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江西森林总队:三百年西方百将传:第二十八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6:16
  第二十八集:西方也有个孙武子——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
  


  东方的“兵圣”叫孙武,是咱们中国的骄傲,他写了本战争宝典——《孙子兵法》,流传甚广,于是乎,孙武成了一位超炫的军事巨星。西方也有个“兵圣”,他叫克劳塞维茨,是德国人的骄傲,他也写了本战争宝典——《战争论》,也是享誉全球,于是乎,他也成了一位超牛的兵学巨擘。虽然同为无敌的兵书写手,但“孙子”和“克子”还是有一个大大的不同——人家孙子好歹指挥过一场颇为经典的破楚之战,而“克子”呢?一次战役也没指挥过,他是纯粹以“纸上谈兵”成为一代将星的。
  
  外人看来,克劳塞维茨一辈子过得挺无趣挺平淡的(其实大部分人都平淡,只不过考虑到克劳塞维茨是大名人,又是名将,相比其他军事牛人,他确实没有任何传奇色彩和雄伟壮举),前半生基本以看书而主,后半生基本以写书为主。
  
  克劳塞维茨的老爸是个退伍军人,家里有六个孩子,他爸收入低,养活不了那么多张嘴,就想了个法子,把三个未成年的孩子都送去当兵,让部队去养活。克劳塞维茨就是其中一个。他入伍那年12岁,长得瘦小枯干,估计家里生活困难营养也跟不上,所以部队生活对他来说相当艰苦,举军旗走路都是力气活。但小克很有志气,他要好好表现,为爹争光!
  
  像大多数人穷志不短的苦孩子一样,克劳塞维茨从小就特勤奋特刻苦,手不释卷,军事、哲学、历史、地理、数学……凡是他觉得有用的书一定要把它吃透。还不到20岁呢,这个小兵的思想已经很成熟了。21岁时,好学生克劳塞维茨被推荐进入柏林军官学校深造。在柏林这个繁华大都市,很多同学没事就瞎玩,只有克劳塞维茨仍旧日日苦读(他也没钱去玩)。不久,好学生得遇恩师,人生得到改变。这位恩师就是咱前面说过的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先驱、德国总参的缔造者——沙恩霍斯特。老沙对小克极为欣赏喜爱,把他当作是除了自己孩子之外最亲近的晚辈;而小克也对老沙万分尊崇感激,把老沙当作是除了自己亲爹之外最亲近的长辈。这对亲密师徒将来都在西方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1803年军校毕业后,克劳塞维茨在恩师的推荐下,当上了普鲁士王子的副官,还得到国王的赏识。这个昔日的穷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万人羡慕的宫廷生活,当初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事业发达的同时,克劳塞维茨在爱情上也挺顺,他与一个叫玛丽的女孩相爱并结婚,两人一生甜蜜,白头到老,这玛丽可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婆,克劳塞维茨能成为一代兵学大师绝对离不开她的帮助。看来,克劳塞维茨平日里用功读书还真不是白费,这真是应了咱中国的那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806年克劳塞维茨参加了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普鲁士被拿破仑给狠扁了一顿,克劳塞维茨成了法军战俘。一年的战俘生涯里克劳塞维茨也没闲着,他开始研究敌人拿破仑的用兵之道。回到普鲁士后,克劳塞维茨正赶上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他们领导军事改革,克劳塞维茨乐坏啦,他和他恩师一样,早就对普鲁士破烂的军事体制看不顺眼了,此时不改,更待何时?!于是他成了改革派的重要成员(是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为普军改革出了不少点子,下了不少功夫。

  其实除了积极追随恩师投身伟大光荣的军事改革之外,克劳塞维茨还真没再干过其他什么牛气轰轰的大事,后来他给普鲁士王子当了一阵子军事老师、写了不少军事方面的稿子,又在俄国军队混了些日子,回国后还当了一阵子参谋长,虽然俄国、普鲁士和拿破仑打得昏天黑地,但克劳塞维茨人微言轻(连个将军都不是),对战争不起任何作用,也只能以旁观者的视角默默看着那些牛人们(如拿破仑、库图佐夫、威灵顿、布吕歇尔等)是怎么打仗的,然后自己再琢磨琢磨,回味回味。
  
  38岁时,克劳塞维茨终于混上了少将军衔,并担任柏林军官学校的校长。这其实是个闲差,不过对克劳塞维茨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这正好可以有时间把他那么多年攒了一肚子的关于军事的想法写出来。于是乎,他就和他心爱的夫人过起了平静的半隐居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发奋著述,这一写就是十来年,好在克劳塞维茨天性好静,从来不急不躁,有的是耐力。
  
  1830年克劳塞维茨被调到炮兵工作,临走前他把三千多页的手稿包封起来,准备以后再修改,但他再也没有机会了,第二年这位默默无闻的军事天才被霍乱夺去了生命,终年51岁。他的夫人化悲痛为力量,把他的遗稿整理出版了,就是这部作品给克劳塞维茨带来了享誉世界的声望,也把他推上了“西方头号兵学大师”的宝座。这部书就是被誉为西方军事圣经的《战争论》
  
  在《战争论》里,克劳塞维茨尽情发挥,把几乎所有关于西方军事的东东都侃了个遍,书里最著名的一段话就是:“战争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这不,军事和政治的关系就被他一语道破了,此乃西方军事理论上的一大创新也,因为以前欧洲很少有兵家搞清楚军事和政治的关系。克劳塞维茨还把彻底毁灭敌军视为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强调勇敢和进攻,推崇数量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以多打少”),这和咱中国古代的用兵之道有很大不同,咱们的兵法认为“智”比“勇”更重要(“克子”认为军人的第一素质就是“勇”,而孙子则把“勇”排在“智、信、仁”的后面),如果能以不流血的“谋略”取胜,那就最好就不使用武力。而且咱们国人也不大推崇那些以“数量优势”获胜的“占便宜”的战役,更赞赏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克劳塞维茨的很多军事见解直到今天依然实用。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军事家捧阅着《战争论》,指挥了一次又一次经典大战。他们都把拿破仑奉为军事行动上的巨擘,而把克劳塞维茨奉为军事理论上的巨擘,如果说近代以来拿破仑最适合“西方战神”这一美誉,那“西方兵圣”这一桂冠则毫无争议地属于克劳塞维茨。
  
  ——————————————————————————
  
  【名将小传】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年)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生于普鲁士马德堡附近布尔格镇。1792年参加普鲁士军队。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任普鲁士王子的副官。1806年参加奥尔施塔特会战,被法军俘虏。翌年获释。1809年调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进行军事改革。1810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和战术教官,给王子讲授军事课。18112因反对普鲁士同拿破仑结盟而辞去普军职务,赴俄军供职,经历了俄国与拿破仑的战争。1814年回归普军,1815年任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同年调任莱茵军团参谋长。1815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晋升少将,开始致力于著述。1830年到炮兵部任职。次年11月16日感染霍乱去世。著有《战争论》,对世界军事理论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