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战机win7:神借我手传天趣——齐白石人物画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0:30:43
    

 


    人物画并非是齐白石整体创作中数量最多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类型,但是,齐白石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却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在意义,并与他的绘画、生活历程紧密相连。

    据《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的第一张人物画是8岁时在门上摹拓的雷公像,第一次画现实人物是读村馆时用写字纸画星斗塘常见的一位钓鱼老头。16岁拜同乡周之美学雕花木工于绣像小说插图中勾摹历史人物,20岁临摹《芥子园画谱》。26岁从萧芗陔、文少可学习民间肖像画,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三十七岁拜入王湘绮门下看到不少名家作品而眼界大开。       齐白石早期人物画多以古代仕女、佛教人物为题材,与清代人物画家焦秉贞、费丹旭、改琦、钱慧安等人的笔法、造形、特征等绘画风格十分类近。多为工细一路,偶有兼工带写。       后来,齐白石的人物画也受过金农的影响,上图这一幅连题款都是典型的“金农”。    中晚年后,齐白石喜欢以记忆里的人物形象入画,用笔减而富有意趣,形象简而蕴内涵,特别是一些自写性质的人物画更是稚拙而纯朴、凝练而平和。    每一个人物造形无一不反映自已的生活感受,将八大、石涛和金农的画风融为一体,用笔减省、意趣横生,更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       

    葫芦抛却,谁识神仙?

    齐白石一生坚持“写意”与“传心”,而非“写象”与“传物”。白石老人非常会生活,于是他的笔下也萦绕着生活。神仙变得并非神仙、高士也并非一味的洒脱冷峻,这实在是白石老人的高妙之处。  
 



    以小鬼为钟馗搔背的内容的《搔背图》,造型幽默,着色分明。尤其有意思的是画面题字:

   “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

    该画造型落笔,看似随意,实不随意。从1926年春(丙寅)的《搔背图》画稿上反复改动批点的记录,亦可以看出老人对创作的认真和谨慎。

 


 




    相君之貌,一色可憎;相君之行,百事无能。若问所读何书,答曰道经。

    这是本次展出的人物画中,我最喜欢的一幅。

 





 

   看着《却饮图》中两老头的神态,让人忍俊不禁又心驰神往。

 



     人骂我,我也骂人。哈哈哈


 

   以白石老人自己形象为蓝本的画作《老当益壮》。

    白石老人那些看似随意的简单几笔实际上是经过无数次提炼而成的,看过他的画稿就可以知道这一点。










    北京画院收藏的白石老人258幅图稿,是他一直留存在身边的难得一见的枕中之秘,是研究白石老人绘画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他学画时勾摹他人的摹本,旅行时的速写,创作的草图,以及未完成的作品等,而这次展出的人物画稿,更是研究白石老人人物画的重要资料,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给白石老人的艺术以形象的说明,都记录了白石老人的艺术方式和发展的轨迹。 


    我们常看到齐白石书画中有“白石老人一挥”一类的题款,看到这些画稿你会发现,这份潇洒也是经过了历练才得来的。齐白石对人物局部的一根线条都会反复推敲,还曾在画稿上做各种批注,可以说,画稿透露了齐白石成为大师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