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济属于哪个洲: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5:43

下篇 释迦牟尼的心灵解脱方法

事物的真相

    佛陀早在菩提树下目睹明星而悟道时,就澈悟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真理。

    佛陀这样教诲他的弟子:从缘起法则来看,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缘才出现的,所以,其本来是不存在差别的,如果感到有差别,那是我们的偏见。

    虚空本来是没有东和西的区别的,我们规定出来东和西的区别,执拗地强调东和西。

    数字本来是从一到无限数,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完整的数目,在数量上并无多与少之分,而我们出自私欲,规定了多少之分。

    本来是既无生也无灭,而我们却认为生死有别。这都是我们的偏见。

    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执着于财富、执着于金钱、执着于名誉、执着于生命。

    我们拘泥于有无、善恶、正邪和一切事物,从而加深了生命的迷惑,带来了痛苦和烦恼。

    佛陀进一步举例说:有一个人在进行长途旅行,路上见到了一条大河。他觉得大河这边有危险,大河彼岸似乎是安宁的。于是他做了个木筏,乘了木筏安然地到达了彼岸。他认为,"这个木筏使我安然地渡过了大河,帮了我的大忙,所以不能把它丢掉,要把它背在身上,带到目的地去。"

    那么,这个人对木筏做了他应做的事吗?不能这么说。

    这个比喻说明:"即使是正确的事情也不应执着,应该把它丢开。何况不正确的事物,更应该把它丢开。"

    佛陀超脱了一般思惟。佛陀超脱了差别心,认为世界犹如空中的浮云和幻觉,舍和取都是空,这就是性空。

    佛陀说:"一切事物都离开了有无的范畴,都是非有、非无、无生、无灭。"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构成的,事物本身的本性并没有实体性,所以说是"非有";因为是由因缘构成的,所以说是"非无"。

    所谓觉悟就是懂得这个真实的道理,摆脱一切妄念。

    如果认为,由于因缘而出现的事物,能够永久的原封不动地存在下去,那就是"常见",是错误的观点。如果认为它会完全消失,那就是"断见",也是错误的观点。

    这些"断、常、有、无"并不是事物本身的形态,而是由于人的执着才产生的。而一切事物本来是超越这种执着的形态的。

    物体都是由缘而产生的,所以都在变迁,并不是具有实体和永远不变的。因为有变迁,所以像幻觉,然而其本身在存在时又是真实的。

    人类看到江河就认为是江河,而把水看成是火海与毒焰的饿鬼,就不认为是江河。所以有水的江河对饿鬼来说,不能说"有",而对人来说不能说"没有"。

    同样的道理,一切物体都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是同幻觉一样的。

    然而,除了这种幻觉般的世界以外,既不存在真实的世界,也不存在永远不变的世界,所以把这个世界看成虚假的东西是错误的,把它看成真实的世界也是错误的。

 

空是平等如一的

    据载,佛陀悟道不久,有一天他坐在灵山冥思,突然有一闪光的天神来到他的脚下,在那里放上了一朵金色的花,并请求佛陀说几句话,讲出空性的秘密。

    佛陀将花收下,拿到手中,非常平静地坐在那里,却一声不吭。周围的人不明白他的沉默意味着什么。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须菩提不声不响地微笑了。佛陀轻轻地说:"我的心中藏着佛法,也就是关于空性的那些奇妙的知识,我用无言的形式传给了须菩提,他又以无言的形式接受并理解了它。"

    这真谛,正是空性的秘密。

    空性的秘密是什么?什么是空?

    事物是平等的,不存在差别,这就是"空"。事物本身的本质是没有实体的,既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称之为"空"。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成立,相互依存而存在的,不可能单独成立。

    就同光和影、长和短、白和黑一样,它的本质是不可能单独成立的,所以称之为无自性。

    悟不是存在于迷之外,迷不是存在于悟之外。这两者并不相异。事物并不存在两种相反的形态。

    佛陀指出:我们总是看到事物的产生和消亡,但本来不存在"产生"的问题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消亡"。

    有了观察事物真相的眼光,就会懂得事物不存在生和灭,并认识到这两者并不是相异的这个真理。

    我们总认为存在着"我",所以执着于"我所"这一概念。但本来"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就不可能有"我所"这个概念。懂得了不存在"我"和"我所"这个道理,就会懂得"我"并非异物这个真理。

    我们总认为存在着清净和污浊,拘泥于两者的区别。但事物本身是不存在清净和污浊之别的,清净和污浊只不过是我们心灵的造作。

    我们总认为善和恶是不同的存在,拘泥于善恶的区别。但事物并不存在单独的善,也不存在单独的恶,觉悟的人懂得善恶并不相异这个真理。

    我们恐惧不幸而指望幸福。但如果用真实的智慧来观察这两者,就会懂得,不幸的状况本身就会变成幸福。因此,懂得了不幸就是幸福,就会懂得,并不存在什么缠绕身心、束缚自由的迷惑,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自由。这样,我们就领悟了真理。

    我们常说有和无、迷和悟、实和虚、正和邪,但并不是存在着两种相反的东西,其真相是无法说明、无法表达、也无法认识的。所以我们要摆脱这些语言和作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些语言和作为之后,就能懂得真正的"空"。

    为了方便大众理解,佛陀打比喻说:莲花不是生长在清净的高原和陆地,却开放在污浊的泥潭中。同样的道理,觉悟并不是存在于迷境之外,正因为存在着错误观点和迷惑,所以才产生觉悟的种子。

    只有冒着种种危险,深入海底,才能获得无价之宝。同样的道理,只有进入迷惑的泥海,才能获得觉悟的宝藏。执着的人因为背着大山般的"我",所以才会产生求道之心,也才会有觉悟。

    佛陀使我们懂得一个真理:要超脱相反的两者,懂得这两者并不是异物。如果在两个对立物当中,执着于其中之一,即使执着的是善或正,那也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拘泥于万物均变迁这一观点,也会导致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拘泥于万物均不变这一观点,当然也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执着于"我",那是错误的,就一刻也不能摆脱痛苦;如果我们执着于"无我",也是错误的,即使修道,也不会取得效果。

    如果我们认为一切都只有痛苦,那是错误的;如果认为一切都只有欢乐也是错误的。佛陀教导我们要坚持中道,要摆脱这两种片面性。

 

心的构造

    佛陀的教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主义,他说:不要片面地认识迷惑和觉悟,迷惑和觉悟都是心灵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心灵的创造。就同幻术师自由自在地变出各种东西一样。

    人的心灵的变化是无限的,心灵的活动也是无限的。从肮脏的心灵中产生出肮脏的世界,从纯洁的心灵中产生出清净的世界,所以外界的变化也是无限的。

    绘画是由画家画出的,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佛陀创造的世界,是脱离了烦恼的清净世界,所以他解脱了一切烦恼。

    心灵同高超的画家一样,能描绘出各种各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心灵能够创造出一切。同心灵一样,佛陀也是如此;同佛陀一样,人也是如此。因此,从能够描绘出一切东西这一点来说,心、佛陀、人这三者之间并无差别。

    佛陀悟道以后,说:"妙哉,妙哉,心、佛、众生无二无别!"

    任何事物从心灵产生时,佛陀都是一清二楚的。因此谁懂得了这一点,他就是见到了真正的佛陀。

    可是,这个心灵总是处在恐惧、悲伤和烦恼之中。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也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存在着无明的执着。

    从这种贪欲的心灵中产生出迷惑。归根结底迷惑的种种因缘也都存在于这个心灵之中。

    生与死只能从心灵产生,因此与迷惑的生死密切相关的心灵一旦消亡,迷惑的生死也就穷尽。

    迷惑的世界是由心灵产生的,人们再用迷惑的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就成了迷惑的世界。如果懂得离开了迷惑的心灵就不存在迷惑的世界这个道理,就能脱离污浊,产生觉悟。

    一个人的心正确了,他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是由心灵引导,受心灵牵引,受心灵支配的,由于迷惑的心灵,就出现了充满烦恼的世界。

    一切事物都是由心领先、以心为主、由心构成的。如果语言和行为出自污浊的心,痛苦便伴随而来,好像牛车随牛行驶一样。

    如果语言和行为出自善良的心,喜悦便伴随而来,好像影子随主体行走一样。

    如果心灵是污浊的,他的道路就会坎坷不平。如果心灵是清净的,他的道路就会平理宽阔,从而就会感到安祥。

    能享受身心清净之乐的人,就意味着冲破了烦恼的迷网,踏上了佛陀的大道。心平气和的人能得到安祥,从而就会昼夜不停地更加努力修心。

    遵循佛陀的教导,让我们向佛陀学习,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