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雨中翠竹图片:日本分国略述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00:27

日本分国略述4

(2009-07-02 17:10:39) 转载标签:

赞岐

细川

名物

大内

阿波

九州

文化

分类: 历史人文,断章娶义

长门:
特点:水运发达,国内外贸易繁盛,但处于本州和九州的交汇地带,是两边争夺的要地。
石高:13.1万石
分郡:厚狭、丰浦、美祢、大津、阿武、见岛
主要特产名物:河豚、鲍、蜡、素面、萩烧、砚石
代表风土:下关、景清洞、须佐、坛之浦、赤间关、住吉神社、龙宫之潮吹
主要势力:大内氏、毛利氏
梗概:本州最西端的山阳道之国。东北与石见国接壤,东南与周防国相邻。南边是关门海峡,对岸是丰前和筑前两国。国中间位置是中国山地的最西部,之间有阿武川、木屋川、厚东川、厚狭川从中流过,形成了比较大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厚东与厚狭两河流间的周防滩海岸附近,有着广阔的宇野平原。因此国内形成了濑户内海侧、日本海侧和山谷部三个部分。除了东方临接石见和周防两国外,其余方向均环海,从古到今都是海运发达之地。由于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海路与北九州、中国、四国、濑户内等方向的交易十分繁盛。甚至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都有通商。同时与北九州一衣带水,其中下关是本州到九州的最重要战略据点,无论是从九州攻击本州,还是本州攻击九州,都必经于此。
平安时代是平知盛的知行国,以源平合战中平家的最后据点坛之浦而著称。进入室町时代是守护大内氏的领国,大内氏七代守护经营此地,国内情势比较稳定,但随着大内家当主大内义隆因重臣陶晴贤谋反而最终自殺,晴贤拥立了大内义长为大内家新当主。在1555年的严岛合战中,陶晴贤被毛利元就击败被迫自殺,长门终于由大内义长亲手统治。但元就继续防长攻略,逐步攻落周防诸城并降服了国人层,大内义长逐渐受到孤立,于1557年退往长门且山城笼城,并企图海路逃亡,依附于丰后的兄长大友宗麟。因毛利水军的阻碍最终逃亡失败并开城,在毛利元就的谋略下自殺,自此守护大内氏彻底断绝。之后,长门作为毛利家的领国稳定发展。但因毛利辉元在关原战败后被减封,只剩下了周防和长门两国。最终以长门为中心的长州藩一直延续到了幕末。

 

隐岐:
特点:水运发达,海产品丰富。但军事力和经济力都比较低下,国力不高。
石高:0.5万石
分郡:知夫、海部、周吉、隐地
主要特产名物:鲍、鲭鱼、牛、止血石
代表风土:烧火神社、国分寺莲华会舞、净土浦、白鸟海滨、国贺海滨
主要势力:隐岐氏
梗概:出云北方海上的岛国。由四个大岛和一百八十余个小岛组成的火山群岛。主要由被称为岛前和岛后的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西之岛、中之岛和知里夫岛组成了岛前,大岛为岛后。岛上均为山地地形。本来国土面积就小,而且多为山地,耕地极度匮乏,好在周围有复杂的海岸线,有着天然的良港和丰富的海产品。同时还有杉木、松木等林业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少量的放牧。土壤为火山灰性土壤,不太适合耕作。由于孤悬本州岛外,发展比较迟缓,自古以来便是罪人的流放之地,后鸟羽上皇,后醍醐天皇均曾流放于此。由于经济力和军事力都欠发达,一直作为出云的附属,不大指望对大局有何影响,而出云的局势却对此地有着很大影响。
原本的领国守护为京极氏,但京极氏的守护从未到过此地,由佐佐木一族的守护代隐岐氏进行支配。隐岐氏在尼子氏的麾下与毛利氏对抗。直到1566年,尼子被毛利元就所灭,隐岐岛和隐岐氏对归于了毛利氏的统治之下。关原战后,毛利家被削封,丰臣大名堀尾吉晴领有和出云,而隐岐岛也自然归到其统治之下。但堀尾氏传到三代忠晴时因无后,家系断绝。1634年京极忠高获封于此,但没过多久忠高也因无后导致家系断绝,最终在1638年,德川家康之孙松平直政成为了出云和隐岐的新领主。

 

淡路:
特点:水运发达,海产品丰富。国土狭长,防卫力低下。
石高:6.2万石
分郡:津名、三原
主要特产名物:乌贼、瓦、纳豆、鲽鱼干
代表风土:五色浜、千光寺、绘岛、伊奘诺神宫、淳仁陵、岩上神社、松帆崎
主要势力:安宅氏
梗概:濑户内海上的南海道岛国。北面是明石海峡,西南是鸣门海峡,东面是纪淡海峡。是畿内、中国、四国间的交通要冲,海上往来频繁,几个岛间的物资输送一般都经过于此。虽然是岛国,但古代就是天皇的御食都之国,很早就进行了开发,且有不少中世庄园。不仅是通过摄津和和泉的关键路线,也是濑户内海上的交通要地。因此以商船为目标或者以此为营生的淡路水军有着很强实力。在战略上控制了淡路水军,便可掌握由四国前往摄津甚至京都的重要通路,一旦未掌握水军,岛上势力将被完全孤立,可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进入战国时代,守护细川氏的权力逐渐衰退,而阿波三好氏的实力不断增强。三好长庆以其弟安宅冬康继承了淡路水军安宅氏的家名,将淡路和淡路水军收为统治。而安宅冬康也利用淡路水军,为兄长长庆称霸畿内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1564年,三好长庆因松永久秀的谗言,以有反心的莫须有罪名杀死了冬康,导致了淡路国内的混乱。不久三好长庆病死,冬康之子清康在三好三人众及松永久秀的内乱中继承了安宅家督之位,最终在1581年投降于织田信长并让出了淡路支配权。信长领仙石秀久主由良城。信长死后的1585年,丰臣家臣、贱岳七本枪之一的胁坂安治成为洲本城主,领有了3.3万石。
之后胁坂氏被转封到了伊予大洲城,1610年至1615年池田氏为由良城主。但由于池田藩主池田忠雄成为了备前冈山藩主,淡路被加封给了阿波德岛藩的蜂须贺氏。1615年,蜂须贺家臣稻田氏成为由良城主,之后淡路岛一直作为德岛藩的支藩存在。

阿波:
特点:文化水准高。国内两大河流的泛滥给国内造成损失甚大。
石高:18.4万石
分郡:板野、阿波、美马、三好、麻殖、名东、名西、胜浦、那贺
主要特产名物:茶、蓝、茶、鲍、味增
代表风土:鸣门大潮、眉山、剑山、阿波踊、灌顶瀑布、大麻比谷神社
主要势力:细川氏、三好氏
梗概:四国东部的南海道之国。北为赞岐,西北为伊予,西南是土佐。东边纪伊水道的对面是纪伊国,东北鸣门海峡的对岸是淡路。四国山地横贯国中央,与其北面的阿赞山脉是平行走向。除山地外,南北两端有两大河流,即北面的吉野川和南方的那贺川。两条河流中央有冲积形成的平原,适合农耕,但两河流泛滥所带来的损害也非常大。古代开始,治水便是阿波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从平安时代以来,弘法大师空海在此传教,真言宗的文化广为流传。在应仁之乱后还有京都的贵族和文化人来访,更加带动了本地文化的发展。国内在南北朝以后,细川氏一直担任阿波守护一职,但随着三好氏的不断增强,三好一族的三好义贤逐渐取得了实际支配权。1552年,三好氏迫使胜瑞城的阿波守护细川持隆自殺,开始了将近30年的统治。在此之间,三好氏逐渐掌握了中央政权,1565年,三好氏拥立了一直在阿波平岛蛰居的第十一代将军足利义澄之子义维,并暗杀了现任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最终在1568年2月将义维之子义荣扶上了将军宝座,并使其成为三好氏的傀儡。但同年九月,织田信长上洛,将掌握中央政权的三好一族驱逐,三好义继和松永久秀投降于信长,义荣逃回阿波并在失意中病死。并未臣从信长的三好三人众、三好长治及重臣筱原长房集结阿波和赞岐两国之兵与信长对抗。
另一方面,本为三好傀儡的守护细川真之在1576年从胜瑞城逃跑,摆脱三好的控制,在国内集结和拉拢反三好的势力,并于次年消灭三好长治。最终已继承赞岐十河氏家督的十河存保继承了三好家的总领职,此后阿波就成了细川和三好两家的战场。而邻国土佐的长宗我部元亲在1575年便将势力渗透到了阿波,并支持细川真之一方,而三好家则联合织田信长与之抗衡。1582年夏,信长拟从和泉攻击四国,但随着本能寺之变的爆发,此事作罢。而长宗我部元亲则抓住此有利时机,开始进攻阿波。并在中富川之战中基本消灭了三好势力,掌握了阿波一国。之后元亲在1583年和1584年平定了伊予和赞岐,完成了统一四国的宿愿。但之后信长的继承人秀吉发动了四国征伐,元亲无力对抗,最终臣从于秀吉,并只保留了土佐一国。秀吉将心腹蜂须贺正胜和家政父子封到阿波,以后阿波国一直由蜂须贺氏统治。

赞岐:
特点:农业产量高但兵力不甚充实。
石高:12.6万石
分郡:大内、寒川、三木、山田、香川、阿野、鹈足、那珂、多度、三野、刈田
主要特产名物:海鼠、鰆鱼、和三盆糖、丰岛石
代表风土:津岛神社、五剑山、砂绘、金毗罗大芝居、松原、屏风浦、田村神社、屋岛寺、饭野山
主要势力:香西氏、十河氏、香川氏
梗概:四国东南位置的南海道之国。北面通过濑户内海与三备隔海相望,越过阿赞山地向南是阿波国,西方与伊予国接壤。除了东西走向的赞岐山脉和南方的阿赞山地,其余地区几乎均为平原地区,以赞岐平原为中心有着大面积的耕地。但周围没有大的河流,且降水量并不充沛,有干旱的危险。因此古代开始便以溜池浇灌的方式,保证农业的发展。北部濑户内海一直到播磨滩沿岸有着广阔的海岸线,分布着如盐饱诸岛、小豆岛及屋岛等众多岛屿,处于濑户内海的交通要冲位置。因此,与中国、淡路甚至畿内的通交也很方便,与中央政权的联系比较紧密。南方的山地龙王山是与阿波国的天然屏障,防止由阿波的入侵。
在应仁之乱后,国内守护细川氏的实力大幅衰退,以十河氏、香川氏为代表的赞岐国人们联结三好氏及大内氏等,互相争权夺利,在战国时代,支配东赞岐的十河氏及支配西赞岐的香川氏,分别联合了三好和大内氏,产生严重对立。1558年,十河氏借助三好家的援军,率领阿波、淡路、东赞之兵入侵西赞,最终击败并迫降香川氏,称霸了赞岐国。但一直到1562年三好义贤战死后,其子三好长治与国内的香川,香西、寒川等国人产生了对立。至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赞岐的三好氏也随军出阵畿内,并于1575年,三好长治和十河存保率领赞岐国人众们彻底归降于信长。
1577年,由于统治阿波失策,遭到联合了长宗我部的细川真之的进攻,三好长治战败自殺。弟十河存保前往阿波继承了三好宗家。次年,土佐的长宗我部元亲入侵赞岐,香川氏与之结盟,西赞纳入了元亲的统治。
1582年,即将征伐四国的信长在本能寺被杀,整个日本再次陷入混乱,长宗我部元亲抓住此良机,集合土佐、东伊予和西赞的兵力一鼓作气杀入东赞,自己率军杀入阿波。舍弃了阿波的十河存保进入了赞岐虎丸城笼城,而丰臣秀吉的援军又被长宗我部军击退,最终在1584年虎丸城落城,存保逃往播磨,赞岐成为了长宗我部元亲的领国。之后元亲又平定了伊予,完成了四国统一。但不久只能屈服与秀吉的四国征伐军,最终保留了土佐一国。被没收的赞岐又被封给了仙石秀久,但在丰后户次川之战中秀久指挥失当导致长宗我部信亲,十河存保,香川民部等多人战死,因责被没收赞岐国。之后尾藤知宣入主赞岐丸龟,但在仅四个月后,知宣因在九州战场的不好表现而被没收了领地。1587年,生驹亲正被封到赞岐,并于己于1597年筑丸龟城,积极发展领内。关原合战时,亲正及其子一正分属东西两军,并最终保存家名成功。但在1640年,生驹氏因御家骚动遭到了改易。

伊予:
特点:海上交通发达,海运便利,但国内情势并不安定。
石高:36.6万石
分郡:宇摩、新居、周敷、桑村、越智、野间、风早、和气、温泉、久米、浮穴、伊予、喜多、宇和
主要特产名物:蜜桔、鲇鱼、伊予饼、铜、五色素面
代表风土:石槌山、滑床溪谷、斗牛、天赦园、别子、道后汤、和灵社、伊予小富士、岩屋寺
主要势力:河野氏、西园寺氏、宇都宫氏、村上水军
梗概:位于四国西北的南海道之国。东边为阿波和赞岐,南部是土佐,北面是濑户内海上的芸予诸岛,与备后、安芸、周防隔海相望。西边是丰后水道西侧的丰后国。国中央是东西走向的四国山地,山地以北由东向西是新居浜平原至松山平原,一直伸展到海岸线。由于挟濑户内海一直到丰后水道的海岸线,很早以前海上交通就已十分发达,成为了水军的重要据点。特别是能岛、来岛和因岛的三岛村上水军,保有着强大的水军实力,并于濑户内海周围设置了海上关卡。因此,掌握水军是在伊予经营的一个最重要课题。向北可以侵扰中国地区,向西可以威胁丰后一国。因与阿波和土佐有山地相隔,陆地交通相对困难。但与土佐的宿毛湾及赞岐的平原地区的海上和陆地交通还是比较方便。
自南北朝以来,守护河野氏逐渐统一了国内,成为了守护大名,后逐渐转型为战国大名,但随着内纷及大友和大内两大势力的压迫,势力不断衰退。在此期间,西园寺和宇都宫等本地豪族势力做大并宣布独立,也给了他国势力可乘之机,同时村上水军也时刻蠢蠢欲动,国内形势并不稳定。
其中在南伊予保有一定地盘的西园寺公广与土佐的一条、长宗我部,丰后大友等多个势力开战,逐渐加强在国内的实力。1551年,周防大内义隆因重臣陶晴贤的反叛而自殺,后毛利元就在村上水军的帮助下消灭了陶氏,之后,毛利氏便与村上水军和河野氏联合,将势力逐步渗透进了伊予。1568年,河野氏起兵攻击国人宇都宫氏,宇都宫的盟友一条氏派来了援军,最终河野军在毛利军和西园寺军的帮助下击退了一条军。至1574年,完全统一土佐的长宗我部元亲开始入侵伊予,相继消灭了或收服了众多伊予国人,特别是收服了地藏岳城主大野直之后,长宗我部势力已经彻底进入到了伊予。后河野通直向毛利辉元求援,辉元派小早川隆景前来支援,后长宗我部军暂时撤退。
之后长宗我部军继续对四国的其他三国发动着侵略。并终于于1583年基本统一了四国。但隔年元亲不得不屈服于军力强大的丰臣秀吉的四国征伐军面前,只被保留了土佐一国。而被长宗我部军压的喘不过气的河野和西园寺等势力立刻投降于秀吉。后秀吉以小早川隆景为伊予汤筑城35万石的大名,后隆景被转封筑前,此地成为福岛、户田、加藤等丰臣大名的知行地。
经过关原合战和德川幕府的建立,伊予成立了松山、宇和岛、大洲、今治等多藩。另一方面,村上水军随着曾经的主人毛利家的没落,也随之没落。

土佐:
特点:各种产业相对较为发达,但易遭到海上进攻。
石高:9.9万石
分郡:安芸、香美、长冈、土佐、吾川、高岗、幡多
主要特产名物:鲸、珊瑚、鲇鱼、皿钵料理
代表风土:吸江庵、桂浜、绘金、龙串、清龙寺、野根山越、土佐神社
主要势力:长宗我部氏、一条氏、本山氏
梗概:四国南边的南海道之国。东边通过纪伊水道由海上通往纪伊,西边通过丰后水道与丰后国隔海相望,北面的四国山地是与伊予的交界,东北至东边是阿波国,南面是有着很长海岸线的土佐湾。国土几乎三面环海,八成都是山地地形,北面有吉野川,南方有四万十川、安芸川、物部川等大河,这些河流的流域一直以来是土佐的粮仓地带。主要有四万十川流域的中村平原、安芸川流域的安芸平原、物部川流域的香长平原、仁淀川流域的弘冈、高冈平原等,除了农业以外,海边的水产业,山区的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所以说土佐各类产业相对较为发达。
在国防上,应注意四国各国的动向,与赞岐无交界,与伊予和阿波又有山脉相隔。但因海岸线长,易遭到来自于伊予至宿毛湾和阿波至甲浦的海上进攻。
应仁之乱后,国内持续着群雄割据的状态,长宗我部、香宗我部、本山、吉良、大平、津野、安芸等七家国人众号称土佐七雄。进入战国时代后,七雄中的长宗我部国亲渐露头角,并以次子亲贞继承了吉良家,三子亲泰继承了香宗我部家,运用这种手段逐渐使周围各家一一归服。1560年,开始与土佐郡南部为中心的强大势力本山氏为敌,国亲病死后,其子元亲最终消灭了本山氏和安芸氏等。并在1574年迫降了国内最后的敌对势力——名门土佐国司一条家。完成了统一土佐的宿愿。
统一了土佐的元亲,于次年开始发动阿波侵略,并趁机在伊予和赞岐扩大势力,经过激烈抗争,终于在1585年消灭了伊予的河野氏,完成了四国统一。但此时,获得了中央统治权的丰臣秀吉继承信长的意志,向四国派遣大军,发动四国侵略,在进行少量抵抗和国人众大量离反后,元亲不得不投降,最终只保有了土佐一国的安堵,之后长宗我部家便成为了秀吉政权下的一大名。1586年,秀吉开始九州征伐,以长宗我部家为先锋之一,元亲及嫡子信亲率土佐军参战,但在丰后户次川之战中大败,信亲战死。之后元亲便一蹶不振,在关原合战的前一年在失意中死去。
关原战中,参加西军的元亲四子盛亲虽然被饶了一命,但领地土佐被没收,盛亲成为浪人,后参加了大坂之阵,战后被幕府方抓住斩首。
而关原之战中加入东军的山内一丰被任命为土佐国主,筑高知城,家系一直延续到幕末。

丰前:
特点:国内文化水准较高,处于九州的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石高:14万石
分郡:田河、企救、京都、仲津、筑城、上毛、下毛、宇佐
主要特产名物:米、麦、茶、海苔、硫黄、水晶、鱼干
代表风土:英彦山、罗汉寺、御许山、耶马溪、宇佐八幡、柳浦、和布刈神事
主要势力:城井宇都宫氏
梗概:九州东北部的西海道之国。由东至南通过筑紫山地与丰后接壤,西边的平原通向筑前国,北面通过关门海峡与周防和长门两国隔海相望。古代时是丰国的一部分,后在七世纪时丰国分成了丰前和丰后两国。
国的东南方是以英彦山为中心的筑紫山地,北方是直方平原和小仓平原,面向周防滩有着广阔的平原。分割周防滩和响滩的是企救半岛和关门海峡,这是九州与本州的分割点。同时也是濑户内海交通中通向四国甚至畿内的重要据点。由于关门海峡的存在,丰前国从大和朝廷时代开始就是进退九州的基地,同时也是外来文化由九州传向日本全境的出口。
产业方面,古来矿产业就比较发达,特别是采铜和炼铜技术,是日本有名的铜器产地。其中梵钟是最著名的铜产品,供给很多寺庙使用。
由于该国扼濑户内海最西部和九州最东北端,无论是由本州进攻九州,还是九州杀向本州,都是军队的必经之地。其中确保关门海峡,是周围势力的最重要课题。
自从室町时代开始,丰前守护是大内氏,并由守护代杉氏代理本地的支配。随着大内义隆因陶晴贤的反叛而自殺,丰前的支配权逐渐落入了陶氏手中。但在1555年,陶晴贤在严岛之战中战败自殺,及丰后大友家的逐渐渗透,丰前成为了大友和毛利两家的主要战场。后大友家逐渐席卷了整个北九州,大友宗麟被任命为丰前守护,并于1559年以占有九州三分之二地盘而被授予了九州探题一职。后逐渐平定了中国大部分的地区也把目标定在了北九州,同时联合反大友的诸势力,于1563年杀向丰前。但双方经过几次斗争不分胜负,后元就之孙小早川秀包成为了大友宗麟的女婿,双方达成了和睦。后毛利元就暗中煽动九州的反大友国人们,企图威胁大友在九州的统治,但随着毛利元就的病死及织田信长逐渐入侵西国,最终毛利势力撤出了丰前,丰前纳入大友家的完全支配之下。
摆脱了找麻烦的毛利家后,大友宗麟逐渐开始与势力逐渐扩大的岛津家正面交锋。但在耳川之战中,岛津军给予了大友军毁灭性打击,大友家开始一蹶不振,最终在1586年,大友父子臣从了丰臣秀吉,并邀请秀吉出兵九州。秀吉正以此为契机,集合了北陆以西的大部分大名发兵九州。在进入丰前后,九州的大部分大名便望风归服。次年,岛津家臣服,秀吉进行九州仕置。其中丰前国的企救和田川两郡被封给了毛利胜信,其余六郡封给了重臣黑田官兵卫孝高。关原合战中,留守丰前中津城的黑田孝高与西军对手战斗,以此功劳,其子黑田长政获得了筑前52万石的封赏。后细川忠兴领有了丰前一国及丰后两郡近40万石的封地。至1632年,细川家被移封至肥后,丰前由小笠原长次领有着中津8万石,小笠原忠真领有了小仓15万石。

丰后:
特点:国内经济发达,国情稳定,但边境地形以平原为主,不利于抵御外来入侵。
石高:41.8万石
分郡:日高、球珠、直入、大野、海部、大分、速见、国埼
主要特产名物:锡、铅、梅、牛、浅茅酒
代表风土:蓑崎、磨崖佛、别府八汤、六乡满山、夷谷、姬岛、二子山
主要势力:大友氏
梗概:九州东部的西海道之国。北方通过耶马溪和由布岳与丰前相连,南面通过祖母山和倾山与日向相接;西边分别通过水绳山地和宝珠山系分别与筑前和筑后两国接壤,西南的阿苏山和九重连山将丰后和肥后隔开。同时通过周防滩与周防和长门两国隔海相望,东边丰后水道的东方是伊予国。七世纪末,古代的丰国被分为了丰前和丰后两国。
中央有着九州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岳地带,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虽然国土大部分为山地,但国内的大野川和大分川冲积成为了大分平原,其他如国东半岛的中央地区和沿海一带都有着广阔的平原。同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特别是在东部的臼忤湾、津久见湾和佐伯湾沿岸有着不少良港,因此以濑户内海为中心的海运业也非常发达,在大友家的城下町,经常有来航的葡萄牙商船。结果带来了先进的基督教文化,丰后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中心。
从室町时代开始,政治稳定的丰后国就是大友家的领地,进入战国时代后,大友家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周围国人臣从,国内情势相对安定。不必担心国内的叛乱,进入大友宗麟统治的时期,可以专注于对外侵略,特别是与中国大内氏争夺在北九州的霸权。1551年,大内义隆因重臣陶晴贤的反叛而被迫自殺,宗麟送自己的弟弟义长继承大内家家督,以长门为根据地扩大势力。
后陶晴贤和大内义长分别被做大的毛利元就所消灭,元就继承了大内家的原有领地,并与大友家争夺在北九州的权力。元就联合反大友的势力,与大友家对抗。1573年,宗麟将家督之位让给了儿子大友义统,而自己仍然掌握实权,但家臣团却分为了宗麟和义统两派。在随后的1578年,宗麟不顾重臣们的反对强行出兵日向,并在耳川之战中大败于岛津军,一下走向衰退。而岛津军不断蚕食着大友家的领地,并收服着原本从属于大友家的国人们。1586年,宗麟不得已向已经掌握了中央政权的丰臣秀吉求援。秀吉以此为契机,开始征伐九州,虽然岛津军在户次川合战中大胜,但最终不得不投降于丰臣家。宗麟次年病死,大友义统获得了丰后一国的安堵。1593年的文禄之役中,大友义统不顾友军小西行长而擅自离开战场,后被责问,并被没收了领地,成为了秀吉的直辖地,在当地配以马回。
关原合战后,细川忠兴获得了丰前39万石的领地,后细川家被转封到了肥后,丰后存续了日出、府内等藩。

筑前:
特点:国内平原广阔,生产力高,商业也很发达。但国人众林立。
石高:33.6万石
分郡:怡土、志摩、早良、那珂、席田、糟屋、宗像、远贺、鞍手、嘉麻、穗浪、夜须、下座、上座、御笠
主要特产名物:白鱼、博多绞、博多人形、蜂蜜、练酒
代表风土:太宰府天满宫、博多、天拝山、柳町、海中岛、志贺岛、唐泊、生之松原、天鹿角
主要势力:大友氏,秋月氏
梗概:九州最北部的西海道之国。东方是丰前和丰后两国,南面与筑后国通过筑后川隔开,西南的背振山地是与肥前国的分界线,北面通过响滩与长门隔海相望,西边通过玄海滩至壹岐甚至更远的对马。古代与筑后国合称筑紫国。后分成两国。
有着博多湾周围的福冈平原,九州第二大河流远贺川流域的筑丰平原等,国内平原广阔,农业比较发达。同时东西向的三郡山地将国内分成了两个经济圈,即南方福冈平原周围的福冈、博多为中心的的经济圈及北方在远贺川流域的芦屋、黑崎经济圈。特别是临近博多湾的福冈平原中的西海道诸国统治的据点——太宰府,从弥生时代就是对外交流的窗口,但一方面也是外来入侵的重要目标。在11世纪受到了刀伊倭寇和13世纪蒙古的入侵。进入室町时代,此地也是少贰氏、大内氏和大友氏争夺的重要地区。后少贰氏败于大内氏被驱逐到了邻国肥前,而大内氏又被家臣陶氏所打倒,国内情势不够稳定。而且需要时刻注意来自海上的侵略。
本地守护大内义隆因家臣陶晴贤的反叛而自殺后,陶氏开始对筑前进行支配。随着陶晴贤在严岛之战中败死,丰后的大友宗麟开始染指此地。至1559年,宗麟获得了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六国守护,并就任了九州探题,成为了九州第一大名。而没过几年,平定中国地区的毛利元就援助筑前的筑紫、秋月等国人举兵,反抗大友家,并于1563年发兵北九州。但次年大友宗麟收小早川秀包为婿与毛利元就达成了和睦,恢复了筑前的势力,并配置一族的高桥鉴种等人进行筑前统治。但鉴种于1567年联合秋月和原田等筑前国人众们反叛。随即反叛被Z压,但博多的立花鉴载又受到毛利元就的煽动而反叛,大友氏在筑前的支配很不稳定。直到1578年,大友军在耳川之战中大败于岛津军,势力大减,筑前国人众们趁机举兵,反抗大友的统治。1586年,北上的岛津军一路杀到筑前岩屋城下,而大友家勇将高桥绍运拖住了岛津军进军的步伐。大友宗麟也在此期间上洛,表示臣从于已掌握中央政权的丰臣秀吉,并要求其出兵九州。秀吉正好借此大义名分,召集了各地大名出阵九州。不到一年,岛津家就被迫投降臣属于丰臣家,同时九州的大名和国人们也一起归顺。后秀吉将筑前一国及筑后两郡和肥后两郡封给了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后由其养子小早川秀秋继承。后秀秋被转封至越前,筑前成了丰臣政权的直辖地。1598年秀吉死后,秀秋又重新回到了筑前。关原战后,小早川氏被转封到了备前冈山,黑田长政入封筑前成为52万石的大名。

筑后:
特点:农业和渔业等产业比较发达。
石高:26.6万石
分郡:御原、生叶、竹野、山本、御井、三瀦、上妻、下妻、山门、三毛
主要特产名物:蓝、烟草、砂糖、提灯、炭薪、歌留多、久留米饼
代表风土:高良大社、灵岩寺、吉井宿场町、宝满神社之能、大牟田燃之石、田主丸
主要势力:大友氏,蒲池氏
梗概:面向有明海的西海道之国。东边是释迦岳是与丰后国的天然分界,西边的筑后川是与肥前的交界,北面的筑紫平原与筑前国相连,南面筑肥山地的另一端是肥后国,西南有明海的对岸是肥前国的岛原半岛、肥后的宇土半岛及天草诸岛。古代与筑前国共同组成了筑紫国,后于7世纪左右被分成两国。国土东部是北水绳山地,南部是筑肥山地,西部是广阔的筑紫平原。其中筑后川是矢部川冲积所形成的平原地区是国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九州第一大河流筑后川虽然经常泛滥,造成水害。但也为周围平原肥沃的土壤提供了灌溉水。除了农业发达以外,有明海的渔业也非常发达。
虽然国内有着较高的生产力,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国内处于豪族割据的状态。进入战国时代,大友氏领有了筑后守护职,掌握了该国统治权。筑前、筑后和丰后作为九州对外贸易的中心,大友和大内两家常年摩擦不断。随着大内氏的最终衰落和灭亡,大友氏的权力也达到了顶峰,就任了九州六国守护及九州探题。
而肥前的龙造寺氏也慢慢扩大势力,逐渐渗透至柳川一带。并联合毛利氏,扩充地盘。在今山合战击败大友家后,入侵到了肥后、筑后及丰前北部。大有与大友家抗衡的态势。毛利及后来的岛津不断与大友家对抗,大友家的支配权力进一步萎缩。在耳川之战后,大友家便不再具备与岛津家对抗的实力,并于1586年投靠于丰臣秀吉伞下。秀吉开始九州征伐,后进行国土分配。筑后分别被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秀包、立花宗茂、高桥统增和筑紫广门五人领有。但关原合战时筑后诸大名加入了西军于战后遭到改易,因捕获石田三成有功的田中吉政获封了柳川32万石。1620年田中氏断绝,筑后被分成了有马丰氏的久留米藩21万石和立花宗茂的柳川藩11万石。

肥前:
特点:海外贸易繁盛,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但国内势力众多,政治不够安定。
石高:31万石
分郡:基肄、养父、三根、神埼、佐嘉、小城、松浦、杵岛、藤津、彼杵、高来
主要特产名物:生姜、西瓜、鲍、鳖甲细工、伊万里烧
代表风土:出岛、云仙岳、弘之松原、平户、诹访神社大祭、有明海、舆止日女神社
主要势力:龙造寺氏,少贰氏、松浦氏、有马氏、大村氏
梗概:九州西北位置的西海道之国。东北部通过背振山地与筑前国相连,东南部筑后川的对岸是筑后国,西方面向西海海面,海上坐落着平户岛,五岛列岛等岛屿,南面是突出的岛原半岛,远方是中国东海,北方的玄海滩将肥前与壹岐国隔开,再往北是对马国。古代与肥后国被合称为火之国,被有明海分隔,国内半岛很多,且有众多岛屿,复杂的海岸线使本国海产品丰富,渔业发达。此外良港也有很多,作为通往中国大陆的最近交通线,肥前一直被日本政权所重视,港口是遣唐船的主要停泊地带,早早就传入了中国文化和朝鲜文化。
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在很早以前便形成了以松浦党为代表的海贼众,镰仓时代便是倭寇的据点。由于受到中央政权的压迫,其势力只能向海外发展,保持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自从1550年葡萄牙商船停靠平户港和萨比埃尔登陆传教后,南蛮贸易和切支丹文化被带到了日本,欧洲诸国希望在日本发展其势力。而国内国人松浦、大村、有马等诸家也开始利用南蛮贸易发展自身势力。
肥前守护少贰氏和大内氏及守护代千叶氏在天文年间中期势力均有衰退,取而代之是龙造寺势的抬头,自1546年龙造寺隆信将少贰冬尚赶到筑后后开始征战四方,稳步扩大势力。1551年大内义隆自殺后,大内氏在肥前的实力更加大幅衰落,而大友宗麟联合被龙造寺军赶走的少贰冬尚,将势力渗透到肥前。而龙造寺隆信暂避其锋芒,退回筑后柳川,但隔年便杀回肥前,恢复了失地,而且趁机压制了北肥前的松浦党,将其纳入麾下。直到1569年,龙造寺势力的激增使大友宗麟意识到了危机,动员肥前诸将攻击龙造寺氏,但龙造寺隆信巧妙联合中国的毛利元就出兵筑前,并配合其进兵,最终迫使大友军撤退。但次年宗麟再次杀入肥前,号称八万的大友军包围了龙造寺家的村中城。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龙造寺家臣锅岛直茂发动夜袭,在今山之战中击杀了大友军总大将大友亲贞,大友军败退。战后,大友家在肥前的实力一蹶不振,而;龙造寺家则进一步壮大,且获得了肥前国人众的支持。平户的松浦、壹岐的日高、五岛的宇久、岛原的有马等诸国人均表示臣服。而统一了肥前的龙造寺氏则对周边的筑后和肥后等国发动了进攻。在联合岛津军瓜分了肥后后,大友、岛津和龙造寺成为了九州互相抗衡的势力。
在势力均衡没几年后,大友军在耳川之战中大败于岛津军而首先衰落。1584年,岛原半岛的有马氏在岛津家的援助下公开反叛龙造寺氏,隆信闻此出阵岛原。在冲田啜合战中龙造寺隆信战死,龙造寺军完败,势力急速衰退。而有马晴信则统一了岛原半岛地区,并以切支丹大名的身份臣从了丰臣政权。在丰臣秀吉征伐九州后,龙造寺和有马氏获得了领地的安堵。此外肥前东部和北部分别成为了小早川氏和国人波多一族的知行。之后小早川氏被转封越前,领地被宗氏所继承,且本地国人波多氏在文禄之役失脚后,其领地被封给了寺泽广高。之后寺泽氏在1637年的岛原之战中负有主要责任而被德川幕府改易,1649年大久保氏被封至此成立了唐津藩。
同时,龙造寺隆信死后,其子政家继承了家督之位,但秀吉强迫其隐居,并令其子高房为锅岛直茂养子,将位子让给了直茂。之后龙造寺家的领地便由锅岛直茂掌握。1607年,龙造寺高房杀妻后自殺。佐贺藩领地名副其实地归属于锅岛直茂所有。另一本地势力有马晴信势在丰臣与德川政权交替时投靠了德川家,并与德川家结成了姻亲。但被卷入了德川家的派系斗争,最终于1612年的冈本大八事件中,不仅被没收了领地,还被斩首。
之后,松仓氏入主岛原,长崎作为德川幕府的直辖地而设立的代官。1613年,切支丹禁教令发布,岛原一带的信徒极其不满,再加上松仓氏的残暴统治,最终于1637年揭竿而起,爆发了岛原之乱。肥前岛原半岛和肥后天草半岛的切支丹信徒们联合起来反抗幕府军,形成了以天草四郎时贞为总大将的四万一揆军对抗十二万幕府军的局面。直到次年二月,幕府军才Z压了一揆军。之后幕府进一步禁止天主教,推进后来的锁国政策。

肥后:
特点:周围被山地所包围,利于本土防御。
石高:34.1万石
分郡:玉名、山鹿、菊池、阿苏、合志、山本、饱田、仛麻、益城、宇土、八代、天草、苇北、球磨
主要特产名物:海苔、蜜桔、木绵、朝鲜饴
代表风土:阿苏山、通润桥、阿苏神社、山鹿灯笼祭、三角濑户、本土濑户、杖立温泉
主要势力:相良氏,阿苏氏、菊池氏
梗概:九州中央位置的西海道之国。北面的筑肥山地是与筑后国的边界;东北阿苏山山系的另一边是丰后国;东南九州山地的那一边是日向国;南方的国见山地是与大隅和萨摩的交界。西边邻有明海、岛原湾、不知火海等,此外还有大矢野岛和天草诸岛等诸多岛屿。肥后三方向被山地所包围,一方面向大海,国内有球磨川、菊池川、绿川等河流,还有阿苏、矢部、甲佐等盆地,河流流域还有八代、菊地、熊本等平原。
古代开始便与中国大陆有着贸易往来,并带来了海运业的盛行。是较早开化的分国之一,经济和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而且以肥后为中心,与九州的五国都有接壤,是九州的中心地带。同时有着依山傍海的地形,有利于本土防御,是良好的用武之地。
平安时代开始便是平家的领地,从属于平家的土豪众多,但在镰仓时代受到了幕府的压迫,在镰仓幕府灭亡的时期,这些豪族是主要的倒幕力量。室町末期的应仁之乱时,大友氏代替菊池氏为肥后守护。进入战国时代,南方的萨摩岛津氏和北方的肥前龙造寺氏都企图染指肥后国。在外部势力入侵的同时,本土势力相良和阿苏两家联合边境地区的城氏和名和氏,积极抵御外来侵略。而为了确保肥后利益的大友宗麟在1578年的耳川之战大败于岛津军后,只有衰退一途。而北方的龙造寺氏则趁此良机,入侵菊池和山鹿两郡,并将两郡国人收为所有。而好景不长,龙造寺隆信在1584年的冲田啜之战中败死,原本从属从属于龙造寺家的国人全部投靠了岛津家,最终在1586年岛津军迫降了肥后最后的大势力阿苏氏,统一了肥后,并以此为基础,进军北九州。
1587年,丰臣秀吉的九州征伐开始,大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杀入九州,进入肥后后,在此配置了堀尾吉晴,加藤清正、浅野长政、福岛正则等心腹将领。并在岛津家投降后,将肥后一国封给了原本信长时代的同僚佐佐成政。但成政因检地引起了肥后北部国人的叛乱,发动了一揆,并波及了肥后全境,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最终调动了九州多家大名才将其Z压,此实践直接导致了佐佐成政的领地被没收并被勒令自殺。在扫清了肥后的旧势力后,秀吉迅速确立对肥后的新统治。1588年,加藤清正获得了北肥后19.5万石的领地,小西行长获得了南肥后14.6万石的封土。直到关原合战时,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分别属于东西军,清正派的东军攻击西军派行长的宇土城。战后清正获得了肥后一国54万石的封赏,并以新筑的熊本城为中心,进行城下整备,成为德川政权外样中的大势力。
在1611年加藤清正死后,幼年的子忠广采取五家老合议制的体制。但在1614年大坂之阵前,家臣分裂成了两派,导致了家中不稳。1632年,忠广被改易并被流放到了出羽庄内地区。之后小仓的细川忠利移封到此,以熊本为主城,开始了对肥后的支配。1613年,切支丹禁教令发布,肥前岛原一带的信徒极其不满,最终于1637年联合肥后天草的信徒们揭竿而起,爆发了岛原之乱。肥前岛原半岛和肥后天草半岛的切支丹信徒们联合起来反抗幕府军,直到次年二月,幕府军才Z压了一揆军。之后幕府进一步禁止天主教,推进后来的锁国政策。

日向:
特点:农业比较欠发达产量不高。山地较多,有利于本地防御。
石高:12万石
分郡:臼杵、儿汤、那珂、宮埼、诸县
主要特产名物:甘蔗、漆、荞麦、鳗鱼、马
代表风土:油津、雾岛山、都浓神社、鹤富神社、鹈户神社、生目神社、高千岁峡、祖母山、神武社
主要势力:伊东氏
梗概:九州东南部的西海道之国。西和北通过九州山地分别与丰后和肥后两国相连,南面的日南山地是与大隅国的分界线,西南与萨摩接壤。东方面向着日向滩,有着较长的海岸线。国名由来是面向日出方向之国。《日本书纪》记载日向的高千穗峡是天孙降临之处。古代与萨摩和大隅同为一国,但702年和712年,萨摩和大隅两国先后分离出去。
小丸川、一之濑川和大淀川等河流从九州山地经日向滩注入大海,河流下游有着相对广阔的日向平原;南部的山区间有小林、都城等盆地。但总的来说,国土面积七成以上都是九州山地、雾岛山地等山区,而耕地面积则不足一成。虽然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海岸周围渔业也相对兴盛,但农业产量较低,经济力有待提高。同时国内因为交通并不便利,文化水准也不高。原住民为古代的日向隼人,兵质较高。由于山地地形较多,利于本土防御。
自镰仓时代开始,岛津氏便为该地守护,但进入战国时代,岛津氏与以伊东氏为代表的本土豪族的摩擦逐渐加重。到1568年,伊东义祐夺取了原属岛津氏的饫肥南乡的领地,构筑了伊东家最大的版图。之后,伊东义祐着手统一日向,但在1572年的木崎原战中,虽拥有优势兵力,但大败于岛津义弘,只有走向衰退一途,并最终在1577年被赶出了日向,不得不依附于北方的大友家。次年,大友宗麟打着恢复伊东旧领的旗号杀入日向,但在耳川之战中一败涂地,而岛津家则彻底确立了在日向的统治。直到1587年中央的丰臣秀吉征伐九州胜利后,义祐之子祐兵才恢复了沃肥周围的一部分旧领,其他地区被岛津、秋月、高桥等势力所支配。关原合战时,日向领主大部分从属于西军,但伊东祐兵选择加入了东军。战后获得所领安堵,成为沃肥藩的藩祖。其他地域则分别为幕府直辖领和其他小藩。

大隅:
特点:农业比较欠发达产量不高。
石高:17.5万石
分郡:菱苅、桑原、囎唹、大隅、姶罗、肝属、驭谟、熊毛
主要特产名物:杉、马、龙门司烧、铁炮、烧酒
代表风土:隼人塚、鹿儿岛神宫、米山药师、种子岛、白银坂、日当山、安乐温泉、佐多角
主要势力:肝付氏
梗概:以大隅半岛为中心的西海道之国。横跨大隅半岛一直到锦江湾,南方海上还有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等岛屿。由北至东通过雾岛火山群与日向接壤,西方乌帽子岳是与萨摩的分界。古代被称为熊袭国,有隼人族及熊袭族世代居于此地。后熊袭国分成了大隅和日向。领土内多山地,北方有着雾岛火山群,半岛中央部分是高隅山地,半岛突出部是肝属山地。平原地区只有天降川流域的国分地区及面向志布志湾的肝属平原。由于本地的火山性土壤,农业生产力不高。
由于处于九州的最南端位置,几乎不用担心来自于南方的威胁,而与西方和北方的交界处也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比较利于国内防御。但与萨摩国隔着锦江湾相望,中间又夹着樱岛,所以可能遭到来自水路的威胁。
自南北朝时代开始,岛津氏一直统治着两国,需要注意的地域只有都城盆地的平原地区及志布志湾沿岸的日向国,但由于国力不够发达且距离中央政界遥远,对中央政权不会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进入室町时代后,岛津氏逐渐降服了当地大部分豪族,但后来肝付及蒲生等豪族的动向并不稳定。后由于守护岛津家的内纷,实力被削弱,大隅半岛的实际支配者便成了肝付氏。随着岛津家分裂的局面逐渐被岛津忠良和贵久收拾,便开始着手平定萨摩、大隅和日向三国。
1543年,铁炮自西洋传来,这种新兵器很快早九州诸大名家传开。早在1549年便被应用于实战。在之后的五年即1554年,岛津氏将铁炮集中使用,很快就在平定北萨摩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年,为了扩大实力并消除后顾之忧,岛津忠良将女儿嫁于肝付兼续并与之结盟。后岛津家迅速平定了北萨摩。随着岛津势力的扩大,肝付兼续便联合日向的伊东氏于岛津家对抗,给岛津家带来的巨大威胁。1571年,肝付兼续率领大隅诸豪族们从海陆奇袭岛津领的鹿儿岛,给岛津家惊出一身冷汗。但次年岛津军便在木崎原之战中大败具有优势兵力的伊东军,伊东家一蹶不振。而且大隅及肝付兼续被萨摩和日向的岛津势力所包围,不得不于1574年投降到岛津家的军门之下。大隅最终处于了岛津氏的统治之下,而岛津氏在支配了萨摩、日向和大隅三国后,开始了九州制霸的征程。在耳川之战和冲田啜之战后分别击败了大友及龙造寺军后,岛津氏几乎席卷了整个九州。但大友宗麟上洛邀请已经掌握了中央政权的丰臣秀吉出兵九州。而秀吉在1587年发动25万大军征讨九州。岛津氏最终还是投降于秀吉政权下,保持了萨摩、大隅及日向一部分的领地。关原之战后,岛津氏巧妙地保住了原有的领地,一直存续到了幕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