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王菲mp3百度云:武术集萃一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9:08
http://hds.360doc.com
',1)">兴辉
内家武学·“滑变”秘法—触变功
引言
武当内家拳素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犯者应手立仆”的特点而著称。因而在修练时要求“尚意不尚力”,柔化刚发;临阵中主张“贵化不贵抗”,以柔克刚。然其柔化之法如何修炼,刚发之劲何以变。生?则一直极方家里手视为不宜之秘,至今仍鲜为圈外人所知。
笔者于武学一道,有幸受益于隐匿在民间的武当拳异人名家一周云快先生(道号来兹子).得先生悉心授以其秘承之内家拳技,始明斯道之理法而粗解。其要。十余年间,潜研精微,苦练不辍,是以终臻小成,得见天然。今虽于师技小有所得,亦不敢自秘自乐,遂将师传之“内家武学·滑变秘法一一触变功”奉出,以飨读者,企期它能使有志于内家武学这一技艺修炼的同仁们有所得。
一、秘法要点简述
触变功,为武当龙门拳宗支系——心意门拳技修炼秘法之一,属功法类内外功“劲力”技法之修炼方法。触变功,顾名思义,即是一触即变之功。其旨在于柔化绵力、积柔成刚(柔极而生刚)。行功时要求修炼者平心静气,意注玄关(祖窍穴,那两眉之间),上虚而下实,虚外而实内,轻推柔化,忌用拙力。随搭即粘,粘之即化,化之即发(推),滔滔不绝,反反复复地潜心推化。运劲务须似如抽丝,绵而不断,动作亦要轻柔圆活,随腰而动,柔化时劲当沉稳缠绵,推发时力应刚坚脆短,随化而发,随发而化。化时劲随腰转。发时力沉丹田,此劲接彼劲,终无间断,随屈就仰,曲中求直,此即“滑变”之功用矣。
盖触变之“功”,实不易寻觅,然而只要修烁者悉心苦研,终将悟得妙谛,一旦功成,彼劲方至,我劲即随之粘上,柔化而刚发,就势用“意”一吐,仿佛并未用力则已将彼击出,所谓“犯者应手即仆”是也。如歌决云:
触变莫测虽难觅,勤修苦研见妙谛,悟得触变真功力,就势滑去不用力。
二、行功设施准备
择一空气清新的树林旷间,在距离约1.5米的两棵树上(或是理置的木桩上),高度与练功者下蹲练功时平肩处,绑上一片宽为7厘米、厚为l-t.5厘米的竹片,再在距两树(或木桩)约30厘米处,紧贴捆绑的竹片,各理置一根直径为15厘米的木桩。木桩上端与竹片捆绑高度相同处,绑。上长度为20厘米、厚度为s~5厘米厚的纸张(或是沙袋)即可。如无竹片,用三根直径为2-z.5厘米的竹竿(或是白蜡条杆)平行拥绑代替也行。但须处理光滑,以免在推化时损伤皮肤和组织。
三、秘法修练解说
1.无极浑元势
(1)先以右臂外侧向竹片,面对理直的木桩,在距离适中的位置处站立。
(2)两脚平行开步与肩同宽,五趾抓地,足心涵空,继之,微屈膝下坐,两臂上抬高与肩平,松肩沉肘。两掌掌指自然分开,拇指、食指相对,平抬于胸前,似抱球状。下颌微内函,-|-#-!-Chun齿轻合,舌舐上腭(门齿根之龈缘处)。呼吸平和自然,收心入静,心中空空旷旷、无我无他,目光平视前方。
(3)目光徐徐收回鼻准之玄关部位(两用之间的祖窍穴处),凝神片刻,然后吸气,同时意想先天之气从头顶的百会穴源源贯入;气吸足后呼气。同时意想由百会穴贯入的先天之气,沿身体正中的任脉缓缓下降、沉入丹田(脐内一寸处的神厥穴),一吸一呼,息息归根,意注丹田。如此往复,练无极浑元桩站桩势两刻钟。
2.缠绵柔化势
(1)承接上势。两臂自然徐徐下落,掌心向内,两拇指向上、十指相对地置抱于腹
前。
(2)继之意调呼吸,务须缓缓行之。吸气时·腹部当随吸气动作徐徐内收(凹入),呼气时腹部应随呼气动作慢慢挺放(凸出),同时气(意)沉丹田,两眼下视少腹部。如此一吸一呼,三十六次为度。
(3)随之右脚向右前方45度处迈出半步,重心前移,右掌同时随迈步之势,向左前、正前、右上方弧形运掌,运至右掌掌背触抵竹片,左掌位置不变,跟睛平视右掌。
(4)继而以腰为轴,身体向右缓缓旋转,右掌同时随转腰之势,用缠绵之暗劲,以右掌掌背倾竹片向外、向后方向牵拨柔化,左掌位置仍不变,眼视右掌。
3.倏然滑变势
(1)承接上势。身体后坐,右掌复以腕部为轴,随身体后坐之势,向外、向右、向后翻掌变为竖掌,掌心向前,掌指向上,拇指向左,左掌位置不变,眼视右掌。
(2)继之重心前移,右掌顺竹片以柔绵之劲,力当沉稳,倏然向前滑(推)击内侧木桩上的纸垫(或沙垫),左掌位置仍不变,眼视右掌。
4.衔接转换势
承接上势。击毕,重心随之后移,右掌同时随身体向后坐之势外运,复以掌背触抵外侧的竹片,继而变为“缠绵柔化势”重复进行练习,如此反复柔化推发。八十一次为度。
5.无极浑元势
(1)承接上势。右掌推击完八十一次后,重心后移,右侧踏身体后坐之势向后退回半步,右掌同时运弧收回腹前,两掌掌指相对,掌心向内地端置于腹前,眼睛下视少腹部。
(2)继之,身体缓缓上升少许,两掌同时随身体。上升之势,以腕为轴地翻掌外旋,旋至掌心向下时,复徐徐上抬至肩平,两掌拇指、食指相对,平抬于胸前,似抱球状,眼视两掌之间。
(3)如此凝神调息九次(注:一吸一呼为一次),身体即右转180度,复以左臂外侧向竹片,面对另一埋置的木桩站立,眼睛仍视两掌之间。
(4)继而以左掌进行推化练习,仍反复柔化推发八十一次为度,如此左右两掌交替练习5~7遍,最后依据第5势“无极浑元势”中第1~2小节动作回复为无极浑元势,然后凝神调息九次,全功即告完毕。
四、行功注意事项
1.取子时(夜间11-1时)与卯时(早晨5~7时)这两个时辰行功为佳,且须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行功强度(量)。
2.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务须做到尽弃杂念,专心致志地行动。功毕半小时内禁饮凉开水及用冷水洗手擦身。
3.整个行功过程,均应与呼吸配合,即在柔此时须与吸气动作配合,推发时须与呼气动作配合,并做到意往玄关,气沉丹田。
4.柔化与推发两个过程,务须不便其有断续处。做到浑然一体,自然而然。
5.柔化时运劲应似抽丝,劲当沉稳绵长,推发时发劲应刚坚短脆,忌用拙力。
6。如遇雷雨大风天气,应停止户外练功,但须在室内练“无极浑元势”桩功,以不便行功时日间断。
7.行功前须排除大小便。
8.本功锻炼强度大,故在行功期间应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与睡眠。
9.行功期间,忌食过多的辛辣酸冷燥火食物。以免气浮有碍行功。
10.女性月经期间应停止行功,专练无极浑元势”桩功即可。

卸骨术
卸骨一法,言浅意深。盖人身各部位骨骼,皆有一定位置,其连络衔接之式样,亦各不相同。习卸骨者,对于全身骨骼之总数,固须深知,而于各骨之部位,以及各处关节之式样,与如何衔接之状,亦须完全明了,然后依其势而定卸法,始不致有误。此外,还应知上骨法,即技击家所谓“能卸能上称活手”是也。上骨亦非有相当之经验不为功。盖上骨法尤为重要,此法练成,可以救人于危急,非如卸骨法之权利于制人也。而施用卸骨法,对于所属之部,须熟悉其情形,临时又须有敏捷之手腕,因临敌之际,非手疾眼快不为功也。故卸骨法尤贵乎寻骱相骨之正确,施用手法之敏捷。练习之法,于寻骱相骨之法粗熟后,进一步练习上骨法,注意骨端骨臼之反正,及其形状,而衔接之,即拼合之意。先就一部分着手,如腿部,则将大腿骨、膝骨、嗻骨等,按其部位,将关节接合,由此而肩部、臂部等,逐渐拼凑,以至于能将全副骨殖,完全拼合,丝毫无误,则上骨法第一步功成矣。乃更进一步,在夜间行之,将全副骨殖,堆置一堆,随手拾取一枚,用手摸之,依其尺寸之长短,周围之大小,以及两端关节处之形状,四面相征,而定其骨属于何部,然后亦依前述拼凑之法,在夜间逐步练习之,至能于黑夜中完全将全剧骨殖拼凑成人形,丝毫不乱,则上骨法第二步功成矣。如此练习,亦非三年不可。费时虽多,但练习成功之后,对于人体全部之骨骼关节部位,以及其接合之情形,了如指掌。知之既深,再练习折卸之法,与敌交手之际,按骨节之反正,敏捷卸之,自较便利,必能依其骨骼处之部位关节,而定其卸法,必能收手到敌擒之功。盖捏法、卸法,全在“敏捷确切”四字,熟极巧生也。
寻骱相骨
卸骨法之制人,重在骨之关节,即骱之连系。因此对于骨骼各部之位置,必先完全明了,毫无错误,始能实用,正如点穴术三层功夫九步练法中之寻经认穴也。如不明于此,决难望其应手奏效。寻骱相骨,在卸骨法中,至为重要,然吾人欲能寻骱相骨而无误,亦非易事,若无相当之练习,亦不能熟悉。且练习之法,虽不甚复杂,但欲完全了解,亦非旦夕间,最少须一年苦练勤习,始能达其目的。
练习此项寻骱相骨之法,亦可分为数步。起始之时,不妨于书本中求之,先将各骱各骨之名称,熟读而谨记之,更于图画中而寻求各肭各骨之部位。按此种书藉,医学、伤科中皆可参考,而近来之生理学中,尤为详明,附图亦显明易见,较诸旧本木版医书为佳。某骨与某骨相接,某骱与某部相连,以及骱所附之深浅,骨所居之反正,皆须熟知。此一步功夫完成后,更进一步,而与识者讨论,或我举一骱一骨之名称为问,命之答其位置及状态,或命人举一骱一骨之名称为问,而我答其位置及状态。如此互相盘诘,遇有疑惑,则可于书本中对证之。此一步功夫,较诸死读硬记,易于进步,亦正如学生之默书,较背诵为佳也。名称部位,既熟读而谨记,与人互相盘诘,亦可完全无误,然此犹为死法,而非实验庆用之道,未必能合于实际,故又须进一步而使之实验。练习实验之法,宜取死人骨骼一副,即俗所谓骷髅骨,务须各骨齐全,不可稍有缺损,乃将各骨杂乱,使练者依据其所知之部位,一一凑合之,而成为人形,至毫无错误而后已。在入手之始,难免有误,习这既久,自能无误。然此种凑合,虽用手法,犹籍目力之辨别,骨骱之为何名,而属于何部,更须进一步于暗中练习之。交超凡脱俗骱杂乱,练习时信手取一骨,用手抚摸而断定其为何骨骱,当属何部位,乃依其位置而安于地上,如此逐一摸去,将全身各骨骱完全凑合,一无错误而后已。在妆时,在不能如愿以偿,盖以手抚摸,虽能知其名称部位,然终不若以目力辨之为易也。练习至此,最速亦一年以上之苦功。凡练至于暗中凑合全部骨骱而无误者,其烂熟可知也。寻骱相骨之第二步功夫,即捏握自身骱。如捏左臂,用右手行之,右臂则用左手行之。久之,自能确切无误,要在习者之心领神会矣。
卸骨之法乃是武林中一大绝技,究其手法,有捏、卸、推、操,等法。捏法即用拇指及中、食二指,捏握欲卸之关节,用手上之巧劲,使其骨骼脱臼,是为捏法。卸法则用掌、指、拳攒打骨缝与衔接之处,使关节骨髋膏脱臼,是为卸法。或由下向上推,或由外向内推,或斜推务使其脱臼之骨关节复位为上法。揉法即俗称按摩。推拿之法,受伤者骨未断,仪损伤肌肉、筋皮者,施以手法摩之、按之,使其活血散瘀,舒筋消肿,现将卸骨法中的主要卸法与上法介绍给大家。
一、卸法
(1)卸颚法
颚分上下,下颚易卸,被卸则言语、呼吸不便,虽痛不剧烈,然足以在瞬间制敌也。其法用右手握鸡形拳,猛击敌左耳根下向上攒打,腕力一弹,下颚受震而脱臼,亦可左右卸与全卸,左卸则反之,全卸用双拳。
(2)卸肩法
肩部为肩胛骨、锁骨、肱骨衔接处,被卸则全臂失去活动能力,且痛剧烈,唯此关节构造巧妙,吻合密接,但机关愈巧,损坏为易,如对面站立,欲卸其左肩,宜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其肩头前后之骨缝中,用右手托其腋窝,咯然一声,其肩脱矣,卸右则反之。
(3)卸肘法
如敌与我对面站立屈肘时,卸其左肘,即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其肘两侧,拇指于外、食、中指在内,捏准骨缝,用力向下猛拉同时左手握其小臂向上一捉,即卸之。卸右侧反之。
(4)卸腕法
如对面侧立,卸其左腕,即-用右手三指拇、食、中以下同,捏其腕,拇指在内,食中指在外,同时左手握其小臂向下一压,咯然一声即却也。卸右则反之。
(5)卸大腿法
如却左腿,用左手张虎口捏住其左股上部拇指在内,中食指于外,同时左手用虎爪拳,钻击其大碍内忻,使其脱臼。卸右则反之。
(6)卸膝法
卸右膝,用左手擒拿其脚踝或小腿,务使其伸直,后用右手虎爪拳、用力于其膝盖外侧骨缝中猛钻打即脱。卸左则反之。卸左侧用左手擒拿其足背,用右乎捏卸其跗骨即脱。
二、上法
(1)上颚法
上右颚,用左手中食二指伸入口内,揿在下面脱离之内,再用右手于外面相等处推按之,先拉后上,听有咯然一声,即复位也.左则相反.
(2)上肩法
上右肩时用左手捏其肩后,拇指于腋窝,其余在后肩上,用拇指扣顶脱臼之骨上推,同时以右手握其腕或小臂,向上向内推,然后再抽外上方转推,听有咯然一声,即复位。
(3)上肘法
以拇指按于肘内:弯处,余指置于肘下,用另手捉其腕,先向外拉,然后向上推托,咯然一声即复原位.
(4)上腕法
如上左腕,先用右手捉其腕,再用左手捉其肘,然后牵引,并向下一拉,再顺手向上一送则复位。右侧反之。
(5)上大腿法
上左腿,桐右手握住其膝、左手扶住其肩再用左膝抵住其臀,向内一送,即合拢。右侧反之。
(6)上膝法
上左膝,令伤者仰卧,用左手捏住其足,右手捏住其足踝,用力缓缓牵引,然后左手扶下按,右手端正向一送,但闻有声,即复位。右侧反之。
凡被却骨,皆在关节,经络上,如果被拿过重,即使复位也必青肿,非用药洗,不能速愈,如被拿伤及内部者,必用内服药治之,现介绍三方供参考。
(一)壮筋续骨丹
当归、川断、五加皮,破敌纸,菟丝子、党参、刘寄奴各二两,川芎、白芍、杜仲、桂枝、三七、黄芪、虎骨、木瓜各一两,骨碎补.地鳖虫各三两,妙熟地四两。
以上十八味、晒干共研细末,砂糖水调和制成细丸,每服四钱,用堆花烧酒送下。
(二)消肿止血膏
鲁香、没药、血蝎、五倍子,五灵脂、田七各等份,加冰片少许。
上药共研细末,蜂蜜或鸡蛋清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根据患处面积大小,进行包扎,二天换药一次,本方属外用范畴,适用于损伤初、中期,包括骨折、脱位,用于骨折后期寸加地鳖虫,自然铜、骨碎补、川断等接骨补肝肾药、效果更佳。
(三)舒筋活络汤
荆芥、防风、独活,桔梗、祁艾、川椒各二钱、逢骨苹、赤芍、一枝蒿各五钱,羌活一钱,以上十味,煎浓汤趁热浸洗之,每日三次,专治被卸、被拿与其它跌打损伤,皮破者忌用。

拿筋术
上篇
人体关节转动,主要是筋络牵引,筋络受阻碍,各关节比失灵。擒拿之法,内有分筋术,专寻易拿而影响关节活动及大之筋络下手,使其失去活动能力,而受制与我。故习擒拿者,与筋络之形状部位强弱及所司关节各部,当然加以研究。然筋络之繁复,较之各关节尤甚,形状亦各异,因而不必细究,只择其适用于分筋术者,足矣。擒拿分筋之筋络,最实用者,可分伸筋和曲筋两类;伸筋与曲筋,四肢关节皆有,虽位置形状不同,其所司之功能,不外使关节有伸和曲的活动,故统称:伸筋与曲筋。曲筋之位置,在四肢各关节之内侧,此筋伸张,四肢即直,此筋如收缩,四肢即曲,其功效之大如此。若曲筋被拿,必猛力收缩,则被拿之部分,必因曲而伸,失去活动能力,受制于我。至于伸筋,其部位则居各关节之外侧,此筋如伸张,四肢即曲,此筋收缩,四肢即直,其位置与功效,与曲筋相反,如此筋被拿,必猛力收缩,则被拿的部分,亦直而不曲,不能任意收缩,其抵抗能力,随之消失而受制。
麻筋部位 人体各筋络所司之运动,既如上述,每一筋点被拿,皆足影响关节之活动,自不待言,此外有数筋点,尤适擒拿,且影响人体极巨,中有九点,即三十六要穴之九麻穴也,详述如后:
手部麻筋 手部麻筋,共有三支,第一支位于食指与中指之间。属伸筋,邻附神经,拿之伸而不曲,极为麻痛,影响全臂活动。每支有二筋点,拿之尤易制敌,一在手背中间,一在指之围端,骨节陷入处。 此外另有“虎口”一穴,位于拇指与食指之间手背处,属曲筋,邻附神经,拿之曲而不伸,麻痛难当,影响全臂活动,穴点位于拇指与食指合口处至腕的中间,轻拿敌即失抗,重拿可致昏晕倒。
臂部麻筋 臂部麻筋,以肘节麻筋为主,肘节乃联络大小臂,使之连接,而司其转动,实为大小臂间的重要关键,此节被拿,直接影响全臂活动能力,其部位在上臂骨下面末端,与尺桡二骨上面一端结合之中间,肘曲时,骨即外突,臂直时,则其处有小线窝,名曰曲尺穴,属要穴,拿之足制止肘部活动;此外曲尺外侧有一筋点,属伸筋,拿之敌臂不但麻痛,且影响其全臂伸而不屈;曲尺内侧又有一筋点,属曲筋,拿之则影响其全臂曲而不伸,麻痛自不待言。此三穴点,轻拿足使敌麻痛被制,重拿可使敌痛极而晕倒。 肩部麻筋 肩部麻筋,可分三部述之:第一部为前肩部,位于扁肩胛骨与锁骨相接处的中间,有一凹陷处如臼状,名曰“肩井穴”,即俗称肩窝,此筋点位两臂联络躯干之重要关键,在人体各要穴中亦为大穴,如气血流行,正达此穴,而被点拿,虽不足以致人死命,但亦足以戕害其肢体而成残疾。即使拿之轻,亦可使被拿者臂部,受其影响,发生巨痛,而失去原有活动能力。
第二部为后肩部,位于扁肩胛骨,附于背部上部的两侧,实为肩部最要之主骨,而司全肩活动,其形如蝶翅,较宽之部分,接近脊骨,而较狭之部分,则与锁骨相衔接而构成肩膀,即俗称反匙骨,其筋点属前锯肌,斜方肌之腹及尾部,与肩胛骨狭端下面之骨缝。此部名为“凤尾穴”,一说属肾经,实肺部之末稍,故此部位被拿,不但酸麻,而使其臂肩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不能反抗,如用力过甚,伤及正穴点,足以影响内脏,而成内伤。
第三部为外肩部(即肩尖突出之处)为肩胛骨、锁骨及上臂骨等三骨相衔接之各筋点。骨缝参差,筋络包附,即俗称大臂。此部为肩臂两部之重要关键,司臂部屈伸转动之总枢。此部如受伤,则全臂完全失去活动能力,惟此关键,密接吻合,构造巧妙,无以复加,但机关愈巧妙,损坏愈容易,故肩臂关节,一受外界震动,易脱臼而出,擒拿法对此特别注意,可利用此弱点。至此部位之筋点,则以腋下中央之筋点为目的,此筋点被拿,酸麻巨痛影响肩臂活动尚在其次,用劲稍重足使敌晕倒。
颈部麻筋 颈部可分为左右即后三部,唯此部下手多在前后两部,以前颈项言,完全为软骨,并无骨骼支撑,多系皮肉与筋络所组成,其内部则气管与食管相附,皆为重要部分,人之所以生存,全在呼吸、饮食,呼吸必经气管,饮食则全靠食管,两者若受伤,足以使人丧失性命,故前颈一部,非常重要,在擒拿法中,是致命要部。然拿法可分数种,如拿喉结、闭气管、拿筋等等,颈筋最易拿,而影响大者,为耳部垂斜接胸前锁乳突肌,经左右皆有,此处被拿,虽不至死,但极易昏晕,因此筋附有神经直达大脑。虽未扼其气食二管,势必受到压迫,气运不舒,神经受压迫而昏倒。
腰部麻筋 腰肋各部,要害分部极广,在擒拿法中,对于胸、肋、腰等部,可拿之处极少,以胸背所占之部位,因不易三指掂取。惟腰部、肋部,尚可施拿,但并不能制敌使其失去反抗,而出手即致人死命,故此部筋点,以不拿为佳,即万不得已而用时,落手亦亦从轻;以敌人受伤为度,切勿过份,擒拿部位,在左右肋骨之最尾端之软腰处,俗名腰眼穴,又名笑腰穴。筋头为外斜肌,附有神经,拿之腰肌疼软,半身受影响,活动不灵,如重手伤及内部,可致刺激神经大笑不止,面-|-#-!-Chun青白,额出冷汗。因腰后两旁,乃肾脏所在,腰前上部,为右肝脏,左为胃脏,皆要害。
腿部麻筋 腿部麻筋,分胯节筋点,大腿筋点,腿弯筋点,小腿筋点,足腕筋点及足部筋数部。
胯节,即大腿骨与骨盆接合之处,此节在全身数骨介中,为最巨之部分,因而拿此部位,实较拿别的关节为准,非指功精深者,不足以奏效。但拿此处筋点,则较为容易,因此骨节之衔接,有无数巨大之筋附有神经,缠络其外,尤其内侧一面,神经丛极密,探手可得。功效极大,非但一腿失力,且足使全身受其影响。
大腿,为一极大管骨所支柱,上起于腿介胯节,而下迄于膝盖的上部,其中间为一整骨,即无小骨歧出,又无骨缝可寻,惟腿骨之外,包被筋肉极厚,筋之要者,为转股筋,此筋骨有内中外三部,除中转股筋,无关于擒拿外。其内转股筋(在大腿之内侧,斜缠于全腿)及外转股筋(包于大腿上下的外部)皆可单拿,其效虽不如胯节之巨,然亦可制敌于一时。其筋骨点在膝 盖上部五寸上下之内外侧。
膝弯,为膝部紧要之处。正居于大小腿骨接合处的背面,有宽大的骨缝,可兹错节。有伸筋屈附于膝 的内外两侧,便于分筋,单拿及擒拿皆极便利。筋点在膝弯的两侧中部,以指捏之有痛感处便是,致弯之正中,为骨缝。错拿亦足制敌。
小腿部筋,不及大腿厚实,然较诸别部,则已超过数倍,故其筋络,亦深隐于内,表面不易看见,主筋居于后部中央,与腓骨相并行,此部自膝部下起而迄于踝骨的上端,为胫骨与腓骨组合的支柱,胫腓上下两端皆并头衔接,中部则离开而成狭长空隙,与小臂部分略似。此部可分筋,亦可错骨;分筋之筋点,在膝弯下约四寸处中部。锁骨则以在上下五寸 之迎骨面两侧骨缝为宜。不论分筋或错骨,都能使该腿不能活动,失却反抗能力,而受制于我。
足腕,即踝骨关节,其位置在胫骨与蹠骨之间,上接于胫而下连蹠。其骨为数小骨组成,左右两侧,各突出圆骨,其居于内侧者,稍稍内骨踝,居于外侧者,则为外踝骨,在两踝骨之后部的下方,各有小凹陷,其中即骨缝之结合处,为踝部紧要之处,而前部下方,即胫骨蹠骨相接之处,有一极粗之筋联络其间,邻附于两骨结合空隙之中,此部被擒拿,足使全腿受影响而失却抵抗能力。
足部,底背各有一要点,在足底之中央,(足掌中心)有要点,名“涌泉穴”,此穴在人身各穴中,为死穴之一,是气血所系,百脉中枢,神经从直过脑际,惟以其在足底,终日帖地,且有鞋底保护,无从点拿,然不拿则以,若被拿住,力能透入者,被拿之人,必觉筋痛骨软,纵不受伤,亦必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但在亥正时候,切忌使用拿法拿点此穴,因此时气血注于该穴,被伤心死,无法救治,此说即使夸张,但其使人酸麻无力,甚至残及肢体,则属事实。
至于足被之筋点,不止一二,其位置与手背略同,中以大指之后面,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中间之中点为主脑,易拿效著,此点名“太冲穴”,位在骨缝前端,此穴在足部虽占重要地位,然非死穴,但施之拿法,亦足使敌立刻昏厥,失去反抗能力。
下篇 麻筋拿法
手背麻筋拿法 手背麻筋有三,每穴拿法,运劲俱同。
虎口麻筋拿法 虎口麻筋拿法,与手背拿法相似,拿此穴时多左手擒住敌腕,右手拇指在其手背处,施劲向下深掐,同时由中食二指在其掌里迎拇指之掐劲,向上力挑,则敌之手部,势必如着电,麻痛及全臂,甚至半身。
肘部麻筋拿法 肘部麻筋点,有“曲池穴”,外侧及内侧三穴,三穴拿法相似,不同者位置而已。如欲拿敌“曲池”一穴,先看敌出手,此穴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又合与正面侧面之敌,如敌屈肘时,规宜用单拿法;如敌反对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即用右手施拿法,从下抄起,而拿其肘节内外侧之伸屈筋,拿时大指在外,中食二指在内,按准骨缝部位切拿,自然伤及麻筋。如敌臂伸直之时,则宜擒拿并用,如敌对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先出右手擒住其腕部,同时以右手拿法,大拇指居内掐拿其肘弯中央凹陷处,而中食指则按于敌肘关节正面之骨缝中,迎劲切拿,敌必麻痛不堪,而失去活动能力。
肩部麻筋拿法 肩井穴点拿法 此穴位于肩之前部,属要穴,此穴拿法,必须在敌对面方易下手,单拿双拿皆可。如敌于我对立,而我欲拿敌左肩,即出右手,拿法以中食二指弹入肩井之中,大拇指在前肩骨下面抠入,迎劲抠拿,俗称锁琵琶即即指此。敌被我拿住,其麻筋收缩,祸及神经,疼痛软麻,其臂部必受影响,而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不能抵抗。
后部麻筋拿法 后肩麻筋拿法,虽方向部位与拿肩井穴不同,然法所注重之处,亦在于肩井穴点,是殊途同归。惟拿前肩,则以锁骨为辅,如背立拿后肩,则以肩胛骨为助,其手法亦不须擒法相助,单施拿法即见效。如敌背对我,我欲拿其右后肩麻筋,则出右手,施拿法,突以中食二指,插入敌肩井中,同时大拇指从敌肩胛骨狭端下面之骨缝中抠入,迎劲扣拿,则敌必酸麻不堪,致全臂失却活动能力,而不能抵抗。后拿较之前拿稍重,因大拇指所按之处为一凤尾穴,此穴属肾经(此部位实乃肺尖),伤之足以影响内脏,而成内伤重症,故拿此处,落手稍轻为宜。
外肩麻筋拿法 此部位麻筋,不但可拿,有时亦可以擒法,不论敌背立或对立,皆可用。如对立。我欲拿其左肩,则宜用右手,以大拇指搭其肩尖前之骨缝麻筋,中食二指搭其肩尖后面之骨缝麻筋,迎力施劲扣拿。次麻筋,不论前后,一经被拿,则其全臂活动力失去,不能抵抗。若落手过重,而拿正骨缝,因此关节软弱,且足以使其肩关节脱臼。
颈部麻筋拿法 左右颈麻筋拿法 此部麻筋,宜于单拿法,如敌与我对立,以发右手为宜,即以右手探出,擒敌颈部,擒时,虎口在敌喉结之上为宜,因正对喉结,易制敌命。同时以大拇指按拿其左前颈筋,中食二指,按拿其右前颈筋,三指迎力施劲抠拿,敌必昏晕。因前颈麻筋,通神经而上达脑际,虽未扼其气食二管,势必因麻筋受到压迫,使气不能舒而丧生,是为杀手,不可轻用。
后颈部麻筋拿法 颈椎两旁后部,各有斜纹偏展之颈节,上端与耳后节等相联络,颈椎之骨,并不坚固,而其侧之筋上通后脑,若伤及必死无疑。其拿法亦与拿前颈相似,只用单拿,在此又可分死与晕二种,普通拿此后颈筋者,多拿此斜纹阔筋,手法多为敌背我而立时施用,若敌我对立,则不适用。如敌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后颈筋,先视其所居位置。而定我出右手或左手,如合用右手者,即发右手,施拿法抠住其颈椎左右的阔筋,运劲拿之,此筋位脑后陷窝旁,若被拿住,轻则昏晕,重则伤及脑部,因神经刺激,易使敌成疯狂脑漏等病。故此等有关生命之处,落手务宜稍轻。此外,若认筋不清,或出手不准,而拿着颈椎,较之麻筋,虽属轻手,惟落手过重,往往会使颈椎脱颈而致死,因肢体之节可接,此节不易接,必须注意。
腰部麻筋拿法 腰部为人身紧要之处,足以制人死命,以不拿此部最好,万不得已而用时,落手宜从轻,以敌以受制而不能反抗为度,切勿过分,举手杀人。此部麻筋,单拿即可,施擒法在于制其反抗的手臂,前后皆可施拿,如敌与我对站,以我右手施拿法拿其左腰部,拿时大指在前,中食二指在后,迎劲扣拿。如用左手,则拿其右腰部,法亦相同。如敌背我而立,我以右手施拿其右腰部,拿时,大指在其背后,而中食二指在前,敌此部被把拿,虽轻,易内伤,谱云:此部重伤大笑或大哭不停而死。以致其大笑或大哭的原因,虽不能详,但不外神经系统受损所致,按腰背部之内为肾,腰前部虽为大肠小肠,但稍向右侧为胃,左侧为肝,皆为要害,重伤之,确有关性命。
胯节内侧麻筋拿法 腿部麻筋拿法 此节为二巨骨所衔接,外附许多巨大之筋,缠络其外,非常周密,但有数筋络,少有麻性,如施拿法,需配合拿其节缝,方宜制敌。此节骨缝,以内侧较宽宜拿,一般拿此部,以内侧为重,而外侧一部,则仅助其不足。此部麻筋,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如敌与我对立,我欲拿其左腿内侧麻筋及骨缝,则张开虎口,擒住其大腿上部,大指搭住其内侧骨缝,中食二指搭住其外侧筋骨,运劲扣拿。若欲拿其右内侧,则用左手拿之,其法相同。如敌飞左足踢我,而我欲拿其腿内侧,必擒拿并用方可,先用左手叼住其左胫或小腿,同时抢步,发右手,施拿法,拿其内侧麻筋及骨缝,一如前述,此等部位,擒拿虽难,然其功最大,如被拿住,非但一腿失其力,足使全身受影响,而失去反抗能力。
大腿麻筋拿法 此部麻筋,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如敌与我对站,我欲拿其腿,即出右手,张开虎口,擒住其腿,施拿法。大指搭住其内转股筋,中食二指搭住其外转股筋,运劲扣拿,如敌拿其右腿,则左手拿法与前相同。如敌起左足踢我,我即乘其来腿将及之际,先用左手擒住其胫或小腿部,同时用右手施拿法,拿其麻筋,一如上述,敌必受制。此部之筋,深隐于内,皮肉之厚,较之他部为甚,不易拿正,如无擒手辅助,着手较难。待敌举足踢击时,因其运力,各筋皆紧张凸起,暴露于外,而擒拿并用,则宜奏效。
膝弯麻筋拿法 此部拿法有二,主力各有不同。一则拿膝的中央,即腓间与大腿骨缝接合之骨缝中的神经;一则拿其膝弯两侧之伸屈筋。如敌飞起右足踢我,而我欲拿其膝弯之中央,宜先用右手,施擒法擒住其胫或小腿部,同时出左手,施拿法后侧拦入拿之,拿时大指居上,按住其膝盖骨,中食二指在下,扣入膝弯骨缝之中间,运劲扣拿。如欲拿其伸屈筋,则左手后下抄起,大指居外侧,中指居内侧拿之,运劲扣拿。如敌人直立,我欲拿其膝弯或伸屈筋,宜从侧面取拿。膝弯被拿,其关节必失去转动能力,伸屈筋被拿,则可使敌腿直而不屈,失却反抗能力。
小腿麻筋拿法 此部擒拿可分拿筋与错节两种手法,扣拿其后的主筋,而使腿部失其力,是谓拿筋;扣拿其胫骨与蹠骨中间空隙,使其腿部失却抵抗,是谓错节。如敌飞起右足踢我,我欲拿其筋,宜先用右手,施擒法擒住其胫,同时发左手,大指按住胫骨上的中部,中食二指扣其主筋,即俗称腿肚子,运劲扣拿。如欲错节,从左下抄起,搭住其两骨之空隙,大指据外侧,中食二指据内侧,运劲错拿。此部份,不论所拿来者为筋为节,一被拿住,则即腿部不能活动。
踝部麻筋之拿法 此部擒拿可分拿筋与拿节两种手法。取敌此部,以在敌举足踢我时,令其失势跌倒,用之较易,因为此处居于全身最下部,若不乘其失势倒地,如欲拿此部,势必俯身向前,非常不便利,欲强为之,不但制人不易,且足以受制于人,故宜忌之。如敌飞起左足踢我,先右闪,稍避其锋,同时用右手,施拿法,从下抄起,抓起凹陷之骨缝,拿时大指居内侧,中食二指居外侧,运劲扣拿,此为错节。如欲拿筋,则闪在其左足后,急出右手 ,施拿法,从侧面拦入,抓其胫的前后两面,拿时大指居上拿住主筋,中食二指在后发劲,运劲扣拿,因此部分极小,足使敌全腿失去抵抗能力,且麻痛不可忍。

天龙增力内功函授教材
全国天龙增力内功函授学习班
第一部份教材目 录
编者按
一、第一课:天龙增力功——龙神功介绍
二、第二课:龙神功的锻炼要领。
1、合理安排
2、善于调理
3.形松意静
4、调整呼吸
5.循序渐进
三、第三课:筑基功
1、手形图解:拳、掌、勾
四、筑基功动作图解:
第1天~第3天功: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4天~第10天功:第四节
第11天~第20天功:第五节 第六分 第七节
五、第四课:
第八节:筑基功要领。
编   者   按
我国气功源远流长,其特色鲜明,体系完整,派别众多,理论博深。是我国民话在长期的政治斗争、生产和生活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知识宝库中的一颗无可替代的瑰宝。学习、继承、研究、发展我们气功学术,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光荣职责。
气功是我国之瑰宝,是人类的健身方法之—,同医学一样是科学的,气功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实用性,尽管历来滥竽充数者众多,却不能全盘否定气功。
翻开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卷,第一页就有“气”的踪迹。气横贯天地,气浸透人体生命运动。我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为阴阳、五行、八卦之始。先民们确认—切有形之物皆由无形之物“气”变化而成。
气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先秦以前用于养生,最为普通。那时候,人们边着无药医疗的时代,靠养生术(即我们现在称为的“气功”)除病延年。孔子说:“欲修真身者,先止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真意者,先致其知……”。庄子也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苟子明确号召练“治气养心之术”。武林老一辈早就创出了许多利用气功的修炼而治病强身的功法,但多是简便易行的,虽简便但却实用,其中包罗万象,奥妙无穷。禅语说得好:“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大”。薛生白也说:“因知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易简者,即是旁门”。
人人都想有一个健康的肌体,人人都想有一个聪慧的头脑,人人更希望自己时刻保持一种精神饱满,龙神焕发且内气充实,劲力强大的良好状态。买际上,要想达到此种状态并非难事,因为它只不过是埋藏在我们每个人体中的先天潜能。只要你按照科学的方法支开发,它总是会早或迟地旺你身上显示出来。科学的方法千种万种,其中最简捷易行、古朴实用、收效最快的也许要算本门“天龙增力功”了。
天龙增力功属天龙门内功强身功中的一种,又名“龙神功”;下面给同学们介绍“龙神功”的特点、风格及用途。
毛  庆  忠
第 一  课
龙 神 功 介 绍
本功法博采佛、道、儒、医、武、民间等众家之长。通过动静吐纳、升降开合、纵横顺逆、收缩伸张的意、气、神、形的结合,达至强身健脑,益智增慧、固精保元之目的。
“龙神功”是一种动静相结合的功法,所谓动功就是练功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动作去练。样子看起来很像体操,但动功和武术体操不同的是在练动动时有意念的搭配,按照各种不同的动作做到以意引气、形神合一。动功的作用主要有二个,其—是借助动作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其二是各种动作都有不同的寓意,以便意引之气按照正确通道的进行。
现代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物质有二种存在形式,一是物质本身,二是物质所激发的场。每个人都亦不例外地具有自己的生物场,其场强弱因人而异、其频率是固有的,其空间范围是无穷大的。
通过气功锻炼,使生物场场强增大,就有可能和宇宙的某些场发生作用,可者互相激发,或者互相传递。
“龙神功”主张练养相兼,即养生要练身,练身要养生。另外还把养生和信生结合起来,把美的、生机勃勃的、长寿的生物生存方式,千姿百态糅合进去。这不仅给人以美好的意境内外、良好的暗示,而且能使人吸取仿生对象之长,收到陶冶情操、健身增慧,开发先天潜能的效果。例伽:龙,变化万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虎威摄百兽,声震山岳等.
气功练的是内气,也称精气、真气。练习呼吸之法是气功的主要内容。人的活力之源在于气,尤其是体内之气,无气必死。气聚则生。交换气体在于呼吸的调节,使内气在体内循环、鼓荡,达到了内气“按摩”的目的,从而消灭和逐赶了体内不良病菌,缩短了病程,使疾病快速康复。
习练气功时,你还用最健康信号暗示自己,例如:想到自己最健康、最高兴时的形象,慢慢排除衰弱无力的状态,同时通过意念用劲及配合姿势的方法,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以力贯劲,意到气到力到劲到,使全身肌肉收缩力增强,使精集中于身体某局部,就能产生出人体生物电,这时,可出现高度的耐受力和爆发力,使其局部能抗打、抗打抗压、抗刺或砍砖断石易于反掌。使真气流注于整体,即人的四肢百骸,就能使人的全身气血更顺畅,从而达到了神清气爽、气力倍增之功效。
气功还有着健美之作用,因为每人身上都有染色体,都有父母双方的遗传密码,有父母双方的信号,你想着与你性别相反的人年轻时图象,有利于调动你体内与你性别相对应的那部分遗传基因,因心理能影响和带动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良好意念(心理)调节,能改变一个人面部上表情变化,使之逐渐显出美态。现在研究表明,人在精神愉快时,能促使大脑紧层功能相对稳定,促使身体分泌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激素,酶或乙酰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与兴奋神经细胞的作用,并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这对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是大有益处的。
习练气功可今人心旷神怡,飘飘然如进入真空之间,这时全身处于松静自然之境地,可导致微循环改善,局部毛细血管供血充足面部皮肤营养供给发送,可使面部不易苍老,不易出皱纹,因而其健美作用是很明显的。通过习练本功,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而有着使身心得到全部发展之神效。
天龙内功讲究一阴一阳,一静一动配合,能出能入,能进能退,灵活自如,变化万千,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我衷心地希望及相信大家能练出龙—样的强壮筋骨,龙一样的昂首气魄,龙一样的饱满精神,这就是各位同学给我最好的回礼。
第  二  课
龙神功的锻炼要领
一、合理安排:要科学的、合理地安排练功的时间、地点以及饮食起居、工作举习、文化娱乐,做到劳逸结合。只有做到妥善地安排自己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使练功坚持经常,持之以恒,而不臻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合理安排不但能使练功坚持经常,而且还直接关系到练功的效果。因为,练功的成效是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因此,为了使练功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坚持经常锻炼外,还必须注意到劳逸结合,发情修养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到作息有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气功成为一种很好的健身方法,发挥良好的健身效果。
另外,本班所布置的功课为几天内一单元。例如:四天为一单元的学习(每天练功一次),若某位同因工作繁忙而练习了三天(练功),可自行再补练一天(练功一次) 即可进行下单元习练,这样,又可继续学习下一课的内容。
二、善于调理:“龙神功”的锻炼必须善于调理。平时要做好“五调“,即注意调食、调服、调身、调息、调心。
三、形松意静:练功时要做到;松中有紧,柔中有刚,力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致于使动作僵硬、肌肉过于紧忙。意静就是思想意识要宁静。要求在练功中保持清醒。
形松意静不仅可以使动作练得连贯圆活,有节奏,而且又能排除杂念,使意不涣散,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贯身,以便精神与形体保持密切的协调,这对消除疲劳大有好处。
四、调整呼吸:呼吸法在气功的练功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气功练习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练功时,应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和练功的要求,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呼吸,以便起到更发的吐纳效果,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
“龙神功”是一种动静结合的功法。因此,它在主动用意识去调整自己呼吸的同时,兼有各式肢体运动,并要求动作与呼吸协惆一致。在练习中,使动作练的连贯圆活,缓慢而有节律,才有利于呼吸的自然交换和调整。
五、循序渐进:练气功一定得有信心和决心书,不要采取试试看的态度,否则,就根本练不下去。
“欲速则不达”。练功要有耐心,应做到始终如一,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要半途而废,只要掌握其锻炼要领,抱有恒心,坚持练习,相信每位同学的身心健康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  三 课
筑基功
1、拳:四指并拢卷握,拇指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图1)
2、掌: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图2)
3、勾:五指第一指节捏拢一起,屈腕( 图3)
二、筑基功动作图解:
第1天-第3天功( 于每早起床后习练)。
第一节:练功时要思想集中,精神愉快。双足并拢,全身直立,百会——会阴成一垂线,鼻尖——肝脏成一垂线(图4)挺胸收腹。双手抱拳,置于两腰之间。掌心朝上,百会上顶,脚下生根,气(意)沉丹田。目视前方,(图5)要有顶天立地之气概。
第二节:一、双手从体侧猛然屈臂上提,肘下沉。双拳并举,略高于鼻,掌内侧几乎相接,拳眼分向左右两侧(图6)。在双拳上提的同时,用鼻猛吸气,尽量收小腹,提肾(腰部),提肛,百会上顶。
二、双拳从体中线猛力下甩,并自丹田发劲吐气。大喝“嗨”!气从丹田直冲百会,最好能从百会冲出(用感觉)。同时松腹、松肛、松肾。紧接着双手自然上提,松拳为掌,五指分开,置于双肩两侧,手心朝前。(图7)在双手上提时,猛收腹,吸气,提肾、提肛。
三、拧腕转掌向左右两侧,闭气,用意提丹田之气,贯于两膀,徐徐外推,如劈两座大山,同时百会上顶,双足用力下蹬,双手尽力外推。推到不能再推时,停住,徐徐用口吐气(图8)同时松腹、松肛、松肾,但双手不能松劲,有如力劈两山之意。
四、双掌后转,握拳。拳心朝上,吸气,收腹、提肾、提肛。同时双手如拉两头牛,以丹田之力往里拉(图9),两拳往里拉到快接近胸部时往外转腕成拳背朝上,直至大臂紧贴两肋,徐徐吐气,松腹,松肾,松肛,全身放松。然后双拳放于腰际(用拳紧贴腰间,恢复第一节的姿势。重复整个动作,连续作三遍,然后做下一节动作。
第三节:一、预备式:从第一节动作开始,双拳自腰间猛然上提,大臂贴于前胸,肘下沉,双拳并列,略高于鼻,内侧相接,拳眼分朝左右,同时用鼻猛吸气,收腹,提肾,提肛,百会上顶如(图6)所示。
二、双拳从体中线猛力下甩,并自丹田发劲吐气。大喝一声“嗨”感觉气从丹男直冲百会而出,同时松腹,松肛,松肾。接头双手顺势上提,极拳为掌,置于两肩上方,掌心朝前,姿势如(图7)所示。但手的位置略高于(图7)。在双手上提的同时,猛收腹,吸气,提肾,提肛。
三、 拧腕掌向上,掌心朝上,两掌指相对,闭气,用意念提丹田之气贯于两膀,双手舅举千斤闸,徐徐上举,眼朝上看。双足用力蹬地(图10)。直到双臂伸直才徐徐用口吐气。松腹、松肛、松肾。但双手力托千斤之意不能松。
四、接着双掌外旋(手指朝外),握拳,吸气,收腹,提肛,提肾。手背朝外,意想两臂贯丹田之气,如引体向上一样,用力地慢慢往下拉,而百会上顶,挺胸,直脖,整个身子好象往上拔,但双手往下拉(图11)直至大臂拉至胸前,徐徐吐气,松腹,松肾,松肛,全身放松。然后,双拳放下,置于腰际,恢复预备姿势。
整个动作连续重复三遍。
第4天~第10天功(前面的1~3天功要全部按期练完,没练完功的同学可补练完后,才能继续学习4~10天功。练4~10 天功之前要首先把1~3天功的第—到第三节功课按要求全部练完,练完后可连续接练习4~10天功中的功法。.)
第四节:一、先从第一节预备式开始,和第二节动作一样,双拳自腰际猛然上提,大臂贴胸,拳高于鼻,双拳靠拢,拳眼分朝左右,提拳时猛吸气(用鼻),收腹、提肛、提肾,如(图6)所示。
二、第二个动作与第二节也相仿。双拳从体中线猛力下甩,自丹田发劲吐气,大喝一声“嗨”!感觉气冲百会而出。同时,松腹、松肛、松外肾。接着双手自然上提,松拳为掌,置于两肩前方,手心朝前。在双手上提时,猛收腹,吸气(用鼻)提肛,提肾百会上顶,如(图7)所示,所不同者,双手位置在双肩前方。
三、闭气,用意提丹田之气贯于两膀,用力徐徐向前推出,如推大山,同时背脊向后顶,好象背后也靠着一座大山似的,直至双臂挺直,
不能再伸为止,然后,松腹、松肾、松肛。但双手推大山之意不能松。(图12)
四、双掌外旋,握拳用鼻吸气,收腹,挺胸,提肾,提肛。拳心朝上,双臂用丹田之力(意想即可),如提千斤重物,向怀里拉,(图13)。直至大臂贴紧两肋,徐徐用口吐气,松腹,松肛,松肾,全身放松。双拳收于腰际,恢复预备式。如此重复三遍,再进行下面的动作。
11-20天功:(前面的1-10天功要全部按期练完,没练完功的同学可补练完后才能继续学习11-20天功课。每次练10-20天功之前要首先把1-10天功中的第一式至第四式功课按要求全部练完,练完后可连续接练11-20天功中的功法。)
第五节:第五节的第一、第二个动作和第四节完全一样,但当第三个动作开始时,先将身躯微向左侧,目视左前方。然后闭气,以意将丹田之气贯于两膀,双手用力向左前方徐徐推出,背部用意向右后方顶,(如图14)直至手伸到不能再伸时用口徐徐吐气,松腹、松肛、松肾,但双方推山之意不能松。
动作也和第四节一样,双掌外旋,握拳,吸气,收腹,挺胸,提肛,提肾,拳心朝上,双臂如拉千斤重物,向怀里慢慢拉。同时,身躯右旋转,直至双臂贴于两肋,面向正前方,然后用口徐徐吐气,松腹、松肛、松肾,全身放松。双拳放在腰际,恢复预备式。
整个动作重复三遍。
第六节:第六节第一、第二个动作和第四节完全一样。第三个动作开始时,身躯微向右侧,目视右前方。闭气,以意引丹田之气贯于两膀,双手用力向右前方徐徐推出,如推大山。同时,后背向左后方顶(用意念)。直至双臂伸直,再徐徐吐气,松腹、松肛、松肾,但双手推山之意不能松(图15)。
第六节的第四个动作和第五个动作完全一样,只是双手向怀里拉的问时,身躯同时向左旋转。直至双臂收于两肋,面向正前方时,方徐徐吐气(用口)。全身放松,恢复预备式。
上述动作重复三遍。
第七节:一、从预备式开始,双拳猛然向上提,大臂贴胸,肘下沉,双拳并举略高于手,内侧相接,拳眼分向左右。双拳上提时,猛收腹,吸气,提肾、提肛,用意念百会上顶。
二、双拳从体中线猛力下甩,自丹田发劲吐气,大喝一声“嗨”!气从丹田冲百会而出(用意)。同时收腹,松肾、松肛。紧接着双手自然上提,松拳为掌,五指分开,置于肩旁,双手上提时,猛收腹,吸气,提肛、提肾。
三、拧腕翻掌向下,大臂贴两肋,闭气,以意引丹田之气贯于两膀,双手如按两只牛的头一样,用力徐徐下按。同时,百会上顶,用意带着颈、脊以至整个身躯尽量往上拨,而两足用力蹬地,好象要入地生根似的(如图16)。直至双臂撑到不能再撑时,就停顿下来,徐徐吐气,松腹、松肛、松肾,但双手下按之意不能松。
四、双掌外旋,拧腕握拳,拳心朝前略向外,用鼻吸气,收腹,挺胸,提肛,提肾(图17)。双手如提千斤重物,徐徐上提。上提时切忌耸肩,肘逐渐弯曲,大臂贴两肋,直至双掌齐肩。此时,可徐徐吐气,松腹、松肛、松肾,全身放松,双拳置于腰际,恢复预备式。
整个动作,重复三遍。至此,筑基功就全部练完一遍从第21天开始,到36天为止,希望每位同学每天练功时均从第一节至第七节按要求规定全部连续练完。
第四课
第八节:筑基功要领:筑基功动作简而朴质,但要真正掌握它也并不容易。关键在于有“神”,有“意”,而不在于形似。
练本功必须注意以下要领:
一、要思想集中,精神愉快,而且要有一副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尤其是,双拳猛力下甩时,“嗨!”的一声,一定要从丹田发劲吐气,振动声带。而且,用意念气要直冲百会,充斥四肢,包括指、趾、发、爪,所谓“提得英雄胆,抖动四梢空”。要有那股神气,不是直着噪子干吼。“嗨!”的一声发不好,本功就缺少神”了。
二、要领在于“意”。六组动作,每组动作在意念中都是以丹田为中心,引气向两极(四极)动作。而且一放一收,很有节奏。譬如,第二节,意气合一,从丹田出发,一方面向左右两极伸展,另一方面以百会和涌泉(脚掌心)为两极,分别向上下两极拉伸,放是“放”。而当两手往里拉时,百会依然上顶,双足依然下蹬。但意和气都从左、右、上、下齐向丹田收拢,此即为“收”,同样,做第三节动作时,意气合一,把身体向上下拉,而双手回拉时,意气又都归向丹田。第四节动作时,手前推,背后顶,将身体拉向前,后两极,但双手回拉时,意念中又将气从前后引归于中。这些不仅有收有放,而且有张有驰。每组动作中,吸气.闭气为张,吐气为驰,而且快慢不一,全在自己掌握。
练好筑基功后,再练“龙神功”就不难了。希望各位同学按部就班的勤练苦钻,为下一部正篇功--“龙神功”的习练打下良好根基。

全国天龙增力内功函授学习班
第二部分教材目  录
前   言
各位同学,前面我们共同习练了本功的筑基功,也就是说练完了“龙神功”的基本功。我们接着要习练的是“龙神功”的正篇功法,此功是供给同学们长练的,待习练“龙神功”时,前面所学练的筑基功法可弃掉不练。日后每天只针对性地习练“龙神功”功法内容。此功与筑基功法一样是每日早上习练的。当然,晚上睡前加练一次也未免不可,这可根据每位同学的时间及当时的心情来决定。
一、预 备 式
面朝东方正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脚尖正朝前方,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两侧,两眼正视前方,头颈正直,下颏微收,含胸拨背,全身肌群放松。(图1)
要求:身心均处于松、静、自然的静态。
意念:意想自己最年青健壮,充满朝气的形象,意想正面有一火红的太阳正冉冉升起;随后再意想本身有一种头顶青天,双脚稳踏大地的感觉。
呼吸:鼻吸鼻呼,呼吸时要求深、长、细匀地进行,待呼吸平稳后即进行练动。(此意念只在预备式中保持,按练下面的动作后即可把此种意念似有似无地存入脑海中。有些同学在做动作时可能运用不出此种音信,也没关系,只求心存自然)。
第  一   组
1.两手掌北朝上,两掌相距与肩同宽,缓缓在体前上抬至肩平后变为两掌握拳,拳心朝下,然后两肘弯曲大于90度左右,两腿微蹲,成半马步,双脚趾趾紧抓地面(图2)想象两手大.小臂及双脚大、小腿均被麻绳紧紧扎捆着(在此过程中可自然呼吸)。慢慢握紧双拳,双手大、小臂及双脚大、小腿肌肉有意识地用力往外鼓胀,意想自己双手、双脚肌肉与麻绳抗争(具有一种让肌肉崩断麻绳的感觉)。与此同时,用鼻深吸一口气,闭气,保持此种形态和意念后,心中按表秒节奏默念10秒后突然放松全身肌肉,同时用口自然呼气,起身直立。
2、双手保持原状,两拳变掌,十指微曲,两掌心朝下,而腿微蹲,两脚脚趾抓地面,如(图3)其余与上第一组1项相同。
要领:肌肉鼓胀时颈部、胸部肌肉放松。末默数到10秒之前双臂与双腿肌肉均按要求保持鼓胀紧绷状态,不得松弛。放松后两脚直立,但两手应保持练功时的原形,便于下步功。
第  二   组
两手掌背朝上,两掌与肩同高向左右两旁展开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两肘弯曲大于90度左右,然后两掌变拳,拳心朝下(图4)(在此过程中可自然呼吸)。往下动作要领均同“龙门鼓浪”第—组1、2项。
第三组
两手外旋转腕,成为掌心朝上,两掌从左右两旁向头顶合抱,成掌背朝上,两掌相距与肩同宽,然后两掌变拳。拳心朝下(在此过程中可自然呼吸)。往下动作要领均同“龙门鼓浪”第一组l、2项(图5)
第  四  组
两手掌背朝上,往胸前降落至小腹前,两掌往外翻腕成为掌心遥对小腹,两掌相距与肩同宽,两掌与小腹相距与肩同宽,然后两掌变拳,拳心朝向小腹(在此过程中可自然呼吸)。往下动作要领均同“龙门鼓浪”第一组1、2项(图6)。
以上四组动作按要求做完后,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两侧,起身正立,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吸,恢复预备式。待呼吸平稳后即进行下面的训练。
三、飞龙抖身
第一组
从预备工开始,预备式及意念均同上。
1、两手握拳,拳心朝上向胸前提起,两拳相距两拳左右,两拳上提时意念双拳提有千斤重物,上提至胸前后拳背朝前,两拳心朝向左右胸部,两拳提至胸部后双肘尖稍向前挺出。两拳提至胸部后两却脚跟离地,双膝挺直,两拳上提时用鼻缓、深、细、匀地吸气,同时配合
挺胸、收腹、收肛,两眼正视前方(图7)。
要领:双拳上提时两肩要自然下沉,挺胸收腹、收肛后臀部不要凸出。吸气的速度应配合双拳上提的速度,双拳提至胸部时吸气恰好吸足而停。
2、两拳提至胸前稍停片刻,闭气。两脚跟落地,两腿微蹲成半马步,两手腕内旋使拳心朝前,两拳变掌,掌心朝前,掌指朝上,双掌相距两拳左右缓缓用力向前推出,此时配合鼻孔缓、细、匀地呼气,两掌向前推至快至位时(两掌即将伸直时),双掌猛然向前完全推出,同时将余气从鼻内喷出,喷气时从鼻内发出“哼”的声音。推掌时意念双掌推有千斤之巨石,最后全力推出时意想千斤巨石被一推而飞(图8)。
要领:双掌推击时要含胸、收腹、收肛、立背,双肩下沉,下颏微收,推击时肾部(腰部处)往后撑,发力时力点达到掌根。推击后马上放松腹、松肛、松肾。最后猛推时鼻内喷气“哼”声要短促有力。
3、两掌变为虎爪(图9)十指用劲弯曲,两手腕向外翻转,同时两虎爪变拳,用力握紧,随腕外翻成拳心朝上。两拳用劲缓缓往腰间回拉,两拳拉至离腰部一尺左右距离时猛然加速回拉抱于腰间,拳心朝上,用拳轮紧贴腰间。两拳往回拉时意念双手拉有千斤之重物,同时配合鼻子缓缓吸气,待双拳猛然完全拉回时,吸气也随着加速吸满。同时配合挺胸、收腹、收肛,双肩往后扩张(图10)。
要领:两拳猛然拉回腰间时要用爆发力,两肘尖要往后撞击。吸气随动作的完成恰好吸足而停。动作完成后照常保持挺胸、收腹、收肛。稍停片刻后,双腿直立起身,两手放下自然垂于大腿两侧。同时松腹、松肛,用口配合呼气,全身放松,恢复预备式,目然呼吸。
第 二  组
从预备式开始,预备式及意念均同上。
1、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1项。
2、两拳提至胸前稍停片刻,闭气。两脚跟落地,两腿微蹲成半马步,两手腕内旋两拳变掌,两掌心朝左右,掌指朝上,眼睛正视前方,同时两手左右两旁展开并缓缓用力向左右两侧推出(图11)。
其余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2项。
3、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第3项。
第  三  组
从预备式开始,预备式及意念均同上。
1、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1项。
2、两拳提至胸前稍停片刻,闭气。两脚脚跟落地,两腿微蹲成半马步,两手腕内旋,两拳变掌,两手经面部用力缓缓往上托举,掌心朝上,掌指朝后,抬头眼看双掌的甲心,意念双手似托有千斤之物(图12)。
其余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第2项。
3、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第3项。
第  四  组
从预备式开始,预备式与意念均同上。
1、动作要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第1项。
2、两拳提至胸前稍停片刻,闭气。两脚脚跟落地,两腿微蹲成半马步,两手腕内旋,两拳变掌,两掌心朝下,掌指朝前,两手经胸前用力缓缓往下按压,低头眼看双掌的中心,意念双手似按压千斤巨石(图13)。
其余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一组中的第2项。
3、动作要领均同“飞龙抖身”第—组中的第3项。
四、收功
两手放下,然后两掌心相叠轻贴按于小腹上(左手或右手在里均可),两眼平视前方,呼吸时鼻吸口呼,呼吸时要自然地深、长、细、匀,用顺势腹式呼吸法,何为顺势腹式呼吸法呢?就是在吸气时使气自然地流入腹部(两掌相贴按处),从而感到气从腹部内自然鼓凸,感觉两掌被腹肌自然鼓托;呼气时感觉腹内之气自体从口中流出,此时腹部肌肉与双掌也随着呼气自然地下凹,就这样鼻吸口呼地进行,三至五分钟后即停(有兴趣的同学想长练,最多也不要超越十分钟为好,因为刚练完功后,全身处于发热状态,此时全身汗毛细孔均处于舒张之时,静站过久,若是遇到凉风及坏空气浸入体内就会使身体受损亏元,做收功时间不宜过长),两手自然放下,稍进行散步,以便全身气血流畅。
要领:呼吸时双肩、双臂及胸部肌肉定要自然放松,呼吸时两掌不能用力按压腹部,只能轻轻贴按于腹肌上,让气目然地在腹内顺达鼓荡。
一点提示:有些同学可能感觉目已呼吸不够深长而气达不到腹内,这可能是由于胸肌未放松或体弱等原因引起的,不过,没用关系,只需照方法习练即可,只求目然。
五、练功时间
本册全部动作每日早晨习练一次(每日晚加练一次也可),每次从头至尾连续习练二遍再收功。
附  言
各位同学,本班学习就到此结束了,希望大家在练功中不要急于求成。在本班学员中,也许有些同学过去曾习练过其它功法,会强调自己追求什么气感、热感、开天目、幻觉等神妙感觉,但本班却未强调此类感觉,只希望大家习练此功后能充实如太仓,随功进与日,神元俱培,形意相通,万物合谐,从而体验到一念而融万律的真趣元神。
本门国法日复一日所稷功力,绝非常态所能体察回品,请大家在练功时做到松静恬淡,自然适展。
有道是“一元复始,万象理会”,我书写此功法的最大心愿是希望人间任何疾病痼均亦被剔除殆尽。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与真人呼吸法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抻筋拔骨功法
这种抻筋拔骨法配合三体式,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站三体式之前或之后做一做抻筋拔骨法,会感觉筋骨之间的接洽更加密切,更能体会到整体的感觉。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第三动
1、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尽力抻拉。
2、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双手钩尖朝上。尽力抻拉。
3、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不能忍受为止。缓缓松下来。双臂伸直不弯内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两侧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缓缓直臂垂落双手于身前,再重复。 关于抽紧两肋易造成上身发紧的解决方法:抽紧两肋时还要将两肩胛拉开,再稍向里合,形成胸空。但是不能憋气,一憋气就紧张了缓缓深呼吸气沉丹田。抻筋拔骨时会因动作不熟练而憋气。请注意动作和呼息的相互配合(参见"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真人呼吸法(胎息功法)"),慢慢就会得心应手了。
第四动 (抻拉脊椎)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手缓缓交叉于腹前,先以左手握右手手腕,(重复动作时再以右手握左手手腕)手心朝里。
2、缓缓提双手向上举,举过脸前后,再向上举过头,成反掌手心向上,再向上推。此时将脊椎缓缓向上抻拉,配合呼吸。抬头向上看。
3、尽力缓缓向上抻拉,将下腰处到颈椎处之骨节尽量拉长。至不可忍受时再缓缓松下来。抻拉应配合呼吸一伸一伸地向上抻拉,吸时抻拉呼时停下。
4、再缓缓将两手放下,左手仍握右手,回复到先前。换手互握后再重复。
第五动
1、沙地立竿开始
2、右手自下经左肩再经脸前向右向下回环,回环到身后曲腕,张开五指手心向下;同时左手自下经左侧回环上举到头顶上曲腕张开五指。手心向上。
3、右手和左手同时向上下反向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再抻拉后松下来。可稍做转头转腰配合抻拉。
4、缓缓做仆步穿拳。右手穿拳左手仍为掌,掌心对身体再随身法步法臂内旋变立拳顺左仆腿穿出,成左弓箭步,左右拳在身前交叉。左上右下。
5、左手变掌握住右手腕,双手臂内旋成手心向外,向前上方推出。
6、尽力抻拉脊椎和双肩。配合呼吸至不能为止。松下来。
7、回到此4,双拳手心向上抱于身前,弓箭步不变。
8、双拳分后开,左拳向身后平伸到伸直;同时右拳向身前平伸到伸直,头和腰向左转至极点,眼看左拳,头顶上方不可偏斜。尽力抻拉双臂。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9、低头含胸看后脚的脚跟。尽力抻拉,配合呼吸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
10、回到4,双拳抱于身前。打开双拳成掌,变弓箭步转身向正前方,分开双臂从身子两侧由下向左右再向上。过头顶后臂外旋成手心向下,曲腕使掌面与地面平行,撤回左脚,按下双掌回到沙地立竿。
11、再做反面的动作。完全和上面的一样,就是相反的动作而已。





孙式拳传人寿关顺的真人呼吸法(胎息功法)
孙式拳的呼吸法是贯穿在孙式拳的全部拳术中的,但是在练行意拳时是专修课。现将此法介绍给孙拳爱好者们,以利大家共同研究。
一、 无极式(沙地立竿)
1、站立方法;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分开成90度。此时不能扣脚趾。两膝微弯,两髋根微向后缩,腰部稍塌,就是身子要直一点。头要向上顶。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
2、两肩胛骨向两侧打开,两肩微向里合。不可露形。此动作正确了,前胸自然松空。两肋自然抽紧了。所谓的含胸拔背,不是把胸弯着,而是靠打开后面的肩胛骨而使前面松下来空下来。这和外家拳就是一个道理了。所以孙老说拳术无内外家之别。
3、直项,顶百汇,即向天顶头。不可扬下颚。目视前方或下视前下方。
4、舌卷顶上颚,扣齿,嘴微闭。意守丹田。气沉丹田。
5、呼吸方法:
吸气法:气自会阴处向上,自身体后顺脊柱上去,经后项直上百汇。
呼气法;自百汇起,缓缓由前脑向鼻,口,喉,胸,腹,经丹田而后至会阴。稍停于会阴处,再吸气重复。吸气时髋根稍有内缩,人的重心缓缓向脚后跟移去;呼气时,两髋根稍稍向前移动,人重心缓缓向脚前掌和脚尖移去。如此反复移动,以求静中有动。不可有意为之,只可自然形成。
此法练习久之,便走通为小周天了。
此式最少重复二十次以上,有时间者最好做十五分钟以上。再做下动。
二、太极式
1、 双掌外旋手心朝前打开双肩胛骨,双肩自然尽量下垂,可看出明显肩下沉。双手内旋,回到原处,手心向大腿两侧,两肩胛骨微向里合,向里合不可露型。
2、 左脚尖向里转动,将脚尖对前方,右脚不动,两脚成45度夹角。左手慢慢抬起,手心向里,放于肚脐前。不是贴在身上,有一点空隙。
呼吸两三次再接下动。
三、 两仪式,虎抱头式
1、 缓缓下蹲,蹲到三体式的高度就行了。同时左手和右手同时缓缓上抬,手心向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的中指和左手的食指重叠。手指向前。
2、 扣脚趾,用真人呼吸法。多做几次。全身要放松。此时如能走通小周天,可感觉自身重心是会由呼吸而动的。即吸气时重心向后根移,呼气时重心向两前脚掌移动。不可有意去做,练习久之自有分晓。也是动中求静。此动最好也是多做几次呼吸为佳。
四、 三体式
请大家以孙老的老年三体式为准。我讲一下寿先生的做法和呼吸法,他的三体式与一般的的确不同的。接上动;
1、 左脚慢慢向前伸出,落下,前三后七的重心。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成立掌。右手同时向下按掌,大指后侧贴在肚脐前。要扣脚趾。就是用脚的五趾扒住地面。双膝微展,两脚跟微向外撑,不可露型。
2、 沉肩坠肘,打开两肩胛骨微向内合。两肋自然抽紧,头顶,项竖。立掌圆虎口,掌面斜如劈斧。不可掌面正对前方。意识上左手两指挑眉,右手两指挑肩。挑右肩。
3、 真人呼吸法,走通小周天,此时重心也会吸时向后,呼时向前。呼吸越长越好但是不可不均衡。即每次一样。重心移动熟练后可以吸时前三后七分重心;呼时前四后六分重心。全为自然为之,不可强行为之。时日久了自然功成。站不动时收回。方法正确,便有身备五弓之势了。目视前方,神态安祥,思想集中。
4、 收回如虎抱头,再回到左手在肚脐,右手在身右边,左脚尖向前。
5、 再回到沙地立竿。
再从头做右边,完全一样。只不过是左右相反而已。扣趾后,人的重心不在脚后跟,而是在两脚的前脚掌。至少是在前脚掌和后脚跟之间不停的变换之中。孙式八卦的步法也是如此。重心在前脚掌,是跑的步法,在脚跟是走的步法。跑法肯定比走法更大程度上能闪展腾挪,窜跳自如。
久练后可再练走通大周天。将来再慢慢介绍给大家。
寿关顺老师谈孙氏形意拳
我们这一批的学生是在三年多以前跟随寿老师学习孙氏形意拳和杨氏太极拳的。在学拳之初,我们并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拳术修炼的道理,但是凭着对传统武学的爱好和对拳学先辈的景仰,我们都坚持按照老师所教认真练习。由于在上海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都很快,并且我们这批学生中基本都是业余爱好,因此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练习,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些年以来的进展不甚了解,可是在2004年底的时候,我的一位传承武当功夫多年而且实力极大的兄长,竟然十分惊叹我这两年来在拳术上的进步,对我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和技法都表示认可,因为我平时疏懒,对拳学往往多求道理明白,并不经常练习(我们只是于每周日上午在上海中山公园向寿老师学习,平时寿老师行医接待病人很繁忙,学生并不方便求教老师),由此我才认识到寿老师所教的确实是孙氏形意拳中的诀窍,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打击劲力和应手技巧。
当时我也颇为兴奋,以为掌握了孙氏形意拳的根本奥妙,认为依此继续练习下去,日后一定进步更大。哪里想到就在不久前,我们几个学生漫谈到了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单重练法,老师兴起也就为我们讲解了当时支燮堂老师从孙禄堂先生传承下来的单重练法,并为我们调校三体式单重架子,完全不同于社会上所说的单重练法,恰如孙禄堂先生书上所说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觉得万分绝妙,更不可思议孙禄堂先生是何等智慧竟能有如此的拳学创造。寿老师同时告知以往教授我们的孙氏形意拳功法只是基础之基础,还谈不上是真传,之所以没有教给我们是因为我们只是业余学练,多数人还忙于学习工作营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保持一定的训练量,而且对于学生的选才异常严格绝不能滥传,另外根据孙门的规矩一定还要经过传统的师承礼仪方能得到传授。看来孙氏的拳学需“有道缘者得之”确是事实。
我们为了进一步了解孙氏形意拳的奥妙,经过多次的请求,近来寿老师为我们略讲孙氏形意拳的修炼的道理,我将其整理成文,希望广大的孙氏拳学和传统武术爱好者都能和我们一样有所获益,有所领悟。
关于抻筋拔骨的练功功法
简介一下抻筋拔骨的功法
首先说一下功法不同于拳法。寿关顺先生所学孙门抻筋拔骨练功之功法,简言之就是近似于少林易筋经的一套功法,但是又不同于少林易筋经。也就是说形式上和少林易筋经是相近的。你们这样去理解就行了。
孙式抻筋拔骨功法(注意不是伸是抻读音是CHEN),一共有六套功法,上肢从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从脚趾,脚掌,脚踝,膝,胯,到腰躯体从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颈锥,练时配合呼息尽量松弛再转到逐步尽量抻拉伸展。一定要配合气沉丹田的深呼吸。
我原想将练法画出图型发出以共大家学练。但是和寿先生商量后,觉得就是有图还是无法将练法通过文字讲清楚。
一定要有老师在面前边示范动作边讲解才能明白练法。
有拳友说是否象印度的瑜伽功,我虽看过人练瑜伽功,但是不太懂它的练法所以也无法做比较。但是练柔韧的效果相信是会一样的。因为这套功法练久就会有很好的柔韧性的。
寿先生说功法练得好了,能极松而至极刚,才能发穿透的劲力。
我将再和寿先生商量,如何将孙门的一些绝技发掘出来以共大家学练。
这真正是宝贝,是孙门宝贵财产啊!
我遍观武术网站,谈到太极之实用境界,全都说要大松大软,要练就松软的内劲。也就是只说了练功的达到的最后目标。有些人谈到了如何才能练出大松大软来,但是无非就是练拳套练推手。有的还强调不能多推手一定要在打套路中去学会太极真功。这些说法都是事是而非,没说出能够练出松软效果的正确方法来。由孙禄堂先生的传人支燮堂的门人寿关先生教我的孙门绝活“抻筋拔骨功法”,才能真正解决了如何将身体和动作练松的问题。这是孙门的宝贝。
我练拳四十多年,也是孙拳之爱好者。最近有幸和孙禄堂传人支燮堂门人上海的寿关顺先生数次相会,听其一番介绍和表演,才知孙门的练功之法为何物。练拳和练功不是一样的练法。会练拳者不一定会练功法。武林有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古话,我学了抻筋拔骨练功之法才有了真正的体会和认识。
寿先生所讲所教的就是孙式拳的练功之法。其主要就是“抻筋拔骨”练功之法。还有真人呼吸法也就是所说的胎息功。
抻筋拔骨这种功法和少林易筋经有一点相象,但比起少林易筋经要高明得多。是按中医学人体十四条经络来抻拉的。
用此法练习到一定时候,能放松肌肉能体软如棉,紧张肌肉能坚硬如铁。能将骨节拉长得象脱开了一样。全身肌腱能极度放松,混身能高度放松。再发力时就能发出极强的爆发力。再加上练功时是抽紧双肋完全由丹田腹式呼吸,更能练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气功,也是极好的养生功法。而且动作简单易学,只要掌握好练法进行练习,就能很快见成效。
每天勤加练习就能长功极快,数月便有很明显的功力增长。但是拳法推手不可偏废。练功后练拳与拳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孙派其他老师的论文中未谈及此功练法,出版的'孙禄堂武学录’中也未谈及此功法。不知是不愿将此功法公之于世,还是不十分了解有此功法。童旭东先生的研究工作中也未涉及到这些内容,很希望童先生能在这方面和寿先生联手将孙门真功开发出来,以供孙式拳爱好者研究学习。
寿先生说此功练法一般人不知道,要是会练都能练出真功来。当然还要练拳法,练推手和散手才行。
我如不是亲见其功我也不会相信。目前具我所知孙门的真功就是寿先生有。其他孙门老师会者极少。不少练孙式拳者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了不少年孙式拳,行意八卦太极都会,也算有了不小的武功。但因不会抻筋拔骨功法很难再有长进。不会胎息功也是有缺憾,这两种功法有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之作用。练孙式拳者不能不研究不练习。
寿先生说没有最真实的孙拳练法和孙拳练功法是无法练出孙拳的真功夫来的。
另外关于胎息功法我特别问了寿先生。我主要是问的不用肺呼吸仅用皮肤呼吸是否真能练出来。寿先生说:这是做不到的。还是用的肺在呼吸。
孙禄堂先师当年用毛巾扎住口鼻教拳和练拳的确是有不少人亲目所见,但是并不是说孙公就不用肺来呼吸,而是他呼吸均衡细长,缓慢深沉能透过毛巾的细微缝隙仍能呼吸。由于功力高深所以还能打拳。就和带了三层棉口罩一样还能呼吸打拳。也就是说经过练气能有很好的深呼吸和肺活量。
我和寿先生讨论:如用胶带或不透气的塑料薄膜把口鼻全封紧而不透气,那就不能呼吸了,绝对是要闷昏过去的。
所以,胎息功是养身之功,也是练孙式拳的呼吸方法。孙门爱好者不必误入别途。
但是孙门的抻筋拔骨功法和真人呼吸法到真正是绝门好功法。寿先生说他的老师也把此抻筋拔骨功法功法叫伸懒腰功。
现先将此功法前两动介绍如下:
第一动
1.两脚站立,两臂手心向下向两侧平举,尽量伸展。特别是用肩部向两侧缓缓伸展,一边深呼吸,一边伸,尽可能伸去。到受不了时再松下来。两臂仍平举。
两脚用脚尖脚跟转动向两侧同时开步,直到比肩宽一些停住。两脚尖外展成外八形。宽度与自己肩宽相等或稍宽即可。两脚尖朝外成外八字。两腿微曲不可过于下蹲。
2.两臂上举手心向上朝天,上举之手臂和和两腿成一样的角度。成X型。身子由双臂带动向后弯腰,头向后仰看天再看身后。形同伸懒腰。尽量伸展。只到完全不能再伸时再回复原形站立。可反复做多次。所有动作都要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鄂闭口扣齿。
第二动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脚以脚尖和脚跟旋转而成开步,两脚向外成外八字。两膝微曲,两手在小肚前提起内翻手心向上,紧握手成拳,向腰两侧拉到成抱拳。抽紧两肋腹式丹田呼吸。两肩尽力向后拉抻。至不能忍受时再松下来。两手变拳为掌,立掌曲腕,五指向上,掌心向前。
2.由上动开始,两手立掌自腰间缓缓向前推出,五指分开。两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前。然后两臂向两侧分开,伸直后手心仍向两侧立掌,平直向两边抻拉。尽力抻拉。直至不能忍受再松下来。抽紧两肋气沉丹田腹式呼吸舌顶上颚闭口扣齿。
3.慢慢放下两臂至两腿两侧,翻手变掌,掌心向上,再握拳重复动作。
关于脚尖和脚跟旋转开步
站立时是脚跟靠拢脚尖分开成90度;此时以双脚尖为圆心不动,双脚跟向外开展成双脚尖向内,成内八字;双脚的开度就是原来双脚尖的距离再以双脚跟为圆心不动以双脚尖向外开展再成为外八字双脚开度90度。
如此两三次开合就能将双腿开到所需宽度。
第三动
1.接第二动之开步,两脚不动,双手抱拳在腰间向后抻拉结束后,反曲两掌,五指向下,手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尽力抻拉。
2.向里曲腕,双手中指与大拇指捏紧成钩手。双手钩尖朝上。尽力抻拉。
3.双臂内旋使双手钩尖朝下,向前用钩尽力抻拉。
4.分开两臂缓缓向身两边打开,钩尖朝下,至双臂在身两边平举时,尽力曲腕同时尽力抻拉双肩。同时用腹式呼吸,抽紧双肋。只至不能忍受为止再缓缓松下。
5.平举双钩反手向后旋转,逆时针方向旋转。尽力反手至不能忍受再由原路缓缓旋回,平举双钩,钩尖朝下,再抻拉。
6.打开双钩,手心旋至向上,五指尽量伸直打开,向身两边尽力抻拉双肩双手。配合腹式呼吸抽紧双肋。至不能忍受为止。缓缓松下来。双臂伸直不弯内旋成手心向下再向身两側抻拉,至不能忍受再松下缓缓直臂垂落双手于身前,再重复。
抻筋拔骨,不是硬性拉伸,要有意识地放长,松开关节,寿老师示范了好多次我才有些明白
抻筋拔骨功法第四动(抻拉脊椎)
1.由沙地立竿开始,两手缓缓交叉于腹前,先以左手握右手手腕,(重复动作时再以右手握左手手腕)手心朝里。
2.缓缓提双手向上举,举过脸前后,再向上举过头,成反掌手心向上,再向上推。此时将脊椎缓缓向上抻拉,配合呼吸。抬头向上看。
3.尽力缓缓向上抻拉,将下腰处到颈椎处之骨节尽量拉长。至不可忍受时再缓缓松下来。抻拉应配合呼吸一伸一伸地向上抻拉,吸时抻拉呼时停下。
4.再缓缓将两手放下,左手仍握右手,回复到先前。换手互握后再重复。
孙式太极拳的站桩
修为孙式太极拳,最基本的桩功为两种功法。一曰“无极式”,一曰“三体式”。下面分述之。
“无极式”之练法:起点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东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9O度之形式。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跟亦不用力蹬扭,两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身体内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檐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为“无极式”之练法。此式的锻炼,在于恢复习者天然之性,启发习者先天一气之源。技击不过是极尽个性伸张与发挥之形式。故“无极式”为百形之母,万法之基。
“三体式”之练法:两手相抱,头往上顶,开步先进左腿。两手徐徐分开,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两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过口,伸到极处为度。大指要与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总要四平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脐下,大指根里陷坑,紧靠小腹。左足与左手要齐起齐落,后足仍不动。左、右手五指俱张开,不可并拢,左手大指要横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圆形。两眼看左手食指梢。两肩根松开均齐抽劲,两胯里根亦均齐抽劲,是肩与胯合也。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曲,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并与两手之互拉相应,是手与足合。此之谓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心气稳定,则心与意合。意要专凝,则意与气合。气要随身体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气,则气与力合。如此,则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亦即阴阳相合,三体之内劲因此而生。
以上“三体式”之练法。此式之效在于使人内外相合,培育内劲,所谓“三体重生万物张”,实为拳术之总机关也。惟需注意的是,初练“三体式”时,后腿极为吃力,此时尤需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不可将重心前移,使前腿分担。吃力时维持心静、形松、面目安祥,是练通此桩之关键,也是习者最难以做到的。

东方睡功之龙虎交会
预备式: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双唇轻闭,双目微合或睁开也可。自然呼吸,面带微笑,心情舒畅。意念由上至下放松:头部--颈部--胸背部--腰腹部--骨盆--两大腿--膝关节--小腿--脚掌。左肩放松,左臂缓缓下沉,下沉要用意不用力,是松沉,不是用硬力下沉,沉到不能再沉时,缓缓还原,如此放松下沉还原为一次,然后做右肩的放松与下沉(动作要求同左肩)如此左右反复交替松沉,还原,各九次,左右共计十八次。
正功:两掌体前缓缓抬起,掌心向内,右掌心对准胸口膻中穴(中丹田),左掌心对准肚脐(下丹田),自然呼吸。保持此姿势不动,意念放在中丹田处,默念字诀:嗡、嘤嘤嘤呜呜呜肃肃肃。一遍,速度均匀缓慢,一般念完一遍字诀需要7~10秒钟。意念从体内缓缓下降至肚脐后下丹田处(肚脐与命门连线靠命门穴处及周围一片区域)。女同志意念从心到两肾,下降速度要缓,不要急。下降时默念诀一遍,降至肾脏恰好念完。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女同志意在两肾,默念字诀:嗡。嘤嘤嘤呜呜呜肃肃肃。一遍。意念从体内缓缓上升回膻中穴处(不可高过膻中穴),继续重复前述意念与念诀,如此来回上下反复变换共做三分钟左右。
左掌由肚脐缓缓上行至掌心对膻中穴。同时右掌由膻中穴缓缓下降至掌心对肚脐。保持此姿势。内部意念同上不变。如此练三分钟。
呼吸:自然呼吸,慢慢自然过渡到深长缓慢的深呼吸。
作用与功效:此式主要功用在于促进坎离交媾,龙虎交会,也就是心肾相交。一般常见的各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遗精,阳萎,早泄,腰腿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五脏六腑各类疾病的产生都与心肾不交有关,因为根据道家气功理论,心肾不交则和气不生,和气不生则外感交淫,内伤七情,就容易得病。本式可使心肾相交,从而使五脏六腑疾病得到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心属火,肾属水。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是相互升降,彼此交通的,心中之阳下降到肾,温养肾阴,肾中之阴上升到心,滋补心阳,这即是心肾相交。按八卦来讲坎属水,属北,主肾;离属火,属南,主心,所以心肾交就是坎离交,就是水火既济。《崔公入药镜》讲:“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水不老。”道家气功中水,火比中医更进一步,除代表心肾之外,更代表着精气神,精为水,神为火,水火相交则和气生,也就是一气生,华山派祖师陈抟说:“渺无踪迹归玄武,潜有机关结圣胎。”也就是说的水火既济之后,一阳之气在黄庭结合成金丹的境界。
本节功法通过意念活动在心肾之间的来回转换,促使心肾之气充分混合,交融。单纯的心气与肾气不容易完全融合,这就需要动用“黄婆”。过去道家爱用打比方的方式讲练功诀窍,把心与肾比作夫妻,夫妻没结合前,需要媒婆从中说媒拉牵,往一起说合,那么什么是“黄婆”呢?顾名思义,黄属土,人身脾脏也属土,所以“黄婆”指的是脾脏之气,脾主意,“黄婆”又指意念活动,道家功中指“真意”。在本节动功中,通过真意转换,意念在人体内移动过程中,又带动了脾脏之气,黄婆做媒,从而促使了心肾的充分相交。同时,由于两掌心,对肚脐(神阙)与膻中两大穴的气机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心肾之气的融合。心肾相交是一种什么感觉?意念在心肾间转来转去,慢慢地,思想里变得恍恍惚惚的了,分不清哪是心哪是肾,有时心在下,有时肾在上,慢慢觉得心肾距离变短,最后合在一起了,这时全身会涌出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说痒不痒,说麻不麻,说酥不酥,似醉非醉,很难用语言表达,过去佛家功称此境界为“欢喜地”。这种快感比常人性生活最高潮时还要舒服,还要快乐。所以道家功把心肾相交比喻作夫妻交,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什么说:“身中自有真夫妻”,“身中自有真阴阳”,“不假外求”。大家心肾交了以后,就有切身体会,确实很快意,过去也叫心花怒放,但快意不能太贪着,要及时转换,具体方法三部功有传授。这期间会出现多种现象,象龙吟,虎啸。也就是耳边能听到体内发出两种声音,一种高亢是龙吟,一种低沉是虎啸,眼前有时会出现各种亮点,有明有暗,或者胸腹之间突然大放光明,通亮透彻。或者在小腹,或者在胸口现出花瓣(心花怒放),或者出现内视,透视等功能,这些都是功态中正常反应,要泰然处之,不追求,任其自然。
龙虎交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绛宫(中丹田)交,也叫上交,叫“虎入龙宫”,另一种是在下丹田交,也叫下交,叫“龙入虎穴”。上交降龙,下交伏虎,降龙伏虎就是抽坎填离,就能得大药,结金丹。这是更进一步境界,在后几部功法中再述。事实上,如果炼本节功法达到心肾相交状态即恍兮惚兮,快意充满的状态,就不必续炼下几节功法,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过后按收式收功即可。
收式:两臂从体侧上升至头顶变掌心相对,续而掌心向下,十指相对,经面前由胸前下降,同时屈膝微下蹲,至小腹分开;自体侧上升,同时慢慢伸直双膝,如此重复三次,由体侧双掌斜相对向体前画弧,至腹前双掌重叠,男同志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同志相反)抚与肚脐静养一分钟,两掌自然分开,回复预备式。收功。收式可将周围气场收归体内,是练功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切勿草率从事,一定要认真做好。
',2)">
药王神功
药王云:每日能依此练三遍者,三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目明,轻捷,不知疲乏。
预备式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脚与肩等宽,两眼微闭,咽津三次。
第一节、接天地之气
第一个动作:接天气。两手指自然伸开,两臂由身前慢慢上举,掌心向上,双手下落于肩上,左、右手交替向上推举,做十二次。
第二个动作:接地气。两手掌心向下,按左脚背上方六次,再按右脚背上方六次。
第三个动作:接天地之气。左手掌心向上,沿身体左侧慢慢用力向上推举,接天气。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按,接地气,左右手交替做十二次。
第二节、平衡阴阳
第一个动作:掌心向后振动。两臂在身体两侧,手指自然伸直,两掌心向后,两脚跟提起,在两脚跟落地的同时,两臂迅速提至腰际向身前斜下方振动手臂,做六次。两臂向身后斜下方振动六次。
第二个动作:掌心向前振动。两臂在身体两侧,手指自然伸直,两掌心向前,两脚跟提起,在两脚跟落地的同时,两臂迅速提至腰际向身前斜下方振动手臂,做六次。两臂向身后斜下方振动六次。
第三个动作:两手交叉摆动。左手掌心向上,尽量向前伸直,与中脘穴垂直。右手掌心向下,尽量向前伸直,与下丹田垂直,然后左手向右摆,右手向左摆十二次。
第三节、运腹八卦
两臂屈肘,左手掌心按在心脏部位,右手掌心按在左手背上,向体内用劲。从左向右运转至右肋下
第一个动作:翻掌前推。两臂屈肘,两手指在胸前交叉,掌心向内,然后翻掌向外,慢慢用力向前推出,待臂伸直后,翻掌向内,收回于胸前,反复做十二次。
第二个动作:引弓箭。左臂向身体左侧慢慢用力推出,掌心向外,同时右手掌对准膻中穴。两臂交替进行,做十二次。
第三个动作:虎口向上旋转。两臂向身体两侧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掌心向前,虎口向上,然后两臂慢慢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再向上划圈,重复做十二次。
第五节、舒理中焦
第一个动作:推莲花掌。屈肘,手心向前,在腰际成立掌,然后两臂同时慢慢用力向前推出,伸直后两手手指慢慢收拢,手指不挨,收成莲花形状,两手收回到腰际。推出收回做十二次。
第二个动作:做环绕动作。屈肘,两手胸前交叉,以膻中穴为中心,顺时针胸前划圆十二次,逆时针胸前划圆十二次。
第三个动作:按摩中脘。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掌心重叠在中脘,顺时针按摩十二次,逆时针按摩十二次。
第六节、舒理下焦
第一个动作:扣左天枢、命门穴。左手握成空拳,扣击左天枢穴,同时右手拳背尖扣击腰背部命门穴十二次。
第二个动作:扣右天枢、命门穴。右手握成空拳,扣击右天枢穴,同时左手拳背尖扣击腰背命门穴十二次。
第三个动作:蹬脚。左腿向前做蹬脚动作六次,右腿向前作蹬脚动作六次。
收功
按摩晴明穴、太阳穴。两手中指肚按摩晴明穴,同时大拇指按摩两侧太阳穴,十二圈。
两手掌心压紧两耳,然后迅速松开两手,名曰鸣耳鼓,反复做十二次。
拍打四肢。用右手掌,从上到下拍打左臂内侧,再从臂外侧,从下到上六次。用左手掌,从上到下拍打右臂外侧,再从臂外侧,从下到上六次,用双手掌向下沿两腿外侧至脚跟,再从内侧,自下而上,拍打六次。
干浴面。两手掌搓热后,两手掌从额向下浴面十四次。
',3)">
醉拳动态图
第一式:我一下低 我一下高搖搖晃晃不肯倒 酒里乾坤我最知道
第二式:江湖中闯名号 从来不用刀 千斤的重擔 我一肩挑

第三式:不喊冤也不求饶 对情義我肯弯腰 醉中显好汉一條

第四式:莫说狂 狂人心存厚道

第五式:莫笑痴 因痴心难找

第六式:莫怕醉 醉过海阔天高

第七式:且狂且醉趁年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