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舒骏的歌曲:制造“教育神话”的原河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1:16
制造“教育神话”的原河北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作者:河北衡水教育局     

 

 

 

 

    李金池,原河北衡水中学校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其带领下,衡水中学经过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新途径,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学校高考成绩多项指标连续九年位居衡水市十一所重点中学之首;2000年以来连续名列河北省所有中学第一。因此,衡水中学被全国教育界誉为"教育的神话"、"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附:

 

记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

衡水中学的办学经验见诸报端之后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据来自衡水中学的统计,到目前已有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多人来衡水参观学习。南到中缅交界的云南丽江、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漠河,西到新疆喀什,东到胶东半岛。一所中学的办学经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是一种罕见的教育现象。
  许多校长教师及教育行政领导万里迢迢来衡水中学,他们最关心的、最想学到的是什么?
  许多人觉得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明白,于是有的连续在这里考查学习了七八天,十来天,但最后仍觉得没有解渴,许多东西仍没有明白。
  每天上午9时,都有一批参观者进入衡水中学,12时离开,10时多,衡水中学上课间操,学生们以班为单位在校园里跑步。整齐的步伐声、口号声震憾着校园,也震撼着参观者的心。许多人感叹:"衡水中学的学生们有一种特别饱满昂扬的情绪。"一位来自山西的校长,打开手机,拨通远在山西的学校,他对学校的领导及教师们说:"你们赶紧轮流听一听,感受一下衡水中学学生们的精神。"学生们的步伐声、口号声通过手机传到了山西。许多人都在感受着这里发生的这些现象,但衡水中学的学生们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面貌?在这背后的到底有什么却少有人去想。
  孙爱虹,衡水中学高二222班班主任,她在接任这个班时对全体同学说:"永争第一是我的人生信条。我们222班永远是最棒的集体,我们有决心有能力",这是孙爱虹的就职演说。在今年的第一次考试中,她的班平均成绩列全年级16个班的第10位。孙爱虹病了,高烧。她的学生们来看她,学生比医生更了解她的病根,对她说:"老师,你忘了你的话吗?你对自己、对我们失去信心了吗?现在还远不是结果,老师,我们需要你......"孙爱虹哭了,学生们哭了,她的病也很快好了。在第二次考试中,她的班平均成绩升到了第6位,第三次考试升到第二位。
  一位学生家长介绍说,过去她的孩子总爱对她说:"妈,你看人家××的妈妈,总爱给她买好衣服,我向你要你也不买。"孩子进入衡水中学后当妈妈主动提出要给他买件衣服时,孩子却说:"现在还不是讲吃穿的时候"。过去孩子的学习总是不主动,非得让她催着学,催得紧了,孩子就不耐烦,因此,她和孩子之间总是不断地发生摩擦。母子感情也受到影响,孩子到衡水中学时对她说:"我走后最不想的人就是你。"她因此还非常伤心。进入衡水中学4个月后,孩子得了一场病,7天咳嗽、呕吐、低烧,当妈妈要接他回家时,他说:"不,妈妈,我怕被同学们拉下,我怕我们班被拉下。"心理学家把人的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在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之后,更高的是精神需要。在衡水中学,教师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把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工作和学习成了他们最重要的需要,衡水中学办学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据衡水中学介绍,各地校长们对衡水中学建立"精神特区"的做法表现了特别的关注,他们都感受到衡水中学的教师、学生们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他们认为,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学校的一切都好办。取得优异的办学成绩,也是非常自然的。这也许正是校长们对这个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的原因。那么这种"精神"是从何而来的呢?许多来学校学习和参观的校长们最终不得不带着这样一种遗憾离开衡水中学。靠着一两天的参观,要想弄清这样一个深层的问题,难!所以有的校长在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几次来衡水中学,最多的来了5次,他们总觉得"学不透,不解渴。"
  很显然,这种"精神"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必有一种精神动力来支持,这种精神动力是什么?这种精神动力如何产生的?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衡水中学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应该说与校长李金池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作为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是如何营造这样一个精神特区的呢?
  当然,除了精神层面的东西之外,来参观的人们(特别是教师)所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的方法和教育观念。
  许多人在听过衡水中学的老师讲课以后感觉到,就普遍而言,衡水中学的教师们的综合水平可能并不比其他一些学校的教师高多少,就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言,他们的水平和底子可能比不上许多来参观的老师,但是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却出人意料地高,这是为什么?
  王洪旺,衡水中学的物理教师,在学校提出改革课堂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时,他认为,课上少讲,减少练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离开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轨道,他找不到新的中心,也几乎迷失了自我。结果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学生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对规律的掌握,学生的正确率非但没有提高还有所下降。正当他迷茫的时候,校长李金池几次从外地请来专家讲课,引进教学思想,随着学习和教改的深入,王洪旺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些过去听了不止千百遍的教学理论有了新的理解,他说:"其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不是形式。少讲、精练、减少作业等都只是个形式,讲多讲少,时间长短,作业量多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都要做到适可而止,怎么把握这个适可?关键是,要始终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客观世界的激情和主动性;完成对客观世界(即知识)的认识过程和自然发展的独立性,获得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以及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主动性"。这样,王洪旺的教学终于找到了出发点归宿,他从物理美学、民主教学、情感交流等许多方面调动学生。教学改革就从单纯的形式上的生搬硬套走入了"自由王国",王洪旺的教学效果飞跃提高,成为了最爱学生欢迎的老师,成为了"衡水教学第一名"。
  许多人来衡中学习、听课,看到的只是上课的"形式"。为什么要这样上,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却不甚了了。
  事实上,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许多学校的校长们都在做,许多校长做得并不比李金池做得晚,但效果为什么衡水中学独有不同?记者最近几次与李金池长谈,试图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解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之惑。

二、李金池的"双首要"原则

  李金池1982年大学毕业,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当时,人才奇缺,大学毕业生可谓凤毛麟角,李金池可以选择许多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如市委、政府机关当秘书、当干事,到大企业做管理。但他选择了教师。他说:"这个职业最适合我。"李金池出生农村,家庭"成份"比较高,从小养成了少说多想多做的处世方法。他不会附庸、不会逢迎,他认为这为他当好一个教师和做好一个校长奠定了基础,"因为教育事业有其很强的内在规律性,不能搞花架子,没有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思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是不行的。"
  1992年,李金池成为校长。他认为:"作为校长一是要善于驾驭全局,控制局面,出工作思路,选拔和任用学校的干部,这需要一个校长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二是要善于抓微观,善于调查研究,对教学一线准确把握,对教育的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二者缺一不可,不抓微观,全局工作就没有方向,只能是盲人瞎马,照搬'上边指示'和'先进经验',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善于控制大局,就不能把观念和思想落到实处。"
  但校长往往是"一手软、一手硬"。在选拔校长时也往往重此轻彼、左右摇摆。李金池认为,就总体而言,校长有两种类型:学者型和行政管理型。
  学者型的校长大都产生于"专家治校"的选拔指导思想。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的"专业"性很强,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对在业务上超过自己的人往往很折服,而对业务能力和水平较低者不屑,所以非"专家"而不能"治校",所以选择校长即是选"专家",但事实是:许多"专家"并没有把学校治好。李金池说,有这样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
  某重点中学一位在教学上很有造诣、人品口碑也很好的老师,是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后来,该老师被选拔为这所重点中学的校长,但数年之后,学校方方面面矛盾重重,工作陷于瘫痪,该校长不得不被免职。这位河北省首批特级教师黯然离开了学校,远走他乡,到外地一所私立学校去打工。特级教师不但没有成为"好校长",学校反而失去了一位好教师。这位"专家"没能把学校治好,为什么?李金池说:"老师是知识分子,但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要追求的东西绝不仅仅是'学识','学识'仅是一部分,没有'学识'不行,仅有'学识'也不行,'学识'本身能服人,但不能凝聚人,一位校长如不能把教师凝聚在一起,是办不好学校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求校长必须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水平。"
  但是,有时选拔校长又往往同选拔乡镇干部使用一种标准,而忽略了教育的"专业"性,往往注重其行政管理能力,施政能力。在不懂教育的情况下,这种校长只能是瞎指挥,施政能力越强,造成的负面影响反而越大。
  李金池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深有感触的事:衡水中学的经验见诸报端后,一位从行政岗位转任中学校长的人来衡水参观,看到衡水中学严格控制学生自习、作业,教师不准辅导自习等做法,他回去后,也把学生的自习作业全砍了,学生上自习一下子没有了作业,变得无所事事。纪律一下子乱了,质量全面滑坡。家长不干,来找校长,面对家长的质问,校长说:"这是衡水中学的成功经验,这就是素质教育。"
  那位校长百思不得其解:同样的做法,为什么不同的结果?很显然,一个对教育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的人,很难理解教育的实质和精髓。校长的宏观协调能力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专业知识"同样不行。李金池说:"作为校长,既要是'学者型的领导',又要是'领导型的学者',二者都是'首要',缺一不可。校长如果不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就无法办好学校,但是如果不具备管理能力,就无法把先进的教育观念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做校长10多年来,李金池始终有这样两个目标,一是做一个教育的专家,一是做一个管理的内行。

三、管理:"公平"与"竞争"

  如果你在衡水中学多驻几日,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上班时间,常有教师随便进出学校大门,下班以后甚至晚上10点以后,仍有教师在办公区工作。
  衡水中学实行的是6小时弹性坐班制:上午8时到11时,下午2时到5时为上班时间。在上班时间,教师如有私事,仍可以随意回家。不告假、不统计、不批评、不扣奖金。而在下班之后,教师加班工作,也没有统计、表扬和奖励。事实上,在衡水中学,无论是干部还是教师,加班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衡水中学的学生家长们许多与学校的教师们有着经常的联系,他们发现:如果到了晚上9点、10点给老师打电话,他们往往还在学校工作,在他们心中,似乎早已没有了"8小时"的工作时间概念。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也没有一个规章制度规定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衡水中学也曾实行严格的"早操不到扣发奖金"、"自习不到扣发奖金"等一系列制度,但结果是学校的各项工作并没有起色。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笔帐:现在老师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远不是当初"扣奖金"时所能比的。现在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工作,过去是在制度约束下被动的。
  干部教师的这种"主动"的工作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李金池说:"来自竞争"。
  这里有一份《衡水中学关于2002-2003学年度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工作的暂行办法》,根据学校编制、全校共设259个工作岗位,首先由教职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工作志愿表》。每个人拿到这份《志愿表》都会对自己过去的工作情况作一个回顾,此时,竞争什么样的岗位的唯一筹码就是自己过去的工作成绩,工作成绩突出者,就有了在学校选择岗位的资本。
  李金池经常对教师们说:"你只要把工作做好了,什么房子呀、待遇呀等自有领导为你考虑。"衡水中学的工作目标就是"追求卓越"。
  李金池说,竞聘制度,不单单是岗位的竞争,竞聘的结果,是对教职工工作的一种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要比评一个什么先进、发多少奖金、领导的表扬等具有更大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如何建立一种公平的有序的竞争氛围是李金池做校长以来始终不懈思考研究的课题。
  李金池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记忆犹新的故事。那是1993年,为了提高高考成绩,学校组织了一个重点班,配备了各科骨干教师,高考结果,这个班要比其他班好得多。但学校的总体高考成绩不但没有升反而有所降。在总结高考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因为"特殊"条件而"理不直",没有取得成绩的教师也觉得理所应当,心里不服输。
  学校召开了表彰会对优秀班主任进行表彰,但表彰会后就有教师愤愤地说:"如果给我这样的学生,我比他们教得还好。"
  这件事对李金池触动很大,重点班不但没有提高成绩反而把人心搞散了,把大家的劲头搞没了。重点班的教师,由于学生基础好、教师好,不用尽十分努力便可胜出别人一筹,非重点班的学生、教师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会超过重点班,因而放弃了努力,其结果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尽最大的努力,结果是无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都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
  时至今日,谈起此事,李金池仍十分感慨,他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两个人赛跑,如果一方还没有跑就知道自己怎么努力加油也一定要输,而另一方知道自己既使不努力加油也一定赢,双方会同时放弃努力。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如何让所有的人都尽其所能,尽最大的努力,就是要给每一个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从那之后,衡水中学采取了"微机编班,教师均衡搭配",然后,由班主任教师随机抽班的作法,并规定:学生一旦编班,决不允许调班。
  这种办法实行后,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工作的劲头调动起来,学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
  此后,李金池在处理所有问题时,总是在心里左右权衡,力尽公平,他说:"没有公平,就没有竞争。"
  但校长同样是人,有这样那样的感情,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校长如何排除这些私情和干扰?
  李金池当校长后的第二年,就制定了"领导班子座右铭":以事业为重,从大局出发,为师生着想,对未来负责。还制定了领导班子准则: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互相尊重。他认为:只要心里装着事业,想着大局,真心为师生的发展和未来负责,就能排除干扰和私情。
  那还是学校刚取消重点班做法不久,市里一位主要领导亲自上门找李金池,要求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班调到另一个班,李金池说:"学校规定不能调班,我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调,请领导监督,您的孩子从这个班走了,班主任心里会背上'领导不相信我的包袱',调到了另一个班,那位班主任也会产生'把有问题的孩子给我'的想法,对学校、对孩子都不利",让领导碰了一个软钉子。
  事后有好心人劝李金池,"这点小事,你都不给领导面子?"李金池回答:"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它破坏了学校教师与教师、班与班公平竞争的原则,让教师感到'不公平',不公平就会影响竞争,就会影响工作热情,就会对其他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工作造成影响,你说,这是小事吗?"
  1998年,衡水中学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在社会上散发了一则广告,招收课外补习班。办班使该教师"一天的收入比一个月工资还多"。李金池立即召开了校党委会议,经研究并报上级批准,对该教师做出了"限期调离"的处理决定,对于这个决定,许多人不理解,包括那位教师。但最终,办班的教师被调走了。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曾鼓励教师考研,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考研影响了工作,有的教师为了工作影响了考研。最终是影响了工作的人考上了研究生,而忙于工作的人没有考上。李金池认为,这对后者不公平。
  于是学校出台了一条决定:教师必须在取得相应的成绩后才能考研,被学校允许考研的教师,由学校在时间安排上给予一定的照顾。2002年,学校有两位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的允许报考了研究生,学校发现后做出了及时的处理,一人因放弃考研又回到了学校的工作岗位,而另一位教师因坚持考研,而丢失了在学校的工作岗位。
  对于李金池的这些做法,许多人不理解,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李金池自有他的理由,下面是他在一次大会讲话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十分生动地阐释了他的思考:"我们要倍加注意顾全大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能从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言语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利益,否则就不配当老师!"
  这些制度看起来非常严格,执行起来似乎有些残酷,据李金池介绍,在这些制度中没有一项是他提出的,每一条都是在教师中作了充分的调查,广泛征求了意见才出台的。其实,作为校长,只是全体教师利益和学生利益的代言人。没有制定政策时的充分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的严格,这体现了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对教师没有民主,教师对学生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民主的管理,也就不可能有公平的竞争氛围。
  谈起衡水中学和学校的教师,李金池言语、表情总流露出一种无限的情感。老师取得了成绩,他总是适时地送上一句赞许,老师遇到了喜事,他适时送上一句祝贺,老师遇到了困难,他适时送上一句鼓励,老师遇到不幸,他适时送上一句安慰和问候。一句话、一个举动,在教师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在李金池心里都是大事。
  与衡水中学的老师接触,感觉到有几个明显的特点。这里的老师们牢骚少,闲事少,讲究穿着打扮的少,教师间私人交往的少,派别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少,他们非常敬业,积极向上。
  在衡水中学,没有谁是李金池的"红人"。对待教师一切以工作成绩论英雄。感情上的公平,也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前提。李金池说:"士为知己者死",校长要成为每一位教职工的"知己"。李金池经常对那些忘我工作的老师说:"注意身体",对那些暂时落后的老师说:",暂时落后没关系",对新教师说:"你很有前途",他的体会是:越是这样老师们干劲越大。
  在衡水中学,李金池是外出最多的人,全国各地几乎他都去过,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他几乎一个也没去过,有一次他去南方考察学校,几天内从庐山、黄山、嵩山脚下经过,但他一处也没有停留。李金池心中对自己有一条铁的纪律,"无论公事和私事外出,决不能游山玩水"。他说,校长游山玩水教师会怎样想,你校长搞特殊,教师嘴上不说心里有气、窝火,教师带着这样的情绪,不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竞争,还会恨领导,甚至给你的工作拆台。校长搞了特殊,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被愚弄、被压迫的心理感受,就会产生逆反,这往往是校长工作被动的开始。
  去年盛夏的一天,李金池带着一位教师到保定某学校去学习,赶到时已经中午12时,李金池决定先吃饭,下午上班后再到学校去,于是他与干事、司机三个人去饭店吃饭,3个人点了不到20元的饭菜,惹得饭店服务员很不高兴,但又不能轰他们走,迟迟不给他们上饭菜,结果,一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到下午两点多才吃完,李金池走出饭店,不但毫无怨言,反而非常高兴:"太好了,饭吃好了,又找了个有空调的地方休息了,吃饭休息两不误"。跟他参观的老师回到学校,逢人便说:"没想到,没想到,不是亲眼见绝不会相信",教师们听了大受感动。
  我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什么是李金池的口碑,这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所以,李金池能够自信地说:"在衡水中学,只有干不好的,没有不好好干的,调皮捣乱,跟校长对着干的更是没有。"
  李金池说,作为学校的一把手,他尽量使自己做到5不: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施小恩小惠,不封官许愿,不以感情、好恶所左右。
  有了公平而激烈的竞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法就显得苍白无力。过去,教职工的工作由学校安排,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愿干也得干。从1998年开始,学校实行自己填报志愿竞争上岗的办法后,由"个人服从组织安排"变成了"组织安排服从个人意愿",让教职工干他爱干的工作,教职工可以填报3个志愿,这个办法的实行,虽然竞争更加激烈残酷了,但矛盾却少多了。
  创造一种既有激烈的竞争,又很宽松的具有充分人性化的管理是李金池管理追求的目标,从6小时弹性工作制,到自由竞聘上岗,都体现了李金池这种管理思想。
  在这里,记者仍然想把李金池的另几句名言送给读者:"当人们把比工作、比成绩、比贡献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时,人们还会去比别的吗?"
  "知识分子在人群中是最优秀的,'人往高处走'是最基本的规律,天性向上,学校的管理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环境就够了"。
  "对于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群--物质的东西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所以管理追求的是被管理者精神上的满足,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个称号......所起的作用,往往比物质的更有效"。

四、教育:让先进的理论与学校实际相结合

  谈到作为校长,如何成为一个教育专家,李金池认为,懂多少教育理论、搞多少研究课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让理论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去审视教育的观点、方法,切忌盲从、追风,按规律办事,不盲目地推出不切实际的东西。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没有完全一样的两所学校,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师结构,生源状况,硬件、软件、学校的背景、传统及学校的底蕴,这些都各不相同。这些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一时间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素质教育同"升学率"对立起来,把"升学率"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一所学校的升学率高就是应试教育的代表。当时人们认为,素质教育落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是发展学生的特长,当时在教育理论界用的最多的词就是"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传统的教育给予了全盘否定。所谓转轨就是"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组织各种特长小组,开设特长课,让学生唱歌、跳舞、弹琴、吹笛、学书法、搞小制作......"
  当时,出身农村,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李金池固执地认为,艰苦奋斗,刻苦努力,头悬梁,锥刺骨历来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没有艰苦奋斗刻苦努力的精神,什么"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奔小康,实现现代化"都会成为空话。没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学生们升不上大学,国家不能选拔人才,老百姓不答应,国家不答应。老百姓不答应,国家不答应的事,就不会是"素质"高了,肯定是"素质"低了。所以,李金池大胆提出把"过重"的摧残学生身心的"负担"必须减下来,但轻轻松松绝不是素质教育。为此,他当时就在全校组织了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
  通过大讨论,衡水中学当时提出:"大题量、满堂灌,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奴隶,学习的奴隶,压抑、束缚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的教育才是应试教育"。
  李金池在1994年学校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讲道,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反对"时间+汗水"的问题,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支配下,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征途上,没有"时间+汗水"是不行的,我们反对的是学生被动的被逼压状态下的"时间+汗水"。
  在当时,李金池的观点一出,明显的是一种"逆潮流"的声音,他面临的方方面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退却,没有盲从。在许多学校大量地砍教学内容、砍自习、砍文化课的同时,衡水中学提出了"三个转变、五个要让",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既:"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教师的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操作、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五个要让"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不包办代替。
  衡水中学没有"跟风",没有生搬硬套理论,没有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而是根据本校的实际,努力地寻找素质教育与本校实际的结合点,从实际出发去理解"素质教育",并找到了实现它的方法,李金池说:"衡水中学之所以有今天,这是十分关键的第一步"。
  2000年春,浙江等地出现了学生弑母等事件,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减负"的任务,当时,学校也没有简单地对学生的课外作业一砍了之,而是推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自助餐"。
  学校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深化课堂改革的决定》,文件规定,减少学科授课时数,增设大阅览课和学科阅览课,将语文、外语周授课时数减少到3课时,其它学科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做相应调整,余出的时间交给学生,一是增设大阅览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广泛涉猎,自由阅览,或发展兴趣特长,或补弱纠偏。二是开设语文、外语阅读课,开辟专门阅览室,定出必读和选读书目,规定最低阅读量,摘抄量,写作量,其中语文阅读课不少于3课时。
  把自习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一是教师不准占用自习讲课,不准发篇子(习题纸)、放投影等变相占用自习,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二是每节自习最后拿出7分钟时间让学生合作学习,去讨论、辨论甚至争论。三是把自习时间分为学科自习和综合自习,学科自习由学科作业占用,学科教师可以辅导学习,当日有课的学科,最长每科有20分钟的学科自习,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必须控制在学科自习内完成,教师必须在学科自习结束时收缴当天作业,其余时间严禁教师收缴作业。如果教师留的作业学生不能在学科自习内完成,便被列为教学事故,给予处理并存入教师的教学档案。学科自习之外的自习为综合自习,综合自习时间教师不准进教室辅导,以免干扰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除上述学科作业必须控制在学科自习完成之外,文件还规定,变原来硬性摊派作业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自助餐",所留作业要结合学生口味,能够提起学生胃口,要有层次有梯度。学生对教师所留作业有选择权,教师不能强求学生做本学科作业。对于所留的"自助餐"作业,教师不能收缴,也不能通过其他形式检查,验收。不能在课堂上对答案,做与不做、做多做少完全由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
  在当时,衡水中学也没有跟风,而是根据本校实际,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减负"方法,李金池说:"这是几年来衡水中学走过的十分关键的又一步"。作为校长,李金池时时告诫自己,要时刻注意了解教育观念、思想前沿的发展状况,要时刻注意了解学校的校情。这两个"时刻注意"形成了李金池作校长10年来的生活规律。
  每星期六一大早,李金池就早早出了门,无论报纸上、网上,还是开会时听到哪里的学校关于教学的一些新思路、新经验,他都要亲自跑去听一听,看一看。每到星期二、三,李金池又回到了学校,许多星期李金池一半时间在外学习考察,一半时间在学校搞调查研究。李金池说:"一出校门,总是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回到"家"里又总是急急忙忙地出去"
  出门是为了能多了解一些情况,他有时不得不昼夜兼程,2000年,为了了解学校图书馆建设的经验,他曾经4天行程4000多公里,跑了8个省。今年为考查全国部分师范毕业生的质量情况,为学校引进合格的教师做准备,他曾经40个小时跑了4个省,行程2000多公里,由于长期在汽车里颠簸,李金池尾骨骨折,落下了严重的脊椎骨病。
  李金池在外参观,总是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哪些东西适合于本校推广,如何在本校推广,推广时有哪些困难,所以在外边他总是急着往"家"赶,回到"家"针对一些经验调查研究、安排工作又遇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想法,了解了许多信息、又非常想了解别人的一些做法、经验,所以又常常是急急忙忙地往外跑。
  衡水中学每周五有一次校长办公会、雷打不动,办公会的内容一是各处室、各学科、各年级汇报一周来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李金池了解学校情况的主要渠道之一,二是布置下一周的工作,所以无论李金池走多远,要千方百计赶回来参加办公会。
  李金池从不单纯地介绍外地的一些新经验、新思想;他总是在提出新经验、新思想的同时,提出本校如何学习引进、如何推广落实的方案、措施。
  李金池经常利用自习、吃饭的时间与学生聊天。他说,吃饭时,学生一边吃饭、他一边与学生聊天。课间碰上也要聊几句,学校的教学情况,哪个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学校的伙食、学生的思想状态等等在聊天中掌握的清清楚楚,"我直接与学生座谈的人数和次数、甚至比有的班主任还要多",他说。
  让我们来看一个李金池深入课堂调研的案例。
  前不久的一天,李金池突然深入某班的化学学科自习课堂,他问学生化学作业留了没有,学生回答"留了",李金池:"好,现在你们自己看时间,集中精力做,几分钟做完的都写在作业后边。"结果有10个人25分钟左右完成,有40人在下课前全部做完,少数几个没有完成。李金池又接连调查了几门学科,情况大体相同。面对调查的结果,李金池想;"那几个最快的学生在做完作业后的20分钟时间里干什么?(因为是学科自习,学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科作业。)在学校的教研会上,李金池把这个调查结果公布了出来。李金池说,一节课学生会有20分钟的时间白白浪费,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对他们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们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余下的20分钟时间里,我们就没有面向这部分学生,"针对这种状况,衡水中学在作业"自助餐"之外又推出了"特餐",每一节课为学生准备一份"特餐",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每个班特餐印10份,谁做完了学科作业再去做"特餐"作业。
  一个十分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理论,又十分善于联系实际去运用发展理论的校长,这就是李金池。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衡水中学时,又有几辆来自山东、江苏、河南的大轿车隆隆地开到衡水中学校门前,又一批校长、教师匆匆地带着一脸渴望走进衡水中学。看到此景,记者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预感:不远的将来,全国各地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衡水中学",出现成千上万个"李金池"。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

校训:追求卓越
办学宗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全面的现代人
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校风:博学 笃行 合作 进取
教风:爱生 严谨  善诱  创新
学风:厚积 有恒  深思  求异

 

 

我与李金池素未谋面。甚至两年前还从未听说过此人的名字。记住李金池的名字和被他所取得的成绩所震撼,仅仅只是从同行们的推介和从《中国教育报》的连篇报道开始的。2002年局里组织专班赴河北衡水中学取经,听了他们的汇报后,更加坚定了我解读李金池现象的决心。

产生这样的动机,也许和许多同行们一样,是因为我们推行素质教育这么多年而收效甚微,是因为我们始终无法调和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之间的矛盾。正如《中国教育报》所言,最让家长和学生、教师和校长、各级领导和群众感到不放心的,就是"升学率"。然而正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太多的期待与梦想,造成了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对"时间+汗水"的简单操作模式情有独钟、矢志不移。结果,累垮了校长,累垮了教师,压垮了学生。升学率没有上去,教师的创新激情却迷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却泯灭了。尽管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走这样的路,是一条死胡同,但问题是,我们只知道仅有这一条路最可靠。其他的路,我们不敢摸索,因为怕交学费、怕负不起责任。

李金池在衡水中学的巨大成功恰似久旱逢甘雨、平地起惊雷,再次鼓起了全国教育界向素质教育进军的信心。

办一所好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校长。解读李金池,我愈来愈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愈来愈觉得仙桃教育需要大批李金池式的校长。

解剖李金池的办学经验,重视审视现代校长的角色定位,反思仙桃校长队伍建设,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一、李金池的办学经验解读

看了《中国教育报》《一个教育函数式的解读--河北省衡水中学探秘》一文后,我感到一个成功的学校背后,必然有一个成功的校长。衡水中学的成功实质是李金池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校长的成功。感悟这位校长的成功经验,我把它归纳为三点:

(一)办学理念--与时俱进

办学理念,就是指导办学的核心观念,它是在对学校发展现状与未来前瞻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的行动指南。办学理念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办学理念就是校长的治校之道,是校长人格理想、教育思想、管理才能的外化与浓缩。办学理念的差别体现校长与校长之间的素质差别、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别、教师团队精神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差别。办学理念树立的过程,就是学校办学境界提升的过程。理念本质上就是观念。观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时时能感受到的东西。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即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到衡水中学考察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衡水中学之所以能取得骄人的成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花气力转变教育观念。纵观恢复高考以来河北高中教育历史,论搞"应试教育"的手段,衡水中学并不是传统的强手、老手,并不"内行"。李金池1992年担任衡水中学校长时,衡水中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二三流学校,离全省第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衡水中学的巨变过程就是李金池办学理念逐渐融入、树立、与时俱进的过程。李金池是人不是神。他也走过应试教育的老路。他的聪明之处在于能及时意识到危险性,并果断地寻找新的出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李金池树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伴随国家关于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充分印证了"与时俱进"的原理。1995年,李金池开始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作法,把学校工作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提高"升学率"转变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使学生掌握知识等方面。李金池根据自己的预见,果断地提出了"不追求学校的高升学率,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口号。为了实质性地向素质教育转变,他又于1997年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三转"、"五让"。"三转"即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即五个要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他随即在教师中大力贯彻自己的创见,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在学校观念初步转变后,他又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向现代教育理论延伸,向教育科研突破。1997年以后,李金池又先后引进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研究性学习" 、"尊重的教育"等一系列先进教育思想,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教学理论。为了把自己的办学理念深入地贯彻下去,他以文件形式规定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把时间和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自习课还给学生,教师不准以任何形式占用自习课;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通过改革,该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题量"、"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了彻底把教师从"升学率"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他改变了过去向教师压"升学率"指标的做法而代之以科研任务,不搞时间加汗水的模式而代之以规范课堂教学。

(二)治校哲学--以人为本

在李金池看来,提出办学理念很简单,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最佳方式,推动教师队伍这一团体朝着他的办学理念前进,实现他心中的办学理想。这种方式就是落实的动力之源,是治校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摸索,他找到了治校法宝,那就是以人为本。李金池的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其落脚点是,打造师生的崇高精神境界,让教师远离庸俗--当事业型教师,让学生志向高远--做一个终生幸福之人。

李金池明白,要把自己的理念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不能对教师、对学生采取催、逼、压的方式。他要寻找的途径是一条介乎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他要始终把他的办学理念构筑在最可能的、最现实的土壤之上。最终,他走了一条依靠民主管理、依靠教育科研提高升学率的高明之路。这种高明具体表现在:一是变压升学率指标为压科研任务。逼着教师去研究新的教育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规律,进而使教师们迅速地接受教育的新观点、新思想。二是变素质教育催着搞为推着搞。采取制定制度的办法,按素质教育要求规范课堂教学。让教师首先做素质教育的实践者,进而去接受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思想,再来指导和完善实践。

不仅仅如此,李金池的治校方式还在于处处渗透着一股人文气息。李金池深谙激励管理的效应。他的著名的教育函数式"y=kx"就涵盖了他整个办学哲学。他说,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如何把y=kx这个函数式中的k调整为正数值,并且努力把这个值调整为正最大值。这一"调"充满了"人文"气息。

首先,最大限度地"调"出教师的潜能。他把教师的人格修养纳入教师的师德建设范围。打造精神特区--让教师远离庸俗、让教师远离铜臭、让教师远离低级趣味、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李金池说:"深圳是经济特区,香港、澳门是政治特区,我们的校园应该是一个精神特区。特区之‘特',不是特权,而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者,他的思想言行不能有一点污渍,否则就会污染学生,影响教师的人格修养。如果教师很世俗,学生就反感;如果教师没有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学生就不佩服;如果教师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学生们就服你、听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李金池把目标转向让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一"调",调高了教师的形象,调准了每个教师的人生坐标,调出了一大批事业型的教师。有了这一"调",还愁教师队伍不活吗?

其次,最大限度地"调"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李金池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把衡水中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关于这两句话的理解,李金池认为:掌握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而提出的目标,与以前的"传授知识"、"教会知识"不同,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提出的目标。"传授知识"讲的是教师做什么,"教会知识"讲的是教师做到什么程度,而"掌握知识"是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他们认为知识教学只是一个必要的途径,要通过这一途径让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标,途径可以千条万条、千变万化,目标却只有一个。关于发展能力,过去一直在讲"培养能力",而培养所强调的是教师,把学生放在了被教师"培养"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这样可能束缚了学生,也可能束缚了教师,而发展能力,体现的是学生主体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能力的束缚。陶冶品德,强调的也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品德得到陶冶而不是教育和培养,是一个内化过程,而不是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关于教学过程,他主张通过大量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甚至让学生重新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

(三)领导之道--身先士卒

在李金池看来,当好校长首先就要当好教师,校长只有走在教师的前面,才能领导教师。否则就不够资格领导办学,师生员工就不会服你。事实证明,李金池当校长当出了教育家的味道。

李金池是思想家。在衡水中学,他是一位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的哲人。他的思想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他敢于、勇于、善于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而不是叶公好龙、装点门面,搞花拳绣腿、华而不实。如他接触了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便多次请教,邀其到衡水中学讲课。当看到《中国教育报》报道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的"尊重的教育"思想后,立即北上长春学习,回校后专门作辅导报告。

李金池是实践家。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处处从实际入手,从现状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弊端入手,提出自己的创见并一以贯之。他极力主张改革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彻底改变时间加汗水的模式。他的课堂教学改革往往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细节开始,如主张教师要善待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用鼓励、赞许、肯定的方式等;反对高、深、难的教学,主张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从《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可以看出,李金池的教改思想得之于课堂,又融汇进了课堂,既紧跟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又善于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改。真正做到了八个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李金池更是改革家。他的改革核心瞄准了课堂教学这一关键。他的改革不是抽象的原则贯彻,而是从最常见的、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并狠抓落实。如他的课堂教学改革六项措施:一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质疑。二是坚决把习题量减下来,变题海战术为精讲精练。三是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习课不准教师讲课。四是要求教师按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待不同的学生,而不是整齐划一地推进。五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信心。六是创造环境,减少考试和习题量。这些改革措施非常具体而实在,没有假大空的嫌疑,师生均好操作,也容易取得实效。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治校之道,最高明的手段就是示范引导,以德服人。学校领导者平时的精神面貌以及工作态度、言行、思想、专业知识水平、品德修养、领导方式等,都对教职工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长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加强学习,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工作风、强劲的开拓能力、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影响教师,这才能产生影响力和号召力。李金池的治校之道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内涵。

二、从李金池现象看现代校长角色定位

衡水中学的巨大成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高素质的校长在推行素质教育这一伟大工程中的崇高地位和极端重要性。现代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校长,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李金池的身上,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对校长素质的要求,除了政治素质和一般行政能力等资格条件外,现代校长的任职要求越来越倾向创新素养与人格魅力。

在李金池的身上,我们隐约可以看见现代校长的应具备的素质:

(一)现代校长在专业能力方面,更加注重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

1、不断创新的能力

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先导,以民族创新能力为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校长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不断地超越自己和别人。校长的创新能力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创新。校长的办学思想,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办学思想创新,学校的改革才会有思路,素质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学校教育最终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二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校长最重要的创新能力之一就是要敢于放弃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努力建立以人为本、合乎情理、能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激发创新精神的管理制度。

2、善于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变化万千。校长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就必须从自我封闭转向自我发展,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长自我发展的水平取决于校长自身学习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水平。

(二)现代校长更加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从一定意义上说,校长是学校的精神领袖,校长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情绪和教育质量的高低。校长在办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十分重要。这也是现代校长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1、要有敢为人先的志气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是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攀登精神,开拓进取、有所作为的成就精神。一个民族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位校长有了这种精神,就能使一所后进的学校变为先进,先进的学校更加先进。不论任职的学校条件是好还是差,校长都应对她满怀热忱,都应将全部心血倾注给她。对于办学条件好的学校要有再造辉煌的雄心;对于人心涣散的学校要有"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心;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学校要有质量立校的良策与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志气,这是校长建功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2、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呼唤校长具有日新其业的品格。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中,没有敢闯的精神和标新立异的勇气,就探索不出符合时宜的办学思路和卓有成效的育人途径。因此,校长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中要勇于追求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校长在办学育人上标新立异,除了需要胆略和勇气之外,还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探优的科研能力。这样,校长的标新立异的显著成效才具有感人服人的力量。

3、要有与时俱进的锐气。校长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引导者,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当然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校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促使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社会。校长要想使自己的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就需要对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况具有敏锐的分辨力。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的校长具有"机不可失与时进"的优良品质和"时不再来争朝夕"的勤奋精神。

(三)现代校长更加倾向于教育家与管理家的混合角色

首先,校长应该争当教育家。要始终站在现代教育的前沿,做教师的教师。校长要始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不研究教育教学,不懂先进的教育思想,不善于接纳新观念的校长绝不是合格的校长。其次,校长要争当管理学家。要深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创新学校管理。优秀的校长绝不会在管理上生搬硬套、邯郸学步。管理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理念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导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人们越来越强调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在学校的"科学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学校把"科学管理"仅仅看成是强化"量化管理",结果重形式的条文过多,教师为了应对那些量化表,反而给他们潜心研究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这种"过度"的量化管理,把极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变成为处处以分数定量的机械程序,把教师变成了统一指令、机械操作的"工具人",这哪里还谈得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在这种管理之下,教师的教学没有了个性,没有了风格,这样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又如何形成特色学校呢?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管理的理念,强调以教师为本,体现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管理作用的指导思想。我主张校长要树立"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为此,校长要自我强化学校管理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设一个尊重人的环境。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

三、对比李金池反思仙桃校长队伍建设

衡水中学在短短八年时间内,由一所市属二三流学校崛起为河北省高考首强名校,李金池的功劳是第一位的。解读李金池,推进仙桃教育,我的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仙桃教育要实现大发展、新跨越,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是当前最为紧迫、最为现实的问题。

反思之一:仙桃校长队伍建设成绩年年有进步,但为什么效果不太明显?

自我上任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年年开展校长岗位培训,每次培训都扎扎实实。几乎每期培训我们都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到会演讲。市里领导及局党委成员还亲自参与授课。每个校长在培训期间都实行严格考勤、严格考核并据实颁发岗位证书。到目前为止,全市校级干部1062人已全部持证上岗,并有761人次接受了校长提高培训。校长外出考察学习更是年年不断。我们还完善了校长考评制,推行了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应该说,我市的校长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全省是有位次的。问题是,取得的成效只是沉淀在校长一人身上,很多新的观念、思想,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没有完全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学之中。产生这样的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的校长岗位培训没有很好地与其所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校长学习完之后便将理论束之高阁,回到学校仍然是走老路,学校改革与发展并无多大起色。其次,我们的校长队伍建设缺乏一种制度激励机制。尽管我们推行了校长聘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但落实不够,养成了校长队伍的惰性。致使不少校长认为"无过便是功"、"不退即为进"等种种安于现状的思想。第三,我们在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有偏差。我们究竟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校长队伍,大多数人只有模糊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仍是仿照一般行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模式来建设校长队伍。校长队伍建设的行政化倾向十分浓厚。按照现代校长的素质要求,我们需要的是教育家式的校长,而不是"乡镇干部式"的校长。优秀的校长不应该定位在能管住学校、能管住教师等低层次的"听话式"、"执行式"的校长。

反思之二:对比李金池,仙桃的校长队伍并非素质不高,我认为差距在工作作风上、理想信念上。

与李金池相比,在学历上,我们大多数校长都是本科科班出身,相当多的人还是研究生、硕士生。在治校经验上,我们好多校长都是在领导岗位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在办学成绩上,我们也有校长曾经创造过全省第一的成绩。李金池的优势在于他对教育事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崇高的热爱。那种不屈的奋斗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是衡水中学蒸蒸日上的不竭之源,是衡水中学所向披靡的精神支柱。反思仙桃的校长们,作风不实是最大弊端,是妨碍仙桃教育发展的绊脚石。我把这种作风归纳为"三不"。一是坐不住板凳。我经常抽空到下面学校突击视察,发现许多校长不在岗。问值班干部,不是说赶情喝酒去了就是说办其它私事去了。很少有校长甘愿留在校内潜心研究本校问题,指导教学。甚至有个别校长高高在上,脱离师生员工。不深入课堂、不调查研究,完全凭个人好恶和主观意志办事,只求个人升迁,对师生员工的疾苦和要求漠不关心,学校一盘散沙。二是耐不住寂寞。教育事业是清苦的事业。教育需要的是奉献。教育要出成果需要忍受长期的艰苦,需要默默无闻的韧劲与坚强。我们有不少校长就是缺乏这种精神。有的校长刚一上任,满腔壮志雄心,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但一遇到阻力就耐不住性子,任凭时间流逝意志逐渐消沉。也有的校长花样、点子层出不穷,但也只是做口头文章、纸上谈兵,汇报起来轰轰烈烈,落实起来不见踪迹。三是创不出新。主要表现为思想僵化,胆小保守,总以为"应试教育"比较稳妥,不敢接受新的教育观念与思想,怕落后于人、怕先吃螃蟹、不敢超前。不少校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只当官,不做事,在一个学校工作多年,面貌依旧,毫无建树。上述顽疾不除,再好的改革方案也难落实。借鉴李金池的作法,我们必须从精神世界开始,从内心振动开始,大力整顿校长队伍的作风。

反思之三:仙桃的校长队伍要有活力,关键是校长队伍建设要推进机制创新。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校长聘用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推进校长任职资格公开制度、校长年度述职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在部分学校试行民主选举校长制度。每年开展评选"十佳"校长活动。二是要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摆正校长的位置,加强对校长的监督。要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政令畅通。三是要推进校长评价考核机制创新。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