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崔景山: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9:04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素养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条总结:

1.美国孩子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2.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3.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孩子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才举起右边的一只;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2.中国的孩子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孩子,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考察团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中国和美国教育考察团的预言都错了。

当然,我不认为培养五六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两百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我对美国教育也有过深入研究,也并不认为他们的教育比起我们有多强。但是无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这个“黑色幽默”却给了我们一个问题需要反思:敢不敢彻底给孩子松绑?为什么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彻底依靠的?

我有幸结识了积极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郭思乐教授,了解到他倡导的“生本教育”,我曾应郭教授之邀到广东的各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考察、研究与演讲,与郭教授成为忘年交。

郭教授对我颇有勉励与指点,他曾发给我短信说:你自是,聪明之极,不可思议,跟着你,年轻的鹰,走在教育的霞光里。而实际上,郭教授所达到的境界极高,他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代表着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全面依靠孩子”,与新时期养成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孩子的“学”,教育者则要“退后”。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彻底颠覆。

记得有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体现了郭思乐教授“全面依靠孩子”的大智慧。无独有偶。在杜郎口中学办学模式中,其教学发展原则正是“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该校校长崔其升提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这段话很精彩。

但是,据我的观察与多次听课观摩,杜郎口中学甚至著名的江苏洋思中学教学模式的“依靠”还是不够彻底、不够全面的,在课堂上,依然可以看到教师的“有为”和“雕琢自我”的痕迹。除了教育观的变革不够彻底,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理念本身没有系统化,没有系统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机制。

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和家长根本不敢“放”,也就是即使知道了“依靠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被惯性思维的力量所控制,“放”而不下,结果导致虚伪的“依靠”。我认为,教育观念的变革需要彻底,不彻底不如不变革。

 

一问一答的感悟用去课堂教学一半以上的时间,可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很不乐观,好多的教授、领导、普通老师及家长也都很不满意现在的教育现状。“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种连起码素质都在滑坡的“遗憾”会有让国人满意的时候吗?

依我看,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现实状况。你看,大家都在越位,也都在缺位:低段的教学没抓好朗读和写字,孩子课文都读不出味来,字也没几个能写规范的(当然,在我们这样的优秀学校里,有五分之一的尖子生是比较好的)却还要每人做一个课题,却在谈不能“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中高年段呢,课堂教学中,论感悟,能跟上“脚步”的大多达不到三分之一;论作文,文通字顺、条理分明、书写较好的比例也不高。这是因为学生低段的读写基础没有达标,教师又太“有为”了,学生处在被动接受而又接受不了的尴尬境地。说课外阅读吧,弄一些深奥的诗词,让学生背,让学生考,绝大部分学生是吃不下,也吃不出味来。(修正方法是注意选些精典的、浅显易懂的诗词,而不能追求新、难)当然,必读书目的儿童读物选得还是好的,如感恩系列的,还有《今天我是升旗手》《爱的教育》等,学生读了是有好处的。

如果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再去“盖高楼”,每道“工序”都能把好质量关,尽责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不做少做好高骛远的事,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能够落到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