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固井公司曹:广州石牌的董揖安在明朝是否到了广西钟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9:19:02

广州石牌的董揖安在明朝是否到了广西钟山?

 

广西钟山县董氏有一个近百年的争执,起源于民国在县城修建宗祠,延续至今?

 

根据广州石牌董氏宗谱记载:石牌董姓基祖董裔隆,祖根在广东南雄,是南雄基祖董玮的十三世裔孙。董玮的三世孙董宗成又从南雄珠玑巷迁往松溪村定居(今南雄市乌迳镇水松管理区松溪村),今南雄珠玑巷中还有董玮的后裔,且有一座董姓祖祠,供南迁董姓后裔前来参拜。

南雄基祖董玮根在江西,是流坑董合五世孙,仕南雄刑曹参军。其一世祖是董清然,在江西宜黄县定居,董清然是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入赣。他的三世孙为董合,迁居流坑开基(今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

石牌董姓基祖董裔隆,于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因胡妃事件随罗贵所率领的南雄珠玑巷33姓97户南迁而来,今南雄珠玑巷纪念南迁姓氏的143姓石碑中董姓是其中之一。

董裔隆南来定居时,先在永泰乡辖下的董村定居(今石牌小学西面),董姓是石牌村三大姓氏中最早定居的姓氏,至2000年已有720余年历史。繁殖最快的支系已有28代,后裔分布主要在村中部及南部。现石牌村中董姓在册人数排第二。先祖堂为三策堂。清代光绪年间户籍为番禺县鹿步司石牌堡二图六甲。

基祖董裔隆生二子,长子源沾、次子源彬。二世源沾生五子,长子宁仁、次子寅仁、三子宗仁、四子安仁、五子宽仁。据龙归镇北村董氏族谱记载,董裔隆的第三代成长时期,正是元朝晚期,战乱频繁,到处搜刮兵源,朝廷下令三丁抽二,致使二世源沾的5个儿子,四散分居,以暂避战乱。三世三房董宗仁几经波折,最后随儿子董应昂从花县来到番禺北村(今广州市白云区龙归镇北村)定居,这时已是明代初年了。四世董应昂是北村开基之祖,但今北村董姓族谱仍把董宗仁列为一世祖。北村董姓此支系,历经600余年,最快的繁衍到24代。

据广西钟山县回龙镇凤溪村董姓族谱记载及本次修志考证,三世五房董宽仁系七世二房董揖安,于明代正统年间,被朝廷抽壮丁(三丁抽一),服役于广东南雄府,由于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被封为昭信校尉。后奉令调入广西平定战乱,功绩显赫、退役后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现在广西钟山县回龙镇凤溪村开基之祖。凤溪村董姓支系,历经550余年沧桑,最快的已繁衍到28代(实际上在凤溪村繁衍了22代)。今两地宗亲,情意谊长,互有拜候。

 

从石牌董氏世系谱载录:

董裔隆生长子源沾、次子源彬——二世源沾生五子,长子宁仁、次子寅仁、三子宗仁、四子安仁、五子宽仁。——三世宽仁生二子懋德、桂华——五丗懋德生彦辉——六世彦辉生慈惠、揖安、汝安——七丗揖安生董政——董政(随父入籍广西,董昇是其后也)。

  

当然。争论姓董或姓童,没有必要,毕竟童氏有汉代董卓的后裔!然广西钟山董镇安,据说是根据广州石牌仅仅从当时的官位昭信校尉。后奉令调入广西平定战乱,功绩显赫、退役后在当地定居下来。于是,就基本确认是同一个人,从而成为到钟山的第三位董氏始祖。

董廷海一支的第三代董子莲后裔反对。认为:1,在钟山宗祠应该排列在董子莲后,2,说是董子莲当南海县县丞,后来路上带回钟山,因帮董子莲从事接待客人,称为茶役童,改童姓为董,从此给了山场田地给董镇安的后裔,立村茶溪。3,且认为董镇安两代的名字都与广东石牌不同?4,董子莲的坟墓是由董镇安安葬,董廷海的后裔不知道埋在那里,5,每次修谱,要求拿出原始宗谱,唯独镇安公支系没有拿出,仅仅写一张字条而已,难以让人相信?6,三房在前几个建宗祠,要和镇公安支系的人一起做。但放在子莲公的下一代,所以镇安公的人不愿做,要和子莲公同一辈排才做。

 

董镇安支系的说:1,廷海公三房支系后裔说镇安原来怎么会是姓童?是侮辱他们的做法,2,并说,从广州石牌那里已经接上宗谱,当时和廷海公支系的人员去广东寻找,后来他们就从官位昭信校尉就认定是石牌支系的后裔。当然与廷海公并列排在钟山始祖位置,3,董廷海原来的宗谱,先祖还出现父子异位,是遗漏或错误的,怎么能够排在廷海公后面,4,石牌的名字和钟山的名字不同,是当时避难所逼。说是董子莲带来的,那墓碑没有一个写上董镇安的名字?这样把镇安公看成是董子莲的后代不是贬低人吗?5,现在从民国38年找到广东石牌的宗谱后,镇安公后裔的排序基本按照广州石牌村的。

 

可是,广州石牌记载董揖安的时间是明朝正统年间。钟山的镇安公后裔提供的是到钟山的时间是洪武32年?从记载的时间来看,与广州石牌的有出入;当然没有洪武32年也是错误之一?其次描写父子一起参战也仅有董镇安和董宥显两个名字。董宥显为第八排?且与董文坤四排是同一个时期,那是在洪武时期董文坤为里长。第三是宗谱上是董镇安的儿子是董思庆,然后第三代董宥显,第四代则为董治道、董治通、董治达。而接连广东石牌的:第七代,出现董揖安又名董镇安,;第八代,董政董昇是其后也。,随父入籍广西。又名思庆。第九代董宥显。那就是把董揖安——董政——董昇三代变成董镇安——董思庆——董宥显。全部不同名字。宗祠牌位:董思庆是第二代,娶陈氏;董宥显第三代,娶卢氏;然后,到第四代三兄弟董治道、董治通、董治达。因此,三代与广东石牌不同,且记载是董镇安与董宥显参战,不是董镇安与董思庆一同参战。这也是比较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更为巧合的是董子莲的孙子也出现一个董宥显,同名同姓。假如这样按辈分排列,那不是董镇安与董子莲同一个辈分?也是难以考证的?

有几个疑问:1,董镇安父子有官职,许可官职人员在地方耕种,不可能没有记载自己的身世?也无需改名。而原先记载却不是广东石牌。

2,既然是官位昭信校尉,比县丞大一级官位,应该有随从一起落居。

3,从广州石牌的宗谱还记载三代名字到钟山全部改名,原来宗谱没有记载原名吗?

4,钟山最早董氏开基之祖是董俊庸,其后是董廷海,从两公开始伦序。后来的董镇安也是按照这个排序的。

5,钟山一直称呼镇安公的村子为茶溪村,这个茶字不是乱报的,已经沿用几百年。

6,既然是调入广西平定战乱,功绩显赫、退役后在当地定居下来,就基本是多人包括官兵一同定居下来,村子在战场周围且村子多姓氏?现在,基本是村子仅仅姓董?且按照从历史记载:从明朝建立到1455年明景泰六年。就只有下列的广西平乱:1407年明永乐五年广西柳州、浔州诸蛮起事;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广西蛮起事;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柳州蛮起事;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广西平乐、浔州蛮起事;1428年明宣德三年广西兵镇压忻城、浔、柳等蛮;1433年明宣德八年广西宜山蛮起事;1434年明宣德九年广西思恩蛮起事;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广西瑶起事。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珠江三角洲的南海、顺德一带洪水为患,农田失收,黄萧养遂带头抗粮抗税,痛殴抢占沙田的土霸,结果吃了一场人命官司,被捕入狱。

 

看来,董镇安支系仅仅从广州石牌的记载:董揖安于明代正统年间被朝廷抽壮丁(三丁抽一),服役于广东南雄府,由于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被封为昭信校尉。后奉令调入广西平定战乱,功绩显赫、退役后在当地定居下来。这样从官位就直接认定,证实可信度方面还不足以让人释疑。

但是,从董廷海不是在洪武24年到钟山,董子莲是董廷海的裔孙,自然也不会是正统时间就任南海县丞;推测董廷海是在永乐六年以后还要再推迟的时间才到钟山,而广州石牌的董揖安却是在正统时间服役。到钟山的时间记载与三年战后时间有差距。

那样的话,董镇安比董廷海到钟山来得迟,董俊庸是广西钟山的董氏开基之祖,其爷爷董斌在建文二年任山西交城县县丞,董俊庸的父亲董馀在永乐六年任山西交城县案牍,那么,董俊庸必定在永乐六年以后开始在钟山固定居住;董廷海到钟山的时间比董俊庸迟,也必定在永乐六年以后或更迟时间;而主要的也是董镇安到钟山的时间也比董廷海迟,也就不是洪武那个时间了,明朝英宗朱祁镇在位时间:1436~1449 年号:正统,景宗(朱祁钰) 在位时间:1450~1457 年号:景泰;英宗(朱祁镇) 在位时间:1457~1464 年号:天顺 ;宪宗(朱见深) 在位时间:1465~1487 年号:成化;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那样就可以证明董揖安不会在洪武时间到钟山,也就推测怀疑广州石牌的董揖安是不是广西钟山的董镇安呢?董镇安估计在成化至弘治年间甚至以后才到钟山。

 

通过分析,镇安支系宗谱在董政、董思庆、董宥显三个名字上从宗谱记载难以解释。且广东石牌的是董揖安——董政——董昇。而广西的宗谱出现和宗祠牌位是“董镇安——董思庆——董宥显——董治道、董治通、董治达”。

 

是不是在修谱的时候,因为历史上有一个董宥显在第八排进行平乐的骚乱平乱,而自己的宗谱有一个董宥显?误认为是一个人?尔后因为父子一同打仗,查询是董镇安为昭信校尉呢?当然昭信校尉绝不会仅仅带兵两千的。从历代祖录看,洪武廿七年,为泰军昭信校尉,官领贰千,连征三年,正是洪武三十年。从明朝建立到1455年明景泰六年。就只有下列的广西平乱:1407年明永乐五年广西柳州、浔州诸蛮起事;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广西蛮起事;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柳州蛮起事;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广西平乐、浔州蛮起事;1428年明宣德三年广西兵镇压忻城、浔、柳等蛮;1433年明宣德八年广西宜山蛮起事;1434年明宣德九年广西思恩蛮起事;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广西瑶起事。那么也说明:洪武时期,广西没有什么乱事。钟山近地点发生民乱的是: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广西平乐、浔州蛮起事。也不是在洪武时期?又从广州石牌记载的正统以后,广西瑶族叛乱,也是在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广西瑶起事。也不在洪武时期。再次是洪武廿六年工部尚书侍郎呈奏为广西地方平乐府彭城县即今富川县钟山镇一六都二五都。当然,历史上一六都二五都属于钟山该地方。然而,历史上昭平原来称呼为招安的招,后来改为:昭,沿用自今。富川北面麦岭、江永一带历史称呼为:冯乘县。徐州历史称呼为彭城。

从门楼的碑刻记载:董镇安从南京珠玑巷北京南门外迁徙而来,被封为千总昭信校尉。怎么出现南京和北京呢,也是一个疑问?另外千总和昭信校尉也是同属六品官员,都比县令七品大一品官职,不会一人身兼两职吧?

这就要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即一九四八年由董培芳写序、由董周祥、善举、培芳、学文、德文、郁文做的宗谱。当年到广东石牌如何认定宗谱是比较清楚了。当然,从上面资料看,属于后来编写的,没有仔细查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也许有很大的关系。按正常来说,当这么大的官员,不用去寻找也早就记载自己来源何处的。到广东对上昭信校尉才接上宗谱也让人理解。

看来宗谱是有一定的遗漏的,那广东石牌的董揖安是不是到了钟山呢?这么多模糊的问题,从时间、记载,名字都出现差异,看来需要重新查证历史,却又缺乏该历史资料。实为憾事。

 

以上作为研究参考所作,仅仅作为学术讨论,不一定反映事实。请切莫引用作为证据材料。

                                    

                             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