、路家等。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桃园。1943年毕业于淡水中学,入彰化青年师范学校读书。1948年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耳聋辍学自修。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民众日报》副刊主编。1976年起任《台湾文艺》主编。195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婚后》。1958年出版译著《写作与鉴赏》。1961年完成长篇小说《鲁冰花》,确立了他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地位。60年代后陆续出版长篇小说《台湾人三部曲》、《浊流三部曲》、《绿色大地》、《高山组曲》等20多部,中篇小说《摘茶时节》、《初恋》,以及短篇小说集《残照》、《轮回》等。此外,还有文艺理论和翻译作品多部。他辛勤笔耕,迄今出版各类著作50余部。他主编《省籍作家》10大册,与叶石涛一起主编《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 小说部分8册,主持吴浊流文学奖。钟肇政被称为台湾第一代乡土文学作家。
  
    36、韶华
    86岁,1925年生,原名周玉铭,生于河南滑县。因家庭贫苦,只读过4年半书。1940年2月参军,先后做过文工团员、文化教育员。1944年在冀鲁豫边区文联主办的《文化生活》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石磙》。1946年春调东北任《白山》文艺杂志社编辑、《西满报》记者。1950年调东北文协为专业作家。不久,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归国,写出反映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和一些儿童文学作品。1960年任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62年出版长篇小说《浪涛滚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1964年任中国作协沈阳分会副主席。为了体验生活,先后在水库工地和石油企业兼职。1985年出版的《过渡年代》,反映了我国50年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十几个既有SHI代特征,又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沉浮跌宕,引人入胜,获辽宁省ZHENG府文艺奖。近年来着重创作短篇小说,《你要小心》、《老爷子》等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反思想的倾向。现为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37、益希卓玛
    86岁,汉名王哲,女,藏族,1925年9月22日生,甘肃省甘南藏区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专业作家。主要业绩:1938年在台和中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兰州女子职业学校附属小学,参加新安旅行团小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后在兰州女中、西安高中、兰州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皆积极带头投身地下党领导的学SHENG运动,担任学YUN领导职务并主编宣传报刊。1949年在全国妇联《新中国妇女》杂志任编辑。1950年,中央民委举办ZHANG民研究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林伯渠、乌兰大、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亲自授课,她参加学习,并担任主管学习的班委。后在中央民委ZHANG民组(对外为第三司)任副组长两年,主管政策研究工作。为了能够深入生活,进行文学创作,她一再要求下基层。1952年秋,从北京到西北文联,任《西北文艺》编辑。1953年至1963年,先后任甘肃省妇联常委、第二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甘肃日报》记者、《甘肃文艺》、《工农文艺》、《甘肃歌谣》编辑,并开始了文学创作。

    38、杨益言
    86岁,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1948年初因参加反美反蒋的XUE生运动,被开除并遭缉捕。被释放后回四川,执教于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8月被特务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参加了重庆“一一"二七被难烈士追悼会”和“三"三一惨案纪念会”的筹办工作。从1950年4月起在重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39、陈香梅
    86岁,1925年生,华裔美国作家,政治活动家。英文名安娜(Anna)。原籍广东南海,生于北京。她1943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次年入中央社昆明分社担任记者。抗战胜利后,调中央社上海分社工作。1947年她在上海与美国空军少将陈纳德结婚。后定居美国。1958年陈纳德去世后孀居于华盛顿。陈香梅曾三度当选为总统竞选大会委员,还担任过共和党财务委员会委员、共和党主席特别顾问、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副主席、亚裔共和党全国大会主席、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先后获得4次荣誉学位:1967年获韩国汉城忠南大学人文科学博士,1970年获旧金山林肯大学法学博士,1970年获曼哈坦教育中心人文科学博士,1982年获圣若望大学文学博士。著有《一千个春天》(中、英文版)、《陈纳德与飞虎队》(中、英文版)、《安娜?陈纳德的教育》(英文版)、《往事知多少》(中文版)等。

    40、聂华苓
    86岁,女,美籍华裔作家,1925年出生于大陆,湖北应山(现更名为广水)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副教授。1964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1967年和丈夫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组织,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聂华苓创作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散文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其他作品《爱荷华札记》、《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其《亲爱的爸爸妈妈》被选入初二上期中学课本。

    41、徐光耀
    86岁,雄县段岗村人,1925年生。十三岁即参加了八路军。1947年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50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在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后写出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1961年小说发表,次年出版。同名电影在1963年由北影摄成公映。1982年调河北省文联,先后出任副主席、党组书记,1986年任省文联主席。

    42、东方玉
    86岁,台湾武侠小说名家。原名陈瑜,字汉山。1925年出生,浙江余姚鹦山村(今黄家埠镇)人。有“武侠长青树”之誉。一九二五年九月六日生于中国上海,毕业于上海诚明大学,二十九岁随国民ZHENG府来台。 一九六○年写第一篇武侠小说《纵鹤擒龙》,开始了三十年的武侠创作生涯,他的作品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报刊都有连载,作品内容以情节取胜,小说人物常使用易容术,也常女扮男装,文辞优美,每部小说都以圆满的结局收场。重要作品有《纵鹤擒龙》、《北山惊龙》等。 一九九二年退隐江湖,移居加拿大,颐养天年。

    43、章明
    86岁,1925年生,名章益民。江西南昌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同年参军,长期担任部队文艺部门创作员。曾任广东省作协理事、杂文创作委员会主任。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海上特遣队》,诗集《三支赞歌》、《椰树翩翩》,中短篇小说集《隔海的想念》,歌剧集《出发之前》、《四个守岛兵》、《数九春风》,曲艺集《不可抵挡》,长诗《钓鲨的人们》,歌词《当兵为什么光荣》、《跳木马》、《歌唱欧阳海》,报告文学《女神箭手》,短篇小说《两个哨兵》,杂文随笔集《剑花小集》,作品集《章明作品选萃》、《上帝与傻子》、《历代幽默笔记精选今评》、《官多之患》等。部分作品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杂文卷、曲艺卷。作品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杂文集奖、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44、赵勇田
    86岁,1925年生,笔名赵耕,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什伍村,1938年6月投身革命,12月入党,1939年1月参加八路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1939年至1949年,在八路军、解放军任排长、指导员、编辑;1949年至1983年,曾任校刊编辑主任、文化科长、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文化部长(正师级、行政13级)1983年4月离职休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朝鲜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老年报特约记者。个人著作:①独脚虎将(22万字),②小八路日记(24万字),③板门店谈判连环画(10万字),④虎穴殊勋(22万字),⑤百名将帅访谈录(37万字),⑥虎穴英雄传(22万字),⑦按下快门聚焦50年国事?家事(10万字),⑧槐花斋辑稿(21万字)。与他人合著:①抗美援朝纪实(20万字),②板门店谈判(31万字),③孙毅将军年谱(13万字),④名将孙胡子(31万字)。以上作品都是军事题材、纪实文学。《板门店谈判》(合著)获总参谋部文艺奖、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奖。《独脚虎将》获总参谋部创作奖。

    45、符宗涛
    85岁,1926年生,笔名钟涛。湖南汉寿人。先后肄业于西南联大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和西语系、解放区北方大学文教学院。1948年后历任华北军大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文艺》杂志小说编辑(曾三次赴朝鲜战场深入生活并采访),《北大荒文艺》负责人。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理事。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大甸风云》、《千重浪》,中篇小说《光明屯纪事》(合作),短篇小说集《静静的港湾》,中篇小说集《悠悠黑龙江》(合作),散文集《当大雁飞过的时候》(合作),散文《荒野里响起号角声》、《大雁飞过的时候》、《第一个主人》、《在阿布沁河谷》、《海上好风》等。

    46、彭歌
    85岁,小说家,杂文家。原名姚朋,河北宛平人,1926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1949年去台湾,在《新生报》任主编、要闻部主任、副总编辑、驻美国特派员等。后两度去美国进修新闻学和图书馆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64年返台后任《新生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72年任《中央日报》总主笔,并兼任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50年代初开始创作,1953年发表中篇小说《残缺的爱》。1956年同时发表中篇小说《落月》、长篇小说《流星》而引起文坛注目。1977年率先批评乡土文学,从而引起一场争论。

    47、吉学霈
    85岁,1926年生,原名吉清江,笔名吉预兆、耿直。河南偃师人。中共党员。1948年肄业于洛阳师范,1956年毕业于中央文学讲习所。1949年后历任教师,河南省文联编辑,中南作协专业创作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省作协副主席、顾问,专业作家。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接粮袋》,小说集《两个HAI子的故事》、《有了土地的人们》、《高秀山回家》、《一面小白旗的风波》、《三月里的风云》、《农村纪事》、《两个队长》、《春草集》、《苏春迟请客》、《吉学霈近作选》,散文集《早晨》、《浪花集》、《延河长流》、《黄河情》,儿童文学集《南南》、《飞出笼的小鸽子》,人物传记《李大贵的故事》等。儿童文学《乔石头的故事》获湖北省第一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关于书的故事》获1982年《儿童SHI代》优秀作品奖。

    48、曹若冰
    85岁,本名曹力群,1926年生,江苏泰兴人。60年代“超技击侠情派”。1961年以《玉扇神剑》成名。台湾武侠小说家。著有《魔中侠》《千佛手》《花豹子》《煞星黑凤》《淡烟幻影》《宝换玉笛》《追魂剑客》《玉带飘香》《狂箫怒剑》《天龙煞星》《无龙八音》《玉扇神剑》《玉扇神剑续集》《绝剑十三郎》《魔塔》等。

    49、胡明超
    85岁,1926年生,笔名高源。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河南信阳鸡公山中学。1949年参军,历任第四野战军12兵团政治部宣传队队员,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文化部创作员、宣传部文艺助理员、文化部创作室专业作家。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海上观察兵》、《小航海家》,短篇小说《老船长》、《台风之夜》、《水手长的故事》,报告文学《灯塔风雨》等。

    50、江俊峰
    85岁,1926年生,笔名峻风。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抗大一分校(山东)。历任军校和部队宣传干事、宣传队长、文工团长、创作组长兼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闪光的箭》、《昆嵛传奇》、《黑牛传》、《青山恋》及中短篇小说集、文学剧本集、诗集各一部,长篇童话故事《月亮街》(改编为同名动画片)、《绿洲大地》、《五指小精灵》,电影剧本《红鹰展翅》、《霹雳曲》等。长篇小说《小武工队员》1984年获全国少儿第二届文艺评奖小说二等奖,长篇童话故事《冰冰棒棒泡泡》改编为电视剧获国家广电部金童奖特别奖。

    51、华严
    85岁,1926年3月28日生,本名严停云,福建闽侯人。出身学者家族,亦自认受佛教影响。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赴台湾探亲,因而留在台湾。婚后成为家庭主妇,但后来抽空创作成为台湾知名作家。创作以小说为主,擅长描写人的七情六欲及生老病死,忠实呈现人生的不完满,也提供智慧的心语。创作生涯长达45年,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最满意的作品是其首创的对话体小说。华严的祖父是清末学者,北洋政府时期第一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严复。父严琥,别名普贤,字叔夏,以字行,是严复的三子。华严的外祖父是台湾板桥林家林维让的儿子林尔康,外祖母陈芷芳是清朝进士、溥仪老师陈宝琛的妹妹。母亲是林慕兰。华严是台湾乡土的历史学家林衡道的表妹、华南金控董事长林明成的表姐。华严三姐是辜严倬云,三姊夫是鹿港辜家的辜振甫。夫叶明勋是中央通讯社第一位台湾特派员,为台湾新闻界大老。育有三女文心、文可、文兹和儿子文立。长女叶文心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儿子叶文立曾任联太国际公司总经理、联广公司总经理、和信国际传播公司总经理、凯络媒体服务公司董事长。是安吉斯媒体(Aegis Media)集团大中华地区董事长。李敖后来以风华绝代的女作家形容华严。由叶明勋与华严的结婚照,可见李敖所言非虚。

    52、郭良蕙
    85岁,1926年7月10日生,生于河南开封,早期的著名台湾作家,也曾主持节目,更曾拍过电影。原籍山东省巨野县,因抗日战争在西安完成中学学业,16岁开始写诗。考入成都四川大学,成为黄季陆先生的得意弟子。1948年转入复旦大学,并于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1949年与空军飞行员孙吉栋结婚,而后赴台湾定居于嘉义。为增加生活收入,开始写作。初期翻译外国小说,曾译过莫泊桑的作品,之后开始小说创作。郭良蕙因外表亮丽、气质脱俗,当时被封为“最美丽的女作家”。继第一个短篇小说〈陋巷群雏〉后,便经常于《野风》、《自由中国》、《幼狮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后长篇小说〈泥洼的边缘〉又在《畅流》杂志连载,她在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出版《心锁》时,她的声名达到最颠峰,但也以描写性爱与被认定是乱伦的婚外情被禁,成为她创作生涯中最大的风波。《心锁》事件的打击,虽让郭良蕙沮丧,但她仍继续努力从事写作。令一方面,被禁之后《心锁》成为地下畅销书,郭良蕙也更出名了。1971年,独自环游世界,开拓视野与胸襟,自此也步向文物艺术之欣赏及研究。1978年出版的《第三性》大胆地碰触同性恋之议题,又成为先驱之一。后于香港成立〔郭良蕙新事业出版社〕,并出版了许多旅游方面的书籍。1962年小说心锁先于征信新闻报的〈人间〉副刊(编辑为徐蔚忱)连载,9月,大业书店出版了长篇小说《心锁》,书中对性爱的描写“自五四以来最露骨大胆”。〈人间〉副刊的主编以及郭良蕙均对文稿有所删节,但在当时仍属先进。

    (二)、杂文、散文家(共24人,其中2010年去世1人)
    1、魏中天(魏老不幸于2010年3月21日去世)
    103岁,原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硕果仅存的《语丝》作者。1908年出生于广东省五华县,魏中天不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却也不是偶一为之的投稿者。他在《语丝》登过两篇文章,一篇是以辛辣的笔调描绘和讽刺投机革命、玩弄权术、尔虞我诈等各种社会奇观和人生丑态的随笔《杂货铺》。另一篇长篇散文《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值得一提。一是该文由24节组成,近两万字的篇幅。1926年中学毕业后,他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半年后返回家乡五华参加古大存领导的农民暴动,后来,农民暴动遭到地主武装的XUE腥ZHEN压,他受到通缉,于是逃到上海,在中华艺术大学半工半读。在此期间,他又发起成立“青年文友社”,出版《文友》半月刊,参加的社员达百人之多。可惜这个刊物只出版了两期,便被查禁,他本人也因此被捕入狱。出狱以后,又奋笔撰写了近三万字的长篇散记《狱中生活》,交由严谔声主编的上海《新闻报?茶话》连载六十余期。嗣后,他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学习,又写了18篇东瀛散记寄给上海《申报?自由谈》连载。他还出版过《污泥集》、《回顾集》、《论生活的态度》、《皇亲国戚及其他》、《盛世才如何统治新JIANG》、《晚晴拾拙》、《魏中天文选》等著作,他曾参加在福建成立的以“反蒋抗日”为宗旨的ZHENG府,也曾在广东编辑宣传抗日救国的《广东民众》、《新华南》等刊物;上世纪40年代在新JIANG,他与许多进步人士一道被盛世才关入监狱备受折磨,50年代“反右”时,又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无妄之灾。直至“十年浩劫”结束,他才重获解放,出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和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为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奔走效力。

    2、王怡之
    96岁,本名王志忱,1915年12月22日生,北平中國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家王藍之胞姊,就讀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時與作家羅蘭、張秀亞為前後期同學,曾任天津女子師範教師,北平《大同》半月刊主編。來臺後曾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建國中學、中山女中,執教三十餘年。現旅居美國。王怡之創作文類包括論述及散文。1935、1936年間開始在北平、天津各報副刊發表作品。來臺教學後,課餘之暇,寫作詩文自遣。評論多學術論著,散文則寫故鄉故人回憶、教學生活所感,情感真摯動人。曾獲中山文藝文學論著獎。

    2、鲲西
    95岁,1916年生,原名王勉,福建长乐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原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已刊书有《三月书窗》《推窗集》《清华园感旧录》《深宫里的温莎娘们》《吴伟业》。即将刊出的有《窗前灯下集》《吾爱吾闽》。鲲西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是吴景超、蒋廷黻的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蒋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署长,他经吴景超介绍到该署工作。

    3、朱慧洁
    95岁,1916年生,笔名泡沫、茵露、伶仃、鶯怒,南京女子法政學校畢業。曾任文藝編輯。來臺後,曾任臺南二中國文教師,現已TUI休。朱慧潔創作文類包括散文及小說。早年即愛好文學,先後在南京、上海、廣東、福建各報副刊上發表作品。她的作品飽含對祖國山河的深厚感情,以及椎心泣血的思鄉思親之情。

    3、曾敏之
    93岁,1918年10月生于广西罗城县黄金镇,著名的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和资深报人。七十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海内外的赞誉,并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大奖。他还致力于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的交流与繁荣。香港特别行政区为此向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4、汪德荣
    93岁,1918年生,山东临清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鲁西军区、冀鲁豫军区、野战一纵队、十六军、昆明军区从事宣传、文化文艺工作。1946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曾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历任宣传员、教员、剧社社员、宣传队副队长、宣传科长、文工团长、文艺科长、文化部副部长。副军职务。贵州省、云南省文联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顾问、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电影文学剧本《云雾山中》(合作),歌曲《一切都准备好》,纪实散文集《战地黄花》等,另有《冀鲁豫解放区文艺丛书》、《啊、战友》、《战火中的文艺战士》、《足迹》、《黔山杜鹃红》等。作品曾获全国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三等奖,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二等奖、荣誉奖等。曾被授予自由独立三级勋章、解放三级勋章及功勋荣誉章。

    5、田遨
    93岁,1918年生。原名谢天傲,山东济南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进士,由于家学渊源,从小对诗词书画广泛涉猎。解放前,任《山東新報》,《新民主日報》等报刊编辑。解放后在《解放日报》担任国际版主编。1960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他是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著作有《杨度外传》、《宝船与神灯》、《人物与意境》、《红雨》《丹青恨》《吴门四家 : 唐祝文仇的故事》《红雨轩十二种》等十余种。近年又出版了6卷180万字的《田遨叢稿》。此外,还有诗集,书法集多种。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

    6、文彦
    93岁,本名李效颜,1918年9月20日生,高中畢業,中國新專(函授)畢業。從事新聞工作二十餘年,曾任《中央日報》編輯室校對、《屏東青年》主編,並為中國文藝協會理事。現為中華世紀書畫協會顧問、國際紅十字會南區分會義工。文彥創作文類以報導文學為主,另有散文、小說及劇本。作品題材大多描寫在苦難動盪的時代,許多小人物對歷史、民族、文化、祖國大地的真情。曾獲國軍文藝獎、空軍文藝獎、行政院文建會文馨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獎等獎項。

    7、王逢吉
    93岁,1918年生,四川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政治部中國電影製片廠電影隊編導、漢口市青年館藝術設計員,1944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持續四十餘年,曾任嘉義女中教師兼教務主任、臺中師範學院教授等,並為臺灣省文藝作家協會理事、北加州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顧問。現已TUI休,旅居美國。王逢吉創作文類有論述、詩、散文及小說。早年從事文學理論的研究,後由語文教學研究進入中國哲學及思想史範疇。他以一系列有關人生境界的哲理散文,廣獲讀者喜愛及好評,《人生之智慧》一書是其代表作,表現出作者在坎坷不平、多災多難的大時代經驗,及在憂患重重的困境中對人生的體悟。小說有以自身經歷寫成的回憶錄體小說,也描寫故人舊事以及大動亂時代一些小人物的愛情故事。

    6、黄裳
    92岁,1919年生,山东人。著名作家、学者,散文作品独树一帜,书话作品对中国藏书文化贡献颇大。曾任《文汇报》记者、编辑、编委。以高级记者于《文汇报》离休。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著作有《锦帆集》、《旧戏新谈》、《关于美国兵》、《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清代版刻一隅》、《黄裳文集》(六卷)等四十余种。年轻时很欣赏当红的女明星,素有「甜姐儿」之称的黄宗英。某次突发奇想,便用了「黄裳」这个笔名,寓意「黄的衣裳」。

    7、罗兰
    92岁,原名靳佩芬,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毕业。1948年去台湾,1959年至1991年,在罗兰黑白照台湾“警广”主持音乐及教育节目,长达32年。出版作品除《罗兰小语》外,还包括散文、小说、游记、诗歌、诗论等。2003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终身成就奖”。1988 年深圳海天出版社首次向中国内地读者推介台湾作家罗兰和她的作品,其后陆续出版了《罗兰小语》、《罗兰散文》以及部分书信体文集和论文集,获得极大反响,在中国内地迅即形成“罗兰热”。其中《罗兰小语》曾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热衷的“励志书”。《罗兰小语》、《罗兰信箱》等作品,是她在广播电台做主持人向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诲、或交流心得体会谈心式的作品。由于它充满关爱,充满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仅广受台湾青少年的喜爱,而且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陆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热潮。

    8、单复
    92岁,1919年生,原名林景煌,笔名梦白骷。福建晋江人。中共党员。1943年肄业于福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37年后历任晋江县法江小学教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华北革命大学经济研究所学员,《群众文艺》编辑,《东北文艺》及《处女地》编辑、组长、编委,《鸭绿江》编辑部副主编,朝阳县图书馆职员。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1978年改正,后任辽宁省作协专业作家、理事及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侨联委员。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金色的翅膀》、《玫瑰香》、《单复散文集》、《多棱集》、《文坛师友情》(上、下卷)等,部分作品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十多部选集。《黑心树》获1981年辽宁省优秀散文奖,《姐姐》获1982年《鸭绿江》优秀散文奖,《槐树花开》获1982年《海燕》优秀散文奖,《依样夕阳红》获《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二等奖。

    9、黎辛
    91岁,1920年生,原名郭有勇,笔名解清等。祖籍河南汝州。1938年入抗大总校学习,1940—1941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二野随军记者,中南局《长江日报》创办者、副总编辑,局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兼文艺处副处长、处长兼中南大行政区文化局代局长、代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肃反领导小组成员、审干委员会牵头人,中宣部党委副书记。1958年被划为反党集团成员,1960年摘掉右派帽子,任广东省作协创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恢复小组”(起党组作用)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外联部主任,中宣部文艺局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时发表《白毛女》、《吕梁英雄传》、《王贵与李香香》、《李国瑞》,话剧《打石门墕》,写过十篇推荐新人新作的稿件。1956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著有《书与电影评介》、《怎样写特写》、《深入开展抗美援朝的创作运动》、《西瓜兄弟》,编辑《水落石出终有时》、《走在延安的大道上》等作品。《西瓜兄弟》入选小学课本。近年发表回忆秦邦宪(博古)的稿件约20万字。

    10、公孙木
    91岁,1920年生,本名孙松,省立南昌二中,贛保電訓所、空軍參大畢業。曾任空軍通信電子學校主任教官、省立臺南海事水產職業學校教師兼電子通信科主任,現已tui休。公孫木的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其創作態度嚴謹,內容多描寫抗戰時期生活百態,對社會和人性的剖析,十分深入;晚年則多寫遊記和日常生活所感。曾獲國軍新文藝金像獎,教育部全國小說創作獎等獎項。

    10、水建彤
    90岁,1921年生,笔名桑涧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大学时期与钱钟书、徐訏、黄嘉德、宋淇等文坛名家交游。四十年代曾任国民ZHENG府驻新JIANG外交专员多年,曾在新JIANG发现清代外交密档八千多件。五十年代移居香港,并出版游学见闻录《西游散墨》。八十年代后移居香港。

    11、阚家蓂
    90岁,旅美女词人,知名学者。1921年生,祖籍安徽肥东。1944年,阚家蓂从浙大毕业,1947年,阚家蓂和谢觉民结婚。1948年,谢觉民公费赴美留学,第二年3月,阚家蓂获准自费赴美,两个人都在色拉古斯大学继续攻读地理专业。20世纪60-70年代,谢觉民、阚家蓂夫妇曾先后到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授课。从1970年起,阚家蓂开始“猛攻”做文章写诗词。她本身丰富的阅历,对社会层面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如行云流水般在她笔下流淌。渐渐地,“副业”上升为“主业”,业余爱好竟成了经常性的刻意追求。1972年7月,台湾晨钟出版社出版了她以“谢思莼”笔名结集的散文《思莼集》。1985年9月,北京出版社又出版了她的另一本散文集《大洋两岸》,1987年5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阚家蓂诗词集》,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她的新散文集《旅思乡情》。2002年,她新选定的《阚家蓂诗词钞》又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12、张立云
    90岁,1921年生,笔名张因凡等。学名清醒。河南睢县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及其他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参加八路军,在根据地曾任县委宣传部长,在部队曾任剧团指导员,八路军政治部秘书、宣教干事,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华北军大报》总编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杂志社编辑组长,《解放军文艺》评论组长,总政文化部干事,河南许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河南省文联委员、省作协理事。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游记《泰山旅行记》。另发表诗歌、散文、通讯、小说、文艺评论等约数百篇。

    13、董鼎山
    89岁,美籍华裔作家,1922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大家族。14岁时曾在家乡宁波《时事公报》副刊上发表《论战时宁波中等教育》,轰动一时;17岁起给柯灵主编的《文汇报》文艺副刊投稿。后来到上海读书,1945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考入《申报》当实习记者,采写外交、政治新闻。后来转到《东南日报》作地方新闻编辑,同时为一些刊物撰写小说、散文,开始在文坛上小有名气。因此在很多文章里,董鼎山先生自称是个“老报人”。董鼎山先生40年代初开始以“令狐慧”的笔名在1946年沉寂主编的《幸福》月刊上发表小说作品。一时间,“令狐慧”成为专写十里洋场儿女风情的高手,名噪海上文坛,1947年,董鼎山先生到美国留学,先后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硕士学位,曾在纽约《联合日报》主持过国际新闻版。后来受聘于纽约市立大学图书馆任资料部主任,成为英美文学兼亚洲部分的资料专家和资深教授。其后20年间,先后结集出版了《天下真小》、《西窗漫记》、《书、人、事》、《留美30年》、《西边拾叶》、《美国作家与作品》、《西窗拾叶》、《第三种读书》、《纽约文化扫描》、《董鼎山先生文集》(二册)、《自己的视角》、《纽约客闲话》、《美国梦的另一面》、《温馨上海悲情纽约》、《留美50年》、《最后的罗曼史》、《纽约客书林漫步》等等。

    14、何为
    89岁,1922年生,原名何振业。浙江定海人。幼时全家迁居上海。1937年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散文《路》是他的处女作。1938年秋秘密到皖南新四军驻地参加访问。回泸后,写了描述新四军战斗生活的散文特写集《青弋江》这是他的第一本书。40年代初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文汇报》记者。解放后,在上海任电影剧本编辑。1959年调入福建省。文学创作活动以散文为主,1956年以后的10年间写了《第二次KAO试》、《两姊妹》等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散文。他的散文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写法上较近于小说。1976年以后所写散文在主题开掘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发展,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语言生动凝炼。现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专业作家,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15、孙淡宁(农妇)
    89岁,1922年12月23日生,笔名农妇,另有笔名张昭明、紫笺等,祖籍湖南长沙,在上海成长,194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孙淡宁于1950年移居香港,是香港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的专栏作家。1964年,那时她在《新民报》主编青年版《新声》,后来新民报倒闭,1964年与脑科医生黄震遐合作出版《新声》杂志,1967年开始先后任《明报月刊》、《明报》、《明报周刊》编辑。1980年代,在《明报周刊》撰写专栏。后来由于香港前途问题于1982年移居美国马里兰州。

    16、任耀庭
    89岁,1922年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39年参军,历任部队连指导员、鲁西南独立团营政委、团政治主任及团、师政委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川ZANG兵站部政委。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作品集《歌从雪山来》、《梁山奔来的骏马》、《三代剑》、《马上岁月》、《岁月回响》、《岁月河上的鸟声》、《咆哮的江河》(合集)、《二十世纪中华魂》、《硝烟飘在记忆里》、《世纪鸟的歌唱》、《二十世纪弹痕上的野花---任耀庭诗作选 》等。

    17、幼柏
    88岁,1923年生,原名朱耘樵,重慶女師學院畢業。曾任教於浙江省吳興縣高級師範學校。來臺後,任教於嘉義女中、新竹高商。現已退休。幼柏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自1963年開始習作,專攻散文,作家紀剛評說:「幼柏的作品,不僅是作者自身的註解,也是作品相互間的詮釋。」幼柏作品呈現樂觀向上的精神,以及夫唱婦隨的生活情趣。曾獲中國語文學會獎章。

    18、牟少玉
    88岁,1923年生,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畢業。畢業後進入立法院任職,隨政府輾轉遷臺,歷任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專門委員、主任祕書,立法院祕書處處長,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祕書長,曾主編《立法院院聞》月刊。現已退休。牟少玉創作文類有散文和小說。在散文中以新鮮的題材表達人生的真諦、為人處世的道理。小說以大陸抗戰時期的大學校園為背景,描寫青年人在戀愛期間遭遇到的各種困惑,探索愛情的真實意義,另有描述七、八○年代臺灣社會的現象,寫法平實自然。曾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徵文獎。

    17、袁鹰
    87岁,1924年10月生于江苏北部大运河畔古城淮安。在杭州、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业余写散文、随笔、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曾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和《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和《刘文学》先后获全国儿童文学二等奖和一等奖。没想到袁鹰也够资格了,最近袁鹰因为他的那本《风云侧记》暴得大名,据说一泡污署长还亲自登门去解释情况,但遭到袁鹰拒绝。

    18、丁宁
    87岁,1924年生,笔名紫丁、阿宁。女。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肄业于胶东蓬黄联中。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胶东抗战话剧社、青年话剧团演员,抗大鲁南一分校学员,胶东HAI子剧团导演,胶东女中教员,胶东公学指导员,《胶东大众》、《胶东文艺》编辑,《南京文艺》副主编,南京文联创作室主任,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办公室主任、秘书室主任、创研室研究员,国家文化部政策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编审。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冰花集》、《心中的画》、《半岛集》(合集)、《银河集》、《丁宁散文选》、《晨曦集》、《蓝宝石集》(合集)。散文《幽燕诗魂》、《愧疚》选入高等学院文科教材、实验中学语文课本,《绿荫月出》、《游击队的女儿》、《晨曦》等多篇获奖。

    19、聂大朋
    87岁,1924年生,河南固始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39年参加革命,历任党领导的新安旅行团队长、团长、中共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解放军旅、师、军宣教科长,华东海军教育处长,总政治部编辑、秘书处长、办公室主任、管理局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1985年后任《HAI子天地》杂志社长兼总编辑,现为宋庆龄基金会、陶行知研究会、老区促进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顾问,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火线上的HAI子》、《做好连队教育》、《新安旅行团的故事》、《铁军北伐传奇》、《一群小好汉》、《康克清回忆录》等,编辑出版有《足迹五万里》、《民族解放小号手》、《陶行知儿歌》、《陶行知全集?诗歌卷》。1950年获华东军区《人民前线》通讯员第一名奖励。1991年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特别荣誉奖。

    20、王映湘
    87岁,1924年生,别号镜湖,蘇州測量學校大學部製圖學系畢業。曾任科員、工程官、課長、雜誌主編、總編輯、教師等職,曾為臺中市青溪新文藝學會理事長。現為《古今藝文》發行人。王映湘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及劇本。抗戰時期即開始寫作,內容大都以大時代為背景,有明顯的戰鬥性,也捕捉社會百態,筆鋒平實。曾獲中部五縣市新詩比賽、國軍新文藝金像獎、聯勤新文藝銅駝獎、青溪新文藝銅環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獎項。

    21、左海伦
    87岁,1924年生,重慶復旦大學畢業。曾任美國瑪麗蘭大學研究教授,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人文學講座、美國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現旅居美國。左海倫創作文類包括論述、散文、小說、劇本。論述以文學評論為主,集結在清華大學人文講座所講授的人文課題,以中國學術專注的文化傳統,通今兼西,將國學現代化。散文樸實真摯,並以周遭的景物襯托出情感的悲喜。其後焊接了小說與電影的形式,完成心靈劇《瞧,這人!》,是一種新的嘗試。自許一個好作者要先將自己提升至超我,才有辦法使作品具有昇華作用。

    20、王鼎钧
    86岁,台湾当代作家,山东临沂兰陵人。1925年出生。八年抗战,他有四年多时间在日本占领区生活,打过游击;抗战军兴,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1949年到台湾。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到台北后,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1950年代初期,他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剪报、贴资料的工作,有一天,编撰组一位撰稿人员临时不来了,主管就叫他临时写了一篇广播稿,结果比原来那位老手写得还好,于是就把他调去专门写稿。在中广公司,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后来又进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电视剧写作。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及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1963年至1966年),并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在工作的同时,王鼎钧从来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他用本名和「方以直」的笔名,在台湾各报纸副刊写了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时段完成。《文学种籽》《左心房漩涡》《看不透的城市》《两岸书声》《有诗》《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随缘破密》《沧海几颗珠》《千手补蝶》。他的散文呈现「涝水尽而寒潭清」和「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景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刻意经营者不能到。2001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他的选集,名曰〈风雨阴晴〉,此书显现了王鼎钧散文之多面风格及特色。王鼎钧曾获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等。

    21、陈之藩
    86岁,1925年生,河北霸县人,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休斯顿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散文有《大学SHI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等。陈之藩是科学家,在美国、台湾、香港育人无数。陈之藩是散文家,作品影响了几代台湾和香港人。

    22、萧白
    86岁,台湾著名散文家,本名周仲勋,字寒峰,浙江浬浦大尖溪人,1925年生,1948年从长沙赴台,1945年开始写作,1946年,萧白在《中华时报》副刊“夏风”上发表了处女作《病兵》的短诗。到台湾以后,开始时写的文章大多被退稿,萧白就给自己又立下了一条规矩,他在书桌玻璃板下压着这样一行字:“退稿一次,读两本书,再写一篇文章。”随后觉得自己写作水平没有什么提高时,就封笔两年,专心致志地读书。正是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读书精神,1968年,萧白的散文集《山鸟集》获得了当时台湾最高文学奖“中山文艺奖”。43岁的萧白一举成名,成为台湾文坛的著名作家。六十年代开始,萧白先生专注于散文创作,风格多变,著作颇丰。他描山画水采风摘云,沉醉于绚丽多彩的大自然。著有散文集多种,著有:萧白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民国64年[1975] ),散文集《响在心中的水声》、《浮雕》等。

    23、谢云
    86岁,1925年生,笔名明东、张明东。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1949年起历任中共区委书记,解放军某军政治部干事,省部级党的领导机关干部,对外文委副司长,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人物》杂志主编,编审。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当代杂文选粹?谢云卷》、《五味集》、《乌啼三声》、《正确的空话》等。

    24、王明书
    86岁,1925年生,臺灣師範大學夜間部國文系畢業。曾任教員、中央婦女工作會編輯。現旅居美國。王明書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於1956年起開始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作品,其散文以輕鬆簡潔為主,行文少有贅語,題材頗為廣闊,或描述抗戰時期的生活,或紀錄一生艱辛坎坷的歷程,或抒發家庭倫理與親情,或對大自然的讚嘆,每於誠摯、樸實、平淡中見真情。

    25、古之红
    86岁,1925年生,原名秦家洪,省立江蘇學院中文系畢業。曾任省立虎尾女中、省立臺中女中教師,五○年代曾策畫《新新文藝》(1955年1月~1959年6月)並任主編。現已退休。古之紅的創作文類有詩、散文、劇本及小說。他以各種角度,攝取人生小景,描繪時代的面影,洋溢著對真與美的熱愛。近年來以散文歷述個人家世、遊蹤等。

    26、老康
    86岁,1925年生,本名祝振华,政工幹校新聞組畢業,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口頭傳播學系碩士,哥太大學主修教育學與傳播之哲學博士。曾任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廣播電視科主任,政戰學校教授、新聞學系主任、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等。現已TUI休。老康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兼及傳記。擅以輕鬆筆觸討論嚴肅問題,文筆生動,取材新穎,專欄文章、演說以幽默風趣著稱,從嘻笑怒罵中把人生百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老康早年即從事新聞工作,除新聞專業外,並勤修英文。1964年,《讀者文摘》中文版創辦人林太乙總編輯函邀老康擔任客座翻譯,著有《英語新聞特寫精華》、《留美英語一百課》、《英漢對照文評》、《腳踏實地學英文》等。

    27、吴俊杰
    86岁,1925年生,笔名也愚、北佬、君傑,藥劑專科、空軍官校正科、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畢業。歷任參謀、科長、主任等職。現已TUI休,專事寫作。吳俊傑的創作文類以散文、小說為主,兼有劇本發表。他的作品在人性向善上大力發掘與宏揚,以樂觀進取的精神,提升人類的品質。曾獲國軍新文藝金、銀、銅像獎,空軍文藝金鷹獎,教育部文藝獎,青溪金環獎,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等獎項。

    24、江波
    85岁,1926年生,山东海阳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胶东公学。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胶东大众报社新华分社记者、编辑,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胜利报社、华东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及新华社华东军区总分社编辑、记者,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处、《解放军报》及总政办公厅编辑、记者、处长。《中流》月刊特约编委。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涛声集》、《回声集》、《蓝宝石集》、《半岛集》(合集)等。散文《雾中过三峡》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25、丹扉
    85岁,本名郑锦先,资深作家。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语文教师、记者、仕女杂志总编辑、世界女记者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包括《幽默智慧语录》、《男人在我掌心》、《八千里路尘与土》、《丹扉大陆行》、《微雨轻尘集》、《丹扉幽默文集》、《叮当集》等30余部。早年的她,在作品里经常将自己的3个女儿比喻为"猫",大家都戏称之为"三猫之母",如今她也退休成云游四海的老猫。

    (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共14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1人)
    1、吕梦周
    99岁,1912年生,又名吕漠野,浙江省嵊县人。1933年起任中学教师,开始创作诗歌和童话,并发表译作。著作有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和它的续篇、《水的希望》、《狐狸吃鸡》等,诗集有《燕子》,另有多本译作。1949年后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2、朱介凡
    99岁,1912年生,中央陸軍官校政訓研究班第一期,革命實踐研究院第二十期、聯戰班第九期畢業。曾任記者,《蜀東新聞報》編輯,漢口《現代社會》月刊、《新民報.浪花》週刊、《膠東新聞.狂濤》周刊主編,臺灣《新生報》撰述委員,漢口《正義報》副社長,師政訓處長,政治部主任,軍校總隊政治指導員、訓育科長,空軍大隊新聞室主任,臺灣保安司令部,警備總部政治部副主任,並為中國文藝協會、中國語文學會、中國民俗學會、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名譽理事。現已退休,專事寫作。朱介凡創作文類包含論述、散文、小說、傳記。其著作以俗文學方面的研究為主,對於中國諺語、歌謠、戲曲等民俗史料的蒐羅、保存,卓有貢獻。歷經六十寒暑,憑一己之力完成的《中華諺語志》,可視為朱介凡在俗文學研究的總整理,內容包羅各地諺語,又佐以地方故事及民間傳說,豐富而詳盡,成為俗諺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從17歲開始創作迄今,著作生涯不曾中輟,近年多以自身經歷、身邊瑣事為寫作題材主軸,對於民族苦難流露出關懷與憂國之思,筆下誠懇,文字質樸。1940年開始諺學研究,1966年以《中國諺語論》一書獲第一屆中山學術獎,並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獎、中國語文學會諺語研究獎。

    2、贾芝
    98岁,1913年生,现代民间文学活动家﹑研究家。山西省襄汾县人。1938年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到延安参加革命。曾入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8年调延安大学工作。1949年5月到北平(现今北京)后﹐在文化部工作。次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任秘书组长。195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以后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曾任所长。现已离休。仍继续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工作。 贾芝是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先生的女婿,也是贾植芳先生的哥哥。

    3、郭风(郭老不幸于2010年1月3日去世)
    92岁,1919年生,原名郭嘉桂,福建莆田人。1940年,散文《地瓜》(又名《袭》)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随后即不断发表作品。1945年出版童话集《木偶戏》,以其风格新颖,引起文学界的注目。1941年进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学习,1944年毕业后任中学教师,《现代儿童》主编。1949年起一直在福建省文联任职。先后出版《蒲公英和虹》、〈叶笛集〉等约30本散文集、散文诗集和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散文诗《红菇的旅行》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奖。他的散文大多描写故乡风物和斗争生活,纤巧优美,在散文创作上独居一格。创作之外,还主编《榕树文学丛刊》、《黎明散文诗》丛书。这些年来,致力于散文和散文诗的评论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福建省文联副主席。

    4、杲向真
    91岁,1920年9月生,原名杲淑清,女,江苏邳县人幼年丧母,进入南京贫儿教养院。1935年考入高级助产职业学校。毕业时抗战爆发,分配到医疗队,转移到长沙、桂林。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散文《小小募捐队》发表于长沙《观察日报》文艺副刊。到桂林后写过10多篇反映儿童苦难生活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为《带臂章的人》。1954年发表解放后第一篇小说《小胖和小松》,反映了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描写细腻生动,是她的代表作,获1980年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现为北京市作协分会专业作家。

    5、王松
    91岁,1920年生,笔名雪野、阿拉。福建武平人。中共党员。北京新闻学校研究班毕业。历任中学教员,泰国《曼谷商报》编辑,迤南人民自卫军支队政委、副司令员,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云南作协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神话学会副理事长等。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沱江的早晨》、《布绕克姑娘》、《沧江梦》(三部曲)等,中篇小说《醒了的山庄》,短篇小说集《遥远的边疆》、《老游击队员》,报告文学集《不屈的民族》等,整理傣族长诗《召树屯》、《相勐》等,专著《傣族诗歌发展初探》、《傣族文学史》、《傣族佛教与傣族文化》等,主持《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云南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优秀理论奖,云南民间文学理论一等奖、论文二等奖。

    6、孙剑冰
    90岁,1921年生,笔名阿冰。江苏丰县人。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延安青联文书,泽东青年干校教育干事、文化教员,延安鲁艺文学系助理员,县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北大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局干部,民间文学出版社副编审,《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国家卷特约编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他和大众在一起》,编选《中国出了个MAO泽东》(合作)、《毛ZHE东的故事和传说》(合作)、《中国民间故事选》(合作)等。《天牛郎配夫妻》获全国第二届民间文学作品一等奖、中国首届民间艺术节奖。

    7、任溶溶
    88岁,1923年生,原名任根鎏,又名任以奇。广东省高鹤县人。1945年在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建国后曾在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新时期以来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用俄、英、意、日等多种文字翻译了大量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同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有儿童诗集《小HAI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我妈妈的故事》,童话集《“没头脑”和“不高兴”》和《任溶溶作品选》(含有诗歌、童话、故事、小说、散文等)。儿童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

    8、子敏
    87岁,1924年10月10日生,台湾作家,福建同安人,原名林良,笔名子敏、子安、路恒等,昵称为小太阳、林爷爷。淡江大学英国文学系、台湾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国语专修科毕业。曾任《国语日报》社长、中华民国儿童文学会理事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9、汪玢玲
    87岁,女,东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笔名冰凌,生于1924年,辽宁北镇人1946年毕业干东北大学中文系。解放初从师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班,此后专攻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兼任中央电大民间文学教授,东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民间文学概论》合著中央电大出版社。获北方十五省民间文学评委会一等奖;《中国虎文化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等。主编《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中国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中国民俗大典?吉林卷》、《吉林省志?民俗卷》、《长春市志?民俗方言志》等

    10、任大星
    86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25年生于浙江萧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37年前读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私塾里读了两年古文,为以后自学文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1941年起当过几年乡村小学教师,并开始学写小说。1949年5月在杭州参加革命工作,当机关干部;1953年9月调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及编审,35年间编辑了大量儿童文学读物,发掘并扶植了一批儿童文学新作者,以此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编辑荣誉奖。1988年退休后专事创作至今。著有小说及儿童文学论著共约30余种,如儿童小说《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刚满十四岁》、《野妹子》、《湘湖龙王庙》、《我的第一个先生》、《小小男子汉》等。作品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1982-1988年全国优秀儿童读物奖、中华儿童文学创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及其他多种奖项。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表或出版。

    11、蒋风
    86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资深教授。浙江金华人,1925年生。1947年毕业于英士大学。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儿童文学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著名中青年学者,众多弟子中不少成为我国当前儿童文学领域里的专业骨干,活跃在教学、研究、编辑、出版各部门,有的已晋升为教授、编审乃至博士生导师。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儿童文学研究所。1995年离休后,创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在做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出版专著30多种,主要有《中国儿童文学讲话》、《儿童文学丛谈》、《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漫笔》、《儿童文学史论》等;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儿童文学史》、《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诗歌卷)、《世界儿童文学事典》、《儿童文学原理》、《儿童文学教程》等。论著和主编的图书曾多次获全国奖。曾应邀赴美、日、韩等国讲学,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系国际格林奖评委、亚洲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会长、安徽师大等四所国内高等院校及日本国际儿童文学馆的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12、陈子君
    86岁,1925年生,重庆忠县人。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经济系。历任重庆市大中学生联合会主席团主席,重庆市学联筹委会副主席兼临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少年报》文艺组组长,中国少儿出版社文学编辑室负责人,文化部少儿司文艺研究室主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少儿文化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委,世界儿童和平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亚细亚儿童文学学会(共同)会长。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文学在探索中前进》、《儿童文学论》,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探讨》、《儿童文学辞典》、《系列儿童文学论文选》等。

    13、萧平
    85岁,1926年生,原名宋萧平。山东乳山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1938年去哈尔滨学徒,1944年回原籍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小学教师,内蒙古师范学院教师,山东烟台师范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协山东分会第二、三届理事及第二届副主席。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三月雪》、《墓场与鲜花》、《萧平作品精选集》,儿童小说集《海滨的HAI子》等。儿童小说《海滨的HAI子》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墓场与鲜花》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翡翠鹦鹉》获全国第六届百花奖,《归来》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征文奖。

    14、陶阳
    85岁,原名李伯海,1926年生,山东省泰安市北集坡镇赵庄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5年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事神话与史诗研究。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国家文化部艺术局群众文化处负责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研究部主任,《民间文学论坛》主编。离职休养后,仍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三套集成总编委,职称:研究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一生著作甚丰,其主要代表作有《泰山民间故事大观》,与夫人牟钟秀合著《中国创世神话》、《中国神话》、诗集《泰山的传说》、《段赤城》、《扶桑风情》以及《中国民间故事大观》、《英雄史诗〈玛纳斯〉调查采集》等,其生平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词典》、《世界名人录》、《中华成功者》等辞书。因工于书画,其传略还被收入《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国际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当代书画名人名作博览》等。

    (四)、文学、文艺理论(共39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人)
    1、朱一玄
    99岁,1912年8月24日生,山东淄博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中国《水浒》学会顾问、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名誉理事、《三国演义学刊》编委、天津市 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会顾问、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北大学水浒研究资 料与咨询中心委员会委员等。最有代表性、最具朱氏体系特色的当属朱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资料丛书》。该书 分专书、专题、断代、故事编年及人物谱五类。出版的专书资料有:《水浒传资料汇编》、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西游记资料汇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及《红楼梦资料汇编》。 朱先生善于汲取他人经验教训,逐渐形成来氏汇编的风格与体例。专书系列一问世,便 受到学界重视。《明清小说资料选编》是朱先生积数十半探索之成果,除选录《水浒传》等七部名著外,还收录了自明初至清末共281种小说的资料。曾获天津市1991年小说戏曲研究会首后优秀成果奖。1990年,天津古藉出版社又推出了经由李瑞环同志提议,朱一玄主编的《聊斋志异辞典》(与耿廉枫、盛伟合编)。这部辞典对原著中的典故重在探源、引证出处,并对原书中的古汉语虚词、方言、口语、俗谚、俚语等均作了解释。

    2、徐中玉
    96岁,1915年生,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毕业,历任中山大学、中正大学、山东大学、同JI大学、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建国后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名誉系主任。国家教系全国高教自学KAO试指导委员兼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15年),上海作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主席(12年)。现仍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均已二十年至今)两次赴美讲学(斯坦福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

    3、葛林
    96岁,1915年出生,女。山东日照人。中共党员。国立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解放前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副刊译散文诗歌。解放后任上海文化局艺术处秘书主任、电影科科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文艺理论组组长、马列主义研究院文艺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英美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歌曲的艺术——音乐与诗的关系》、《现实主义与当代小说》、《小说面面观》、《怎样写通俗剧本》等,主编《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十世纪文学评论》,本人短篇著作及译文集《未名草》。

    4、高明阁
    95岁,1916年生,辽宁铁岭人。1940年吉林高等师范毕业后, 长期在大学任教,离休前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已出版明清小说研究专著二部:《三国演义论稿》、《水浒传论稿》,另有《西游记论稿》、《聊斋志异论稿》、《儒林外史论稿》、《岐路灯论稿》等专著也将问世。此外还发表了古代小说研究文章二十几篇约三十余万字,如《〈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红楼梦〉里的封建伦理道德》等。

    5、额尔敦陶克陶
    95岁,1916年生,内蒙古赤峰人。1939年由王爷庙(乌兰浩特兴安学院)毕业,任开鲁第一中学蒙文教员。1942年出版《蒙文语法》一书。1945年以后一度从政。后复任齐齐哈尔内蒙古军政大学教员、内蒙古日报社蒙编部主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8年被聘为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兼职教授。五十年来除发表了一批诗歌、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外,还出版了七部文学研究论著:《尹湛纳希及其作品》、《爱国诗人古拉兰》、《蒙古族文学简史》、《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及其一家五位作家》、《蒙古族古代诗选》、《蒙古族神话传说选》。1988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额尔敦陶克陶文选》一书,约四十万字。

    6、杨敏如
    95岁,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精于唐宋词研究。祖籍安徽盱眙县(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1916年生于天津。中学时期就读于天津中西女中(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卫斯理派 “美以美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后来变为现在的天津长征中学)。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顾随等名师,专攻古典文学方向,兼研俄罗斯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考取燕大硕士研究生。1940年在重庆开始教书生涯,先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抗战后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学院(与现在的河北大学关系更密切,而与现在的天津师范大学关系较远)中文系任教。195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文革中深受迫害,直至2007年才以90高龄入党。杨敏如先生是民盟一位老盟员,曾任第五届全国妇联执委,民盟中央第七届委员,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支部主任委员等职。杨敏如是翻译家杨宪益的大妹妹,翻译家杨苡的姐姐。

    7、周汝昌
    93岁,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我国著名红学家,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ZHENG府特贴津贴。

    8、王士菁
    93岁,1918年出生,江苏沭阳人。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淮海报》及《苏南日报》编辑、记者,华东新华书店编辑,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编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主任、党委宣传委员、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文研所鲁迅研究室主任及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博物馆馆长、教授,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学会总干事、秘书长、副会长。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鲁迅传》、《鲁迅早期五篇论文注译》、《唐代文学史略》、《鲁迅创作道路初探》,诗歌集《往来在六塘河上》,论文集《鲁迅的爱和憎》,编辑注释《鲁迅全集》(十卷,合作)、《鲁迅译文集》(十卷,合作),长篇历史小说《雨霖铃》、《小天堂的毁灭》等。

    9、李清泉
    93岁,1918年出生,江西萍乡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边区ZHENG府干部,鲁迅艺术大学研究室创作员,总政部队艺术学校教师,延安大学教师,哈尔滨第三、第七中学及师范学校校长,冶金部工业设计院专科学校校长,《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北京文学》主编,《人民文学》执行副主编,文学讲习所所长,改称鲁迅文学院时任院长。北京市作协理事。战争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散文、评论等100余篇

    10、钱谷融
    92岁,1919生,教授。江苏武进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国文系。曾任交通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教授、文学研究所秘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从事文学理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著有《〈雷雨〉人物谈》、《论‘文学是人学’》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198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成就奖。钱谷融先生从1942年起在大学任教,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布在全国各地。钱谷融先生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有提出文学是人学,强调文艺批评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曹禹戏剧语言艺术的研究的三大成就。

    11、陈涌
    92岁,1919年生,原名杨思仲。广东南海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鲁艺学习。1941年后历任延安鲁艺文艺理论室研究员,《解放日报》副刊副主编,《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编辑。1949年后历任《文艺报》编委,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研究员、现代文学组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顾问,《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及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鲁迅论》、《陈涌文学论集》等。

    12、秦泥
    92岁,1919年出生,原名秦光荣,笔名林夏、林向。广西桂林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文系。1938年桂林高中毕业后曾参加广西学生军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皖南事变后,在云南边远州县的中学任教,1948年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华北大学、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局、《俄文友好报》及《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编辑、记者,1950—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从事美国战俘工作。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古诗之旅》、《汉诗之旅》、《李白的诗及生平》、《杜甫的诗及生平》、《唐代三大诗人》、《秦泥晚年作品集》,中篇小说《两对旅伴》、《晨歌与晚唱》等。

    13、蒋星煜
    91岁,1920年生,江苏常州溧阳市人。历任图书馆馆员、电影厂编辑、新闻记者。 建国后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处干部。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并应邀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旦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的研究生、进修生讲学。学术论著颇多。并担任历届《辞海》编委、分科主编。曾主编《元曲鉴赏辞典》、《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4、郭预衡
    91岁,1920年11月生。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1947年又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建国后,历任辅仁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艺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擅于古代散文的研究。与刘盼遂共同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著有《古代文学探讨集》、《中国散文史》、《历代散文丛谈》等。《中国散文史》(上册)曾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中国散文史》(上、中、下)曾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2001年),又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1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曾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特等奖(2000年)。
  
    15、李世刚
    91岁,1920年生,笔名李落。辽宁铁岭人。毕业于东北大学, 现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五十多篇,并出版了独幕剧《送花》。1958年出版《唐代文学作品选讲》,1982年以来与人合作点校出版了四部明清小说:《定情人》、《鼓掌绝尘》、《生绡剪》、《金凤箫》。此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了部分辞条,另发表明清小说等方面论文三十多篇。

    16、周青
    91岁,1920年生,原名周传枝,笔名周描。台湾台北人。中共党员、台盟成员。1937年毕业于台湾台北市成渊大学。1946年起先后任台湾《人民导报》、《大明报》、《民报》、《中外日报》记者,台湾乡音艺术团团长,因参加“二二八”暴动,逃到上海,后历任台湾旅沪同乡会干事,中共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干事,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干部,河北省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台盟中央评议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台联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小相扑》,中篇小说《莺歌石之雾》,评论《从乡土文学窥视台湾意识》、《台湾乡土文学与爱国主义》、《朱点人的几篇小说初探》、《评吕赫若的几篇中文小说》,报告文学《我们参加的台湾“二二八”暴动》等。

    17、何林天
    90岁,1921年2月生,湖南新化人,大学毕业,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学术成果: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李义山年谱考证》、发表王勃、李商隐、《红楼梦》研究及唐代作家研究多篇,央国内外报刊发表诗词多首,著有《诅湘楼诗词集》。系全国李商隐研究会顾问,中化地诗词学会理事,英国剑桥国际传记研究中心顾问,山西古典文学研究会顾问,山西药学会副会长,山西诗词学会顾问等。1947年大学毕业,历任《建设日报》、《SHI代文化》、《新生报》总编辑。解放后任《湖南教师》主编,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组长,《教师报》记者。1964年调山西师大授课,任古典文学及唐宋文学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李商隐、王勃及红楼梦的研究。《王勃死因新证》以确凿证据,考定王勃享年三十五岁,死于绍兴。著《重订新校王子安集》、《王勃年谱》等。红学方面主要从事版本考证工作。发表多篇论文、诗词方面著有《望湘楼诗词集》。作品及事迹入选多种辞书与选本。

    18、霍松林
    90岁,1921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琥珀乡霍家川。霍先生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3岁起随其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神童”之誉名闻天水。上中学时他就曾发表大量杂文、新旧体诗宣传抗战并引起轰动。被国学大师于右任称其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194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重庆南温泉南林文法学院中文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安师范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19、夏志清
    90岁,1921年生人,1947年赴美,1951年在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61年,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著作与正统的文学史观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以前被忽略和屏蔽的作家──钱锺书、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给予高度的评价,张爱玲的《金锁记》被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钱锺书被推崇为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张天翼是“这十年当中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

    20、陈燊
    90岁,1921年生,笔名陈湛岩、祝融,浙江温州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历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俄苏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主编。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同异集》,编辑作品集《欧美作家论列?托尔斯泰》、《西欧美学史论集》(合作)、《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出版图书70余种,2500余万字。另外还发表、出版了关于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多篇或论文集。其作品获新闻出版署全国首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特别奖、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

    21、贺祥麟
    90岁,1921年生,河南博爱人。民进成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9年又毕业于美国艾莫黎大学研究生院英语专业。历任广西大学外语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七、八、九届常务委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广西分会第一、二届副主席。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诗《再会了,美国!》,专著《莎士比亚》及《贺祥麟文集》(两卷),主编《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等。《莎士比亚研究文集》(主编)获1985年广西社科联优秀著作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荣誉奖。

    22、吴小如
    89岁,1922年生,原名吴同宝,安徽泾县人。(书法大家:吴玉如先生之子)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中央文史馆馆员,在京剧、书法、旧体诗研究等各领域都有杰出的学术成就。1945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翌年转清华大学中文系,1947年再转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助教,1952年起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教授,1983年后转任该校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已发表小说、戏剧及诗词研究著作十余部。

    23、钱伯城
    89岁,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笔名钱东甫、钱冬父、阳湖、成柏泉、辛雨。1922年生,常州人。1937年后,曾任上海生活书店练习生,上海《文汇报》社资料人员,中学语文教员。解放后历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华文史论丛》编辑室副主任、总编辑、社长。兼上海市古籍理事出版社规划小组副组长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第七届全人人大代表。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长期从事作家传记和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辛弃疾传》(1955年,作家出版社)《司马迁的故事》(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唐宋古文运动》(1962年,中华书局)、《韩愈》(1980年,中华书局)、《袁宏道集笺校》(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外,还在《文艺月报》等刊物,发表历史小说《小忽雷》、《长命女》和论文《〈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关于韩愈的诗》、《洪升和他的戏曲〈长生殿〉》等。

    24、朱寨
    88岁,1923年生,原名朱鸿勋。山东平原人。1943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中共甘南县委书记,沈阳东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从生活出发》、《朱寨文学评论选集》、《感悟与沉思》、《行进中的思辨》,专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新潮》(合作),散文集《鹿哨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纪实》,长篇论文《长篇小说与现代主义》、《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等。

    25、劳洪
    88岁,1923年生,本名熊白施,笔名罗方、罗隽等。四川乐山人。中共党员。1941年肄业于成都协进高中。1943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1950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国文教员,西南作协专业创作员,重庆市文联理论研究组长,《文学遗产》专刊编辑,《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编辑部古典文学组长,《文学遗产》杂志常务编委、副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评论数百篇。小说《隔膜》译有英文版本,被澳大利亚选作当代中国文学汉语教材。

    26、高光起
    88岁,1923年生,笔名高翔、高瞻。锡伯族。辽宁沈阳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1949年又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二部。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调查研究室干部,《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部负责人、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编审。曾获全国文艺期刊编辑荣誉奖。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虬髯客传》、《各领风骚数百年》(合作),唐诗选注《李白、杜甫诗精选》(合作),论文《从木兰诗看剪裁》、《谈〈伤逝〉》等。

    27、冯其庸
    87岁,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54年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0年、1981-1982年,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 1984年12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1998年8月,冯其庸以76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冯其庸的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冯其庸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

    28、叶嘉莹
    87岁,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29、夏传才
    87岁,著名诗经研究专家,1924年生,安徽亳州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晋察冀边区民政处、军区民运部干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天津师范学院讲师,河北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河北师范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教授。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诗经研究史概要》、《诗经语言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上、下册,大学教材)等。

    30、黄腾火
    87岁,1924年生,福建同安人。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课程,1948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长期担任延平中学、惠安一中、厦门一中等校语文教师,1958年调厦门教育局任视导员,不久转厦门教进修学校任教研员,1978年调厦门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现为副教授。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约二十万字,其中古代小说论文多篇,主要为《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方面的文章;并参加《中国古代文学史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书的编写,负责明清散文史纲和文选部分。

    31、顾易生
    87岁,男,1924年12月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代文论家。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批评史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教委中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兼古典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上海诗词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等职。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柳宗元》、《韩愈散文选》、《十大散文家》、《诗词助读》等。

    32、姚见
    87岁,1924年3月生,河北乐亭人。原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编委、工作组召集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络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苏联东欧部负责人等。兼任北京市门球运动协会副主席,《门球之苑》杂志主编,常务副主编,《门球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体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博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博士,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3、侯井天
    87岁,山东齐河人,生于一九二四年。他名“井天”,但决非坐井观天者,而是寓井中别有天地之意,一笑。这位长者还“姓不副实”,他姓“侯”,却从未封侯,一位十六岁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老革命,解放军的老战士,“侯”盖未交成,却交了“牛”盖,一九五八年被划为内部控制的“中右分子”,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从事农垦事业”去了。广义上说,亦是聂绀弩的“北大(荒)同学”;文革期间,还“隔离反省”一年,据称是“大叛徒,日本大特务、三次被开除党籍、四次混入党内的变色龙。”最后的立脚点是“山东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的编委,《山东党史资料》副主编,一九八五年离休。其一生亦多坎坷曲折之处。《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侯井天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而成。

    34、李光鉴
    87岁,1924年生,笔名李野光、骆漠。湖南涟源人。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历任湖南春元中学和建国中学教师,北京育英中学教师,中央对外文化部门科长,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风沙集——李野光诗选》、《怀土集——李野光诗词选》、《惠特曼评传》、《惠特曼研究》、《惠特曼名作欣赏》,译著《草叶集》、《英雄挽歌》、《画眉鸟》、《飘》(合译)、《林肯夫妇》(合译),主编《惠特曼研究》等。美国爱荷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奥伯曼研究员。获中国翻译家协会资深翻译家称号。
  
    35、朱其铠
    86岁,1925年生于江苏省赣榆县,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学古代小说分析》,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百四十题》,主持山东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研究项目“明代前后七子山东三作家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学。六十年代初开始整理、研究《聊斋志异》,曾参加当时山东省所承担的 研究项目“聊斋志异选注”的校勘和注释工作;后来,完成的书稿毁于“文革”。十年动乱后,重新对《聊斋志异》作选编评注和全书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聊斋志异选》(合作)和《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主编)两部书稿。1984年出版的选注本,选录长文百篇,每篇作详注、简评。1989年出版的全注本,注文约八十万字,其底本和校本均用抄本,个别文字参校刻本,较之“三会本”,计增补“异史氏曰”八条,增补“附则”三条(最近修订版又新增一条),全书共收494篇,附录佚文四篇(修订版改为三篇)。《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是建国后,《聊斋志异》第一个全新注本,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36、安旗
    86岁,1925年生,女。满族。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1945年入四川大学学习。1946年到延安。历任中学教师,野战医院秘书,西北文联、宣传部及陕西省委宣传部科长、处长,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论抒人民之情》、《论诗与民歌》、《论叙事诗》、《探海集》,传记文学《李白传》、《李太白别传》等。《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合作)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37、王俨思
    86岁,1925年生,湖南益阳人,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共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湖南诗词协会原常务理事,现任顾问。湖南省中语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长沙诗人协会、湖南岳麓诗社及长沙嘤鸣诗社顾问。长沙市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多年,系原湖南省教材教学研究室、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编写组成员。曾参加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六册及高中语文第五、六册《课外阅读》。撰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及教学论文二十馀篇。57岁,奉调高等院校中文系任副教授,后聘任兼职教授。著有《诗学指约》、《中晚唐近体诗研究》、《抱朴子校点》、《镜心吟稿选》等。论文有《论古典诗词中的艺术想象》、《写诗与诗味》、《诗词中的时间与空间》、《古代诗词中省略现象举隅》、《古代诗词教学中的想象分析》、《论随园诗的抒情艺术》、《评随园女弟子诗选》等多篇。与人合著的有《阅读?欣赏?写作》、《十家楹联选评》。参与撰稿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唐诗鉴赏辞典》、《全宋词鉴赏辞典》、《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华诗词鉴赏辞典》、《中外寓言鉴赏辞典》、《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等。在长沙杜甫江阁建成全国征联中获全国一等奖。此前曾获湖南各界庆ZHU建国40周年征联大赛一等奖。湖南各界庆ZHU建党70周年征联大赛一等奖。长沙鸡年春联征联一等奖。迎接新世纪华凌空调杯征诗一等奖。湖南涟源市建县50周年置市10周年全省征联一等奖。1985年评为优秀教师。

    38、黄沫
    86岁,1925年生,四川阆中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49年参加公安军。历任北京市公安总队宣传队音乐分队副队长,军委公安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导组副组长,《文艺报》文学组编辑及副组长、理论组副组长,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部五四文学组组长。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谈〈我的第一个上级〉》、《〈耕耘记〉的思想意义》等。

    39、杜维沫
    85岁,1926年生,原名杜鑫。笔名文骁。河南滑县人。1949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87年离休。从事编辑工作三十多年来,编辑出版了古典文学书稿多种。业余从事古典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究,整理出版了四部古典小说:《大唐秦王词话》、《国色天香》、《十二楼》、《花月痕》。并编著出版了《九歌辑注》、《一瓢诗话笺注》和《欧阳修选集》、《金瓶梅研究集》(合作)等。此外还发表了一批古典小说论文、古典诗文鉴赏文章和旧体诗词。

    (五)、诗人(共33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1人)
    1、李国彝
    105岁,1906年生,是世界模范母亲,百岁诗人. 安徽省合肥人. 曾获美国世界模范母亲奖,中华模范母亲奨,美国国际艺术大使团 Artist Embassy International 终身成就奖,世界诗人大会 World Congress of Poets 桂冠文学奖.曾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八次参与选举总统, 副总统. 为国民党最高党龄党员。与蒋介石, 蒋宋美龄, 李宗仁, 李郭德洁, 孙中山先生嫡子孙科, 蒋经国, 蒋纬国, 胡适, 李登辉, 陈立夫, 于右任, 马小九等均有交往. 对教育及文化著有贡献。获有名誉哲学博士,院士.现任中华工商管理学会 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名誉理事长.世界诗人文化大会国际主席之一。为新古诗运动 Hsinku Poetry Movement 启蒙人之一。著作有我的母亲,亲情集,人生集,微云集,如烟集,励志集, 百岁诗人集及合著青春管理学等.李国彝女士重孔孟之学,著作等身。

    2、林林
    101岁,1910年生,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老报人、爱国的革命者、维护和平的国际主义战士,而且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日本俳句”的大学问家,林林先生是“汉俳”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

    3、林耶
    100岁,1911年生,原名李乙青。吉林永吉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中共晋城牺盟中心区委宣传部长,阳城县县长,晋豫边游击纵队司令,警一旅《进步报》主编,吉林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处长,吉林省文联主任、省文化局局长、省文委委员、省中苏友协副会长、省政协委员,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党委委员,中共三原县委副书记、常委,咸阳地区文教局副局长。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饮马河之歌》,故事集《抗联一军小故事》,民间故事集《莲花泡的故事》,长诗《初恋》、《林耶诗稿》等。

    4、纪弦
    98岁,1913年生,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

    5、钟鼎文
    97岁,1914年生,台湾著名诗人,笔名香草。安徽省舒城人。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社会学科毕业。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投身国民党文宣与政界。抗战前曾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官,上海《天下日报》总编辑,复旦大学教授。1943年任“三表团”中央团部秘书。1945年任国民党党部文书处长。抗战后任《广西日报》主编、军委桂林行营少将设计委员、安徽省党政军总办公厅主任秘书等职。1948年为“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湾。历任《逢立晚报》总主笔、《联合报》主笔、台北市民营报业联谊会秘书长等职。在官方支持下,发起组建“世界诗人大会”,任荣誉会长,并任“世界艺术文化学苑”主席。

    6、白原(一说已去世)
    97岁,1914年出生,原名钟逢美,笔名逢美、李村。广西合浦人。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历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学员,陕西宜川县民族革命大学学员,延安陕北公学学员,延安《解放日报》文艺编辑,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编辑,北京《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内蒙古日报》编辑、记者,新华通讯社总社编辑、高级记者,《诗刊》第一编辑室主任。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十月》,通讯、散文及报告文学集《人间的春天》、《河山纪事》、《白原诗选》、《长路烟云——白原自传》等。

    7、周退密
    97岁,1914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震旦大学毕业,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自幼爱好书法及旧文学,对于书画、碑帖、版本等具有高度的欣赏及鉴别能力。著有《墨池新咏》、《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与宋路霞合著)、《退密楼诗词》、《安亭草阁词》等。

    8、金帆
    95岁,1916年出生,原名罗国仁、罗金帆,笔名克锋等。广东兴宁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广州军医学校。历任广东游击队东江纵队医生,华南军区卫生部教育科科长,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中央乐团创作组专业作家。《词刊》编委、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会员。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赴战壮歌》、《战士的歌》等,散文集《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故事集《红军不怕远征难》,叙事长诗《神奇的小磨》,合唱歌词《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译著童话集《少年学生故事》,歌曲《鳟鱼》、《莲花》、《茨岗》等。诗歌《守备战》获1952年优秀作品三等奖,《水兵回到海岸上》、《我们多么幸福》均获全国第二届少年文学创作一等奖,《昂首阔步上战场》获1980年文化部直属单位三等奖。

    9、孙钿
    94岁,1917年生,原名郁钟瑞、郁文源。七月派著名诗人,曾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上海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33年因受国民党ZHENG府迫害,流亡日本,先后在日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读书,并参加东京的中国剧人协会、诗歌座谈会、社会科学座谈会等左翼社团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留守处工作人员,大别山第八团团部秘书、参谋、民运干事。浙江作协顾问,宁波市作协主席。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在乡村里》、《初生期》、《高野良雄之死》(译成法文),《孙钿诗文选》,诗集《孙钿短诗选》,译著《日本当代诗选》等。

    10、商展思
    93岁,1918年生,原名曾令铎、商峰。河南固始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陕西安吴堡青训班。1938年毕业于延安陕北公学,1942年又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38年参军,历任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干事,《华北解放军报》编委,高级步校报社社长、系主任,军委工程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上校军衔。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抬炮》《雨夜急袭》《无人区宿营》《榆树皮》、《平原恋歌》《野哨》《私语》《青石山》《战地恋歌》等。《再过陈庄》获1941年晋察冀鲁迅文艺奖一等奖,《私语》获1942年晋察冀鲁迅文艺奖二等奖,《学生军游击》获1942年晋察冀边区大学生征文一等奖。

    11、吕剑
    92岁,1919年9月2日生,原名王聘至,别名一剑、原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流转鄂、川、滇等地,后来又到香港,主要从事文艺和新闻工作。1938年开始创作诗歌,重庆《新华日报》和《抗战文艺》等报刊都刊登过他的诗作。最初以发表《大队人马回来了》一诗知名。这首诗描绘一位年迈老人经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后,以欣喜若狂的心情迎接自己大队人马的凯旋归来。诗人与SHI代共命运,以新诗作武器,为民族解放与农人民主呐喊。1943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文协昆明分会常务理事。文协港粤分会理事。担任过昆明《扫荡报》和香港《华商报》副刊主编、广州《中国诗坛》编委、《文艺生活》诗歌顾问、香港诗歌研究会理事等职。1948年春到华北解放区,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组教员、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研究室研究员。北平解放初期,曾于严辰等人合编《文艺劳动》月刊。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先后任《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诗歌组长和《诗刊》编委,1962年到《中国文学》(英文版)杂志社任编辑。1957年曾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改正后,改任该刊编委。同时又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仍为诗歌,兼及杂文、评论。

    12、郑敏
    91岁,1920年生,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派”硕果仅存的两位诗人之一,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8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袁可嘉去世后,郑老已经是九叶派硕果仅存的一位诗人了。

    13、冀汸
    91岁,1920年12月8日生,著名的七月派诗人,原名陈性忠,祖籍湖北天门,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1926年回国受教育。1935年在武汉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开始发表诗歌。1941年与邹荻帆、姚奔等在重庆编辑《诗垦地》。1945年参加文协。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当过小学、中学教员。1950年10月后,任文艺编辑和行政工作。1955年后因“胡风案件”多年蒙冤。1981年平反,重新回到文艺岗位。后来任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 他是40年代著名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自1942年代至解放初期,出版国诗集和长篇小说多种。他的诗不受形式约束,以尽情抒发时历史、SHI代人生的真知灼见为意旨、语言明朗,形象鲜明,风格劲健。

    14、杜谷
    91岁,1920年生,七月派诗人,原名刘锡荣,现名刘令蒙,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成都航空机械学校,后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院。1943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四川分会,历任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教务员,成都等地中学教师,永州县人民ZHENG府文教科长,永州中学校长,《西南青年》杂志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重庆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主席团顾问。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诗集《泥土的梦》等。

    15、许文
    91岁,1920年生,笔名放平、集风。湖南永兴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湖南郴郡联立师范学校。历任中小学教师,《桂林日报》助理编辑,东北解放区行知师范高师部教师,艺术师范班主任,天津教育局调研员、编辑,中国音协研究部支部书记,中央乐团创作组副组长,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郴州地区文联主席,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鼓声集》、《大鹏鸟的歌》、《乌江渔歌》(合作),儿童诗集《桂花姑娘》、《高峡横笛》,诗歌《我想有一块地》、《赴月亮》、《缫丝姑娘》、《嘉陵江上听船歌》等。歌词《王大妈要和平》获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

    16、徐放
    90岁,辽宁辽阳人。1921年出生。中共党员。七月派著名诗人,曾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毕业于东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3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川北分会理事及机关刊物《文学期刊》编委,《东北文化》周刊主编,1946年后曾任陕甘宁这区陇东中学、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组(系)、华北解放区华东大学三部文学系教师兼文艺研究室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军管会文教委东北组组长,接管东北大学联络员、军代表,人民日报社《星期文艺》、《人民文艺》副刊专版及文教编辑,曾同严辰一起主编诗歌丛书《现实诗丛》(12部),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蒙冤入狱、劳改,1980年彻底平反,后历任《人民日报》文艺组编辑、群工部副主任,高级编辑、记者。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江南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江南书画院名誉院长,辽海诗社名誉社长,中国《水浒》学会等多种学会理事、顾问。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7、周梦蝶
    90岁,本名周起述,生于1921年,性格沉默。他是遗腹子,在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去世。1943年到开封师范就读,毕业后到汉口,报考武汉大学未被录取。1947年入宛西乡村师范。1949年只身远赴台湾,1959年从军中退役后初为店员,后以在台北的武昌街摆书摊度日。195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孤独国】。1962年开始颂读佛经。直到1980年因病结束,成为台北文坛重要风景之一。创作以诗歌为主,曾加入「蓝星诗社」。早年作品主要发表在《中央日报》、《青年战士报》等刊物。代表作品有《孤独国》、《还魂草》,此外出版有诗集《约会》、《十三朵白菊花》和《周梦蝶 .世纪诗选》。1997年获台湾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颁发文艺奖。晚年在家研习佛法、参悟禅宗。诗歌风格空灵脱逸,具禅佛意味。

    18、许翰如
    90岁,1921年生,原名林犁田。福建金门人,生于越南。中共党员。1936年参加援绥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为延安鲁艺、中央党校学员。历任HAI子剧团队长、团长,延安中央管弦乐团组织干事、代指导员,华北军大文工团团长,《解放军文艺》编辑组长,中国作协秘书长,文化部群众文化局、教育局局长,《新文化史料》主编、顾问。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竹篓颂》,论文集《迟到的祝贺》,回忆录《大海浪花》,诗歌歌词、散文诗集《金色的童年》等。《湄公河畔的抗日歌声》获“FENG火忆抗战”征文优秀奖,组诗《泰丰公园即景》获天津市开发区津滨轻轨杯征文特别奖,《大海浪花》获全国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编成果优秀奖。2004年获中央组织部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19、张云晓
    89岁,1922年生,原名张仁孝。四川通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33年参加红军,历任宣传员、学员、干事、科长、处长、部长,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一个红军战士的诗》、《红宝石之歌》、《朝阳与浪花》、《漫长的足迹》、《红色旋律》等五部。作品《一把手的交谈》获沈阳军区优秀作品奖,《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获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优秀作品奖,《一个老兵的追随》获中华老人诗画大赛佳作奖,《小王站柜台》获《文艺报》优秀作品奖。

    20、艾勒坎木?艾和坦木
    89岁,1922年生, WEI吾ER族。新JIANG伊宁人。1939年就读于新JIANG省立师范学校。1947年后曾任伊宁中学教师,三区革命ZHENG府报编辑。1949年后历任伊犁新路报社社长,伊犁区委宣传部部长,新JIANG文学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第三届理事。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希望的浪涛》、《斗争的浪涛》、《胜利的浪涛》等。诗歌《心的叮咛》获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21、李静
    89岁,1922年生,原名李柏龄,曾用名习乐红,笔名洛洪。陕西永寿人。大专文化。曾任宣传干事,保卫副处长。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后任师保卫科长,回国后任总参二部参谋、处长及驻印度武官,副军职。1986年后参加北京卿云诗社,任诗词部副部长及诗词编辑、常务副社长。1989年后参加中华诗词学会。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李静诗集》、《李静诗词集》、《秦川诗文草》、《诗艺楹联集》及《渭北诗文选》。约有500余首诗词发表于国内及美、日、法国报刊,并创作散文百余篇。《难忘的时刻》(随邓小平访缅见闻)获特别荣誉奖。作品分别被收入《当代词坛百星佳作选》、《当代中华诗词》、《当代中华律诗精选》等十多部典籍。获“当代中华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

    22、牛汉
    88岁,1923年生,笔名谷风,蒙族,原名史成汉。七月派著名诗人,曾被打成“胡风反GE命集团分子”,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ZHU学SHENG运动被国民党ZHENG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受“胡风事件”之累,成为胡风分子数十年,平反后任丁玲创办的《中国》执行副主编,并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5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

    23、鲁煤
    88岁,七月派诗人,剧作家,曾被打成“胡风反GE命集团分子”,1923年9月生于河北省望都县固店村。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主要作品:诗集《扑火者》、《白色花》(多人集);话剧《红旗歌》、《淮河上》等;电视连续剧剧本《大营救》(合作);短篇小说《双红旗》等;戏剧文学评论百多篇;回忆录《我和胡风:恩怨实录》。事迹入选《中国人名大词典?当代人物卷》及其他词典中。

    24、屠岸
    88岁,1923年生,原名蒋壁厚,笔名叔牟,江苏常州人。于194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肄业。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戏剧报》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及副总编、总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编审等职务。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

    25、朱健
    88岁,原名杨竹剑,1923年生,山东郓城人,1940年代开始写诗,“七月派”诗人之一,著有诗集《骆驼和星》:“骆驼们头仰得更高/骄傲着又有人/走进它们中间/骄傲它们有了/以血液相滋养的伙伴”。朱健先生另有散文随笔集《潇园随笔》《无霜斋札记》《逍遥读红楼》《人间烟火》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写诗。“七月派”诗人。五十年代后长期在基层工作。七十年代中期参加《辞海》修订工作。八十年代到潇湘电影制片厂。

    26、袁第锐(袁老不幸于2010年4月28日去世)
    88岁,1923年生于重庆永川,生前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文史馆官员等职务。先生诗词造诣极深,是全国享有声誉的著名古体诗词大家,先生的逝世是我国诗词界的重大损失,先生逝世后,武警政委喻林祥上将、甘肃省政协主席陈学亨、中华诗词学会代会长郑伯农等领导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敬献花圈。

    27、贺敬之
    87岁,1924年11月生,1939年(15岁)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文学学院学习、工作。1943年后写了《南泥湾》、《翻身道情》、《七支花》等歌词和《栽树》、《周子山》(与人合作)等秧歌歌剧。1945年与丁毅等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1949年到北京工作,先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1978年起任文化部副部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起任中宣部副部长。1982--1987年当选中共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1989年任文化部党组书记、代部长,鲁迅文学院院长,1992年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他的夫人是诗人柯岩。

    28、林亨泰
    87岁,1924年12月11日生,彰化北斗人。曾为台湾诗坛“现代派”成员之一。后来成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笠诗社首任主编。为“跨越语言的一代”诗人、诗评论家。林亨泰于大正13年(1924年)出生于台中州北斗郡,昭和6年(1931年)入北斗公学校,12年毕业。昭和14年(1939年)二年高等科毕业后,考入私立北台中学(今泰北高中),至18年放弃中学为止。林亨泰早在日治时期即有作品,昭和17年(1942年)即开始了日文诗集《灵魂的产声》写作。战后,林亨泰考入省立台湾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并在朱实介绍之下加入了“银铃会”,当时即有不少作品出现。并且也跟台湾著名文豪杨逵认识,据林亨泰回忆他回台中时总是会去拜访杨逵住所。然而1949年台湾师院卷入“四6事件”,银铃会也被迫中止。成员也有人被处死,在这种环境下,林亨泰回台中之时,亲眼在台中火车站目睹了杨逵被捕。不久林亨泰本人也遭受居留审讯,而断绝了他的写作之路,直到1953年林亨泰与纪弦通讯。1950年林亨泰毕业后,曾任教彰化北斗中学、彰化高工等校。再与纪弦等人接触之后,又加上林亨泰早期曾受日本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使得林亨泰成为现代派成员之一。1964年林亨泰参与筹组“笠诗社”,并成为笠诗社首任主编。之后林即致力于“SHI代性”与“本土化”。70年代时曾因慢性肾炎ㄧ度搁笔,至80年代复出。2004年林亨泰获第八届国家文艺奖。

    29、方尼
    87岁,夏征农夫人,著名女诗人。原名铭冬。江苏东台人,1924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方习之熟读经史,对古典诗词很有素养,母亲姚素亦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方尼自幼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八九岁时,能与其父应对唱和,有“小才女”之称。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东台城第一次解放时,年仅16岁的方尼向往革命,决意投笔从戎,瞒过父母后,奔赴盐城新四军军部,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地学习。担任过新四军四师抗属学校教师、校长。她在革命的征途上虽转战南北,解放后工作岗位又数次变动,但一直从事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出版了不少诗文专集和选集,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女诗人。著有《淙淙集》、《方尼诗词一百首》、《脚印》、《征农方尼诗词选》等。夏征农、方尼是一对革命伴侣、艺术伉俪。

    30、余兴汉
    87岁,1924年生,笔名淮芳子,政治作戰學校、兵工學校畢業,政工幹校研究召訓班政戰研所畢業。歷任部隊軍職、軍事院校政治教官,退伍後受聘為總統府編纂。現已TUI休。余興漢創作文類以詩為主。題材多集中愛國愛民的襟懷,憂時憂世的熱腸,透露余興漢關懷民間疾苦的博愛之心,文筆純樸深摯,用大眾的語言譜成大眾的心聲。

    30、罗飞
    86岁,1925年生,本名杭行,七月派诗人,罗飞则是他的笔名。他很早就在上海编过《未央诗刊》,1955年“肃清胡风暗藏反革命分子”时,诗人杭行“榜上有名”,于是这个做过许多有益工作的地下共产党员遭灭顶之灾,坐过牢,后来又下放边远省区宁夏,在农村中小学教书。直至80年代初期落实政策,他才回到编辑工作岗位,任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在宁夏人民出版社就职后,真正为宁夏的出版事业撑起了一片天。

    31、方思
    86岁,1925年生,原名黄时枢,湖南省长沙市人。在上海接受大学教育,后定居台湾。方思曾在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任职,现为美国逖谨逊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是现代派诗歌原始发起人之一,与余光中等人担任台湾的中国诗人联谊会会务委员。

    32、阿不力孜?那孜尔
    86岁,1925年生,维吾尔族。新疆吐鲁番人。毕业于乌鲁木齐师范学校。历任小学教师,报刊编辑,《新疆日报》编辑组长、维文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新疆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新疆分会主席、名誉主席,新疆自治区政协委员。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花开时节》,译著小说《爱的忏悔》等。

    33、李瑛
    85岁,著名诗人,河北丰润人。1926年12月8日生于辽宁锦州,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边读书边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49年毕业,先后任记者、文艺刊物编辑、文艺出版社社长、总政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刊》编委。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4年与同学合出诗集《石城底青苗》,194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枪》。至今共出版诗集、诗论集50种。其中《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获1983年首届全国诗集评选一等奖,《春的笑容》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诗集评选优秀奖,诗集《生命是一片叶子》获1999年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的中国》获全国优秀图书奖。此外,诗集《美国之旅》、《在燃烧的战场》和长诗《一月的哀思》等先后获过多种奖项。

    (六)、翻译家(共33人,其中2010年去世1人)
    1、朱谱萱
    100岁,1911年生,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数理系。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工程师、中华书局编辑所编审。建国后,历任财政经济出版社、时代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后任商务印书馆外语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编译有《俄文读本》、《中级俄文读本》;译有〔苏〕高尔基《三人》、〔俄〕陀斯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记》、〔英〕司各脱《撒克逊劫后英雄传》等。

    2、刘迟
    98岁,1913年生,笔名疑迟、夷驰。辽宁铁岭人。1933年毕业于哈尔滨中东铁路车务讲习所。1935年起曾任伪满机关统计处雇员,伪满洲杂志社编辑,长春市公安局外事科科长,中长铁路警察局俄文教师,1949年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翻译。长春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吉林省分会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花月集》、《风雪集》、《天云集》、《同心结》,译著电影文学剧本《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在十月》、《宣誓》、《伟大的转折》、《金星英雄》、《被开垦的处女地》、《魔鬼集团》、《车祸》等。

    3、冯岳麟
    97岁,1914年生,笔名岳麟、苍松。浙江宁波人。民盟成员。毕业于华俄夜校。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SHI代出版社翻译,上海编译所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长篇小说《奥德河上的春天》、《司机》、《探索者》、《渔民之子》、《这位是巴鲁耶夫》、《罪与罚》、《少年》,中篇小说《宣誓》、《初恋集》、《桦树林子》、《春潮》,文学丛书《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等。

    4、叶群
    97岁,1914年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英、俄语翻译。主要翻译作品有《列洛》、《水泥》、《童年的故事》、《自由人》、《慌乱年代》、《黑面包干》、《为书籍的一生》、《马克?吐温中短篇故事全集》等。

    5、黄衣青
    97岁,原名黄懿青,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童话作家,1914年出生于福建仙游城关会仙巷芝兰室的教育世家,自幼受其父熏陶,酷爱中国古典文学。1931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参加了当时进步组织活动,被迫转学上海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文学系。1936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1947年,她担任上海中华局编辑,解放后转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小朋友》期刊主编,编辑室主任,编审。她是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4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四十年多年来,黄衣青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童话创作两个领域取得可喜成果。她曾在《儿童晨报》上发表英国伟大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大卫?考伯菲德》的译文。她共译六十多万字,但译稿未能登完,因抗日战争爆发,余稿随着译者辗转内地时被焚毁了。除此以外她的主要译作还有:杰克?伦敦《猎熊的HAI子》、《小火柴人》、《阿廖娜的童话》、《小天鹅》等,她创作的作品有《小城里的故事》、《北极探险》、《漫游娃娃宫》及幼儿童话二十多册。

    6、沙博理
    96岁,1915年生于纽约,1947年到上海,1963年加入中国籍,长期担任外文出版局英语专家。译有古典名着《水浒传》、中国现当代小说多种。着有《一个美国人在中国》、《我的中国》等。他的妻子是着名演员凤子。

    7、纪申(李济生)
    94岁,真名李济生,巴金弟弟,1917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曾在邮局和银行供职。1942年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历任成都、桂林、重庆等办事处负责人。1954年入公私合营新文艺出版社,任外国文学和现代文学编辑、编审。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从事业余写作与翻译多年。译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俄罗斯中篇小说)等。著有《思绪点滴》、《记巴金及其他》、《一个纯洁的灵魂》等,编有《张天翼文集》《巴金六十年文选》等等。

    8、孙绳武
    94岁,1917年生,笔名孙玮。河南偃师人。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942年后历任中苏文化协会编译委员会、苏联使馆新闻处、上海时代出版社、北京时代出版社编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苏联文学编辑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译著有《卢笛集》、《希克梅特诗集》、《吉洪诺夫诗集》、《巴努斯诗选》、《人》、《莱蒙托夫传》、《普希金传》、《托尔斯泰评传》、《高尔基传》、《俄国文学史》(合译)、《谈诗的技巧》等。

    9、施竹筠
    94岁,1917年出生,女。浙江余姚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院马来语系。1935年起任上海私立正行中学英语教师,伪交通部武汉、成都、重庆等地电话局国际无线电话务员,伪兵工署27兵工厂职工子弟学校教师,1948年后历任印度新德里全印广播电台翻译广播员,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副编审。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重读〈戈丹〉忆绍端》,译著长篇小说《苦力》(合译),短篇小说《没有桨的破船》、《猴爪》、《瓶魔》、《一个争论之点》,童话《莫格里的兄弟》、《鲸的喉咙是怎样长成的》、《象崽儿》等。

    10、万紫
    93岁,1918年生,专业翻译家,从事英文、俄文翻译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我们的夏天》、《大伟人华尔德传》、《欧文短篇小说选》、《新东方夜谭》、《一块牛排》、《热爱生命》等。

    11、吴岩(孙家晋)
    93岁,1918年生,原名孙家晋。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图书馆员,文物局秘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副总编辑、社长。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着有小说集《株守》散文集《风云侧记》《落日秋风》、译着小说《哥萨克》、《农民》(4卷)、《小城畸人》、《漩涡》、《克雷洛夫寓言》,诗集《泰戈尔抒情诗选》、《心留神韵》(10种)等。《泰戈尔抒情诗选》获全国1980-1990年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小城畸人》、《漩涡》、《农民》均获外国文学图书奖特别奖,荣誉奖。他不仅尽心翻译,更尽责地写好每一篇译者前言或后记,内容兼及作家与作品、翻译时的心得等,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引领着读者领略文学大师的一个个“高加索戴雪峰峦 ”般的美丽意境。他的译笔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因为他的中文功力深厚,他本人即是散文名家,辑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精品的《散文特写选》,便收录有他的散文名篇《钟》。其作品还获全国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彩虹奖。

    12、杨苡
    92岁,1919年生,安徽泗县人,杨宪益先生的妹妹。曾先后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历任中学教师,南京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翻译,1949年后历任语文教师,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文学院讲师,南京师院外语系教师。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译着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俄罗斯性格》、《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着有儿童文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杨宪益的妹妹。

    13、李庶
    92岁,1919年出生,福建福州人。民盟成员。1949年后历任新闻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人民出版社编辑,《新华日报》编辑室、《世界知识》编辑室副主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外国戏剧编辑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戏剧编辑室副主任、现代文学编辑室编辑,中国剧协宝文堂书店总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小说《小人国和大人国》等。

    14、陈斯庸
    92岁,1919年出生,原名诗永。湖北沙市人。1941年毕业于桂林俄文专修学校。历任重庆育才学校生活指导部主任,适存高级商业学校班主任,大连《实话报》译员,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有《海鸥》、《团的ER子》、《波谢洪尼耶遗风》、《陪嫁:一千名农奴》、《水屋奇婚》、《彼得大帝传》等。责编的图书《高尔基文集》(20卷)与《盗火》分获首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特别奖和二等奖。

    15、侯浚吉
    92岁,1919年生,著名翻译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英、德文翻译,从事翻译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钢与渣》、《诱拐》、《库密阿克一家》、《绿地狱》、《歌德传》、《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15、巫宁坤
    91岁,1920年生于扬州。英美文学学者,翻译家。39至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后投笔从戎任空军英语翻译至战争结束。46年9月进入美国曼彻斯特学院继续攻读英美文学,51年夏于芝加哥大学英文系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应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急电邀请,返国接替一位因韩战回国的美籍教授。后历任南开大学等校教职。现定居美国,曾翻译《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英文自传小说《一滴泪》。

    16、殷张兰熙
    91岁,1920年9月12日生,原籍湖北,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外文系、哈佛大学研究,1949年随夫婿殷之浩来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中华民国笔会副会长、执行秘书、会长等职。1990年,于“国际笔会”(International PEN,IPEN)第55届世界大会,殷张兰熙获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Vice President),此为一终身性殊荣。殷张兰熙应是台湾最早有系统作台湾文学英译的人,1961年美国新闻处资助Heritage Press出版社英译台湾的小说和新诗,她即是《新声》(New Voices)一书的主编。1972年《中华民国笔会季刊》(THE TAIPEI CHINESS PEN)创刊,她长期担任季刊主编至1992年为止,将台湾当代文学英译推介到国际,为台湾文学在国际上发声,她亦致力于推展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有民间的“文艺使节”之称。曾出版《One Leaf Falls》诗集,译作有《绿藻与咸蛋》(Green Seaweed and Salted Eggs)、《象牙球与其地》(Ivory Balls and Other Stories)、《智慧的灯》(Lanp of Wisdom)、《城南旧事》(林海音原著,殷张兰熙、齐邦媛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殷张兰熙的母亲是来自美国维吉尼亚州的金发碧眼的美国人,1917年嫁给湖北人张承槱(来台后曾任审计部审计长)。殷张兰熙的夫婿是大陆工程公司的创办人-殷之浩,两人育有一男两女,么女即是台湾知名的女企业家-殷琪。殷张兰熙晚年患了失忆症,目前旅居美国。

    17、鲍耀明
    91岁,笔名成仲恩、甘牛、杰、甘中。广东中山人,1920年出生,1945年东京庆应大学毕业。1950年至1960年任香港《工商日报》及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日特派员。曾在香港、新加坡及台湾报刊译载日本作家长篇小说,为知名实业家、学者,1981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鲍耀明与日本当代文坛和大陆学界多有往还,同为周作人、曹聚仁最知契的朋友。近年以相当的精力,开始整理周作人、俞平伯、曹聚仁等师友的资料。

    18、许渊冲
    90岁,1921年生,笔名X.Y.Z,江西南昌人,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44年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学习,后赴欧留学.回国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99年起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与赏析》课程.许渊冲先生是本世纪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在国内外出版了中,英,法文的文学作品五十余部.中文专着《文学翻译六十年》,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英文专着《中诗英韵探胜》,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着文丛,并用作清华大学教材.《中国不朽诗三百首》由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清华大学工学院第一任院长,文理大师顾毓秀教授说是"有史以来第一".《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法文本,得到法国驻华大使Morel的好评,英文回忆录《追忆逝水年华》,由杨振宁先生作序,在美国纽约Vantage Press出版,《纽约时报》评说"融诗情哲理于往事".他将中国古典文学名着《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西厢记》,《元明清诗》,《新编千家诗》十余种译成英美韵文,墨尔本大学美国学者Kowallis说,《楚辞》英文本"当算英美文学里的一座高峰";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说:《西厢记》英文本可和莎士比亚比美.他还将世界文学名着十部译成中文,其中有英国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国雨果《艾那尼》,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亨利?泰勒《飞马腾空》,此外,还有《翻译的艺术》等着作. 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19、钱春绮(钱老不幸于2010年2月3日去世)
    90岁,1921年生,文学翻译家。江苏泰县(今泰州市)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后在上海市多家医院处从医。1960年开始弃医专事文学翻译工作。历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二届理事。著名译作有歌德诗剧《浮士德》、《歌德诗集》、海涅《诗歌集》,波德莱尔《恶之花》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1995-1996年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荣誉奖”,2001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20、杨仲德
    90岁,1921年生,笔名林秀、石田。上海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圣芳济中学。1948年后历任上海SHI代出版社编译部编译,中国作协《论文》杂志编辑,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编辑,编审。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长篇小说《从小要爱护名誉》、《戈洛夫廖夫老爷们》等。文艺理论《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获苏联国家文学奖,《从小要爱护名誉》获斯大林文学奖。

    21、阿不都别克
    89岁,1922年生,原名阿布都别克?拜布拉提。哈萨克族。新疆尼勒克人。中共党员。1941年毕业于伊犁中学汉语班。曾在县税务局、县政府、伊犁日报社任职,1949年后历任伊犁日报社编辑、翻译、副社长、总编辑,译审。州政府副秘书长,新疆第五届人大代表,伊犁自治州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及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曾获新疆职工自学成才奖。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林海雪原》、《爱情三部曲》、《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及专著《心理学》、《辩证唯物主义》、《行政管理学》,编辑《汉哈大辞典》、《毛泽东选集》(五卷)、《汉哈财经词典》等。《论文言文的翻译》获新疆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荣誉奖。

    22、郭一民
    89岁,1922年生,笔名谷鸣。 浙江玉环人。民进成员。1943年毕业于桂林淮南俄专。1950年起先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北京SHI代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为商务印书馆编审。民进北京第十届市委常委。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译著《水上歌声》三部曲(合译)、《狱中寄亲友》、《布朗基传》、《祸起宫墙》下卷及《代表》和《伊列桥》等中长篇小说。2002年获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儿童读物《伟大的空想家》获全国第四届图书奖一等奖、国家首届图书奖提名奖。

    23、陆梅林
    88岁,1923年生,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上海人。曾在桂林中苏文化协会淮南俄文专科学校攻俄文,后入民主建国大学。他从事经典着作、美学和文艺学翻译和研究40余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研究方面,探讨了理论构成、研究对象、逻辑起点、方法论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美学观和文艺观也有自己的创见。1980年后,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副院长、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译着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等;主编着作有:《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新时期文艺理论争鸣辑要》等;主要专着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唯物史观与美学》等。

    24、草婴
    88岁,1923年生,原名盛峻峰。浙江镇海人。1938年开始学习俄语,同时参加新文字研究会。1941年起,先后为《SHI代》杂志、《苏联文艺》杂志及《SHI代日报》译稿。1945至1951年任SHI代出版社编译。1952年后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及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俄国和苏联文艺作品。1960年参加《辞海》编辑工作,任《辞海》编委兼外国文学学科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外国文学组组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兼翻译委员会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译协副会长等职。

    25、卢永福
    88岁,1923年生,笔名卢永。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46年肄业于西北大学外文系俄文组。历任中学教师,中央军委办公厅苏联军事译文校订员,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组长、主任,编审。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译协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长诗《蕾莉与马杰农》,散文诗《大地神》、《新散文诗》,合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普希金诗选》、《德?古里亚诗选》、《托马诗选》、《马蒂诗选》、《流亡诗集》、《恰佐比诗选》,长篇散文诗《人子耶稣》,主持出版《高尔基选集》,主编《普希金文集》,编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等。获1999年俄罗斯ZHENG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奖章。

    26、杨静远
    88岁,1923年生,笔名苑青。女。湖南长沙人。194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48年又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文学系,硕士。历任武汉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出版社编辑,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审。中国译协第二届理事。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有《马克思恩格斯和第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合译)、《马克思传》、《马克思恩格斯传Ⅰ、Ⅱ》(合译)、《哈丽特?塔布曼》、《勃朗特姐妹研究》、《夏洛蒂?勃朗特书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勃朗特两姐妹全集》(十卷,撰写总序、书信集编选并序)、《彼德?潘》、《杨柳风》、《遗物》、《英国名家童话选集》等,著有《炼人学校——五七干校生活一千日》、《写给恋人?1945—1948》,《让庐旧事——记女作家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飞回的孔雀——袁昌英》、《淡雅坚韧的石南花——勃朗特姐妹家乡访问记》等及散文、文论、短篇译著多篇。著名经济学家杨端六的女儿。

    27、柴金如
    88岁,1923年生,祖籍河北曲周,生于山西太原。中共党员。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系。1952年入欧洲党情报局机关刊物《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翻译部任翻译。1956年转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任编辑组长,编审。1979年调外交部任内刊主编。1981年调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任译校。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欧行漫笔》等,译有托洛茨基的《被背叛了的革命》等,校订有《第三帝国的兴亡》等。

    28、傅惟慈
    88岁,满族。文学翻译家。曾用名傅韦。北京人。1923年生于哈尔滨。傅惟慈先后在辅仁大学、浙江大学(战时内迁贵州遵义)、北京大学攻读西方语言、文学。1950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及北京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50年代从俄语及德语译介了匈牙利、波兰等国当代文学作品,从50年代后期起从事德国文学翻译。"文革"后在北京语言学院教授英国语言及翻译课,主要翻译英国现当代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后,任理事。主要译作有:〔德〕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席勒评传》,〔德〕托玛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德〕亨利希?曼《臣仆》,〔德〕毕希纳《丹东之死》,〔德〕克拉拉?蔡特金《蔡特金文学评论集》,〔英〕格雷厄姆?格林《问题的核心》、《寻找一个角色》,〔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等。通英、德、法、俄等多国语言,有三四百万字的译著,曾两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此外,他编选的《冯尼格黑色幽默作品选》、《一支出卖的枪》等文集同样影响巨大。 

    29、齐邦媛
    87岁,1924年元宵节出生,辽宁铁岭人,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研究。著作有编选、翻译、文学评论、散文等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来,并将台湾文学英译推介到西方世界,极有贡献,被誉为台湾文学的知音。1947年来台,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助教、中兴大学外文系主任、美国圣玛丽学院及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1988年自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现为台湾大学外文系名誉教授。齐邦媛的父亲是立法委员齐世英。2009年以自传作品《巨流河》引起文坛巨大回响。

    30、王以铸
    86岁,1925年生,原任人民出版社编审。通晓古希腊、拉丁、俄、德、英、法、日、西班牙等语,系我国知名翻译家。天津人。北京大学肄业。曾任天津南开中学、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教师。建国后,历任总署编译局编辑、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译有〔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苏〕阿甫基耶夫《古代东方史》、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有旧体诗合集《倾盖集》。

    31、王央乐
    86岁,1925年生,原名王寿彭,上海市人,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1956年起担任拉丁美洲文学编辑,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都是自学。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条目,翻译许多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的诗、小说、散文,是中国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得主诗人、作家巴勃罗?聂鲁达诗作的第一人,也是全中国第一个译介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小说的西班牙语译者。他从加泰罗尼亚语原文完整翻译了西班牙骑士小说的代表巨作《骑士蒂朗》,其他译作还有阿根廷小说《堂塞贡多?松布拉》。

    32、郝运
    86岁,1925年生,原名连栋,笔名祁蒙、郝运。河北大城人。1946年毕业于昆明中法大学法国文学系。1947年任南京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代课长、干事。1950年在上海、北京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工作,任秘书,并曾担任工会主席。1953年以后相继任上海平明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编辑。1958-1961年从事专业翻译工作。1961-1979年任上海编译所所员,1970-1978年参加《法汉词典》编写工作,并担任该词典的责任编辑。1979年起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从事专业翻译工作。1980年参加上海作家协会。1988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参加上海翻译家协会,为该会理事。1982年参加中国全国法国文学学会,为该会顾问。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郝运从50年代起翻译出版了大量法国著名的长篇、中短篇小说,在外国文学翻译事业上作出了贡献。主要译作有:〔法〕卡玛拉《罗萨丽?布鲁斯》,〔法〕都德《小东西》,〔法〕法朗士《诸神渴了》。

    33、程雨民
    85岁,1926年生,复旦大学教授,从事英、俄语翻译。主要翻译作品有赫尔岑《喜鹊贼》、《赫尔岑中短片小说集》、C.P.斯诺《权利的走廊》、《新人》,主编《英语语体学和文体学论文集》,撰写《英语语体学》、《语言系统及其运作》等专著。

    (七)、电影、话剧剧作家、编剧(共35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人)
    1、于敏
    98岁,1913年生,编剧,评论家。原名于民,山东潍县人。少年时期在烟台英语专科学校读书,后辍学至上海谋生,在电影厂做场记。1938年春去延安,担任过记者、教师等职。1947年冬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一年后写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剧本,次年完成了第二部电影文学剧本《赵一曼》。1951年至1961年的10年中,他先后写出《高歌猛进》、《无穷的潜力》、《我们是一家》、《工地一青年》、《一个平常女人的故事》、《炉火正红》、《天外有青天》等电影剧本,其中拍成影片的有6部。此外,他还写出了70万字的长篇小说《第一个回合》等;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记书处书记和《电影艺术》主编。

    2、胡丹沸
    98岁,1913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曾任银行职员,拓荒剧团团员,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戏剧组长,延安鲁艺戏剧系学员,华北联大文学院文工团员,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剧作组组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办公室主任,丰台机务段党委副书记,武汉大桥工程局工会宣传部长,北京铁路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编剧。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话剧剧本《人民的爱》、《罪人》、《他就是政委吗?》、《桃花汛前织网忙》、《浪头飞舟》、《仇恨》、《胜利渡长江》(合作),电视连续剧剧本《战斗在晋察冀》等。话剧剧本《叫全世界都知道吧!》、《黎明前的战斗》、《把眼光放远一点》均获1942年晋察冀边区鲁迅文学奖。

    3、李之华
    95岁,1916年生,笔名宜山。北京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山东省立财政经济专科学校银行系。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安吴堡青训部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干事,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第4团团长,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编导室主任,东北文艺工作团副团长,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委员,文化部艺术局创作室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47年东北局宣传部记大功一次。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刘家父子》、《血债》(合作)、《光荣灯》,独幕喜剧剧本《反翻把斗争》等,另有《写戏常识》出版。

    4、李英敏
    95岁,京族。1916年生,广西北海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广东省中山大学法学院。历任广东合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及特派员,六万山粤桂边地区抗日游击队指挥员、政委,海南琼崖纵队、区党委宣传部长,《海南党报》主编,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北京中央电影局支部书记、局长,文化部社文局第一副局长,国家群众艺术馆馆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副省待遇)。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联第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夏的海南地下学联冤案,李英敏为主要责任人。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集《南国红豆集》、《李英敏电影剧本选》,短篇小说集《海里的月亮》、《椰风蕉雨》,散文报告文学集《五月的鲜花》,综合选集《李英敏作品选》,报告文学《奋战二十三年海南岛》,长中篇小说《敌后女交通员》等。电影文学剧本《南岛风云》(已拍摄发行)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电影奖,短篇小说《夜走红泥岭》、报告文学《五指山上飘红云》等4篇均获1979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民委优秀作品奖,长篇纪实文学《椰岛英风》获1987年广西铜鼓奖,《群众文化论文集》获文化部群众文化学会荣誉奖,论文集《群众文化大好春光》获1984年文化部特别荣誉奖。

    5、陈明
    94岁,1917年生,著名剧作家,原名陈芝祥,男,汉族,江西鄱阳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上海麦伦中学。1937年到延安参加十八集团军,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宣传股长,陕甘宁地区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大队长,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中央研究院新闻室研究员,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现任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长。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老少心》、《窑工》(与丁玲等合作)、《生死仇》(合作),民间评书《平妖记》、《夜战大凤庄》等。改编电影文学剧本《六号门》(已拍摄发行)。《六号门》获国家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丁玲的丈夫。

    6、白刃
    93岁,1918年10月12日生,原名王寄生,福建晋江人。幼年时继续私塾读书。1932年到菲律宾谋生,当学徒、做工、卖报。1935年入华侨中学半工半读。1936年任《华侨商报》译员。1937年回国,次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分配到山东八路军一一五师,历任参谋、报纸编辑等职,后来任《山东画报》主编。1945年到东北,曾任丹东广播电台台长和几种部队报纸主编,新华社前线分设记者,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36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饥饿的HAI子》发表于马尼拉《华侨商报》星期副刊,写一个受希特勒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柏林流浪的故事。1949年后到中国军区工作。1951年完成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矛盾曾为此书作序。作品出版后多次遭到不公证批判。1959年与人合作的话剧《兵临城下》,演出时颇受好评。 现已离休,继续在写作。2007年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7、林朴晔
    93岁,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编辑。1918年出生,浙江平湖人。1934年进入上海电影剧社担任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广西、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至1955年间,任上海剧艺社舞台监督及上海时事新报、金融日报、上海电影周报主编,上海“文协”戏剧室宣传第六队队长,上海益华影片公司、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艺术委员,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艺术处、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干事,1956年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辑组长。曾为《凤凰之歌》、《摩雅傣》、《天云山传奇》、《革命军中马前卒》等二十部电影任责任编辑,创作了《赵登禹之死》等三部话剧剧本和《上海屋檐下》、《小足球队》等九部电影剧本。担任过《民族光荣》、《一年间》等十八部话剧导演,执导了电影《上海屋檐下》,并为一批话剧担任过舞台监督。曾发表过大量电影、戏剧评论文章。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上海分会会员。

    8、戴碧湘
    93岁,1918年出生,笔名王白石。四川安岳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四川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8年后历任四川省工作委员会戏剧支部书记,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剧务部主任、编导室主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教员,辽西文工团团长,中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科长,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政治委员,战士话剧团团长,广州军区文化部副部长,东方歌舞团团长,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文化部艺术教育局副局长、局长、顾问。中国剧协广州分会第一届副主席,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抓壮丁》(合作),主编《艺术概论》、《文化管理学概论》(上、下集)、《高原演出六年》、《源远流长》(续集),诗文集《浅水堂剩稿》等。

    9、杜印
    92岁,1919年生,原名任生,笔名林金。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1940年在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历任鲁艺实验剧团及中央机关枣园文工团演员、导演,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戏剧部主任,东北鲁艺戏剧系主任,东北文工团副团长,电影局剧本创作所特约编剧。中国作协北京分会理事。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在新事物面前》(合作),电影文学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合作)、《凤凰树下》等。

    10、谢白寒
    92岁,1919年出生,原名谢耀辉,笔名白寒、莫干山等。福建惠安人。致公党员。大学学历,毕业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级政治研究班。早期从事戏剧运动,任中学教员。1951年从新加坡回国后,曾任中国侨联宣传部副部长,致公党中央华侨知识分子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华侨组副组长。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寄给思恋的人》,通讯集《在北京》,小说集《新加坡河畔》,杂文集《雕虫集》,话剧剧本《头家哲学》,另有《白寒作品选》、《岁寒集》等。

    11、杜烽
    91岁,1920年生,河北邯郸人。1937年肄业于河北保定第二高级职业学校机械科。1937年至今一直在人民军队从事文艺工作。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及行政领导。建国后转为专业创作,先后任北京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三届理事,中央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曾出席历届的全国文代会。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行政十级军职。著有《杜烽剧作选》、《党的HAI子》、《李国瑞》,电影小说《清风店》,多幕话剧剧本《英雄万岁》等,总计剧本20余部,其他作品十多部。多幕话剧剧本《李国瑞》获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文艺甲等奖,《英雄万岁》获华北军区优秀文艺奖。

    12、申江
    91岁,1920年生,北京輔仁大學社經系畢業。曾任上海萬象電影公司編導、教育部中華實驗劇團編劇、導演暨副團長、香港邵氏電影公司編劇及導演、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科講師。曾參與中國文藝協會、中國導演協會、中國舞臺劇協會、中國演藝人員工會、中國編劇學會。申江創作文類以劇本為主。五○年代開始寫作劇本以及編導工作,隨萬象電影公司拍攝《阿里山風雲》來臺,初期拍攝政宣短片,1964年加入邵氏,後期淡出電影工作圈。申江創作以舞臺劇本為主,在人物設計以及場景調動、情節編排方面皆各具巧思,且同時注重教育性以及娛樂效果,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寓思想於喜劇之中。除成書之劇本外,亦曾寫作《一家》、《花蓮地震記》、《關帝廟》、《浮城》等得獎劇本,廣播劇與電影劇各約有四十餘部。曾獲中華文藝獎金、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獎項。

    12、黄宗江
    90岁,1921年生于北京。著名剧作家、表演艺术家。1947年创作四幕话剧《大团圆》,由上海清华影片公司改编摄制成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任专业创作员。1952年入总政文工团。1955年调总政文化部创作室。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64年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赴越南南方前线,1966年回国。

    13、史超
    90岁,中国电影编剧、剧作家。1921年生,193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任过演员、文工团长。1946年写出的歌剧《两种作风》、《王克勤班》获部队与文联奖。此后专心于小说、话剧,影响较大的有小说《擒匪记(1956);《"强盗"的女儿》(1980)获1980年第二届少儿文学奖;《东进!东进!》获1979年建国卅周年话剧会演剧本一等奖,1983年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53年步入电影界,共写电影剧本十六部(廿集),其中有建国后第一部描写人性人情的《五更寒》,获1856年优秀剧本奖;《在被告后面》获1983年ZHENG府优秀影片一等奖;《大决战》获1991年ZHENG府优秀影片奖、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个人另获特殊贡献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4、羽山
    90岁,编剧。四川成都人。曾用名廖星光,笔名周翌。1921年生,1939年赴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普通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学习,后在联大文工团创作组、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写有独幕剧《十块钱》等多部。1946年后曾一度担任《晋察冀日报》、《张家口日报》记者、采访科长。建国后,相继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主要有《保卫胜利果实》、《海上风景》(与黄宗江合作)、《一场风波》、《平原游击队》(与邢野合作)、《风雨里程》(与崔嵬合作)等,均由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其中《平原游击队》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其他著述有论文集《惊险样式初探》和理论、评论文章多篇,还与徐昌霖合作创作长篇小说《东风化雨》。

    15、曹欣
    90岁,1921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1935年肄业于上海同义中学。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历任上海市职业界救亡协会第五干事会九分会成员,安吴堡青训班学员,129师宣传队文艺队员、分队长,先锋剧团副团长、团长,15军文艺科科长,志愿军政治部文艺科科长,八一电影制片厂艺术室副主任、创作室主任,福州军区文化部长,总参政治部文化部长,总参二部政治部主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晋冀鲁豫分会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第一、二、三届理事。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射击》,歌剧剧本《苗秋年小炮班》,话剧剧本《小山东》,电影文学剧本《上甘岭》(合作)、《打击侵略者》(合作)等。评论《生死苦乐及其他》获《人民日报》、广州军区奖。

    16、艾扬
    89岁,1922年生,原名续宗先。山东平邑人。中共党员。初中毕业。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山东鲁中第二军分区宣传队戏剧组长,鲁中军区宣传大队戏剧队长,第三野战军35军文工团队长、编导股长,中央电影局艺术处秘书,海军政治部创作研究组长、文工团编导、文化部创作员。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渔网的故事》,电影文学剧本《怒海轻骑》(合作)、《上尉的童年》、《白浪山海战》、《海阔天空》,地方戏剧本《浪子回头金不换》,话剧剧本《一坛血》、《新仇旧账》、《春汛前夕》,歌剧剧本《同志,你错了》、《天堂地狱》、《到主力去,到前线去》等。电影文学剧本《万山海战》获海军文艺创作二等奖。

    17、赵戈
    89岁,1922年生,笔名沙征,上海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系。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宣传干事,战斗剧社编辑干事,晋绥军区政治部文艺干事,鲁艺晋西北分院党支部书记,战斗剧社创作组长,《战斗报》随军记者,兰州军区文艺科长、创作组长、文化部长。1966年全军创作座谈会上反对江青所谓的《纪要》曾受严重迫害达10年之久,1977年平反复职。甘肃省文联第一、二届副主席及第三届顾问,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三幕话剧剧本《战友》、四幕五场话剧剧本《在世界屋脊上》等。长诗《贺老总!你什么时候再来听我朗诵》、《一束红柳祭李季》分别获甘肃省第一、二届优秀文学作品奖。

    18、杜云之
    88岁,松江人,1923年生,家住西门外包家桥,父杜诗庭,文史书画鉴赏专家。松江白龙潭小学毕业,时逢抗战,避居沪上,读大经中学,受名师朱大可、陆谵庵诸氏教导,立下文学根基,升学光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蒋维乔颇爱重之。抗战胜利后,赴台湾进新生报任编辑。两年后转入台湾公论报任主编。兼写小说,以“文亦奇”笔名发表传奇小说,大受读者欢迎,成为台湾最爱读者欢迎的通俗作家之一。继之,自创良友出版社,出版三种杂志和单行本小说。又投身电影界,担任制片和编剧。早期台湾影片,不少剧本出自杜氏手笔。台湾艺术专科学校聘为教授。当台北创设电视台,便请为电视编剧,投入工作,写剧本三百六十多本,为最多产的作家。1966年,香港邵氏兄弟公司慕名敦聘赴香港,专职写电影剧本。和名导演张彻、严俊、岳枫等合作,拍摄武侠影片,名震影坛。三年后返台,仍操旧业,写小说、编剧、教书之外,研究中国电影史,出版多种学术著作。1979年迁居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出任中文“加华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为华侨服务。并对北美华侨史发生兴趣,专心研究与写作,成果受学术界重视。1985年当选加拿大大上海同乡会会长,领导全加沪人,团结发展,卓有成就。著作:《七罗刹》、《四凤》、《神龙甲》、《恐怖怪病》、《幽灵谷》、《七支妖烛》、《崔命符》、《银狐》、《血手观音》、《白面狼》、《夺命牡丹》、《微笑的鹿莎》。

    19、毛烽
    88岁,河南省武陟县人,1923年12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1939年1月加入中共。历任文工团副团长、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总政文艺处处长、思茅军分区副政委、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副军职待遇。战争年代,曾编写《为谁打天下》、《杀敌立功》等剧目,解放后曾创作《黑山阻击战》、《英雄儿女》等剧本,1983年7月离养后,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活动,为培养教育青少年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沈阳军区、总部评为优秀党员、先进离休干部、离休干部标兵;被国家民政部等7部委授予“老有所为金榜奖”。

    20、沈寂
    87岁,1924年生,编剧、小说家。原名汪崇刚,笔名汪波。原籍浙江奉化,生于上海。1942年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肄业,曾任环球出版社主编,编辑《幸福》、《春秋》文艺月刊,著有《盐场》、《两代图》等小说集。1949年任香港永华影业公司编剧,创作《狂风之夜》、《神鬼?人》、《中秋月》等电影剧本。1952年因参加爱国运动,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编写电影剧本《一年之计》、《珊瑚岛上的死光》(与童恩正合作)、《开枪,为他送行》(与阿章合作)等。其中影片《一年之计》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还作有传记文学《一代歌星阮玲玉》、《一代歌星周璇》、电视连续剧剧本《影星泪》以及长篇小说《大亨》等。孙曜东和孙树棼相继去世,沈寂现在是老上海的第一代言人。

    21、赵寰
    86岁,中国剧作家。原名赵子厚、赵子辅。祖籍河北,1925年11月7日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市)。1944年入辅仁大学。1945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曾组织学生剧团——燕剧社,编演进步剧目,参加反蒋民ZHU运动。1948年秋赴冀东投身革命。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调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团创作员。1955年转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任创作员。1959年赵寰受到错误批判。1969年又被捕入狱,1975年获释。1979年3月赵寰冤案得到彻底平反。1952年赵寰与丁洪、董晓华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董存瑞》(获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长篇小说《董存瑞的故事》。《董存瑞》是50年代有重大影响的电影作品。1959年与梁信合作,写出以陆军部队海上作战英雄事迹为题材的话剧《南海战歌》,获总政治部优秀剧本奖。2007年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22、艾明之
    86岁,1925年生,编剧、小说家。原名黄志堃。广东番禺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生活书店任编辑。1952年后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有《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幸福》、《黄浦江的故事》、《春催桃李》(与茹志鹃合作)、《青山恋》(与赵丹、徐韬、钱千里合作)、《海上生明月》等十余部,其中《伟大的起点》于1954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电影文学剧本奖。创作的话剧剧本有《钢铁的力量》、《幸福》、《侧影》等。还著有长篇小说《浮沉》、《火种》等多部和短篇小说集《竞赛》、《阳光集》等数种。曾任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影协第一至三届理事。是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23、王炼
    86岁,1925年1月7日生,原名王树鑫。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话剧团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剧影创作委员会主任。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枯木逢春》(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共产主义凯歌》(合作)《祖国狂想曲》、《辛弃疾》、《骂声、哭声、笑声》、《她为什么被杀?》,电影文学剧本《魔术师的奇遇》、《李善子》、《海之恋》、《花果》、《黑蜻蜓》、《女局长的男朋友》等10余部,电视连续剧剧本《杜公馆》、《二十四朵玫瑰花》、《血色黎明》、《电影春秋》(合作)、《姑苏情话》等近百部(集)。

    24、超克图纳仁
    86岁,蒙古族,1925年生于吉林郭尔罗丝蒙古族自治县人。1941年到北京入汇文中学读书。1947年到内蒙古文工团任演员、创作员。1949年开始文学创作,与玛拉沁夫等合写了话剧《团结》。1952年到蒙古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三佐安家落户,担任过佐(区)团委书记、公社副书记。写了一些剧本,描绘了草原牧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1957年创作的四幕七场话剧《金鹰》,以清朝末年王公贵族统治下的内蒙古人民的苦难历史为背景,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英勇斗争。作品继承了蒙古族民间文学优秀传统,富于传奇色彩,语言充满诗意和激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文艺评奖二等奖。1958年后,先后担任《草原》文学杂志副主编,内蒙古文联副秘书长。1960年入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学习。1976年到内蒙古自治区浓牧场管理局任编辑。近年来,创作有电影剧本《成吉思汗》等。现任中国剧协内蒙古分会副主席。

    25、许东活
    86岁,1925年生,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县人,延边话剧团创始人之一。许东活从小就对话剧艺术有著特殊的兴趣和爱好。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当夜校老师期间,组织村里的青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独幕剧《解放的喜悦》。在文艺宜传队期间,他创作了话剧《复活》、《参军》等剧目。

    26、杨履方
    86岁,1925年生,笔名其眉。重庆璧山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今上海戏剧学院)编导研究班,同年参加解放军。历任苏南军区文工团编剧,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解放军艺术剧院编剧,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马鞍山市话剧团、文化局编剧,武汉军区京剧团及文工团创作员。湖北省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著有大型话剧剧本《海防万里》(合作),话剧剧本《布谷鸟又叫了》,电视连续剧剧本《热血英魂》(八集,合作)等。大型话剧剧本《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获1964年华东区现代话剧汇演优秀剧目奖,现代京剧剧本《千秋节》获1982年全国京剧现代剧优秀剧目奖。

    27、任萍
    86岁,男,剧作家,1925年生,河北内丘人,原名金福。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演员,1944年入抗大七分校学习,1946年入党。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戏剧股副股长,参加了荔北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西北军区文化部、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总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歌剧团创作员。曾获三级解放勋章。作品有歌剧《草原之歌》、《壮丽的婚礼》(与向阳合作)、《狂飙曲》、《阿佤山歌》、《同心结》(与田川合作)、《谁是自己人》、《一个烟叶袋锅》等,电影剧本《智取华山》(与人合作)。其中歌剧《壮丽的婚礼》197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28、马融
    86岁,1925年生,原名马晋良。回族。河北定州人。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延安无线电专科学校。1937年参加冀中抗日自卫军(后改编为八路军)。曾任总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级编剧。著有《回民支队》(合作)、《转战陕北》、《总机旁的姑娘》、《今夜,敌犯延安》等。

    29、魏风
    86岁,1925年生,河北唐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华北联合大学解放军政治学院高级系。1948年后历任战斗剧社少年艺术队队长,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副政委、创作室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政委、团长,总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团长,解放军总政部文艺处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政委。全国第一、二、三、四、五次文代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系列、电影系列、艺术教育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歪把》、《小玲子》、《识字好》、《女英雄刘胡兰》,歌剧剧本《刘胡兰》、《土地归农民》等。

    30、张学新
    86岁,1925年生,笔名:血星、学星。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历任舞蹈队长、青年队长、创作组副组长,天津文联、作家协会秘书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剧协天津分会第一、二届理事,天津市文联第一、二届委员。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火花集》,《张学新剧作选》,剧本《六号门》、《婆媳之争》、《驯海英雄》、《变不了天》、《病房里的故事》、《敌友分明》、《瘟神的末日》(合作)、《红岩》(合作)、《真理之歌》(合作)、《吉鸿昌》等,主编《创造新世界的文学》、《人民文学的世纪历程》、《让历史告诉未来》、《征战文学之路》,《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22卷,合作)等。论文《晋察冀文艺运动大事记》获1987年天津社科优秀论文奖,《驯海英雄》获天津市庆祝建国10周年剧本创作奖。

    31、丁衣
    86岁,1925年生,剧作家。字克用,浙江鄞县人。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后入国民党军队。1948年随军赴台,投身军队文宣业务,历任“国防部”政治部编导、队长,并主编《康乐月刊》。曾以多幕剧《阳春十月》、《春蚕》获军方新文艺剧作银像奖。1969年获“教育部”文艺奖戏剧类奖金奖。1971年,话剧《故乡人》获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戏剧奖。另有舞台剧《天伦梦回》、《赤子心》、《父母亲大人》等30余种,广播剧60余种,电影剧本10余种,电视剧本400余种。曾制作兼编剧国语电视连续剧《满庭芳》,轰动一时。

    32、刘川
    85岁,1926年生,笔名黎弘、杜若。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1939年考入成都西北电影制片厂。历任重庆中华剧艺社、新中国剧社演员,苏北、苏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第三野战军解放剧院编剧,前线话剧团编剧,南京军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喜期》、《我要做人民的好ER子》、《海岸线》、《桥》、《青春之歌》、《烈火红心》、《灵魂的代价》,评论《第四种剧本》等。话剧剧本《第二个春天》获文化部及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创作奖,《生者与死者》、《红旗飘飘》分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创作奖。获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荣誉最高奖。

    33、田川
    85岁,1926年生,原名朱溥钧。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1939年参加新四军。历任3师鲁艺工作团演员,39军文工团团长,总政文工团创作室主任,总政歌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主席。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剧《小二黑结婚》(合作)、《志愿军的未婚妻》(合作)、《雷锋》、《同心结》(合作)、《傲蕾?一兰》(合作)、《火红的木棉花》(合作),主编《中国歌剧艺术文集》(合作)等。《岩口滴水》(合作)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抒情歌曲奖。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34、张文苑
    85岁,1926年生,笔名肖泉。河北深州人。中共党员。中国文化书院毕业。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县、分区游击总队、冀中区党委剧社演员,分区剧社指导员兼代理社长,兵团文工团团长,总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顾问,编审。主持《解放军文艺》复刊工作。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解放军修建天宝路》,报道剧《板门店的枪声》,歌剧脚本《白绫带》(合作),多幕话剧《新苗茁壮》,小说《惩罚》,电影文学剧本《创业》,散文《巴金在砂川河畔阵地上》,论文《坚持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我们是怎样培养业余骨干作者队伍的》,长篇报告文学《刚烈将军史迪威》(合作)等。主编《新中国50年军事文艺大系?史料卷》、《相逢相思在战场》、《文艺战士话当年》等。《记忆里的星火记忆里的水》获《昆仑》优秀作品奖,《蔚为大观的军史开篇》获武警总部金盾文学奖,《周恩来和〈国民革命歌〉》获总参政治部文学创作奖等。曾获中国作协优秀文学期刊编辑奖。

    35、梁信
    85岁,1926年生,编剧。原名郭良信。吉林扶余人。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翌年加入中共。曾任松江军区宣传队员。1953年毕业于中南部队艺术学院,后任中南军区专业创作员,作有话剧剧本《我们的排长》等。1957年创作电影剧本《红色娘子军》。1960年根据所作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碧海丹心》。1962年调广州部队政治部创作组。在新时期创作的电影剧本有《特殊任务》、《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战斗年华》(与人合作)、《赤壁大战》等,其中《特殊任务》和《从奴隶到将军》均由上影厂摄成影片上映。

    (八)、戏曲、曲艺剧作家(共11人,2010年已去世人)
    1、郭汉城
    94岁,1917年生,戏剧理论家、剧作家。浙江萧山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革命,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转赴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学习。1949年转到文化战线工作。195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研究。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兼任《文艺研究》副主编等职。主要著作有:《戏曲剧目论集》、《郭汉城诗文戏曲集》等;主编著作有:《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与张庚共同主编)。

    2、张真
    94岁,1917年出生,原名天璞。戏剧评论家。山西临汾人。1940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42年后,在江安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7年在北平参加祖国剧团。次年加入中共。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42年后历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华北大学三部文艺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讲师,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副主编及戏剧报副主编,编审。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编导话剧《嫦娥》。著有《戏曲人物散论》、《古为今用及其他》、《张真戏曲评论集》等。

    3、赵寻
    91岁,1920年生,原名赵辛生。出生于湖北武汉。抗战期间,组织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战协会话剧第七队,在鄂中、鄂北一带活动。后任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副队长。建国后,分别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剧协、《剧本》月刊、武钢宣传部、剧协武汉分会、文化部、中国电视协、中国文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戏曲学会、戏剧梅花奖评委会等任要职。1962年参与组织“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1963年与人合作改编的《叶尔绍夫兄弟》,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曾赴英国、日本、西班牙、尼泊尔、德国等国家访问。著有话剧剧本《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一条路》、《从头学起》、《人约黄昏后》、《高炉火花》(均合作),儿童剧剧本《小苍蝇是怎样变成大象的》,独幕剧《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剧》(合作),戏剧评论集《话剧创作散论》,散文集《真实的故事》等。后期发表文艺评论文章300余篇。

    4、刘厚生
    91岁,导演、戏剧评论家、文艺理论家。原籍江苏省镇江,1920年生于北京。1935年因受左翼戏剧影响,开始热爱话剧。1937年"七七事变"后,考取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第三届)导演系。毕业后留校做了半年助教。1941年2月辞职到重庆参加了由熊佛西、张骏祥主持的中央青年剧社。其后五六年间,又先后在重庆、成都、上海等地的话剧团体任演员、剧务、导演等职。1948年末,参加了雪声剧团,担任导演并主持剧务部。导演了《万里长城》、《李师师》等戏;还代剧团邀请了冼群,导演了《白娘子》一剧。解放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剧艺室副主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副主任、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团委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副处长、《上海戏剧》副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64年调北京中国剧协任《戏剧报》副主编。1979年任《人民戏剧》主编、中国剧协秘书长、书记处书记。1985年当选中国剧协副主席。同时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志》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5、胡可
    90岁,1921年2月生,又名胡腾驹,剧作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青州人。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革命,为北平郊区抗日游击队队员,后入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学习。1938年任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戏剧队副队长、创作组长,1949年任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长,1956年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员,1958年任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副政委,1962年调北京军区政治部,任文化部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1978年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1983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1988年9月离休。他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顾问。创作话剧有《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槐树庄》;电影文学剧本《战斗里成长》、《槐树庄》;戏剧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读剧杂识》等。

    6、刘乃崇
    90岁,1921年生,天津市杨柳青人。1941级数理学系(物理组)。1950年中文系毕业。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在华北戏剧音乐会工作委员会、北平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在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参加戏曲、曲艺节目审定工作,参加《京剧丛刊》、《评剧丛刊》、《新戏曲》月刊、《剧本》月刊、《戏剧报》的编辑工作。曾任《戏剧报》编委、编辑部主任。中国影协、曲协、民协会员。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京剧知识辞典》等书撰写工作。曾任《中国新文艺大系?戏剧(1949—1966年)》主编助理、 《文科知识百万个为什麽?戏剧》副主编、《中国戏曲考?北京卷》特约编审。编成《李紫贵戏曲表导演艺术论集》。写成《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老两口谈戏—川剧》、《老两口谈戏—梆子及其他》。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

    7、陈默
    89岁,1922年生,原名陈天育,笔名丁南、葛畅。湖南南县人。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演剧九队队员,重庆九经中学教师,上海华东文工二团秘书,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办公室主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编委,人民文学出版社戏剧编辑室副主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社长。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戏剧电影评论集《风云雷电谱雄歌》,论文《从几个剧目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话剧创作中几个问题质疑》等。

    8、王肯
    87岁,1924年生,戏曲编剧。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曾在东北军政大学、佳木斯大学学习。1948年后,任东北师范大学助教、讲师、文史教研室主任。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54年入北京大学文艺理论班学习。1960年后,历任吉林省吉剧团编剧、副团长、团长,吉林省地方戏研究室主任,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1979年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共和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和改编的吉剧有《搬窑》、《买菜卖菜》等,《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已拍成戏曲片。著有《二人转史料》、《王肯戏曲集》等。专著《土野的美学》获1990年吉林《长白山》奖一等奖,吉剧剧本《买菜卖菜》获1988年全国短篇剧目奖,《包公赶驴》、《三枚参姑娘》分别获全国1981年、1984年优秀剧本奖,歌曲《草原到北京》、《白呀白嘎拉山》获1953年全国优秀歌曲奖。

    9、王兆一
    86岁,著名二人转史论研究学者,满族,1925年7月4日生于辽宁省黑山县芳山镇乡乱石村,中共党员,研究员。东北沧陷时期就读于吉林省道大学学习美术。1947年毕业于长春大学法学院。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95年离休前为长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1979年以来,在国内报刊发表戏剧、曲艺、二人转、俗文学论文及评论文章200多篇,近百万字。主编《长春市戏曲志》、《长春市志?文化艺术志》,专著有:《二人转史料——美在关东》、《二人转史》(与王肯合作)、《美术审美漫话》等。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10、杨波
    86岁,1925年生,笔名一扬。福建泉州人。中共党员。1953年北京中央电影学校艺术系编剧班。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福建泉州戏剧改革委员会委员,泉州人民剧场经理,泉州文工团副团长,泉州高甲戏剧团艺术指导、编剧、导演。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泉州市离休干部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市宣传口讲师团团长。1982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有高甲戏《凤冠梦》、《真假王岫》,电视剧《泉州风情》等;著有现代戏剧本《她在丛中笑》,新编历史剧剧本《顺济女神》、《惠政殷民泉州太守》(均已公演或发表);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戏剧志?福建卷》、《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等高甲戏词目。1954年导演《扫秦》、《桃花搭渡》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泉州风情》获福建省导演奖等。

    11、秦中英
    86岁,粤剧名作家。一九二五年生于广州市黄埔区。在大学读书时已从事粤剧业余编剧及参加演出工作。一九五四年在广州“百花粤剧团”开始任专业编剧。后又在南方粤剧团、广东粤剧院任专业编剧。一九八一年是粤剧“百花奖”最佳编剧奖获得者。秦中英在从艺二十多年间,编剧近百,其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古装剧《绣襦记》、《朱弁回朝》、《越王勾践》、《王大儒供状》、《天罡剑传奇》、《情铸》等,现代粤剧有《羊城暗哨》等。以上剧本均由著名粤剧表演艺朮家陈笑风担任主演。其中《天罡剑传奇》获市调演二等奖。近年来,与粤剧表演艺朮家红线女合作编有《昭君公主》、《刁蛮公主》、以及现代粤剧《陈铁军》,又改编了世界著名剧作大师、诗人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为粤剧并投入演出,改编后定名为《天之骄女》演出获得观众和行家的高度评价。又与唐峰等合作、由著名粤剧演员罗家宝主演的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并获市调演一等奖,和红线女合作的《昭君公主》也获市调演一等奖。秦中英现在是广州市粤剧团专业编剧,中国剧协广东分会会员。

    (九)、歌词作家(共1人)
    1、庄奴
    89岁,台湾著名词作家。原名王景羲(抗战时候,曾经改为黄河,因为抗战时期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1921年出生于北京(也有资料说是1922年生),1943年加入抗日队伍,1949年到台湾,后又一名记者成为一名词作家。庄奴小时候家在灯市口,在育英中学读的书。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垄上行》、《甜蜜蜜》、《又见炊烟》等歌的歌词就是出自庄奴之手;高凌风、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也由庄奴作词。庄奴写词五十载,作品超过3000首,至今笔耕不辍,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三、文史学者(共49人,其中2010年去世4人)
    1、周有光
    105岁,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23年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入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继续学习,1927年毕业。1927年至1948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校;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先生来到北京后,先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学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正是和张兆和、张充和等称为赫赫有名的张家四姐妹。

    2、吴宗济
    102岁,1909年生,语言学家。字稚川,笔名齐鲁、齐水,浙江省吴兴县人。自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国际语音协会常设理事会理事兼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和语音学及实验语音学的研究两个方面。吴宗济的母亲是中国官僚资本第一人盛宣怀的堂妹。吴宗济是清华第六届毕业生,与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一起,成为赵元任的“四大助理”。

    3、文怀沙
    101岁,1910年生,他的斋号为燕堂,故老人家署名燕叟。是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红学家、书法家、吟咏大师。 1910 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南。青年SHI代曾师从章太炎,对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佛学、音乐、医学、金石、书法等均广为涉猎,特别以研究楚辞称世,被誉为“当代屈原”。解放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20 余所名牌院校任名誉校长、教授、客座教授等。

    4、侯仁之
    100岁,1911年生,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1年12月6日生于山东恩县(今武城县)。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又被该校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任教授。1952年以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和地理学系及地质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人民ZHENG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国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地图集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仁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研究北京历史地理大半辈子,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等问题,对北京历史地理的沿革,北京城的本身具有深入的研究,被人称为“活北京”。最近有《候仁之》传记出版。

    5、何兹全
    100岁,著名历史学家。1911年生,山东菏泽人。1950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副教授、教授、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先生是我国魏晋封建说的创始者和代表者。他对我国历朝的寺院经济十分关注,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何先生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对如何学习古代史等,都有颇为启发人的卓越见解。

    6、杨公素
    100岁,1911年生,现代藏学家。四川大宁(今巫溪)人。汉族。民国24年(1935)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系,26年 (1937)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研究院。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员、解放区救济总署秘书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外事处副处长、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外事处处长、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泊尔大使、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国驻越南大使、中国驻希腊大使等职。从50年代与西zhang结缘后即开始从事西ZHANG问题研究,先后出版《清季英国侵略西ZHANG史》、《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所谓“西ZHANG独LI”活动的由来》和《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ZHANG地方斗争史》等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阐明了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插手西ZHANG事务,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ZHANG独LI”的史实,向世人揭示了西ZHANG独LI活动的由来及其根源。看徐迟的回忆录知道杨公素先生的名字还有一段公案:原来杨公素是徐迟的同学,也是近代名人杨度杨皙子先生的公子,在读大学时突然失踪,几十年后再看到杨公素,才发现杨公素并不是原来的杨公素,而是另一位同学佘贻泽。

    7、李有义
    99岁,1912年农历5月出生,中国藏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人类学家,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拜师吴文藻教授,1936年,李有义毕业,留在校内任助教。吴文藻让李有义拜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布郎教授为导师,1944年,担任国民ZHENG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室参事的吴文藻教授推荐李有义去参加蒙藏委员会住藏办事处的工作。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成立,李有义从民族学院研究部调到民族所。世界民族学科建立以后,李有义又勇挑重担,担任了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世界民族研究会理事长。1981年夏天,李有义接受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邀请,前往担任该校人类学客座教授,并参加了全美人类学会年会。

    8、杨鸿年
    99岁,著名历史学家,1912年8月生,宿城区人,1935年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大学毕业后留校,由助教逐级升为教授。他二十多岁就开始中国史的研究工作,著有《汉魏制度丛考》、《隋唐两京坊里谱》、《隋唐两京宫殿谱》和《唐兵制杂志》、《民国政制史》等书,《民国政制史》一书还译为日文版本发表。

    9、姚奠中
    98岁,别署丁中,樗庐。1913年5月生于山西省稷山县。早年从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研究国学。先后在各高校任教六十余年。曾兼系主任、研究所长多年。出版有《论文选 》和《诗文辑存 》和文史哲著述十余种。书艺方面,金文、篆、隶、行、楷皆备而以行、篆为主,兼事绘画和治印。书法多写自作诗,和画、印一起,被称为“四绝”。除参加全国、国际、国外展览外,90年、93年曾在太原、北京举行个展,受到高度评价。出版有大型《书艺集》。还是全国政协六、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六届副主席;中国书协二届理事,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学术 顾问、名誉主席。被誉为章太炎的健在的最后一位弟子(估计没有把朱季海计算在内)。

    10、周定一
    98岁,当代语言学家。笔名周因梦、因梦、许令芳、尹梦华等。湖南省酃县人,1913年11月生。在长沙、上海、南京读完初、高中。193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毕业后曾在云南任中学教员,后回西南联大中文系任助教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文科研究所任职。解放后,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从北大调入该所工作。曾任《中国语文》杂志常务编辑委员、《现代汉语词典》编审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近代汉语研究室主任,并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务。周定一在大学期间从罗常增、魏建功、王力、唐兰等学习传统的现代的语言学,尤其是罗常培对他的启迪最多,之后又长期在罗常培的领导下工作。

    11、刘又辛(刘老不幸于2010年1月25日去世)
    98岁,1913年生,语言学家。原名锡铭,字又新,山东省临清人。1934年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从罗常培、沈兼士、唐兰、闻一多、魏建功等学习语言文字学。曾任教于昆明师范学院、私立乡村建设学院、川东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校,历任教授、四川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汉语大字典》编委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文字学、训诂学研究方面。著有《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训诂学新论》(与学生李茂康合著,巴蜀书社,1989年)、《汉字发展史纲要》等专著。论文共有150多篇。

    12、叶曼
    97岁,本名刘世纶,祖籍中国湖南省,1914年生,是当今世界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其父是世家子,与王云五、韩德清是结拜兄弟。叶曼从小就聪慧过人,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一九三五年时任北京大学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之(胡适)先生亲点探花,从北师大挖墙脚,把她留在北大,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叶曼选修胡适之「中国哲学史」、陶希圣「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通史」,闻一多「楚辞」和 叶公超「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的授课,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大德,屡有所得。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台湾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台湾),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一九九○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家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

    13、黄绍湘
    96岁,1915年5月10日出生于长沙。美国史研究专家。她的父亲黄右昌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曾任北大法律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在国民党ZHENG府当立法委员,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34年秋,黄绍湘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二年级插班生。翌年秋,转入历史系。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她积极投身救亡宣传,1939年夏,她与同为地下党员的毕中杰结为夫妇。1944年,中共南方局资助黄绍湘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美国史。在美共中国局领导下,她积极参加爱GUO进步活动。解放后,曾在山东大学、人民出版社、中央政治研究室、北京大学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

    14、虞逸夫
    96岁,原名念祖,晚号天遗老人,江苏武进县人,1915年11月生。18岁考入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在校4年,受业于唐文治、陈石遗、陈天倪、钱基博等著名学者,为其学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十年代末期,奔波于武昌、桂林、重庆等地,先在中学执教,后经黄炎培先生介绍,曾一度担任《国讯》月刊编辑。四十年代初,任国民ZHENG府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专员等职。离开政界后,由马一浮先生聘为复性书院董事会秘书,直到四十年代末。先生学识渊博,潜心研究文史,擅长文物考古,诗词书法,早在二十多岁时便有个人诗集发表,现仍常有考古杂文和诗词在全国性刊物和港台报刊上发表,多次应约为文史、艺术界人士的专著作序。先生淡泊名利,自题诗云:“我本东西南北人,履霜啮雪意常春。齐万物,等疏亲,是非得丧寄高灵。”现任长沙市博物馆顾问、长沙市考古工作队顾问,省书协顾问,1987年由省人民ZHENG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5、朱季海
    95岁,1916年出生。章太炎的关门弟子,鲁迅是其同门师兄,陈寅恪是他同辈学人。其著作《楚辞解故》因深奥难解,被称为“学界天书”。但同鲁迅、陈寅恪等其他文化耆宿不同,这位国学界的传奇人物,似乎一直在大众视野之外。在苏州,朱季海资格最老、学问最大、脾气最怪,是个“有点痴有点迂有点怪有点狂的高人”。据说章太炎的大弟子黄侃想见其一面却终死未能如愿,朱季海称:“二人皆恃才,不见也罢”。据说南京大学前校长匡亚明要请他出山,老人的答复是:每月薪水由他定,“不能少也不能多”,“而且每节课只上20分钟,因为我没有水分”。章氏国学讲习所于1935年创办后,章太炎指定朱季海担任主讲人,当时朱才20岁左右。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弱冠青年为一群比自己年长的读书人讲学,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解放后,他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单位,一代国学大师过着寂寂无名,经济拮据的日子,真是对标榜文化大国的一种讽刺。另外我还有个最大的疑问:朱季海是不是朱晨海的兄弟?

    16、林斡
    95岁,生于1916年,广东新会人。内蒙古大学教授。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内蒙古第二届民盟副主委、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曾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内蒙古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老教授协会理事。林斡早年在大学攻读法律,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61年调内蒙古支边。作者五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皓首穷经著春秋,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出版专著十九部。这些论著解决了国内外学者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又因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其三部代表作《匈奴通史》、《东胡史》、《突厥史》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三大系统的巨大“学术工程”全部完成,并荣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十七家出版社“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和《内蒙古民族团结史》荣获中宣部1993年度、1996年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2000年荣获“老教授科学与技术工作优秀奖”。1990年林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荣誉证书,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发给ZHENG府特殊津贴”。

    17、饶宗颐
    94岁 ,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18、何炳棣
    94岁,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颁博士学位。何院士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87年退休。嗣往加州大学鄂宛(Irvine)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访问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为历史学界泰斗。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相当于院士)。由于学术贡献厥伟,更曾于1975—76年被会员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此外,并受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Lawrence)大学(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

    19、张琨
    94岁,1917年生,语言学家,字次瑶,1917年12月17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34~1938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获文学士学位。曾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过助理研究员。1947年留学美国1949年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耶鲁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执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3年转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中国语言学汉藏语教授迄今1972年起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40年代,张琨对中国的苗、瑶、藏、纳西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过调查和研究。1947年发表论文《苗瑶语声调问题》,奠定了苗瑶语声调比较研究的基础。赴美国后,除继续研究苗瑶语外,侧重研究藏语和汉语音韵,他的中古汉语音韵与切韵》(1974)、《古汉语韵母系统与切韵》(1976)和《藏语口语读本》(又称藏语语料,1~4册,1981年出齐)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重视。此外,他还发表了《藏语在汉藏语比较语言学中的地位》(1978)、藏语口语中的时与体(1981)、汉藏语系的‘针’字(1969)、 汉藏语系的铁'字(1971)、《苗瑶、藏缅及汉语的鼻冠音塞声母: 是扩散的结果还是同系证据?》(1976)等几十篇论文。他与李霖灿合编的《纳西象形文字字典》(1944,1953再版)一直是纳西语文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20、刘起釪
    94岁,1917年生,湖南安化人。刘先生的父亲早逝,从小由祖父吟古先生指导读书。吟古先生是近代湖南大儒王先谦(1842~1917)的弟子,1941年秋,刘先生考取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先生刻苦学习,被顾先生称为“高才生”。刘先生1942年记录的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笔记,1985年以《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为名由巴蜀书社出版,传为佳话。1947年,刘先生研究生毕业,进入新成立的国史馆作助修,半年后升任协修(同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国史馆于1951年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史料整理处(今南京第二档案馆),刘先生任研究组长,1975年,顾颉刚托白寿彝请胡绳帮忙,将刘先生调到历史所。此后,刘先生就在北京干面胡同(后来是南沙沟)顾先生家中上班,从事整理、研究《尚书》工作。1980年顾先生去世之后,刘先生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1981年,刘先生入住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刘先生将60岁到80岁作为自己的盛年,在这期间写出了享有盛誉的《顾颉刚学述》《尚书学史》《古史续辨》《尚书校释译论》等要著,“实怀感激奋发心情所写”。此时刘先生完全失聪,在无声的世界,创作了惊心动魄的鸿篇巨制,可与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比美。作为国际公认的《尚书》学权威、我国硕果仅存的中国上古史专家,刘先生对劲松念念不忘,来信说:“我学术的盛年就在这里熬出来”。2004年10月起,刘先生定居南京,从此完全不能从事学术研究了。

    21、杨生茂(杨老不幸于2010年5月4日去世)
    94岁,字畅如,1917年9月26日生于河北涿鹿。1938年就读于燕京大学;1941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学士学位;后入斯坦福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托马斯?贝利研究美国外交史,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9月开始任教于南开大学,1956年被评为副教授,1961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退休。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美国外交史研究的一代宗师,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特别是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和美国史的研究,在美国外交史和美国史学史方面尤有重大建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会世界史组成员(1986-1990)等。

    22、方龄贵
    93岁,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18年生,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蒙古族。1938至1942年,在国立西南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选修姚从吾教授讲授的"辽金元史"和邵循正教授讲授的"元史",引起研究蒙古史的兴趣。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史学部,在姚从吾和邵循正教授指导下,专攻蒙古史和元史。1946年研究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历任云南大学文史系讲师、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等职。侧重蒙古史、元史文献学和史料学,特别是对《元朝秘史》、《通制条格》、元曲以及元代云南碑刻的研究。1981年参加在乌LU木齐举行的国际性的中国蒙古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1986年参加南京国际元史讨论会。现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西南民族研究会顾问,云南史学会顾问等职。

    23、南怀瑾
    93岁,生于1918年,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香港。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1976年到1979年年闭关于闹市三年,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1988年到香港居住。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近年来居住在大陆上海等地。南怀瑾是许多想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入角色,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引人,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畅销作者,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的作用不容置疑。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儒学进入南学思想,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

    24、胡庆钧
    93岁,1918年12月出生,男,汉族,湖南宁乡人,中共党员、中国民盟盟员,1944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毕业,硕士。中国社科院民族人类学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民族学、社会学。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 主要成果独著:《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合著:《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

    25、爱新觉罗?溥任
    93岁,1918年9月21日生,又名金友之,爱新觉罗?溥仪的末弟(四男),生于北京什刹海北岸醇亲王府(今宋庆龄北京故居),现居北京后海南锣鼓巷胡同边的蓑衣胡同2号院,一处平房院落内。有妻金瑜庭(1971年病逝)、张茂滢(1975年续娶,已去世)。与前妻共有三子二女,分别为长子金毓嶂、二子金毓峑、大女儿金毓琨、二女儿金毓珵、幼子金毓岚。自幼学习旧学(旧时的历史文学)、书画。未随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而在1947年,在其父亲醇亲王载沣的支持下,利用醇亲王府旧宅开办北京竞业小学,并自任校长,父亲载沣任董事长,妹妹当老师。过后将学校赠于ZHENG府,自己仅以一名教书匠的身份继续为学校服务,直到1988年方才退职。其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退休后的溥任投入研究清史,发表过的作品有《晚清皇子生活与读书习武》、《纳兰性德与〈通志堂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醇亲王府回忆》等文,还整理了其父亲载沣的《使德日记》等。除此之外,溥任曾任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等要职。

    26、刘克明
    92岁,1919年7月28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刘克明先生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会工作、党的外事工作和学术研究活动,是一位著名的东欧中亚(苏联东欧)问题专家。他早年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任马列主义、哲学理论课教员,解放后担任过地方领导工作,50年代以后从事党的对外联络事务.S0年代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刘克明先生是我国东欧中亚(苏联东欧、学科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在的东欧中亚研究所)创办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外交学院兼职教授。他是中国苏联东欧学会(现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顾问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会顾问。他还任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27、巫白慧
    92岁,1919年9月出生,男,汉族,香港人,祖籍惠州,中共党员,1951年印度国际大学、蒲那大学印度哲学专业毕业,博士。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兼任国际印度哲学学会执委。学术专长为印度哲学、梵语学、佛学。1984年被印度国际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最高荣誉教授称号;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28、张颔
    91岁,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0年出生于山西介休,自幼家境贫寒,但因酷爱文史,博闻强记,苦学成才,曾任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兼考古研究所所长。其研究领域广涉古文字学、考古学、晋国史及钱币等,先后出版了《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著作,其作品把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融为一体,在全国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1965年,主持了山西侯马东周晋国遗址的发掘工作,经过十余年的艰苦钻研,于1976年发表巨著《侯马盟书》,当即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侯马盟书》的出版为晋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被国内外史学界公认为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张颔先生在诗文、书法、篆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29、曹永和
    91岁,1920年10月生,“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台北市人。1938年台北州立第2中学毕业。1947~ 1985年在台湾大学图书馆任职。1965~1966年任日本东洋文库研究员。1973~197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1995年任日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8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为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

    30、佟柱臣
    91岁,1920年3月出生,男,满族,辽宁黑山人,无党派,1941年吉林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目前健在的从事考古研究时间最早、最长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学术专长为史前考古、边疆民族考古。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

    31、张仲礼
    91岁,1920年4月10日生,无锡市郊区大张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育才中学,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7年初进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当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经济系、远东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副教授等职,主研中国绅士问题和太平天国史。因学术研究成果突出,1952年获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奖金。1958年底回国后,张仲礼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 常务副院长、院长。兼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生态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委员等职。曾被选为第六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2年获美国卢斯基金会中国学者奖。 主要著作有《英美烟草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沙逊集团在旧中国》、《第三产业的理论与实践;兼论上海第三立业发展战略》等。在美国时期用英文著译有《中国绅士》、《中国绅士的收入》、《太平天国历史与文献》等。

    32、何兆武
    90岁,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上学记》在去年成为年度风云图书。

    33、邵荣芬
    90岁,笔名欣伯,民国10年(1921年)生于寿县李山乡。民国33年夏考入浙江大学中文系,民国37年毕业免试进入本校中国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汉语言专业。1950年夏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改为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语言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

    34、黄枏森
    90岁,1921年11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5年转入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员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毕业后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始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离休。1981—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3—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1990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冤中心主任,1998年始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马KE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

    35、张世英
    90岁,哲学家。1921年生于湖北武汉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论孟,中学时修理科,1941年秋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9年毕业,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曾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至今。其中1959-1966年负责《光明日报》哲学副刊。现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黑格尔全集》编委。张先生的主要著作有:《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评述》、《黑格尔〈小逻辑 〉译注》、《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欧洲哲学史稿》(合编)、《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等。张先生还创办并主编了《德国哲学》和《中西哲学与文化》两种哲学辑刊。

    36、刘殿爵(刘老不幸于2010年4月26日去世)
    90岁,1921年3月8日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46年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攻读西洋哲学,留学英国期间致力于翻译事业,1970至1978年出任伦敦大学中文讲座教授,1978年获中大礼聘出任中文系讲座教授,之后屡掌要职,如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主编等。他1975年获中大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到1989年再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刘殿爵1989年荣休,但1986至2005年期间,仍出任中大逸夫书院校董。刘殿爵精研哲学及语言学,坚持主张阅读原始文献,准确精炼翻译中国古籍。他对《老子》、《孟子》及《论语》等3书的英译本,被西方学者视为研治中国哲学的必读经典,其中《论语》一书更属当今公认的权威论语英译版本。香港中大发言人表示,对刘殿爵离世深表惋惜及悼念,校方将为他举行追思会,让师生凭吊一代大师。

    37、史式
    89岁,字执中,著名史学家。1922年8月生,安徽省全椒县人。现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主编《中华民族史研究》多辑、《太平天国大词典》等书,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太平天国史实考》、《台湾先住民史》、《汉语成语研究》等书。先后发表史学文章数百篇。

    38、濮之珍
    89岁,女,1922年12月22日生于安徽芜湖。复旦大学教授。1945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四川白沙)。195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应聘至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荣获上海市巾帼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特殊津贴。曾任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研究范围与方向主要是理论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史,出版了《语言》、《中国语言学史》等多部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在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曾先后赴日本神户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大学、哈佛大学等校讲学或作学术报告,1996年9月赴美国任科罗拉多文理学院客座教授。她的先生是另一位大老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

    39、蒋永敬
    89岁,1922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定远县,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蒋永敬毕业于东北大学教育学系,1949年随著中华民国政府移居台湾,之后获得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硕士学位。曾经任职于中华民国警备总司令部政工处,经历中国国民党海员党部、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等单位的职务。进入学术界后,蒋永敬任教于东海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各学校的历史学系。1979年担任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专任教授兼所长。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之后他时常往来于海峡两岸,热心参加学术与政治活动。1998年担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会长是中华民国前立法院长梁肃戎),积极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热诚的工作。

    40、何方
    89岁,1922年生于陕西,1938年去延安抗大学习、工作,后毕业于延安外语学校。1950年进外交部,任驻苏使馆研究室主任和部办公厅副主任,一直在张闻天领导下从事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研究。1959年下放,1978年恢复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1989年调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为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离休。研究国际关系问题50年,着有《和平与发展SHI代》、《党史笔记》等书。现为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外有司马璐,内有何方,中共党史有了他们就有了另一种真实!

    41、爱新觉罗?瀛生
    89岁,名文蓬,字瀛生,笔名常瀛生,安吉。1922年12月出生在日本横滨,祖籍是现今的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世孙,清朝最后一代顺承郡王爱新觉罗?文葵(字仰辰)之胞弟。启字辈。瀛生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燕京大学助教。1950年进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工作,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农业大学任教并担任编辑室主任等职。1978年平反后,瀛生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编辑,参加修订了郑易里编著的《英华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参与编译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精通满语语音、口语、方言并且能够传授的人。

    42、刘尧汉
    89岁,彝族文化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个彝族教授,国内外知名的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1922年7月7日(旧历),刘尧汉先生出生在云南省南华县马街乡沙坦郎彝族村一个地主家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是《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

    43、石兴邦
    88岁,著名考古学家,考古学界泰斗。1923年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县,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边政系,195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任所务秘书,研究室主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陕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著作有《半坡氏族公社》等多部。其主持发掘的西安半坡遗址、扶风法门寺都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4、来新夏
    88岁,浙江萧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0年至今,历任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委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论坛》及《寻根》杂志编委。所著学术著作有《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结网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及《中国地方志》等三十余种。整理古籍有《史记选注》、《阅世编》、《清嘉录》等。随笔集有《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邃谷谈往》、《一苇争流》、《出枥集》、《学不厌集》、《且去填词》、《来新夏书话》、《80后》等十余种。来新夏教授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并有独特的见解。鉴于来新夏教授在图书馆领导工作期间的卓越业绩,在学术领域中的众多优秀成果和推动中外国际交流所作出的努力,美国华人图书馆协会特评选授予来新夏先生2002年度“杰出贡献奖”。

    45、苏绍智
    88岁,1923年生,北京人。明主豆士。1949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49至1963年,他曾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解放》杂志社及华东局宣传部工作.1964年调到人民日报社理论部,1970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KE思主义毛ZE东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教授,《马KE思主义研究丛刊》主编.主要著作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经济危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等.现旅居国外,任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学社社长。

    46、宋文薰
    87岁,1924年生,广东省梅州人,生于台北。日本明治大学预科、日本东京外国语学校肄业,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历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副教授、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兼任研究员。曾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1988年7月,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长期致力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对台湾史前时代遗址的发现有重大贡献。1969年,在台东长滨乡首次发现旧石器遗址,被称为“长滨文化。”1970年,又发现约二三万年以前的古人类化石,命名为“左镇人”,轰动台湾学术界。曾以中、日、英文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台湾考古人类学刊。

    47、王振鹄
    87岁,1924年7月18日在河北濮阳出生,台湾图书馆学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天主教基督徒。曾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担任图书馆学课程,曾任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12年。1987年3月奉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册封为“圣思维爵士”。

    48、汤志钧
    87岁,1924年生,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早年就读于无锡国专,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受教于唐文治、吕思勉、周谷城、周予同等知名学者。五十年代初期,在常州中学任教,担任市历史教研组长,开始致力于戊戌变法史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在此期间,他除了纂集近代上海的资料书籍之外,又参加了《辞海》的编订工作,协助周予同教授撰写中国经学史条目,并合署发表了多篇经学史研究论文。1972年,参与《宋史》标校整理工作。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他被调回历史研究所,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主任,1982年又任副所长。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柏克莱加里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加里福尼亚大学、史丹福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华盛顿美国国会图书馆讲学。已出版的著述主要有《戊戌变法史论》、《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戊戌变法史论丛》、《章太炎政论选集》、《章太炎年谱长编》、《戴震集》、《康有为政论集》、《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戊戌变法史》、《康有为与戊戌变法》、《陶成章集》、《近代经学与政治》等。

    49、钟文典
    87岁,1924年2月生,男,广西蒙山人,研究生学历。1946-50年先后就学于北大历史系和政治系。1950年毕业留校任郑天挺先生的助教,并攻读他的研究生。后回广西大学任教,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广西地方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并撰写史学专著12种,发表史学和教学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太平天国史丛书》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太平天国人物》、《广西近代圩镇研究》、《广西通史》分别于1987年、1999年、2002年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51年至1952年参加广西土改并被广西土改工作委员会评为甲等功。1983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生产者。1989年被评为广西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1992年至今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0、黄冕堂
    87岁,著名明清史专家,1924年阴历四月生,湖南湘阴人。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山东省史学会副理事长。现仍任后两会顾问。曾短期从事隋唐史研究,后政治明清史。著有《明史管见》、《清史治要》和《朱元璋评传》三书,先后于1985、1990年和1998年由齐鲁书社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代表性论文有:《论唐代河北道的经济地位》,《山东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明帝国的建立与朱元璋》,《文史哲》1958年6期;《论明代后期的社会危机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背景》,《山东大学文科论文辑刊》1979年第1期;《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科学院编中华版《清史论丛》1984年第5辑等。1985年12月应邀参加香港大学等办的"国际明清史研讨会"。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证书。现拟撰《中国古代物价考及其他》。

    51、王仲殊
    86岁,著名历史学家,1925年10月出生,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50年北京大学毕业,大学学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亚洲史学会评议员。学术专长为中国汉唐考古学、日本考古学。1973年被秘鲁国立库斯科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1988年被聘为德国考古学研究院通讯院士。

    52、赵洛
    86岁,著名北京史研究专家,1925年生,安徽太湖人。北京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北京市出版机构,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辑有《北京古籍丛书》、《北京历史地图集》等。著作有《宝地》、《北京的故事》、《京城偶记》、《宝地宣南》、《诗人赵文楷》等。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弟弟。

    53、李洪林
    86岁,1925年生於遼寧,1946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曾任教於西北師範學院。1956年起,在中共中央從事理論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下放。1977年起,歷任中國歷史博物館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福建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主要著作有《理論風雲》、《四種主義在中國》等。曾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著名的文章《读书无禁区》,是令人尊敬的中国民主大老。

    54、王运熙
    85岁,著名学者、教授。1926年生,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2年后,历任复旦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共。专于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长于六朝、唐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主编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等。

    55、彦奇(彦老不幸于2010年2月24日去世)
    85岁,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著名政党史学家、民主党派史研究开创者、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彦奇同志开始在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党史组任教。1958年11月任历史系中国工人运动史教研室副主任,负责新课建设。1978年任党史系中国革命问题教研室主任。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荣誉教授称号并获金质奖章。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曾任首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系学科带头人、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等职。彦奇同志曾讲授“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等课程,培养了众多党史和民主党派史人才。

    四、经济学界(共27人,2010年去世1人)
    1、杨敬年
    103岁,1908年生,出生于湖南汨罗,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杨敬年1932年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1936年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45年在牛津大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PPE)研究三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10月,杨敬年满怀激情和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教至今,是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教授。曾任南开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国际经济学会、财政学会、外国经济学学会、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天津市政治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天津解放后,杨敬年奉命创办财政系,兼任系主任,聘请当时一流的财政专家为教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财政专门人才。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杨敬年仍坚持努力工作,翻译出版了《英国议会》(商务印书馆,1958年),《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三联书店,1962)等大量著作。1974年至1979年,他又承担了国务院组织的联合国文件中译工作,担任经济系和经济研究所所承担的每年三十万字任务的总审核,翻译质量受到了国务院的通告嘉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敬年著手研究发展经济学,他是全国最早在大学里讲授和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2、张培刚
    98岁,1913年7月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34年毕业后即被选送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1941年考取清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1年进入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于一年后转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学位;1943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哈佛期间,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深入学习和研究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1946年张培刚回国,担任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7年,他的博士论文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并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张老也成为目前为止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人(资料截至2009年),该文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以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为主题的专著,并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上提出许多独到而精辟合理的观点,后该文被收入《哈佛经济丛书》,这本书使他斐声于西文经济学界,也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早从历史上和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探讨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再次回国,继续在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系主任;1953年调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建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基建办公室主任;文革结束后,张培刚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成立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并总结出版了《新发展经济学》,1998年,在其带领下,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获得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点,85岁的张培刚成为博士生导师。

    3、朱绍文
    96岁,1915年1月26日出生。在上海念完高中后,1934年赴日留学。193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41年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毕业;1945年从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毕业。1946年,任上海沪江大学城中商学院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思想史教授。195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专门委员。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后,历任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1989年,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1990年起,兼任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班客座教授。1992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值得一提的是,朱绍文教授当年指导的博士生樊纲、左大培现在也都是博士生导师了。朱绍文教授现在还是全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日本学会顾问,全国日本经济学会顾问,并担任过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届、七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等。

    4、黄德鸿
    95岁,1916年生,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创始人,广东阳江人.1942年,在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8年应聘为中山大学副教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在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的社会学系,工业经济系,经济系,企业管理系任副教授,教授,并兼任教研室主任和系副主任等职务.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管理学纲要》等。

    5、吴承明
    94岁,1917年生于河北滦县。1934年入学清华大学经济系。是北平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参与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秋被迫离校,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复学。1940年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并任《新蜀报》主笔和《经济日报》编辑等职务。1943年冬,吴承明先生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以优异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贝塔?西格马?伽马”荣誉学会会员。1946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S.Kuznets)受聘任中国政府资源委员会顾问,吴承明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回国,到该会经济研究处任专门委员。1947年初,改任上海中央信托局襄理,并兼任交通大学、东吴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中央外资企业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任职。195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至今。并曾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特邀顾问等职。又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讲学。2006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称号。

    6、汪敬虞
    94岁,1917年7月20日出生于湖北.1937年毕业于河南开封济汴中学,同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同年进入中央研究员社会研究所读研究生.1946年1月任助理研究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5年任副研究员.1979年任研究员,1986年8月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88年—199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两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9年1月退休.汪敬虞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汪敬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等.

    7、顾应昌
    93岁,1918年生,现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中研院院士,学历: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哲学博士,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硕士,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士,经历:中国驻远东代表团技术顾问,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经济学访问教授。

    8、陶大镛(陶老不幸于2010年4月18日去世)
    93岁,1918年生,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曾名大古、石人。经济学家。上海市人。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曾任中山大学讲师、广西大学副教授、四川大学教授。1946年至1948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伦敦大学进修。后任香港《文汇报》经济周刊主编。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新建设》月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四届中央委员,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北京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机关刊物《群言》编辑委员会认行。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战后东欧的经济改造》、《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等。

    9、易庭源
    92岁,1919年生,著名会计学家,男,湖南汨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1944年从湖南国立商学院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83年晋升教授,曾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兼任湖北省成本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会计学会及湖北省建设会计学会等学会的顾问。易庭源教授主要从事成本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会计学人才。在40年代中期把德国巴比的资本循环说和日本太田哲三的从平衡表与损益表双重计算损益的观点结合起来,以水槽为比喻说明借贷复式记账原理;50年代初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发展为资金运动论;80年代中期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的精华,再发展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论。50多年来,对记账方法、记账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指标、账表制度等方面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进行过较系统的探讨。出版专著与教材10部,发表论文152篇,其中15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著作奖。创立了“资金运动会计理论”和“利润分块理论”,全面革新会计学,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盛誉。以百家讲坛《品三国》成名,有“学术超男”之称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是其长子。

    10、胡代光
    92岁,男,四川省新县人,1919午生,中共党员,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研究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47—1949年任湖南大学经济系讲师。1950—1952年任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经济委员会科长。1953年调北京大学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和经济学院院长等职。1988—1993午任第七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导、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11、冯兰瑞
    91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20年生于贵阳。抗日战争前夕投身革命,1938年入党,1940年到延安。解放后任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哈尔滨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1956年毕业于中央高级党校。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出版《论中国劳动力市场》等专著、教科书和论文集十一部。冯兰瑞是李昌先生的夫人,也是一位民主斗士,89年后因为曾任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经济学周报〉的第一任社长而受到调查。

    12、谭崇台
    91岁,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授、博导,1920年6月生,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家。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7获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48年回校任教。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被认为是将西方发展经济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建构,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校长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武汉大学学报》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美经济学交流委会员中方委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会领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顾问,对外经贸大学荣誉教授,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专著《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先后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被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帕金斯(D. Perkins)评价为“一本标准教科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3、葛家澍
    90岁,1921年2月3日生,著名会计学家。江苏兴化人。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经济系副主任、经济学院院长。是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组)第一、二届成员、中国财务会计咨询公司董事。在会计学领域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60年代他创建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价值运动)的理论,被称为资金运动学派。他与李儒训合作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是中国第一本此方面的统编教材。80年代,研究并介绍了西方财务会计理论。1981年提出“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思想体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著有《会计学原理》、《会计基础知识》、《借贷记帐法》、《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与经济效果》、《通货膨胀会计》、《会计学导论》等。

    14、张熏华
    90岁,1921年12月生,江西九江人,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环境经济中心名誉主任。1945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1962~1984年任该系主任。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15、陈文蔚
    90岁,1921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玛瑞塔学院(Marietta)经济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成员。曾获“海外中山学会”授予的“学贯中西” 奖牌、“全美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的美国荣誉金奖章。2005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四届杰出校友。

    16、邓子基
    88岁,1923年生,教授。福建沙县人。著名财政家,教育家,经济学家。1947年毕业于政治大学经济系。1949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2年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0年入党。历任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专于社会主义财政理论。著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国家公债》,合著《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主编《社会主义财政学》、《财政与信贷》。

    17、刘国光
    88岁,1923年生,江苏南京人。经济学家。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研究员、教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1955年获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副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2年,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1982年至1993年任社科院副院长,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8、常勋
    87岁,1924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厦门大学会计学教授。常勋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老一辈会计学家,是我国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知名的注册会计师。享受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津贴。1948年1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大学肄业期间至解放前,曾兼任新闻编辑和翻译工作多年。1952年调山东财经学院会计系任教员,1953年又调厦门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今,并长期兼任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还担任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国家会计学院顾问、中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计准则中文翻译审核组专家、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等职。常教授半生坎坷,遭受了21年多的不公正待遇。1958年因左倾路线迫害被迫离校,至1976年才重返厦门大学,在经济学院资料室任《经济资料译丛》的专职翻译和编辑。1980年,他的历史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并重返讲坛,后历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国际会计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至1998年,担任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师。他还历任民革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委,第十届顾问,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福建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顾问等职,并任中国成本研究会第二届理事,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至今。

    19、陈宝森
    87岁,1924生于北京;1943年至1946年5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科并毕业。曾在华东局的财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担任过财政干部学校的教学及管理。1956年调入国家财政部的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调社科院美国所做美国经济问题的专门研究,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顾问、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学术专长为美国经济。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20、樊亢
    87岁,1924年生,女。经济学家。河南汲县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48年入党。曾任华北大学教师。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主任、苏联东欧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世界经济学会理事,美国经济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苏联经济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著有《苏联经济史》,主编有《外国经济史》(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资本主义兴衰史》等。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21、范家骧
    87岁,1924年生,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195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毕业。曾赴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访问学者,获第一届陈岱孙经济学术奖一等奖。出版专著、合著10余本。代表著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说》、《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理论》等。主编《中国经济百科全书》,译校《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辞典》。曾任《经济科学》编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评委。

    22、卫兴华
    86岁,1925年10月出生于山西五台县善文村,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市邓XIAO平理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学报总编辑、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分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成员。发表论文、文章。70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著作(含主编、合著)40余本。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25项。

    23、刘诗白
    86岁,著名经济学家,男,汉族,生于1925年,四川万县人,中共党员。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社联副主席,理论刊物《经济学家》主编。刘诗白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6年9月-1951年9月在四川大学经济系任助教、讲师,1951年10月在四川财经学院任讲师,1962年任付教授,1980年任教授、付院长,1984年任博士导师,1985年2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经济学分组)委员,1985-1991年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91年任名誉校长,全国人大第七届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1996年第四次会议增补为常委。

    24、黄达
    86岁,1925年2月22日生,是中国经济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他就学于华北联合大学,1991年11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25、熊性美
    85岁,1926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学科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他在教学、科研、国家参政议政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位颇受尊敬的民主人士、资深学者和深受爱戴的老师。熊性美教授生于北平,祖籍江西丰城。1950年毕业于湖北武昌华中大学经济系,同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52年毕业后留校,先是在南开大学金融系和经济系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担任讲师。1958年转入经济研究所,1977后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84年担任经济研究所所长。1987年成立国际经济研究所后,熊性美教授一直担任执行所长和所长至1997年。他曾历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天津市民进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会经济学科组专家委员、中美经济教育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国际贸易学会顾问等职务。他还多次被南开大学和天津市评为优秀教师。

    26、王珏
    85岁,著名经济学家,原名邹绍臣,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26年5月4日生。原籍辽宁省辽中县。中共党员。1945年9月参加革命,11月参加中共。历任:辽宁省辽中县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队长、农村工作团副团长、五区区委书记、武工队长;临江县九、五、一区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宣传部长、上海锅炉厂党委副书记。1950年7月组织推荐考入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后改为中共中央党校)。1953年底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授。历任行政职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后改为部)室务委员、副主任、主任(正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市场经济报社社长等。

    27、林凌
    85岁,1926年出生,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著述、主编、与他人合作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论》、《四川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三线生产布局研究 》、《林凌选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等。 曾两度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两份研究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研究报告奖 ,一篇研究报告获蒋一苇学术基金奖,并多次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十大英才,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五、法学界(共16人,2010年去世 人)
    1、芮沐
    103岁,1908年生,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80年入党。1930年毕业于震旦大学文科。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35年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政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池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济法研究会、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欧中法池协会中国法常设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民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2、钱国成
    99岁,1912年生,字君立,江苏武进人。中央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毕业,高等KAO试司法官KAO试及格。曾任上海地方法院候补推事、军事委员会总监部军法官等职。1945年转任台湾高等法院庭长。1946年赴台湾接收台湾高等法院民刑审判业务。1955年转任行政法院评事。1958年任庭长。1970年调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1972年起出任"最高法院"院长。1987年卸任。著有《破产法要义》、《民法判解研究》等。

    3、姚瑞光
    92岁,1919年11月25日生,广西蒙山县人,台湾法律学者,中华民国前司法院大法官。姚瑞光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法律系,高等KAO试司法官KAO试及格。1947年任台湾新竹地方法院推事(法官),次年(1948年)擢升为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推事,其后累迁台湾高等法院推事、庭长,最高法院推事、庭长等职。1976年,出任中华民国第四届大法官,1985年TUI职。在学术方面,姚瑞光公余亦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讲授民事诉讼法课程,其民事诉讼法在台湾自成一家之言;除此之外,姚瑞光的民法物权领域之造诣亦颇为深厚。

    4、高文彬
    89岁,男,1922年生,东京大审判全程见证者,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1946年5月,作为远东军事法庭的翻译派往东京,后任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秘书,直到1948年8月检察方工作结束回国。现为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律系教授。

    5、李福善
    89岁,大紫荆勋贤(Simon Li Fook-sean),1922年生,香港东亚银行董事。出生于祖藉广东鹤山,香港法律界人士,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福善的父亲是李冠春,李佩材家族成员,家族经营船务、地产等生意著名。李福善早年肄业于香港大学。战后负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律。一九五零年获颁法学士。1951年在林肯法学院取得英国大律师执业资格。1953年返港执业,曾任香港ZHENG府检察官、裁判司、香港地方法院法官、香港最高法院法官、香港最高法院上诉庭按察司、上诉庭副庭长等要职。1997年前,与董建华竞争香港特首之位,之后获董建华颁发大紫荆勋章。

    6、沈宗灵
    88岁,著名法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23年生于杭州,长期居住在上海。父亲是一个商人。抗日战争期间,先生家住上海租界。当时上海租界有两个,先住在公共租界,后搬至法租界。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先生完成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习。 1942年,沈先生中学毕业,进入光华大学,攻读政治学。一年后转入复旦大学法律系。1946年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人文科硕士学位。先后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执教。曾任北大法律系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比较法—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家会总干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总干事,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学会中国分会第一任主席。现任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季员会特邀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比较法科学院联系成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法理学和比较法学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美国政治制度》(1980)、《比较法总论》(1987,获首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现代西方法理学》(1992,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比较法研究》(1998,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等,另有学术论文、教材及译著多种。一些论文被译为英、日、葡文发表。

    7、史锡恩
    88岁,1923年2月15日生,山东省定陶县人。1944年以高分考取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司法组。1948年6月在南京毕业,经司法官KAO试及格年底分发至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实习一年后,先后历任屏东、台北地方法院检察官,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推事兼办台湾高等法院检察官事务,台湾高等法院推事,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及台湾高等法院民刑事庭长。1968年10月后历任彰化地方法院和高雄地方法院的首席检察官,桃园地方法院院长。1976年10月任台湾最高法院推事兼书记官长。于1967年及1972年两度获特优人员嘉奖并颁发荣誉纪念章。于1985年10月以绩优而被提名为台湾大法官,并获台湾监察院高票同意,出任台湾司法院第五届大法官。至1996年12月TUI休。1997年3月史锡恩开始执行律师业务,并兼任台湾内政部、侨务委员会法规会委员及台湾大学医院、育达学院等机关学校之法律顾问。捐助成立财团法人"恩惠文教基金会",1965年起史锡恩先后在成功、中兴、中央警察、高雄师范、辅仁、中原、文化、实践等多所大学兼任教授,讲授宪法、民法、刑法、民刑事诉讼法等课程,并在司法官训练所担任讲座,讲授实务课程。自1976年起,还连续10余年担任台湾KAO试院高等KAO试及司法官、警察人员等各种特种KAO试典试委员,并编著出版有《中国宪法论》、《中国刑法论》及《中国刑事诉讼法论》等专著。

    8、梁西
    87岁,国际组织法专家,1924年生,湖南安化人。1953-1982年执教于北京大学。从1983年起执教于武汉大学,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兼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武大文献信息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兼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法律顾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顾问。梁先生是我国50年代大学教师中最早的兼职律师之一,曾多次出席最高人民法院与北京市法院重大涉外案件的庭审。1955年5月最高法院开庭审理"卡麦隆(L.W.Cameron)驾驶美机侵入中国领空"一案,他接受委托担任被告律师。此案在中美关系史上关系重大,举世瞩目。

    9、孙国华
    86岁,1925年生,河北阳原人,当代著名法学家。1946年在北平汇文中学毕业后入朝阳学院司法组学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50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第一期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社会主义法理论、法社会学、比较法学、苏联(俄罗斯)法的一般理论。讲授过国家与法的理论、政治思想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苏联法的一般理论等10多门课程。80年代以来,曾先后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以上干部和部分省市领导班子讲授法制课。50年代中后期开始指导研究生,1985年成为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已经指导博士生数十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法官学院、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师大、陕西省委党校、新JIANG大学、新JIANG财经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或客座教授。兼任朝阳大学校友会会长,朝阳法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法学学科规划小组成员,是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高级讲师。

    10、杨与龄
    86岁,1925年12月13日生,四川綦江县人,台湾法律学者,中华民国前司法院大法官。杨与龄系政治大学法律系、革命实践研究院及国防研究院毕业。1950年,于司法官KAO试以第一名的成绩及格;其后历任法院推事(法官)、庭长,最高至最高法院推事之职。后又曾任司法行政部民事司司长一职。1976年起担任中华民国第四届大法官;1985年连任;1994年任满。在学术方面,自1963年起,曾于逢甲大学、中国医药学院、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铭传大学、政治作战学校及中央警察大学等校兼任副教授、教授之职。杨与龄亦因其民事法之专长,先后被延揽为台湾的民法、民事诉讼法、强制执行法及破产法之修正委员会委员。就台湾民事执行之领域而言,其见解有一定之权威地位,至2006年为止,杨与龄仍在拟具债务清理机制相关法规,为台湾因信用卡卡债所生的“卡奴”问题,提供宝贵意见。

    11、郑健才
    86岁,1925年1月14日生,福建古田县人,台湾法律学者,中华民国前司法院大法官。郑健才系国防研究院毕业。1951年台湾之人事行政人员KAO试及1954年之司法官KAO试均以第一名的成绩及格,考取后者以后入司法官训练所第1期受训;1956年结训后,历任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推事(法官)、庭长等职,期间曾一度转任司法行政部人事处处长一职,并担任司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律师惩戒覆议委员会委员及其他诸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5年,与张承韬二人以最高法院庭长之职转任中华民国第五届大法官,创下先例;1994年任满。2004年,曾被亲民党推荐为三一九枪击事件ZHEN相调查特别委员会委员。在学术方面,郑健才亦曾于大学兼授法律系课程。与已故的司法院大法官杨建华 、最高法院院长王甲乙于司法官训练所同期受训,又同为苦学典范,三人合著有《民事诉讼法新论》一书,而博得三鼎甲、三剑客的美名。

    12、吴祖谋
    85岁,著名法学家,教授。1926年生。江苏六合人。1950年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理研究班肄业。1950年起,历任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研究会干事,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法理法史研究会会长,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主编高等学校统编教材《法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第1版,1991年第4版,第2版获河南省教委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KAO试教材《法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获全国1989年优秀图书奖)。著有《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86年,获河南省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1985年、1991年任中央电大法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并主编教材《法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1986年被评为全国电大优秀主讲教师。

    13、吴家麟
    85岁,著名宪法学家,新中国宪法学泰斗。教授。1926年生。福建福州人。1951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51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肄业,留校任教,1954年任讲师。1962年调至宁夏大学政史系,历任讲师、副教授、宁夏大学副校长、校长、教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法律逻辑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教学会理事,宁夏法学会名誉会长,宁夏高教学会名誉会长,宁夏写作学会会长,宁夏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1984年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著有《审案破案与逻辑》(法律出版社1982年)、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宪法学》(主编,群众出版社1983年)、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逻辑学》 (主编,群众出版社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宪法行政法分支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说理文概论》(合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9年担任中央电大宪法学课程主讲教师,并主编教材《宪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988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图书馆学基础》(合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图书馆藏书》(合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获北京大学文科优秀著作奖)。1985年任中央电大图书馆学概论课程主讲教师,主编教材《图书馆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

    14、马克昌
    85岁,1926年8月生,中国河南西华县人,法学家。马克昌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师从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研究。1952年,马克昌毕业后,返回武汉大学任教,担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并称为中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1977年,马克昌受委托担任文化大GE命主犯之一吴法宪的辩护人,1997年又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

    15、马汉宝
    85岁,1926年12月31日生,字襄武,安徽涡阳县人,生于湖北汉口(在今武汉市),台湾法律学者,中华民国前司法院大法官。其父马寿华曾任司法院秘书长、行政法院院长、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及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马汉宝小学在上海就读,因家住西方人群居之处,从小就习惯使用英语。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南洋中学、复旦高中,后尊父意入复旦大学法律系习法。1947年时,马汉宝自复旦大学肄业,随父母来台湾,入台湾大学法律系。1950年毕业时,因成绩为全级最佳,被校长傅斯年留为助教,后迭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主要教授宪法及国际私法等课程。1964年,马汉宝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1971年,受聘为位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其后在1981年至1982年间,亦曾应聘为奥地利科学院及维也纳大学法学部客座教授,并在西德慕尼黑大学及位在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讲学。1991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1993年,应聘为法国学术院讲座;1994年,应聘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1995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任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1999年,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国际私法及中西法哲学或思想比较为其所长。另外,1972年,马汉宝曾担任KAO试院KAO试委员一职,1982年被补提名为中华民国第四届大法官,同年就职,1985年连任,1994年退职。1984年至2002年间并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马汉宝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是圣公会教友,目前仍于台北圣约翰座堂担任圣工。

    16、史久镛
    85岁,1926年10月9日生,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法学家,目前为国际法院资深法官,曾于2003年至2006年出任国际法院院长。史久镛曾分别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1956至1958年间曾在中国多所大学院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担任教职,1984年受聘为外交学院教授。1980年起史久镛就在众多国际会议与组织中担任过中国ZHENG府的法律代表或顾问,曾参与过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1994年2月6日史久镛被选为国际法院法官,2003年连任,任期至2012年,并曾于2003年至2006年期间出任院长。2010年1月,史久镛提交了辞呈,将于5月28日提前TUI任法官。

    六、教育界(共227人,其中2010年去世6人)
    (一)、教育事业家(共18人,其中2010年去世3人)
     1、王越
    108岁,1903年生,广东兴宁人。1921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1930至1932年,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深造。1933年至1946年,在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和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1946年回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务长。1958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重新任副校长。曾任第一届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南楼诗抄》、《桑榆集》,合作英文著作《The age of free philosophical contention》,合作编写《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王越老教授是国内大学中目前唯一在世的“百岁校长”。1921年,考入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师从陶行知,从此开始与教育结下了八十多个春秋的不解缘分。1933年春,王越进入中山大学教育系任教。1958年秋,受陶铸委托组建暨南大学,并被任命为第一副校长。王老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到今天,是越发的淡泊,越发的致远。

    2、虞兆中
    96岁,1915年生,是一名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以及台湾通识教育的倡导人。江苏宜兴人。193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在大陆改名南京大学,1962年在台复校,工学院后来成为今东南大学)。毕业后在国民ZHENG府导淮委员会服务。1938年11月回中央大学任教。1947年到台湾大学任教;1957年至1965年任土木系主任,创立台湾大学第一个工学研究机构“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1972年至1979年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创立台湾第一个资讯系,增设造船系,建立造船、环境研究所、工业、地ZHEN研究中心,增设土木、机械博士班。1973年6月2日与陈宗文、戴之焌等教授,出任逢甲大学水利工程学系教育顾问委员会。197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77年发起创立中华民国力学学会。1981年出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198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长。主持台大期间,推行通才教育,规划开出自然科学大意、社会科学大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欣赏、艺术的接触、数学方法与推理、应用科技概念等课程,为教育界所重。在全台湾倡导通识教育,为台湾通识教育的先驱和倡导人。在台湾大学设立校园规划委员会,编制校园环境总规划。确立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校训和集校名、校训、椰树于一体的校徽。

    3、朱九思
    95岁,1916年生,中国大陆知名教育家。江苏扬州人。1929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后曾任《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缉、社长。1953年,与查谦等人创建华中工学院(1988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副院长。1979年,担任院党委书记、院长。1984年担任名誉院长。曾获日本广岛大学名誉博士。

    4、张宣
    95岁,1916年1月5日生,笔名羊角、牧笛,四川重庆人。1934年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1937年休学参加革命。1941年到延安,先后在西北党校、延安大学任教。1949年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副处长,1950年任西北民族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西北大学副教授,1982年重返西北民族学院,任院长、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擅书法,长于行书。

    5、黄焕秋(黄老不幸于2010年2月28日去世)
    95岁,1916年出生于惠州黄氏教育世家,父亲为惠城知名老校长黄植桢。他在中学读书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熏陶,向往革命。193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5年12月积极投身“12?9”爱国xue生yun动,参加中共领导的“突进社”,1937年10月入党。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在罗定和韶关(曲江)地区开展党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从事文教统战工作。1946年6月到香港参与筹办为党组织培养干部的达德学院,担任教员兼教务和党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黄焕秋历任中共香港工委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共香港工委群委书记,中共华南分局青年妇女工作组组长、青委书记,参与华南地区青年运动领导工作。建国初期任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华南团校校长等职。1953年8月起,黄焕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其间曾任暨南大学教务长、党委常委、副校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79年12月-1982年6月黄焕秋担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1979年12月-1982年8月任中山大学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1982年6月-1984年7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1984年7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92年3月离休。黄焕秋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华南地区青年团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6、王国秀(王老不幸于2010年4月21日去世)
    94岁,字冰樵,民国6年(1917年)出生,河南人,国立政治大学毕业。曾任三民主义青年团西安文化工作站主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政治部同上校秘书、沈阳中苏日报驻京特派员、中央青年部专员、台湾省议员兼教育小组召集人、勤益工专首任校长。前半生服务热忱,为民喉舌,成就卓越,饮誉议坛,素有「邮票议员」的美誉;后半生投身教育,以校为家,辛勤经营,无私奉献,捐校后并成立「财团法人张明王国秀文教基金会」担任董事长一职,继续推动文教事业,培育社会之栋梁。民国60年(1971年),王国秀女士时任台湾省议员,与其夫婿张明将军共同创办「私立勤益工业技艺专科学校」(勤益科大前身),民国81年,年事已高的他们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理念,将资产约40亿的学校无条件捐给国家,勤益因而改制国立,创下国内私人兴学捐校给政府的第一例。

    7、张希哲
    93岁,1918年11月13日生,广东省阳江县人,曾任广东中山日报社总主笔、广东省党部宣传科长、广州日报社长等,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1963年1月5日,接任逢甲工商学院第三任院长,创校初期,财政困窘,张院长于艰苦中建设逢甲。任职院长期间,校舍由两栋力霸式建筑,增加到十余栋大楼,学生由四百余人,增至九千六百余人,增购图书至九万余册,订定法令规章数十种,奠定了逢甲工商学院发展的基础。于1963年6月30日辞去院长职位,1988年推举为逢甲大学名誉副董事长迄今。

    8、张寰和
    93岁,1918年生,曾任乐益女中校长,原苏州市八初中(现景范中学)校长,乐益女中创办人张冀牅(吉友)之子,乐益女中创办于1921年,旧址在今体育馆前部,占地26亩。著名党人候绍裘、张闻天、匡亚明曾在此任教,并创办苏州第一个党支部。秦邦宪(博古)曾多次来校演讲。五卅运动时,乐益师生组织募捐、义演、支持工人运动。五卅路即是用乐益募捐款余款修建。1952年,乐益高中部并入苏州市一中。是合肥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六兄弟的五弟,张家四姐妹曾创办著名家庭刊物《水》,战乱时,《水》停刊,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86岁的二姐允和主持复刊,1999年,接力棒传到了张家小弟张寰和手上。张寰和当年还和哥哥张定和合作创作了歌曲《江南梦》(作词),流行一时。

    9、夏书章
    92岁,1919年生,江苏高邮人。原国立中央(今南京)大学法学士,美国哈佛大学立陶(今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全国行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顾问、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行政学新论》、《市政学引论》、《现代公共管理概论》和《〈孙子兵法〉与现代管理》等。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见证数十年风雨。他被誉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之父”,获“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10、潘懋元
    91岁,1920年8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其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进修。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顾问、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建人。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讲座》,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上、下),构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框架。他还创办并主持了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在多年的工作和研究生涯中,他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并于1999年获英国赫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1、胡鸿烈
    91岁,1920年生,浙江绍兴人。巴黎大学法学博士、英国大律师,曾任香港树仁学院校监,现任香港树仁大学校监。少时就读于省立绍兴中学、省立杭州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后任职国民党外交部亚西司、驻苏联塔什干总领事馆。1952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55年定居香港任执业大律师,历任香港联合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成员之一)董事、院长,香港市政局副主席、立法局非官守议员,香港房屋协会执行委员,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主席,香港革新会副主席。1971年与妻子钟期荣倾囊所有,创办了香港私立大专树仁学院在2006年新学年申请自我评审的资格(2007年2月14日正式更名为香港树仁大学)任校监。获太平绅士和DBE勋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多年来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扶助贫困地区办学,支持创办绍兴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并在绍兴一中、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职教中心设立了专项奖学金。2001年被绍兴市人民ZHENG府授予“绍兴市荣誉市民”称号。华侨大学董事。1998年曾获香港特区ZHENG府颁授的紫荆花奖。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8年获颁香港特区ZHENG府大紫荆勋章。
      
    12、钟期荣
    91岁,胡鸿烈的夫人,1920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抗战爆发不久,她考入国立武汉大学法律系。1944年,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夫妇二人青年SHI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1953年两人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筹资金创办树仁学院,钟期荣女士任校长,胡鸿烈任校监。35年来,钟期荣、胡鸿烈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13、宗凤鸣(宗老不幸于2010年1月7日去世)
    90岁,1921年生, 赵ZI阳的好友、曾任国家体改委研究所研究人员和体改委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因懂气功而成为九十年代唯一可以经常与赵见面的友人,近来出版了影响力巨大的《赵ZI阳软禁中的谈话》,此书的出版充满了磨难。

    14、汪广平
    90岁,1921年生,北平师范大学地学系毕业,台湾台中县私立明道中学前校长,台湾教育家。民国44年(1955年)接掌台中市市立一中(居仁国中前身)校长一职,积极改革市中校务;先调整师资,严格破除全校教职员因循苟且的懒散心态,并努力任用好师资,勒令恶行重大学生退学,因此养成严谨校风。民国58年(1969年9月)接办已经招不到新生的武训中学,并改名为“明道中学”;经过大刀阔斧的整顿,以及勤谨学风及人文精神的灌注,终于获得了教育界及各方家长的肯定,渐渐吸引中部地区的学生前往就读。目前,明道中学已经扩增为拥有500多人的教育行政团队,以及7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学校,包含国中部、高中部、综合高中部、进修学校。民国65年(1976年3月)创办“明道文艺”,这是一本台湾唯一由中学专为青年学子创办的文学性质刊物,曾七度获得行政院新闻局优良刊物金鼎奖的肯定。民国90年(2001年)创办“明道管理学院”,座落于彰化县埤头乡,并于民国96年(2007年)通过改制为明道大学。

    15、王广亚
    89岁,1922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巩义市,育达教育文化事业机构创办人兼总裁,日本亚细亚大学经济系毕业,美国联合大学荣誉教育学博士、韩国清州大学名誉经营学博士。王广亚于1947年前往台湾,取义“育才达人”于台湾创设台北育达高职,后来陆续创办台湾桃园育达高中、台湾台北点点幼稚园、内蒙古经贸外语学院、河南郑州升达大学、北京育达高职、台湾苗栗育达商业科技大学、河南巩义成功学院。王广亚曾担任中华民国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任期1970年~1995年),期间推动了“私立学校教职员保险条例”与“私立学校法第五十五条”之修正案,以保障私校教职员权益。王广亚因此荣获“李国鼎管理奖章”,“第一届私校十大杰出教育事业家”等荣誉。

    16、谢韬
    88岁,1923年生(一说为1921年生),教授。四川自贡人。194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社会学系。1946年入党。曾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延安新华总社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副院长。撰有《论墨子哲学思想》、《西藏宗教问题史略》等论文。去年因在炎黄春秋杂志发表有关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名声大噪,著名学者谢小庆的父亲。

    17、马临
    86岁,著名生物化学家,1925年2月8日出生。香港皇英书院、华西大学理事学士,英国里兹大学生化系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黑兹圣詹姆斯医学院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澳门东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董事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18、吴康民
    85岁,大紫荆勋贤,1926年生,出生在广东省惠来县,1947年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后赴香港培侨中学任教,1958年担任该校校长,至1985年专任校监,1997年任校董会董事长。2005年担任管辖培侨中学、培侨小学及培侨书院的培侨教育机构董事会主席。1975年起任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及九届全国人大香港代表团团长,前后长达33年。1992年任港事顾问,1993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1995年底被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6年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1997年7月1日,被委任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再度连任。1998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二)、教授、教师(共9人,2010年去世3人)
    1、杨霞华
    96岁,1915年生,钱谷融先生的夫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退休教授,一个真诚的人,她一辈子从不说假话。杨霞华毕业于浙江大学,1943年到重庆交大教学。1946年,她和钱先生双双取道西北公路回上海。一路上,与同伴们一起坐牛车,翻秦岭,互相照顾,早已发芽的爱情种子不断抽枝长叶。钱先生说,我就欣赏她的天真无邪。如今,两人依然恩爱如初。一双儿女都在美国。ER子获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后留在该地教钢琴课。女儿获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现在芝加哥一家大公司工作。

    2、吕型伟
    93岁,1918年生,浙江新昌人。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曾任上海省吾中学教师、教务主任。1949年入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论。撰有《科技发展使传统教育面临重大改革》、《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等论文。

    3、李佩
    93岁,1918年生,1937年毕业于贝满(Bridgeman)女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抗日炮火中同赴国难, 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李佩老师随校南迁,于1938—1941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学习,并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毕业之后,在位于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为改善当时中国工人生活条件做出了许多贡献。其后赴美于1947年在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社会学。次年,与同是来自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结婚。195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应康奈尔大学邀请给美国学生上中文课,这个经历,也是李佩老师后来教书育人的开端。1956年10月,李佩老师与丈夫郭永怀放弃在国外已有的安逸生活,毅然举家回国。1961年—1966年,李佩老师在当时的位于北京玉泉路的中国科大教授英文,开始了与英语教学的不解之缘。文革时期,李佩老师随科大南迁合肥,饱受造反派不公正对待,期间仍然坚持为科大最早两期出国人员培训班教授英文。1976年,李佩老师平反,调回北京。稍后,出任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北京)外语教研室负责人。在文革之后人才损失殆尽的困难境地中,李佩白手起家,培养人才,在中国开创了应用语言学,并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她为中国科大、中科院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一直到八十高龄,她仍然活跃在外语教学讲台上。

    4、张蓀芬(张老不幸于2010年4月24日去世)
    1918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1940年燕京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只身奔赴抗日前线,加入在贵州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从医抗战,并在那里与国际援华医疗队的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相识并结婚。抗日战争胜利后,她随丈夫甘扬道来到了保加利亚。上世纪50年代,她协助中国老师朱德熙开创了保加利亚的汉语教学事业,编撰了最早的保汉词典以及汉语教科书等。2004年,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授予张荪芬女士教育战线最高荣誉——蓝带勋章,以表彰她在汉语语言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晚年的张蓀芬女士一直关心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统一事业,是当地华侨华人非常爱戴和尊敬的一位老人。张蓀芬女士的丈夫甘扬道先生2004年去世。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他当年参加援华医疗队的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5、张斌
    91岁,1920年1月21日生,湖南长沙人。1943年毕业于国立师范学院。长期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曾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现为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并兼任上海市语文学会顾问、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语文》编委、《修辞学习》杂志顾问等。20世纪50年代,曾以笔名文炼和胡裕树(笔名胡附)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参与词类问题的讨论。并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探索》、《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语法教学》、《处所、时间和方位》等著作。

    6、霍懋征(霍老不幸于2010年2月11日去世)
    90岁,女,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之后,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

    7、安瑞凤(安老不幸于2010年4月9日去世)
    86岁,1924年生,教授。直隶(今河北)乐亭人。1947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1981年加入中共。曾在北洋大学任教。建国后,历任天津大学讲师,天津纺织工学院副教授、教授、纺织工程系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纺织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纺织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纺织材料性能方面深有研究。撰有论文《纱条极限不匀率公式的探讨》、《纺织纤维的摩擦特性》,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合编《纺织材料学》。

    8、薄冰
    90岁,1921年12月生,男,汉族,山西应县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担任英语教学工作,1949年至1950年间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部任教至今,为低年级和高年级教授英语实践课,于1992年起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薄冰教授长期从事英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对英汉翻译亦有较深造诣,近年来致力于英语咨询方面的工作,现主持《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和《大学英语》等刊物的咨询专栏.主要著作有《英语语法手册》(主编)、《高级英语语法》(主编)、《英语文法手册》(合编)、《英语时态详解》、《英语名词的数》、《英语冠词的用法》、《英语语法札记》(1~5集,已出或即出)等。

    9、彭蒙惠
    85岁,原名多丽丝?布鲁尔姆,Doris Brougham,1926年生,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是一位基督教宣教士及教育家。1948年,彭蒙惠抵达中国上海,1951年,来到台湾花莲传教,担任台湾圣书学校教授(至1956年止)。1953年至1957年,担任花莲高中英文教师。1963年至1973年,担任国立艺专管乐教授。1973年至1983年,担任三军大学军官英文班教授。1976年至1982年,担任中华航空公司空服人员英语进修班指导老师。1977年,主持英语电视教学节目《世界英语》。1977年至1994年,担任实践家专客座教授。1978年,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军官外语学校教授。1980年至1985年,担任台北市政府高级主管英文班教授。1994年,彭蒙惠设立“彭蒙惠教育奖学金”。1960年4月,彭蒙惠与李恩祺夫妇(Leland & Dorothy Haggerty)及唐主谦牧师夫妇共同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创办中华救世广播团(Overseas Radio Inc.),也就是今日的救世传播协会(ORTV;Overseas Radio & Television Inc.)的前身。1962年,彭蒙惠创办英语教学杂志《空中英语文摘》,并且开始了广播英语教学。由于彭蒙惠对于台湾英语教育的贡献,1996年,彭蒙惠荣获85年度台北市荣誉市民奖。2002年,彭蒙惠获得中华民国总统颁赠“紫色大绶景星勋章”,并成为首批获得中华民国外侨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2010年3月20日,彭蒙惠获得周大观文教基金会颁赠第13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

    七、新闻出版界(共88人,2010年去世5人)
    1、李育中
    100岁,1911年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童年在港、澳和南洋度过,接受殖民教育。精通英文、葡文、法文等多种外国文字。1933年将海明威的代表作《诀别武器》(今译《永别了,武器》)翻译成中文,是我国最早的译本。1938年回国参加抗日,先后经历四大撤退。后随杜聿明第五军入缅远征,担任其英文秘书兼战地记者,败退滇缅路,作报告文学《缅甸远征记》。战后回广州仍当记者,并创办《电影论坛杂志》。撰写了大批电影评论,并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电影座谈会。1953年调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兼教中国文学和美术。李育中一生中创造了多项第一,其中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第一个将李敖介绍到大陆来的人……

    2、唐瑜
    99岁,唐瑜别名阿朗,1912年生人。二流堂堂主,著名报人、作家、实业家、爱国华侨。三十年代在上海,曾主编《电影新地》《银座》《电影艺术周刊》《中国电影日报》《小小画报》《联华画报》《民族呼声》《早报》等。并以“二流堂堂主”的“称号”而闻名。80年代以后他和家人曾旅居香港地区、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这一时期他多有著作发表。现在他与夫人居住在北京,安度晚年。他的《二流堂记事》被我誉为年度好书。

    3、李子诵
    99岁,1912年生,原名李颂。广东顺德人。1927年在广州参加新闻工作,先后任校对、编辑,《大公报》粤南版编辑主任,韶关《建国日报》编辑主任,广州《建国日报》总编辑,香港《华侨日报》、《华商报》编辑。1949年任广州《联合报》总编辑。1951年后,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社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六、七届中央常务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4、车辐
    97岁,1914年生,成都人。一代奇人,1930年代开始从事文艺写作,职业记者。先后出任《星芒报》、《民声报》、《四川时报》、《人物杂志》、《华西晚报》等报刊记者、编辑。著有散文集《采访人生》、小说《锦城旧事》等。四川烹饪学会理事,人称“饮食菩萨”。车辐先生40年代就是成都名记者,时称“车大侠”。车辐善吃、懂吃,且身经各种场面,广交三教九流,广识士夫名流,与张大千、谢无量、李(吉力)人诸先生游,又如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同饮食,于是车辐之美食,兼得士大夫之上流品位与下层社会之苦食。除精于食,复博闻强识于四川的文化、民情、风俗与政事,是以四川的文化名流。

    5、邹晓青
    97岁,1914年生,江苏苏州人。1938年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入党。曾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部队生活》报编辑室负责人,《东北日报》时事部部长、副总编辑。1952年后,历任东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非洲部副主任、国际部主任、副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6、李侠文(李老不幸于2010年1月16日去世)
    97岁,爱国报人、大公报名誉董事长、前总编辑。1914年出生于广东中山,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修读国际政治经济;1938年在香港加入大公报,先后在香港、桂林、重庆、上海等馆工作,历任翻译、编辑主任、社评委员等职;1948年来港参与复刊大公报,并任职总编辑,1988年出任大公报董事长。李侠文年轻时便投身爱国新闻事业,在大公报服务的半个世纪中,不论环境如何困难复杂,爱国立场始终不变,为宣传祖国建设成就、团结香港各界人士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侠文学养深厚,爱憎分明,笔下千钧而又文采斐然,素为香港传媒界所敬重。李侠文曾任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7、赵家欣
    96岁,福建厦门人。1915年生。民盟成员。中学学历。1935年后历任厦门《星光日报》记者,香港《星岛日报》特派记者,上饶《前线通讯社》编辑主任,永安《现代青年》月刊主编,福建省ZHENG府编译室编辑,福建时报社总编辑、社长,《新闽日报》总编辑。民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民盟福州市委会名誉主委,福建省文联第一、二届委员,省作协第二、三届理事及顾问,福州市文联名誉主席,福建省政协一至七届委员、常委,省记协荣誉理事。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特写集《今日的厦门》、《沦陷区的故事》,散文集《风雨故人情》、《雨丝集》、《历史的情思》、《走笔写人生》、《无尽情思逐逝波》、《永久的思念》等。1995年获中国作协抗战时期老作家铜匾,2005年荣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杂文、散文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奖项。

    8、于友
    95岁,1916年生,浙江湖州市人。1935年考入上海《立报》当练习生。1938年参加国际新闻社,任战地记者。1941年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记者。1942年任湖南衡阳《大刚报》评论员。1943~1948年任美国新闻处翻译。1949~1959年任北京《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编委。1980~1985年任英文《中国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任《群言》杂志主编。 著作有《胡愈之传》、《记者生涯缤纷录》、《名记者的脚印》;还有《胡愈之》和《刘尊棋》两本评传。翻译的外文著作有《美国内幕》、《一千个美国人》、《反苏大阴谋》等。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9、甘惜分
    95岁,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21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春入党,先后在八路军一二○师政治部和晋西党校担任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日本投降后,调任新华社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副教授,1958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该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特聘教授。著有《新闻理论基础》、《新闻论争三十年》等,主编《新闻学大辞典》。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10、陈春森
    95岁,笔名黎阳。1916年12月生,河北曲阳人。1938年参加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和根据地党委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创刊时期的编辑工作,1939年6月入党。离休前,任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并担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11、王仿子
    95岁,1916年生,中国出版家。 原名王健行。1916年10月16日生于江苏青浦。1938年入党。先后在长沙世界语协会,衡阳、桂林、上海、香港生活书店和桂林《救亡日报》工作。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后,参加东江抗日人民游击队,在《挺进报》工作。1949年 6月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工作,任印制科长兼宣传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出版社经理室主任,中央人民ZHENG府出版总署计划科长、出版科长和出版处长。1960年任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1963年成立中国印刷公司时兼任经理。1975年任文物出版社社长。1979年率先开展对外合作出版工作,出版了《中国博物馆》、《中国石窟》等大型文物图册。1980年被选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主编《中国印刷》杂志,筹划创刊《中国印刷年鉴》。1982年被聘任为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83~1986年被选为第一、二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他是第五届韬奋奖获得者。

    12、司徒丙鹤(司徒老先生不幸于2010年4月7日去世)
    95岁,原名司徒其昌、别名司徒侃文,1916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九?一八”事变后,在武汉与热血青年组成“友联社”,宣传团结抗日。1933年—1934年间投奔十九路军参加福建事变的反蒋斗争,失败后返乡办报,1936年远走朝鲜。1938年回国后,在半游击区办报,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前锋日报》、《星岛日报》、《华商报》等工作,与人合办过《开平华侨月刊》、《好消息》等报刊。抗战胜利后,他在广州《前锋日报》当记者,1948—1949年间,司徒丙鹤为爱国侨领司徒美堂先生回GUI中国做了大量工作,曾受到毛ze东主席的接见,并陪同司徒美堂先生在天AN门城楼,亲历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时刻。新中国建立后,司徒丙鹤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联络秘书、中央侨委会研究员、广州《新商晚报》社长、中国新闻社通讯组长和司徒美堂秘书等职务。1956年—1960年间担任全国侨联联络部副部长,北京侨联秘书长;后调中央接侨委员会,任行政处派驻广州处长。1973年至1979年在山东临沂郯南劳动大学校任副校长,1983年离休。此前此后,在中国新闻社从事专稿专栏写作,写出不少在海外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社事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司徒丙鹤先生为正面宣传新中国付出了许多心血,他曾编著许多文集,如:《祖国与华侨》、《京华感旧录》(五卷)、《北京政坛见闻录》、《美加纪行》、《东风楼杂记》、《从牛棚到干校》、《“九?一八”六十周年感怀》、《爱国主义与现代化》、《回忆司徒美堂老人》等书籍。他协助中国致公党编辑了《司徒美堂文集》一书。

    13、黎丁
    94岁,1917年生,著名老报人,原名黄恢复,曾名禇平,福建泉州人。曾在职业中学求学,当过小学教师、报社记者、编辑。抗战时期在桂林当过出版社和通讯社编辑、书店店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报社编辑、总编辑。建国后在北京国际书店任职。1953年起编辑《光明日报》的《东风》、《图书评论》、《读书》等副刊。写有不少杂文。1979年后在香港《文汇报》发表“姜牙子补白”专栏文章,《美洲华侨日报》全部转载。曾有散文集《故人》、杂文集《怒向集》、《诗书情缘》等。与多位文化名人熟识,文化界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活字典”。酷爱游泳,尤喜冬泳。

    14、许法新
    94岁,1917年出生,笔名莫若、赫双林。天津人。1941年肄业于贵阳大夏大学社会学系。1938年后历任《贵州日报》采访部主任,昆明《朝报》、云南《平民日报》编辑部主任,《新观察》杂志编辑,北京市女子第八中学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香港《文汇报》专栏作家,《新观察》编辑组组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俗文学丛书》主编,编审。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闲话北平》、《黔西行》、《怀来新志》(合作)、《故乡与亲人》(合作)、《光辉的历程》、《教师随笔》、《FENG火姚家河》(文选)、《京剧?净行三绝》、《〈三岔口〉新旧之争》、《人民代表马寅初》等。1987年获中国作协文学编辑荣誉证书。

    15、章文龙
    94岁,笔名章长石,1917年生,安徽萧县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1939年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历任文学组组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事,《晋察冀画报》编辑、编辑科长,晋察冀军区《战友》杂志编辑组长、主编,北京军区《战友》杂志副主编,主编,总政治部《解放军战士》杂志副总编,《解放军报》文艺部副主编、主编。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栽柳集》、《寻草集》(合集),杂文评论集《树下拾掇》等。《元宵》获抗敌青年团文艺创作头奖,《粪车》获1942年晋察冀军区部队文艺创作奖。

    16、李普
    93岁,1918生于湖南省涟源,又一位党内民主大老,1937年从长沙广雅中学高中毕业,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从事救亡运动。1938年入党,1953年起,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1972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后,历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已出版的书有《记者甘苦谈》,新闻作品集《光荣归于民主》、《开国前后的信息》、《风雨鸡鸣集》。

    17、安岗
    93岁,1918年生,天津人。原名正元,笔名郑远。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入党。曾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前线总分社社长兼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先后负责创办《市场报》和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贸易消息》、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动向》等。著有《安岗新闻通讯集》、《新闻论集》等。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18、程光锐
    93岁,1918年生,笔名程边、徐流。江苏睢宁人。中共党员。1937年毕业于安徽省立蚌埠乡村师范。历任河南《华中日报?平原》编辑,重庆《商务日报》编辑,上海《文汇报》国际版编辑,华北解放区《石家庄日报》编辑、编委,《人民日报》国际部社会主义国家组组长、驻莫斯科记者、记者部编辑及高级记者,《报告文学》杂志副主编。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不朽的琴弦》,儿童长诗集《小萝卜》,诗歌《黎明鸟》、《雷雨颂》、《黎明之歌》、《自由》、《笑声滔滔》、《海祭》等。

    19、郁文(郁老不幸于2010年4月1日去世)
    93岁,1918年生,河北满城人。1937年赴延安,进入抗大、中央党校学习。曾任延安《新中华报》采访通讯部主任、《解放日报》采访通讯科科长、新华通讯社晋绥总分社社长、《晋绥日报》采访通讯部主任、晋南日报报长、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新JIANG日报社社长,新JIANG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新JIANG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干部局局长、副秘书长、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8年9月至1963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20、孟启予
    92岁,1919年生,女。福建长乐人。原名陈元。1938年入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曾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建国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曾负责筹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广播部,并任主任。1955年赴苏联,任莫斯科广播电台华语广播部编辑。1957年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并任副主任。1978年后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21、司马璐
    92岁,原名马义,1919年7月生,江苏省泰县海安镇人。一九四九年来港定居,一九五二年任职总编辑、社长等。曾以代表身分参加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在香港已出版的著作有《瞿秋白传》和《中国和PING演变论》约二十种,包括历史、政论、传记、文学等几方面。现已退休,移民美国。中共党史研究第一人,曾在延安读过抗日军政大学和担任抗大图书馆主任,后在港创办《自YOU东方》杂誌,组织《中国人MINDANG》等,晚年与儿时青梅竹马的女友树佩华(戈扬)在美国巧遇,结为夫妻,《中GONG历史的见证》被我誉为2007年读过最好的书之一。

    22、张之江
    92岁,1919年生于浙江杭州,4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46年加入《新民晚报》,解放前曾负责社会新闻,后主要负责戏曲、文博、书画的新闻报道,是上海知名记者,也是著名画家程十发的小舅子。

    23、曾彦修
    92岁,中国编辑出版家、杂文家。笔名严秀。1919年生于四川。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1938年3月入党。不久进延安马列学院第 1班学习,后留院做教学工作,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1941年 6月调延安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4年4月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50年代初,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并先后兼任广州《南方日报》社长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主持工作。由于反右斗争而中断领导工作,1979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 任总编辑、社长。他在杂文理论和创作上也很有成就用“严秀”笔名发表过大量杂文作品,如《论睁眼看世界》《从“孟德新书”失传说起》《九斤老太论》、《论“歌德派”》等篇。并曾主持编选两卷本《鲁迅选集》1983年离休后,专心从事杂文的编辑工作。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当代杂文荟萃》丛书《青年杂文选》等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小时候就看严秀和牧惠两位大家的杂文,他们两位是中共党内最有骨气和良心的高干杂文家,现在牧惠仙去,只留严秀先生独撑大局,推荐各位一定要看朱建国采访曾彦修审订的《牧惠在2002》太精彩了!

    24、高汾
    91岁,1920年生,1938年十八岁时就活跃在中国新闻界的著名女记者,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DU裁,为新中国奔走呼号亘二十年;《新民报》的高汾,因丈夫高集是《大公报》记者,被戏称为“夫唱妇随”;夫妇都是二流堂的重要成员。

    25、彭迪
    91岁,1920年生,江西萍乡人。燕京大学肄业。1946年入党。1945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翻译、编辑、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国际新闻编辑部主任、总编室副总编辑,新华社雅加达分社、伦敦分社、华盛顿分社首席记者和社长,新华社评论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采访过万隆亚非会议、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等。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有《彭迪评论选集》。

   26、刘宗卓
    91岁,湖南省湘潭县(今株洲县)人,1920年2月3日出生。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纵队《前卫报》编辑、山东鲁中军区《前卫报》主编。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三十五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三野《人民前线》报总编辑、三野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领导小组组长、《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解放军报》社社长。现已离休。他长期工作在党的新闻战线上,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为报刊撰写了大量论文、社论、评论,如《论社会主义制度加共产主义思想》,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反响。

    27、钱行
    91岁,1920年生,女。浙江杭州人。燕京大学肄业。1945年入党。1946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英语广播部播音员、编辑,新华社雅加达分院、伦敦分社、华盛顿分社记者,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参考资料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美人民友好协会理事。参加过万隆亚非会议、日内瓦老挝会议以及中美建交等采访。

    28、楚崧秋
    91岁,1920年8月11日生,生于湖南湘潭白云乡,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学士,韩国檀国大学荣誉哲学博士、秘鲁圣马丁大学(Universidad San Martin de Porres)荣誉法学博士,曾执教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国立政治大学等校。父亲楚廉山为书法家,有河东“八贤四君”之称。母亲魏文芳为名门后代。胞弟楚均安。1954年9月,楚崧秋自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军联合作战研究班、国防研究院毕业。韩朝战争期间,楚崧秋在日本东京担任联合国军总部翻译。1951年,楚崧秋担任联合国军总部新闻专员。1952年,楚崧秋担任台湾省立行政专科学校(今国立台北大学)副教授。1954年10月,楚崧秋获得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赏识,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府侍从中文秘书、总统新闻言论秘书。1958年,楚崧秋被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副主任,之后又担任中华民国国民大会新闻秘书、中华民国国家安全会议国家计划委员。1963年11月起,楚崧秋担任中国国民党第9至13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6日,楚崧秋担任《中华日报》社长兼总主笔,兼任《成功晚报》发行人;1972年,楚崧秋转任《中央日报》发行人兼社长,1977年9月,楚崧秋转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副秘书长,任期3年。1978年,楚崧秋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主任。1980年,楚崧秋辞职离开《中央日报》,转任中国电视公司董事长,后转任中马星文经协会理事长、国立政治大学教授。1987年7月,楚崧秋转任《中央日报》董事长。1989年,楚崧秋担任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90年6月,楚崧秋应邀担任国是会议代表。1991年,楚崧秋自请退休,转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1992年4月,楚崧秋被聘任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名誉理事、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

    29、丁景唐
    91岁,1920年生,近当代作家、诗人、出版家。浙江镇海人。1938年入党。1944年,毕业于光华大学中文系。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编辑《蜜蜂》文艺半月刊、《小说月报》。曾任《小说月报》编辑,《文坛月报》编辑,《文艺学习》主编。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处长,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曾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丁景唐的著名作品包括诗集《星底梦》《南北方民谣》。

    30、萧政之
    91岁,1920年8月生,湖北省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人,抗战初期从戎,与蒋家三代有亲密交往。1949年8月滃洲县成立后,为滃洲县县长兼海军岱长巡防处处长。后随国民政府撤至台湾,获赠中将军衔,担任国防部总政战部执行官等职务。创办台湾中华电视台、北美卫星电视等。

    31、宁树藩
    91岁,著名新闻史学家,1920年出生,安徽青阳人。1941年就读浙江大学,1946年夏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在高中和大学学习期间,即为多种报刊撰稿。曾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主编。1949年秋。任教上海复旦大学,1955年起在该校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兼任校图书委员会委员、系资料室主任、《新闻大学》编委、校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委员会主席和学术委员。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合作编著《新闻学词典》和《新闻学基础》,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的副主编和该著作现代卷主编,《新闻学大辞典》副主编。所撰论文曾获1984年上海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1986年和1993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6年获韬奋园丁一等奖。

    32、何辛
    91岁,1920年生,原名薛云峰。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1942年肄业于华北联大文学系。1933年参加革命。历任晋察冀分局科长,平西《黎明报》、冀察《群众报》编辑,《张垣日报》编辑部长,新华社察北支社社长,察东《前线报》总编辑,《冀热察导报》副总编辑,《察哈尔日报》总编辑,察哈尔省广播电台台长,鞍山市委宣传部长,辽宁省委政治研究室副主任,辽宁人民出版社社长,《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亲与仇》、《死囚归来》、《墓前忏悔》,纪实文学《薛自爽的故事》,专著《论农业劳动竞赛》、《论青年修养》,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五、六十万字,诗词几十首,主编30集电视连续剧《地球红飘带》,发表新闻通讯评论约百余篇。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33、常君实
    91岁,1920年生,笔名石桥、黄河。河南原阳人。1940年前后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重庆《工商导报》、南京《中央日报》、北京《新民报》、人民出版社等编辑、记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顾问,“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编委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导言集》,童话集《马和狼》。编辑出版文学、历史等丛书“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国古典诗词丛书”,“作家与作品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名著丛书”、《张恨水全集》、《唐弢文集》,郑振铎著《西谛书话》,“三家村文库”:《邓拓全集》、《吴晗全集》、《廖沫沙全集》,“风雨岁月丛书”:《臧克家回忆录》、《萧乾回忆录》等,“回忆文丛”:《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萧军回忆录》,《台湾文学名著大系》、《台湾散文名家名品丛论》、“新儿童丛书”等25套,大、中、小学语文、历史等课本十多套。散文杂文作品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和《中国新文艺大系?散文杂文卷》。

    34、李纳
    91岁,1920年5月生,原名李淑源,女,彝族,云南路南人。30年代初在昆明昆华女中读书。抗战爆发后到云南大学附中图书馆任管理员。1940年迢迢万里奔赴延安,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1942年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结业后在延安中学教书。抗战胜利后到东北,先后在《东北日报》、《东北画报》任编辑、记者。1948年在《东北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煤》,描写一个小偷经过劳动教育成为新人的故事,颇得好评。50年代初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后来在青岛、天津棉纺厂和安徽农村兼职体验生活,1981年出版长篇小说《刺绣者的花》,描写昔日故乡风情,具有鲜明SHI代特色,生活气息浓郁,是一部优秀作品。现任作家出版社编审。

    35、欧阳文彬
    91岁,1920年生,笔名黄碧、俞斌。女。湖南宁远人。中共党员。1938年肄业于长沙北平民国学院法律系。历任桂林新知书店总管理处秘书、编辑部校对,重庆、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出版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新民晚报》编委、办公室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学林出版社编审。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传记文学《斯大林》、《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刘连仁》(有日译版),散文随笔集《书缘》、《攀登散记》、《文苑梦忆》、《金色年华》,文学评论《赏花集》等。长篇小说《在密密的书林里》(合作)、《幕,在硝烟中拉开》(合作)获1977—1986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优秀长篇小说奖。

    36、辛大明
    91岁,1920年生,四川巴中人。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抗大。1941年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任文学班班长,1946年入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任文学研究员。1949年后历任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市文联副秘书长,《说说唱唱》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农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农村读物出版社终审兼《中国通俗文艺》编辑部主任。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松平里》、《鸦片战争演义》、《巴山游击队》,长诗《烟花女儿翻身记》,剧本《千年冰河开了冻》(合作),主编《中国十年改革纵横谈文集》等。

    37、梅朵
    90岁,1921年5月4日生,原名许绥曾。电影评论家。江苏丹阳人。1941年毕业于江安戏剧专科学校。1946年任上海《文汇报》文艺副刊、香港《文汇报》文艺副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汇报》编委,《大众电影》、《文汇月刊》、《中国电影时报》主编,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有《梅朵评论集》。梅朵在五十年代是妇孺皆知的《大众电影》杂志的主编,“文革”后复出,又创办了独树一帜的《文汇月刊》,在期刊界,称得上权威。梅朵先生奔走呼号的身影。他像个战士,更像个斗士,为电影、为真理、为祖国,永远不信邪、不献媚、不唯上。回想他一生,创办《大众电影》《文汇月刊》和《文汇电影时报》,不是被撤职,就是被勒令停办,要是常人,死的念头都有了,可梅朵先生永不服软服输,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曾戏称老人为“铁梅”,他惨然一笑:“像我!”

    38、罗孚
    90岁,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参加《大公报》工作,前后有41年之久。曾任《大公报》编辑以至副总编辑,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大公报》馆工作。曾任香港《新晚报》编辑以至总编辑。曾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曾协助编辑过《海光文艺》月刊。曾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等为笔名,在内地多以柳苏为笔名。著有《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香港?香港》、《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繁花集》、《丝韦卷》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罗孚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催生婆”,促成了梁羽生、金庸开创新派武侠小说。柳苏(罗孚)是董桥的伯乐,《你一定要看董桥》使海内争看董桥。罗孚爱交朋友。在北京,他常与黄苗子、杨宪益、丁聪、王世襄、范用、邵燕祥等朋友饮酒吟诗。在香港,他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率先撰文向内地介绍董桥、亦舒、林燕妮、西西等作家。1980年代末应沈昌文之约用笔名“柳苏”在《读书》杂志上推介香港作家,沈昌文当年说:“我们又大胆地请柳苏先生连续三期畅谈几位香港作家,包括新派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作者。柳苏先生熟谙港人港事,许多人、书、事都是他亲历、亲闻。文章不仅生动而富文采,而且具有史料意义。”

    39、童式一
    90岁,1921年生,解放前公开身份为《华中经济通讯》社总编辑;地下身份为中共武汉地下市委文化新闻小组副组长。解放后曾在长江日报工作,目前,为长江日报离休干部,最近和何燕凌、宋琤、穆广仁等合编《红岩儿女的罪与罚——中共地下党人之厄运》。

     40、杨千鹤
    90岁,1921年9月1日生,台湾台北市人,台湾第一位女记者。毕业于台北女子高等学院。学生时期曾参加“全台湾台球比赛”获得女子学生单打冠军﹐女子学生双打冠军。毕业后与刘玉女搭档获得社会组女子双打冠军。1941年进入日治时期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台湾日日新报社担任家庭文化栏记者﹐成为台湾第一位女记者。1942年因不满日﹑台职员的差别待遇而辞职抗议。作品除了刊载于《台湾日日新报》外﹐亦曾在《文艺台湾》﹑《民俗台湾》﹑《台湾文学》﹑《台湾公论》等发表。作品以散文﹑报道为主﹐及短篇小说〈花开时节〉。1950年8月﹐台湾实施地方自治﹐当选台东县第一届民选县议员。1951年当选台湾省妇女会理事与台东县妇女会理事。1989年于停笔40余年后复出﹐于日本筑波大学举行的台湾文学国际会中发表论文﹐〈回忆1940-1943年间﹐文学运动中的人与事〉。此后多篇文章发表于《自立报》﹑《北美洲公论报》与《太平洋时报》等。1993年以日文出版由多篇散文组成的长篇自传《人生のプリズム》(人生的三棱镜)。

    41、贾泊
    90岁,1921年生,东北大学地理研究所研究生,山西日报第一代编辑,创刊时在编辑部财经组工作,后在经济部、总编室从事采编工作,直至离休。

    42、章品镇
    90岁,1921年生,原名张怀智。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青年抗日协会会长,南通县参议会参议员,《廖角丛刊》编辑,《文综》杂志编辑,九地委国军工委工作人员,华中工委城工部政交工委驻沪、苏负责人,《苏南日报》副刊组组长,苏南文联筹委会常委,《苏南文艺》主编,江苏文联筹委会常委,《江苏文艺》主编,《雨花》主编,江苏省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协江苏分会秘书长,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钟山》主编,编审。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江苏分会副会长、顾问,江苏省民俗学会顾问。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花木丛中人常在》等。作品获1982年《雨花》诗歌奖。1985年获瞿秋白奖组织工作奖。

    43、郁茹
    90岁,1921年生,原名钱玉如,浙江诸暨人,生于杭州。1938年流浪到重庆,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当试读生,次年到中国制片厂图书室当管理员,同时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社协助作编辑工作。1941年写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爱》,叙述了青年知识者在抗战中的爱情经历和思想路程。1946年后,任上海《新民晚报》、香港《华商报》记者。解放后,任广东《南方日报》记者、文艺部副主任。1957年任广东省作邪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1960年开始专业创作,到广东新会县深入生活,兼任地方工作。她的作品很有人情味,人物性格鲜明,文笔细腻。1983年出版的《西湖,你可记得我?》是自传体小说。“文革”后曾被选为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现已离休。

    44、戴介南
    90岁,1921年生,笔名戴昭卷。浙江天台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9年又毕业于华东新闻学院。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文学组组长、文艺部副主任,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顾问,编审。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传染病》等,举办广播文学专栏节目《文学之恋》、《阅读和欣赏》、《长篇小说连续广播》、《广播剧》等。

    45、卢盛法
    90岁,1921年生,笔名费枝、朱滔。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1942年肄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1949年后历任上海大众书店职员,北京《新观察》杂志记者、编辑,《人民文学》编辑部编辑,农村教师,《新观察》杂志文艺组组长,编审。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没有戏的戏》、《美丽的呼伦贝尔》、《春晖寸草》、《在青草茵茵的路上》、《星光集》、《世界第一夫人》、《二战飙尘》(合作)等。

    46、翁绍裘
    90岁,潮阳市人,男,1921年生,新闻工作者,曾任加拿大维多利亚新民国日报主笔、美国纽约民氨日报总编辑、旧金山华声世县日报总编辑兼总经理、旧金山华声报社长兼主笔、旧金山中华论坛报主笔、旧金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现任美国源流出版社社长。 著作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在旧金山四十年》和江苏人民出版的《赤子情思绿》。

    47、穆广仁
    89岁,1922年生,北京人。1947年入党。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历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翻译部翻译、国际新闻编辑部编辑、开罗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总编室副总编辑、中东总分社社长。曾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非洲首脑会议、不结盟首脑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的报道。写有通讯《冲伯被扣三日记》,评论《车轮转而车不行》、《回流与潜流》等。合写有通讯集《磨不灭的光辉,砍不断的怀念》。

    48、何燕凌
    89岁,原《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1922年出生,早在学生SHI代,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的他就参加了由南方局领导的地下工作。1946年,全面内战打响后,何燕凌被派往邯郸武安,到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工作,担任要闻版和国际版的编辑。后在合并后的新《人民日报》担任头版编辑,为报社写过大量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及社论。最近和夫人宋琤、童式一、穆广仁等合编《红岩儿女的罪与罚——中共地下党人之厄运》。

    49、谭文瑞
    89岁,笔名池北偶。广东新会人。著名作家,1922年出生,1945年燕京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近60年,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6年开始所写针砭时弊的讽刺诗,先后发表800余首,既有国内题材,也有国际题材。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56年入党。曾任天津《大公报》编辑、北平《大公报》记者、香港《大公报》编辑。《人民日报》编辑、国际部副主任。后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副主席、《人民日报》总编辑。著有政治讽刺诗集《多刺的玫瑰》,译有《他所知道的马克思》,合译有(苏联)爱伦堡《暴风雨》、(民主德国)贝特逊《我们的街》。先后出版《多刺的玫瑰》、《冷嘲热讽集》、《冷眼热肠》、《海外奇谈》、《无腔野调》、《历代讽刺诗选萃》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50、刘庆泗
    89岁,1922年2月生,山东省滨州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入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鲁迅宣传大队宣传员、分队长、区中队指导员,战地记者、新华社支社副社长,华东军区、南京军区新闻科、宣传科科长。19六4年转业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交政治部任巡视员。“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起,任上海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高级记者。1985年12月离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荣誉津贴。战争年代,荣获华东军区三级人民英雄称号两次、二级人民英雄称号一次、全军模范工作者,新华社曾在全国播发其英雄事迹。获国家授予的三级独立自由、民族解放勋章一枚。1956年在南京军区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党员。离休后,先后被评为文汇报优秀党员、上海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及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获上海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著有《战地采访录》、《悠悠五十秋》(与金名秋合著)等。

    51、张林岚
    89岁,1922年生,原名张世楟。浙江浦江人。抗日战争初期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主编《吼声》周刊。西北大学肄业。民国34年(1945年)起,长期在《新民报》(重庆和上海的日报和晚报)工作,历任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文艺部主任、编委。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后,任编委、副总编辑,后专任评论员,并兼任该报主办的《漫画世界》常务副主编。以"一张"笔名撰写杂文、随笔,著有《月下小品》、《月下小品及其他》、《赵超构传》等专集多种。曾被选为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1987年经全国新闻高级专业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记者。1993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

    52、张颖
    89岁,女,1922年出生于广州市。曾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即赴延安,1938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是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期毕业生。同年入党。1939年调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委秘书、《新华日报》记者,《群众》杂志编辑、新华社驻南京特派记者。1949年后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1955年调任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剧本》主编、党组书记。1964年调外交部,1970年后曾任外交部新闻司、西欧司副司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政务参赞。1983年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大使夫人身份随章文晋出使美国。回国后任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53、张禹
    89岁,原名王思翔,1922年生于平阳宜山九板桥(现属苍南县),后迁居平阳鳌江塘川。1940年起在江西、浙江、台湾等地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并发表时评、随笔和文学评论等作品,为民盟和台盟地下活动时期之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安徽工作,1955年被错定为“胡风集团分子”,1957年又被错划“右派”。1979年平反后任《清明》文学杂志编辑、编委,直至1987年离休,2000年回平阳鳌江定居。先后出版《台湾二月革命记》、《文艺的任务及其它》、《我们的台湾》、《台湾旧事》、《从心随笔》等著作,参加《诗学大辞典中国卷》的编辑,任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54、马仲扬(马老不幸于2010年1月30日去世)
    89岁,1922年5月生于山东东平,1940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时加入中共,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在四川江津、巴县、丰都、云阳等地任教并开展抗日宣传和进步青年的联络工作,后受党派遣任重庆读书出版社门市部主任、武汉联营书店经理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马仲扬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副处长兼武汉通俗出版社社长,安徽省无为XIAN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思想界动态组组长、工业组组长,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哲学组召集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马仲扬受到残酷迫害。1973年后,他先后任河北省委党校副校长,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1982年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1983年兼任红旗出版社社长。1988年离休后,任求是研究所所长。

    55、韦嫈
    89岁,1922年生,原名张月琴。女。江苏常州人。中共党员。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武汉军委政治部抗敌宣传队宣传员,重庆育才学校文学系艺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鲁艺干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员,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干部,北京《大众日报》、《工人日报》记者,《人民文学》编辑,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秘书,天津作协专业作家。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集《母与子》,厂史《野火烧不尽》,短篇《未完的乐章》、《落叶似金》等,长篇小说《从前有个姑娘》、《流泪的花》。诗人艾青的前妻。

    56、张沛
    89岁,1922年生,原名张蓓,笔名陈之衍。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抗大四期、鲁艺二期。1938年春参加中共领导的青年救国团奔赴延安,历任《抗战报》主编,延安《解放日报》、北平《解放报》及《东北日报》记者、编辑,新华社东北总分社、赴朝中外记者团、《人民日报》及《经济日报》记者、编辑、部主任、团长、副总编辑、社长、总编辑。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指导教师。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编著文集《一个生产的城市》、《中欧旅踪》、《大路集》、《美国漫笔》,诗集《延安晨歌》等。

    57、姚远方
    89岁,福建福州人,1922年出生。原就读于福州理工学校。少年时期热爱文学,八路军当年平型关战捷,曾写《双十感言》发表在上海《新少年》杂志上。1938年5月奔赴延安进抗大,8月入党。学习结束后转入鲁艺文学系继续深造,而后深入敌后任华北联大文学系教员、儿童团团长、子弟兵报编委。1949年2月随军解放北平后任华北解放军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晋察冀第三军分区《连队导报》编辑,华北军区《子弟兵报》编委,《华北解放军报》副社长、社长兼新华通讯社华北军区分社副社长。1955年后,历任《解放军报》总编室主任、副社长,长征出版社社长,《中国民兵》杂志总编辑。著有《将军与孤女》等。

    58、赵廷俊(赵老不幸于2010年3月23日去世)
    89岁,1922年生于甘肃武都,一九四七年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历任中央日报总编辑、总经理、总主笔,鲜有报人像他一样三才兼备。他主编十六年的「地图周刊」亦为人称道。从事新闻工作近半世纪,赵廷俊还以宋岑、桓来等笔名写方块、短评,数十年笔耕不辍,文章结集出版八本书,并着有回忆录「生长兵间老太平」,记录他生长在战乱频仍时期,所幸「散木天全」老于太平。赵廷俊与王美华结褵五十九年,感情弥笃,十年前定居马里兰州波多马克,有两儿一女,七个孙儿女。长子克东系John Hopkins大学高级卫星工程师,次子克欧为资深计算机专家,长女克露任职美国国际广播总署主管,次媳周邦贞出版畅销书著作等身,女婿陈建台博士为知名交响乐作曲家。

    59、李湜
    88岁,1923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46年后历任山东渤海区新华书店营业部副主任,华中建设大学校报编辑,《华东青年报》经理,中国青年出版社经理,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社长,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总经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总经理。中国侨联华侨文化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图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等。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60、杜导正
    88岁,1923年生,山西定襄人。1937年加入中共。曾任繁峙县、雁北专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应县县委民运部部长,新华通讯社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分社副社长。建国后,历任新华社河北分社、广东分社社长,《羊城晚报》总编辑,新华社国内部主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新闻出版署署长。是第七届全人大代表。杜导正近年来最为人称道的是创办了一本杂志《炎黄春秋》,使之成为党内民主派的大老。

    61、薛心镕
    88岁,1923年生,一九四六年就已担任青岛《民言报》(国民党党报)总编辑的薛心镕,那时才二十二岁,跟随ZHENG府来台后,一九五○年创办《大华晚报》并兼任总编辑,一九七一年则接任《中央日报》总编辑,直到一九九四年才停笔。美丽岛事件发生前的台湾媒体发展,薛心镕是全程参与的重要观察者。

    62、范用
    88岁,1923年生,1938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作品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范用最为人称道的是晚年当了三联的总经理,也是读书杂志的创办人,出版了很多很优秀的作品。

    63、徐开垒
    88岁,1923年生,为当代著名海派散文家。曾用笔名余羽、徐翊、立羽等。浙江省宁波市人。孤岛文学时期,曾在上海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刊登于《鲁迅风》、《宇宙风》、《文汇报》、《译报》等报刊杂志。20世纪40年代,徐开垒先后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和东吴大学法学院,其间曾担任《万象》月刊的助理编辑。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开垒曾投身于新闻工作。1949年,徐开垒考入华东新闻学院(上海)讲习班。1949年9月,于华东新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文汇报》报社,担任编辑和记者。曾先后担任上海《文汇报》文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并兼任兼《笔会》主编和《海上文坛》主编。徐开垒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上海作家协会的理事。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的主任。徐开垒是上海市第6和第7届政协委员,并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委员。

    64、季音
    88岁,1923年生,原名谷斯钦,又名谷季音,浙江上虞人。抗战期间,在家乡的《上虞报》担任编辑,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入党,同年在党领导下的国际新闻社金华记者站任干事。1941年在金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囚入上饶集中营。1942年越狱逃出。1943年回到皖北新四军军部,1944年到新华社华中分社任资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军进入淮阴,参加《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创刊筹备工作,后担任记者、编辑。解放战争时期在第三野战军任随军记者,担任过新华社前线分社纵队支社副社长,第八兵团分社采编主任,参加了华东战场各主要战役的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南京《新华日报》任特派记者、编委、副总编辑的等职。1953年调《人民日报》任工业组编辑、驻上海记者站负责人。1956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78年后任《人民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主任。著有《出击》、《南线》、《转战中原》(革命回忆录)、《大江的浪花》等。

    65、杨兆麟
    88岁,1923年生,湖南长沙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肄业。1946年入党。曾任新华通讯社重夫总分社、南京分社编辑,新华广播电台编辑。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自时事政治组组长、国内新闻部副主任、国际新闻部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总编室副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曾参加开国大典等重要活动的采访。写有《桑给巴尔纪行》等,合编有《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2009年1月获得“中国传媒大会?金长城传媒奖?中国传媒杰出成就奖”。

    66、韦丘
    88岁,1923年生,广东清新人。原名黎思强,笔名辛远茶、白江生等。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清远县中学。初中时辍学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在国民党军队内做地下工作。开始发表诗作和剧评。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东江纵队武工队指导员、政工组长,两广纵队文工团戏剧股股长、创作组长,广东省军区、华南军区、中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干事,1955年任中南军区文工团创作员,同年专业到作协广东分会。曾任《作品》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作协广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 主要作品有独幕剧本《回家》、诗集《红花集》、《瀑声》等。

    67、龔選舞
    88岁,四川崇慶人,一九二三年生。一九四六年畢業於中央政校(國立政治大學前身)法政系法制組。大學畢業後即加入《中央日報》,任職該報三十餘年,其間歷任記者、駐台灣特派員、採訪組主任、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駐歐洲特派員及駐美國特派員等職。並曾出任《中華日報》駐美特派員以及《美洲日報》、《紐約日報》、《華語快報》等僑社媒體總編輯。現居紐約。

    68、房秉玉
    88岁,1923年生,山西日报创刊时在经理部工作,曾担任《山西日报》第一任会计科长,离休前为《山西日报》秘书长。

    69、马克任
    88岁,1923年生,新闻界人士。1923年2月12日出生,山西省祁县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历史系研究。1947年去台,1950年12月任新创刊的《民族晚报》采访主任。1951年9月《全民日报》、《民族报》、《经济时报》联合版(后改称《联合报》)创刊,任《联合报》采访主任,后升任总编辑,为期7年,1971年升任副社长,1974年任该报董事。1976年由《联合报》驻美国特派员转任《世界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时还兼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新闻系教授,纽约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促进会副会长,纽约复旦大学校友会会长。1986年遴选侨界增额“立法委员”,1989年12月获连任。并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1981年起当选国民党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1993年8月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1993年被聘为国民党第十届中央评议会委员。有《美国华人社会评论》,报告文学集《实用采访学》、《从台湾看世界》等。

    70、赵自
    87岁,男,1924年生,原名赵家璈,浙江余姚人。1948年毕业于南通纺织学院。历任《生活知识》特约记者,《劳动报》记者,《萌芽》编委,《工人日报》记者,《上海文学》编辑部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在船台上》、《红浪花》、《第二双眼睛》,传记文学《不死的王孝和》(合作),儿童文学《飞驰在白云间》等。

    71、蓝真
    87岁,1924年生出生于澄海樟林乡,终生从事文化出版工作。早年参加邹韬奋先生创立的生活书店,1948年在香港三联书店历任副经理、总经理、董事长。1981年香港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成立总管理处,担任总经理。1985年退休。1977年当选为广东省五届人大代表。任联合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华商务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等职。

    72、宋琤
    87岁,1924年生,和先生何燕凌当年都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参加《中国学生导报》工作。后来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以后长期在《人民日报》社工作。宋琤多年做编辑、记者,有时候写些评论,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直到离休。

    73、钟沛璋
    87岁,1924年生,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青年报》总编辑。1954年调北京工作,历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副社长,共QING团中央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副局长、局长。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新闻学科编委会副主任,《当代中国》丛书新闻卷主编,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中国卓越出版公司总经理,《中华英才》杂志总监事,《东方》杂志社长、总编辑。著有《奋起集》、《SHI代的召唤》等。

    74、林晰
    87岁,1924年生,1946年经蒋管区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进入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1948年到当时在西柏坡的新华社总社新闻学习班学习,后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至离休。曾任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工商部副主任、主任。

    75、赵宪斌
    87岁,1924年生,山西日报创刊时任通联科科长,后一直在采编岗位工作,离休前为《山西日报》副总编辑。

    76、胡青光
    87岁,1924年生,于1939年积极参加革命、1940年入党。历任五台县几个区的青救会和抗联会主任。即踏上新闻战线。历任冀晋群众报、冀晋日报、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华北版)、晋中日报编辑、记者。1949年初调进时刻准备随军解放太原尽快创刊的山西日报,任编辑、记者、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编委、副总编、省新闻协会顾问、省委对外宣传领导组委员、高级编辑等。离休前为《山西日报》副总编辑。1987年离休前后,又相继担任省老年学会和省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省老年体协副主席。

    77、于浩成
    86岁,1925年生,北京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俄语系。1946年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编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秘书处英语译员,天津市公安局科长,公安部群众出版社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编审,天津南开大学法学所名誉所长、教授,首钢中国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出版工作者学会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法律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等。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ZHU大老。

    78、陆超祺
    86岁,1925年生,广西宾阳人。1948年入党。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评论员、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撰有通讯《党保证我们走向胜利》,评论《通过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促进生产》、《思路更广些更活些》等。二十年前某个数字那天,陆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和执行副总编都生病逃遁,陆在中国第一报社拿主意,遂做出英雄举动,后去职,写下《**内部日记》一书,真一英雄人物。

    79、冯健
    86岁,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入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中央大学政治系毕业。冯健,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南京地下党时的名字。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另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0、陈墨章
    86岁,1925年生,山西日报创刊时在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副组长、编委、工商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离休前为《山西日报》总编辑。

    81、顾征南
    86岁,1925年11月23日生于上海,曾任《SHI代日报》记者,与胡风有深厚友谊,解放后任《大众电影》记者,1955年6月在全国范围开展反“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中被逮捕,1978年平反后,任《上海电影》主编,并参与撰写《上海电影志》。

    82、朱宝蓁
    86岁,1925年生,笔名秦草。女。浙江建德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0年后历任中央人民ZHENG府新闻总署政策研究室干部,《新观察》杂志文学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作品组副组长,《报告文学》编辑部主任。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传记文学《在毛主席身边》等。

    83、冯秀娟
    86岁,1925年生,女。天津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国文学系。历任南下工作团学员,第四野战军新华总分社记者、宣传部战士生活杂志社干事,总政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编辑,北京俄语学院学员,中国作协《译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编辑、组长、主任,副编审。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短篇小说选《彩虹》及《苏联作家自述》、《外国文学名著题解》等,参与编辑《世界文学》、《埃及现代短篇小说集》、《当代拉美短篇小说集》等十余种丛书。

    84、羊汝德(羊老不幸于2010年3月4日去世)
    85岁,1926年生,新闻界人士,书画评鉴家。江苏靖江人。曾以报业公会理事长身份协调议定“解除报禁8点协议”,上海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大陆解放前去台湾。曾任《联合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写作指导组主任,纽约《华美日报》主笔,《国语日报》记者、编辑,至1963年累升任总编辑,兼任台湾新闻编辑人协会秘书长。1970年与林语堂合订《三千新闻常用字》。1972年以《新闻常用字之研究》一书获中山学术著作奖。曾组建中国书画评鉴学会,并为负责人之一。1987年当选台北市报业公会理事长。著有《西窗旧话》、《新闻常用字之研究》、《大画家小故事》(1977年,庄严出版社)、《吹毛求疵篇》、《联合报编采手册》、《常用词一百讲》等。羊汝德是前中国时报社长特别助理、台北市新闻处长、观光传播局长、研考会主委羊晓东的父亲。

    85、陈泊微
    86岁,人民日报高级编辑,ZHENG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25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早年曾就读于长春大学和辽东新闻学校。1946年4月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共。1947年7月至1954年先后在《辽东日报》、《东北日报》担任编辑和记者。自1954年9月起先后供职于《人民日报》财经组、农村部、国际部、理论部。曾任国际部副主任。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先后任驻东京、驻香港首席记者。1987年底离休。

    86、李成俊
    85岁,1926年生,笔名惜珍、方菲。广东新会人。大学肄业。1944年参加广东抗日游击队,历任东江纵队路西督导处《新大众报》编辑,星光书店和中国文教用品公司经理,《澳门日报》经理、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现任《澳门日报》董事长、永乐戏院董事长、澳门文化广场董事长、澳门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第一、二届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澳门笔会副会长。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澳门文学论集》、《澳门基本法文献集》、《今日印度》、《林则徐与澳门》、《海天?岁月?人生》、《待旦集》、《夜未央楼随笔》等。2002年获澳门特区ZHENG府颁发的金莲花勋章。

    87、方汉奇
    85岁,著名新闻史学家,1926年12月生,男,广东普宁人。汉族。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1953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54年被评为讲师,1979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被评为教授。1985年起任博导.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六所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顾问、兼职教授、课程教授、首席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88、岑桑
    85岁,1926年生,广东顺德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广州市影剧场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广东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丛书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1997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届伯乐奖。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起在广州文化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工作,曾任社长兼总编辑。1990年TUI休。1992年起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

    八、电影、话剧、电视、广播界(共 人,其中 人已去世)
    (一)、电影、电视事业家(共8人)
    1、邵逸夫
    104岁,生于1907年,一九二零年代辅助其兄长在上海创立电影公司,一九五八年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製作电影,自一九八零年起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逸夫先生先后成立了「邵逸夫慈善信讬基金」和「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主要发展教育科研、推广医疗福利及推动文化艺术。

    2、袁小平
    96岁,中国电影事业家。1915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32年后,他先后参加了“清明”、“亚波罗”等业余剧社,排演了《屠户》、《克拉维歌》等中外话剧。1937年,他担任决死一总队宣传队长,做过编剧、导演。创作话剧《地窖》、《上帝的儿女》、《上当了》、《人民子弟兵》。1942年,他到抗日军政大学文工团工作,后任文工团副团长。1948年,他到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历任总支书记,生产副厂长和代理厂长近三十年。1975年,他调入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第一副厂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摸索并掌握了电影艺术的各种规律和管理方法。1956年,他率领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芬兰进行友好访问。回国后,他起草了长影厂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三自一中心”的创作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长影厂拍出许多风格不一,体裁多样的影片,繁荣了中国电影事业。1980年,他在《电影艺术》上发表了《关于改革电影事业管理体制的我见》一文,指出“影片是商品,制片厂是企业”,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1982年,他又在《电影新SHI代》上发表了《评电影的商业化趋势》一文,进一步阐述了电影创作要符合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夏衍同志曾赞誉他是一位不多见的较有才能和经验的电影管理人员。1984年他任深圳影业公司总经理。他在中国电影事业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徐桑楚
    95岁,生于1916年,中国电影事业家。曾用名徐诚炜。生于浙江鄞县。高中毕业后当店员。1937年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党。同年到武汉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抗敌演剧宣传队九队任队长。1949年起从影,历任长江电影制片厂厂长,海燕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在负责各制片厂领导工作期间,任制片人的影片有《林则徐》、《老兵新传》、《李双双》、《枯木逢春》、《红楼梦》、《白求恩大夫》、《从奴隶到将军》、《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喜盈门》、《牧马人》、《小街》、《城南旧事》、《高山下的花环》等200多部。

    4、赵伟
    94岁,男,1917年出生,山西平遥人,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山西平遥中学,先后加入“民先”、“牺互会”、“决死队”,1957年参加八路军在山西临汾的“学兵队”,之后在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后任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副经理。

    5、彭厚嵘
    93岁,1918年生,30年代曾任抗敌演剧队副队长。解放后,先后于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任职。1978年起任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经理。

    6、申伸
    91岁,女,汉族,北京市人,1920年3月20日生,著名导演成荫的夫人,曾任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1939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八路军一二零师剧社,先后演出过《丰收》、《雷雨》、《北京人》等,写过多幕话剧《挤敌人》。1947年11月调西北电影工学队赴东影学习电影。初时学剪接,旋即调任行政处党支部书记,1950年任干部科长,党总支副书记。1951年6月调任中央电影局人事室副主任,后改为干部处任副处长、处长。1960年9月调电影工程学院负责全面工作。该院与电影学院合并成立电影工程系,任系主任。1961年春调任表演系系主任。1966年初调任电影学院政治部主任、院党委副书记。1972年秋调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先后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调回北京电影学院,先后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1982年离休。曾参加编写《贺龙与战斗剧社》一书部分工作,又于1984年参加编写《成荫与电影》、《论成荫》、《电影学院四十年》等书的部分工作。1993年获电影学院首届"金烛奖"。

    7、李欣
    90岁,1921年生,1949年4月北京解放,任中国影片营业社主任兼北京大华影院经理,从此,走上了电影发行放映的工作岗位。全国解放后,调往武汉,筹建中南区影片公司,任经理。1951年,调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任财务处长兼华北区影片公司主任。着手建立我们国家的电影财政方面的各项制度及体制;同时,先后到山西、河北、内蒙、张家口(察哈尔)等地筹建了电影发行办事处,建立了华北区电影发行网。1954年后,先后担任过中影公司发行处长、中影公司办公室主任等工作。自1961 年至今,担任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除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调离中影公司一段时间外),一直负责电影输出输入工作。六十年代初,协助当时的经理杨少任和洪藏同志,在香港建立了国产影片的发行点,并以香港为基地,开辟了东南亚地区的我国电影发行网。1962年,受公司派遣去阿尔及利亚建立了我国影片发行代表处。在六十年代,为了开展影片输出输入业务,先后到过古巴、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瑞士、摩洛哥、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1978年,由北京市委重新调返中影公司任副经理后,与洪藏一起,致力于输出输入工作的恢复。

    8、朱啸秋
    88岁,1923年生,笔名赵无忌,福建學院畢業。先後任記者、編輯、主編。1961年創辦《詩.散文.木刻》季刊,1962年創辦《青年俱樂部》月刊。1972年擔任中國電影製作廠廠長,監製各類新聞、紀錄、專題影片二百餘部,其中〈寒流〉一片,最受矚目。1978年起,接辦《文壇》月刊,並擔任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常務理事、聚合出版事業公司董事長,現已TUI休。 朱嘯秋創作文類以散文為主。最早作品於1939年發表於福建《大成日報》,並從事應用美術及木刻製作。五○年代開始,即運用木刻藝術參與文藝期刊、書籍之美術設計,是國內從事木刻藝術工作者最早期的拓荒者之一,其所創辦之《詩.散文.木刻》、《青年俱樂部》雜誌,對五○年代文學期刊,頗有開創之功。

    (二)、电影、话剧导演(共35人,2010年去世人)
    1、陈鲤庭
    101岁,1910年生,戏剧、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上海人。1931年在南汇大团镇小学任教期间,创作短剧《放下你的鞭子》,后经改编,广为流传。1932年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并主持“骆驼演剧队”,从事进步的学校剧运和工人剧运。曾在上海《晨报》、《民报》撰写戏剧、电影评论文章,并翻译介绍苏联的电影理论。1936年任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业余实验剧团理事、编导部副主任,参与协会工作,演出《石达开的末路》等剧。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旅川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山西文艺界抗敌协会话剧队队长兼导演、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中央电影摄影场编导委员、中华剧艺社理事兼导演等职,先后导演舞台剧《钦差大臣》、《夜光杯》、《复活》、《结婚进行曲》、《屈原》等。1942年出版电影理论专著《电影轨范》。1946年后任中电二厂导演、上海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导演。编导影片《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与陈白尘合作编剧)和《丽人行》(与田汉合作编剧)。建国后,参与创办并主持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1957年后任天马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副主任,导演影片《人民的巨掌》、《劳动花开》等。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至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2、汤晓丹
    101岁,1910生,导演。福建华安人。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岁时随父母回国。1932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先后导演戏曲片《白金龙》、故事片《飞絮》、《飘零》等。1934年后在香港执导影片《糊涂外交》、《翻天复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导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警魂歌》、《天堂春梦》、《凤记》、《失去的爱情》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导演了《胜利重逢》、《南征北战》(与成荫合作)、《渡江侦察记》、《不夜城》、《红日》、《祖国啊!母亲》、《傲蕾?一兰》、《南昌QI义》、《廖仲恺》等影片。其中《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傲蕾?一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南昌QI义》获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廖仲恺》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夫人蓝为洁几年前在上海电影时报上发表了众多电影回忆文章,成为报纸的重要栏目,大儿汤沐黎是著名的油画家,二儿汤沐海是名扬乐坛的指挥家。

    3、王为一
    99岁,著名电影导演。1912年3月生,江苏吴县人。青年时期的王为一有著广泛的艺术爱好。1932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从事油画创作,同时领导美专剧团。这期间,他和剧团的赵丹、徐韬等成为密友。1932年秋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积极参加剧联的演出和政治活动,因此被校方开除。他擅长拉二胡,曾为王人美演唱的《渔光曲》配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电影工作。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影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珠江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山间铃响马帮来》、《三家巷》、《阿混新传》等。

    4、严恭
    97岁,1914年1月生,1933年夏,他参加了民间艺术团体磨风艺社,不久,他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1937年,他到上海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实验剧团,除演戏外还开始尝试写作,创作了独幕剧《开演之前》。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第四队,抗敌演剧队第二队,广西省立艺术馆,新中国剧社,在此期间,他经常身兼编、导、演三职,由他导演的话剧有“名优之死”、“风雪夜归人”等,而他在舞台塑造的人物令人过目难忘。1948年,严恭开始转入电影界,在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导演。他参与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三毛流浪记》便获得极大成功。新中国成立不久,他被调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担任导演。1949年冬,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保卫国家》,此后,他陆续导演了《结婚(1953)》、《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青春的脚步》(与苏里合作)、《帅旗飘飘》、《炉火正红》、《满意不满意》、《钢铁巨人》、《月的中秋》、《逢凶化吉》等影片。在他导演的影片中,儿童题材的影片尤为突出,《祖国的花朵》曾于1980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82年他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艺术顾问。1985年离职。他曾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历届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

    5、胡导
    96岁,原名胡道祚,1915年生,20世纪40年代上海话剧的四小导演之一。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惟一一位获上海戏剧学院终身荣誉称号的人。85岁拜孙女为师学电脑,87岁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戏剧表演学》,90岁出版《戏剧导演技巧学》。

    6、史行
    95岁,1916年10月18日出生。原名史锦堂。编导、戏剧家。江苏宜兴人,1938年参加革命时易名为史行。1938年8月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二期和剧作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至抗战胜利,先后任鲁艺“部队干部进修班”主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教育股长、“部队艺术学校三分校”教育科长、边保剧团艺术指导等。1942年先后创作歌剧《反抗的吼声》、《再上前线》,和翟强、颜一烟共同创作了话剧《先锋》、《启蒙者》等,导演了契诃夫的《纪念日》、曹禺的《蜕变等大小歌剧话剧,同时开始熟悉与热爱戏曲。1946年加入党。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解放军警备三旅宣传队副队长、第一野战军十一师宣传队队长、十师宣传科副科长、野战军二兵团文工团团长,导演了话剧《红旗歌》,改编和导演了歌剧《刘胡兰》等。他率领宣传队随部队打游击,写下了《换枪歌》、《解放全中国》等几十首歌词。1949年5月,他作为唯一的前线代表,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在京任装甲兵文工团团长,后任军委总政文工团副团长、党委委员兼话剧团副团长。1953年随志愿军到朝鲜进行文宣工作调研归国后,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进修班进修,主教老师是苏联名导演普拉东?乌拉基米尔?列斯里。毕业演出任《桃花扇》助理导演。毕业后被邀在学院表演系兼任教师。他在部队工作18年,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1958年转业地方,调浙江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执导了故事片《人小志大》。1960年调浙江省文化局,先后任戏曲研究室主任、副局长、党组书记、代局长。1985年TUI居二线,担任省文化厅顾问。他在任领导的同时,导演了苏联名剧《以革命的名义》、越剧《孔雀东南飞》、婺剧《碧玉簪》、话剧《丹心谱》、《于无声处》,还任话剧《天涯断肠人》、《梦幻》、舞剧《秋瑾》及一些越剧和电视剧的艺术指导。决策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越剧事业带来生机,为越剧史写下新的篇章。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学院授予他客席荣誉教授称号。他是一、二、三、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一、二、四届全国剧协理事、四届全国文联委员,先后任浙江省文联委员、剧协主席、剧协名誉主席、对外友协副会长、导演学会顾问、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主任。还曾任《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主编、浙江省艺术、群文系列一届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

    7、严寄洲
    94岁,1917年生,导演,江苏常熟人,1938年赴延安,在抗大学习,同年加入党.在多个部队艺术团体任演员、导演等。曾任抗大二分校文工团戏剧干事,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剧社教员、戏剧股股长,第一野战军战斗剧社艺术训练班主任。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室主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二至四届理事。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作为国务院特殊贡献奖金的获得者,他的电影曾获过金鸡奖和百花奖,以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奖项等,并多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生产者。 但他因为在“文革”前导演《南海长城》,被打成“反革命”。 1966年“文革”前,先后拍摄出《战斗里成长》、《五更寒》、《英雄虎胆》、《海鹰》、《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带兵的人》等十余部在观众中获得热烈好评的影片。“文革”结束后,严寄洲拍摄了《万水千山》上下集、《猎字99号》、《二泉映月》、《破雾》、《琵琶魂》、《再生之地》、《陈赓蒙难》、《陈赓脱险》、《死亡集中营》等受观众欢迎的电影,并执导了一批电视剧。

    8、卢珏
    92岁,1919年6月7日生,1939年,经朋友介绍给一个导演做抄写的工作,不久,开始学作场记。1940年,他随著名导演苏怡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在《青年中国》一片中做场记。1947年,卢珏随吴祖光到香港,做他的副导演,先后参与拍摄了影片《风雪夜归人》和《山河泪》。此后他还曾为章泯和王为一担任副导演。1950年,进入龙马公司做编导,先后创作电影剧本《误佳期》、《青春颂》等。1954年,他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1957年转为导演,独立执导了影片《羊城暗哨》。1958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先后导演了影片《英雄诗篇》、《跟踪追击》等。
  
    9、冯一夫
    92岁,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导演。1919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早年当过工人,1938年2月参加年路军,在翼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团、一二○师战斗剧社当演员,在《家贼难防》、《放下你的鞭子》、《丰收》、《悭吝人》、《雷雨》、《齐会之战》、《军火船》、《求婚》等数部话剧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1958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几十年来他编导的纪LU片有《铁道运输线》(与华纯、史文帜合作)、《在长征的道路上》等;他导演的影片有《激战前夜》(与王冰合作)、《红霞》(与华纯、李育伍合作)、《回民之队》(与李俊合作)等;此外他与陆柱国、王愿坚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雷锋》、《伟大的转折》;曾在影片《风暴》中扮演吴佩孚、《碧海丹心》中饰我军司令员。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0、苏菲
    91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1920年生,浙江人。曾在中央戏剧学院专家进修班进修。早年在上海天一影业公司当演员,后转入昆明抗敌后援会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当演员,1949年进入北影厂。早年曾主演过《海葬》、《遥远的乡村》和《中华儿女》等,其中《中华儿女》获1950年第五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1956年中央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之后在《矿灯》、《水上春秋》等片中担任副导演,与人联合导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和《孔雀公主》等,独立执导了《拓荒者的足迹》。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1、魏龙
    91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192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1938年参加革命。在山东抗日纵队工作,从1940年起,曾任鲁中军区宣传队队员、演员、文工团员,二野政治部文工团队长,乐队指挥,中央戏剧海陆空院歌剧系学员,1959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历任故事片副导演、导演等职。曾与人合作导演了歌剧《小二黑结婚》、歌舞剧 《志愿军战歌》等剧目,在军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故事片《林海雪原》、《苦菜花》、《夺印》、《坦克兵之歌》中担任副导演,担任导演的影片有《走在战争的前面》(与郝光合作)和《战地之星》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2、黄祖模
    90岁,1921年生,著名电影导演。1946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进入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从未接触过电影的他,开始了电影“学徒”生活。黄祖模先后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希望在人间》、《万家灯火》等影片的拍摄,担任场记和副导演。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深受一些著名导演的好评,如郑君里,沈浮等都点名要他当助手。在这些艺术前辈们的指导下,黄祖模的艺术才华不断得到提高。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导演专业教师。电影剧作有《鱼儿湾》(与洪汛涛合作)、《翠翠》(与徐昌霖合作)等。导演的影片有《谁是被抛弃的人》、《三八河边》、《情探》、《风雪大别山》、《秦川情》等影片。 1980年,黄祖模导演影片《庐山恋》,他把影片定位为“风景抒情故事片”,《庐山恋》在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2年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蒙太那国际电影节奖状。 继《庐山恋》后,黄祖模又导演了《张衡》、《华佗与曹操》等影片,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1991年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大唐名相》,获全国电视剧评比飞天奖。导演的越剧《玉蜻蜓》,获第三届全国戏剧节导演奖和其他九个奖项。他是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上海影协理事、荣誉理事。

    13、张其
    90岁,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广东中山县人,1921年出生。1938年参军,先后当过演员、编导。1942年,他进入晋绥鲁艺分院作曲班学习。1947年参加创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他当过演员,在影片《光芒万丈》、《无形的战线》、《光荣人家》、《刘胡兰》中扮演过角色。1952年创建科教片电影厂,他由演员改行做科教片导演。他编导了新中国第一部科教片《速成识字法》以及《杉木》等,后者荣获威尼斯第一届国际科教片电影荣誉奖。1955年,张其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长影、北影、上影、峨影工作。在影片《洞潇横吹》、《英雄儿女》、《达吉和她的父亲》中任副导演,并导演了《她爱上故乡》、《十级浪》、《孔雀飞来阿瓦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哥儿们折腾记》、《家庭琐事录》等故事片。其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获1981年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故事片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4、章超群
    90岁,是一个长期从事木偶电影而又富有艺术才华的多面手。1921年8月25 日生于南昌。他十四岁时,姊姊章曼苹带他到北平,在中国旅行剧团里当一名小演员,并帮助管理道具。上影建厂后,他回到上影参加了影片《农家乐》的摄影。这部影片摄制完成后,他调到美术片组搞木偶摄影。他担任摄影拍摄的第一部木偶片是《和平鸽》,由于他不断地刻苦钻研,终于在彩色试验小组的帮助下,摄制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这是中国美术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片。他任导演的第一部木偶片《粗心的小胖》,是让HAI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他先后导演了《一个新足球》、《小哥儿俩》等影片,开创了木偶片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先例。1960 年试制成中国第一部立体木偶片《大奖章》,为木偶片增添了一种新的样式。根据云南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雕龙记》,是建国十周年美术片献礼节目之一。在这部影片里,他是导演之一,并兼摄影。影片还参加了布加勒斯特国际电影节,获得木偶片银质奖。他和另一位导演合作摄制的具有优秀传统的福建龙溪布袋木偶戏——舞台木偶艺术纪LU片《掌中戏》(由表演技巧精湛、蜚声中外的老艺人扬胜主演),在196四 年也获得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的优秀奖。

    15、俞仲英
    90岁,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导演。1921年8月生于浙江省崇德县。1941年进上海天风剧社当演员,以后在上海艺术剧团、天津银星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等当演员。1950年进上海文化影片公司后到联合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当副导演、导演。他从事表、导演艺术事业四十多年。他曾多年担任黄佐临拍片时的副导演。他先后执导和联导的影片有:《老李师父》、《刘介梅》、《雪青马》、《武松》、《怎么谈不拢》、《小保管上任》等。他与杨小仲联合执导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6、刘沛然
    89岁,1922年出生于河北。1938年考入冀中的抗战学院。毕业留校参加了抗战学院宣传队。后参加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奋斗剧社,到了延安。1944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学习摄影,1951年,著名导演成荫拍摄电影《南征北战》选中刘沛然饰演张连长。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刘沛然调任八一厂,任编导,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编导的第一部影片是反映抗美援朝卫生员救死扶伤的纪LU片《救死扶伤的英雄》,该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二等奖。刘沛然独立导演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56年的《黑山阻击战》,1958年,刘沛然尝试喜剧片的拍摄,《金铃传》是一部农村喜剧片,1959年,刘沛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了《林海雪原》,在影片中,采用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灵活的特长,拍得自然真实,并且在人物塑造上改变对英雄人物“高、大、全”的表现模式,把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变化,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人物。《林海雪原》的成功,标志著刘沛然的电影艺术创作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17、李俊
    89岁,1922年生,于1951年从影,先从事纪LU片导演。1959年与冯一夫合导《回民支队》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农奴》,这部描写西ZANG农奴命运的影片拍得气势雄伟,感情深沉,色调浓烈,激起强烈反响。“文革”中他与人合导《闪闪的红星》也广受好评。1979年,李俊执导的《归心似箭》描写抗日联军某部连长掉队后所经受金钱、死亡、爱情考验,表现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影片拍得质朴、自然、真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他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别具特色。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他担任了3部6集大型史诗影片《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保证这部巨片的总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桑夫
    89岁,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22年10月出生,山西临汾人,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系。1937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传队、鲁艺文工团、华北大学文工团、华北大学三部等处任职,1946年进入北影厂,担任过演员科长、副处长、工会主席、导演等职。1959年调西影,1963年又TUI回北影担任导演、编导室主任。与人合编了《思想问题》(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游园惊梦》的电影文学本,在《民主青年进行曲》和《新儿女英雄传》等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执导的影片有《相亲记》(与谢晋合作)、《碧空银花》、《巴山红浪》、《尚小云舞台艺术》、《勤工俭学》(编导)等。1959年出版了《电影演员散记》一书。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9、郭维
    89岁,1922年生,导演,天津人。1937年肄业于北平成城中学,1938年先后在陕北公学流动剧团、华北联大文工团、火线剧社、群众剧社担任演员、戏剧组长、社长,参加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等名剧,并导演话剧《胜利渡长江》等。解放后曾任河北省文工团团长,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导演。协助史东山导演了《新儿女英雄传》,后独立导演惊险片《智取华山》(兼编剧) ,获1956年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和平奖。1954年调任长影导演,执导了《董存瑞》,获1956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其后导演的影片有《花好月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调回北影,任艺委会副主任,导演《柳暗花明》、《笨人王老大》等影片。

    20、天然
    88岁,1923年生,导演。原名吴天宏。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1937年肄业于上海中法戏剧学校,后任中法剧社演员。1939年入上海剧艺社任演员。1941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文工团戏剧主任、导演等职。1945年加入党。1950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影片《大地重光》、《南征北战》中饰演重要角色,后参加导演《不能走那条路》等影片。1956年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执导的影片有《幸福》(与傅超武合作)、《他们年纪轻》、《难忘的战斗》(与汤晓丹、于本正合作)、《曙光》(沈浮任总导演)、《烦恼的喜事》、《代号213》等。导演的电视剧主要有《老税官》、《奋飞》、《哦,王稼祥》等,其中《哦,王稼祥》获1993年“飞天奖”三等奖。

    21、石一夫
    88岁,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演员。1923年9月出生,陕西西安人。曾在前锋剧团、抗敌演剧二队、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中央歌剧舞剧团、中央实验话剧院担任演员、导演,1954——1956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苏联专家班学习导演。1962年调入北影厂担任导演。五十年来共参加了百余部中外舞台剧的演出,拍摄电影电视剧十多部,1962年主演的话剧《英雄列车》获奖并因此参加了群英会。执导了影片《小二黑结婚》(合作)、《龙马精神》、《牛角石》、《元帅之死》(合作)、《木屋》(合作)等。此外,在电视剧《大敌当前》中饰演男主角阎锡山。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2、王少岩
    88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1923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县,1939年秋参加八路军,在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在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群策群力》、《雾》、《日出》、《双喜临门》、《前线》、《白毛女》等剧目中扮演主要和重要角色。导演了《兄妹开荒》、《张德宝归队》、《三世仇》等歌剧。曾任胶东军区文工团宣传队队长,山东省戏曲研究室主任、山东军区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实验评剧团副团长等职。1953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编导了纪LU片《慰问最可爱的人》(合作)、《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一定要解放台湾》、《永远忠于党》、《最坚强的人》等;导演的故事片有《这决不是小事情》(编剧,与严寄洲合作导演)、《三个战友》、《嘉陵江边》(合作)、《红珊瑚》、《夺印》、《激战无名川》(合作)、《雷锋之歌》、《红线》等。此外,还导演了电视剧《蔺相如》、《特字一号巨案》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23、潘文展
    87岁,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24年12月出生,河北任丘县人,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海陆空院戏剧音乐系学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进修。1938年参加革命,在冀中三分区地委担任宣传干事、华北联大文工团担任演员、北京军区抗敌剧社担任演员和教员,建国后一度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和导演,1963年调入北影厂。早年在《大地重光》、(饰指导员)、《翠岗红旗》(饰解放军参谋长)、《南征北战》(饰教导员)等片中担任角色,在《三年》、《天罗地网》等片中担任过副导演,执导了《聪明人》、《马兰花》、《红色娘子军》(舞蹈艺术片)、《苏小三》(合作)等片,《苏小三》曾获北影厂优秀影片奖,此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粮食》。

    24、史文炽
    87岁,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1924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39年参加革命。曾参加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1936年入延安留守兵团特务团宣传队任宣传员,1945年到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担任宣传员。1952年9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导演等职。拍摄的故事片有《水》(与人合作)、《渡江探险》(与人合作)、《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岛》、《三八线上》、《怒潮》、《震》、《贺龙军长》等,还导演过话剧《妇女主任》;担任电视剧《归去来兮》艺术指导并在剧中扮演科学家牛文。此外还拍摄了电视报道片《奉献的土地》和《无数个太阳从这里升起》(4集)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曹雪芹研究会会员。

    25、莫先铨
    87岁,江苏苏州人,1924年生,1943年在重庆考取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毕业后在浙江省立剧团当演员。1951年由同学鲍昭寿介绍,从上海来汉,参加中南文工团工作。只演过两个戏就转为导演。曾排演戏20余部,其中《失去的信》、《千万不要忘记》等,堪称代表作。在当年的武汉被人们誉为“四大须生”的张章、陈牧、马奕、胡庆树,“四大名旦”司徒莺、哈珊、陈矿、宋映雪,“四大导演”鲍昭寿、周元白、莫先铨、许卜丽。

    26、郝光
    87岁,八一电影制厂一级导演。1924年2月出生于山东掖县,1940年参加八路军从事文艺工作。曾在《中国人》、《群策群力》、《雨过天睛》等话剧中担任角色,创作了《千里人骑千里马》等革命歌曲。1950年郝光赴朝作战。任某部团长。1952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三十多年来参加了纪LU片《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救死扶伤的英雄们》、《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和诺博士访问中国》、《国际射击竞赛》、《深山除害》等片的摄制工作,导演故事片《黑山阻击战》(与人合作)、《英雄虎胆》(与人合作)、《县委书记》、《十二次列车》、《鄂尔多斯风暴》、《秘密图纸》(兼编剧之一)、《南海长城》(与人合作)、《走在战争的前面》(与人合作)、《奸细》、《女兵》、《巍巍昆仑》(上下集与景慕逵合作)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27、任旭东
    87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1924年12月生,河北省涉县人。1939年2月入伍,历任排长、连长、营长、侦察作战参谋、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队长等职。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军教片导演工作,曾任军教片室副主任。从事电影导演工作36年,作品主要有《地道战》等四十余部。其中《奇袭武陵桥》、《越海捕俘》获八一厂优秀影片奖,《地道战》在国内有较大影响,久放不衰。现为国家电影家协会会员。

    28、辛奇
    87岁,1924年出生於台北,本名辛金傳,日本大學藝術科肄業。「二二八事變」後,受聘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及電影攝製廠(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前身)幹事,後擔任台灣省地方戲劇協會秘書兼「地方戲劇」雜誌總編輯期間,以辛奇為筆名發表「舞台技術」等文,此後即一直沿用。執導台語片甚多,1956年《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演後台語電影興起,繼之有續集,然後第三部《雨夜花》及第四部《范蠡與西施》,辛奇即投入編劇,其中《范蠡與西施》由蔡秋林講故事,辛奇編寫,於同年擔任導演,拍攝《甘國寶過台灣》。1957年先後導演《薄命花》、《妙英飄零記》,均參加徵信新聞報第一屆台語片影展金馬獎。1965年台灣日報辦國產台語影片展覽會,以《求你原諒》得最佳影片獎,《悲戀公路》得最佳劇本獎,並由觀眾票選為台語片十大導演之一。1966年執導的《後街人生》,是他編導台語片生涯中最滿意的代表作。同年,台語片隨著電視進一步普及又走下坡,辛奇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國語片《冰點》。1971年開始轉進電視,先後擔任華視電視劇「嘉慶君遊台灣」、「西螺七劍」、「母淚滴滴愛」等戲劇指導,在中視製作「女神龍」、「珊瑚潭之戀」、「勸浪子」、「奮鬥人生」,1976年在台視擔任「母淚滴滴愛」戲劇指導,1978年以電視社教節目「愛心」得金鐘獎最佳教育文化性節目獎,1979年獲金鐘獎電視最具創意節目獎。1980年代以更多精力投入於社教節目,執導「為善常樂」。2000年先獲選為中華民國導演協會傑出導演,再得推薦而獲選為第三十七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特別獎影人。

    29、程剛
    87岁,安徽壽縣人,1924年4月4日出生。1942年,他來到重慶,加入中藝劇團。第一個話劇劇本乃在他廿四歲時編撰的《空庭夜雨》,引起一陣轟動。1949年,程剛來到香港開始電影編劇工作。1951年上映的《斷腸母子心》是程剛首次執導的影片,自此,他拍過多部粵語、國語及閩南語電影。 程剛在1973年拍攝的《十四女英豪》乃他的代表作,故事描寫楊家女將英勇事蹟;此片在各大影展中囊括不少獎項,包括金馬獎最佳導演、優秀劇情片等,為他寫下光輝一頁。 他是程小东的父亲。

    30、苏凡
    87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文学部副主任、导演。1924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现涿州市),1944年参加革命,历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演员,军文工团团长,华北军区文工团、沈阳军区文工团舞台美术工作队队长,曾就读于华北联大,并于1949年9月与日本舞美专家肃野森茂共同设计了天AN门美术装饰和开国大典天AN门主会场。1959年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他担任导演的主要影片有《解放石家庄》、《柯棣华大夫》等。从1983年起担任文学部副主任, 一段时间里曾主持文学部工作。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31、谢铁骊
    86岁,当代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1925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省。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并兼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著名电影作品有《早春二月》、《海港》、《知音》、《今夜星光灿烂》等。

    32、赵元
    86岁,1925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奉化人。中国电影女导演。1940年参加抗战演剧二队。1949年调至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56年调至北京电影制片厂。从影以来曾在数部影片中饰演角色。 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后在《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任副导演。她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是在1983年,拍摄儿童片《扶我上战马的人》。首次得奖的影片是拍于1984年的《十四、五岁》。该片获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及首届童牛奖优秀影片奖。1985年,赵元与著名导演谢铁骊联合导演了六部8集的大型系列影片 《红楼梦》。赵元以女性的眼光,加之深厚的艺术功底,熟练的导演技法,全心拍摄影片,并能与老导演配合好,做到风格统一,导演水平一致。使该片获成功。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33、周元白
    86岁,1925年生于北京,1942年在北京北方中学毕业时,家道突然中落,只得辍学去当公务员维持家计。1947年他正式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武汉解放时,他在“大公剧团”跑码头。1950年在武汉天声剧场演出《夜店》,他的表演被崔嵬看中,进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工作。不久又调入中南文工团当演员。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周元白显露出他的导演才华,独幕话剧《妇女代表》是他执导的第一出戏,之后他又排演了《雷雨》、《孔雀胆》、《年青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与鲍昭寿、莫先铨、许卜丽并称为武汉人艺“四大导演”。

    34、沙丹
    85岁,电影导演,男,生于1926年08月15日,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同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纪LU片编导。1950年导演其第一部纪LU片《女拖拉机手》。1953年,转入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作品有《万象更新》、《人民公敌》、《泰山》等纪LU片。另外,沙丹从1971年开始执导戏曲片,拍摄影片《交响音乐沙家宾》、《断桥》、《芳草心》等。

    35、苏民
    85岁,生于1926年7月11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40年代起就致力于进步话剧运动。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先后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格洛莫夫,《胆剑篇》中的范蠡等多种类型的角色。导演过《在街道上》、《红色火车头》、《老师啊,老师》等。1999年担任《蔡文姬》的复排导演。濮存昕的父亲。

    (三)、电影、话剧演员(共105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4人)
    1、叶子
    100岁,健在的话剧艺术家中年龄最长者,1911年出生,早在抗战时期就被誉为“话剧皇后”。她曾成功塑造了话剧《龙须沟》中的丁四嫂、《日出》中的翠喜、《北京人》中的思懿等,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视演戏为生命。为了演戏,她甚至舍掉了父亲、丈夫,失去了儿。

    2、李英
    98岁,1913年生,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编剧,导演。一生作品逾百部,堪称全才型人物。1931年,在复旦影片公司参演影片《巾帼须眉》。此后相继在天一,强华等影片公司主演影片《美人恩》,《沦落》等。1950年赴香港,主演的影片有《雾香港》等。李英从40年代开始担任影片编导,其代表作品包括:《澳门大血案》,《狗凶手》。

    3、黄玉美(黄老不幸于2010年3月30日去世)
    97岁,1914年生,5岁开始在美国夜总会担任舞蹈员,50年代劳军五年演喜剧,其后于70年代开经理人公司力捧美藉亚裔演员。她演过尊龙主演的《龙年》及罗素主演的《梦断龙城》。

    4、吴淑昆
    96岁,1915年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剧协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从事舞台艺术五十年,其形象创造熨贴生动而有格调,如北京人艺经典剧目《蔡文姬》中的赵四娘,《三块钱国币》中的吴太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老富孀,《茶馆》中的庞四奶奶等……无论角色大小,皆能为舞台生色。 因在话剧《吉庆有余》中扮演崔奶奶,荣获1982年度北京市文化局新创作(改编)剧节目评奖表演奖;1979年参加演出《茶馆》,1980年参加演出《左邻右舍》,1982年参加演出《咸亨酒店》,均获演出一等奖。
  
    5、紫罗兰
    96岁,1915年年生,原名:黄紫罗,籍贯:广东省番禺县,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活跃于广州、香港的歌舞演员,从银幕处女作默片《银汉双星》(1931年,担任女主角李月英)至《江湖铁汉》(1948年),参演超过30多出电影。1932年4月4日(星期一)下午3时15分与前贵州省巡按使龙建章之子龙启昌(22岁,广东省顺德县,广州市岭南大学毕业生)结婚,并在九龙半岛酒店六楼举行结婚典礼,陈廉伯为证婚人。1940年离婚后,与邝山笑组成“紫罗兰歌舞剧团”,在1932年 9月19日起在九龙深水埗“北河戏院”联同邝山笑及张活游演出粤剧:“西施”、民间故事“风流阵”(饰女玉峰女寨主,这是出刀马旦的重头戏)、“织女”、“凤求凰”(饰郭茹玉)、“琵琶行”、“王昭君”。

    6、舒适
    95岁,原名舒昌格,原籍浙江慈溪,1916年生于北京,中国着名电影演员、导演。1933年进复旦大学,后转入持志大学法律系。 1935年参加上海大学剧人协会,演出话剧《黑地狱》。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参加了于伶的青鸟剧社,演出过《雷雨》、《日出》等,还在晓风、中法等剧社,演出过的《武则天》、《阿Q正传》、《原野》、《岳飞》等四十多部话剧,成为当时上海剧坛红极一时的青年演员。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参加《鸡毛信》、《为了和平》、《情长谊深》等影片的拍摄,并导演兼主演《林冲》。 1959年,支援浙江电影制片厂,任导演组组长。 1961年回上影,在影片《红日》中扮演了国民党师长张灵甫,这是他从影以来塑造反派人物中最成功的一个。后导演故事片《绿海天涯》和戏曲片《双珠凤》和《龙女》等。 他的父亲和梅兰芳先生是多年好友.舒适前任已去世的妻子慕容婉儿和现任妻子凤凰,都是几十年前年风靡上海滩的影人.女儿是上戏表演系的教师,外孙高鑫1992年从北电毕业,是目前比较活跃的青年演员。

    7、陈立中
    95岁,女演员,原名陈青竹。1916年生于河北深泽。1938年加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解放前夕,年仅三十岁的她就开始扮演老中年妇女的形象。1956年扮演总政文化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李大娘,获演员一等奖。之后又在同名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这一形象。1958年转业任安徽话剧团团长。196四年,在影片《白求恩大夫》一片中成功扮演了孟奶奶一角。后经常在影片中扮演奶奶、大妈等类型的角色。70年代,出演了影片《红雨》、《车轮滚滚》、《柳暗花明》等。80年代,出演了影片六部左右。90年代,以其高龄,仍旧活跃在荧幕上。1996年,在影片《水浒传》中扮演王进母。

    8、严斐
    95岁,1916年生,是周璇的前夫——著名歌星严华的妹妹。也是刘琼的第一任妻子,还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著名的电影演员侄子-严俊,她也是出身于明月社的,1934年出演了处女作电影《王老五》,并且灌录了一些唱片,后来投身到话剧界。她30年代和刘琼结婚,1946年离婚——一是因为刘琼有了外遇,二是因为严斐是不能生育之身。解放后的严斐仍旧活跃在舞台和荧幕上。解放后,严斐成为天津人艺第一代资深演员,她与赵路、沙惟、赵大民、方沉等导演合作的《龙须沟》《雷雨》《钗头凤》《家》《骆驼祥子》《日出》等话剧都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9、郭筠
    95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1916年12月出生,河北辛集人。1938年至1950年间,一直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工作,历任演员、队长、社长等职,曾一度在总政话剧团、安徽电影制片厂担任队长、导演及副厂长,1964年调至北影厂。十几年来,曾在十余部影片中担任演员或导演。此后曾因演出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而获全国话剧汇演二等奖。影片主要有:《花好月圆》(饰糊涂涂)、《汾水长流》(饰郭守成)、《红雨》(饰孙富贵)、《南疆春早》(与人联合导演)、《安徽戏曲集锦》(导演)、《寇准背靴》(导演)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0、陈志坚
    94岁,1917年出生,北京市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冀中军区火线剧社会当演员,1950年调入北影厂当演员。几十年来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了各种角色,如《智取华山》中的敌营长、《暴风骤雨》中的韩长脖、《锦上添花》中的秦广播、《海霞》中的尤二狗、《小兵张嘎》中的红眼伪军、《无名岛》中的水鬼、《报童》中的瞎老爹、《大河奔流》中的王尾巴、《笨人王老大》中的王老大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1、葛香亭(葛大老不幸于2010年5月16日去世)
    94岁,1917年8月8日生,1940年,葛香亭考进上海著名的“金星影剧训练班”,与欧阳莎菲、谢晋等人结为同学,一年后毕业,留在公司参与《白云塔》、《乱世风光》等片的演出,并兼任公司的化妆师。国共内战期间,葛香亭因友人介绍进入装甲兵剧队,之后随装甲兵渡海赴台。196四年加入中央电影副业股份公司任演员。1965年主演《养鸭人家》饰鸭农林再田,获第三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1969年出演《高山青》获第八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还主演过获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最佳作品奖的《蚵女》196四、获十二届亚洲影展最佳编剧等三项奖的《养鸭人家》1965、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音乐奖第二项奖的《我女若兰》1966、获第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奖的《秋决》1972、获第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奖的《小城故事》1979、同届优秀作品奖《香火》1979等。曾任台北市演艺人协会理事,台湾演艺人自律评议委员会召集人。1996年支援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直到现在,葛香亭参演的电影作品至少有176部以上。葛香亭一生从事演艺工作,对其热情从未减TUI,并于2005年获得第42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12、李恩琪
    94岁,原名李锐,女,汉族,1917年1月17日出生。籍贯:山东省青岛市。离休前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话剧团。职称:一级演员。1936年,考入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1937年春,考入汉口政训处电影股;1937年12月,进入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1938年12月,加入山东省立剧院“实验话剧团”;1940年春,改入川康施教队;1940年10月,到成都进了阎锡山主办的西北电影公司。1941年冬,参加留蓉影剧人协会;1943年,参加教育部川康巡回施教一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苏南军区文工团、前线话剧团工作。离休后在成都居住。

    13、凌元
    94岁,1917年生,原名张敏。吉林省吉林市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学,后在长春百川医院任助产士。1937年入满洲映画协会表演训练班,同年在影片《壮志烛天》中饰演母亲一角。1946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1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60年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忠厚、善良、贤淑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1962年主演影片《锦上添花》,表演轻松自如。从影五十年,塑造了众多农村中老年妇女的银幕形象,以喜剧见长。凌元老太太给当代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1978年的电影黑三角中的那个女特务老太太。

    14、干学伟
    94岁,浙江宁波人,生于1917年1月,1937年在未名剧社演出《王三》、《酸枣》等剧。1938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1年在话剧《带枪的人》中饰演孙宁,获鲁艺创作年会甲级奖。1948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导。导演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在捷克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电影编剧奖)、《沙家店粮站》等。1955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1961年起任教授。196四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影片《小二黑结婚》、《沸腾的群山》等。1978年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担任了北京电影学院首届导演系的老师,之后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为我国电影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材。

    15、章曼苹
    94岁,1917年10月出生于南昌。17岁参加职业演剧活动,两年后入上海明星公司任演员,自此与丈夫陶金一起成为三四十年代影剧双栖明星。她在银幕上以配角表演见长,其中尤以《街头巷尾》中饰老板女儿而为观众称道。建国后曾先后任上海“人艺”、珠影厂演员。1987年定居香港。

    16、林静
    94岁,生于1917年,演员,曾演过《圣城记》、《郎才女貌》、《清宫秘史》、《凤凰于飞》等影片。

    17、叶向云(叶老不幸于2010年2月11日去世)
    94岁,原名甲炘。话剧演员。1917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抗敌演剧六队演员。1949年加入中共。建国后,历任湖南省话剧团演员、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昨湖南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演员二等奖。在《雷雨》、《红色风暴》、《甲午海战》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副厅级离休干部。

    18、张瑞芳
    93岁,1918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35年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并参加话剧演出。抗战爆发后,她积极参加抗战话剧演出。1938年至重庆,同年加入党。后在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任演员,演出二十余部话剧。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拍摄影片《火的洗礼》。1946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特约演员,加入以国民党中宣部名义接收长影并主演了影片《松花江上》。1949年后相继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演出了《保尔?柯察金》并在《南征北战》、《母亲》、《家》等片里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因主演影片《李双双》中的李双双,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粉碎“四人帮”后她积极参加影片的创作。她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第六届上海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他的前夫是著名演员金山,后嫁给著名书法家、剧作家严励,再前一任丈夫是怒吼剧社的创办人余克稷。

    19、陈强
    93岁,1918年生,演员。原名陈庆三。河北宁晋人。1945年在歌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留下他打老蒋》、《桥》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1957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1961年在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地主南霸天,于1962年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四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此外,参加拍摄的喜剧片还有《魔术师的奇遇》、《二子开店》等多部。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他的儿名叫陈佩斯。2008年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20、徐风
    93岁,原名徐仁彝,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自小生长在上海,中学SHI代就读于上海中学(这是一所重点学校)。中学毕业后,徐仁彝考入沪滨英语专科学校攻读英语;英专毕业后,又考进上海铁路局工作。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徐仁彝随局撤TUI到汉口,当时正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第一个民间职业话剧团)在汉口演出,十九岁的徐仁彝对“中旅”演出的话剧特感兴趣,就写信给剧团毛遂自荐,经剧团主持人唐槐秋面试后,认为是可造之材,于是录取他为基本演员。后加入国华电影公司,凭影片《孟姜女》一炮打响之后,徐风成为“影坛红星”,片约不断。在短短的几年里,徐风在“国华”、“金星”等公司拍摄了二十多部影片,走红影坛,其中包括“古装片”《董小宛》《孟丽君》《杨乃武》(清装),“言情片”《红杏出墙记》《惜分飞》等,还有几部反映孤岛现实的影片,那就是:《花溅泪》《孤岛春秋》《新地狱》和《黑天堂》。新中国诞生后,徐风改名徐枫,从事影剧教学工作,曾任长春电影学院和吉林省艺术学院表演系主任,直至1983年从长春话剧院TUI休后,便全心尽力于纸币的收藏和研究。

    21、崔超明
    93岁,1918年生于一个中医家庭,中学时开始学习绘画,后来逃到香港,先在英美烟草公司当切烟和卷烟工人,后入香港华文日报当校对员。1942年他回到上海,在艺光剧团,苦干剧团任演员。1947在年文华影业公司当演员,在《母与子(1947)》、《小城之春》等影片中扮演角色。他在《夜店》中饰演赖皮匠,在《我这一辈子》中饰拉洋车工人,他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劳苦的拉车工人,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二等奖。此后他又在《关连长》、《腐蚀》、《姐姐妹妹站起来》等影片中扮演一系列人物。1952年,他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当译制片演员,为多部译制片配音,曾获得翻译片最高奖。此后,他在《渡江侦察记》中饰敌军长,《不夜城》中饰资本家,《长虹号QI义》中饰演敌海军司令、《女篮五号》中饰球场老板,《阿诗玛》中饰仇万里等,多年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表演技巧。1959年,他参加了湖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1961年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入长影后,他相继在《独立大队》、《南海的早晨》、《兵临城下》等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国民党中高级军官形象,成为擅长扮演反面角色而著称的演员。在银幕上,他将角色丑恶的灵魂,残酷的本质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恨之入骨。八十年代,他又参加了《三家巷(上下)》、《小城春秋》、《特区姑娘》的拍摄。

    22、王珏
    93岁,演技精湛,曾以“皇天后土”一片获得第18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他丰富而且传奇的演艺人生,甚至加速台湾电影工业的奠基。1918年11月12日生于东北的王珏,北平国立东北大学历史系肄业。1937年抗战爆发学业中辍,当了流亡学生,组织话剧队在华北各地巡回演出抗日街头剧,同年到汉口添加新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抗战胜利后,王珏到上海继续从事影剧任务。王珏与台湾的渊源极早,早在1947年就曾来台拍摄“花莲港”;1949年ZHENG府迁台,中制厂厂长临阵脱逃,王珏说服其他同僚把中制厂设备按计画运来台湾,他所号召带领的人员与器材,成为60年前台湾电影的重要发展基础。当年小生人才缺乏,王珏成为台湾影坛当红小生,主演了“恶梦初醒”、“永不分离”、“军中芳草”等片。1958年,王珏随着意大利影片“万里长城”外景队赴意大利,适逢意大利影业蓬勃之际,他进而留在当地发展,拍过近50部电影,其中包含“北京五十五日”、“蒙古人”等片,是当时少数活跃于欧洲影坛的东方男演员。王珏于1976年在香港自组“王氏”影业公司制作“南拳北腿活阎王”及“血玉”二片。1980年王珏回台定居,参加演出“皇天后土”、“辛亥双十”、“古宁头大战”等片,并以“皇天后土”一片获得第18届金马奖最佳男配演。执委会认为,王珏除了长期在演员岗位上表现杰出,也因60年前的说服义举,使得电影工业可以顺利在台湾扎根,因而获颁“非常贡献奖”。

    23、容玉意
    93岁,1918年生,加拿大华人,籍贯:广东省中山县,胞妹容小意亦是著名歌剧及电影演员,姊妹俩擅长舞蹈,她是歌舞剧团的主要演员,1941年开始参演香港电影及电视,初期多演勾引男子的妖艳妇人;后期多演恶后母及妖妇等配角。1941年7月,当时26岁的容玉意与28岁的电影从业员洪淑云先生注册结婚。她与曾与黄曼梨、黎灼灼、李倩苹、徐意、甘露、郑文霞、李月清、马笑英、陈皮梅、黎雯、高伟兰(卢敦夫人)等结义金兰组成“十二金钗”。 20世纪70年代起定居于加拿大的多伦多。

    24、陈云裳
    92岁,1919年生,当年的四大女演员,演员。原名陈名强。原籍广东台山,生于广州。1933年参加广州文艺团体素社,主演《思凡》等剧。1935年在广州声片公司主演影片《粉碎姑苏台》,同时在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摄制的影片《火烧阿房宫》中主演古典歌舞,后又主演《天下为公》、《血溅宝山城》等抗日题材的粤语影片。1939年到上海,主演《木兰从军》,所唱《木兰从军》主题歌曾广为传唱,后又主演歌舞片《云裳仙子》和《一夜皇后》等。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参加《牡丹花下》、《博爱》、《万世流芳》等影片的拍摄。抗战胜利后移居香港。1952年曾为香港新华影业公司主演《月儿弯弯照九洲》等影片。后在香港从事发型设计、服装设计等。共主演影片四十余部。

    25、黄素影
    92岁,江苏苏州人,1919年出生。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1949年入北影演员剧团,在《暴风骤雨》、《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红楼梦》等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老人家真正被大家记住是在2003年。当时黄素影凭借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朴实的表演,赢得了第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华表奖”最佳女演员,成为当年最红火的老太明星。

    26、陈又新
    92岁,1919年生,又名陈一新,香港著名演员、编剧、导演,曾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宋宫秘史》、《海棠红》等影片,编剧作品有《万世流芳》、《血手印》等,导演作品《血手印》等,其中《血手印》的著名插曲《郊道》也是他填词的。

    27、韦伟
    91岁,1920生,演员。原名缪孟英。广东中山人。1941年加入上海职业剧团,因在《大马戏团》一剧中扮演盖三爷而知名。1947年从影,在影片《小城之春》、《夜店》中扮演主要和重要角色。1951年后在香港龙马、清华、长城、凤凰等影片公司主演《花姑娘》、《江湖儿女》、《一年之计》等影片。1960年拍摄《草木皆兵》后息影。韦伟演的电影不多,可是关键是她演了中国最经典的一部电影费穆先生的《小城之春》,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看过这部电影,当时还在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我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一个演员,可是被电影的气氛深深吸引,大概十几年后,这部电影被称为中国电影的第一经典,韦伟最近一次演出是刘若英的《生日快乐》,她扮演了奶茶那个一言未发的奶奶。(此处韦伟生日据上海地方志,据秋风先生说韦伟自己认为自己生于1922年)

    28、车毅
    91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1920年4月出生,辽宁省辽阳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苏联专家表演进修班。1938年参加革命,曾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78年调至战友话剧团担任编导、业务副团长兼办公室主任。从艺近半个世纪,先后在数十部影视剧中扮演过各类角色,主要有《卫国保家》(饰妇女主任)、《保卫胜利果实》(饰女主角春妮)、《丰收》(饰支书妻)、《深山里的菊花》(饰卫生队长)、《一天一夜》(饰工业局局长)、《槐树庄》(饰志成婶)、《自有后来人》(饰李奶奶)、《猎字九十九号》(饰王海)等影片。此外,还导演了《人逢佳节》、《留下一曲动情的歌》等电视剧。1962年曾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6年被评为优秀党员、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军区文化部顾问。

    29、胡枫(女)
    91岁,1920(?)年生,1939年开始到1941年,凭借她美丽的脸蛋和很好的身材,很快成为红舞女,而且是上海百乐门舞厅的首席舞女。她读过书,有文化,能写点文章,有人称她为“文艺舞星”。在做舞女的日子里,她认识了电影导演吴村和孙敬,他们鼓励她向银幕发展,她同意了,1941年金星公司开拍(花栈泪)是部描写舞女生活的影片,金星公司也缺少基本女演员,老板周剑云有意要让她走红,能与国华公司的周璇抗衡。何苹的机会来了,周剑云并将其名改为胡枫,这部影片的男明星是舒适、徐风等,电影放映后,胡枫一举成名。后来她又在金星主演了(桃花湖)(红泪影)(春水情波)等名片。为电影观众所喜爱,在影坛站稳了脚跟。1942年4月张善昆开办了“中联”影片公司,“中联”是由12家电影公司合并的,国华有周璇和周曼华,胡枫是金星的演员,因此她与周曼华同是一流明星。1943年后的几年时间里,她主演了十几部电影,胡枫红极一时。拥有许多崇拜的影迷。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各制片公司恢复拍片,胡枫仍然是受人喜欢,也是争相聘请的人选。周剑云请她去香港拍片,她便参加了昆仑影片公司。而昆仑虽然和她订了合同,但没有让她拍片,1947年她拍摄了由吴永刚导演的(迎春曲)和她合作演出的男明星有金焰、刘琼等人。这是胡枫在抗战胜利后拍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她最后拍的一部电影。以后,她就息影了。

    30、汤化达
    91岁,1920年9月出生。1937年抗战爆发后,汤化达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1940年后,汤化达在部队的宣传队从事演剧工作。1951年8月,汤化达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上饶集中营》中第一次担任男主角。该片荣获1949—1955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中的二等奖。1952年他又在《南征北战》中扮演政委,1954年在影片《伟大的起点》中演党委书记。1957年在《护士日记》中演工地书记。1960年,他和汤晓丹合作导演了影片《红日》,同时还参加了大型纪LU片《上海英雄交响曲》的第一部分导演工作。1972年重拍《渡江侦察记》,对于“三突出”原则,汤化达深恶痛绝。1979年拍摄《等到满山红叶时》充分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趣味和对质朴美的追求。1982年又拍摄了《石榴花》。

    31、白穆
    91岁,1920年生。原籍浙江宁波,生于天津。初中肄业 。十三岁在长春当过学徒、杂工等。 1941年入中国旅行剧团任演员。1943年参加苦干剧团,演出《梁上君子》、《钗头凤》、《芳草天涯》等话剧 。1947年从影,在影片《子孙万代》 中饰演配角。1949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曾参加拍摄《农家乐》、《南征北战》、《逆风千里》、《星星星》、《苦恼人的笑》、《春苗》等影片,善于扮演各种不同个性的反面角色。80年代涉足电视片导演创作。

    32、狄梵
    91岁,1920年生,原名严恒瑜,1920年出生,江苏南京人,女演员。毕业于上海培成女中。1940年起在上海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剧艺社、天风剧团任演员,演出多部话剧。1943年曾在中联摄制的影片《千金怨》中扮演重要角色。1948年赴香港,先后在大光明、长城、50年代等影业公司摄制的《神.鬼.人》、《火凤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1952年因在香港从事爱国活动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1953年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羊城暗哨》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羊城暗哨》中的女特务“八姑”是她留在银幕的经典形象。狄梵是著名演员刘琼的妻子。

    33、赵韫如
    91岁,1920年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1940年毕业于南京剧专。抗战时期一直在重庆从事进步戏剧工作。1946年至1948年赴美国研究表演艺术。1950年回国献身于中国的话剧事业。近三十年来她先后在《明朗的天》、《雷雨》、《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王昭君》等剧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鲜明艺术形象。

    34、凌云
    91岁,1920年生,河南固始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老演员。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多年来参与了大量影视演出活动,擅长饰演反派角色。其中,《羊城暗哨》中的“小神仙”和《湘西剿匪记》中的瞿二十四,给观众留下较深印象。在影片里,凌云把暗藏特务的狡诈和老匪首的狠毒表现的淋漓尽致。五十年代,凌云还曾参与了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

    35、杜澎
    90岁,中国话剧演员。原名王润泉,1921年5月22日生于河北饶阳县,1927年随家迁北京定居。曾在北平美术学校从师李苦禅习国画两年。学生时期爱好戏剧。1949年2月,参加华北革命大学文工团,1954年夏,随团并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他在话剧舞台上,先后创造了40多个角色。其中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中的匡复、《娜拉》中的阮克大夫、《降龙伏虎》中的秦二伯、《中锋在黎明前死去》中的流浪汉、《李秀成》中的李秀成、《伽利略传》中的伽利略等。他自学勤奋,广积博采,崇尚民族传统艺术,逐渐形成真挚、深邃的表演艺术风格,台词功力尤深。他参加演出的《西望长安》曾获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表演二等奖;《上海屋檐下》获文化部直属剧团1980年新创作新改编新整理剧目(节目)观摩评比演出表演一等奖等。1976年杜澎还在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视剧《四世同堂》中扮演过关子周、钱默吟等角色,导演过话剧《泥人常》、曲剧《曹雪芹》。他对曲艺创作和演唱也有较深的造诣,编写过曲艺段子140段,是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2007年被授予 “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36、高正
    90岁,生于1921年,曾演出《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1949年以前他隶属昆仑影业公司,主要从事表演。49年后他几乎没演过电影,他最后一个角色是在《林则徐》中演道光皇帝。由于工作需要,他干起了导演,执导过《白求恩大夫》、《蓝光闪过之后》、《开枪,为他送行》等影片。并曾在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的《聂耳》担任制片主任。

    37、吕恩
    90岁,女,生于1921年,戏剧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话剧的表演。1947年,在中电一厂、二厂、三厂拍摄的《还乡日记》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并于次年主演影片《花落水流红》。1948年赴香港,出演永华影业公司影片《山河泪》。解放后,吕恩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主演了影片《红旗歌》。1953年,她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从事话剧表演。此后她就只在《骆驼祥子》等几部电影中担当客串。
    二流堂成员,吴祖光前妻,前几年在老照片上看到她写的回忆,惊为天人,今天终于买到了她的《回首》,开心。

    38、于蓝
    90岁,1921年生,由1949年在影片《白衣战士》饰演医疗队队长庄毅而走上银幕。她演过的电影不到十部,但是每一部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龙须沟》、《林家铺子》等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而她所扮演的程娘子、革命母亲周莲、江姐等形象也深受观众喜爱。她的表演细腻、朴实、凝重,充满内在的激情。于蓝在1981年6月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人们赞誉她“为了少年儿童,身上有一团燃不尽的火焰”。于蓝的丈夫是著名的演员,建国初党的电影领导人之一田方,他的一个儿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田壮壮,另一个儿田新新是中国新闻社的著名摄影师,他还有一个侄女婿是大名鼎鼎的演员他叫李雪健。

    39、蒋天流
    90岁,1921生,演员。曾用名蒋咏青。江苏太仓人。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肄业。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1943年在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抗战胜利后,重进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并在《为HAI子们祝福》、《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40、方荧
    90岁,1921年生,1949年,进入南群影业公司任演员,在《恋爱之道》中扮演王健一角,并在影片《新关东大侠》中扮演韩四。1951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转入导演行列,在影片《走向新中国》中担任副导演。1956年,独立执导影片《如此多情》。1963年,导演了评剧《花为媒》。1986年,担任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牡丹亭》的导演。

    41、周婷
    90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曾用名周聪华,1921年3月出生,江苏徐州市人。建国后曾在西安五曲镇五曲剧社、西安中国戏剧家协会、北平天鸥剧团、北平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担任演员。1949年进入北影厂。从影以来参加拍摄的主要影片有《小二黑结婚》(饰三仙姑)、《红旗谱》(饰春兰妈)、《革命家庭》(饰祝妈妈)、《暴风骤雨》(饰伪妇联主任)、《红河激浪》(饰四姨太)、《红雨》(饰演老中医妻)、《春暖花开》(饰小业主妻)、《骆驼祥子》(饰演接生婆)、《龙年警官》(饰女模特的保护人)等以及多部电视剧,善于塑造坏女人形象。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42、位北原
    90岁,男,1921年10月生,山东省龙口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专科(十一届)。从五十年代开始,历任四川省话剧团、成都市话剧团、羊城话剧团、广州话剧团副团长、团长,艺术指导等职。四川省一、二、三届省人民代表。广东省四、五届省政协委员。一九八五年荣获文稿市优秀职工、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曾导演的话剧:《雷雨》、《北京人》、《万水千山》。曾演的话剧角色:《日出》的王福升,《雷雨》的鲁贵,《红色风暴》的施洋,《万水千山》的李有国等。曾演的电影:《嘉陵江边》的主角纪大明(1960年,峨影)。《乡音》的杏枝爷爷(1983,珠影,获四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乡民》主角韩玄子。(珠影,1986)。《野妈妈》县委书记老谷(1985,西影),曾演的电视剧:《飘然太白》的贺知章(1982,广东电视台)。《静静的白鹅湾》主角秦五根(1982,广东电视台)。《燃烧的心》主角王雨清,获第四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1983,广东电视台)。《虎将外传》主角肖勇(1985,珠海海浜影视中心)。《穿军装的居民》主角马敬仁(1984,沈阳军区政治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窝》(中篇)、《柳凤》(中篇)、《曲程》(长篇)。

    43、胡宗温
    90岁,1922年生,中国话剧演员。1922年11月8日生于湖北汉口。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武昌参加抗敌演剧三队(后改为二队),随队在太行、吕梁山区坚持抗日宣传活动。演出的剧目有《打鬼子去》、《老三》、《一心堂》等,并在《国家至上》、《家》中饰主要角色。1945年在北平曾扮演《丽人行》中的李新群、《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大雷雨》中的卡彭诺娃、《北京人》中的袁圆、《夜店》中的赛观音等。

    44、秦怡
    89岁,1922年生于上海,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商科的时候,秦怡就曾参加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离开自己封建的家庭,参加“中万”剧团。1938年,秦怡来到重庆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当实习演员,1941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该社演员。在长时间的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在话剧《草木皆兵》、《离离草》、《桃花扇》、《戏剧春秋》、《结婚进行曲》等都有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当时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7年秦怡在上海走上了大银幕,参加了电影《忠义之家》、《母亲》、《无名氏》等片的拍摄。由陈鲤庭编导的《遥远的爱》成为她的成名作。解放后,秦怡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时的她演技成熟而自然,在影片《农家乐》、《马兰花开》、《女篮五号》、《青春之歌》以及《铁道游击队》等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秦怡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女电影演员之一。80年代,秦怡主演了《海外赤子》、《雷雨》、《梦非梦》等影片,还主演了多集电视剧《上海屋檐下》,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响的表演技巧,和她那具有东方女性魅力的风韵。秦怡属于极少数的越老越美丽的明星,他第一任丈夫是演员陈天国,第二任丈夫是电影皇帝金焰,留下了他那个一生需要照顾的儿金捷,赵丹在新JIANG坐牢回到内地得知自己的妻子叶露茜以为他已经被盛世才枪毙后嫁给了杜宣的消息后,一下子陷入了感情疯狂症,一度苦苦追求和他复出后合演第一部电影《遥远的爱》的女主角秦怡,可惜郎有情女无意,后来赵丹只能又去爱上了黄宗英,近来盛传江湖的是秦怡正在和小他十多岁的著名作曲家陈钢恋爱。

    45、周曼华
    89岁,1922年生,从小喜欢看电影。1935年,经人推荐,在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热血忠魂》中饰演儿童角色。1936年起,任明星影片公司演员,参演影片《夜会》的演出。1938年起,相继入大同、国华等影片公司任演员,主演影片包括《鬼恋》,《金粉世家》。1948年移居香港,为泰山、邵氏、新华、国光等影片公司主演影片《妇人心》,《碧血黄花》,《关山行》等。1962年息影。有“冬瓜美人”之称,当年凭《金粉世家》一片红透半边天。

    46、梁明
    89岁,1922年生,原名梁杏美,原籍广东顺德,女演员。1936年汉口懿训女中肄业。1938年参加抗日流动宣传队。后在铁血剧团、抗日救亡演剧九队、新中国剧社任演员。曾在《寄生草》、《胜利进行曲》、《大雷雨》、《桃花扇》等话剧中扮演角色。1948年起在大同影片公司、文华影业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我这一辈子》、《羊城暗哨》、《八仙的传说》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市电影局联合举办的电影导演、编剧进修班结业。曾担任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教师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技工学校电影文学课教员。

    47、铁牛
    89岁,1922年生,原名杨锡业,山东掖县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 1946年参加新四军,后进山东军区文工团任团员。同年加入党。 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曾任中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支部书记、副团长。在从影期间,多扮演士兵、工人等形象,先后在《团结起来到明天》、《南征北战》、《雾海夜航》、《布谷鸟又叫了》、《谁是被抛弃的人》(未发行)、《红色娘子军》、《燎原》、《球迷》、《这不是误会》、《取长补短》等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著名早逝的摇滚乐手唐朝的贝司手张炬的父亲也是电影演员铁牛,但是张炬生于1970年,似乎他的父亲铁牛并不是此铁牛。

    48、卢碧云
    89岁,著名女演员,本名卢鹓(yuān),浙江吴兴人,1922年2月22日出生于吉林,后举家搬至上海。其兄卢志云是中国戏剧运动的前辈,因此卢碧云从小就深受影响,喜爱戏剧,在高中时期即是校内的话剧演员。毕业后,卢碧云正式在上海兰心剧团开始职业性话剧演出,随即走红,当年在上海有“话剧皇后”之称。1945年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现代夫妻》、《人海双珠》等影片。1945年因为父亲反对,第一次TUI出演艺圈,隔年与国民党将领黄飞达结婚,婚后不久复出影坛。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益华等影业公司主演《母与子》与《马路英雄》,轰动上海。1949年,卢碧云随丈夫赴台湾,居住于新竹,曾任农业教育电影公司演员,演出间谍片《恶梦初醒》。1954年后,相继在《罂粟花》、《天伦泪》、《烟雨》、《烟水寒》、《半山飘雨半山晴》、《我心深处》、《我是一片云》、《碧血黄花》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因接演了相同类型的电影《罂粟花》、《八十八号情报员》等宣教间谍片,卢碧云的银幕形象似乎被局限在女间谍的角色中。结婚后的卢碧云将大部分的生活重心放在家庭,曾在演完《天伦泪》一片之后再度息影,后在196四年复出,但只接演一些符合自己年纪的角色,因此她从此在台湾树立了良母贤妻的形象。1965年因在影片《烟雨蒙蒙》中饰演母亲雪姨一角,获台湾第四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1969年她加入刚成立的台湾中国电视公司,成为她演艺生涯最忙碌的时期曾在多部电视连续剧中担任主要角色。,虽然多半演出母亲及祖母的配角,但是戏路也拓展开来。1993年获第三十届金马奖纪念奖。

    49、贾六
    89岁,1922年生,本名贾世魁,1938年入伍后就投身文艺工作。1946年,时任晋察冀军区火线剧社团长的贾世魁带职进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当时组织上要求他们一律不用真名。贾世魁在家中排行老六,于是就用了“贾六”这个化名。后来演的戏多了,贾六的名字越叫越响,反倒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原名了。1955年,西北、东北和华北几个军区话剧团合编组成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不久,贾六担任团长。主演过《战斗里成长》、《HUI民支队》、《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望子成龙》、《人生》等影片,是中国第一个宣传雷锋的人。

    50、柳杰
    89岁,1922年生(?),有窗口美人之称。

    51、李明
    88岁,1923年生,曾用名王大经、王大金,艺名李海铭、经明,江苏江都人。1940年参军,任新四军一师文工团演员、苏浙军区文工团政治指导员兼戏剧主任,演出话剧《重庆交响乐》、《雷雨》、《日出》等。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创作室支部书记,先后在《椰林曲》、《团起起来到明天》、《凤凰之歌》、《他们在成长》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并写有《活跃在敌后的九个文艺兵》等回忆文章和一些有关影剧短文。

    52、常枫
    88岁,生于1923年4月6日,台湾资深演员,出生于哈尔滨,成年后,先是在银行工作,并参与业馀剧团演出。常枫服兵役期间,加入军中的劳军剧团,在华北演出。1945年,常枫加入青年军二○七师政工队,继续演戏。1949年,常枫随国民革命军前往台湾,并与张遥结婚。1950年左右,常枫加入中华民国空军大鹏话剧队,自此即投入演艺事业。1962年10月10日,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常枫成为该公司基本演员及戏剧指导,是台湾首批知名电视演员之一。1976年,常枫主演电视剧《寒流》,饰演反派角色「中共高干」高扬;同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将《寒流》浓缩剪辑成《香花与毒草》,参加第十三届金马奖,常枫获得最佳男主角奖。1978年,跳槽中华电视台。1988年,常枫从中华电视台TUI休,TUI休后仍有参与表演活动。常枫曾凭《香花与毒草》(1976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颐园飘香》(1984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华视剧展:两种结尾》(1984年电视金钟奖最佳男主角奖)、《华视剧展:秋月春风》(1986年电视金钟奖最佳男主角奖)。2008年获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53、凌之浩
    88岁,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1923年3月出生,天津市人。1955年以一个已有丰富舞台、电影表演经验的演员,再度去北京电影学院深造。自1944年起在《甜姐儿》、《魂归离恨天》、《燕歌》等话剧中扮演主角后,继而走向银幕。在《吕四娘》(饰主角林医生)、《莲花港》(饰主角林医生)、《夜店》(饰主角张义)及《残冬》、《人兽之间》、《林冲》、《结婚进行曲》、《苗家儿女》、《战斗的山村》、《海上生明月》等数十部影片中扮演男主角。此外在《铜骨铁水》、《女司机》、《斩断魔爪》、《珊瑚岛上的死光》、《风从东方来》等片扮演重要角色。另外他还执导影片《心弦》、电视剧《长夜行》(获厂小百花奖)、《邹韬奋》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上海分会理事。

    54、冀淑平
    88岁,女,1923年8月生,河北省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话剧演员。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国务院ZHENG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41年毕业于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师从曹禺、黄佐临、张骏祥、吴晓邦诸艺术大师。先后在国立剧专剧团、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35军文工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曾主演过《日出》、《清宫外史》、《蜕变》、《家》、《万尼亚舅舅》、《娜拉》(即《玩偶之家》)、《抓壮丁》、《远方青年》、《费加罗的婚姻》、《权与法》等,塑造过许多不同SHI代,性格各异的妇女形象。其中,1954年在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契诃夫演出的《万尼亚舅舅》中扮演叶林娜,1956年在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易卜生的《娜拉》中扮演娜拉,两剧在国内外均获得一致好评。当时《娜拉》演出的剧照,现陈列在挪威SKIEN易卜生童年的故居里;1996年应挪威国家剧院艺术总监Ellen Horn和易卜生戏剧节主席Gerd Stahl的邀请,作为唯一的嘉宾参加了在奥斯陆举行的“’96易卜生戏剧节”;1963年在《远方青年》中扮演阿米娜,获文化部优秀演出奖;1980年在《权与法》中扮演丁牧,获文化部观摩演出奖。1984年离休。

    55、朱琳
    88岁,1923年生,话剧女演员。江苏连云港人。1938年后参加抗敌演剧九队、新中国剧社,任演员。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61年加入党。曾在《雷雨》、《武则天》、《洋麻将》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主演的《察文姬》已拍成舞台艺术片。被誉为“中国话剧皇后”的朱琳,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整整度过了56个春秋,她主演过百余部话剧,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在不久前的一次古诗词朗诵会上,我又一次见到了朱琳,她朗诵了郭沫若的古体诗《重睹芳华》,并高歌了一曲蔡文姬的名曲《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二拍。她的表演激情昂然,铿锵有力,听那韵律鲜明的朗诵,音域宽广的歌唱,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是出自一位古稀老人之口。

    56、史进
    88岁,中国电影演员。1923年8月出生。1940年,他参加了抗敌演剧第七队,在队里,史进什么都干,接触了话剧这门艺术的各个部门。曾参加“黄河大合唱”、“军民进行曲”、“塞上风云”等大型歌舞、话剧的演出。1943年,史进学习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并在话剧“家”中,运用了“斯氏”表演理论,完成了对角色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将“觉慧”这一封建家庭反叛者扮演得非常成功。1946年,史进随七队撤TUI到香港,加入后来组成的中国歌舞剧艺社,赴南洋一带巡回演出。该社成员于1949年回国,成立了华南文工团,后改组为华南话剧团,不久不改名为广东省话剧团。史进在话剧舞台上活跃了二十多年,成功地塑造了“尤利克斯?伏契克”中的伏契克,“红色风暴”中的林祥谦,“雷雨”中的周萍等诸多人物形象。六十年代初,史进被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在《跟踪追击》、《大浪淘沙》、《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了一系列的角色。八十年代,他又在《但愿人长久》、《东方剑》、《雾都茫茫》、《暂缓逮捕》中饰演角色。

    57、杜粹远
    88岁,女,艺名陈光,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3年7月生,河南开封人。1938年至1945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此后在东北文工团一团、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校等处担任演员、秘书,1953年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担任过副团长。早年在名剧《日出》中饰演小东西、歌剧《白毛女》中扮演喜儿,之后曾在《兄妹开荒》(饰妹妹)、《血泪仇》(饰孙女)、《赵一曼》(饰李荣妻)、《红旗歌》(饰美姑)、《白衣战士》(饰女战士)等片中扮演了不同性格的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58、曹增银
    88岁,1923年6月生,笔名洛曹,河北曲阳人。195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声乐两年,曾参与演出电影《青春之歌》、《花儿朵朵》、《阿凡提》、《普通人家》、《武林志》、《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离休前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制片主任、工会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创作歌曲《DA倒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等60余首;出版并主演老山妖的《小红帽脱险记》大型歌舞剧演出80余场等。获创作和表演奖共30余项。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59、刘仲元
    88岁,1923年生于天津,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抚育兄妹四人凄苦度日,在西开中学初中毕业后,再无力升学而流入社会底层,后师从李保罗学演话剧,边学边演,1949年考入青艺,1984年TUI休,几十年来,在话剧和影视剧中,塑造了百余个古今中外三教九流的角色。有代表性的如电视剧《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天下粮仓》、《大宋提刑官》等,电影《边走边唱》、《悲烈排帮》、《秘闯金三角》等。

    60、郑惠森
    88岁,1923年生,广东省宝安县人,家中长子,香港电影演员。1939年时,郑惠森与祖父郑昭南、祖母、父亲郑生(“永茂电影公司”主事人)及庶母(后母)住在香港岛般含道光景台5号,在英皇书院就读六年级,1939年3月28日(星期二)下午6时,逃学并留书出走,返回中国大陆战区参加抗日工作。在陆军炮兵队任职,亦兼任防卫军空军地勤部队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郑惠森返回香港当电影演员,自其银幕处女作《到处惹相思》(1949年,饰谢志高);至息影电影《行正乌龙运》(1965年,饰马天才),累计演出80多出电影。1954年时已婚及有5名儿女,仍然住在香港岛般含道光景台5号,1954年3月15日(星期一)下午2时在九龙弥敦道的“新新餐室”用膳时,突然被另一电影演员林家仪及粤剧红伶林家声的父亲林向荣(51岁的TUI休九广铁路局大埔车站站长),以3英吋长的尖刀袭击,被刺伤后脑、左额及左腰,因此在九龙医院留医至1954年3月18日(星期四),由林家仪陪同出院。居住在旺角弥敦道556号三楼的林向荣当场被捕后,初时被控谋杀罪,后来才改控伤人罪,辩方余叔韶大律师,以被告人林向荣因不满意有妇之夫的郑惠森与27岁女儿林家仪谈恋爱并使她怀孕,而袭击他,结果宣判林向荣签保港币1,000元,两年内约束行为。1958年时,郑惠森为“飞马船务公司”的华籍经理,被控在1958年7月至8月向求职的海员讹骗金钱,由于控方控罪不够完善,被判无罪释放。

    61、韩苏
    88岁,1923年12月24日生,台湾资深老演员。生于北京,1949年在台湾定居。韩苏活跃在60年代曾任多家影业公司演员,参与演出电影如《英雄烈女》、《破晓时分》、《欢颜》等近百部,多扮演忠厚老实的小人物。1979年在影片《欢颜 》中扮演父亲,获第十六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奖。1988年在电视剧《八月桂花香》中饰庞都统。

    62、紫罗莲
    87岁,1924年生,原名邹洁莲,广东省云浮县人,胞姊邹洁云是广州著名的粤剧一线花旦,受薰陶在13岁开始学习粤剧,其后在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当二帮花旦。紫罗莲在14岁时的银幕处女作《第八天堂》(1938年),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大日本映画社”摄制宣传军国主义的《香港攻略》(1941年),紫罗莲担任配角演一场戏,还曾到日本观摩学习,宣称她将主演两部宣传大东亚共荣圈的电影,回港后伺机潜逃回中华民国,并找律师宣称她是被迫接拍,因此避过“汉奸”罪名。战后,她重返香港当电影演员,首演《含笑饮砒霜》(1947年),至1964年已演出超过110出,角式多属优闲少女、贤妻良母等正派人物。紫罗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息影后一直在教会当义工,现时定居美国。

    63、潘予
    87岁,女,1924年生于浙江杭州,广东省话剧团著名演员、导演。原名潘美珠。从十四岁开始,就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因参加演抗日的戏,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HEI名单,她改名陆辛微,投奔党领导下的演剧七队,开始了革命的演剧事业。先后参加了话剧《刑》、《重庆廿四小时》、《家》、《法XI斯细菌》的演出。抗战胜利后,她改名潘予,在对敌斗争中入了党。并随党领导下的中国歌舞剧艺社到东南亚巡回演出,回国后于一九四九年跟随解放大军回到广州。接着,她作为中国青年文工团成员赴东欧参加过世界青年第三届联欢节。一九五四年,华南话剧团选派她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学习,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表、导演体系的训练。在结业演出中,潘予成功地饰演了苏联早期名剧《柳鲍芙?雅洛娃娅》中的主角。从演员到导演的潘予,亦导亦演。扮演过充满泥土味的珠江三角洲妇女梁甜(《珠江风雷》),坚贞不屈、风骨凌然的江姐(《红岩》),含辛茹苦、委曲求全的刘芳纹(《同甘共苦》),俄罗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卡捷琳娜(《大雷雨》)等角色,这些不同SHI代、不同国籍、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所执导的《年青的一代》、《边JIANG新苗》、《西望长安》、《风华正茂》等话剧,都能使观众不但可以感觉到台上每个人物形象的内在力量,而且有一股扑面而来的强烈的SHI代气息。她主演的电影《安居》获得上海第五届国际电影节女主角金爵奖,又是金鸡奖获得者。

    64、林默予
    87岁,中国电影演员。1924年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逃到上海,生活所迫她当了整整五年童养媳。1941年她到一家照相馆做了店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个偶然机会,她结识了在中国旅行剧团做演员的上官云珠,经上官云珠介绍,她也进入该团,成为一名演员。1942年,在话剧《绿窗红泪》中初露头角。1944年,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梦难成》,接着又主演了《花落水流红》,这时,她已经成为影剧双栖的明星。新中国成立后,她拍过《青灯怨》、《三毛流浪记》、《红楼二尤》(饰尤二姐)、《和平鸽》、《爱的光辉》等多部影片,1951年底,她参加了总政文工团。1972年,她进入云南省话剧团、军区宣传队做辅导工作。1977年,她与丈夫周楚一起调回北京,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从1978年到1985年,她拍了《猎字99号》、《春雨潇潇》、《法庭内外》、《知音》、《破雾》、《瑰宝》、《寒夜》、《小岛》等多部影片,因年龄关系,她在片中多扮演中老年女性,她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内在气质,表演细腻、真实感人,成为观众喜爱的演员。1986年她应邀出演了《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她在片中饰贾母,这个角色难度大,林默予感到压力很大,她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将“贾母”塑造得非常成功。九十年代,林默予宝刀未老,继续活跃在影视界中。

    65、智世明
    87岁,女,1924年4月26日生于山西定蘘。1939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系,后在华北解放区文工团任演员。1949年起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任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1950年首次在影片《大地重光》中饰李五嫂。在《李双双》中饰演的孙有婆,给观众留下很深印象。还曾参演过多部电影,如《万紫千红总是春》、《胜利重逢》、《洞箫横吹》、《老兵新传》、《枯木逢春》、《庐山恋》等。
  
    66、冯奇
    87岁,上影厂著名演员,1924年生于北京。自踏上影坛六十年来,先后参加了五十多部电影的拍摄,扮演了五十多个古今中外、正反两面的不同角色。其中大多数是配角和不起眼的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跑了六十年的龙套”。主要有《李四光》(1979)、春苗(1975)、《一副保险带》(1974)、《舞台姐妹》(1965)、《林冲》(1958)、《无名英雄》(1958)、《铁道游击队》(1956)、《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等。

    67、李丽华
    87岁,1924年生,花名:小咪,李丽华出身梨园世家,父母是京剧名伶李桂芳与张少泉。1940年十六岁的李丽华进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因主演《三笑》而声名鹊起。1948年,前往香港拍戏。李丽华戏路很宽,能胜任各种角色,60年代她在邵氏主演《杨贵妃》,从此成为古装片的宠儿。随后《故都春梦》和《万古流芳》等片,更是多次创下票房的最高纪LU,她的薪酬曾高达一部影片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李丽华还是中国电影明星打入美国好莱坞和世界影坛的第一人。1958年李丽华应邀前往好莱坞与著名影星维克多.麦丘一起拍摄《飞虎娇娃》,但因拒绝同男主角拍接吻戏遂返港发展。一九6四年,她凭《故都春梦》而荣获第三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一九六九年,她凭《杨子江风云》,再获第七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一九八三年移居美国。一九九三年,获得第三十届金马奖纪念奖。现定居美国的李丽华,一生共主演了140多部影片,这位时常被同SHI代影迷提起的高产女星,是中国影坛上一颗自始至终散发着耀眼光芒的明星。有影坛长春树之称。代表作:《杨贵妃》、《故都春梦》,李丽华的丈夫是著名演员严俊。

    68、仲星火
    87岁,1924生,演员。安徽亳县人。1946年赴山东解放区,入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参加该校剧团演出,翌年随团编入山东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华东军区文工团)。1949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乘风破浪》、《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傲蕾一兰》、《天云山传奇》、《月亮湾的笑声》、《相思女子客店》、《假女真情》、《诈骗犯》等四十余部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在影片《李双双》中饰演孙喜旺,于1963年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在《巴山夜雨》中饰乘警老王,于1981年与其他配角演员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1994年获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首次颁发的特别荣誉金质奖章。

    69、李雨农
    87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24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八面城。毕业于社会教育学院电影表演专科,曾在四川及北京等地从事演剧活动,1950年调入北影厂演员剧团,此间曾一度转入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四十多年曾参加了三十多部影片及电视剧的拍摄,主要作品有《智取华山》(饰侦察员朱开富)、《寻爱记》(饰售货员李勇)、《红色背篓》(饰合作社马经理)、《青春赞歌》(饰小学教师赵毓青)、《虎穴追踪》(饰地下工作者老钱)、《柳暗花明》(饰大队书记李长峰)、《血总是热的》(饰餐厅胖经理)等影片以及电视剧《进贡》(改编、导演)等,此外,编导了《优选法》、《汽车节油》等多部科教片。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70、郑榕
    87岁,1924年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4年,祖籍安徽定远 。1942 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开始从事话剧工作,参加过业余和职业演剧活动 。1950年加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3年通过《龙须沟》 中赵大爷一角的创造 ,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此后,他参加过《长征》、《龙须沟》、《冰糖葫芦》等几十台话剧的演出,相继创造了周朴园 (《雷雨》) 、常四爷( 《 茶馆》)、座山雕(《智取威虎山》)、裴炎(《 武则天 》)等30多个不同的老年人物形象,形成苍劲、浑厚的表演风格。70年代末以后,通过参加《丹心谱》、《茶馆》、《楚天风云》、《两宫皇太后》等影片及电视剧的拍摄,把话剧与电影、电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特长汇集于自己的表演之中。1982年他还导演了风俗喜剧《吉庆有余》。在央视1982版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太上老君,还在央视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扮演了孔融。

    71、欧阳莎菲
    87岁,1924年生,演员。原名钱舜英。江苏吴县人。1940年入金星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1941年在该公司摄制的影片《春水情波》中饰演角色。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参加拍摄《白云塔》、《燕迎春》、《教师万岁》、《火中莲》等影片。1946年主演中电摄制的《天字第一号》,50年代后在香港拍片。1981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华电视台演员,间也参加电影拍摄。1993年获台湾第三十届金马奖纪念奖。

    72、罗泰
    87岁,1924年生,1937年肄业于厦门中华中学,后参加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在汕头,广州,香港以及越南,柬埔寨从事抗日宣传演出。回国后于1942年参加桂林新中国剧社任演员。1945年随瞿白音等人至香港创建建国剧艺社。翌年在北平参加演剧二队,曾在话剧[夜店]中饰杨七。1948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首次在影片[白衣战士]中饰解放军战士。1950年入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专事创作。1953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曾在影片[铁道卫士]中饰敌特马小飞。

    73、胡晓光
    87岁,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24年出生于哈尔滨市,毕业于吉林师范学校。1940年开始在东北地区从事戏剧活动,1948年参军进入辽东军区文工团,一年后调入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大小几十部舞台剧的演出,如在《李闯王》中饰演李闯王,在《莫斯科曙光》中饰演安冬,在《玛申卡》中饰演老教练,在《保卫和平》中饰演军政委等。在建国初期长影故事片《人民战士》中饰演了王政委。1958年调入八一厂演员剧团,多年来陆续参加拍摄的影视片有《打击侵略者》(饰军政委)、《县委书记》(饰县委书记)、《战上海》(饰党代表林凡)、《怒潮》(饰王特派员)、《破除迷信》(饰医生)、《碧空雄师》(饰指导员)、《通天塔》(饰何部长)、《道是无性胜有情》(饰魏部长)、《风雨阳关道》(饰老书记)、《风雨下钟山》(饰民主人士)、《罗湖桥头》(饰华侨)等近三十部,此外还参加过《比翼齐飞》、《淮海大战》等剧目的演出。电视剧《道是无情胜有情》曾获“飞天奖”二等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74、唐菁
    87岁,原名:唐振青,男,生于1924年,中国河南郑州,香港邵氏电影著名演员,1963年因主演《黑夜到黎明》获得第2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1946年毕业于农村学校,曾任畜牧场的技工及管理员。1948年投考空军,担任空军摄影师,后转为地勤人员。1949年随国民党大军赴台,加入陆军剧团。1953年考入农业教育电影公司,次年农教与台湾电影公司合并为中央电影公司,唐菁成为中影台柱。1963年因《黑夜到黎明》获金马影帝。其后赴港加入电懋公司,后转投邵氏,1970年起以自由身拍片,并在香港定居。入行30多年,拍摄电影七十多部。后TUI居幕后做配音,后来更弃影从商。

    75、卢迪
    87岁,1924年生,香港演员,曾演过《哪吒》、《洪拳小子》等影片。

    76、田丹
    87岁,1924年生,河北文安人。电影、话剧演员。1940年到冀中军区八分区剧社任戏剧队长,1941年进华北联大文艺部学习,次年任火线剧社戏剧队长,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毕业后到沈阳部队抗敌话剧团工作,参演剧目有《血泪仇》、《白毛女》、《李国瑞.》、《战斗里成长》、《槐树庄》等,导演剧目有《白毛女》、《以革命的名义》,还参加拍摄电影《战斗里成长》、《智取华山》、《红石钟声》、《不平静的日子》等。因在《战斗里成长》中饰演赵铁柱,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

    77、刘燕瑾
    86岁,1925年生(据火凤凰考证刘老师是1923年生的),女,北京人,1938年在冀中军区火线剧团工作,1940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学习。1949年到天津组建总工会工人文工团,1950年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到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曾任副院长。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苏联专家表演训练班学习,1956年到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在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暴风骤雨》、《同甘共苦》、《罗密欧与朱丽叶》、《大风歌》等及歌剧《王秀鸾》、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山水主人》、《昆仑山上一棵草》中饰演主要角色。

    78、金雅琴
    86岁,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曾用名白微。1943年至1945年参加艺术剧社———祖国剧团表演话剧。1949年进入华北大学三部戏剧科学习。195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195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1986年离休。近年来,金雅琴凭借英达执导的系列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中的刘奶奶一角,活跃在荧屏上,成了愈老愈红的老年明星之一。然而演电影,上大银幕,金雅琴还是头一回。金雅琴的老伴牛星丽也是北京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但他“触电”较早,在电视剧《末代皇帝》、《笑傲江湖》等剧中留给了观众深刻的印象。金雅琴主演的,马俪文导演的首部低成本电影《我们俩》,不但入围了本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四大奖项提名,而且获得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后桂冠。金雅琴以娴熟的演技丝丝入扣地演活了片中的老奶奶,因而,金雅琴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79、黄宗英
    86岁,1925年7月13日,女演员、作家、汉族。原籍浙江瑞安,生于北京。天津南开中学肄业。1941年到上海,先后在上海职业剧团、同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任演员,因主演喜剧《甜姐儿》而知名。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7年从影。先后在北平中电三厂、上海中电一厂、二厂、昆仑等影业公司主演《追》、《幸福狂想曲》、《丽人行》等影片,因在《乌鸦麻雀》一片中扮演国民党小官僚的姘妇余小瑛,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一等奖。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家》、《聂耳》等影片。1954年创作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1965年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是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是著名演员赵丹的妻子,赵丹去世后又嫁给著名翻译家冯亦代。

    80、李长华
    86岁,1925年9月19日生,影剧演员。陕西丹凤人。1938年加入党。次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留守兵团FENG火剧社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东北民主联军宣传队演员队副队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员队队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分队长,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团长、军区文化部副部长。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主演电影《人民的战士》,在《保卫和平》中饰男主角丁大勇,1955年获全国话剧汇演二等奖。合编话剧、电影剧本《我们是八路军》。
  
    81、江韵辉
    86岁,中国电影演员。1925年生,湖北襄阳人。195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师资班进修后,多年从事电影表演教学工作。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现已TUI休。曾撰写论文若干篇,出版《浅谈电影演员的艺术》一书。1979年,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建成,投拍的第一部影片《樱》中,江韵辉饰演了日本母亲。虽然戏份不多,但演技出众,人物留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影片《苗苗》拍摄于1980年,江韵辉出演了老校长这一配角,演技纯熟,表演自然,充分表现了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对学生的关心,对教育工作的热爱,还表现了老教师的气质与形象,该片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1981年,她在影片《沙鸥》中扮演了主人公沙欧的母亲,展现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气质,深入的表现出母亲心痛女儿,但又要鼓励女儿艰苦奋斗的矛盾心理,人物刻画细腻,深入。大获好评。在1984年,江韵辉主演了影片《九月》,成功地塑造了少年宫老师顾小玉这一角色。表现了人物与HAI子们的亲密关系。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淡的无可奈何,以及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留恋,以一种深厚伯文化底蕴,塑造人物。江韵辉近年已不再接拍影片,但仍一直从事电影教学工作。她歉逊宽厚的风范,始终为同道称赞。
  
    82、刘江
    86岁,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1925年生于辽宁辽阳。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党。历任部队文工团员、分队长、副队长等职。1958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长于塑造反派人物。参加拍摄的影片主要有《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突破乌江》、《谭嗣同》、《屠城血证》等。还曾在《考场》、《卖蟹》、《西游记》、《小神仙》等电影剧中扮演角色。

    83、林彬
    86岁,1925生,演员。原名林孝文。北京人。1945年肄业于上海法学院经济系。曾参加联艺剧团、苦干剧团等表演团体,在《花信风》、《称心如意》、《艳阳天》、《夜店》等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7年在综艺电影公司摄制的《吉人天相》中担任女主角。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相继在《护士日记》、《秋翁遇仙记》、《不夜城》、《苗家儿女》、《林家铺子》、《春满人间》、《小字辈》、《巴山夜雨》、《童年的朋友》等影片中饰演角色。其中,因在《巴山夜雨》中饰演教师一角,于1981年与其他配角演员共获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

    84、王丹凤
    86岁,1925年生,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原名王玉凤,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1941年随友人去合众影片公司看拍戏时,偶然被导演朱石麟看中,应邀在其影片《龙潭虎穴》中饰演一丫环,从此走上影坛。朱石麟为她改名王丹凤。后又在影片《肉》中扮演角色,不久因主演《新渔光曲》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小周璇”,接连拍摄了20余部电影。抗战后主演影片《青青河边草》,演技日趋成熟,1948年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公司主演了《无语问苍天》、《琼楼恨》等十几部电影,1951年返回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主演了《家》、《桃花扇》、《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深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文革”后重返银幕,主演了《ER子、孙子和种子》、《玉色蝴蝶》等影片。

    85、李颉
    86岁,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25年5月26日出生。曾在《神秘的旅伴》、《国庆十点钟》、《满意不满意》、《甲午风云》、《车轮滚滚》、《大脚夫人》、《萧太后》等数十部影视作品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多年来成了“银幕上的专职老坏蛋”。并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扮演贾赦。1999年12月被聘为东方冰峰影视公司艺术顾问、兼培训艺术教授,担任北普陀影视学校的教学工作。

    86、吕齐
    86岁,1925年出生,山东黄县人,1942年就读于本校初中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演过《伊索》等话剧,在《编辑部的故事》等多部影视片中扮演重要角色。曾获北京市优秀表演奖,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首届话剧振兴优秀演员奖。其中《谁是强者》、《王昭君》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

    87、汪漪
    86岁,原籍江苏武进,1925年1月4日生于上海.1942年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在上海艺光,联艺,华艺,苦干等剧团演出话剧.1947年起在上海文华,启明,光华,"中电"二厂等影片公司拍摄电影.1949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47年首次在影片[太太万岁]中饰唐志琴.在影片[鸡鸣早看天]中饰吴文慧,[何处不相逢]中饰成年小芳,[三人行]中饰袁丽文,[欢天喜地]中饰马爱琳,[子孙万代]中饰玉洁等.之后曾参加过电影《半张订婚照》、《珊瑚岛上的死光》、《卖大饼的姑娘》、《黑炮事件》、《苦藏的恋情》的表演。

    88、张莺
    86岁,1925年生,上影厂老演员,早年是西北电影公司的当家花旦。解放后入上影厂,曾在《护士日记》、《雾海夜航》、《球迷》和《笔中情》等很多影片中扮演角色。尤其在《金钱梦》中与韩非扮演表兄妹——一对嗜钱如命的老年人,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张莺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李纬的夫人,早在五十年代她就与李纬、王丹风主演了影片《护士日记》,在李纬进入演艺圈十年后开始“触电”。她虽容貌俏丽,优雅灵秀,但是却不符合当时新中国银幕大力提倡的“工农兵形象”所需的气质,参加拍摄的影片屈指可数。虽然张莺拍片不多,但却参与了不少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张莺晚年又另起炉灶,可喜地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她60岁后当起了制片人,各种活动、广告、演出,天天穿梭往来,忙得不亦乐乎。

    89、王孙
    86岁,1925年12月6日生,台湾资深老演员。目前为台湾台北市电影电视演艺业职业工会评议委员。王孙活跃在60年代曾为大陆国语片演员,后来搬至台湾继续演出电影与电视剧。参与演出电影如《西施》、《我女若兰》等数十部。

    90、田奎一
    86岁,男,1925年生,中共党员,大连话剧团副团长兼导演。1949年11月,旅大地区五大团合并重新组成旅大文工团时,田奎一曾任演出队长,1953年任大连话剧团导演,1973年任命副团长兼导演。田奎一排了20余部中外剧目,是一位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导演。他对戏剧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他排戏大多体现现实主义风格,他要求演员表演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塑造出内外统一并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由他执导的话剧《康布尔草原》、《哈尔滨之夜》、《天国春秋》、《青春之歌》、《最后一幕》、《兵临城下》、《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雷锋》、《边哨风云》、《扎根》等等,都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1965年,他还为大连京剧团执导了由大连话剧团温和创造的话剧《永葆青春》。

    91、陈默
    86岁,福建古田人,1925年生,194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员,现已离休。曾在《马兰花》、《巧媳妇》、《以革命的名义》、《箭杆河边》等多部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并参加了电影《暗礁》、《济南战役》、《血战台儿庄》和电视剧《何日彩云归》的拍摄。现为中国剧协会员,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顾问。

    92、冯琳(冯老不幸于2010年3月11日去世)
    86岁,广东南海人,1925年1月27日出生,她是一个满怀爱国激情的人,青年SHI代便与哥哥冯鸉一起,积极参与宣传抗日活动。抗战胜利后,一度活跃于上海话剧界,参与左翼文化人主办的多出话剧演出。四十年代后期,冯琳南来香港,参与电影演出,五十年代初,加入费穆主持的「龙马影业公司」,1952年加入刚成立的爱国电影公司「凤凰影业公司」,并一直工作至05年TUI休。期间,参与主演了「长城」、「凤凤」的五十多部电影,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王老虎抢亲》、《三看御妹刘金定》等,她多才多艺,除了演技精湛,还是出色的服装指导,由她担任服安装计的影片有《情窦初开》、《抢新郎》、《小月亮》、《三凤求凰》、《白领丽人》等数十部。

    93、王寅申
    85岁,河北人,1926年生,1945年参加部队剧社,1950年调华北空军任演员,后调入总政话剧团,先后在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地下长城》、《万水千山》和电影《董存瑞》(饰演牛玉合)、《红旗谱》、《烈火中永生》等作品中担任角色。现为中国剧协会员。

    94、卢稼影
    85岁,1926年生,浙江余姚人,话剧演员,1942年在福建特教剧团、艺术工作团、正气剧团等任演员。在《结婚进行曲》、《明末遗恨》、《国家至上》、《十字街头》等剧中扮演主角。1953年调海政文工团,先后在《甲午海战》、《海防线上》、《枫树湾》、《山是青青花是红》等40多个剧目中担任角色,还参加《岸边激浪》、《他们在相爱》、《骆驼草》、《夕照青晖》等电影、电视片的拍摄,现为中国剧协会员。

    95、邵冲飞
    85岁,天津人,1926年生,话剧演员。1950年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任演员,1956年调中国儿艺,参演的剧目有《抓壮丁》、《屈原》、《钦差大臣》、《保尔?柯察金》、《小白兔》等。还参加过电影《侦察兵》、《知音》、《侠女十三妹》的拍摄工作。与别人合导了儿童剧《宝船》。现为中国剧协会员。

    96、陆丽珠
    85岁,原名于淑珍,1926年生,解放前考入北平新中国话剧团,期间在《茶花女》、《家》、《梅萝香》、《日出》,《雷雨》中扮演角色。解放后加入北京实验话剧团,1960年随团调到大庆,1963年以后又随团调到河南与郑州市文工团合并成立郑州话剧团,这期间在《夜店》饰演赛观音,《胆剑篇》中的西施,《千万不要忘记》中的姚母,《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钗头风》中的唐惠仙等。陆丽珠丰腴性感,冷艳高雅,气质不凡。在1957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日伪“双料”女特务兼汉奸交际花柳尼娜。80年代初,获得新生的陆丽珠又率团来京在话剧《神秘的古城》里饰演女一号马玉茹。陆丽珠还陆续在其他剧目中饰演了女反派角色,算得上是“女特务”专业户了。

    97、张章
    85岁,1926年生于天津,小时候就喜爱戏剧。青少年时期曾在天津许多话剧戏班搭班演戏。1950年从天津来到武汉,参加了中南文工团演话剧,后为武汉人艺话剧团演员,话剧《扬子江边》中他饰演老工人,《武则天》中他饰演裴炎,《叶尔绍夫兄弟》中他饰演阿尔连采夫。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与陈牧、马奕、胡庆树并称为武汉人艺的“四大须生”。

    98、陈牧
    85岁,辽宁省海城县人,1926年生,少年时就酷爱戏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流浪全国,先后演出《还我河山》、《放下你的鞭子》、《钦差大臣》等街头剧和话剧。1951年他来到中南文工团,1953年出演前苏联喜剧《锦绣花巾》,《叶尔绍夫兄弟》中他扮演主角叶尔绍夫,《渔人之家》中扮演父亲布鲁格,《失去的信》中扮演一个政治流氓卡佳文。1961年后,他又出演了《雷雨》中的周朴园;《赤道战鼓》中的黑人青年姆望卡。与张章、马奕、胡庆树并称为武汉人艺的“四大须生”。

    99、哈珊
    85岁,1926年生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哈珊?格日勒是她的蒙文名字,意为“闪光的碧玉”。1946年她参加了革命队伍,在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内蒙自治学院学习。就因为她在一次晚会上唱了一段东北大鼓,而被推荐到鲁艺文学院短训班。1948年冬,鲁艺文工团在锦州演出歌剧《白毛女》,她扮演黄母。这出戏从锦州演到天津,从天津演到武汉。1951年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参加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又在前苏联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演出。哈珊出演过很多话剧,如《日出》、《千万不要忘记》、《金子》及话剧小品《征婚》等。与司徒莺、陈矿、宋映雪并称为武汉人艺,“四大名旦”。

    100、李百万
    85岁,1926年出生,中国著名电影演员。11岁参加八路军。1944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这一时期。他随部队,到东北在前线中或街头进行宣传演出。1949年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次登上银幕的影片是《中华儿女》。之后在《吕梁英雄》中塑造雷石柱的形象。1950年他因主演《白毛女》一片中的大春,而获得巨大成功,他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淳朴、憨厚的青年农民形象。影片上映后,赢得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后,他又拍摄了《葡萄熟了的时候》和《无穷的潜力》等影片。1955年至1957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这段专业化的学习,使他在表演理论和表演技巧上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分配到北影厂,先后主演了《无名岛》、《红色邮路》两部影片。参加拍摄了《暴风骤雨》、《碧海丹心》等影片。以及《泪痕(1979)》、《元帅之死》等影片。

    101、李孟尧
    85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原名李锡孟,1926年4月出生于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潞灌乡李庄村。1950年底入电影局所属电影艺术研究所演员班学习电影表演,入学后改名为李孟尧,三年后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先后在《土地》、《夏天的故事》、《祝福》、《红HAI子》、《地下尖兵》、《五彩路》、《耕云播雨》、《暴风骤雨》、《青年鲁班》、《昆仑山上一棵草》、《停战以后》、《小兵张嘎》、《山花》、《孔雀公主》、《春兰秋菊》、《孤帆远影》、《疯狂歌女》等50多部影片及《搬家》、《寻找回来的世界》、《临近婚期》、《敌营十八年》、《敌后武工队》、《天伦》、《交通警察》等10多部电视剧中饰演不同角色,尤以擅演老汉著称。表演之余,善于思考。并不断发表电影表演方面的理论文章,主要有《浅谈演员定型》、《琐谈喜旺》、《略谈潜台词》、《影片中的人物语言漫笔》、《外部生理特征应有思想性》、《电影表演逼真性探讨》、《关于电影表演的理论问题》等。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

    102、梁音
    85岁,中国电影演员。1926年9月26日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妻子杜凤侠.早年在铁路检车段当学徒工。第一次上银幕是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中扮演工人,后相继在《卫国保家》、《赵一曼》等影片中担任角色。后又拍摄了《平原游击队》等几十部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获1963年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此后又在《向阳院的故事》、《药》、《你在想什么》等影片及《港星》等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103、黄宗洛
    85岁,1926年9月2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瑞安。1946年毕业于瑞安中学,先后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心理系、解放区华北大学、晋察冀华北联合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曾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演员,于1987年TUI休。是文艺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到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访问演出.

    104、田成仁
    85岁,1926年生,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作为一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又经过正规艺术殿堂学习的话剧演员,田成仁始终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从五十年代开始,他和著名导演孙维世多次合作,主演了多部大型中外名剧。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六十年代轰动京城的话剧《黑奴恨》。后来凭电视剧《道是无情却有情》获第四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1992年,获得“全国电视十佳”的称号,1999年,获金鸡奖提名。几十年来,从话剧舞台上的教授,红军政委,到屏幕上的茂元老汉,司令员等,田成仁出演了一百多部话剧和影视剧,成功地塑造出了众多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他以精湛质朴的表演,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了一个典型的农民角色——茂元老汉。田成仁也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心目中。

    105、沙漠
    85岁,本名张坤权,江苏宜兴人,1926年生于江苏如皋,长于浙江温州。读高中时即为半职业签约话剧演员,1942年赴重庆就读于复旦大学。1946年正式开始表演生涯,成为重庆有影响的话剧演员,主演过《家》《秋》《茶花女》《乱世佳人》等。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青岛话剧院演员,毕生从事话剧表演。晚年动笔写作,以散文、随笔回忆演艺生涯、人生经历,跌宕曲折,真实感人,文章散见于《炎黄春秋》、《老照片》、《温故》等报刊读物。

    (四)、电影评论家、研究者、教育者(共8人)
    1、程季华
    90岁,1921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沙市的一个职员家庭,自幼丧父,他15岁去宜昌一家首饰店当学徒,劳动之余接触左翼文艺作品,对歌咏、演剧等活动很感兴趣。1937年加入党,1938年参加了移动演剧一队和抗敌演剧五队,辗转于川、鄂、粤、桂、滇及印缅战后从事抗日救亡艺术活动。,一年后回到宜昌开始学习戏剧专业理论知识。1939年秋,到重庆参加筹建“益州剧场”,1941年被捕,出狱后一直从事演剧工作直到抗战胜利。1946年加入“中国歌舞剧艺社”,先后在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演出,并被选为该社监事会监事长。1947年创办了“中华艺术专科学校”,并讲授“戏剧概论”、“排演实习”等课程。1948年应聘在新加坡中华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兼职任教,1949年抵达北平,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艺术处业务秘书兼演员科长,1952年创办《电影艺术译丛》(现名《世界电影》)任主编。1956年参与创办《中国电影》杂志(现名《电影艺术》),任常务编委之一,参与创办中国电影出版社,主持电影艺术书籍编译工作,并担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1959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兼职教授。

    2、王世桢
    89岁,1922年生,评论家。福建福州人。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加入党。解放前在上海参与创办并编辑《影剧丛刊》。解放后,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戏曲室、电影室任秘书、主任秘书。1950年任上海市文化局电影事业管理处秘书室主任,参与筹办《大众电影》杂志,任副主编,并兼任上海戏剧电影协会秘书长。1952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艺术处副处长、天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文学部主任等职。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国影协上海分会秘书长,创办《电影新作》、《外国电影丛刊》。长期以来,致力于电影评论和理论研究,写有论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等文章多篇。

    3、许南明
    89岁,电影评论家,广东普宁人。1922年出生,青年时曾就读于广东普宁兴文中学和广东省文理学院,喜好文艺,参加过香港“文艺青年讲习班”、“文艺青年通讯社”等组织,为《青报》、《建国日报》、《大光报》等报刊撰稿,1945年5月任《抗敌报》编辑,抗战胜利后回到香港。1949年春,许南明任华南文工团三队队长,后又在广州任文工团分团副团长,继续撰写剧评分别在《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发表,另外,创作歌词和连环画脚本,1951年与人合写《王生保》,1953年3月,许南明进入电影界,先后在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州、湖北办事处工作。1959年任《大众电影》编辑部领导工作。六十年代初,许南明在中国电影出版社任编辑,编审等职,编辑《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红色娘子军—从剧本到影片》等书,他一面编书一面继续探索电影理论发表《李准剧作的特色》、《谈李双双的剧作语言》等文章,1978年电影出版社恢复后许南明出版了《四人帮是电影事业的死敌》一书,8月,出任社长,影协书记处书记等领导职务,此后他编辑出版,重印了一批有价值的电影专业书籍和大量电影通俗读物,近年来,他又发表了大量的影评,这些文章都反映了他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

    4、戴中孚
    87岁,1924年生,浙江鄞县人。中国电影史研究学者,影评家。早年曾在《劳动报》工作,后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期间还负责过电影宣传工作。《中国电影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词条编撰者之一。

    5、周传基
    86岁,1925年生,广东人,生长在上海。人生经历丰富。懂音乐,会拉小提琴。在二战期间,周传基曾在中国国民革命军驻印缅远征军新编第一军服役。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通晓英语,俄语,波兰语和德语,毕业后在青岛市党委统战部,青岛市军管会交际处,青岛市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秘书处,山东省海员工会国际任干事。1954年调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电影艺术译丛》杂志编辑部担任笔译工作。1968年被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之后调至北京电影学院,在图书馆充当没有名义的工作人员。后在学院教《电影中的声音》一课。1989年7月TUI休后,周传基在美国UCLA等校讲学,2002年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开创了电影教育的远程教学。周传基还参与翻译了600多万字的英、俄、波文等文章。

    6、郑雪来
    86岁,1925年10月生,戏剧、电影理论家、翻译家。曾用名郑存善、郑诗昂,笔名雷楠。福建长乐人。1943年暨南大学外文系肄业。先后从事翻译、编译、教员等工作。1951年开始从事戏剧、电影翻译及研究工作。上世纪70年代起主要从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80年代将研究工作重心转向电影理论、电影美学及外国电影思潮的研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以及原外国文艺研究所负责人。主要论著有:《电影美学问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论集》、《电影学论稿》等;主编著作有:《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1-4卷)等;主要译著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译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等。

    7、项奇
    85岁,1926年7月出生,导演表演教师,早年师从洪深先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多年从事表演技巧基础教学,排演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教学剧目。发表《话剧学习传统的一些探索》、《写意戏剧观的学习与实践》等文章数篇,撰写有关戏剧表演的辞条《动物模拟》、《即兴表演》等辑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类)。应上海等地邀请,排演了话剧、豫剧,越剧、电视剧多部,并多次获奖,其中话剧《劳资科长》获1983年河南省现代戏汇演导演一等奖和1992年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话剧《芸香》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豫剧《春秋出个姜小白》获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优秀导演奖。为了培养西ZANG话剧演员,排演了音乐神话剧《杰赛达森》,在西ZANG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8、罗艺军
    85岁,1926年10月生于湖北新州。中国电影理论家、评论家。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肄业。1979年入党。1949年后,历任中南文工团创作员,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电影艺术》编辑、副主编,中国影协电影艺术理论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影协第四、五届书记处书记和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著有电影论文集《风雨银幕》。

    (五)、译制片、配音演员(共8人)
    1、寇嘉弼
    98岁,1913年生,译制片导演。陕西西安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运戏剧专科学校,后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演员。1944年任编导,曾创作话剧剧本《风陵渡》、《还乡日记》、《野马》,以及电影剧本《警魂歌》等,并参加话剧《蜕变》、《岳飞》的演出。1948~1949年在影片《万象回春》、《桥》中饰演重要角色。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导演,曾导演译制片《列宁在1918》、《伟大的公民》、《孤星血泪》、《红与黑》等四十余部,于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金质奖章。1959年任山东电影制片厂导演。1960年任峨嵋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川梅吐艳》、《风流千古》(与王沛仁合作编剧、与李杰峰合作导演)等影片。

    2、袁乃晨
    92岁,被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原名高润才。1919年出生。1938年,他参加了八路军冀中军区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二团任政治处宣传干事。曾创造并导演《汉奸的下场》。1939年,他被送到一二零师二支队战捷剧社任演员,后任戏剧队长,副指导员等职。曾在一些话剧中饰演主要角色。1946年,他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任演员剧团副团长。1947年冬,他在《留下他打老蒋》中扮演营长,1948年,改任科教片编导,拍摄了《预防鼠疫》。后来他参加导演了译制片《普通一兵》。1952年秋,他调到北京文化部电影局任翻译片组组长,主管全国翻译影片工作。1953年,他被邀任《英雄司机》副导演,从此开始了故事片的创作。1956年后,他拍摄了《马》、《悬崖》、《昆仑铁骑》、《小树苗》、《两家人》、《战洪图》(与苏里合作)、《向阳院的故事》、《辕门斩子》(戏曲片)、《蝶恋花》(舞剧)等近十部影片。1983年他与任彦芳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风云初记》。2008年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3、萧章
    89岁,1922年生,译制片翻译。原名张贤法。浙江宁波人。30年代末肄业于上海麦氏英语专科学校,曾在雪声越剧团、东山越剧团编导部任职,编写古装剧《嫦娥奔月》、时装剧《贼夫人》等。1949年入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4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先后翻译《白痴》、《白夜》、《母亲》、《两姐妹》、《生活的一课》、《一年中的九天》、《一个人的遭遇》、《科伦上尉》、《塔曼果》、《红与黑》、《汤姆叔叔的小屋》、《英俊少年》、《国际女郎》等外国影片一百十余部,并翻译出版苏联小说《鱼王》等。

    4、林白
    88岁,1923年生,著名译制片导演,话剧演员。女。原名翟秀华。河南省郑州市人。一九三八年底考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先后在戏剧系、戏剧音乐系学习四年。其间,一九三九年加入党。并应延安剧协之邀,在《日出》中扮演小东西,一九四四年起在鲁艺实验剧团任演员,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与王昆同饰喜儿,在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出,并获甲等奖。一九四六年复调任佳木斯东北大学文艺研究员。一九四七年调东北文工团任演员。是年冬于哈尔滨参加东北文代会。翌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过演员,作过戏曲片《蝴蝶杯》副导演。一九五三年任该厂译制片处导演。一九五四年起导演的译制片有《海军上将乌沙科夫》、《世界摔跤冠军》、《伟大的战士》、《河上灯火》、《水银湖上的魔影》、《长夜的秘密》、《王朝末日》、《切尔卡斯》、《金童》、《好兵帅克》、《天堂里的笑声》、《生与死》、《两个母亲》等。一九六二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次年调任译制片室导演,一九六五年任该室主任。一九七五年后导演的译制片有《小贝尼》、《三妯娌》、《二十六个画面的占领》、《夜袭机场》、《侦察英雄》、《舞台生涯》(该片获一九八○年文化部电影局授予的优秀译制片奖)、《一个国王在纽约》、《春香传》等。一九七九年出席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为中国影协理事、吉林省文联委员。一九八○年加入中国世界电影协会。

    5、向隽殊
    86岁,1925年4月7日生,女配音演员。原名徐佩华。原籍四川巫山,生于北京。1943年就读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1949年入华北大学文艺部戏剧科学习,结业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片配音演员。是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参加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其中有影片 《复活》、《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舞台生涯》、《人证》、《蝴蝶梦》等,以及外国电视连续剧《女奴》、《石人圈》等。此外,还曾为《冰山上的来客》、《杜十娘》等许多国产影片的女主角配音。1957年于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1981年获金鸡奖配音演员特别奖。

    6、赵慎之
    86岁,1925年生,译制片配音演员。曾用名蓝小云。天津市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任一师三旅服务团团员。1943年后任天津艺华剧团、苏州中艺剧团、天津艺光播音剧团演员,演出《秋海棠》、《清明前后》等剧。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团员。1951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片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演员,先后为《华沙一条街》、《彼得大帝》、《一个人的遭遇》、《父与子》、《科伦上尉》、《鬼魂西行》、《广岛之恋》、《神童》、《望乡》、《运虎记》等三百余部译制影片配音。

    7、张玉昆
    86岁,电影配音演员。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1949年初由齐齐哈尔东北军政大学宣传队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任译制片配音演员。他是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中的主人公马特洛索夫配音的演员。从《普通一兵》开始,参加了二百多部外国影片的配声工作。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他的声音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成为相闻不相识的幕后“电影明星”,一提起了他的台字,观众会立刻想起《列宁在十月》中的列宁、《保卫察里津》和《第三次打击》中的斯大林、《夏伯阳》中的夏伯阳、《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上尉的女儿》中的布加乔夫、《百万英镑》中的亚当、《忠诚》中的卡麦尔等。他用声音艺术,为这些角色赋予了感情和性格,使他们在银幕上成为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他能较准确按照角色的特征,自如地变换自己的声音、语气,表达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表现了高度的声音技巧。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8、苏秀
    85岁,女性配音演员。1926年出生于长春,籍贯河北。1931年迁居哈尔滨。中学毕业后,曾两次去北京、天津读大学。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1984年退休后在上海电视台和上海电影资料馆任译制导演。

    (六)、纪录片、科教片编导(共12人)
    1、张建珍
    91岁,1920年生,浙江宁波人。早年丧父,随母到上海谋生。1936年上初中时,加入“我们的儿童剧团”和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宣传抗日救亡。上海“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志愿到伤兵医院做义务救护工作。1938年4月任“上海小小流动剧团”副团长,随团奔赴陕北。途经武汉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底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后入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编辑新闻纪LU片《民主东北》第十辑。1949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曾任党总支副书记、创作科副科长、纪LU片编辑等。50年代初创作的影片有《第四野战军南下记》、《大上海欢庆解放》、《世界青年访华记》、《和平青年大联欢》、《前进中的内蒙古》、《北京新建筑》等。60年代初两度担任主编,负责领导《新闻简报》、《农村简报》、《世界见闻》、《少先队》、《今日中国》等影片的创作工作。1963年《新闻简报》、《世界见闻》、《今日中国》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76年以后,在编辑部摄制工作室任主任。1978年任副总编辑,三度领导《祖国新貌》、《今日中国》的创作工作,并主管对外宣传的影片。1984年离休。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

    2、刘咏
    89岁,1922年生,科教片编导。曾用名刘永、刘二水。河北唐山人。194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南部队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演员、创作部创作员。1952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创作办公室副主任,先后编剧或编导科教片五十余部。所作脚本拍摄的科教片获奖的有《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知识老人》(上集)。编导的科教片《遗传工程学初探》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1983年巴黎第三十六届国际科学电影节荣誉奖、1985年意大利巴马第二届国际医疗科学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农村粪便管理》和《生的好一点》获1984年中央爱卫会、卫生部全国优秀科教片奖。曾发表《谈科学普及片的艺术处理》等理论文章三十余篇和科学幻想小说多篇,并参与《辞海》和《中国电影大辞典》中有关科教片条目的撰写。1992年获“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称号,1995年获“上海优秀科普编辑记者”称号,是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

    3、蒋伟
    88岁,1923年生,摄影师、科教片导演。曾用名蒋培根。原籍江苏嘉定,生于上海。1937年进艺华影业公司学习洗印,后在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任摄影助理。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国泰影业公司、香港永华、长城影业公司摄影师,拍摄故事片《卿何薄命》、《春归何处》、《春雷》、《海誓》等。1952年因参加爱国活动遭香港当局驱逐,回到上海。1953年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兼导演、副厂长、技术顾问,先后摄影、导演科教片四十余部。其中,导演的科教片《水土保持》于1956年获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奖;摄影、导演的《钢丝水泥农船》于196四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其他参加拍摄的科教片获奖的还有《桂林山水》、《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水—农业八字宪法之三》、《不平静的夜》、《毛竹》等。是中国影协第三、四、五届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

    4、羊牧
    88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军教室副主任并兼编导部主任。1923年出生,辽宁省开源市人。1946年5月入伍,历任东北军政大学助教、西南军区军政大学股长。1952年5月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历任导演、军教片室副主任兼编导部主任。1983年离职休养。从事电影导演工作31年,导演的影片主要有《丛林战》(上集)、《水网稻田试验演习》、《情况研究》(上、下集)、《对原子武器的防护》、《步兵师防御转进攻》、《识图用图》等20余部。其中《识图用图》获全军优秀影片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5、丛硕文
    88岁,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1923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系,分配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任演员。1953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剧务科任剧务主任。1954年调入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辑室任编辑,1957年以后任导演。主要作品与获奖作品有:翻译了《卓别林》、《摩登SHI代》等外国电影剧本,发表在《外国电影丛刊》和《解放日报》上。共制作了四十部一百余本科教片。其中《上海冬季蔬菜》获文化部电影局颁发的农业科教片奖;《119与911》获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和1981年全国劳动保护优秀影片奖;《看,三次大火》获1981年全国劳动保护优秀影片奖。现为中国电影协会会员、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会员。

    6、苏伟
    87岁,1924年生,科教片编导。曾用名张家琪、艺名张书雯。河南潢川人。1938年毕业于陕北公学一分校和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后在抗大文工团、部队文工团从事戏剧表演和创作,历任宣传队长、戏剧股长。1949年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组长。1951年任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采录研究组组长。1952年调入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剧、责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1973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党支部书记、文学部编剧。曾编写科教片剧本《郝建秀工作法》、《水土保持》等15个,编导科教片《分数与欧姆定律》、《车床的喜悦》等6部。
  
    7、刘思平
    87岁,1924年生,科教片编导。原名刘人和。山东蓬莱人。1944年在长春任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编剧。1945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科科长、编导室秘书。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处纪LU片编导。1950年任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选稿员。1952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剧、编导,创作的科教片脚本被摄成影片的近四十部。其中《上海冬季蔬菜》、《养鸭》、《喷雾器和喷粉器》,均于196四年获国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及个人先进奖。编导的科教片《叶面施肥》,于1980年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3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教片一等奖。其他作品还有《青岛水族馆》、《华银凤养猪》、《淡水鱼的生活》、《啄木鸟》、《五台山佛光寺唐代木建筑》等。
  
    8、羽奇
    87岁,1924年生,科教片导演。原名李玉琦。河北任丘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党。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第五纵队前卫剧社副社长、十九兵团六十四军文工团戏剧队队长。1949年10月转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2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科教片组任导演,执导《消灭苍蝇》。1953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先后拍摄科教片二十余部。其中《淡水养鱼》于1956年获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科教片电影节荣誉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桂林山水》于1956年获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优秀纪LU片奖、第三届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电影节短片铜质三等奖;《不平静的夜》于196四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1978年后,曾任科影厂副厂长、厂长,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

    9、王敏生
    87岁,1924年生,科教片摄影兼导演。辽宁沈阳人。1942年毕业于满洲映画(电影)学院摄影系,翌年起任满洲映画协会摄影。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摄影师,1953年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兼导演。先后拍摄科教片《小麦密植》、《勤俭办社》、《人造卫星上了天》、《小太阳》、《山上运河》、《中国牦牛》、《日全食》、《人间瑰宝——青花釉里红》等三十余部。其中《小太阳》(兼编写脚本)是我国第一部带有科学幻想色彩的科教片;《山上运河》、《中国牦牛》、《人间瑰宝——青花釉里红》,均先后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是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

    10、石梅音
    86岁,中国科教电影女编导。1925年生于江苏如皋,当过小学教员。参军转业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辑、译制片导演,1960年任北京科影厂编导。编导的《白菜三大病害》获1964年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对虾》获1964年埃及第三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银质奖。《为祖国山河立传--李可染山水画》获1984年波兰克拉科夫第二十一届国际短片电影节银质奖。《生命的能源》、《能源与人》获1988年瑞士第二届国际能源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获波兰卡托维兹第八届国际科教电影节科普二等奖。《能源与人--能源会枯渴吗》获1989年意大利巴马第四届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优秀影片奖、优秀编剧奖。

    11、杜生华
    85岁,1926年生,科教片导演。山西榆次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在一二九师任宣传员。1942年加入中共。后在绥德分区文工团从事美术、戏剧工作,曾创作《一件皮袄》等短剧和《耍猴》等木刻画。1947年参加西北电影工学队。1948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新闻片编辑、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副导演,曾编导纪LU片《你看我是谁》和故事片《儿女亲事》。1953年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先后执导科教片四十余部,其中《农业生产的包工制》,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7年优秀科教片三等奖;《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于1958年获南斯拉夫尼古拉代斯科学技术协会磁牌奖;《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和《知识老人》,分别于1962年、1963年获第一、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敦煌艺术》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曾任上科影副厂长,并于1991年、1995年两次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中国影协第四、第五届理事。

    12、王为光
    85岁,1926生,科教片编导。原名王阳生。江苏盐城人。1940年参军,先后在八路军、新四军任文化教员、宣传员。1943年后任盐城县文工团分队长、淮安县文工团副团长、苏北文工团话剧队队委,1945年任新四军军部文工团、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戏剧股副股长。建国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教育科科长。1958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辑、导演、艺委会副主任。导演、编导科教片七十余部。其中《精选稻种夺丰收》,于1964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1978年获第十届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教电影节金奖;《针刺麻醉》(与人合作)于1974年获第一届纽约长岛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获黎巴嫩贝鲁特第五届国际科教电影节教育片奖;《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手足情——组合移植诞生录》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

    (七)、录音、剪接、场记、剧务、化妆(共18人)
    1、严尚华
    95岁,北京电影制片厂剪辑师。1916年10月生,上海市人。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市私立兰华电影制片公司、上海伪中华联合电影制片厂、北京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一厂担任剪辑师,建国以后转入北影厂担任剪辑师。从影50多年来,担任了《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智取华山》、《小花》、《民主青年进行曲》、《汾水长流》、《阿娜尔罕》、《相思女子客店》、《黄土坡的婆姨们》等80多部故事片的剪辑工作,其中如《智取华山》、《小花》、《相思女子客店》等片均获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薛志昌
    94岁,1917年生,录音师。江苏武进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讯系,同年入新华影业公司任录音师,后转入中电二厂,为《乘龙快婿》、《鸡鸣早看天》、《祥林嫂》、《青山翠谷》等影片录音。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科副科长、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电影局录音总技师。是上影录音设备改造与录音工艺进步的推动者之一。与此同时,直接负责或参与录制的影片有《翠岗虹旗》、《南征北战》、《盖叫天的舞台艺术》、《天仙配》、《庵堂认母》等多部。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

    3、阙敬修
    93岁,长春电影制片厂录音师。1918年生于四川仁寿。1940年至1949年先后在重庆,上海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录音助理、录音师。1949年6月调入长影,曾为《赵一曼》、《平原游击队》、《红HAI子》、《我们村里的年青人》、《三进山城》、《佩剑将军》等古十余部电影录音。其中《平原游击队》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录音三等奖。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4、王铁彬
    93岁,1918年生,化妆师,四川重庆人。1939年在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学习化妆。1941年进中华剧艺社,为《屈原》、《哈姆雷特》等剧中人物化妆。1942年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化妆员。1945年任中电剧团化妆师,担任化妆的剧目有《重庆二十四小时》、《万世师表》等。1946年任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化妆师,担任化妆的影片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武训传》等,并兼任中电一厂拍摄的《还乡日记》等影片的化妆师。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化妆师,先后担任化妆的影片主要有《宋景诗》、《女篮五号》、《雾海夜航》、《红色娘子军》、《女理发师》、《舞台姐妹》、《玉色蝴蝶》等。拍摄《李时珍》时,将乳胶用于化妆造型,后在全国推广使用,受到上影厂和文化部的表扬。

    5、丁伯和
    92岁,1919年生,录音师。浙江嵊县人。1938年入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场学习洗印录音,后任录音师。1945年入中电一厂任技术组负责人,担任《还乡日记》、《春残梦断》、《街头巷尾》、《寻梦记》、《再相逢》等影片的录音,还应邀为昆仑、中企等影业公司拍摄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新闺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等影片做后期录音。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历任录音科长、录剪放车间主任等职,先后为《上饶集中营》、《金银滩》、《宋景诗》、《李时珍》、《红日》、《霓红灯下的哨兵》、《祥林嫂》、《李慧娘》等十余部影片录音。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6、达 旭
    91岁,1920年生,上海电影制片厂化装师。1940年上海新春秋戏剧专科学校肄业,1941年毕业于上海金星戏剧电影训练班。1948年在上海电影实验工场从事电影化装,参与影片《小城之春》、《生死恨》等影片的化装。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化装师、化装组长。主要作品:《大地重光》、《女司机》、《南征北战》、《山涧铃响马帮来》、《家》、《林冲》、《追鱼》、《红日》、《蚕花姑娘》、《于无声处》等,著有《电影化装浅谈》。

    7、吴天幻
    90岁,电影录音师。1921年生,上海市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大公职业学校高级土木工程科。曾在上海美成电影制片厂、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南国影业公司担任录音师。1951年后,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总工程师、总技师兼录音车间主任、总工程师,中国影协第二至五届理事。1979年入党。曾担任《世界儿女》、《敌世风光》、《野火春风》、《水上人家》等影片的录音以及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纪LU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总录音师。

    8、陈燕嬉
    88岁,广东顺德人,1923年8月27日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制片厂录音师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的她,分到了华北电影公司从事电影录音工作,1945年进入北平“中电”三厂任录音助理。1949年,北京解放后,陈燕嬉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录音师,参加了新闻纪LU片《毛主席莅平》的录音工作。随后,又相继为纪LU片《百万雄师下江南》,故事片《民主青年进行曲》、《龙须沟》等担任录音。1956—1965年,是陈燕嬉艺术创作丰收的十年,这期间,她先后为《祝福》、《杨门女将》、《暴风骤雨》、《野猪林》、《东方红》等十几部影片担任录音,1979年,陈燕嬉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先后为《知音》、《茶馆》、《大河奔流》、《边城》、《我只流三次泪》等影片担任录音。

    9、沈轶民
    88岁,1923年生,录音师。上海嘉定人。1940年进艺华影片公司任录音助理、录音师,为影片《魂》录音。1946年后任国泰、文华等影片公司录音师,曾录制《玫瑰多刺》、《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夜店》、《艳阳天》、《越剧精华》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联合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录音师。先后录制故事片《有一家人家》、《关连长》和科教片《动物园》、《粮食与营养》、《回声》、《矿山机械》等,并担任《钱塘江潮》、《浙江山水情》、《唯中国独有》等多部旅游风光片的录音工作。

    10、颜碧君
    88岁,1923年4月生,上海人,八一电影制片厂化妆师。1941年,开始从影,曾在、《柳堡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等40多部故事片中担任化妆师。1983年担任《风雨下钟山》的化妆师之一。这部影片的历史人物众多。肖像化装就多达二十七人,有不少肖像造型难度很大,颜碧君等人采用了电影化装新工艺,从多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努力,取得了真实可信的艺术效果。荣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三届)最佳化妆奖。颜碧君认为,创作是电影化妆的灵魂,要搞好创作就要不断地思考和挖掘。为了给 战争片化妆。她经常走访医院、公安处,看看真正的受伤伤迹是如何表现的。《血战台儿庄》中的人物,受伤情况各异。颜碧君将他们表现得以假乱真。为了给《再生之地》中斯琴高娃“姑娘—老的时候在监狱”中各个年龄段化妆造型。颜碧君连查了几个月的资料,仔细揣摩。在《老人与狗》中,颜碧君改变了谢添的眉、眼、唇的造型。把他改装得与老人的性格身世经历更相吻合。她总是能准确地把握住演员的特征、身份、而改变其某些部分,使 之更加接近角色,立体地刻画了人物。1996年,颜碧君参加了《长征》的化妆。她还多次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

    11、董鸿翼
    88岁,男,1923年生于辽宁,中国电影洗印师,对中国电影洗印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1943年后相继在满映映画协会、长春电影制片厂、清华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洗印技术员、技师、主任技师、车间主任、工程师等职。参加洗印的影片有《松花江上》、《群魔乱舞》、《大团圆》、《陕北牧歌》、《智取华山》等。50年代首先在国内试成菲尼酮底片配方用于电影底片加工。1976年试制成国产油溶彩色底片1212型的工艺配方,获文化部科学大会奖。1979年研究电影中人物肤色还原等问题,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分别于1983、1985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2、吴汉标
    87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录音师。1924年9月出生、广东省南海县人。1947年就读于广东省文理学院生物系(即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文工团。1952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录音车间。先搞录音效果,后担任录音师。近40年的录音工作,有极丰富的工作经验。录制了各类影片近百部。较有影响的影片有:《万水千山》、《槐树庄》、《雷锋》、《南海长城》、《路漫漫》、《道是无情胜有情》、《中国革命之歌》等等。1987年参加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首届影视声音学会奖评委会任评委会委员。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译著了40多万字的外语专业著作。如《声学设计与噪声控制》、《音乐物理学》、《录音实践》、《音乐声学与建筑》、《高质量声音发生与重放》等等。现为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

    13、朱朝升
    87岁,1924年生,剪辑师。江苏镇江人。1939年进上海新华影业公司任剪辑助理。1942年在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任剪辑师,剪辑《重逢》等影片。1947年在中电二厂拍摄的影片《出卖影子的人》中任剪辑。1948年去香港,先后担任永华、长城等影片公司的剪辑师。剪辑影片《春城花落》、《火葬》、《海誓》、《说谎世界》等二十余部。1950年回上海,任文华影片公司剪辑师,后转入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剪辑师,录音、剪辑、放映车间副主任,先后完成《梁山伯与祝英台》、《渡江侦察记》、《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白求恩大夫》、《她俩和他俩》、《子夜》等近十部影片的剪辑工作。  
  
    14、张家克
    86岁,北京电影制片厂录音师。河北阜平人,1925年1月生。十三岁参加革命,1945年抗战胜利后调到延安电影团工作,1946年到东北电影公司任录音助理,后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做录音工作及技术领导。1953年后曾一度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学习并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1958年后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录音师。先后担任《父子俩》、《半夜鸡叫》、《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红岩》、《洪湖赤卫队》、《革命家庭》、《红雨》、《山村俩姐妹》、《青春似火》、《黑三角》、《柳暗花明》、《有军徽的女兵》、《非常岁月》、《到青山那边去》等影片的录音工作。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电影录音工作者。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5、朱伟刚
    86岁,1925年生,录音师。曾用名金法。上海人。1941年后在艺华、“华影”、文华等影片公司任录音助理、录音师,录制《母亲》、《表》、《太平春》等影片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录音师,先后担任《人民的新杭州》、《梁山伯与祝英台》、《湖上的斗争》、《幸福》、《布谷鸟又叫了》、《小刀会》、《女理发师》、《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梦非梦》等近四十部影片的录音工作。

    16、傅正义
    86岁,电影剪辑师。别名傅显幼。湖北黄冈人。生于1925年。1985年加入党。1937年参加抗日儿童救亡团,1939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剪辑助理。1940年后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练习生、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剪辑员。1946年转入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剪辑师。此后在上海长江昆仑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剪辑的组织和创作工作。1953年负责长春电影制片厂剪辑车间技艺工作,1956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剪辑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剪辑科副科长兼副剪辑师,箕电影制片厂剪辑师,北京电影制片厂总剪辑师,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1949年前参加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等片的剪辑工作。1949年后独立剪辑的电影电视作品有《三毛流浪记》、《武训传》、《关不住的春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野猪林》、《小兵张嘎》、《暴风骤雨》、《丹凤朝阳》、《神秘的大佛》、《伤逝》、《知音》及《红楼梦》、《四世同堂》、《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其中《红楼梦》获1987年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剪辑奖。《伤逝》、《知音》获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1985年获广电部颁发的特别荣誉证书。著有《电影电视剪辑》、《电影剪辑工作探讨》、《中国电影剪辑小史》等书,并发表过有关剪辑的理论文章。

    17、周云麟
    86岁,上海电影制片厂二级录音师。1925年出生,上海市人。1946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中央电影摄影厂任练习生、录音助理、录音师。1949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录音助理、副录音师、录音师。在《天仙配》(戏曲片)、《搜书院》(戏曲片)、《宝莲灯》(戏曲片)、《革命军中马前卒》、《女大学生宿舍》、《珊瑚岛上的死光》等几十部影片中担任录音工作。并为《不屈的城》等多部外国译制片录音。发表过《电影录音技术发展史》(合作)等多篇文章。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声学学会会员。

    18、张加亮
    85岁,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塑型化妆师。1926年7月出生于浙江省景宁县,1949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华东军大暨三野文艺系美术队学员、文书、南京军区空军师文化科摄影员,1952年9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任科员、干事、化妆师、高级化妆师。曾在几十部故事片、电视剧和话剧中担任化妆或塑型化妆工作。其中较有影响的影片有《红霞》、《嘉陵江边》、《返老还童》、《县委书记》、《东方红》、《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国革命之歌》、《风雨下钟山》、《真假美猴王》等。目前正参加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的拍摄,担任该片塑型化妆工作。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八)、广播界(共3人)
    1、何佐芝
    92岁,GBS,OBE,JP,1919年生,是香港商人。创立了香港商业电台、佳艺电视及佳讯传呼(佳讯控股旗下公司)。当中佳艺电视于1978年在成立三年后倒闭。而商业电台虽至今仍为私人公司,但一般相信至今一路盈利颇丰。2001年获香港特区ZHENG府颁授“金紫荆星章”。何佐芝还于1960年创办了世界首家无线传呼公司“商台传呼”。何佐芝是何东的私生子。何骥为其子。

    2、李我
    89岁,1922年生,原名李晚景,又名李耀景,李国祥,香港著名广播人,活跃于战后1950年代至1970年代,先后任职广州风行电台,澳门绿邨电台,香港丽的呼声及香港商业电台,始创广播剧天空小说,深受粤港听众欢迎。李我的成名作是“天空小说”系列广播剧,特色在于他包办广播剧中所有角色。此外,广播剧没有剧本,只有寥寥数十字大纲,由李我即席演绎。著名剧集有《黑天堂》、《萧月白》等。李我第二任妻子萧湘(原名何侣云)也是著名播音员,有“伦理小说之母”的称号。1950年代初,澳门绿邨电台刚开业,萧湘投稿应征获取录。萧湘后于1959年加入商台。1975年李我TUI休,一年后萧湘跟随。

    3、郭利民(Uncle Ray)
    87岁,MBE(Reinaldo Maria Cordeiro),1924年12月12日生,葡萄牙籍,生于香港,人称Uncle Ray或者“乐坛教父”,著名唱片骑师,是吉尼斯世界纪LU最长寿的DJ。郭利民曾于圣若瑟书院受教育,1946年至1949年于汇丰银行担任文员。1949年加入丽的呼声任撰稿员,后成为唱片骑师,1960年加入香港电台英文台。1964年被港台派往英国BBC修读3个月课程,并令他有两次机会访问披头四乐队。1970年主持节目《All the Way with Ray》,成为香港最长寿的电台节目。曾获英女皇颁发英帝国员佐勋章(Member of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缩写是MBE)。2008年,Uncle Ray获香港特区ZHENG府颁发铜紫荆星章(the Bronze Bauhinia Star ),以表彰他长期为流行音乐所作出的贡献。虽然Uncle Ray并非华裔,但他在香港生活了数十年,讲得一口流利的粤语。

    九、摄影界(共34人)
    (一)图片摄影(共11人)
    1、陈复礼
    95岁,1916年6月21日出生。19岁毕业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36年赴南洋谋生。先侨居泰国,1942年旅居越南。在此期间开始业余学习摄影。作品陆续入选世界各地国际摄影沙龙。1951年联合当地摄影爱好者,组成越南摄影学会,任副会长。1955年定居香港从事经商,任香港泰华贸易公司经理,继续从事摄影艺术创作。1958年与影友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永远荣誉会长,1959年兼任香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0年在香港创立影艺出版公司,出版《摄影艺术》月刊,任主编及督印人。196四年改为《摄影画报》月刊。曾连续两年获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佳成绩;1961年取得该会荣誉高级会士,考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并先后于1957-1961年连续被列入美国摄影学会年度统计世界各地国际沙龙入选成绩前10名;196四年获美国摄影学会高级会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继又任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港澳摄影协会会长,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社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2、蔡尚雄
    92岁,原名蔡卓轩,笔名晨丁,1919年2月27日出生于中山市张家边区。1938年投奔延安,分配到陕北公学分校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第5期训练。1939年,他加入党,同年随抗大总校到达晋察冀边区。1940年在边区完县民政科,并负责文救会文教工作。1941年被调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42年分配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美术队工作。是年开始,他为创办《晋察冀画报》而从事摄影艺术活动,后又在华北军区从事联队的新闻摄影和采访工作。1950年,他到北京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是年冬天,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采访。1951年调到《人民画报》社,历任记者组长、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辑、业务组长、编委召集人等职。现任该社顾问。自1956年中国摄影学会成立起,蔡尚雄被选为历届理事。1979年他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蔡尚雄的知名度很高,他的摄影艺术在国内国际均有重大影响。1960年秋,他曾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新闻摄影编辑会议,他的摄影作品《分秒必争》,获得为这次会议而举办的国际摄影展览的银牌奖。1962年在匈牙利举办的国际摄影作品展览中,他的摄影作品《截流》荣获金牌奖。他的精湛的摄影艺术,受到各国新闻界、摄影艺术界的称赞,为祖国人民赢得了荣誉。

    3、冀连波
    90岁,1921年生,河北完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新华社高级记者。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党,1940年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新闻摄影科学习摄影,从此,一生从事专职摄影事业,再未离开过本职工作岗位。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第3军分区任摄影员、摄影干事。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察冀、华北野战军旅、纵队政治部摄影记者、组长、股长,《华北画报》摄影记者。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画报》、华北军区《战友报》、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政治部摄影记者、组长、股长。1956年由部队转业,历任新华社摄影部记者、组长,新华社驻埃及分社摄影组长,负责非洲和西亚海湾7国采访任务。回国后任西ZANG分社摄影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指导员、风光摄影组组长等职。

    4、李维明
    90岁,满族,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师。1921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早年从事照相业,1946年进入伪中央电影制片厂三厂照相室当职员,1949年转入北影厂照相车间,曾担任照相车间主任。先后为《风筝》、《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孔雀公主》、《霸王别姬》、《水银灯下工作忙》等数十部影片拍摄剧照、工作照、刊登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其中《洛神》的剧照还参加了全国影展、苏联国际影展,撰写了《电影剧照漫笔》等专业文章。此外,他创作的《景山日出》、《北海晨曲》、《北京风景》等都刊发在大型摄影艺术画册上。1985年举办了“李维明摄影艺术作品展”,展出了一百多幅照片。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

    5、韩正杰
    87岁,1924年生,陕西省华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安吴青训班、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队、延安部队艺术学校、联政宣传队学习工作。1945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第二期摄影训练班学习,留延安联防军政治部任摄影组长,后调西北军区政治部任摄影组长,参加西北野战军的摄影工作。1948年光复延安时拍摄了一批富有新闻价值的珍贵历史资料为军事博物馆收藏。1956年后历任《甘肃画报》副总编,《甘肃日报》摄影部主任。甘肃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6、袁苓
    87岁,1924年生,直隶(今河北)清苑人。1944年入党。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九人区政治部摄影干事,解放军第六一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第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股股长。1950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中央新闻摄影组组长、国内编辑室主任,《 望》周刊编委兼摄影编辑室主任。撰有《新闻摄影简议》等论文。

    7、陈渤
    86岁,1925年生,河北阜平人,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三、四届副主席、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高级记者。1940年参加革命,在晋察冀边区文化抗日救国会做宣传工作,1945年随八路军进入张家口,在晋察冀边区《工人日报》当编辑、记者,因编辑《晋察冀边区工人"5?1"纪念画册》常到《晋察冀画报》社选放照片,从此开始接触摄影。解放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华社石家庄分社、《石家庄日报》记者,后调华北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文教部工作。1949年春进入北平,创办《中国工人画刊》,任画刊社副社长。1954年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一期新闻班学习两年,毕业后历任中国摄影学会专职副秘书长、《中国摄影》主编、中国图片社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战争年代他做了不少图片编辑出版工作,摄影活动主要是在建国以后,而且成了全国著名摄影艺术家。

    8、张韫磊
    85岁,男,1926年生,山东莱州人,人民画报社高级记者。1941年参加革命,194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画报社任摄影记者,拍过许多战争时期照片。建国后转业到地方从事画报工作五十余年,拍有大量人物专题和风光等材料,并多次为毛泽东主席等许多中央领导人拍照。先后发表在《人民画报》和其它报刊、画册的作品1500余幅,其中有的作品曾入选国内及国际影展,并多次获奖;发表摄影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有:《怎样拍夜景》、《风光摄影》、《专题摄影》、《足迹遍神州》、《神州风光》(画册)、合编出版大型画册有:《中华揽胜》、《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大陆沧桑》等。五十余年中,除专职为画报工作外,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批会员,继被选为五届理事和全国摄影理论委员会委员。离休后任文化部摄影摄像高级职称评委、北京电影学院和一些大学摄影系客座教授,老摄影家协会理事。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9、张子固
    85岁,1926年12月生,山东胶南人,擅长美术编辑。1945年即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47年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华东画报》社任摄影记者。解放后任福建人民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副总编辑、编审。福建省美协秘书长、副主席。福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10、杜修贤
    85岁,别名杜山,1926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吴印成先生。此后历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副队长。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社编委;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代理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6年离休。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拍摄过照片。

    11、袁毅平
    85岁,1926年生,曾用名,袁剑平、凌翔。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江苏省常熟市沙洲县鹿苑镇(鹿苑镇现属张家港市)人。1939年开始在上海百乐摄影室从事人像摄影。1949年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文字记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 《大众摄影》编辑组长,《中国摄影》编辑组长、执行编委、 副主编、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副主席。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全国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袁毅平长期从事摄影理论和评论工作,撰写学术文章300余篇,有专著《摄影家论及其他》。曾主持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和两届全国摄影创作会议,曾任第一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评委,并曾多次任全国影展和国际影展评委,对中国的摄影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摄影代表作《东方红》获1961年中国摄影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1989年又获建国40周年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许多作品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展出。1985年荣获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授予的“杰出摄影活动家”称号。

    (二)、电影摄影(共23人,2010年去世人)
    1、王剑寒
    96岁,1915年生,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艺术影业公司工作。抗战期间任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1940年拍摄《青年中国》。1945年参加拍摄新闻片《南京受降》。1947年去香港,先后为大中华影业公司、大江影业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及台湾国联等公司拍摄影片。196四年以《一毛钱》获第三届金马奖最佳黑白片摄影奖。1965年凭借《西施》一片获第四届金马奖最佳彩色摄影奖。

    2、程铁
    96岁,1915年生,四川丙江县人。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后入安吴青训班、陕北公学学习,分配西北文工团工作。1945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到陕甘宁边区ZHENG府筹建摄影工作,后调延安西北联防军政治部任摄影队长。主要担负党中央和ZHENG府机构的摄影任务,随党中央转战陕北,拍摄了毛主席、周副主席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珍贵镜头。1949年调第一野战军任摄影科长兼一野政治部《人民军队》画报主编,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地摄影工作。1954年调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电影处,历任科长、电影站站长,1970年调任四川军区南充军分区副政委。他拍摄的《向毛主席献金匾》、《解放兰州》、《彭总在WEIZU同胞家中作客》等优秀作品现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3、薛岱云
    96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动画摄影师。1915年12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46年起从事电影摄影工作,先后在"中央""新SHI代"、"大华"、"大地"、"中联"、"远东"等电影制片厂担任摄影助理,参加过《忠义之家》、《五号情报号》、《玩火的女人》、《大雷雨》等10部故事片的拍摄。1949年6月入伍,任华东军区海军摄影队新闻摄影师。1983年离职休养。从事电影摄影工作37年,主要作品有纪LU片《上海解放部队入城式》、《红宝石》、《无线电查线器》、《第一届八一运动会》等10部,军教片《坦克兵训练》、《海军知识》、《奇袭武陵桥》、《连进攻》等50余部的动画或字幕,以及故事片《农奴》、《永不消逝的电波》、《柳堡的故事》等10余部的字幕摄影。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技术学会会员。

    4、许琦
    94岁,曾用名一夫,江苏江阴人,1917年5月16日出生。著名电影摄影师。1937年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院国画系。1938年进新华影片公司任摄影助理。1941年,年仅24岁的他在民华影片公司开始了摄影生涯,拍摄了处女作《国色天香》。由于对用摄影技法去进行艺术创作还不熟悉,因此,影片未能收到理想的效果。1943年,在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任字幕摄影。1946年,许琦有幸结识了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他一面参加拍摄,一面虚心向黄绍芬学习,很快掌握了摄影过程中对光线的处理、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塑造等方面的技巧。1946年至1949年,先后拍摄了《假凤虚凰》、《太太万岁》、《艳阳天》、《表》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联合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先后拍摄故事片《为了和平》、《家》、《海魂》、《黄浦江的故事》、《阿诗玛》、《难忘的战斗》、《曙光》、《天云山传奇》、《风雨故园》;戏曲片《秦娘美》、《牡丹亭》和纪LU片《人民的新杭州》等四十余部。在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创作中,许琦用中国绘画的特点来进行造型处理,在色彩、构图、气氛、造型等这方面体现出国画风格。在构图上,它概括、明确、主体突出;在色彩上,讲究单纯、素雅、含蓄,使人感到清新自然。《天云山传奇》因构图优美,摄影造型洗练,影调质朴,许琦于1981年获得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92年获中国影协电影摄影师学会优秀摄影奖特别奖,并授予该会名誉理事。许琦是中国影协第四、第五届理事,中国电影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5、程默
    94岁,1917年8月19日生,江苏丹徒人。1932年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制作部当练习生,1934年任摄影助理。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1939年后,任西北电影公司及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曾在绥远、内蒙拍抗战新闻片。1943年11月调入延安电影团任摄影师,1946年进入延安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国民党重点进攻延安后,参加战地摄影拍摄毛主席转战陕北的电影素材,为历史保留下珍贵资料。后到华北电影队,曾拍摄《还我延安》、《解放太原》、《解放济南》、《伟大的土地改革》等新闻片。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拍摄新闻纪LU片《北平入城式》、《踏上生路》、《新中国的诞生》、《正义的审判》、《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等。1958年后先后在安徽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任副厂长,1978年后任中国影协书记处书记。

    6、苗振华
    92岁,1919年生,摄影师、科教片导演。河北保定人。1930年入联华影业公司技术组当练习生、摄影助理。1937年在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任剪接师、摄影师。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等地拍摄新闻纪LU片。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中电一厂摄制的《春残梦断》、《街头巷尾》(与沈维康合作)、《寻梦记》和昆仑影业公司摄制的《乌鸦与麻雀》(与胡振华合作)等故事片中任摄影师。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科副科长、摄影师。拍摄故事片《海上风暴》(与沈维康合作)、《金银滩》(与李生伟合作)。1953年后历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技术科副科长、摄影师兼导演、副总工程师、技术办公室主任。组织透镜合成、水下摄影、内窥镜等摄影技术装置及动画设备的试验制作;导演并拍摄科教片《节约木材》、《家白蚁》、《火力发电》、《无缝钢管》等。曾任《电影技术》杂志编委。是上海影协理事、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上海影视技术学会理事。

    7、刘长忠
    91岁,1920年生,安徽砀山县人。1936年在武汉电影厂当学徒,1939年到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中军区政治部工作。1940年调延安电影团摄影队做暗室工作,曾辅导第一、二期摄训队学员学习照片洗印技术。1945年调晋绥军区从事专职摄影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西北战场宜川、蟠龙等几大战役的战地摄影工作。1951年调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兼拍照片。参与《红旗漫卷西风》、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修筑青藏公路影片和新闻图片的拍摄。1956年调《人民日报》,后调新华社摄影部任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8、顾温厚
    90岁,1921年生,摄影师。上海人。1936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剪辑助理。1938年后相继在大同摄影场、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任剪辑助理、摄影助理。1946年后任中电二厂摄影助理、摄影师,拍摄《三人行》(与盛余泳合作)、《喜迎春》(与董志毅合作)等影片。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曾一度支援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主要有《农家乐》、《南征北战》(与朱今明合作)、《幸福》、《椰林曲》、《穆桂英挂帅》、《小足球队》、《并非一个人的故事》、《风流千古》、《烦恼的喜事》,以及科教片《日食与月食》等。

    9、陈震祥
    90岁,中国电影摄影师,1921年生于上海。1937年进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任摄影助理、摄影师,1940年以后拍摄了《合同记》、《三笑续集》、《千里送京娘》、《大饭店》等多部影片。1946年他相继在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上海新SHI代、华光、华星、大光明等影业公司拍摄影片。建国后在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拍出了《护士日记》、《舞台姐妹》等多部优秀影片。1979年,他拍摄的《啊!摇篮》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拍摄的《阿Q正传》又被推荐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展出。

    10、陈昌谦
    90岁,1921年生,江苏省海门县人。摄影组织领导者。1939年在上海加入党,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SHI代学生》半月刊主编。1946年在上海任党党刊《群众》周刊编辑。1947年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历任新华通讯社国内编辑部编辑、组长。1953年调摄影编辑部任副主任,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1978年秋,参加恢复中国摄影学会的筹备工作。1979年冬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兼任秘书长、《大众摄影》主编。2009年7月获得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1、简庆福
    90岁,1921年生。40年代初在上海美专随雕塑大师张充仁和绘画大师刘海粟学艺,他对摄影的爱好始于1939年,当年他买了一部莱卡相机,殊不知这部相机令他感染了"影瘾",从此一生无法戒掉。1948年他从上海到香港,起初香港摄影圈误会他是上海青年,其实简老原籍广东中山。他在1951年拍摄的《黄山云》使他一举成名,但声誉的确立,还是他于1952年拍摄的《水波的旋律》。之后,他又拍摄了《海恋》、《两修女》等世界级杰作,曾连续两年获香港沙龙金牌。期间获得金银铜牌数以百计,又连续数年名列世界十杰和获得世界著名摄影会高级名衔等,蜚声国际。2009年7月获得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2、沈西林
    88岁,1923年生,中国电影摄影师。生于上海金山。1946年,经吴蔚云介绍,进上海联华影艺社当摄影练习生。1946年入昆仓影业公司任摄影助理。之后,他又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中任摄影助理。在《鸡毛信》、《一场风波》、《宋士杰》等片中任副摄影。1956年,他开始独立摄影、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女篮五号》等片。1976年后拍摄了《青春》、《从奴隶到将军》、《南昌QI义》等片,其中《从奴隶到将军》和《南昌QI义》都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3、葛雷
    88岁,1923年8月生,陕西合阳人。1938年入安吴青训班,1939年参加西北青年救国会战地工作团。1940年入延安青干校,然后转延安青年艺术剧院。1945年入延安电影团参加第二期摄影训练班学习。1946年随电影团东征到兴山,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拍摄《民主东北》中的新闻片,并拍摄《解放东北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拍摄《北平入城式》、《百万雄师下江南》、《新中国的诞生》等纪LU片。1949年转入北平电影制片厂,1953年转入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班学习,先后拍摄《普天同庆》、《1952年国庆节》(总摄影)、《欢庆十年》、《周总理访问六国》、《前进!桑给巴尔》、《红旗渠》、《驯鹿》等。
  
    14、杨采
    88岁,1923年10月生,河北任丘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宣传员、记者、摄影记者,1945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学习。1952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摄影车间主任、纪LU片摄影师、编导、制片室主任。参加拍摄《友谊花朵处处开》、《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中国》(合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体育运动大会》,编导《英雄战胜北大荒》、《阳光照耀山南》、《侦察野营记》、《将军业余合唱团》、《国防体育之歌》、《连队文艺之花》(总摄影)等数十部纪LU片。

    15、侯波
    87岁,1924年生于山西夏县郊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至1944年,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现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抗战胜利以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摄影科长。1949年到北平,同年调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摄影达十二年之久。出版作品集《路》,荣获中国图书一等奖、首届全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首届国家图书奖等。曾是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中国摄影界第一人徐肖冰的夫人。
  
    16、翟超
    86岁,1925年10月28日生,河北无极人。早年参加八路军,曾在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学习。1945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第二期摄影训练班学习,随电影团东征至兴山,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参加《民主东北》、《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拍摄工作。1949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摄影队东北区队长,拍摄《解放太原》、《红旗漫卷西风》等纪LU片,导演与拍摄《罗马尼亚文工团在中国》。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任总技师、纪LU片总编导、纪LU片室主任,编导拍摄中印边界自卫战的《自卫反击》,反击越南入侵的《自卫还击》及《海上阅兵》、《莱比锡友军运动会》等数十部纪LU片,与人合作《中朝友谊》、《将军业余合唱团》、《民兵群英会》、《北京的春天》、《光辉的节日》等。

    17、华慧英
    86岁,台湾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摄影师,1925年生于上海。1946年由友人介绍进入国防部中央电影制片厂上海技术站任练习生,起初担任暗房冲洗助理和新闻摄影的工作,为他日后在电影技术发展立下根基。1948年中制场开拍《万象回春》时,华慧英担任摄影助理的工作,之后亦参加《挤》、《自君别后》、《HEI名单》、《悲天悯人》等片的拍摄工作,并且升至第一助理。1949年,随中制场撤退来台。1950年中制和农教合作拍摄《恶梦初醒》,任第一助理。1951年调至农教公司,正式升为摄影师,第一部作品为《风尘劫》。1954年中影成立,在民国40、50年间,中影出品的黑白片,大都由华慧英担任摄影师工作,为台湾电影早期重要的摄影师。196四年中影首次以国人自力拍摄彩色片-《蚵女》,不请国外顾问,而由华慧英担任摄影师工作,为台湾电影写下新的纪LU。1968年华慧英离开中影公司至国际联邦公司任副厂长,摄影师和导演。1967年开始与胡金铨合作摄制《侠女》,历时三年完成,并于1975年获法国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高技术奖”的国际肯定,华慧英在摄影方面的努力功不可没。1971年离开电影界进入华视担任电影组组长,在华视期间以纪LU片《龙》和《炙艾图》二片获金钟奖“创新节目奖”。1985年他自华视退休后,与电影摄影界同好,组织“中华民国电影摄影协会”,致力于电影技术的推动,被选为理事长。1989年华慧英着手摄影360度电影《美梦成真》,此后又完成了《锦绣河山》和《长江三峡》二部360度电影,可谓台湾科技电影的先驱。1989年-1993年,任中山科学院二所光学顾问,从事科学研究纪LU和影片冲洗纪LU改良。多次担任金马奖和金钟奖的评审工作。1994年卸任电影摄影协会理事长之职。

    18、冀明
    86岁,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摄影师。1925年10月生,河北省定县人。1938年入伍,历任晋察冀一分区战线剧社社员、宣传员,北平12分区摄影干事,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宣传队长兼摄影干事,空军政治部文化部摄影组长。1952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摄影工作。曾八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摄影专业。历任副摄影师、摄影师等职,拍摄的主要影片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合作)、《英雄坦克手》(合作)、《突破乌江》、《烈火真金》、《郭兴福教学法》、《坦克驾驶》、《红箭-73导弹》、《将军当兵》、《模范飞行员邵长源》等20余部故事片、军教片、纪LU片。

    19、郭奕耀
    85岁,广东潮阳人,1926年生,中国电影摄影师。从事电影工作三十余年,参加摄制过六部故事片和四十余部科教片。抗战胜利后,由舅父蔡楚生介绍进入昆仑影业公司当学徒。1947年起,连续在《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武训传》四部影片中为朱今明担任摄影助理。解放后,被分派至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独立拍摄《淡水养鱼》、《培养壮秧》等科教片。1959年后,调入北京科影,拍摄《水底棉花蹲苗》等科教片,曾获埃及“国际电视节”金质奖。

    20、郝玉生
    85岁,新闻纪LU电影摄影师,导演。1926年出生,直隶(今河北)武强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共。次年入抗大二分校学习。曾任晋察冀抗敌剧社社员、抗大七分校指导员。1945年入延安电影团学习摄影。后任晋绥军区摄影记者。1948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摄影师。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师,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编导、总编辑、厂长,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拍摄的纪LU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和《大西南凯歌》1950年获第五届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状。参加拍摄长纪LU片《中国人民的胜利》1950年获斯大林奖金。参加编导的两部作品分别获1962年第一届、1963年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长纪LU片奖。

    21、石益民
    85岁,1926年生,新闻纪LU电影摄影师。直隶定县(今河北定州)人。1941年后入抗大二分校、七分校学习,并入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摄影。1946年加入中共。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摄影师,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处摄影师。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科学习。后任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副总编辑、副厂长,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拍摄的纪LU片《东北三年解放战争》获1950年第五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抗美援朝第一辑》获1952年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和平万岁》获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等奖。

    22、鲁明
    85岁,著名记录电影摄影师,男,汉族,安徽安庆人,1926年8月生。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安吴青训班、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1943年调至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45年9月调入延安电影团。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进行战地摄影。1950年以来先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总队中南区区队长、副总队长、新闻处副处长。1954年调北京电影学院任新闻摄影训练班班主任、摄影专修班班主任。担任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并曾兼任工会主席、兼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哲学课教师、副教授。1964年9月任学院党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在参加解放大西北战役中,摄制的战争纪LU影片《红旗漫卷西风》及1952年担任总摄影师摄制的《全军第一届八一运动会》,曾获文化部1945-1955优秀影片二等奖,《红旗漫卷西风》影片并获1951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和平斗争荣誉奖"。1979年后调至北京科影,任编导、一级导演,先后摄制了考古影片近20部及一批弘扬民族悠久文化的《中华历史五千年》系列影片。获政府特殊津贴奖励,1994年获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

    23、陈佑群
    85岁,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福建福州人,1926年11月生。1952年从福建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助理,两年后入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摄影班学习,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摄影工作。独立摄影的影片有《泪痕》、《非常岁月》、《穿校官服的小兵》、《同在蓝天下》、《贞女》、《超级女谍》、《春天》、《女神的故乡》等,并担任过电视剧《为了HAI子》、《莎菲女士的日记》、《到莫斯科去》等。其中《泪痕》曾获“ZHENG府奖”。

    十、音乐界(共人)
    (一)、音乐理论、教育(共16人,2010年已去世2人)
    1、张洪岛
    98岁,1913年生,直隶(今河北)沙河人。1931年毕业于朝阳大学法律系。194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留学。1949年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教授。1979年加入党。曾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重庆音乐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译有《小提琴演奏法》、《实用和声学》、《西洋音乐史》,主编《欧洲音乐史》等。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2、钱仁康
    97岁,1914年生,江苏锡山人。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理论作曲组本科。历任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学院、苏州国立社教学院、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曾兼任上海出版社副总编辑(1956)、中国文联全国委员(1979)、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79)、《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学科编辑委员会委员及音乐体裁分支主编(1980)、全国中等师范音乐教材审定委员(1994)等。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3、乔东君
    93岁,1918年10月5日生。河北藁城人,音乐史学家。1938年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0年毕业,至绥远从事音乐创作及抗战音乐活动,任奋斗中学音乐及语文教员。1943年入恩施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转国文系毕业,任教于北平平民中学、第六中学语文、音乐教员,1950年至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从事音乐创作及歌剧系、普通科及舞蹈团音乐教员。1953年调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室从事戏曲音乐工作,进行记谱、整理、研究、评论及评剧,京剧音乐设计。1956年加人中国音乐家协会。1960―1963年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教学工作,1977年4月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史室从事戏曲音乐史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词典》分科主编。

    4、萧晴
    92岁,原名何冶敏,又名何陵。著名戏曲评论家、研究家,女,1919年生,贵州贵阳人,中共党员。海乐舞学校执教。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后入华大文工二团。建国后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1953年调原中国戏曲研究院。70年代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86年离休。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顾问,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音乐分支副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教程》编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卷本《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特约审稿员。历任中央文化部四届“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声乐教员。

    5、李石根
    92岁,原名李重印。1919年生于古城西安,中国西安鼓乐泰斗,1951年,他开始从事对西安鼓乐的采访、录音、整理与研究工作,半个世纪以来从未间断,足迹遍及西安及周边所有乐社,共计采访200余位民间艺人,收集古乐抄本100多册,鼓乐曲谱1220余首(套),录音40多个小时,此外还有大量采访记录、照片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石根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发表了《唐大曲与西安鼓乐的形式结构》、《中国古谱发展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泛论工尺谱的产生及其形成过程》、《论西安鼓乐的宫调特征》、《日本雅乐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法曲辩》等一系列富有卓见的论文,涉及传统乐种、隋唐燕乐、日本雅乐、工尺谱、俗字谱及宫调理论等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诸多课题,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2009年,饱含着李石根毕生心血的《西安鼓乐全书》出版。此书的出版,对西安鼓乐今后长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起到实际而有效的积极作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6、程云
    91岁,1920年生,原名马立杰,安徽灵璧人。中共党员。1935年肄业于徐州中学。1938年加入党。曾任西安铁路工人剧团副团长,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学园教师,延安枣园文工团乐队队长,冀察热辽军区文工团作曲、指挥,冀察热辽鲁艺音乐系主任。1953年后历任中南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艺委会主席,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央歌舞团总负责人,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文联第二、三届副主席及第四、五、六届名誉委员,武汉市文联第二、三届主席及第四、五、六届名誉委员。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儿童剧剧本《小铅脑壳遇险记》,戏曲剧剧本《闯王旗》(已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并拍摄发行)等。大型歌舞诗乐《九歌》获1994年文化部文华剧目奖、编导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有《红绸舞曲》、独唱曲《一湾湾流水》,改编戏曲《闯王旗》,参与编导歌舞诗乐《九歌》。撰有《试论戏曲音乐的牌子音乐与板子音乐》等论文。 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7、郭乃安
    91岁,原名郭鼐安,笔名施盈、楚晖、戈楠等。研究员,1920年11月16日生,汉族,贵州盘县人,党员。1939年贵州省立盘县师范毕业,1947年南京国立音乐院毕业。1949年以前曾任上海《SHI代日报》副刊《新音乐》编辑,主持中华音乐学校教务工作。在音乐院学习期间,师从江定仙等学习音乐理论与作曲,并师从杨荫浏学习昆曲、十番锣鼓等。主要从事音乐编辑和教学、业务管理及音乐研究工作,曾多次参与组织了重要书稿的编撰。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在上海总工会、文化部艺术局从事文化管理工作。1959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院研究生部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学》主编,博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ZHENG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8、肖远(肖老不幸于2010年2月16日去世)
    91岁,1920年生,原名李小玉,曾用名李晓瑜,浙江杭州人,16岁考入湘湖师范学习音乐,后留校任教1942年考入福建国立音专。先后担任浙江联合初级中学教师、山东大学附中滨海公学教师、华东保育院保教科副科长、华东文化局文艺处干部、中央新影厂首席音乐编辑,音乐工作室主任等职。1980年参与发起组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电影音乐学术团体——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并担任首任秘书长。她的丈夫是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院院长陈叔亮,ER子就是北京奥运音乐总监陈其纲。

    9、谢功成
    90岁,生于1921年,民乐大师,1947年毕业于南京音乐院作曲系。次年加入党。曾参加创始组织山歌会,并任理事、总编辑。后在香港中华音乐院任教。建国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音乐部副主任,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主任,湖北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副院长,武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和湖北分会副主席。著有《贝多芬》,合著《合唱写作技巧》。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0、卞赵如兰
    89岁,1922年生,中央研究院院士,当选院士届数18,学历:美国哈佛女校西方音乐史学士(1944),西方中古音乐史硕士(1946)、东方语文与中国音乐博士(1960),经历:美国哈佛东方语言文化系与音乐系正教授(1974-1992)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访问教授(1975,1978-1979,1982,1994),国立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0),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1992) ,专长:音乐社会人类学,卞赵女士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元任先生。

    11、辛丰年
    88岁,1923年出生,一九四五年就参加了新四军,八十年代中叶,辛丰年的生平好友章品镇先生(章品镇先生就是当年指引他走向革命的那个人)推荐他为三联写一本关于音乐的小册子《乐迷闲话》。这本书在当年没有什么人注意,都以为那就是多如牛毛的音乐通俗读物中的一种,后来又成为大家搜求的宝贝。在这过程中,就结识了三联的宋远先生,后来就开始为《读书》写稿,开设了《门外读乐》专栏。这以后嘛,就是历史了。他的ER子严锋也写了很多文章,最近发表在读库上的那篇我认为很好看。

    12、许健
    88岁,曾用名许景炎,笔名艾谣、尹炎等。著名古琴史学家。1923年1月23日生,河北磁县人,党员。1942年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文工团研究组组长、乐队队长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琴曲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发掘古曲《神奇秘谱》、《小胡笳》、《大雅》、《颐真》、《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黄云秋塞》、《龙朔操》等。参加《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的编写工作,撰写条目400余条。

    13、何芸
    87岁,曾用名:何雪馀、何雪瑜。研究员,女,1924年3月19日生,汉族,广东番禺人,中共党员。1942年——1945年就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1946年在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1950年——1951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毕业。曾任山东大学剧团音乐股长、解放军某部音乐股长。先后任音乐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生部研究生班音乐专业系主任、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何芸在就学期间,曾师从程静子、薛奇逢学声乐,从尼哥罗夫学小提琴,从缪天瑞学习音乐理论。后主要从事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同时兼做大量的业务组织领导工作以及行政和党的工作。曾组织人员赴新JIANG、西ZANG、云南、广西、广东、湖南、内蒙、山西等地进行考察,对我国苗、布依、仡佬、黎、瑶、布朗等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调查采访,出版了专集及有关文章。1960年在组织撰写《民族音乐概论》同时,组织编辑副产品十余种。1960年赴阿尔巴尼亚访问归来写《山鹰之国的文化欣欣向荣》。1982年、1984年在云南、贵州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讨会上分别提交论文。此外,曾负责两名研究生的导师工作,参加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歌集成》、《中国民歌》、《中国音乐辞典》的撰写和编辑工作。

    14、简其华
    87岁,著名民族音乐学家,1924年12月31日生,广东省南海市人。1948年广省立艺专音乐系作曲班毕业。曾任中国音乐研究所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曾先后赴陕西、山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新JIANG、黑龙江等地进行民间音乐的实地采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论文和专集,参加所内、外组织的研究、编著和编选,分别担任主编、分编,编写和编选任务。

    15、姚思源
    86岁,男,1925年生,原籍河北省。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首都师范大学原音乐系理论作曲教研教授,已离休。长期从事音乐理论教学、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著有音乐作品: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合唱曲、钢琴曲等数百首,出版有《姚思源音乐作品选集》。著作有《论音乐教育》、《论音乐和音乐教育》、主编《北京志?音乐志》和《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分研究文集、文献、文集三册出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中小学音乐教材审查委员等社会职务。

    16、韦明
    86岁,1925年出生,著名歌剧导演。1944年冬参加新四军前线剧团,先后任华东野战军文工团戏剧股长,华东解放军剧院任演员队副队长,总政歌舞团合唱队任副队长。1961—1987年任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导演。从16岁起,在话剧《雷雨》《离离草》《红旗歌》历史剧《甲申记》,苏联名剧《前线》《乐观的悲剧》和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碧海红旗》等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导演《洪湖赤卫队》《夺印》《雷锋》《同心结》以及《扬子江暴风雨》等大小歌剧40多部。1948年淮海战役中,创作《乘胜追击》歌词,导演《一样爱护他》《快碾胜利米》等,在火线发挥重大重用,被评为二等功最高嘉奖。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苏联专家讲授表演师资进修班。1962年年起兼课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讲授歌剧表演课程。1962年起兼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讲授歌剧表演课程。1963年起,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歌剧研究会、中国音乐剧研究会。1958年在福建前线创作报导性歌剧《惩罚》,三场歌舞剧《海岛红花》。离休后,被聘为上海《歌剧艺术》特邀编委。从60年代起,在全国各大报刊,文艺期刊杂志发表约80篇100多万字,有关歌剧、音乐评论文章。1996年出版著作《中国歌剧艺术散论》。对中国歌剧事业重要贡献,享受国务院颁发ZHENG府特殊津贴。2008年中国歌剧研究会聘为顾问。2010年获得首届“金葵花”中国歌剧艺术成就大典终身成就荣誉奖。

    (二)、指挥(共8人)
    1、马革顺
    97岁,1914生,指挥家。陕西干县人。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入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胜利后,赴美国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西南音乐学院研究院。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 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从事合唱指挥的人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中国第一本《合唱学》即是由马革顺所著。马革顺的第一位夫人盛璐德女士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许多人小时候读过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就是她创作的。

    2、陈传熙
    95岁,1916年出生,中国著名指挥家,幼年SHI代,因家庭的影响,开始熟悉音乐。三十年代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从事专业音乐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从事话剧,电影的配音工作。1946年进上海市府交响队任演奏员。又兼任国立音乐学院常州班和上海音专副教授,成为我国最早时双簧管教员。解放后,在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两处任职,1951年到北京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到苏联,东欧各国及奥地利访问演出。回国后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1958年调任上影乐团指挥,真正开始辉煌的电影音乐指挥生涯。1958年后,任上海电影乐团首席指挥。先后担任《聂耳》、《红色娘子军》、《老兵新传》、《红日》、《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等故事片和美术片、科教片、译制片共五百余部的配乐指挥,并指挥演出《郑成功交响乐》等。1979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候补理事。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3、黄飞立
    94岁,1917年生,中国指挥家。黄飞立是广东番禺人,从小爱好音乐,曾师从吉绍夫斯基等学习小提琴。后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常参加社会上的音乐活动,或去教堂合唱班指挥。抗战爆发后,应聘任国内福建音专小提琴教师。抗战胜利后,进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随亨德密特学习理论作曲。1951年回国,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管弦系主任,兼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指挥;1956年任指挥系主任和教授。曾指挥过中外著名的交响乐和歌剧、舞剧作品,如《奥涅金》、《茶花女》、《黑桃皇后》及舞剧《天鹅湖》、《吉赛尔》、《鱼美人》等。指挥风格严谨、细腻,富于感情。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4、韩中杰
    91岁,1920年生,指挥家。上海市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管弦系。1956年加入党。曾任南京音乐院讲师、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交响乐团首席长笛兼乐园副主任。1951年后,历任中央歌舞团乐队队长、指挥、长笛独奏员。1961年获苏联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兼中央歌剧院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曾担任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卡门》及中外交响乐演出指挥。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5、严良堃
    88岁,1923年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前为中央乐团合唱团)创办人之一,现为该团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合唱指挥学会理事长。1940年在重庆首次指挥HAI子剧团公演全部《黄河大合唱》。1942年考入国立音兴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江定仙,并随吴伯超学习指挥。1947年毕业后到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从事理论作曲、指挥等教学工作。194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并担任该校青年工作团合唱指挥。1952年任中央歌舞团合唱指挥。1954年赴苏联深造,为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生,主修交响乐及合唱指挥。师从阿诺索夫及索斯洛夫。1958回国,任中央合唱团指挥至今。1961年由他指挥,在国内第一次举行合唱音乐会。1983年匈牙利柯达伊纪念委员会授予严良堃证书和纪念章,表彰他在介绍柯达伊的作品和教学法中所作的贡献。1985年他率中央合唱团赴香港参加《黄河音乐节》,后应邀再度赴港参加《亚洲艺术节》指挥香港合唱团演出、1986年在第二届《北京合唱》中任领导小组常委、指挥组组长。同年成立“合唱指挥学会”被选为会长。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6、尹升山
    86岁,男,1925年出生,山东莱州市人,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宫内府音乐学校。曾任长影乐团副团长、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一级指挥。主要业绩: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桥》的音乐开始,50余年来,共录制400余部影片音乐,其中《中华女儿》、《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人民战士》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奖,《五朵金花》获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优秀影片奖、《董存瑞》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火焰山》获文化部最佳戏曲片奖、《冰山上的来客》、《小字辈》获长影小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7、曹鹏
    86岁,音乐指挥家,1925年12月22日生,江阴人。早年在江阴辅延小学、南菁中学就读,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艺术系,1955年留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曾担任上海、北京电影乐团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后历任上海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上海室内乐团团长、首席指挥等职,并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同JI大学兼职教授。曹鹏投身音乐事业逾50年,先后指挥演出了《白毛女》、《农家乐》、《梁祝》等众多中外著名歌舞剧和交响音乐作品,发起组办了室内乐团;与香港HNH国际唱片公司合作,指挥录制了“系列中国交响乐作品大全”CD唱片;其指挥艺术日臻完善,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后期尤其倾心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年逾古稀仍热心于家乡江阴和国内众多音乐会的排练与指挥,把乐声送到工厂、农村、学校和军营,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8、冯光涛
    85岁,1926年生,浙江绍兴人,音乐指挥家。1948年毕业于北师大音乐系,1949年入北影乐团乐队,次年担任指挥。先后在新影乐团、北京电影乐团任指挥,指挥了《林家铺子》、《暴风骤雨》、《天山的红花》、《农奴》、《地道战》、《甜蜜的事业》等200多部故事片、纪LU片、美术片和电视片的音乐。

    (三)、作曲 (共35人,其中2010年去世人)
    1、孟波
    95岁,1916生,电影作曲、音乐家。曾用名孟绶曾,笔名波达。江苏常州人。1936年与麦新合编《大众歌声》、《新音乐丛刊》。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鲁艺华中分院教授、鲁艺工作团团长、延安鲁艺学院研究员,并为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中央管弦乐团、华北戏音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建国后,历任天津、广州、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中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共上海市电影局党委书记、局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自1936年始,陆续创作了各类歌曲200余首及花鼓戏、歌舞剧等。其中,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曾被电影《流亡大学》、《西安事变》、《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选为主题歌或插曲;《高举革命大旗》为电影《年青一代》主题歌;《中华民族好儿女》为电影《东进序曲》插曲。1959年与于伶、郑君里合作创作并担任音乐顾问的电影《聂耳》,是上影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片之一,于1960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著有《麦新传》、《聂耳》,以及有关音乐、文艺方面的论文,如《略论聂耳、冼星海作品的社会效益》等数十篇。曾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是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对外友协及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2、周巍峙
    95岁,1916年生,江苏东台人,音乐家。建国后,曾任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委会主席。1937年10月,年仅12岁的王昆在原籍河北省唐县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组织。1939年周巍峙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来到河北省,发现王昆的嗓子特别好,便把王昆调到西战团。从此,王昆穿上了八路军军装。王昆16岁时,西战团中已有人向她求爱。虽然王昆是个农村姑娘,但却很有主见,最终,她把绣球抛给了一个能让她放心的人,这人就是她日后的终身伴侣周巍峙。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3、孙慎
    95岁,1916年1月生于浙江镇海。孙慎是作曲家、音乐活动家。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副主席。1935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吕冀、周钢鸣等人一起从事上海的群众救亡歌咏活动,1945年起担任昆明新中国剧社音乐指挥。1946年春,赴广州与力丁、联抗一起主编《新音乐》月刊(华南版)。同年,与李凌共同主持上海中华音乐院的工作,并且任上海《SHI代日报》副刊《新音乐》的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参与了《歌曲》月刊的创刊工作,并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1953年起历任文化部艺术局音乐处处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1953年开始长期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4、张定和
    93岁,1918年生,字锷还。作曲家。中国音乐奇才,安徽合肥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曾任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中央广播电台作曲、北平师范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师,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作曲。作品有歌剧《槐荫记》、电影《十五贯》音乐。为《棠棣之花》、《文成公主》、《大风歌》等话剧作曲。是著名的合肥张家四姐妹六兄弟的三哥,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

    5、晓河
    93岁,1918年生,江西上饶人。童年受家乡采茶戏、花灯、赛龙船等民间歌舞熏陶而喜爱音乐。影响最大的作品有《罗炳辉射击手》、《四旅之歌》、《勘探队员之歌》、《剌刀之歌》、《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三杯美酒敬亲人》、《风雷之歌》、《军民团结向前进》、《把青春献给新的长征》等。 1980年出版了《晓河歌曲集》。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6、张非
    93岁,生于1918年,河南人,作曲家。1939年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部队音乐工作。曾任北京军区文工团团长、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85年担任中国音协秘书长、书记处书记等职。中国音协三届常务理事、四届理事。作有歌曲《让地雷活起来》、《咱们永远在一起》,曾参加歌剧《不要杀他》、《钢铁与泥土》的创作。《星海全集》编委。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7、趙濟鎣
    92岁,1919年生,藝名:趙競。周璇的制作人,師從第一代聲樂藝術家兼醫學博士林俊卿先生;後跟隨恩師進入上海聲樂研究所;對“咽音”練聲法進行系統的研究,摸索出一套以“咽音”為基礎的練聲體系。這種發聲方法在聲樂教學領域中起著跨世紀的主導作用。趙老師出生于富貴人家,大學本科畢業後的他并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去銀行做擁有高薪的高級管理工作;而是遵循自己的愛好接受百代唱片公司的邀請,擔任其音樂創作人及配器指揮。趙老師在音樂事業上得到了大眾的喜愛和各界專業人士的肯定;其不少經典作品在當年的上海也甚為流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曾為上海著名歌星周璇詞曲創作的《蓮花開》和為影星李麗華寫的《兩朵花》等。

    8、刘吉典
    92岁,1919年生,作曲家,大学文化,著有《京剧音乐概论》、《刘吉典戏曲音乐作品选集》等书。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京剧改革,影响较大的文化人,1955年中国京剧院(现在的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时就参加了作曲工作,完成了许多音乐设计作品。他的音乐设计作品有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红灯记》;古装京剧《望江亭》、《桃花扇》、《赵氏孤儿》、《西厢记》等。

    9、罗浪
    91岁,1920年7月生,原名罗南传,祖籍福建德化,马来西亚归侨,作曲家,指挥家,前中央广播乐团团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理事、全国第一届至第三届文代会代表等。出身于教育世家。1929年底随父母逃难赴马来西亚。1933年回国就读于福建永春中学,毕业后回马来西亚。1937年赴上海求学,七七事变后,相继在广西、香港读中学。1938年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同年考入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三期,从师于冼星海、吕骥、向隅等,主修作曲、指挥。1939年,随华北联合大学进入敌后晋察冀边区。毕业分配至晋察冀一军分区。后调军区从事文艺工作。历任音乐教员、音乐队队长、军乐队队长、开国大典联合军乐团总指挥、上海军管会文艺处音乐室主任兼上海交响乐团军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团长、训练总监部军乐处处长等。主要作品有:歌曲《快乐的子弟兵》、电影音乐《百万雄师渡长江》、《星火燎原》等,军乐总谱《解放军进行曲》(根据《八路军进行曲》改编)、《军队进行曲》(根据(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编)、《哀乐》(根据民间音乐改编)、《东方红颂歌》(根据民间歌曲改编)、《军校之歌》(根据吕骥《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改编)、《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英雄赞》等二十余首。指挥过开国大典联合军乐团;指挥过1951年至1957年的天AN门庆典典礼音乐;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0、史掌元
    91岁,旧历1920年11月9日出生于太行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山西省昔阳县界都乡里安阳沟村。他的父辈都是当地演奏民间乐器的民间艺人。受家庭的熏陶,史掌元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参加了村里业余剧团,与一群庄稼汉用旧曲新词宣传革命政策,这是史掌元艺术生涯的第一个起点。史掌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和石匠,扶犁种地、工山凿石、砌窑洞是他的拿手好活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却用那结满老茧的双手,握起了灵秀之笔;他能打出千万块石头垒梯田和窑洞,却也能写出比石头还要多的音符;他过尽了艰辛苦涩的生活,却总能从艰辛和苦涩中提炼出欢乐。他怀着童稚之心,真纯之眼,到处张望着,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精彩片段转换成充满乡土气息的旋律。1959年史掌元的成名之作《唱得幸福落满坡》诞生了。史掌元是一位音乐家,却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一辈子没有离开这个小山村,而且担任了25年的国家音乐家协会理事、28年的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的理事,至今仍担任着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11、郭芝苑
    90岁,1921年生于台湾,台湾苗栗县苑里镇人。台湾重量级的台语音乐作曲家,创作类型及风格相当多元而广泛,包括管弦乐、歌剧、室内乐、协奏曲、钢琴曲、合唱曲、艺术歌曲等,甚至连儿童歌曲及流行歌曲都有作品产生。郭芝苑可说是台湾现代民族音乐的先驱,在台湾接触西洋古典音乐之初,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台湾第一位完成正歌剧的编曲者(“许仙与白娘娘”,1984)。第一位发表管弦乐曲(交响变奏曲“台湾土风交响变奏曲”,1955年发表)。第一位发表钢琴协奏曲(1973年完成,于1974年10月由当时的省立交响乐团发表于台中中兴堂,指挥是李泰祥)的作曲家。获得奖项最多:1938年获日本东京而口琴比赛第三名;1950年获第三届台渲全省音乐比赛作曲组第一名:1951年获同项比赛第四届作曲组第二名;1959年获台北西区扶轮社第五届扶轮奖;1971年获第二届黄自歌曲创作奖;1975年获台湾省教育厅举办之歌曲奖;1982年获中国时报及台湾省音乐协进会合办的音乐创作奖;1987年获金鼎奖作曲奖;1993年获吴三连奖;1994年获第十九届国家文艺奖音乐类.

    12、赵行道
    90岁,1921年7月生,湖北汉阳人。1950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出版器乐作曲系列著作《器乐作曲基础教程》、《器乐作曲的和声思维》、《器乐作曲的多声思维》、《器乐作曲的结构思维》、《器乐作曲的现代作曲手法与实践》、《民族器乐作曲实践》。创作有大型乐队合唱作品《建设大西北》、钢琴曲《纺车》、民族管弦乐《大吹歌—忆苦思甜》等。培养的学生有谭盾、关峡等。2007年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谭盾的老师,作曲系,他夫人葛翠琳是童话作家,冰心的挚友。

    13、霍存慧
    90岁,1921年4月出生,黑龙江省阿城人。1948年3月参加工作,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教授。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校长、作曲系主任、副教务长、教学副院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音协顾问、《音乐创作》特约编委。1989年4月离休,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霍存慧教授从事音乐教学四十余年,培养了秦咏诚、雷雨声、薛金炎、傅庚辰、谷建芬、朱广庆、王宁一、杨立青、唐建平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授。1982年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提灯YOU行》、大提琴曲《节日的欢喜》、管弦乐曲《蹦蹦组曲》、《蹦蹦组曲第二号》、交响曲《1976年》等。主编有《音乐译名汇编》(英汉、德汉、法汉、俄汉、意汉、日汉)及中小学兴趣活动教育丛书《器乐合奏》、《小型管弦乐队配器法》。多次应聘担任文化部全国艺术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委员。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4、朱践耳
    89岁,1922年生,中国作曲家。安徽泾县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少年时学习音乐。1945 年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建国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任作曲。1955年赴苏联入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实验歌剧院任作曲。1975年调入上海交响乐团从事作曲。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作品有歌曲《打得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清晰的记忆》等,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等,管弦乐曲《节日序曲》,交响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而献身的勇士》,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音诗《纳西一奇》、《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5、唐诃
    89岁,1922年生,原名张化愚,河北易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开始音乐创作,所写《翻身不忘党》、《边区好》等歌曾广泛传唱。建国后在战友文工团任专业作曲。共作有上千首歌曲,撰写了上百篇音乐论文,出版了音乐文集《歌曲创作漫谈》。主要作品有《在村外小河边》、《众手浇开幸福花》、《解放军野营进山村》等。还和生茂、晨耕长期合作,创作了《老房东查铺》、民族器乐曲《子弟兵和老百姓》等较有影响的作品。另外,还写有《山青水秀》、《告别》等十几部歌剧音乐以及《花儿朵朵》、《甜蜜的事业》(与吕远合作)等电影音乐,并参加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又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创作。与作曲家吕远合作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歌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选入亚洲音乐教材。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6、王震亚
    89岁,1922年,作曲家。河南镇平人。1941年入重庆国立歌剧学校,随郑志声学习作曲。1944年入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从师江定仙。194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徐州师范学校,上海中华星期音乐学校。1949年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曾任作曲系副主任,创研室主任,副院长,兼任中国音协常务理事和《音乐创作》主编.主要作品有合唱曲《胡笳十八拍》管弦乐曲《九寨沟断章》,《繁星颂》,《潇湘水云》等.尚撰有《五声音阶及其和声》,《怎样写二部歌曲》,《十二音序列》等专著.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7、桑桐
    88岁,原名朱镜清。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3年生于上海。1941年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师从德国作曲家弗来克尔;1946年再度考入国立音专,师从奥地利人施洛斯,并在谭小麟教授班上听课。1947年创作小提琴曲《夜景》和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为我国作曲家较早采用自由无调性创作技法的尝试。此外他还与瞿希贤合作电影音乐《夜店》、《艳阳天》,并由他亲自指挥录音。1948年为了免遭当局的逮捕,转移到苏北解放区,改名桑桐。1949年后,他长期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历任该院作曲系和声教研室主任、教授、副院长、院长,并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2003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三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8、莎莱
    88岁,1923年11月出生,安徽蚌埠人,作曲家。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师从冼星海、吕骥等老一辈音乐家。1940年毕业,在鲁艺音研室工作。曾任延安日本反战同盟学校音乐老师。曾举办多期音乐骨干轮训班、并任副主任兼教员。后赴冀察热辽军区,在该区的鲁艺任教。从天津南下武汉后,曾任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兼武汉音协主席。1993年离休任武汉音协名誉主席至今。曾任中国音协理事、常务理事。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鲁艺首演时,担任《黄河怨》的女声独唱,首演《生产大合唱》时主演村姑一角。在冀察热辽军区,随军演出多场《白毛女》。60多年来,总共培训近千名音乐人才。创作代表作有女声合唱《纺棉花》(曾被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选用教材),合唱《歌唱井岗山》、合唱《嶉咚嶉》。论文有《黄河船夫曲》学习札记、《传播真善美的使者——忆西部歌王王洛宾片断》等。获中组部授予的“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四部委(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个人津贴获得者。首届湖北音乐金编钟终身音乐荣誉奖。湖北省授予的“优秀作曲家”称号。武汉市授予的“终身音乐成就奖”等等。2005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五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9、周大风
    88岁,1923年生,作曲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早年自学音乐。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文工团、浙江省歌剧团、浙江省越剧团作曲,《中小学音乐教育》主编,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和浙江分会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作品有《采茶舞曲》,越剧《五姑娘》、《罗汉钱》、《风雪摆渡》音乐唱腔。著有《越剧唱法研究》等。

    20、刘萼
    88岁,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作曲。1923年3月出生,浙江人。1945年延安鲁艺戏音系。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干修班毕业。先后在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从事音乐工作,1947年开始从事电影音乐作曲。他担任作曲的主要影片有:《民主东北》第四集(纪LU片)、《光芒万丈》(合作)、《龙须沟》(合作)、《无穷的潜力》、《生活的浪花》、《山里来的人》、《青年鲁班》、《山村姐妹》、《红雨》、《高中锋和矮教练》、《谢谢小花猫》(动画片)、《边疆战士》(长纪LU片),其中《边疆战士》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章。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1、罗忠镕
    87岁,生于1924年,四川人。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授,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生荣誉勋章”获得者。1942年在成都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始学音乐,主修小提琴,1944年,转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小题琴,师从谭小麟教授学作曲。谭是作曲大师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学生。1949年,罗又师事丁善德教授学习对位法。1947年,创作了第一首作品,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这支歌很快便传遍全国各地。此后,便从小题琴演奏逐渐转向作曲。194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和声学;1951年到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从1960年开始,还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兼授作曲课;1985年,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1958年,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QING祝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1958-59年创作了《第一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由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北京相继公演。其后,作品曾多次获奖。1985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者奖学金。2004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四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22、苏夏
    87岁,生于1924年,广东东莞人,作曲家、教育家。1938年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后任一五一师四五二团政工队员。1940年在广东艺术院音乐系短期班进修,1941年在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44年在广西桂林市参加以田汉为队长陈残云、华嘉为副队长的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宣传队工作。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1948年8月在上海参加音乐社活动,1949年8月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任教员,1950年任讲师,1979年10月任副教授,1983年5月任教授,1986年7月离休,1986年9月任博士生导师。已出版的著作有《实用对位法》(1949年)、《复对位法》(1950年)、《卡农曲写法》(1951年)、《歌曲写作》(1979年)、《和声的技巧》(1984年)、《论中国现代音乐名家名作》(2005年),《歌曲写作读本》(2005年)。已出版的乐谱(作品集):《新民歌集》(1949年)、《苏夏钢琴曲集》(1999年)、《苏夏艺术歌曲集》(2001年)、《苏夏合唱歌曲集》(2004年)。作品《小交响曲——献给边JIANG青年建设者》,歌剧《阿诗玛》、电影音乐《水上春秋》、舞剧音乐《东郭先生》(小型)《有情人终成眷属》(两幕)、电视剧音乐《鲁迅》、五部大合唱(清唱剧)、一部弦乐四重奏。撰写过大量的音乐文论在各大刊物发表,其中部分收集在《当代音乐文论集》中出版。在音乐学院期间教授的主课学生有施光南、徐振民、于苏贤、李西安、关遒中、郭文景、周龙、唐建平等。2005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五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23、彦克
    87岁,1924年生,作曲家。山西孝义人。1938年在吕梁抗战剧团任团员。次年加入党。曾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分队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自卫报》随军记者、第四野战军保卫部宣传队队长。参加了临江、辽沈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舞蹈团协理员、中南军区文工团艺术指导、广州军区文工团歌舞团团长。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任总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创作室副主任,中国音协第四、五届理事。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作有歌剧音乐《杨勇立功》、舞蹈音乐《艰苦岁月》、电影音乐《四渡赤水》等。歌曲《进军号》、《骑马挎枪走天下》,表演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与人合作)分别获1952年、1959年、196四年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音乐创作。有《彦克歌曲一百首》。
    
    24、胡士平
    87岁,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成员。1924年生于安徽无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党,历任剧团团员、指导员、音乐教员,文工团副团长、团长,海政文化部副部长,歌舞剧团团长等职,曾于1966年作为“四清”运动工作队队员,到唐山市乐亭县新寨镇景王庄下乡,1984年离休。1940年开始歌曲创作,主要作品有:《人民子弟兵》、《咱们的连队》、《人民海军在前进》、《海上哨兵》、《水兵爱唱战斗的歌》、《金梭银线连北京》、《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多篇音乐论文发表在“人民音乐”、“戏剧评论”、“歌剧艺术”、“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创作的歌剧有:《红珊瑚》(合作)、《夺印》、《冬雪春花》等,并出版《珊瑚颂——胡适平歌曲选》、论文集《半拍斋音乐文札》、散文集《步履无声》等。

    25、严金萱
    87岁,1924年生,女作曲家。著名音乐家孟波的夫人,贵州贵阳人。十四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翌年到延安,在冲锋剧社、中央管弦乐团任独唱演员、歌剧演员和小提琴手,后入鲁艺学作曲。解放后在北京人民文工团(中央实验歌剧院前身)工作。1952年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班毕业后,历任华南歌舞团团长、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艺委会主任、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上海舞蹈学校副校长等职。曾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苗岭风雷》(与马友道、瞿维合作),儿童歌剧《双双和姥姥》,儿童歌舞剧《青草坡》等三十余部作品作曲,还写过《三个少女》、《金色的童年》、《小英豪》、《鲜花献给周总理》等歌曲。

    26、沙青
    87岁,著名作曲家、音乐活动家,1924年出生,原名张庆云,12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成为中央人民剧社的一名小演员。回望沙青的艺术生涯,他始终扎根并活跃于东北地区的音乐舞台,先后在内蒙古、沈阳、哈尔滨等地工作,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黑龙江分会副主席、哈尔滨文联副主席、哈尔滨音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先后创作了《祖国解放之歌》、《内蒙古骑兵进行曲》、《汉蒙团结歌》、《工人进行曲》等百余件音乐作品。在哈尔滨工作期间,他倡导并参与创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2009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27、钟立民
    86岁,1925年生,作曲家。江西南昌人。中山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就读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曾任《歌曲》编辑部副主编、编审。代表作:《鼓浪屿之波》、《美国黑HAI子小杰克》、《瑞丽江之夜》等。
  
    28、李伟才
    86岁,1925年出生,我国著名电影作曲家。15岁考入当时的音乐学校——伪满宫内府乐部,三年之后,成绩优异,毕业后留在宫内府交响乐队担任演奏员。抗战胜利后,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他被聘为该厂交响乐团指挥兼作曲。1947年,反映东北抗日的影片《松花江上》问世,李伟才为其作曲,他采用交响乐的形式,运用东北民歌的音调,写成了风靡一时的电影插曲《四季美人》。1948年他来到上海,担任了上海清华影片公司交响乐队指挥兼作曲,并为影片《大团圆》谱曲。在此期间,还创作了管弦乐曲《苏武幻想曲》、《松花江上组曲》。1949年上海解放,李伟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军区海政文工团乐队担任指挥兼作曲,除了演出外,他创作了《小放牛》、《胜利鼓》等,主题鲜明,旋律流畅的乐曲,反映当时人民解放后的精神面貌。1952年八一厂成立,他被调入该厂担任作曲,例如:影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文革期间使他弃笔影息。沉吟十年后,又重新拿起笔,创作了《猎字99号》。第四届全运会团体操《新的长征》等乐曲。1979年《归心似箭》(八一厂拍)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中的插曲《雁南飞》就由他创作。

    29、高田
    86岁,1925年生,电影作曲家。原名高俊田。陕西韩城人。1938年参加延安抗战剧团,曾在延安部队艺术干部学校与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学习。1943年调至西北文艺工作团从事音乐创作。1945年加入党。1947年调入西北电影队,1948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先后为故事片《白衣战士》和大型文献纪LU片《抗美援朝》谱曲。1952年任中央新闻纪LU电影制片厂作曲。1955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陆续为《天罗地网》、《绿洲凯歌》、《水手长的故事》、《巴山夜雨》等十余部故事片和《南京长江大桥》等一批科教片、纪LU片作曲。1981年因《巴山夜雨》的音乐创作,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是中国电影音乐学会理事。

    30、曾仲影
    86岁,台湾作曲家、电影导演、电视导演,原籍中国福建厦门,1925年在中国上海出生,现居台湾台北。曾执导《风雨中的燕子》等电影。他执导《青春鼓王》等多部电视连续剧。他为许多电影做音乐,对台湾歌仔戏影响更是非常深远,许许多多歌仔戏常唱的新编曲调都是他的手笔:《陈三五娘》(原名《相见缘》)、《送莲花》、《送君别》(原名《送情郎》)、《庆高中》(《状元楼》,原名《庆中秋》)、《思叹》(《情海断肠花》,原名《何时再逢春》)、《思君》、《莫怨天地》、《下凡》(原名《难为情》)、《游潭》(原名《春游》)等。

    31、段时俊
    86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二级电影作曲。1925年11月出生,四川井研人,1952年山东大学文艺系音乐理论作曲本科班毕业。从事音乐作曲三十余年。在美影厂担任过50多部美术片作曲,其中《鱼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东海小哨兵》、《鹬蚌相争》等片均在国内外获大奖。他创作的音乐对影片的主题深化、渲染气氛起了较好的艺术效果。他还创作了30多首儿童歌曲、多部儿童故事音乐和舞蹈等。如《熊猫百货商店》中的器乐曲被选为中小学音乐教材。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32、盛礼虹
    85岁,1926年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和其他人一起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主旋律改编创作完成钢琴协奏曲《黄河》。

    33、向异
    85岁,1926年生,作曲家。原名安鸿麟。山西平遥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任一一五师独立一支队宣传员。1942年进八路军总政治部音乐干部训练班学习,并创作小歌剧《怀乡曲》。1945年入延安电影团,1946年随团转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工作。1948年任作曲,曾为纪LU片《民主东北》、《解放天津》等谱写音乐。建国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先后为大型纪LU片《红旗漫卷西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与通福合作)、《林冲》、《乔老爷上轿》、《51号兵站》、《李双双》、《北国江南》、《等到满山红叶时》、《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代号213》等影片作曲。其中《李双双》的电影音乐,于1962年被《大众电影》杂志社评为观众最受欢迎的五部电影音乐之一。所作歌曲《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题歌《淮河两岸鲜花开》,于1954年在文化部、全国文联、音协等单位举办的首届全国歌曲评奖中获二等奖;《草原上的人们》插曲《草原牧歌》、《敖包相会》均被中国音协收入《中国电影歌曲选集》和《建国三十年来声乐作品选》;《李双双》插曲《小扁担三尺三》,于1963年被《歌曲》等杂志评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歌曲之一;《等到满山红叶时》插曲《满山红叶映彩霞》也广为流传。

    34、黄准
    85岁,1926年生,作曲家。原名黄雨香。浙江黄岩人。1938年在贵州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同年去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音乐系学习。1942年加入中共。1943年“鲁艺”毕业后调入鲁艺文工团任独唱演员。1945年在东北西满军区文工团和鲁艺文工一团任演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和作曲,曾为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和多部纪LU片谱曲,1948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作曲。1950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先后为《新儿女英雄传》、《民主青年进行曲》、《秋翁遇仙记》、《家》、《女篮5号》、《兰兰和冬冬》、《红色娘子军》、《蚕花姑娘》、《舞台姐妹》、《楚天风云》、《牧马人》、《青春万岁》等三十余部故事片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好朋友》等多部纪LU片、美术片作曲,又为《向警予》等电视剧作曲。其中美术片《小猫钓鱼》主题歌《劳动最光荣》、《在老师身边》获全国儿童歌曲奖;电视剧《蹉跎岁月》主题歌《一支难忘的歌》在“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曲”评选中获三等奖;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娘子军连歌》获“建国四十周年歌曲奖”、“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奖”。出版歌曲集《黄准歌曲选》、《美啊,生活》以及音乐论著《生活与旋律》等。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影协和上海影协理事、上海文联委员。

    35、林乐培
    85岁,1926年8月5日出生于澳门(也有说1929年生和1935年生的),广东南海人。被尊称为“香港新音乐之父”的大师,作品永从传统寻根,在前卫当中寻路,曾经在全球51个城市公开演出。他的生平,曾刊载在高库(Grove's) 音乐及音乐家词典2001版本当中。

    (四)、声乐、歌手(共21人,其中2010年去世人)
    1、唐荣枚
    95岁,1916年生于湖南长沙,1932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向周淑安、苏石林、克利诺娃教授学习声乐,曾演唱过《玫瑰三愿》、《摇篮曲》、《圣母颂》等中外名曲,为冼星海、贺绿汀作曲的电影《潇湘夜雨》、《船家女》配唱,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员兼全院声乐指导,并在延安首次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一曲。解放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1956年率团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合唱比赛,演唱经过改编的民歌合唱,受到评委和听众的热烈欢迎,荣获金质奖章,她个人被聘为民歌独唱评判委员;1960年与李焕之一起组建了中央民族乐团,任常务副团长兼党委书记,1980年任团长,1986年退休。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2、周小燕
    94岁,1917年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被称为“中国之莺”,父亲周苍柏早年是中国第一代银行家,革命战争时期与周恩来私交甚笃。自小热爱歌唱的周小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与好友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并首唱了名曲《长城谣》。1935年她考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声乐。1938年,在同样酷爱音乐的父亲鼓励下,周小燕留学法国,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人尽其才,周小燕担任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泰姬陵,古印度一位国王为纪念他的宠妃所建造的陵墓。在那里,周小燕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个人。他就是张骏祥,我国著名的电影导演,电影界的学术权威,曾执导了《白球恩大夫》、《鸡毛信》等多部影片。张骏祥的前妻是白杨,白杨后来又嫁给了蒋君超。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喻宜萱与周小燕、黄友葵、郎毓秀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

    3、胡雪谷
    94岁,1917年生,是抗战期间“国立音专”声乐系的高材生,以学习欧洲传统歌唱风格为主,却从来不把唱中国歌作为点缀,而是重视、热爱、致力于在演唱中体现中国风格、味道和感情。从在学时以及毕业后的多年演唱效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热爱和追求产生了结果。这体现在她在唱中国作品时不仅作到了语言清晰,而且富于语言的语气美和韵味美,也体现在她确实作到了投入角色和内容,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音专”毕业前后她曾在重庆、昆明、广州、台北、台南、香港等地开音乐会,受到广泛欢迎。后定居香港,在香港演唱并灌制唱片。“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她毅然返回大陆,应邀加入中央歌剧院,参加歌剧《草原之歌》的排演,扮演女主角侬错加。在多次重要演出中,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听过她的演唱。后调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中央音乐学院迁京时又留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3年“天津音乐周”期间她再度登台,使音乐界和广大听众为之一振。一曲评弹改编的主席诗词《蝶恋花》和方韧作曲的《我站在铁索桥上》唱得那样细腻,那样有感染力,在京津一带通过舞台、电台、电视掀起了一阵胡雪谷热。 现为天津音乐学院退休教授。

    4、郎毓秀
    93岁,1918年生,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郎静山先生的二女儿,浙江杭州人。1918年11月4日生于上海。自幼学习钢琴,1934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同时从事电影录音和演唱活动。1937年赴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声乐。1941年毕业回国,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1944年任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声乐教授。1946年赴美国进修声乐,1948年回国。先后在成都华西大学音乐系、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1957年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兼声乐系主任。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理事,音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她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对中国民族传统唱法有深入研究。她演唱的代表曲目有《玫瑰三愿》、《绣荷包》、《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外国歌曲《春之声》、《阿里路亚》等。曾翻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伊丽莎白?舒曼的教学》等,编译《西洋艺术歌曲二十首》。2001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一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中国歌坛,喻宜萱与周小燕、黄友葵、郎毓秀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

    5、苏马大
    92岁,1919年生,著名女歌手,现居香港。前通利琴行负责人。

    6、蒋英
    91岁,生于1920年9月,“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钱学森夫人。1941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1944年毕业于瑞士路山音乐学院。 1947年起点美国。1955年回国。历任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歌剧系副主任、教授。她是蒋百里四个女儿中最美最聪明的一个,只有一个独生子的钱均夫仗着同蒋百里的特殊关系,直截了当地提出来,要五岁的蒋英到钱家做他的闺女。钱学森与蒋英自幼青梅竹马,亲如兄妹,蒋英已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2002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二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7、李香兰
    91岁,1920年出生在沈阳,原名山口淑子,祖父是日本佐贺县的汉学学者,父亲受其影响早年到中国学习,后任职于“满铁”公司。在1932年的平顶山惨案中,由于父亲因“通敌”受到拘留,事后一家回到沈阳。13岁时,山口淑子认了父亲的中国同学、当时的亲日派沈阳银行总裁李际春为养父,她也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香兰。日本为推行“日满亲善”、“五族协和”的怀柔政策,开始在电台上播放“满洲新歌曲”,既懂日语又会北京话的李香兰于是作为“少女歌手”被推上舞台,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歌曲,更以一曲《夜来香》而声名大噪。于是,“歌星李香兰”就这样被推上前台,并且迅速在歌坛和影坛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1938年6月,李香兰被聘为“满映”特邀演员。1938至1940年间,相继拍摄了《蜜月快车》、《富贵春梦》等影片,这几部影片多为“满映”的国策片,政治上宣传“五族协和”,是赤裸裸的宣传品。李香兰在拍摄这些影片时,只是现场按导演摆布行事。但由于李香兰天资聪慧,形象出众,这几部影片很快使她走红。日本战败后李香兰被控“汉奸罪”判SI刑,因户口簿证明日本人的身份得到承认。 1946年2月,被国民党ZHENG府无罪释放后回到日本。1947年恢复本名山口淑子,重回日本演艺界,并一度活跃在好莱坞。李香兰在美国时同雕刻家NoguchiIsamu结婚,闪电离婚。1959年与日本外交官大鹰弘再婚,中止了其跌宕起伏的演艺人生。此后李香兰投身政界,1974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连任3届,为日本的外交事业奔波世界各地。李香兰因为张学友的一首歌以她为名而让中国的年轻朋友们又知道了这个名字,2007年日本又以李香兰传奇的一生拍成了日剧。

    8、姚莉
    90岁,生于1921年,上海人。和哥哥作曲大师姚敏、姐姐姚英相依为命。哥哥姚敏无师自通会演奏很多乐器,钢琴、提琴、曼陀铃。不久,姚敏经朋友介绍进了大同音乐社去担任伴奏,并且把妹妹也介绍进去当歌手,因为姚莉从小就爱唱歌,而且歌唱得很好。有一次姚莉参加电台举办的慈善捐款点唱节目,周璇和严华也去了。当姚莉一曲唱罢,严华称赞说:“这个小妹妹唱得很不错啊!”又说“我介绍你灌唱片好吗?”姚莉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就进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成名曲是《卖相思》,这是严华根据湖北民歌编写的歌曲,姚莉非常感激严华,以后总是以老师称呼。1967年3月30日,姚莉和姚敏应邀参加了一个宴会,姚敏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地不起,结束了他的生命,这年他刚满50周岁。姚敏为人和善、乐于助人,他提携过很多歌星,也帮助过不少朋友,在他的葬礼上,灵前站满了港台的大牌歌星,大家齐唱姚敏的遗作《情人的眼泪》,唱到结尾,歌者都泣不成声,流下了友情的眼泪。姚莉如今在香港安度晚年,深居简出,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姚莉灌录过的名曲甚多。早年在上海灌录的《得不到的爱情》、《玫瑰玫瑰我爱你》、《风雨交响曲》、《秋的怀念》和《哪个不多情》等曲,至今仍受人们的青睐。《玫瑰玫瑰我爱你》一曲更靡声国际,被改成英文歌曲,由美国男歌手FrankieLaine灌成唱片。50年代在香港灌录的唱片中,《春风吻上我的脸》、《雪人不见了》、《月下对口》及中词西曲《大江东去》等,都是电台里常常被观众点唱的歌曲。近来,姚莉醉人的歌声又频频出现在银幕上,台湾导演蔡明亮的新作《天边一朵云》中的《爱的开始》,香港导演关锦鹏的新作《长恨歌》中的《玫瑰玫瑰我爱你》和香港导演王家卫的新作《爱神之手》中的《跟你开玩笑》,均是姚莉的保留曲目。

    9、魏启贤
    90岁,1921年生,男中音歌唱家。奉天(今辽宁)沈阳人。1947年毕业于南京音乐院。后留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师,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独唱演员。九三学社社员。演唱的歌曲有《沁园春?雪》、《跳蚤之歌》、《斗牛士之歌》。

    10、周碧珍
    90岁,1921年生,女高音歌唱家。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县。学生时期积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曾在重庆国立歌剧学校和青木关音乐分院(搞战胜利后并于上海国立音乐专声乐系)从劳景贤等学习声乐,主演过歌剧《苏武牧羊》。建国后到不海音乐工作团(上海乐团前身)工作,参加过赴朝慰问团,并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去过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访问演出,同时先后跟苏石林、沙利凡诺夫夫人和契尔金等进修声乐。她的音色圆润、明亮,歌声轻盈灵活,富有抒情性。善于演唱一些花腔技巧较高的作品,并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人的物形象和表现一些复杂的生活情趣。

    11、韩生元
    90岁,经名:穆合买,昌吉州米泉市长山子镇马场湖村人。一九二一年二月八日,农历正月初一出生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祖籍青海省沙沟扶儿湾。祖父韩忠,是当地著名“花儿”歌手,因编唱“花儿”讽刺、挖苦地主遭到迫害,于一八七六被迫“走西口”来到新JIANG呼图壁县,给地主当长工为生。又因编唱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压迫穷人的“花儿”而残遭杀害。其父韩德奎也是呼图壁一带著名的“花儿”歌手,也因编唱揭露地主阶级罪恶的“花儿”,36岁时被地主吊在马圈房梁上活活打死。其母去地主家要人,被狗腿子用开水烫死在丈夫尸体旁。七岁的孤儿韩生元,依靠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花儿”,流浪、卖唱、乞讨度生。后被呼图壁县一姓马的“花儿”歌手收养,从其处又学到了大量的回族民歌,而且逐步开始自己的民歌创作活动。韩生元从小演唱的主要是从其父亲处继承的“河湟花儿”后又学会大量的民间小曲。在实践锻炼和生活的陶冶中,他的作词编曲水平不断提高,显示出他非凡的艺术才能。他在广泛继承各类民歌的基础上,又创作出大量的具有其独树一帜风格的HUI族民间歌曲。是新JIANG具有相当影响的著名HUI族民间“花儿”歌手,他的代表作品有:《花花尕妹》、《我和尕妹要团圆》、《我的花儿》、《阿妹是救命的恩人》等,其演唱的大部分作品,收集在由米泉市文化馆编的《韩生元花儿专辑》中。2009年5月成为“花儿(新JIANG花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12、高芝兰
    89岁,1922年生,抒情戏剧性女高音歌唱家。生于浙江杭州。先后在国立上海音专和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大卫.曼纽斯音乐学院师从苏石林和艾迪丝.帕泼等。主演过《茶花女》等歌剧,并在上海举行独唱音乐会,五下年代参加过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她的演唱技巧完整,风格严谨,忠于原作;表演质朴内在,不求华饰,对富于戏剧性的歌剧咏叹调,能以刚柔相济的嗓音,把角色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来。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

    13、寇家伦
    89岁,1922年生,男中音歌唱家。陕西西安人。1929年后在宁夏慈幼院剧团、绥远青年剧社、中国戏剧学会剧团、天山剧团从事话剧演出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第二兵团辩证度团演员、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1985年加入党。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沁园春?雪》、《满江红》、《回延安》等,分别获196四年、1977年第三、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优秀演员奖。原是话剧演员,到总政歌舞团后,改学声乐,曾从师于保加利亚专家边亚科维奇。他的歌声流畅,嗓音宏亮,音域完广,吐字清晰,真挚动情,十分感人。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独唱《西江月.井冈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先后赴朝鲜和东欧各国进行访问演出,受到好评。

    14、楼乾贵
    88岁,浙江宁波人,1923年10月出生。1942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4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7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任医师及助教。1955年调入中央歌剧院任演员、声乐教员、声乐指导,1989年退休。曾是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市民盟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等院校校友会北京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楼干贵自幼喜爱歌唱,1947年考取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兼读声乐。1949年初参加上海市ZHENG府交响乐团(今上海乐团)音乐会中的独唱节目,获得好评。1953年随中国青年艺术团赴罗马尼亚首都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在美声独唱比赛中获银奖。1954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赴苏联及东欧巡演,并被授予罗马尼亚国家红星勋章及波兰国家骑士十字复兴勋章。在苏联录制了独唱唱片。1955年调入中国歌剧院。除了音乐会独唱外,他还在歌剧中扮演角色。曾在天津、上海、北京、青岛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出版了独唱专辑音带,1979年他演唱的两首歌荣获文化部国庆三十周年优秀歌曲一等奖及三等奖。1980年、1990年两次在美国举行独唱音乐会。他的演唱活动一直延续到2002年春。2004年被授予中国音乐最高荣誉奖第四届"金钟奖"中的"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15、片冰心
    88岁,1923年出生于福建省东山岛。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福建声乐教育界泰斗。原福建师大音乐系声乐教研室主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福建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声乐教育委员会顾问。2007年12月22日晚, 福建声乐教育界泰斗、85岁的片冰心教授与她的女儿片意欣以及她们的众多学生在芳华剧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那场音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但那个充满着美妙音乐、充满着爱与感恩的夜晚仍深深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在那个温暖的礼堂里,在一百多束鲜花和三代学生的簇拥中,培养出郭祖荣、王耀华、吴培文等众多全国知名音乐家的片冰心教授感慨万千。她说,音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她生命中所有美丽的时光,都有音乐静静流淌。

    16、李晋玮
    88岁,1923年生,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烟台人。中学SHI代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1945年入北平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后任中央歌剧院声乐艺术指导。曾主演歌剧《蝴蝶夫人》等。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的夫人。

    17、王妚大
    87岁,女,黎族,1924年生(也有说1923年12月生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运乡人。王妚大,是海南目前仍健在的、黎族民歌最杰出的传承人,她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歌,熟记三十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许多其他方言区失传的歌调她仍能记忆,有人称她“黎族歌后”,也有人叫她海南“刘三姐”。从1955年—1963年,王妚大创作了近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军真是好》、《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造出一首全新的民歌。王妚大不仅自己唱得名满天下,还带出王玉梅、王兰香、王玉香等一批著名民歌手。入选国家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8、王昆
    86岁,歌唱家,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建国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19、方晓天
    86岁,1925年生,女高音歌唱家。山西晋城人。曾任山西晋城县剧团、抗敌演剧宣传二队、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文工团演员。1949年加入党。建国后,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歌剧团演员、中央歌剧舞剧院导演、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演出的歌剧有《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演唱的歌曲有《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二月里来》、《姑娘生来爱唱歌》、《桂花开放幸福来》等。

    20、刘淑芳
    85岁,1926年出生于重庆云阳。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协理事。国际声乐比赛两次获奖,中国金唱片奖首届获奖者。1949年毕业于西南美专音乐系,留校任教,首次在重庆演出歌舞剧“四季”获得很大成功。1950年,刘淑芳参加了音乐理论家李凌领导的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直至中央乐团,担任歌唱演员及教员、艺委会副主任,随团到全国各地演出。她先后师从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蔡绍序等声乐前辈,后又向苏联声乐大师苏石林等人学习,为她的歌唱艺术打下坚实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随国家艺术团先后出访欧洲、亚洲、南美洲几十个国家,她演唱的歌曲深得所在国人民的喜爱。她译配了一百多首外国歌曲,同时将大量中国歌曲介绍到国外。她出版有《刘淑芳演唱歌曲集》。“文革”结束后,刘淑芳壮心不已,她到全国各地和香港演出,举办了一百多场独唱音乐会,深得几代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现正主持“刘淑芳文化艺术中心”,为培养歌唱人才尽力。

    21、邹德华
    85岁,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唱家,江苏吴县人。1950年毕业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同年回国。历任中央歌剧院演员、声乐艺术指导、艺委会副主任。1983年加入中共。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在《草原之歌》、《望夫石》、《茶花女》等歌剧中担任角色。1980年在美国进修期间曾举行独唱音乐会。

    (五)、乐器演奏(共6人,2010年去世1人)
    1、张锐
    91岁,192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我国当今享有盛誉的二胡演奏家,是刘天华大师嫡传陈振铎亲传,又是刘天华女儿刘育和的挚友,他的音乐代表作有歌剧《红霞》、二胡曲《沂蒙山》、《山林中》、电影音乐《二泉映月》等。他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演奏过《良宵》,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为邓XIAO平演奏过《二泉映月》。二00一年,他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2、陆春龄
    90岁,生于1921年9月,上海市人。中国一代笛子宗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享有“魔笛”之美誉。陆春龄出身清贫,七岁操笛学艺,其后加入上海紫韵国乐社。1940年组织中国国乐团,至今仍领导该团及执教。五十年代,与友人受上海市文化局托办组成上海民族乐团。陆春龄从事民族音乐已有近七十年之久,在这半个多世纪的笛艺春秋中,其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纯净、风格之浓郁,韵味隽永,甜润醇厚;压北方梆笛,奔放粗犷,开阔亢亮。尤其在江南丝竹的基础上,广蓄并纳,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体系和流派,被推崇为当今南派之杰出代表。陆春龄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梅花三弄》、《行街》、《喜报》等都无不由尽其妙,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松涛鹤唳,似貌传神,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神笛”、“魔笛”和“笛王”。

    3、王文治
    89岁,1922年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唱腔设计兼主胡演奏。男,汉族,安徽安庆人,民进会员。1951年在安庆民众黄梅戏剧院,先后创作了黄梅戏“平词”“彩腔”等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弦乐过门,从此替代了黄梅戏长期以来用锣鼓伴唱的表现形式,为后来黄梅戏的音乐发展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次年在排演《白蛇传》一剧时谱写了“西湖山水”、“菱花镜”两段新曲,其中“菱花镜”一曲于1959年被引用到《女驸马》一剧中即“谁料皇榜中状元”。1954年担任《天仙配》的唱腔设计,同年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乐师奖。1955年担任电影《天仙配》的唱腔设计创作。如:“天宫岁月”、“仙女四赞”、“路遇”全场、“赞绢”以及“龙归大海”等唱段。“满工对唱”因时白林先生改了一句二重唱,应属合作。

    4、陈朝儒
    87岁,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1924年3月生,四川梁平人,曾任中央民族乐团乐队首席暨团艺委会成员、首都联合大学民乐系主任。系中国家协会二胡研究会副会长暨常务理事、中国民族乐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二胡(业余)考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ZHENG府特殊津贴。194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院。同年,在济南举办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会,获得成功。先后出访苏联、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国家。其演奏的《良霄》、《月夜》、《汉宫秋月》、《春江花月夜》、《山茶花》、《窗音》、《民谣风》、《薰风曲》等数十首二胡曲,均录制成唱片、盒带。1982年,组建北京市二胡研究会,并主编《二胡研究》期刊,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二胡演奏家。主编出版了《中国民族器乐曲精选》,参与审定出版了《全国二胡考级作品曲集》。主要论文有《二胡教学及演奏心得》等。《北京日报》等新闻媒体专题介绍过其事迹。

    5、赵绍康
    86岁,1925年11月出生 ,男,汉族 ,小学学历,1960年前后师从海州五大宫调名玩友孙汝德、徐锦凤,先学唱,后以二胡伴奏为主。学会大调、小调各类曲牌。1970年后课徒陈竟刚(已故)、许开达、刘笛生等,二代弟子张步高、徐毓珍、张春梅、杨庆才、汪秀兰等。擅唱[波扬]、[叠落]、[南调]等大调,后专工二胡伴奏,能随乐曲情绪变化,演奏不同风格的曲牌,熟练配合玩友演唱。后广收弟子,陈竟刚、徐开达、张步高、杨庆才等都已成为各自“小曲堂”的骨干。小曲堂每周一、三、五坚持“碰曲”传唱,参加者有十多人。自1960年后广泛收集、整理海州五大宫调的各类曲牌、曲目二十五本,计二百多首曲目,为海州五大宫调保留一批丰厚的遗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州五大宫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6、余铸(余老不幸于2010年3月4日去世)
    86岁,1925年生,先生1949年参加革命,毕业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今西北政法学院)。曾在甘肃陇东文艺工作团担任总务股长,后在甘肃省庆阳专署、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余铸先生出身古乐世家,从小受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熏陶,对古乐文化、乐律、演奏、艺术深有研究。为传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60余年不遗余力,1984年起在西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担任传承长安古乐特聘教授。2004年应邀担任中共西安市委成立的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余铸先生在西安市ZHENG府支持下,恢复了世代传承的古老乐社、西安佛教古乐社。支持弟子们创办了西安音乐学院长安古乐学社、陕西长安龙族妙音女子古乐艺术团、西安泰和苑古乐社,传授弟子及再传弟子近百名。如今,长安古乐(亦称西安鼓乐)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舞蹈界(共10人)
    1、赵得贤
    99岁,1912年生,朝鲜族。舞蹈家。黑龙江哈尔滨人。1941年入哈尔滨市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演员。1947年参加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宣传队,任舞蹈指导。建国后,历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歌舞团教员、副团长和自治州艺术学校副校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长期从事朝鲜族舞蹈及民间舞蹈艺术的研究。编有舞剧和舞蹈《农乐舞》、《为了永恒的和平幸福》。

    2、彭松
    95岁,1916年生,舞蹈史学家、编导家、教授。山东济南人。国立剧专肄业。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育才学校舞蹈教师、上海中国乐舞学院教务主任、华北大学文工团一团舞蹈组组长。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编导,北京舞蹈学校教员,兰州艺术学院舞蹈教研室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教授,中国舞协第一届秘书长。编写《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2009年在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得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他是季羡林先生的小舅子。

    3、盛婕
    94岁,著名舞蹈家。1917年生,江苏武进入。1938年入中法戏剧学校学习。曾任上海剧艺社特约演员,广东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延安鲁艺、东北大学艺术系舞蹈教师。1949年加入党。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副团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教研班民间舞组组长,北京舞蹈学校教研组组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舞协第一届理事和第二、三届秘书长及第四届副主席。长期从事民间舞蹈、地方戏曲舞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著名舞蹈家吴晓邦的夫人。

    4、郭明达
    92岁,著名舞蹈理论家,男,1919年12月21日生,汉族,四川江津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45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1948年后曾在美国爱俄华大学、纽约大学、尼可莱现代舞学校学习进修,1956年回国后曾在北京舞蹈学校、贵州大学、中国舞蹈家协会任教员、编译员。1997年调本院舞蹈研究所,曾先后为九三学社北京支社文教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主席团成员、中国儿童舞蹈研究会会长、北京市交谊舞学校校长。在美国,曾师从于舞蹈界名师霍尔斯特、韩富莉(编导)、尼可莱(新先锋派舞蹈家)、萨奇斯(世界舞蹈史专家),学习和搜集民间舞200个,舞厅舞20种。回国后,发表译著、论文10余部(篇),约70万字。

    5、梁伦
    90岁,男,1921年生,广东高要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舞蹈编导家,舞蹈教育家,一级编导。历任华南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广东省歌舞团团长、广东歌舞剧院顾问。1959年创办了广东舞蹈学校并兼任校长。历任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名誉主席等。和陈蕴仪等人创立中华舞蹈研究会,配合爱国民主运动创作演出革命新舞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改编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撒尼跳鼓》。后随中国歌舞剧艺社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巡演,在泰国等地举办舞蹈训练班,创作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渔光曲》等多部歌舞剧,并在舞蹈理论上作出很大贡献。2009年在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得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终身成就奖”。

    6、贾作光
    88岁,1923年生,中国舞蹈演员,编导。满族。1923年4月1日生于辽宁沈阳。1938年考入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向日本舞蹈家石井谟学习舞蹈。在此期间根据歌曲《渔光曲》、《迷途的羔羊》创作同名独舞。1947年随吴晓邦到内蒙古解放区,参加内蒙古文工团 。先后创作了《牧马舞》、《鄂伦春舞》、《马刀舞》和《牧民的喜悦》等,受到牧民的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创作表演了《鄂尔多斯舞》、《挤奶员舞》、《盅碗舞》、《灯舞》、《嘎巴》、《鸿雁高飞》等。1976年后,他编排出《喜悦》、《彩虹》、《海浪》、《任重道远》、《万马奔腾》等舞蹈。他在创作中,常常借鉴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把它们提炼为舞蹈语汇。在40多年的艺术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 、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创作的舞蹈,许多成为中国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他先后赴蒙古、苏联、美国、法国、波兰、德国 、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 。他表演的《鄂尔多斯舞》和《挤奶员舞》先后在第五、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和铜质奖。

    7、董锡玖
    86岁,女,1925年2月生于山东济南。舞蹈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起从事舞蹈活动。师从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习舞。194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9年7月入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从事舞蹈演员工作。1952-1962年任著名戏剧家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秘书。1956年加入中国舞蹈史研究小组,在欧阳予倩、沈从文、吴晓邦、杨荫浏、傅惜华、阴法鲁、吴晓玲、周贻白、常任侠等先生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史。1974-1979年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组组长。1980-1987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主持舞蹈研究工作。1982年创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系,任系主任。1983-1984年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邀请,赴日本考察舞蹈一年。1988年、1993年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及日本 玉县现代舞踊协会邀请担任国际比赛评委。并曾赴前苏联、澳大利亚、韩国、美国考察舞蹈。几十年中写作并发表了大量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及中日乐舞交流的专著论文等。著作:《中国舞蹈史》(宋、辽、金、西夏、元部分)、与人合作《唐代舞蹈》(欧阳予倩主编)、《丝绸之路》。论文:《敦煌壁画和唐代舞蹈》、《重温中日乐舞交流史》、《中华乐舞对日本的影响及传播》(与人合作),编辑《敦煌舞蹈》。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主编之一)获第十一届国家图书奖。《中华通志?乐舞志》(与人合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荣誉奖。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常委,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舞蹈委员会会长。被列入美国《世界名人录》1988、1989、1990年9、10、11版。

    8、游惠海
    86岁,1925年出生.广东兴宁县人。1942年毕业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班。后随吴晓邦、盛婕到贵阳、重庆、西安、成都等地巡回演出。1945年在云南昆明与梁伦、陈蕴仪等组织中华舞蹈研究会.收集西南民族舞蹈及创作演出。曾参加演出《五里亭》、《阿细跳月》,并为儿童歌舞剧《幸运鱼》编舞。1946年参加香港中原剧团,任舞蹈部主任.尔后在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从事儿童戏剧及舞蹈教育工作,任艺术部主任及舞蹈指导。在上海期间,就学于俄侨舒柯夫斯基芭蕾舞学校,并在该校演出的《天鹅湖》等古典芭蕾舞剧中担任角色。

    9、刘凤学
    86岁,台湾著名舞蹈家,1925年6月19日出生,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新古典舞团创办人、新古典舞团艺术总监、新古典表演艺术基金会创办人、董事长。曾赴日本东京教育大学、德国福克旺艺术学院、英国拉邦舞蹈学院攻读舞谱学及舞蹈创作。刘凤学博士首创中国现代舞﹐以中国动作为主题﹐试用三度空间理论,充分表现中国现代舞的阳刚力感之美,及矫健、雄壮、具高度冲击力的塑型。每出舞作均以流畅的语汇,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西艺术的融会震撼舞坛。舞蹈风格表达恢宏沉郁之哲学思想,舞蹈空间安排独特、宛若一首精致舞蹈交响诗。刘凤学博士从事舞蹈教学、研究、创作、演出、写作与艺术行政工作历四十余年,其舞蹈思想、创作作品、研究导向与方法、舞谱著述及其从事艺术行政时所作种种措施﹐对舞蹈界及文化界有莫大之贡献﹐且影响深远。如重建唐、宋、明舞蹈;研究、演出与保存台湾原住民舞蹈;应用拉邦舞谱记录、重建与保存中国舞蹈及个人创作,实验中国现代舞之建立及发展之可行性,影响年轻一代之创作方向,为中国舞蹈开拓一条崭新的途径。刘凤学博士创有百余首舞蹈作品。1969年,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第一届舞蹈奖;1997 年,获选为美国舞蹈研究委员会(CORD)杰出舞蹈学者;1991年,获国家文艺特别贡献奖,为中国近代舞蹈艺术,开出多样化果实。现任:新古典舞团创办人、艺术总监、新古典表演艺术基金会创办人、董事长、唐乐舞创办人、艺术总监。

    10、斯旦真
    86岁,1925年生,四川黑水的卡斯达温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十二、戏曲曲艺界(共 人,其中2010年去世 人)
    (一)、京剧界(共33人,其中2010年去世3人)
    1、钱培荣
    107岁,1904年生,目前在世最年长的京剧名家票友,钱是杜月笙的徒弟,也是享有“冬皇”美誉的余派著名女老生孟小冬正式收在门下的唯一弟子。现居香港,晚年将自己经商所得用作大陆的慈善捐赠事业,05年与同时健在的张古愚、新艳秋、王琴生同获粉墨春秋榜之荣誉国宝大奖。

    2、潘月红
    99岁,1912年生,女,京剧老生,新加坡国宝。本名赵兰珍,祖籍江苏如皋。生于上海一户殷富人家,排行最小。她的母亲是个京剧迷,偶然收留了一对流落街头的京剧演员夫妇,潘老9岁便跟着胡大虎学戏,10岁拜他为师。当时,胡大虎把潘老定位在老生行当上,第一出戏叫《朱砂痣》,并在1920年带她去汉口演出。但因旧时艺人的习气,胡大虎一家把她当丫鬟使唤,潘老当时受了不少磨难。后来,潘老在母亲的安排下,转跟学戏,学唱《战蒲关》、《捉放曹》、《取令》、《挡亮》、《乌纱记》等。在14岁那年,潘老随“彩凤社”坐船远渡重洋到新加坡演出,在南天酒楼清唱而一炮走红。潘老擅长老生,偶尔也客串老旦,主演过《斩黄袍》、《武家坡》、《四郎探母》、《逍遥津》、《打渔杀家》、《钓金龟》等。在70多年的从艺历程中,获得无数奖项和赞誉。1992年,潘老获颁新加坡顶级文化奖项“文化奖”,1993年则得到“扶轮奖”,皆是肯定了潘老在戏曲事业所作的贡献;1994年,她又被新加坡英语杂志《玛莉嘉儿》选为9大杰出女性,排名第一位。

    3、何玉蓉
    99岁,1912年生,女,京剧老生,汪派唯一传人。初名雪英,名丑何颐馨女公子。HUI族。6岁起随父学汪派老生、9岁就登台演出,18岁成为上海大世界京班主演。她既有汪派的基础,又吸收余、马派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新中国成立后为江西省京剧团演员。20世纪80年代,年逾七旬的何佩蓉赴京津演《哭祖庙》,剧中一段反二黄唱腔有百余句,一气呵成,唱得慷慨激昂,感情饱满,那时报道她“让京剧舞台有了耳目一新、别见天地之感”。

    4、刘曾复
    97岁,1914年11月9日生于南京,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历任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还任北京市戏曲学校艺术顾问、北京市余叔岩艺术研究会会长。自幼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80多年来,从入迷、酷爱、学戏、演戏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师从王君直、王荣山、王凤卿、九阵风、钱宝森、王福山等名家学艺,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仅老生戏至今仍能说、能演120多出。对京剧各流派名家不同艺术特色脸谱的研究考证深入、刻画精确、水平高超,深为京剧行家称道。其手绘的数百个京剧脸谱现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艺术研究所、北京戏曲博物馆、天津戏曲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英国东方博物馆和德国汉堡人类文化博物馆等收藏。研究专著有《京剧新序》、《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京剧脸谱梦华》等。刘老不光是医学界的大老,还是国剧界仅存的一位有相当票戏水平的评论大老。

    5、刘玉山
    97岁,1914年生于北京。早年随毛世来等四小名旦操琴,后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剧团任琴师。主要伴奏戏曲有《红娘》、《花田错》、《霍小玉》、《勘玉钏》等。

    6、艾世菊
    95岁,1916年生,京剧演员,工文武丑。原名艾云章,又名艾世环。北京市人。少时曾从相声艺人张寿臣、刘德智学过相声。12岁入富连成科班习艺,从萧长华、叶盛章学文武丑。1937年出科,又从马富禄、王福山等深造。1938年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与毛世来、李世芳、李少春、周信芳、盖叫天等合作,相得益彰。1952年参加上海京剧院。艾世菊演出精细认真,口齿清晰,身手敏捷,动作干净,开打利落。拿手剧目有《小放牛》、《小上坟》、《打杠子》、《遗翠花》、《浣花溪》等。文戏中的蒋干、贾桂、汤勤,武戏中的刘利华、杨香武、朱光祖、时迁等,演来均甚精彩。

    7、宋保罗
    95岁,1916年10月21日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家庭.其父信仰基督教,就让牧师给宋老起名为保罗。6岁时宋老开始学戏。两三个月就学会了《黄金台》、《鱼藏剑》等不少戏.7岁正式登台.哄动北京,被称为“神童”。8岁便和名角孟小冬等同台演出。15岁就自组班子,巡演中原,人称“宋老板”。不久,因劳累过度.倒嗓。学画,曾受张大干、齐白石、于非音、陈半丁等著名画家亲授。上世纪30年代,他还为徐悲鸿治印,合作了《春回大地》一画。宋老回忆青少年,总说是“没心”救了他。艺人“倒嗓”.等于“倒命”,但宋老根本没把此放在“心”上,不唱戏就学画,、条条道路通“罗马”。20多岁后嗓子恢复,又不时和梅兰芳、程砚秋、金少山、周信芳等大牌名角同台共演,名声大振。1946年当了武汉大舞台总经理,日进斗金,结果有人觊觎这个位子.宋老无“心”恋槽,顺水推舟让出总经理,他说,名利伤身。淡泊养生。

    8、曹世嘉
    94岁,原名曹明,农历丁巳年(1917)九月十二日生人。幼从其舅父陈少五习老生,并从其祖父曹心泉学昆曲。11岁入富连成社学艺,萧长华先生为其起名世嘉,工老生,师从王喜秀、张连福、张盛禄等,并从沈春奎习老旦戏。满科后又留社效力四年。出科时已能戏近百出,且老生、老旦皆能。因嗓音条件所限,多演二路老生。荀慧生、王玉蓉、金少山、许翰英、赵荣琛、李宗义、黄玉华、南铁生等均邀其傍演。尤与杨宝森合作时间最久,对谭、余、杨各派戏颇有研究,且能戏极多。尤对谭、余的老生把子知之甚详。1974年由天津市京剧三团调至天津市戏曲学校任教。为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9、王玉田
    94岁,1917年生于安徽芜湖市,从小秉承家传拜师学艺。曾拜李克昌门下并从艺于张荣奎、苗胜春,他不是专门学艺,而是边读书边学艺。青年时期就读于外语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洋行工作,但是后来他还是丢掉这个金饭碗,毅然下海从艺,为此他付出了妻子离婚的代价,可见他对京剧的痴迷。上世纪五十年代他随剧团来到上海,得到周信芳大师的青睐并随后调来上海为周信芳大师配戏。之后他相继和谭富英、奚啸伯、芙蓉草、孙盛文、宋宝罗、高盛麟、王琴生、王金璐、李玉茹、童芷苓等艺术家同台献艺,五八年他调到西安加盟尚小云领衔的陕西京剧团,和他配戏的是孙岳的父亲、谭派老生孙均卿。王玉田先生曾参加武汉市京剧团、南通市京剧团、江苏大众京剧团、上海京剧院、陕西省京剧团从艺,随谭富英、宋宝罗登台演出。

    10、戴绮霞
    94岁,1917年生,原名戴志兰,京剧演员,工旦行,在新加坡出生。她师承荀慧生和艺名筱翠花(小翠花)的-(于)-连泉。她的爱人王韵武工生行。1942年,她收下大弟子关肃霜。1948年,她到台湾,直到现在。住在台北市的她,仍不定期公演。

    11、李慕良(李老不幸于2010年2月28日去世)
    93岁,1918年生,字孟鄂,京剧琴师、京剧作曲家,自幼喜爱皮黄,9岁学会拉京胡,15岁时为言菊朋操琴,19岁时开始向徐兰沅先生学琴,22岁后一直为马连良操琴(以京剧胡琴;京胡为演员伴奏唱腔),从此与丝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的指点下,他琴不离手,潜心钻研,终于自成一家,他的演奏,因情发弦,纵敛得当,善于以音韵传出喜怒哀乐或慷慨之情,形成飘洒俊逸的马派唱腔风格。我国著名剧作家郭沫若先生为他题写条幅:“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永在朔风逃。请看珠穆三峰上,也有红旗雪上飘。”郭老赞颂的那种攀登高峰的精神,是李慕良几十年献身琴艺的写照。他曾为京剧《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赵氏孤儿》、《逼上梁山》、《海瑞罢官》、《闯王旗》和现代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岩》等设计唱腔,并对京剧曲牌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其中《夜深沉》、《万年欢》、《春夏秋冬》具有代表性,还创作了《新东方赞》和《跃龙门》等新的京剧曲牌,1982年录制了《李慕良京剧音乐十一首》唱片及音带。并完成多部新编古装京剧和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的唱腔设计和音乐设计。 他还创作了《新东方赞》、《新八岔》(用在新编古装京剧《赵氏孤儿》1剧里面)等京剧胡琴(京胡)曲牌。

    12、张鑫海
    93岁,1918年3月10日生,京剧鼓师,长期在周信芳的京剧团做京剧武场(打击乐部)伴奏工作,早年演奏小锣、大锣、铙钹等打击乐器,周信芳剧团原任鼓师张世恩离职后,他升任鼓师,从此给周信芳的许许多多戏司鼓,包括许多周信芳创作的新编古装京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第1届“华东区戏曲大会演”里得到“乐师奖”。周信芳1956年的京剧电影《宋士杰》;1961年的京剧电影《周信芳舞台艺术》(含《徐策跑城》和《下书杀惜》2部戏)是他的司鼓作品。周信芳留下的1949年后录音,几乎都是他给打的鼓。他还给盖叫天打过鼓。儿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没头脑和不高兴》里的京剧音乐也是张鑫海的司鼓作品(《大闹天宫》的部份京剧音乐是王玉璞打鼓)。他在电影司鼓作品里的职称都是“指挥”(鼓师是京剧乐队的总指挥)。上海京剧院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电影版的鼓师也是他(琴师是蒋阿炳,草创期的鼓师是王燮元,琴师是赵济羹)。张鑫海与张森林被称为上海2张。爱人刘佩君(1929年-2009年8月3日)是京剧坤生(女老生),师承陈秀华先生,1964年转业,1979年离休。他作为上海京剧院的中国国家1级演员(鼓师),得到中国国务院发给有特殊贡献专家证书和津贴。

    13、王金璐
    92岁,著名武生演员,当代中国京剧武生第一人,生于1919年,祖籍北京。他是中华戏曲学校第三科的学生,初学老生,后改武生,由丁永利亲授。长靠戏、短打戏均有较高造诣,为杨派传人之一。11岁入中华戏曲学校,初从陈少五、王荣山、蔡荣贵、鲍吉祥等学老生,并从曹心泉习昆曲。14岁拜马连良为师。15岁后专工武生,先后师从曹玺彦、迟月亭、诸连顺等,从李洪春学红生戏。毕业后向丁永利求教,凡长靠短打武生戏,能演200余出。1937年北京《立言报》举办童伶竞选,获生部冠军。1940年后曾搭李玉茹“如意社”及宋德珠“颖光社”。此后分别与金少山、侯喜瑞、尚和玉、马德成、筱翠花、言慧珠、李洪春、奚啸伯等合作演出。1951年参加上海华东实验京剧团。1979年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

    14、郭玉昆
    92岁,1919年生,男,京剧武生演员。天津人。父郭永福及姐姐、姐夫均为京剧演员。自幼随父学艺,6岁登台。先后师从郑子玉、张连洲、李兰亭等,攻武生兼学老生。10岁搭班演于天津、上海等地。后得岳父小杨月楼的提携及精心指点,技艺精进。1949年后主要演出猴戏。1950年任中南京剧工作团副团长,曾赴西藏慰问演出。1957年率艺术团出访柬埔寨等国。自参加武汉市京剧团后,长期与其妻杨菊萍及高盛麟、高百岁、关正明、陈鹤峰等合作。1979年后任武汉市京剧团团长,示范演出《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剧。后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任副校长,主要从事京剧教育。他幼工扎实,身段利落,长靠、短打均佳,在猴戏上有深厚的造诣,具有独特风格。出手技巧堪称一绝,有“南猴王”和“出手大王”的美称。

    15、李金泉
    91岁,1920年生于北京。十三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老生,后改老旦。先后得文亮臣、孙甫亭、刘俊峰、时青山等老师严格培训,具有深厚的基本功。他学戏一年余,就以童年时期的高亮嗓音一鸣惊人。中华戏校的十年,他始终以高材生的身份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毕业后,他以爱徒兼义子的双重身份,得到李多奎的真传。他远学龚派,近学李派,为继承、发展老旦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金泉曾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谭富英、李万春、杨宝森、袁世海等人配合演出。在不断地演出实践及新剧目的创排中,他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出了高亮清洌、圆润甜脆的发声方法。由于他从小就重视音韵钻研,又向昆曲名家曹心泉学过昆曲,为此他行腔韵味醇厚,并且善于自己设计新腔。建国后,李金泉加入中国京剧院。目前的京剧老旦第一人,京剧老旦李派创始人,与赵燕侠(1928年生)是目前健在仅余的两位流派创始人。

    16、吴素秋
    89岁,1922年生,京剧女演员,工旦。山东省蓬莱县人。原名吴玉蕴。幼随陈盛荪学青衣、花旦。9岁入北平中华戏曲学校,因嗓哑退学,在家继续学戏,先后从师李凌枫、何佩华、赵桐珊、魏莲芳等。后曾拜尚小云、荀慧生为师。1938年与金少山合组松竹社,赴东北演出。1939年赴上海以《孔雀东南飞》一剧博得美誉。吴素秋善于表演,戏路广博,青衣、花旦皆工,四大名旦流派戏均能演出。1943年脱离舞台。50年代重返舞台,排演了新编历史剧《节烈千秋》。1952年参加北京京剧四团,先后排演了新剧《伊帕尔罕》、《春香传》、《张羽煮海》、《苏小妹》、《柜中缘》、《团圆之后》、《辞郎洲》、《司棋》、《武则天》、《人面桃花》、《杨娥传》等。1960年调回北京,与尚小云剧团联合演出。1979年又转入北京京剧院二团。其后兼做教学工作。

    17、谢黛林(谢老不幸于2010年1月20日去世)
    89岁,艺名筱龄红;祖籍北京。生于1922年,梅派传人。出身梨园世家,七岁学艺,20岁拜梅兰芳为师。三四十年代即在上海走红,与诸多名家合作,如周信芳,杨宝森,毛世来,袁世海等等。1956年任扬州京剧团团长,1957加盟安徽省京剧团,文革期间曾受迫害,四人帮粉碎后,重登舞台,艺姿不减当年。是安徽省仅存的几位享受高级专家补贴京剧老专家之一,更是一位德艺双馨,受人爱戴的京剧老艺术家。

    18、姜凤山
    88岁,1923年生于北京。自七岁开始学戏至今从艺69年。曾拜李福庆为师,后又拜侯喜瑞之高徒关鸿斌、张鑫奎为师攻文武花脸并兼学操琴。1933年加入文林社科班带艺演戏,同时兼搭雷喜福及孙毓堃、刘宗相、程永龙等班社轮流演出有十年之久,后因嗓音失声于1942年正式拜徐兰沅之得意门生杜奎三为师改学京剧乐队,曾为鲜蕊芳、宋德珠、尚小云、谭富英、叶盛兰、言慧珠、杜近芳、童芷苓、毛世来、赵燕侠等演员伴奏。1945年拜律佩芳为师攻青衣并演出《霸王别姬》、《大探二》等剧。1950年正式参加梅兰芳剧团,为梅兰芳先生及其子女梅葆玖、梅葆玥、王琴生等演员伴奏。1959年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排练《穆桂英挂帅》担任该剧本的唱腔设计,该剧在演出时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高度评价。60年代期间除担任梅葆玖、梅葆玥的操琴外,还为马连良、张君秋伴奏,同时担任现代戏如《洪湖赤卫队》、《红嫂》等的唱腔设计。粉碎"四人帮"后,为了振兴传统京剧于1979年应杜近芳的邀请重新排演并上演《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退休后,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为京剧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曾在1992年被聘为北京戏曲学校高级艺术指导,1994年被聘为泰州市梅兰芳杯业余戏剧大奖赛评委,1995年被聘为北京市梅兰芳基金会理事,1996年被聘为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剧团艺术指导,1996年被聘为海峡两岸五大戏院蓝岛杯大奖赛组委。现任北京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梅兰芳习研会副会长,中国戏迷协会副会长,国际票房顾问,北京市文联理事。荣获了北京京剧院从事艺术工作50周年证书,并担任北京京剧院农工民主党支部委员。享受国务院ZHENG府津贴。

    19、王则昭
    88岁,女,生于1923年。九岁从韩富信、艾连奎学艺,十岁即登台演出。十四岁入西安夏声戏校,是该校唯一女生,十六岁成为西安“世界舞台”主演。1949年在兰州参加西北军区文工团,后拜谭小培先生门下继承“谭派”衣钵。并拜余派名宿张伯驹先生为师,是伯驹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学习钻研余派艺术。1951年在北京成立“新声京剧团”,1956年到天津任建华京剧团团长。她祖谭宗余,博采众长,高腔神完气足,中音运用自如,低腔苍劲浑厚,听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方。

    20、李金鸿
    88岁,京剧旦角。原名李士芳。1923年生于天津。1930年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金字科,工武旦、刀马旦和花旦。师从张善亭、阎岚秋、诸如香等名师。1939年毕业后,又向王瑶卿先生学习刀马旦,向萧长华先生学习花旦,向李凌枫先生学习青衣,向韩世昌先生学习昆曲,向包丹庭先生学习小生,从而打下了全面扎实的艺术功底。1942年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1946至1947年在上海与黄桂秋、言慧珠、周信芳合作演出。1949至1952年加入永春京剧团。1952至1973年加入中国京剧院一团。1973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1988年退休后继续任教。

    21、马崇仁
    88岁,1923年生,京剧净角。又名马金仁,父马连良。11岁被送到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最初学花脸,后来跟随何连涛先生转为武生,后又改学老生。1957年拜侯喜瑞为师,学习侯派花脸。有两儿两女,其中长子马伟民在1959年考上了天津戏校学习花脸,一学就是8年。此后,被分到了天津建华京剧团,并于1973年加入了天津市京剧三团,直到1996年退休。长孙马铮在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工作,虽然没有唱戏,但也算是在京剧行当里工作。外孙女兰斓曾在小时候学了多年的老生和老旦,小孙子马俊男学习老生。

    22、白玉艳
    88岁,1923年生。国家一级演员。目前的江南第一名旦,出生梨园世家,自幼学戏,九岁登台,师从郭昆泉、赵漪霞等名家,并由水上飘亲自传授“靠把戏”。成名作为《荒江女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大舞台连演百场。 主要剧目有:《梁红玉》、《金山寺》、《穆桂英》、《大英杰烈》、《荒江女侠》等,其中《梁红玉》演出近四十年,名噪一时。出演的《佘赛花》与《两狼关》曾获奖。

    23、新谷莺(傅老不幸于2010年5月27日去世)
    88岁,1923年生,上海人,广州京剧团著名旦角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成员。1953年进入广州京剧团至今。父亲傅鉴泉是小京班琴师。兄妹五人大哥傅永寿学老生后倒嗓改学胡琴,四、五弟都在京剧专业,新谷莺排行第二。十一岁时跟父看京剧,听会了《玉堂春》,于是拜善青衣、老旦的墨玉如先生为师,学习并帮师五年。十三岁在上海共和台登台演出唱开锣戏。也曾顶替患重病的韩素秋演出《金山寺》,和明玉昆、陈鹤峰等同台演出《黄天霸》,艺术渐渐成熟起,得到赵松樵、杨宝童、高雪樵等老前辈赏识。春航社和欧阳予倩伶工社的冯子和、王维秋、葛次江、金效梅、吴富琴、芙蓉草、王幼卿等传艺给她,1940年代在武汉、上海等各地京剧码头搭班演出。1946年,新谷莺23岁,和武生演员韩云峰结婚,1953年参加国营广州京剧团,工青衣、花旦。五十到七十年代广州京剧团,新谷莺和傅祥麟、华兰苹等成为广东有知名度的演员。1950年代,新谷莺曾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同台演出《四进士》、《坐楼杀惜》、《佘赛花》,并得言传身教。新谷莺擅长梅派、荀派、程派戏,她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根据自身条件演唱。1986年6月广州市编制委员会经批准,撤销广州京剧团。1997年新谷莺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全本《龙凤呈祥》后,从此新谷莺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后卧病家中一步不出。读国学界陈寅恪、王起、詹安泰等大师的遗诗,可以看到新谷莺当时的歌魂舞影。她的名字也将随着诗句而传世。

    24、张春华
    87岁,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著名武丑演员,1924年12月生于天津,原名张士铭,祖籍河北武清。为家境所迫,年方10岁就正式到天津天华景稽古社科班学戏,工武丑、武生,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为师,赴京随富连成科班演出。同年,赴沪与贺玉钦同台合作。早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因其主演外国故事京剧《侠盗罗宾汉》而初露峥嵘。后来凭着他主演的《盗甲》、《酒丐》、《巧连环》等多出精彩剧目活跃在京、沪京剧舞台上,尤以白口脆快、开打火爆的高超技艺取胜。在所演的剧目中,张春华先生的表演十分注重遵循技艺为塑造人物服务这一宗旨,其中尤以擅长设计武打动作而最为驰名。1946年与张云溪合作成立云华社。曾因腿伤一度辍演。1949年参加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二团,后转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和曾、张云溪、李洪春等长期同台合作。1951年与张云溪一起改编《三岔口》一剧,成为驰誉南北的优秀剧目。他还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猎虎记》、《五鼠闹东京》等许多新编剧目,并向川剧名丑周企何学演了《秋江》,使其成为京剧保留剧目。1979年后,他仍坚持舞台演出,与李世济、张云溪等经常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地。1988年在全国新剧目会演中与天津青年京剧团合作主演新编剧目《草莽劫》。2003年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表演艺术成就奖”。
  
    25、李慧芳
    87岁,京剧表演艺术家,曾用名李淑棠。生于1924年,祖籍北京,擅演生和旦。8岁开始卖唱生涯,9岁拜李玉龙、宋继亭学老生,13岁登台,1946年改习青衣,拜程玉菁、赵桐珊为师,1950年在苏州市开明京剧团领衔主演,1955年调中国京剧院。1960年调梅兰芳剧团,后入北京京剧院三团。李慧芳扮相俊美,嗓音宽厚清亮,四大名旦的戏都能演,还兼演老生、小生。演出剧目有老生戏《黄金台》、《空城计》、《一棒雪》、《战太平》、《辕门斩子》、《李陵碑》、《宝莲灯》、《桑园会》、《上天台》、《四郎探母》及连台本戏《三门街》、《西游记》等,旦角戏《四进士》、《徽钦二帝》、《凤还巢》、《宇宙锋》、《贵妃醉酒》、《生死恨》、《蝴蝶杯》、《秦香莲》、《汉明妃》、《荒山泪》、《红楼二尤》、《大英杰烈》、《木兰从军》、《五侯宴》,小生戏《门门楼》、《群英会》,另外,她在现代戏《洪湖赤卫队》、《雪映古城》也有精彩表演。

    26、王玉璞
    87岁,1924年生,京剧鼓师,师从杭子和,曾长期任职上海京剧院。京剧司鼓作品颇多,曾与梅葆玖、尚长荣、李崇善、王梦云、孙正阳、张学津、关怀、李胜素、于魁智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合作。配上大型西方管弦乐团伴奏的他的司鼓作品有现代京剧《磐石湾》、新编古装京剧《大唐贵妃》等。《磐石湾》电影版的鼓师也是他(琴师是蒋阿炳)。《磐石湾》与其他9部(《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杜鹃山》)被列为样板的前后2批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合称“10大(京剧)样板戏”。他与张鑫海分任儿童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鼓师(职称是指挥)。获评中国国家1级演员职称的天津京剧院鼓师崔洪是他的学生。

    27、秦慧芬
    87岁,1924年生,台湾京剧演员,工旦行,1947年在上海拜师梅兰芳。1949年起移民台湾,后长年在戏校教京剧,培养魏海敏、王耀星等许多学生。在台湾的梅兰芳女弟子还有章遏云、顾正秋等。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委约王安祈编写的《台湾京剧50年》下册收录了她的口述回忆录。曾长期在台的梅兰芳男弟子只有20世纪末从英属香港到台湾的陈永玲。

    28、李毓芳
    86岁,1925年生,京剧大师梅兰芳亲传弟子、北京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现居北京。父亲是琴师,从小便学习梅派青衣,1950年师从梅兰芳。早年与谭富英、马连良等有多次合作,作品包括《海瑞罢官》、《桑园会》、《穆柯寨》等。

    29、李荣威
    86岁,1925年12月23日生,回族,京剧演员,工净行。李荣威十岁时进入“荣春社”,先后向孙盛文、尚小云、宋富亭、裘盛戎等京剧名家学习,后拜侯喜瑞、苏连汉为师。代表作品: 现代京剧《六号门》。在剧中,李荣威饰演了天津码头搬运工人“胡二”的形象,曾得到周恩来的接见和肯定。

    30、筱高雪樵
    85岁,1926年生。生长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高月秋、叔父高雪樵学习京剧。七岁开始练功,十七岁正式登台独立演出,主工长靠短打武生。1962年加入上海京剧院。主要剧目有:《驱车战将》、《龙潭鲍洛》、《挑滑车》、《一二三四本走麦城》、《金钱豹》、《盘丝洞》、《十八罗汉收大鹏》、《八仙斗白猿》、《孙悟空棒打万年青》、《长板坡》、《狮子楼》、《斩经堂》、《投军别窑》、《群英会》、《韩信》、《独木关》等。

    31、云燕铭
    85岁,女,京剧旦角。原名罗钜薰,广东南海人,1926年生(也有说生于1927年1月31日。)自幼随母新兰秋学艺。九岁入科班(南京厉家班)工青衣、花旦。1937年在上海拜冯子和为师。40年代初,她先后与周信芳、盖叫天、马连良、杨宝森、叶盛兰、叶盛麟、高百岁等名家合作演出,声誉鹊起,名震京、沪、鄂等地。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欧阳予倩、芙蓉草(赵桐珊)、雪艳琴等名家的指点和帮助,技艺大进。1950年加入戏曲改进局京剧研究院(后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又转为中国京剧院),与李和曾、张云溪、李宗义、李洪春等人合作演出了许多新编历史剧,如《三打祝家庄》《兵符记》《三座山》《猎虎记》《江汉通歌》等戏。1953年在全国戏曲会演中,主演《兵符记》获表演奖。1958年调哈尔滨京剧团。先后排演了《打金枝》《蝴蝶杯》《谢瑶环》《五女护宁州》《桃花扇》及现代戏《红色种子》《南寨惊雷》《革命自有后来人》等。长期与梁一鸣、张蓉华等同台合作。曾任哈尔滨市京剧团副团长、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

    32、张春秋
    85岁,1926年生,多才多艺、戏路宽广、文武兼备。不仅能唱青衣,同时还能演花旦、武旦、刀马旦,并能反串小生、老生甚至花脸。建国后,张春秋在南京江苏省京剧团担任旦角主演。她完全是凭着自学,演出了许多梅派戏。1954年,梅兰芳来南京演出,正好是由她所在的江苏省京剧团辅佐。梅兰芳慧眼独具,认为张春秋是唱梅派的人才,便主动正式收她为弟子。于是,她就有幸跟随老师梅兰芳到杭州、武汉、长沙等地演出,一路上看了梅兰芳的不少戏。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就跟她开玩笑:“梅先生每天都彩排给你看。”得到梅兰芳亲授的张春秋,学到不少梅派的真谛,于是逐渐成为梅派的优秀传人。1957年夏,青岛市京剧团急需旦角主演,就与江苏省京剧团商洽将张春秋借调来青。当时,青岛市的领导亲自出面邀请她正式加盟青岛市京剧团。著名老生言少朋、张少楼夫妇已在青岛市京剧团,现又加上张春秋这位著名梅派旦角,彼此配合默契,一时间该剧团相当火爆。张春秋特别擅长演出梅派的《贵妃醉酒》、《宇宙锋》、《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木兰从军》等戏。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当她得知当时青岛市京剧团年仅17岁的旦角演员刘黎的身世与其相似,也是不知道亲生父母姓甚名谁的孤儿,于是既给刘黎说戏,而且还对刘黎的生活起居关怀备之。而40多年后的今天,张春秋每来青岛,已是花甲之年的刘黎总是热情接她来家住些日子。张春秋于1964年主演了现代京剧《红嫂》而轰动全国。

    33、魏朔峰
    85岁,1926年出生。十一岁学艺,曾师从潘海秋、朱友奎、李长山、李春山等。先学老生,后改花脸。1949年参加上海市民艺京剧团(后改上海市黄浦京剧团)任主要演员兼任团长。后调入上海京剧院一团,任主要演员。曾与高百岁、李如春、杨宝童、孙鹏志、张君屏等合作演出。主要剧目有:《黑旋风李逵》、《全本连环套》、《阳平关》等。

    (二)、越剧界(共15人,其中2010年已去世1人)
    1、汪秀珍
    95岁,1916年生,艺名喇叭花,浙江鄞县人,民国著名越剧女演员。擅演小丑。13岁时,开始学越剧。1950年,前往台湾,并参加中华越剧团,名满台岛。代表作有《呆大富贵》(饰演呆大)、《王华买父》(饰演王华)和《落帽风》(饰演范仲华)等。

    2、李艳芳
    94岁,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女。浙江省嵊县黄泽镇人,1917年12月出生。1929年入黄泽新新凤舞台科班学戏,习小生。半年以后随班在浙东一带城乡演出。1933年10月进上海叙乐茶楼演出,合作者有屠杏花、王杏花、金香凤等。1937年在温州演出时开始与姚水娟搭档合作,是年进入杭州大世界演出。1938年1月转到上海,演出于通商、老闸、大中华等戏院。同年8月姚水娟离去,继与赵瑞花搭档至1940年4月。嗣后数月,先后与小白玉梅、魏银凤、陈素娥作短期合作演出。1940年10月,参加越华剧团,再次与姚水娟合作直至1944年1月。其时正值姚水娟改良越剧之际,她俩轮番在皇后、卡德、龙门戏院主演了60多部新戏。其中影响较大的戏有《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一再创越剧场子上座之新纪LU,这是其演艺生涯的全盛时期。她嗓音响亮、身材修长、容貌俊美,被观众称为“时髦牌小生”,红极一时。1944年9月起至1946年5月下旬,先后与筱丹桂、金香琴、傅全香搭档,演出于国际、天宫、红宝等剧场,上演了20多部新戏。其中与筱丹桂合作主演的有《姊做媳妇妹做婆》、《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与金香琴合作主演的有《艳阳天》、《渔村泪》等;与傅全香合作主演的有《小妹妹》、《花朝春》等。1950年6月,搭班文宣越艺社,与余彩琴、许瑞春、谢素云等合作演出于丽都花园剧场。是年10月参加文化越剧团,与许瑞春、小傅全香、陈佩君等演出于宁波大戏院。1951年9月,在越剧界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中,以老艺人身份参加,在大众剧场主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回十八》。此后,即息影舞台。1938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她演唱的《梁山伯回书》唱片1张,与赵瑞花演唱的《楼台相会》唱片3张。1939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她演唱的《十二抽屉》唱片1面。1942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她和姚水娟演唱的《十八相送》唱片3张。

    3、周宝奎
    91岁,女,一级演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名周彩娥,1920年3月14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开元乡。1930年进嵊县崇仁镇高升舞台科班,与筱丹桂、商芳臣、贾灵凤、裘大官等同科学戏。1年半后,班主裘光贤领着她们边演边学,曾到嵊县黄泽镇和富阳、新登镇等地演出,学会了《百花台》、《赵五娘》、《玉蜻蜓》和京戏《李逵大闹忠义堂》等戏。刚学戏老生、小丑和老旦等行当都演过。1935年满师后,去姚水娟的龙凤舞台当客师。1938年夏,参加"第一舞台"到上海演出,工老旦,先后在上海长乐剧场和大中华剧场等处演出。1941年参加丹桂剧团。她在《敌魂花影》中母亲训子的唱段被灌成唱片。1947年加入玉兰剧团,参加《香笺泪》、《国破山河在》等剧的演出。195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越剧队。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在朝鲜前线为中朝人民子弟兵演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1954年春随团回上海,一直是上海越剧院的主要老旦演员。演戏经验丰富,演技老到,在越剧界有"老旦王"之誉。在《碧玉簪》中饰陆氏,以略带夸张诙谐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好婆婆的形象。他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唱腔,轻松风趣,深受观众喜爱。

    4、徐玉兰
    90岁,越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1年,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徐玉兰的天赋极好,嗓音宽亮,扮相少脂粉气,演唱上粗犷豪爽,刚健厚实。其整体风格俊逸洒脱,奔放激越。1948年下半年起,与王文娟长期搭档。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春,获得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1954年春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是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李梦龙,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随团去苏联、民主德国访问演出,饰《西厢记》中张珙。1958年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该剧已于1962年7月被摄制成电影。1959年8月在电影《追鱼》中演张珍。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ZHENG府特殊津贴。

    5、魏梅照
    90岁,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女。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卢湾越剧团艺术顾问。浙江省嵊县人,1921年出生。1930年到嵊县后山群英舞台科班学艺,师从竺老阳、竺荣章、竺均堂,工文武老生。1938年上半年与尹树春、范瑞娟在杭州搭班演出,任头肩老生。1938年7月进入上海,至1949年,先后与姚月花、邢月芳、小白玉梅、梅月楼、屠杏花、王杏花、竺素娥、徐玉兰、傅全香等合作,辗转演出于上海各茶楼、戏院,一直担任当家老生。1950年初,在上海与陈少鹏组成光明越剧团,任副团长。1952年7月,加盟少壮越剧团任副团长兼主要演员。在较长时期内与陆锦花、张云霞、李忠萍、庞天华、张小巧、筱月英等合作,同台演出《哪吒》、《大堂会》、《红娘子》、《樊梨花》、《沉香扇》等百余台大小剧目。拿手戏有《辕门斩女》(饰白仕渭)、《四进士》(饰宋士杰)、《宋江杀惜》(饰宋江)、《貂蝉》(饰王允)、《包公打銮驾》(饰包公)。与张云霞合灌《辕门斩女》唱片1张。她身材魁梧,嗓音宏亮,眼大而有神,擅演包公戏。1984年被评为卢湾区"三八"红旗手。

    6、袁雪芬
    89岁,1922年生,越剧旦行演员。1933年7月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时,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流派。其唱腔旋律淳朴,节奏多变,感情真挚深沉,韵味醇厚,委婉缠绵,声情并茂,被称“袁派”。1949年参加上海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任团长。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任副院长兼越剧实验剧团团长。1978年底,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1985 年退居二线,担任剧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1955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1956年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荣誉奖。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2003年12月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艺术终身成就奖——“表演艺术成就奖。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ZHENG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7、张桂凤
    89岁,女,一级演员。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22年11月13日出生于浙江。1936年6月,拜袁曾灿为师,工老生,兼习小生、花脸,因勤学苦练而冒尖。出科后参加越明舞台。参加月月高升舞台后,向徽班出身的邢胜奎师傅学习武功基本功,演出了武戏《关公显圣》和功架戏《包公打銮驾》等剧目,打下能文能武的功底。1941年到上海,在东安越艺社任头肩老生,拜绍剧名演员筱芳锦为师,学会了《二堂放子》、《斩经堂》等绍剧。1942年转到袁雪芬从事新越剧的大来剧场演戏。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剧中,突破老生行当,出色地创造了卫癞子一角,蜚声越坛。1947年,参加了上海越剧十姐妹为筹款创办实验剧场和越剧学校联合义演《山河恋》的活动。继而加入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任头肩老生。1949年上海解放后,进入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上海市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0年随团赴北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第一次进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戏。1951年参加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投入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打金枝》中的唐皇,获演员一等奖。传人有王金萍、董柯娣、章海灵、费禄姣、乐彩珍、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等、周勤等。越剧十姐妹目前尚有六人健在:徐玉兰、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傅全香、徐天红(1925年生)。

    8、许瑞春
    89岁,女,国家一级演员,浙江嵊州人,1922年1月出生。1933年入嵊县黄泽文明舞台科班学戏,工老生,1937牟5月,随竺素娥.孙妙凤为首的素凤舞台演出于上海老闸大戏院,1946年初在上海自组瑞春越剧团,与金雅楼(小生),李慧琴(花旦)等合作于金门戏院。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菅会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9月加入陆锦花领衔的少壮越剧团担任头肩老生,演出于国泰戏院。1951年参加新新越剧团担纲头肩老生,兼任副团长。她最为拿手戏是<<秦香莲>>,前饰王延龄,后扮演包公,该剧在上海永安等剧场连续演出一年半之反,场场满座,其纯熟老到的表演被上海观众美称为;活包公。她参加主演的古装戏<<万花楼>>和现代戏<<家>>均被观众看好,演出满座三个多月。1954年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屈原>>一剧中的靳尚大夫获表演三等奖。在西安越剧团期间(1956至1988),扮演的<<红梅记>>中的贾似道,<<状元打更>>中的王丞相演技成熟.出神入化受到越剧界的一片好评。1956年在陕西省参加西北五省的戏曲会演中,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剧中的祝公远莸表演一等奖。196四年在西安市现代戏曲会演中,主演<<杨立贝>>获演出一等奖。1956年被评为陕西省及西安市先进工作者,1970年出席陕西省文化系统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83年评为西安三八红旗手。1957年至1966年任西安市第二, 三, 四, 五, 届政协委员。1978年至1987年任西安市第六, 七届政协常委。1955年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在西安越剧团任副团长。

    9、金艳芳
    89岁,1922年生,女,著名越剧演员。11岁拜杭剧名旦袁伶悟为师学唱杭剧,先演童生,后挂头牌,改艺名为金艳芳。1939年春节,进宁波中南大戏院改唱越剧。1939年9月,到上海皇后大戏院水云剧团任二肩旦。她躲在台角看头肩花旦姚水娟的拿手戏《盘夫索夫》、《碧玉簪》、《孟丽君》等剧目,学到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演技。又跟大新游乐场的大京班练功,打下了一定的武功底子。曾先后给姚水娟、王杏花、邢竹琴、竺水招、傅全香等人当二肩旦,从众名旦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因而戏路宽,正旦、老旦、彩旦均能出色当行。1949年春节参加雪声剧团。1949年7月,参加了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主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0年4月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前身)。热情辅导青年演员,金采风的代表作《盘夫索夫》、《碧玉簪》就是在她的帮教下学成的。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饰演《打金枝》中的皇后,获演员三等奖。2006年3月27日,时值越剧100周年的“纪念越剧百年演唱会上”,时已85岁高龄的金艳芳演唱了《珍珠塔?夸富》选段,赢得现场观众掌声阵阵。CCTV空中剧院现场直播了晚会。

    10、傅全香
    88岁,1923年生于浙江嵊县,越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东方金嗓子”、“中国朱丽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追求、不倦探索,通过60多年的舞台实践的积累,逐渐创立了风格独具的傅派艺术。尤其是傅派唱腔,在越剧旦角中自成一家,在国内外观众中久享盛誉。

    11、范瑞娟
    87岁,1924年生,女。越剧表演艺术家。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入龙风舞台科班学艺,演小生。后在上海演出。1944年加入雪声剧团,参与越剧改革。1947年组织东山越剧社,任团长。建国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越剧团副团长、上海越剧院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55年加入党。唱腔淳朴宽厚,稳健大方,热情内涵,独树一帜。曾与琴师合作首创“弦下调”。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等。

    12、筱少卿
    87岁,女,一级演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范月娥。浙江嵊县人,1924年12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4年进嵊县后山新新群英舞台学戏,工小生,业师为竺基焕。科班学艺带演出6年后,进入尹桂芳领衔演出的戏班,任二肩小生达3年。1945年在上海、宁波等地挑班主演。1946年冬至1949年春在沪组织少卿越剧团,1949年7月~9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1950年春,加入“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到天津演出,从此落户津门。1953年剧团更名为天津市越剧团,她出任团长,并挂头牌小生。1986年剧团撤销后担任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她扮相俊美,嗓音清亮,唱腔刚柔兼备,演戏能文能武。1954年在天津市戏曲汇演中,饰演《梁祝》中的梁山伯获表演一等奖。1960年当选为天津市先进工作者。曾任天津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和天津市文联委员、剧协理事。

    13、徐天红(徐老不幸于2010年5月24日去世)
    86岁,1925年9月13日生,女,越剧老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浙江省余姚。10岁时,进余姚湖堤塘天兴舞台学戏,习老生。随科班到慈溪、宁波、上虞一带演出,经常一饰多角,甚至扮演小丑,反串花旦。1940年到上海,拜马潮水为师。相继与赵瑞花、马樟花、小白玉梅、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戚雅仙等人合作演出。 1941年参加天星越剧团为头肩老生。1943年初到大来剧场参加袁雪芬进行的越剧改革,任头肩老生。在《香妃》、《明月重圆夜》、《琵琶记》等剧中,成功地扮演了纪晓岚、钟老儿、张广才等角色,并灌有唱片,其中《扫松》唱片,风行沪上。1945年,参加红星越剧团,与竺水招并挂二牌,在龙门戏院演出了《血洒孤城》、《渔村侠侣》、《两代儿女》等新戏,红极一时。1946年与他人组成天红越剧团。1947年8月,为筹建越剧剧场和越剧学校,积极参与《山河恋》联合义演,为“越剧十姐妹”之一。1950年2月与戚雅仙组成合作越剧团,任团长。1950年9月与尹桂芳重组芳华越剧团,任副团长。是年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担任第十中队队长。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屈原》中的张仪,获表演二等奖。1959年随团支援福建。 1960年8月调入上海越剧院。

    14、王文娟
    85岁,越剧“王派“创始人,孙道临先生的夫人。女,越剧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26年12月生于浙江嵊县坑边村。唱腔平易质朴,流畅自然。表演上以善于描摹人物神态、传达内心感情著称。戏路宽广,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舞台形象。以演《追鱼》、《春香传》、《红楼梦》(音频)等剧著称。幼年拜师学艺,后在沪、杭一带演出。1939年离家至上海,师从表姐--越剧小生竺素娥。初习小生,2年后,改学花旦。开蒙戏是《投军别窑》饰王宝钏。1944年受竺素娥提携,与其搭档演出《碧玉簪》、《盘夫索夫》等戏,脱颖而出。1945年下半年,与小白玉梅、邢月芳合作。1947年与陆锦花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1948年春与尹桂芳搭档,演出了《双枪陆文龙》等戏。1948年秋,进玉兰剧团与徐玉兰合作,首演《风潇潇》。上海解放后,与徐玉兰合作演出《白毛女》、《信陵公子》等剧目。1952年7月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在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中饰演《西厢记》中崔莺莺,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1954年春,随团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春香,获表演一等奖。由于在该剧中出色地表演了朝鲜少女的情怀而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赏,成为她的成名作。至60年代初期,艺术上日臻成熟,扮演了神话剧《追鱼》中的鲤鱼精、《则天皇帝》中的武则天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角色,都以演技精湛、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在观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被行内名家赞为善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演员。文化大革命后,在现代剧《忠魂曲》中饰演杨开慧、传统剧《西园记》中饰王玉贞、《孟丽君》中饰孟丽君。80年代中期,积极投入剧院体制改革,曾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1996年领衔主演了10集越剧电视片《孟丽君》。她在演唱上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王派”之称。学生有单仰萍,钱爱玉,王志萍等。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ZHENG府特殊津贴。

    15、张小巧
    85岁,1926年生,女,越剧丑角。原名张琴珠,生于浙江省嵊县大王庙王门头村。1937年入嵊县马堂村科班,拜毛头师傅为师,专工丑角。第一年串红台演出《碧玉簪》饰演王夫人。1939年至1946年间,与金雅楼、张桂凤等合作,长年巡演在杭、嘉、湖一带。1947年到上海,在同乐、海光、龙门、恩派亚等戏院与邢竹琴、金月楼、陈佩卿、尹小芳等搭班演出。1950年3月进少壮越剧团,是剧团的四柱头之一。在半个多世纪中,参加了上百台大型古装戏、现代剧的演出,在丑角艺术上独树一帜。1984年以来,5次应邀赴港参加香港市政局举办的“中国戏剧节”的演出。1989年随中国越剧艺术团赴美演出。在表演上反对脸谱化,摒弃庸俗的插科打诨或脱离人物个性、一味追求噱头的低级趣味,善于用含蓄的表情与幽默的表演来获得喜剧效果;擅长运用道白在语气、感情、节奏的变化中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代表作有《双狮宝图》(饰张友义)、《春草》(饰胡知府)、《碧玉簪》(饰王夫人)、《珍珠塔》(饰方朵花)等。1990年,上海电视台为她的艺术生涯摄录成电视艺术片《挑梁小丑》。

    (三)、昆剧界(共2人)
    1、倪传钺
    103岁,生于1908年,是昆剧传字辈艺术家硕果仅存的一位老寿星,也是当今中国戏曲界的第一老寿星(可能未列入王华运大老)。倪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被誉为“传”字辈中秀才。他在九四高龄时还参加了昆剧《贩马记》的演出录像拍摄,他饰演李奇,一个人在无人搀扶的情况下跪下去还要唱,再自己站立起来,创造了戏曲舞台上年岁最高的纪LU。1921年昆剧传习所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他见证了昆剧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为昆曲表演艺术和昆曲教育事业奉献了八十多个春秋,参与培养了计镇华、甘明智、姚祖福等优秀人才。

    2、张充和
    97岁,1914年,张充和生于上海。张家祖籍为安徽合肥,曾祖张树声,曾任两广总督。辛亥革命后,张家迁到苏州。虽说祖上为旧式官僚,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却是一位开明的教育家,他在苏州办学校,倡导新式教育,所办乐益女中,曾聘请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等任教。1933年,张充和来到北京,在曾经为新文化运动发源地和中心的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担任昆曲和书法教师,和当时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的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相识、结婚,婚后赴美定居。1962年傅汉思先生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张充和长期在海外从事介绍中国文化的工作,至今担任美国昆曲学会的总顾问。张充和的姐姐是张兆和,姐夫沈从文,曾经暗恋张充和却未得小姐垂青的诗人名叫卞之琳。她被称为“最后的闺秀”,诗书画曲,样样精通,世间这样的老太太不会再有。

    (四)、相声界(共4人,2010年去世人)
    1、张善增
    90岁,1921年出生(也有1922年生一说),北京相声名家,相声老艺人赵蔼如先生之徒,是前辈相声演员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位,毕业于外语学院,擅长文哏节目表演,并自习书法和白沙撒子,著有《十三辙词语汇编》,已被录用为大学教材,曾将评戏《张羽煮海》改编为快板,由王凤山先生和高凤山先生演出。张善增先生还擅长传统艺术形式拉洋片,曾和为陈涌泉先生捧哏《窝头论》等。是目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宝字辈相声演员。

    2、张永熙
    88岁,生于1923年,艺名“小张麻子”,自幼家中贫寒,9岁时(1932年)拜相声名家赵少舫为师,随师在北京、大同、包头、绥远等地流浪卖艺。相声界常说“北侯南张”,“北侯”是北方的侯宝林,“南张”就是南方的张永熙。1950熙与关立明结成搭档,在南京红楼书场(今金陵饭店附近)演出,一炮打响,双双加入南京曲艺工作团,与刘宝瑞、高元钧一起成为团里的主要演员。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张永熙、关立明的对口相声,在南方舞台树起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而刘宝瑞、关立明、张永熙这三位艺术家,被观众亲切地成为“相声刘、关、张”,在中国相声史上留下一段佳话。20世纪、五十年代,张永熙创作并演出了大量新曲目,如:《解放济南府》、《活捉王耀武》、《门神爷诉苦》、《新旧婚姻》等等。四十年代在石家庄演出时,他根据当地的一些迷信活动创作了快板书《不要上当》,并在当时的《新石门日报》全文登载。1952年,因南京曲艺工作团撤消,张永熙与关立明赴上海参加上海北方曲艺团,任副团长。被誉为相声界的江南旗。1956年,张永熙定居南京,先后任南京曲艺团副团长、团长。2001年底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担任CCTV第二届电视相声大赛评委。

    3、吴兆南
    87岁,字宗炎。台湾相声界国宝,192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1949年赴台湾,从事戏剧工作。1952年起以相声为专职,曾随"军友社"、"妇女会"等团体多次赴金门、澎湖、马祖等 地演出。1973年旅居美国,仍孜孜不倦勤于改编创作,相继成立南加 州国剧社和南加州曲艺研究会,广为侨界人士推崇。1976年9月与魏龙豪合作出版《相声集锦》八集,后又出版 《相声选粹》、《相声补辑》共四十八集。近期又录制《刘墉、和珅与干隆》等单口相声。1979年连获台湾"薪传奖"和"金鼎奖"。1982年,拜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师。1999年先后收江南、侯冠群、郎祖筠、刘增锴、刘尔金、樊光耀等为弟子,是为使相声艺术之繁衍而达成寓教于乐之目的。2000年,吴兆南获美国林肯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终生艺术成就奖。是目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文字辈相声演员。

    4、杨宝璋
    86岁,原名杨云贵,1925年出生,祖籍河南封丘县,河南相声名家。后拜相声老艺人陶湘九先生为师,赐艺名杨宝璋,是河南相声的旗帜性人物。杨宝璋先生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的叔伯师兄弟,是目前全国尚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宝”字辈相声老前辈。河南籍的相声“宝”字辈老艺人,现仅有老先生一人。在相声界,杨老先生可谓德高望重,其艺术造诣和成就,都堪入大师之列。杨宝璋先生一生喜欢“文哏”相声(指有知识性的段子)如:《解学士》、《苏东坡三吃鱼》、《刘罗锅传奇》(原名满汉斗)、《小神仙》、《五行诗》、《文章会》、《孔夫子吃元宵》等。他一生所会三百多段传统相声大多数为“文哏”。他不善唱(柳活),但他匠心独运,改唱为说,表演风格独具魅力,堪称一绝,被业内人士所称道。晚年的杨宝璋先生曾随淮南文工团赴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演出,还多次与侯宝林大师同台,受到了观众及同行的一致好评。一九九三年应中原电视台之邀录了他的二十集长篇单口相声《刘罗锅传奇》。还与他的弟子余文光先生在河南电视台《七彩虹》、《梨园春》栏目频频上镜。一九九九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建国五十周年有特殊贡献的曲艺工作者称号,这也算是为他的艺术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杨宝璋先生一生收徒十几位,有金文和、余文光、李慧桥等,在河南、安徽及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五)、评弹界(共3人,2010年去世人)
    1、陆耀良
    93岁,生于1918年,可誉为老寿星级的著名评话老艺人。他曾读十年私塾,当年在苏州玄妙观大殿后露天书场有许多评话名家演出,常能看到他幼时的身影。他15岁拜师,同年登台,1944年到上海汇泉楼演出,初获好评。1951年与顾又良先生双档评话开讲《将相和》。以《三国》名扬天下。

    2、王柏荫
    88岁,1923年生,弹词演员。原名根寿,江苏苏州人。18岁从师汪佳雨习《描金凤》,旋又拜蒋月泉为师,学《玉蜻蜓》,翌年即与师拼档演出《玉蜻蜓》。曾先后与张云亭、周玉泉拼档,深受教益;时亦单档演出。后与蒋月泉拼档,人称“蒋王档”,为当时评弹界“四响档”之一。1951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为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曾参加演出《林冲》(上下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王孝和》、《猎虎记》、《幸福》、《错进错出》等中、短篇书目。嗣后相继与苏似荫、张维桢、高美玲等拼档,任上手,演唱长篇《玉蜻蜓》、《白蛇传》、《王十朋》等。1959年调入浙江曲艺队(今浙江曲艺团),长期与高美玲拼档。60年代前期,在演唱现代题材长篇《李双双》时,对书目作了许多加工、丰富;并以单档形式自编自演现代题材长篇《箭杆河边》;1989年参加排演《孽海姐妹花》。其说表情脱、蕴藉;脚色注重神似,具有“阴功”特色,继承周(玉泉)派风格。弹唱宗“蒋调”,又含“周调”韵致。有徒苏似荫(君怡)、张君谋、蒋君豪等。现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

    3、余韵霖
    88岁,1923年,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933年师从杨筱亭习《白蛇传》、《双珠球》。次年登台演出。初与兄余韵兰拼档,后放单档。1955年后说唱《钱秀才》等。1957年加入常州市评弹团。有创作、改编能力。1953年曾应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之邀,协助整理长篇《白蛇传》。1955年后曾据昆剧《十五贯》改编为《双熊案》,并曾编演现代长篇《枪毙阎瑞生》;还曾参与编演中篇评弹《友谊之花》、《方问盘》、《打乾隆》等。说表清晰,脚色生动,描摹细致,长于阴噱,弹唱与说表结合紧密。所说《白蛇传》从《游湖》起,可说至《三教团圆》。其中《开店》、《见礼》、《水漫金山》、《盗仙草》、《合钵》等均为其保留回目,颇具特色。有徒潘瑛、倪淑英、浦君麟、张洁良等。

    (六)、沪剧界(共3人)
    1、小筱月珍
    91岁,黄素珍,女,艺名小筱月珍,邵滨孙先生于2007年去世后成为目前沪剧界第一老人,1920年8月出生于苏州城内的金家花园。8岁随父亲到上海,9岁进入文明戏剧团,1934年进沈桂英、沈筱英组织的桂英剧社拜琴师养鸿声学唱申曲,艺名杨玉美。1936年加入筱文滨和他的夫人、著名沪剧艺人筱月珍创办的文月社,1938年9月文月社改名文滨剧团,期间得到了申曲名旦筱月珍的悉心教授,并授以艺名小筱月珍。随剧团先后进恩派亚、小皇后、新都和大中华等专业剧场演出,剧目有《碧桃庵产子》、《白艳冰雪地产子》和《冰娘惨史》等。1941年申曲改名为沪剧。1957年从艺华沪剧团调至努力沪剧团,担任副团长。演出了《赵一曼》、《红莲告状》、《欺嫂失妻》、《私生子》和《冰娘惨史》等剧目。1962年回到艺华剧团,继续艺术生涯。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刚健敦厚的演唱风格,并擅长出演悲旦。在《冰娘惨史》一剧中,饰演主角冰娘,闻名于上海沪剧界。在《陆雅臣》“回娘家求岳母”(与丁是娥合作)、《玉蜻蜓》“游庵认子”(与王盘声合作)、《白毛女》“过年”、《连环记》“翁婿相会”(与王盘声合作)、《铁汉娇娃》“花园会”(与邵滨荪合作)等唱段中,刚派唱腔赢得了沪剧观众的喜爱。

    2、王盘声
    88岁,苏州坊桥人。1923年出生。沪剧泰斗,沪剧小生之王,沪剧表演艺术家。15岁学艺,从事沪剧事业至今七十年。沪剧“王派”唱腔的创始人。唱腔潇洒飘逸、音清韵美,音域宽广、刚柔兼备,善于表现各种人物。代表作有《碧落黄泉》、《新李三娘》之“刘智远敲更”、《黄浦怒潮》、《红灯记》、《雷雨》、《被唾弃的人》等。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上海戏曲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金唱片》奖获得者。艺名曾载人《中国艺术家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名人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3、杨飞飞
    88岁,原名翁风请,浙江慈溪人,生于1923年。12岁开始学文明戏,1938年拜丁婉娥为师,1948年与赵春芳、丁国滨等组建勤艺沪剧团并任团长,先后主演了,《家》、《雷雨》、《为奴隶的母亲》、《卖红菱》、《妓女泪》等戏,以演出悲剧见长。“文革”后重建宝山沪剧团,先后担任团长、顾问。杨飞飞嗓音宽厚洪亮,幼年时爱模仿京剧大花脸的唱腔,被同行姐妹称为“小金少山”,这使她无意中注意了发声的共鸣。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继承沪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越剧、锡剧、评弹、蹦蹦戏等剧种的成分,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杨派,其唱腔补实无华、委婉亲切,十分讲究感情的真挚细腻。她善于以情制腔,唱腔具有广泛的流传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妓女泪》中的“金媛自叹”,因有八种曲调组成,故称“杨八曲”对沪剧艺术发展作了贡献。

    (七)、滑稽戏界(共4人)
    1、杨华生
    93岁,1918年生,浙江绍兴人。一级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第一、二届 人民代表,市文联第二届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师承鲍乐乐。1931年参加上海大世界华光新剧社,1937年与张樵侬搭档,唱独脚戏,参加了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抗敌演剧第五队,辗转在东战场从事抗日宣传演出。1947年重返上海,1950年任合作滑稽剧团团长,在滑稽戏《活菩萨》中扮演主角鲁道夫。1951年后,组建大公滑稽剧团,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演369,刻划了一个刁诈、凶狠的反动警察形象;在《苏州两公差》中饰张超,塑造了一个侠骨柔肠、足智多谋的公差。1979年参加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任副团长、名誉团长。在《假夫假妻》中扮演朱守财,以夸张的表演展现吝啬鬼的贪婪性格。独脚戏表演说、学、做、唱皆全,代表作为《戏曲杂唱》、《普通话与方言》、《宁波空城计》等。曾出席全国喜剧美学讨论会,还先后登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府作过“滑稽讲座”。著作有《杨华生滑稽生涯60年》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突出贡献证书和ZHENG府特殊津贴。

    2、吴媚媚
    93岁,原名张媚娟。1918年生,江苏南京人。滑稽戏女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民国17年(1928 )拜"笑社"文明戏艺人吴一笑为师,满师后即挑大梁。年龄小、出道早,人们呼之为"小妹子"。16岁在《啼笑因缘》中扮演沈凤喜、何丽娜两个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年轻女子而走红。民国31年(1942)在笑笑剧团演出的《秋海棠》中扮演罗湘绮、梅宝两个角色,在华亭剧团演出的《小山东到上海》中扮演女主角秀娟。1951年参加艺锋滑稽剧团,在《红灯花轿》、《结发夫妻》、《毛头姑娘》、《烟花女子告阴状》等近二十部大型滑稽戏中饰演女主角。1958年后进蜜蜂滑稽剧团、上海艺术剧院滑稽剧团,1974年退休。戏路宽广,表演细腻投入,塑造过儿童、年轻女子、中年妇女、老太太等众多的喜剧人物形象。44岁时还在《阿大阿二》中扮演天真活泼的红领巾,在《笑着向昨天告别》中扮演祖传中医华祖康善良敦厚的妻子,在《王老虎抢亲》中扮演老态龙钟、88岁的天官夫人。尤其是在《阿混新传》中刻划出一个溺爱孙子阿混到了不分是非的老祖母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吴媚媚在电视中塑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喜剧老人形象,深得人心。

    3、绿杨
    89岁,1922年生,原名杨金凤,是著名滑稽演员杨华生的妹妹和搭档,15岁时入王美玉话剧团学艺,后演文明戏。1950年,先后参加合作滑稽剧团、大公滑稽剧团。1950年首演了一个古道热肠、聪明伶俐的青年女佣,一举成名。她戏路宽广,饰演过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老糊涂》中将一个满脑子封建意识的农村老太演得神态毕肖。绿杨在《阿Q正传》中饰吴妈,与阿Q对话时,配以熟练而有节奏的洗碗动作,突出刻画人物的纯朴与勤劳。《糊涂爷娘》中饰演朱娟,欺负宠儿、自私贪小、小市民气十足。《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二房东”是绿杨精心塑造、有口皆碑的艺术形象,也是她的代表作;后来不少演员这个角色,都达不到她的神韵。

    4、嫩娘
    85岁,1926生,原名方丽英。一级女演员。民盟盟员。上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 家协会会员.建国前从事歌舞、话剧演出,1950年参加合作滑稽剧团,在《活菩萨》中饰演潘丽蓉一角,成为滑稽界著名"花旦"之一。1952年后先后参加大众滑稽剧团、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中饰演主角小英。此剧赴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应邀于1961年参加喜剧影片《大李老李和小李》的拍摄。她主演的《荷珠配》,得到周扬、阳翰笙等的好评。70年代后,多扮演"老旦"或"彩旦"角色,如《婚姻大事》中的阿红娘,《出租的新娘》中的小娟娘,《活神仙吃喜酒》中的奶妈等,人物性格鲜明,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除演大戏外,还经常参加独脚戏及说唱的表演,如《做媒人》、《杨大嫂回娘家》等,成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也曾参与电视剧《一女四婿》等的拍摄。 自参加了东视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后, 成为沪上有名的老舅妈。

    (八)、魔术、杂技界(共2人)
    1、司迪克?阿西木
    102岁,1909年生,新疆达瓦孜艺人,是目前新疆唯一一位维吾尔族“达瓦孜”的第四代传人。新疆和田人。维吾尔族。出身杂技世家。八岁随父学艺、卖艺。建国后,历任阿克苏文工团演员、喀什杂技团团长、新疆 杂技团教员。擅长走大绳。演出节目有《走立绳》、《高空吊子》、《高架悬杠》,创作《绳上踩盘子蒙眼睛》等。

    2、金业勤
    86岁,1925年生,杂技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自幼随父亲学车技,12岁起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卖艺。1950年参加中华杂技团。曾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百戏奖获得者。演出的节目有车技、口技、抢椅子及串场滑稽等。尤擅车技,创作演出了骑车过桌、5人造型、3节站举顶、脚上起倒立等技巧。形成了热情奔放的表演风格。曾先后参加第三至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在1957年第六届联欢节上,获车技演出金奖。

    (九)、粤剧界(共5人,2010年去世1人)
    1、宫粉红(宫老不幸于2010年2月24日去世)
    100岁,1911年11月9日生,本姓姚,英文译名为Shi Kwan,,是一位著名粤剧红伶。夫陈非侬,她亦是陈宝珠的养母,将陈宝珠一手养大,并教授她粤剧。息影女星陈宝仪原是陈宝珠的堂妹,后来亦过继了给宫粉红。2010年2月24日,年届98岁的宫粉红到场观看女儿的表演。就在正式开场前15分钟,十多名记者向宫粉红采访拍照后,宫粉红突然晕倒,送院抢救不治。

    2、罗品超
    99岁,1912年6月19日出生于广州,童年凄苦,12岁入广州花地孤儿院举办的粤剧科班学艺,18岁入广州戏剧研究所附属戏剧学校、八和会馆的八和戏剧养成所学习,后来得到戏剧家欧阳予倩、洪深和粤剧著名小武靓耀的言传身教,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1931年后入"千秋鉴"、"九华台"任正印小生,继入觉先声粤剧团,与薛觉先、靓少凤、千里驹等合作演出,在广州、香港、澳门以及南洋各地有较大的影响。解放后组创珠江粤剧团,任团主任委员。其表演刚柔相济,洗炼细腻,尤以小武见长。以演《罗成写书》中罗成、《平贵别窑》中薛平贵、《五郎救弟》中杨五郎、《林冲》中林冲、《荆轲》中荆轲、《山乡风云》中黑牛等著称,特别是自成一格的"回龙腔"韵味独特。对他艺术的评价就是"冶文武于一炉,集刚柔于一体"。1950年,罗品超加入党。1958年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1979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秘书长。

    3、白雪仙
    85岁,1926年生,原名陈淑良,广东顺德人。是香港著名粤剧演员小生王白驹荣的女儿,排第九,故行内人爱称她为九姑娘。生于广州,后来白驹荣携眷迁港居住,白驹荣做了一辈子戏,从没试过反串花旦,对于花旦的行当一无所知,因此他请人称万能泰斗的薛觉先薛五叔收女儿为徒。薛觉先有万能老倌之称,他反串花旦,全行第一,比白驹荣当小生还要红。白雪仙知道能拜他为师,自然是喜出望外。12岁时拜粤剧大师薛觉先为师,师母唐雪卿也有教导她。当时有位歌唱家名冼干持,他是佛山人,乐器件件皆精,乐理精湛,尤其善唱。他生平最服膺白驹荣的唱腔,因而他专唱白驹荣的曲,例如《泣荆花》、《拉车被辱》等。白驹荣为了要使白雪仙在唱工方面能更上一层楼,便请冼干持教白雪仙。这样一来,白雪仙从薛觉先学戏,从冼干持学唱,再加上白驹荣事事照顾,她的唱做进步神速。薛觉先更替她改上白雪仙这个艺名。这个名的取义,白是白驹荣的白,雪是唐雪卿的雪,仙是薛觉先的先字谐音,念起上来也顺,而且这个名字很配合她的花旦角色。“日治”三年零八个月之后,白雪仙又重回香港。刚好陆飞鸿和邹洁云组“新东亚剧团”,白雪仙即被聘为“二帮花旦”。先后参加过觉先声剧团、锦添花剧团、新声剧团、鸿运剧团、多宝剧团、仙凤鸣剧团。主演名剧有《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牡丹亭惊梦》等,被公认为粤剧名伶任剑辉的最佳拍档。此后她曾参与电影工作,于一九四八年开始拍电影。可以说白雪仙在电影界是早期的明星,后来与任剑辉最后一部自资、自导、自演的《李后主》,更是空前大制作。直至六八年间,她主演和参演过大约二百部电影,多是改编自她主演的著名粤剧,如《晨妻暮嫂》、《红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恋》、《紫钗记》、《帝女花》等。1959年,任白招考了一群“雏凤”,为粤剧界培训了一批优秀人才。虽然任剑辉已辞世,龙剑笙也暂时离开了舞台,但白雪仙一手训练的梅雪诗,以至她的“第十三妹”白雪红仍在舞台上继续为“仙凤鸣”的戏宝传世而努力。1967年,她组织了“仙凤鸣影片公司”,于1969年退休。退休后主要从事粤剧新人的培训工作。弟子龙剑笙、梅雪诗等后来组织成雏凤鸣剧团。后又复出,获第2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以表扬她对电影文化艺术的贡献。

    4、陈笑风
    85岁,1926年生,原名陈啸风,乳名阿瑛,东莞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他父亲为著名编剧家兼电影编导陈天纵。他自创“风腔”,被称为“天皇小生”。陈笑风出身自粤剧世家,父亲为著名编剧家兼电影编导陈天纵,曾编写马师曾的戏宝《贼王子》、《冷面皇夫》等剧本。当初陈笑风在东莞家乡出生,后来去了香港念中学。1941年香港沦陷,陈天纵被邀请为“大东亚共荣圈”做事,但思前想后,第二天便到家乡避难。后来陈笑风在广东大学念土本工程系。20岁才到他父亲所主持的歌坛任音乐员。不久转学粤剧表演。1944年,得到了男花旦吴惜衣的赏识。1946年,开始在香港的戏班担任小生。当年他以“贾宝玉”一角成名。50年代,他曾经跟随戏班远赴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表演。在新加坡表演的时候认识了他太太梁瑞冰-名伶“犇纲冰”。后来,他带他的妹妹陈小茶加入粤剧成为花旦,也跟妹妹陈小华合组戏班。由于他在艺术不断追求,表演善于掌握人物性格,唱腔感情细腻,成了他“风腔”的特色。他的首本戏有《山伯临终》、《大漠英雄》、《王大儒供状》、《刺目劝夫》、《胡二卖仔》、《人面桃花》、《枇杷门巷》、《梁祝恨史》、《红楼梦》之“宝玉与黛玉”等等。他收徒谨慎,只公开承认收了郑少秋一人为徒。1986年退休,移居美国纽约。自从1992年,他开始为香港灵实基督教协会做了很多慈善经费筹募工作。2006年,他更与广东省政协、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主办、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文化局合作制作《优秀粤剧粤曲艺术大观》之“陈笑风专辑”。

    5、芳豔芬
    85岁,1926年生,原名周東仕,又名梁燕芳,出生於廣東恩平縣東成南坑瓏村,著名粵劇表演家,外號「花旦王」。因為養母是戲迷,芳豔芬便對粵劇產生興趣。曾經向男旦白潔初,肖蘭芳等人學習演戲。後來拜王九為開山師父,並推薦她到戲班工作,由音樂家易劍泉替她取名「芳豔芬」。10歲進入國聲劇院,11歲便與紅線女進入勝壽年粵劇團。此後,她隨名伶衛少芳、馬師曾等邊學邊演。不久之後,芳豔芬在羅家權組織「周豐年班」昇為正印花旦。抗戰勝利後,加入大龍鳳劇團,與白玉堂、何非凡、新馬師曾、馮鏡華、綠衣郎等人合作演出,憑著《夜祭雷峰塔》一劇之「反線二簧慢板」,並自創「芳腔」。1948年年1月,芳豔芬與羅品超等人組成了雄風劇團,後來上海妹、半日安、衛明珠、麥炳榮等人陸續加入。1949年秋,芳豔芬赴香港,與陳錦棠、羅家權、陸雲飛、馮鏡華等組豔海棠班。同時又與香港名伶任劍輝、新馬師曾、麥炳榮等組「豔陽天」班。1952年,芳豔芬更自組戲班。1956年,芳豔芬邀得學者簡又文編寫明末史劇《萬世流芳張玉喬》及潘一帆編寫《梁祝恨史》。1959年,與醫生楊景煌結為夫婦。1959年,宣布正式息影,但在1993年、1995年均以慈善的名義演出。200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04年,芳豔芬獲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

    (十)、其他戏曲曲艺界(共人,2010年去世人)
    1、刘振义
    97岁,1914年9月生,1934年入鼓乐班坊学徒。1937年出徒从事鼓乐演奏,在班坊从艺也在家务农。解放后半脱产在乡、村业余剧团从艺,也从事农业生产。1988年他随辽宁民间鼓乐团到北京演出。刘振义师从著名鼓乐艺人纪德功。上世纪40年代,刘振义与刘守本、梅洪奎、陆德福、绳乃武、绳全福组成“六合鼓乐班”。活动在营口、海城一带。刘振义的下一代艺徒有王连斌、郑永双等。王连斌又传艺给李大全、周彤等人。李、周系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生人,现仍从事鼓乐活动。“辽宁鼓乐”传承人刘振义,不仅是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而且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冯国佩
    97岁,1914年出生,冯家当时已有三代玩灯的历史,冯国佩小时候就受到熏陶,再加上聪明伶俐,很快就被当时最有名气的花鼓灯老艺人蒋世玉收在门下。几年后,冯国佩便以反串的“兰花”惟妙惟肖、腿脚功夫好而饮誉乡里,被称作“小金莲”。他演“兰花”既不同于颍上的淳朴,也不同于凤台的风流,而是秀丽中含端庄,娴静中有活泼,温柔里露风骨。后来的花鼓灯艺人总结出了冯国佩演“兰花”的风格:轻捷秀丽,潇洒妩媚。具有这一表演特色的花鼓灯流派也因此被称为冯派。 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3、龙子明
    97岁,1914年生,自幼随父亲继湘学习“呼呼推”,深得侗族傩戏艺术真传,80余年演出不断,即使在“文革”禁演时期,亦独自一人夜深人静之际偷偷演唱,使得28个傩戏剧目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先后培养傩戏演员百余名,所有剧目都是他一手所教。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傩戏演员纷纷外出打工,在演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各地游客及新闻媒体,龙子明以90多岁的高龄,仍然戴着面具上场,演起一生钟爱的“咚咚推”。 以演傩戏剧中英雄人物为主,如土地神、刘备、吕布、县官、老汉,以及调侃“菩萨”的农民等,所演人物形象硬朗且可亲。同时还掌握各类剧中人物表演特征,在传承过程中能保持古老戏剧的历史原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侗族傩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4、薛桂元
    94岁,1917年生,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5、白云峰
    94岁,吉林省长春市人,1917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因家境贫困12岁辍学,在长春市燕春茶园,拜唐山警世戏社老艺人张有为师,工小生,老生。曾与著名演员金开芳、葡萄红、倪俊声、筱桂花等合作。1934年拜京剧名演员白玉昆为师,出演京剧老生兼老生,又和京剧名演员曹宝义、俞赞廷、曹艺斌、蓉丽娟等合作,还同河北梆子名演员金钢钻、小香水、赵紫云、溜溜旦等同台演出,成为京、评、梆兼擅的全能人才。1936年白云峰开始从事编导工作。编导过京剧连台本戏《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及评剧《人道》《姐妹花》等。1949年2月天津“正风剧社”(天津评剧团前身)成立,白云峰任副社长;同年7月,当选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务委员;50年当选天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天津市戏曲协会副主任,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文教工会副部长,还曾当选50年、51年两届人民代表,天津市文艺界一等劳模,为全国剧协会员(1956年加入)剧协天津分会理事。编导了大量的评剧的作品,如《一贯道》、《小丈夫》.《张士珍》.《焦裕禄》《红色桥梁》.《海岛女民兵》.《枪毙原文会》、《烟花女翻身》、《井台会》、《卓文君》.《二度梅》.《金针刺梁冀》.《侯彩云骂父》.《夫人城》、《刘巧团圆》、《王贵与李香香》《费姐》、《包贵查街》、《祥林嫂》等。

    6、严帮镇
    93岁,1918年生,是“西安高腔”在金衢地区健在的、年龄最大的传人。他16岁开始拜师求艺,从事“西安高腔”等地方戏的演唱70余年,高腔全套曲牌皆会,并对古道场高腔、古木偶戏剧高腔都很精通。他表演风格独特,一人可操作14种乐器,同时吹打念唱,能一人演唱徽戏三、四十个剧本,被人称为“一人剧团”。老人一生从事戏剧事业,培养了戏剧弟子500余人,曾创办地方剧团4个,1953年3月应邀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地方戏剧座谈会,并在建国后多次荣获省、市(区)地方戏曲贡献奖,鉴于其致力发掘、搜集、传承地方稀有剧种“西安高腔”成绩显著。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高腔”的代表性传承人。

    7、居素甫?玛玛依
    93岁,1918年生,新疆的《玛纳斯》史诗口头传诵大师。

    8、王发
    93岁,1918年生,山东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

    9、唐托
    93岁,1918年出生。他是西秦戏惟一一个活着的建国前成名的老艺人。唐托10岁进入戏班,当时那个戏班叫“庆寿年”,唐托在戏班跑了10年龙套,才有机会去做一个走在最后的旗军(武将后面一般有四个旗军,在最前面的地位最高),又奋斗了几年,唐托终于做到了旗军的头领,这个角色虽然在舞台上不起眼,但作用却很重要,相当一个副导演,他能够决定旗军走台的路线,锣鼓的节奏,但唐托还说不满足,他去跟班主说自己还说要当主角,班主跟他说,你当个旗军头能赚钱,换一个行当要重新学起,没钱赚了。唐托摇头,他坚持要换行当。班主同意了,唐托投入当时著名的正旦刘松门下,一练又是几年,已经年近30的唐托终于熬出头,他成了剧团的台柱老生,他至今还记得自己担任主角的第一个出戏是《刘锡训子》。唐托一生最辉煌的时候是上玄武山戏台。唐托说自己一生做过主角做过师父,足够了。尤其是晚年收了一个弟子吕顺平(现任西秦剧团团长),感觉很满意。他已经准备好“行装”,哪一天西秦戏神“调令”一下,他就要走了。
   
    10、赵庚辰
    92岁,1919年生,男,汉族,西安市人。著名鼓乐艺人。自由职业。赵庚辰15岁起师从东仓鼓乐社梁振源等艺人学习韵曲及笙、管子、笛子的演奏技艺,不久即成为东仓鼓乐社的主要乐手。继而又跟显密寺著名鼓乐艺人朱同学习各种鼓的技艺,跟显密寺著名鼓师学习双云锣和铜器的组套演奏方法。由于从师多人,善于继承,30余岁时已经是能够熟练掌握六、尺、上、五四个调的坐乐,精通各种形式的行乐,并兼通歌章、念词的为数不多的鼓乐全能艺人。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西安鼓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11、陈敬芝
    92岁,1919年出生于凤台县王集公社陈巷大队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1932年大旱后,凤台县瘟疫流行,很多人死去。当时有一种传说,“玩灯”可以压瘟气,于是全县掀起花鼓灯热潮。孩童时的陈敬芝就在此时对花鼓灯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当时家族中的一些老人认为“玩灯”是伤风败俗的事,死后甚至不能进祖坟,因而极力反对。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那时,陈敬芝常参加凤台、寿县有名的四顶山会、茅仙洞会演出,并虚心向老艺人学习请教。他的“兰花”表演扮相俊俏、身段优美、唱腔动听、舞姿活泼、感情细腻,舞起花扇来如彩蝶纷飞,令人眼花缭乱。他在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跳步翻身”、“贴翻扇”、“颤抖步”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36年,他在王集“玩灯”,与宋廷香表演的《推小车》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其音色清脆明亮、婉转动听,被群众誉为“小蜜蜂”。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12、陈伯华
    92岁,1919年生,女。艺名筱牡丹花。出生于湖北武汉。一级演员。曾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武汉市文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汉剧艺术研究院院长。1928年入汉剧新化科班学艺,攻花旦、青衣。1952年主演的《宇宙锋》获全国首届戏剧观摩汇演一等奖,1955年、1956年在武汉市、湖北省戏曲汇演中以《秦香莲》获“戏曲表演一等奖”。创立了陈派唱腔和表演艺术。代表剧目还有《状元媒》、《三请樊梨花》、《卓文君》及《百花亭》、《断桥》、《闹金阶》等,其中《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摄制成电影。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获一等功臣称号。多年来分别获“武汉市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妇女社会主义积极分子”等称号,1988年被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汉剧艺术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3、吴雅童
    92岁,1919年生,是常州锡剧团创始人之一,从艺已经75周年,他在声腔上创造了真假声并用,男女声糅合,唱中有说,说唱相连和借助语势以声传情的丑角唱腔。在表演上借鉴了提线木偶的形态提炼了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并因此赢得了“别具一格的锡丑”荣誉,为锡剧填补了袍带丑一行的艺术空缺。这次锡剧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吴雅童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14、孙家香
    92岁,女,土家族,祖籍湖北长阳龙潭坪,母亲由龙潭坪嫁到五峰白果园。1919年11月30日孙家香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果园村,18岁嫁回长阳椿树坪萧家。老人48岁时(1965年),丈夫患肝炎病逝。中年失夫老年丧子的悲惨现实并未将这位坚强的老人压倒,她用讲“经”的独特方式来淡化自己内心的痛苦或安慰与自己一样遭遇不幸的乡邻。她几十年生活在土家族聚居的山村里,几乎足不出村,她主要是从母亲和婆母以及其他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因而她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气质和乡土风味。孙家香老人不仅能讲述400多个故事,而且许多篇是曲折、完整、含义深刻的民间童话,讲得清脆悦耳,干净流畅。这位连自己名字都不认得的土家族老人,其口头讲唱风格却十分鲜明。其一,以故事来安慰自己或他人,在中间的二三十年里,尽管她无心情无时间来讲述故事,但是她在痛苦的生活面前没有低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中装满了故事中的好人好事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故事成了她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其二,她讲述的故事以童话故事居多,它们有许多都是世界著名的故事类型,诸如“狼外婆”型、“灰姑娘”型、“青蛙丈夫”型、“蛇郎”型、“两兄弟出门”型、“当良心”型等应有尽有。这些全世界流行的故事,在孙家香老人之口,都成为了极富土家山寨风味的故事,这种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变异,使孙家香老人讲述的民间故事中散发出浓郁的土家族的泥土芳香;其三,她深信好人有好报,在用幻想编织的艺术世界里,洋溢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其四,老人记忆力惊人,故事蕴藏量大,她讲述故事的语言干净流畅,曲折生动,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2009年5月成为都镇湾故事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15、程玉英
    91岁,1920年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女,梁赵村人。祖父程遵濂,晋商巨贾,并因 兴学助教有功,诰授学政衔。但不幸父亲程福荣沾染吸毒嗜好,家道中落,以至生活无著。10岁时拜晋剧艺人“说书红”(高文翰)为徒,工须生。13岁时,随师进京演出,为应急救场,在《忠报国》中饰 李艳妃,一炮打响,遂改攻青衣。16岁时,在师傅的帮助下,对晋剧老艺人中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大胆改革,创造单用一个“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晋剧唱腔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 成为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30年代初,随师在太谷锦梨园 与盖天红、三儿生、毛毛旦、秋富生、丁果仙等同台演戏,以《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等风靡剧坛。30年代末,又与丁果仙等人进京联衔演出,受到马连良大师的指点,演艺大进,被北平观众誉为“山西两个女戏王”。之后,因战乱辍演。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和“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被推选为省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理事、省戏剧协会副主席等。

    16、施纯送
    91岁,著名高甲戏表演艺术家,福建晋江县人,1920年生。十二岁入高甲戏“全玉成”班,拜师学艺。四年后转入“大祥春”班,专攻“丑”行,以“大服丑”为主。1937—1946年在“福庆庆”班当演员,先后成功地塑造几个人物,《过金桥》的赵辉,《观琼花》的杨广,《大闹花府》的花子能,《浪子打观音》的浪子,《陈唐假巡按》的陈唐等。1950年,施纯送参加戏改,51年入泉州大众剧社(后来泉州高甲剧团)他的艺术也得到发挥。《连升三级》他运用木偶丑的表演,成功地塑造出考官徐大化,形象典型生动。在现代戏《红灯记》、《沙家兵》他还取用“木偶丑”的某些表演,加以改革。很好地塑造出鸠山和刁德一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以“丑”表演反面人物,也能演正面人物,在《真假王岫》表演王海走路,基本上都是采用木偶丑的表演,表现一个老仆人翻山越岭,腰酸背痛的真实感情,非常生动。在省会演获得“配角演员奖”。施纯送还独创了“傻子丑”也是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纳入高甲戏“丑”行中了。现在施纯送担任技术指导。尽心培养下一代,以期继承发扬丰富他独创的“木偶戏”。

    17、郑九如
    91岁,著名花鼓灯兰花,艺名“小白鞋”,男,怀远县荆芡乡郑家岗人。一九二O年,郑九如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郑广发忙时务农,闲时玩灯,是有名的大鼓架子,与灯友袁小鸭齐名。有句灯歌唱道:“大鼓架子郑广发,玩灯赛过袁小鸭。”郑九如十四岁就开始跟父亲玩灯,因其聪明好学,能唱会跳,不久,即成为享有盛名的兰花了。郑九如包头上场时,身材苗条,扮相俊秀,服饰素雅,又总爱穿着一双白鞋,久而久之,便赢得了“小白鞋”的艺名。郑九如在舞蹈艺术上,善于表演刚强高傲性格的农村姑娘形象。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此,他的舞蹈洒脱大方,飘逸流畅,姿态优美,是怀远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18、乔玉仙
    91岁,1920年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艺名懿莲春,晋剧须生大师,盖派传人。

    19、陈四文
    91岁,1920年11月3日生,中国广东省潮阳关埠东湖村人,潮汕地区著民间艺人。生其父陈伟让,母黄惠芳。陈伟让育有五子,长子陈昌集,二子陈昌明,三子陈昌显,四子陈四文,五子陈昌雅,及一女陈妹然。陈四文原名陈文,因排行第四,故名陈四文。陈四文在广东潮汕地区以潮汕方言的评书和单口相声表演闻名。潮汕话称之为“学故”,即讲故事之意。陈四文的表演素材多为民间传说,和民间流传的笑话。陈四文在表演中经常使用押韵的方言句子,加上生动的表演,因此其表演甚受听众欢迎。
    
    20、尹斯明
    90岁,著名苏剧表演艺术家,1921年7月29日生,自幼随父亲尹仲秋演唱苏滩在上海大世界、小世界等游艺场。解放后,在上海组建民锋苏剧团,为创始人之一。后随团辗转于苏沪一带演出,为剧团主要演员,1953年苏州市接管剧团,改成苏州市民锋苏剧团,1956年改建为苏州市苏剧团,同年10月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一直在保护、传承、发展苏剧事业上兢兢业业,做出一定贡献,直至1987年光荣退休。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21、筱俊亭
    90岁,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女,本名张忠善,曾用名张俊亭、花俊亭。1921年腊月生于天津一个贫苦家庭,11岁一个偶然机会被白玉霜看中,加入白剧团,随白玉霜赴北京广德楼献艺,演娃娃生、丫环彩女等角色并唱开场戏,13岁离开白剧团流动搭班演出,工青衣、花旦,并开始演主角,在河北、山东一带声名鹊起。14岁应邀到天津宝坻县林亭口镇演出,以《白马告状》(《刘翠屏哭井》)轰动县镇。全国解放后,筱俊亭怀着翻身做主的喜悦心情演出了《兄妹开荒》、《九件衣》、《小二黑结婚》、《四劝》等新戏,1954年调入沈阳,任辽宁省评剧二团主演。1959年加入沈阳评剧院,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当选为辽宁省政协委员。1960年参加辽宁省好戏汇演,《穆桂英挂帅》、《母女俩》获表演一等奖。1963年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同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任命为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兼院艺委会主任,此后当选沈阳市文联副主席。196四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文革结束后,重返舞台,移植演出的《初升的太阳》受到好评,筱俊亭是全国剧协会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省剧协副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在75年的演艺生涯中,筱俊亭不辍研究,结合自身条件反复探索,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创造出独具风彩的老旦唱腔,并得到广大观众、艺术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可,世称“筱派”。其女小筱俊亭是其艺术流派的得力传人。筱俊亭现定居天津,虽已年过八旬,但依旧活跃在祖国各地的舞台上,在演出之余,忙着总结她的艺术经验、撰写回忆录。

    22、李福安
    90岁,1921年出生天津市,工生行兼丑。幼年在津随父李宝泉学评戏,9岁那年,父亲发现他有嗓儿,就经常给他说戏,他天资聪颖,很快就学会了《双招亲》、《回杯记》中的唱段。1930年,以“肚囊宽、会戏多”而闻名的李宝泉应邀到南市聚华茶园演戏并兼任后台管事老板,“聚祥社”东家朱寿山,是著名京剧花脸朱玉良之父。为培养ER子,请来许多好老师教戏,富连成科班的武生演员白连合、冯连恩,以“活关公”享名于世的程永龙,均曾在此任教。11岁的小福安加入班社边学边演,这一演竟是十年。十年间,福安广泛接触了各个剧种,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文明戏,班社接来哪个剧种的名角儿他便要陪着演哪个剧种;小生、老生、三花脸,缺什么行当便唱什么行当;文戏、武戏,需要演哪出儿就演哪出儿。成为天津少有的评剧名小生。他先后和评剧名角儿碧莲花、金灵芝、李银顺、李宝顺、花巧玲、花玉兰、花月仙、小白玉霜、鲜灵霞、新凤霞等同台合作,受到了天津观众的认可和赞赏。李福安嗓音高亢宽广,善唱正宫调。唱高腔擅用头腔共鸣,真假声结合自然;唱低腔苍劲舒展、深沉含蓄。一些戏中常将京剧曲调化入评剧唱腔。念白亦吸收湖广音和中州韵。1958年后为天津市评剧院主演兼教学、导演工作。代表剧目有《打狗劝夫》《珍珠衫》《蝴蝶杯》《朱痕记》等。

    23、喇嘛?次仁
    90岁,1921年生,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代表性传承人。

    24、乔月楼
    89岁,1922年生于河南南乐县,乔派坠子传人,是乔清秀的养女和儿媳,9岁起跟乔清秀学唱坠子,12岁正式登台,嗓音圆润、嘹亮,台风严谨稳重,对乔派坠子有所创新。最近收文爱云为徒。

    25、马金凤
    89岁,1922年出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公认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曾多次荣获戏曲会(调)赛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属老一代中惟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26、桑珠
    89岁,1922年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一个贫困牧民家庭,11岁开始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幼时因生活所逼,四处漂泊,卖艺为生,是一个典型的流浪艺人。在长期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说唱的部数不断增多,说唱技艺日趋成熟。 1979年桑珠被西藏社会科学院请来作为重点艺人进行他的说唱本录音,他曾被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委授予“格萨尔说唱家”荣誉称号。是目前公认能说唱格萨尔最多的艺人,他目前已经录制46部共2500小时的磁带,录音部数居全国之首。2008年完成独家说唱《格萨尔王传》故事达到了33万诗行、30本书。是目前国内150多位《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中,唯一能完成如此浩大工程的艺人。

    27、孙书筠
    89岁,女,1922年生,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一级演员。曾用名孙慧文,北京人。中共党员。1953年参加革命工作。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1934年开始登台演唱。解放后,一直对改革京韵大鼓进行不懈的探索。30多年来,演出了大量传统节目和现代节目,有《桃花庄》、《野猪林》、《双锁山》、《黄继光》、《二泉映月》、《罗盛教》(1958年获得全国曲艺调演表演一等奖)等,其中绝大多数唱腔是她自己设计的。80年代多次出国演出、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86年出版了《艺海沉浮》一书。从50年代起,先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曲学院等单位讲授京韵大鼓课,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加拿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也有她的学生。1989年退休。90年代也时常登上舞台,为观众演唱,不愧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28、蔡秀英
    89岁,1922年生,福建晋江市人。高甲戏表演艺术家。工刀马旦。七岁入梨园戏班学艺,后入高甲戏班以演刀马旦驰名晋南一带。1951年参加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她主演的剧目有:《管甫送》中铭美娟、《妗婆打》中饰李氏、《唐三别妻》饰唐妻、《白蛇传》中饰白娘子、《穆桂英挂帅》中饰穆桂英,她唱做念打均非常出色,是一个国内、东南亚闻名的高甲戏演员。她还为高甲剧种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福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29、柯贤克
    89岁,1922年生,福建晋江市人。高甲戏鼓师。1935年在晋江坑口乡。随施阿蔗学戏,工文、武小生,并随名鼓师阿集师学习司鼓。1940年入“福庆兴”班。1951年加入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3年转为高甲戏司鼓。他功力深厚,比较精通并善于运用高甲戏传统锣。鼓点稳准扎实,武场有气势,文场则细腻典雅。尤因其学戏出身,故与演员配合密切。

    30、熊剑啸
    89岁,1922年生,艺名小玉山。湖北汉阳人。一级演员。历任武汉市楚剧团、湖北省楚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文联委员、楚剧艺术研究学会会长。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6岁随父学艺,9岁从师楚剧名丑胡玉山。1939年参加“问艺楚剧抗敌宣传队二队”。1949年入武汉市楚剧团。主演的剧目有《杨绊讨亲》、《九相公闹馆》、《炼印》、《赶工》等。其中《白毛女》、《乌金记》、《葛麻》分别获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戏曲观摩汇演表演奖,《葛麻》1956年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片,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导演过传统戏《乌金记》、《鱼腹山》、《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和现代戏《夺印》、《江姐》、《追报表》等,曾获湖北省首届戏曲汇演导演奖,《追报表》被搬上银幕。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31、筱文艳
    89岁,淮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2年,原姓陈,祖籍江苏淮安。她5岁随父母由农村逃荒至上海,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和老板刘木初为养女,取名张士勤。11岁从艺,先演娃娃生及娃娃旦,后专攻青衣、花旦。1939年脱离养父,改入高升大戏院演淮剧。1946年起与何叫天合组联谊淮剧团。建国后,又联合马麟童等组成淮光淮剧团,率先实行民营公助。
    
    32、王传先
    88岁,号子安,男,1923年生。解放前艺名“小蜜蜂”,解放后艺名“一条绳”。 1990年荣获“安徽省十大花鼓灯老艺人”称号。王传先现居颍上县鲁口镇临淮村,该村位于颍上县东南角,由于滨湖靠河,生态环境良好。临淮村有史以来叫(下湾)王台子。80年代更名临淮村。原属颍上县杨湖区,现为颍上县鲁口镇管辖。王传先10岁上学(私塾),从小就钟情于花鼓灯、地方戏。16岁始拜花鼓灯老艺人唐佩金(号子清)为师(唐垛湖人,1953年下世)。师学“大兰花”,由于他身材细挑,脸蛋可爱,颇具女性,因此扮相十分俊俏,更加之他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确是一块十足的梨园好料。在舞台上,他那轻盈柔美的舞姿,苗条纤细的身段,楚楚动人的表情,清脆嘹亮的唱腔,令无数观众神魂颠倒,赞不绝口。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颍上花鼓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33、花五宝
    88岁,1923年生,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她本姓庞,因家境贫寒,五岁时过继给姑母张庞氏,改姓张。寡居的姑母为她取名张淑筠。 姑母生过三女,花五宝到张家时,姑母身边只有养女张淑文, 她比五宝大八岁,为四姐,她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梅花皇后”花四宝。张淑筠的艺名花五宝由此得来。幼年师从邱玉山学艺,十四岁登台,十八岁带艺投师于著名弦师卢成科门下,二十岁时已享誉京津曲坛,花五宝既是一位杰出的演唱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梅花大鼓音乐改革家。

    34、邹忠新
    88岁,男,1923年生。从事曲种四川金钱板,代表作有《洪湖凯歌》、《和尚认法》等。历任成都市第二至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西南地区第一次戏曲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实验书场”主任和成都市曲艺改进会第一副主任,成都市曲艺团副团长。现为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先后师从金钱板艺人杨永吕和孙洪云,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演唱足迹遍及四川全省。创作改编并演唱了2000多个四川金钱板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获得奖励,出版有专著《金钱板表演与写作》和选集《金钱板传统书帽选》。200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新中国曲艺50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

    35、吕明发
    88岁,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1923年3月出生于陕西宝鸡秦腔世家。8岁学艺,12岁登台,主攻须生戏。代表剧目《临潼山》、《伍员逃国》。他的鞭扫灯花、抡麻鞭、五鞭连响、打雷碗等技巧堪称一绝,被誉为西府舞台“活关公”、“活伍员”。

    36、六龄童
    87岁,原名章宗义,1924年生,艺名六龄童,上虞道墟人。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6岁从艺,12岁登台演出,专工武生。解放后,历任绍兴同春剧团演员、副团长,浙江绍剧团团长。以演孙悟空著名,1957年在全省戏曲会演中,主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该剧拍成彩色电影片,发行72个国家和地区,在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戏曲片奖。著有回忆录《取经路上五十年》、《两代美猴王》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绍兴市文联副主席,浙江绍剧院院长等职。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绍兴市政协常委,全国第三、四次文化会代表。

    37、汪韵芝
    87岁,女,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人,国家二级演员。十二岁从师王二妹学锡剧,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苦心钻研,大胆探索,在锡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富有魄力的女性形象。曾主演了《罗汉钱》、《珍珠塔》、《追鱼》、《孟丽君》、《扎花灯》、《三访桑园》、《西厢记》、《小二黑结婚》、《红花曲》等剧目。她唱腔吐字清析,优美动听,别具特色,表演上兼收并蓄,宽舒洒脱,细腻真实;尤其在《珍珠塔》一剧中,她塑造的方朵花姑母把老旦的稳重,花旦的俏丽,彩旦的夸张集方朵花一身,把一个高傲、势利刻薄的人物表演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被誉为“活姑母”,成为她表演艺术的代表作。

    38、沈佩华
    87岁,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24年10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曾先后当选为江苏剧协理事,中国剧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省人大常委。1937年在上海学艺,从事舞台生涯50余年,在锡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沈派”艺术。如《庵堂相会》中的金秀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三看御妹》中的刘金定、《救风尘》中的赵盼儿、《玉蜻蜓》中的王智贞、《嫁媳》中的胡瑞莲、《孟姜女过关》中的孟姜女、《红嫂》中的红嫂等。其中《庵堂相会》一剧,参加华东区六省一市的戏曲大赛,荣获表演一等奖金质奖章。1956年此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锡剧电视连续剧《玲珑女》(饰国太)获第七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一等奖。1989年个人传略被收入《古今中外名女人辞典》;1991年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2年被收入《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1997年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199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离合悲换七十秋-----沈佩华的艺术生涯》一书。

    39、刘立福
    87岁,1924年生于天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2003年荣获天津曲艺家协会、天津曲艺促进会颁发的“曲艺事业终身成就奖”。擅讲说《聊斋》,其演讲的方法与陈士和先生、刘健英先生一脉相承。细腻传神,语言精炼,对于生活和各种民俗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书中细节说得详实,书中人物的语气描绘得惟妙惟肖,书外穿插讲究,如《胭脂》中的典故“倩女离魂”、“连城之玉”等等;“包袱儿”运用得当,如《毛大福》中人和狼的对话等;善于运用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

    40、谭宝成
    87岁,1924年生,衡阳耒阳市人,著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1950年4月加入党。他出身于梨园世家,曾祖、叔祖、父亲、叔都献身于衡阳湘剧艺术。谭宝成深受家庭影响,5岁跟父亲到戏班舞刀弄棒,7岁正式拜师学艺,15岁登台演出《父子会》、《白良关》、《金水桥》、《姚期梆子》、《五台会兄》等十余出武净戏,同时还向国术大使学习国术,运用到湘剧武术上来。他大胆革新,敢于设计新唱腔,在票友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流派。  1952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出中获一等演员奖,不久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此后在每年的全省演出中均获一等演员奖。根据SHI代的要求,在剧作家的协作下又改编了许多传统的剧目,如:《置田庄》、《张飞滚鼓》、《三闯辕门》等。这些剧目在全省历届汇演中获奖,有的剧本已经出版。

    41、马琪
    87岁,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1924年生,自幼从艺于四十年代闻名川、鄂、豫地区颇有名气的小生马文才先生。是河南曲剧的第一代曲剧演员。马琪先后主演了古装戏《寇准背靴》中的寇准(素有活寇准之美称)、大型现代戏《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白毛女》中的杨白老等,《血染玉壁书》中的侯霸、《九龄救主》中的张九龄、《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十五贯》中的况钟、《跑汴京》中的杨世英、《潘杨讼》中的杨继业等一百多个舞台艺术形象。

    42、鸿巧兰
    87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高月萱,1924年生于北京,幼年拜评剧老艺人张彩亭为师,演旦角。40年代,她在北京组建“幽兰剧社”并任领衔主演,主要演出剧目有《桃花庵》、《败子回头》、《打狗劝夫》、《玉镯记》、《珍珠衫》、《李十娘》、《望江亭》等,很受当时北京观众的欢迎,鸿巧兰是解放前北京三大主演之一(喜彩莲、鸿巧兰、小白玉霜)。她的剧社是当时北京最有影响的评剧社团之一。四十年代后期评剧在北平出现不景气的局面,“幽兰剧社”除了一直坚持演出外,还吸收了不少名演员,像芙蓉花、刘小楼、碧月珠、吴寿朋等,吴寿朋还带去了他的两个小徒弟喜彩君和喜彩金。这些名演员的加入,也为鸿巧兰的剧社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鸿巧兰不但戏演的好,在教戏方面也卓有成就,她的“幽兰剧社”培养了很多旦角演员,如鸿小兰(李如茵)、筱鸿巧兰(喜彩君)、鸿效兰(邢韶瑛)鸿凤兰、鸿素兰、鸿妹兰、鸿少兰、等。五十年代初期,鸿巧兰将私营班社改组为民营的“民众评剧工作团”,在整理重排大量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演出了不少的现代题材剧目,她的现代剧目代表作是《一朵红花》、《四劝》等。1954年在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她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后,“民众评剧工作团”被分成几个团,分别成立了、昌平评剧团(鸿巧兰、鸿凤兰任主演)、朝阳评剧团(李如茵任主演)等。
  
    43、谭振山
    86岁,是一著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所讲述的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故事基本通过家族、亲朋传承。谭振山在养育了他的黑土地上生活劳作了80年,在田间、炕头、街口、门前给大家讲故事也已有70多年的历史。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与京剧唐派艺术、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东北大鼓四项榜上有名。作为个体被申报国家遗产,谭振山是全国唯一一位。谭振山能讲一千多个民间故事,先后有日本、德国学者慕名登门,他还是全国唯一出国讲故事的民间故事家,但如今,他的故事也面临没有传人的境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谭振山民间故事”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44、李月秋
    86岁,1925年生,著名四川清音演唱家,四川成都市人。7岁拜师学唱四川清音,12岁出师后便在书场茶馆演唱,受到听众的赞誉。50年代后就职于成都市曲艺团,从事四川清音的演唱。她擅唱的曲目有《绣荷包》、《秋江》、《尼姑下山》。1957年她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了《小放风筝》、《忆娥郎》获得金质奖章。她的嗓音清脆,演唱柔媚秀丽,亲切委婉,对曲目内容的表述细腻,富有生活情趣。她将前辈创造的“ 呵呵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哈哈腔”,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如《布谷鸟儿咕咕叫》所用的“哈哈腔”,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45、刘小琴
    86岁,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曾任福州市艺授(原福州市闽剧院一团)副团长、教师、导演、演员。1925年出生,1934年从艺,工旦行,主要代表剧目有《凤仪亭》、《嘉桂岭》、《打饼》、《顾相如吃饼》、《窦氏女》、《一文钱》、《红裙记》等,在闽剧观众中有广泛影响,系著名的闽剧“三小”之一(另外2位是李小白、董小狐)。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56年获福建省戏曲会演优秀演员奖。长期以来,言传身教,为闽剧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007年获得“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奖”。
    
    46、牛桂英
    86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女,汉族,高小文化,国家一级演员。1925年6月出生于山西榆次小张义村一家贫苦农民家里。于九岁时投身梨园,拜李庭柱为师学艺,后入祁县韩国华的戏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正式登台,开始在晋中、太原演出,之后浪迹于山西、内蒙、河北大部地区及京津一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与晋剧前辈艺术家盖天红、刘少贞等人合作演出中成名,并形成自己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成为晋剧史上牛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是晋剧旦行中一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创造性地发展了晋剧旦角的女声声腔,从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家. 创造了既保持山西口音的语调,又能为省内外广大观众听懂的"晋剧普通话。牛桂英演唱艺术是晋剧艺术向前发展的里程碑。省戏曲学校将“牛派”演唱方法多年来做为教材教学,直到现在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栗桂莲的演唱都不乏包含“牛派”风韵。"牛派"艺术已成为晋剧艺苑中一株绚丽多姿的奇花瑰宝,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54年她与著名晋剧须生泰斗丁果仙合作演出的晋剧《打金枝》,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这亦是首部戏曲片中的晋剧影片。1976年、1978年当选并出席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1992年出席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7、加?朱乃
    86岁,1925年生,新JIANG的江格尔齐大师。

    48、张峰
    86岁,蒲州梆子表演艺术家,男,1925年4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1981年9月21日加入党。1945年兰州志果高中肆业,兰州立信会计学校毕业。1947年5月参加原猗氏县独立营宣传队员;7月调猗氏县ZHENG府文建干事;8、9月参加解放临汾、运城战役搞支前工作;回来后,10月调猗氏县(今属临猗县)第二高小;1948年9月调第一高小音乐教员;1950调县文化馆任副馆长、1952年兼猗氏县眉户剧团团长;1953年调运城市文化馆馆长;1955年调晋南蒲剧二团任导演;1958年至1969年调晋南蒲剧一团作曲、导演;1970年临汾蒲剧团导演、作曲;1980年调临汾蒲剧院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后为创作室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华梨园学研究会顾问,临汾地区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作曲。

    49、王秀兰(王老不幸于2010年5月13日去世)
    86岁,1925年生,河南民权县人。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与小生之帝著名艺术家王素君及豫剧名旦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汴京三王”。王秀兰解放后以青衣为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陈妙常》的妙常《借粮》中的嫂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花枪》中的姜桂芝,《红灯记》中的奶奶,《李双双》中的双双。主要代表剧目有《王金豆借粮》《风雪配》《刘金定下南唐》。

    50、阳明艳
    86岁,1925年生,桂剧旦角大师。

    51、姚勒瓦斯汉
    86岁,1925年生, 维吾尔族。曲艺演员。新疆疏附人。自幼学艺。建国后,任喀什地区民族文工团、新疆歌剧团演员,喀什文工团导演、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创作并演出了许多新节目。擅演曲目有《美丽的祖国大地物博》、《大家都来讲卫生》等。

    52、李凤群
    85岁,1926年出生,从13岁开始就边学边演汉剧,1959年调龙岩专区汉剧学校任唱功和花旦教师至退休,是民国以来从艺汉剧表演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

    53、董小狐
    85岁,1926年生,国家二级导演,闽剧名旦,曾任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艺术委员会主任,市剧协会副主席,省剧协会理事。参加市第十三届戏曲会演获剧本奖、导演奖及艺术门类奖。

    54、姚澄
    85岁,女,锡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派创始人,江苏江阴人,1926年出生,1938年学艺,工青衣、花旦,曾在苏州、上海一带演出。1949年参加苏南文协文工团。1952年加入中共。解放后为江苏省锡剧团主要演员、副团长,曾任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江苏剧协副主席等职。其代表性剧目主要有:《罗汉钱》、《庵堂认母》、《拔兰花》、《红色的种子》等。1954年在《走上新路》中饰李瑞珍一角获华东区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57年在《红楼梦》中饰贾宝玉一角获江苏省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其主演的《庵堂认母》、《双珠凤》先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55、王兰英
    85岁,女,常州武进人,1926年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共党员,中国剧协会员,江苏省剧协理事,曾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省劳动模范,历任两届江苏省政协常委。王兰英十四岁先后拜锡剧前辈汤国祯、缪秀锦为师学艺,工花旦。十六岁崭露头角,在无锡、常州、江阴一带颇有名声,有“江阴梅兰芳”之美誉。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王兰英先后成功塑造了《梁祝》中的祝英台、《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白毛女》中的喜儿、《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双推磨》中的苏小娥、《珍珠塔》中的陈翠娥、《显应桥》中的秦氏、《嫦娥奔月》中的嫦娥、《红色的种子》中的张素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三访桑园》中的王兰英、《玉蜻蜓》中的申大娘、《谢瑶环》中的武则天、《吹灯试笔》中的罗氏等人物形象。其甜糯优美、花腔奇特的唱腔和飘逸舒展的表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王派”艺术,是锡剧艺苑中一枝秀丽的奇葩,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1954年,《双推磨》一剧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显应桥》一剧参加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

    56、李伯芬
    85岁,1926年生,中国木偶艺术表演家。福建晋江人。其太祖日棉、曾祖克茶、祖绳煌、父荣宗,皆南派布袋艺术表演艺人。伯芬承继家学,14岁始穿木屐登台,18岁能娴熟地表演生、旦、净、杂诸行当。腔调富于个性、掌功技法高超。1953年3月,伯芬与父李荣宗等,发起组建晋江木偶剧团,率团深入农村、侨乡、山区、海岛巡回表演。1959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汇演,以精湛表演技艺赢得称许。1960年10月,参加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木偶节,获表演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解散,迫于生计去拉板车卖柴,但操纵木偶练功一直未辍。1978年,木偶剧团重新组建,他主动承担发掘遗产和培养新秀任务。1980年,参加全国戏剧汇演,随团演出大型神话剧《白龙公主》,受到文化部的嘉奖。后福建电视台将其拍成电视连续剧,并拍摄了《木偶名师李伯芬》纪LU片。任中国木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晋江木偶剧团副团长。

    57、王毓宝
    85岁,1926年生,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现为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党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金嗓子是她的天赋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她从幼年习艺时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工,爱好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还弹得一手好三弦,是有名的票友,小毓宝听父亲的唱比听母亲的催眠曲还要多。俗说话,小孩儿是“嘴跟着腿”的,会走路就会说话,小毓宝也是嘴跟着腿的,会走路就会唱时调。五、六岁,每当父亲约朋友到家里弹唱都会招呼她来上一段,她就会大大方方地唱上一段,字正腔圆、尺寸劲头合适。 王振清颇以这个女儿为自豪, 到哪儿演唱都带着她,八岁的王毓宝正式开始“走票”。 十四岁她正式登台演出, 挑起全家人的生活,一天赶四五家园子,日夜两场,一天就赶十来场——河北、南市、劝业场、鸟市……她的金嗓子硬是这样“炼”成了。她的嗓音高亢洪亮,唱出高腔大气磅礴、响遏行云,小腔悠扬婉转、柔和细腻,行腔高低婉转自如、吐字清晰利索, 似斩钉截铁“率”“脆”悦耳, 台风泼辣、潇洒飘逸,有时调演员的独特风格。


江苏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有剪纸界“金母泰斗”称号的胡家芝老人,2010年3月23日下午2点50分左右,因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114岁。

2010年2月21日上午10时,20世纪中国的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94 岁。

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政协六、七、八届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全国侨联顾问,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福建同乡会会长,澳门笔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澳门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披云先生2010年1月29日上午9时许在澳门逝世,享年103岁

林桃素有“中国民间毕加索”美誉的南派剪纸艺术家林桃,因身体器官衰竭于2010年3月8日上午9时安然辞世,享年106岁。 

中国现当代著名散文家、散文诗作家、儿童文学作家郭风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月3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4岁。

我国著名德语翻译家钱春绮,2010年2月3日23点26分,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病逝,享年89岁。

上海美影厂第一任厂长,被誉为新中国动画奠基人的特伟先生,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2010年2月4日13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

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省长,原湖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尔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季砚农,男,国家一级演员,京剧小生。1922年1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季砚农便装照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曾任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太原市第一届文艺代表。 1937年起,他师从武喜永、何佩华、任志秋等学习旦角,当时,他的正式工作是神光药房的会计,演戏只是玩票。1950年拜尚小云为师,到了1953年夏天,他正式下海,在青岛、维坊、坊子等地演出。主演过《凤还巢》中的程雪娥;《生死恨》中的韩玉娘;季砚农剧照《花木兰》中的花木兰;《西施》中的西施;《指鹿为马》中的赵艳荣,以及《玉堂春》、《四郎探母》、《王宝钏》等传统戏中的旦角。

    吕梦周已经于1999年逝世了,这是我今天用吕漠野搜索时发现的。

    四川清音艺术家李月秋也于1996年逝世了,今天才搜到的。

    雪印(1923一),江苏水县人,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1948年入《东北画报》社摄影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回东北野战军6纵队16师从事专职新闻摄影。随军参加了辽沈、平津、南下渡江、进军中南、解放海南岛等诸大战役的摄影采访报导。1950年调四野43军政治部摄影组长,1951年转业,调任北京新华社摄影部摄影记者,随即到朝鲜前线采访,回国后,任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吉林分社摄影记者、组长。1956年进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深造。毕业后,回新华社摄影部在中央新闻组任记者,后调任昆明军区新华分社摄影组长,重着戎装,从事军事采访报导工作。

    袁苓(1924- ),直隶(今河北)清苑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九人区政治部摄影干事,解放军第六一军政治部摄影组组长、第十九兵团政治部摄影股股长。1950年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中央新闻摄影组组长、国内编辑室主任,《 望》周刊编委兼摄影编辑室主任。撰有《新闻摄影简议》等论文。

    王纯德(1926一),河北卢龙县人,中共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1939年在沈阳一照相馆学徒,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入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举办的摄影训练班学习,结业后留《冀热辽画报》社从事摄影工作。日本投降后,随军挺进东北,1946年在哈尔滨《东北画报》任摄影记者。解放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东北战场,参加过攻打四平,东北秋、冬季攻势,锦州、辽沈等重大战役的战地采访,拍摄了许多优秀作品和珍贵历史纪实图片,成为中国解放区优秀摄影家之一。建国后调北京新闻出版总署摄影局(后改为新华社摄影部)工作,1956年组织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深造,1958年毕业,1973年调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摄影室主任,1986年离休。1982年在京举办个人影展,收入代表作品150余幅。数十幅摄影艺术精品入选各种影展,收入多种大画册,在摄影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

    中医儿科学家刘弼臣(1925年生)已经于2008年逝世了,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篇刘弼臣儿女写的文章中知道的。

    郁文,1926年生,哈尔滨人。词作家,剧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959年自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转业至哈尔滨歌剧院。从事音乐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纪,作词的主要作品有:交响合唱《星火燎原》,声乐套曲《北国风光》、《乌苏里音画》、《意志颂》,童声合唱《雪花》、《冰雪圆舞曲》、《黑土歌》、《红叶》、《天鹅家乡的姑娘》、《傻瓜之歌》、《升旗颂》等。1964年作曲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影响广泛,后流传百余个国家。另创作(含合作)有《太行丹青》、《嘱托》、《杜鹃啼归》、《青青芳草地》等歌剧剧本。创作的歌剧脚本《仰天长啸》在塑造民族英雄岳飞的艺术形象上,一反历史上的“为尊者讳”的遗风,还岳飞在历史上的真面目,集史诗性、英雄性、悲剧性于一体,被誉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名作”。

    周仲南,1917生,女。湖南宁乡人。女高音歌唱家。哈尔滨歌剧院艺术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哈尔滨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3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丁善德学习钢琴。1939年后师从苏石林学习声乐。1952年调入上海乐团任教研组组长并兼任艺委会副主任。1946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1956年参加华东赴朝鲜慰问团。1956在上海纪念莫扎特诞辰二百周年专场音乐会上演唱了多首莫扎特的作品。 1957年曾赴牡丹江农垦局文化团工作,1962年调入哈尔滨歌剧院任声乐教员并兼任声乐指导。全国不少音乐艺术团体都有她的学生。1987年哈尔滨市文联等单位为她举办了从艺五十周年及从事音乐教学四十周年专场纪念音乐会。

    欧阳翠生于1917年,原名崔素华,1940年从上海东吴法学院毕业。1933年在《良友》上发表处女作《奶妈》后,开始在《时代日报》的《新生》副刊发表散文、小说及评论,出版了小说集《春情曲》、散文集《无花的蔷薇》。她从1946年起任《文艺春秋》编辑,并主编《少年世界》。全国解放后也一直做编辑工作,曾在《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和《收获》任职。同时也为各报刊杂志写过很多文章。

    夏雨,著名作家、编辑,女,1926年出生,成都人。副编审。中共党员。1950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中国青年报》编辑、记者,浙江少儿出版社主任编辑、浙江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理事等。解放前在报上发表大量散文、杂文、诗歌。1950年参与《中国青年报》创刊工作,发表系列通讯报道,同时负责编辑《任弼时纪念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2年出版),采写任弼时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及报告文学《任弼时与孩子们》等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同时连载。在大学工作期间在报刊发表大量通讯、特写和散文,报告文学《拼将热血灌春花》获成都市文化局、市工会颁发的“优秀文学作品奖”。1984年被评为浙江出版系统优秀编辑。

    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因病于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