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同性男友:【诗词赏析】再别康桥:一支轻盈柔美的小夜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28:12
',1)">
再别康桥:一支轻盈柔美的小夜曲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年出生在浙江硖石县。他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读过书。1918年赴美留学主攻银行和社会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徐志摩1922年回国,先后在北大、清华、和中央等几所大学任文学教授。他一方面教学,另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主要写诗和散文。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年仅35岁。可惜一颗天才诗星,就这样骤然陨落了。
诗人从留学回国到遇难身亡,仅十年时间。这十年间,诗人才华横溢,思如潮涌,创作激情有如山洪暴发,写下了大量诗文。徐志摩的主要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有《落叶》、《巴黎的鳞爪》和《秋》等。小说有《轮盘》。书信有《爱眉小扎》等等。诗人尤以诗和散文而著称,其诗大多颂扬青春、爱情、美、自由、人道和大自然。1923年,诗人和闻一多、胡适一起共创一个新的文艺团体:新月社。这是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而诗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性作家,并成为1928年创刊的《新月》杂志总编。
二、写作背景
“康桥”即剑桥,也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诗人在剑桥大学文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时,十分钟爱这个地方。那里的西下夕阳、斜倚的垂柳和云霞给诗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诗人在英国留学期间,常常徜佯在康桥这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清晨在河边读书,黄昏在河里划船,或躺在芳香的草地上看云、寻梦。正是康桥的这种独特美吸引了诗人,慰藉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之孤独心灵。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诗人回国后,先后写了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早期写的是《康桥再会吧》,表现对康桥的热恋之际的留别。中期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表现别后的深切回忆。后期便是这首三部曲的高潮。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诗人1928年秋出国讲学再度到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故地重游,有感而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在同年十一月六日在归国途中写成的,并于1928年12月10日的刊登在《新月》期刊第1卷第10号上。该诗是徐志摩后期的代表性传世名作。
三、诗歌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形象、意境和音韵的创造上十分成功,是以真心写真情,全盘体现了诗人的诗美主张。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诗歌创作使用的是形象思维,没有鲜明的形象,就不成其为诗。但仅仅读懂了诗的形象,还不能说就读懂了诗,还要探索出透过形象浮现出的诗人意境(即感情)。此外,还需要探索诗的抒情是否真切、比喻是否贴切、联想是否丰富、语言是否流畅和气韵起伏是否协调等等。下面,我们对诗《再别康桥》。的七个小节,逐节赏析。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的开篇便出现诗人的正面形象。看!诗人站在康桥上,凝视着康河,沉思冥想。他终于要告别这个心爱的地方了。但见他步履轻盈,与西边的晚霞作别,然后慢慢转身,轻轻地飘然而去(实写)。诗歌以轻柔的旋律,烘托出一位年轻的诗人潇洒飘逸的风度和文雅多情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一腔爱心。
这里四句中,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充分表达诗人不愿惊扰康河宁静、打破康河和谐的一腔柔情。第四句用“作别”而非“再见”,透露出诗人心底一股淡淡的感伤心情,这便是形象上浮现出的诗的意境。
在以下几个章节里,诗人从实写和虚写两个方面,以鲜明的视觉形象,刻画康河的美(都属回放镜头)。重游康桥,诗人对康桥的爱如潮水般涌起,不写是不行的。但写什么呢?写一个地方的形象是很难的:因为景象万千,该写的东西太多。所以得选择有代表性的景象写。诗人在他的散文里曾写道:“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它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地淹入了你的灵性。”正是康河的水引出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诗人的“命”。 因此,诗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康河”。而且,只选择康河上最显灵性的夕阳、金柳,柔波、青荇、青潭、虹影、船载星辉等几组画面着力描写。几个镜头经过组合和推移,实实虚虚,巧妙地演变成几幅优美绝伦的画景,构成康河醉人的形象美。
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边婀娜多姿的垂柳,身披夕阳的金辉,在晚风里飘扬,美得象一个头顶晚霞、金光闪闪的新娘(回放镜头)。这里把金柳比作“新娘”的“人化”手法是独具匠心的。在一个青年男人心目中,最美最爱的莫过于自己的新娘。这个独特的比喻便将诗人对此地的“美”和“爱”完全表达出来了。接着,镜头推倒波光粼粼的康河上,微波倒映着“新娘”的倩影,此情此景怎么能不牵动诗人的心?于是,“波光里的艳影”, 便在诗人“心头荡漾。”这时,诗人自己的形象已和康河的形象不知不觉地融为了一体。诗人在这一节中既进一步描绘了康河的美景,也寄托了自己对康河的一腔倾慕和挚爱之情。
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看啊,在水底的软泥上,绿油油的青荇(即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在轻轻地招摇。康河的这种柔美实在令人神往,于是诗人“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这样,就可以和康河日日夜夜守在一起。这里,诗人的形象“物化”,变成康河中的一物,神游于康河的柔美之中。如果说在上节里,美景化入诗人心中,那么这里诗人形象则化入美景之中。这种创作上的“人化”和“物化”手法的交替使用,可见诗人的匠心独运。这一节里,真可谓情景交融至极。
第四节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节写诗人情思的回转和过渡。康河的柔美依旧。树荫下的潭叫“拜伦潭”,它清澈如镜。当天上的虹映入其中,美不胜收,令人留连。此处为虚写,它渲染了康河的绚丽多姿。然而,美丽的“彩虹”多次被荡漾的水草揉碎。这里,“彩虹”的揉碎象征诗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友爱的政治理想的破灭,而理想的破灭必然引出感伤之情。
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节,写诗人的追求和幻灭的两股思潮的对流。在当时特定环境中,诗人既不甘心自己理想的破灭,而又无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有靠“寻梦”来聊以自慰。他幻想自己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向青草更青处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青春和美丽理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自己的幻想中享受回忆带来的甜蜜和快乐。靠“寻梦”慰藉自己,其感伤之情已寓其中。
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承接上一节,“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因为诗人此时突然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也即从幻想的波峰跌到现实的波谷。无可奈何,只能怅然向康桥作别。两个“沉默”连用,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后的无奈与伤感之情。“沉默”二字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无声胜有声嘛。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后一节与开篇呼应,诗人的正面形象再次出现,也即在开篇所见的形象:但见诗人轻轻地、悄悄地离开康桥;他回过身来,挥一挥衣袖,向西边云彩告别。“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不想带走,而是不忍带走。若带走了康河的云彩,便有损康河的完美和谐。这是诗人对康河挚爱之情的充份表现。
首尾两节形式复唱,实为镜头的推移深化,使诗人对康河的爱恋之心潜入心底,让理想破灭的凄惘之情浮上心头。从开篇“作别”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前后呼应起伏回荡,给人以回肠荡气的意境。
四、结束语
徐志摩十分推崇闻一多主张的诗中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仔细欣赏这首《再别康桥》,我们发现这“三美”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该诗中。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逢单行六到七字,逢双行七到八字,两顿或三顿;诗行错落有致,有强烈的视觉美(“建筑美”);韵式上守二、四(平、仄韵通)押韵,抑扬顿挫。这优美的韵律合着诗人的感情节拍时起时落,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更出色的是诗的意境具有鲜明的视觉效应(“绘画美”),诗中有多方位的画面:有远(云彩)有近(柔波、青荇),有实(“轻轻的我走了”)有虚(“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及景物天衣无缝地混为一体。全诗深情倍至,情景交融。
《再别康桥》是诗中的又一首绝唱。

怀旧的感觉欢迎您的光临                          背景音乐:天空之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