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振的简介:龙泉鉴定---断代与新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25:50




很多学习古瓷鉴定的朋友在一开始总有一个坎。如何看新老?这是大多数学习者都面对的难题。

我个人有一些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断代和新老。

我个人觉得在鉴定一件瓷器前,看到它我们应该有个意识。在心理对被鉴物品有个年代的大致判断。年代的判断越是准确对判断新老的准确度就越有相当高的把握性。

在学习鉴定之前最好能熟读相关的参考书籍能对各时期的时代特征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如胎质、釉质、工艺特点、整体风格、了解这些在以后的鉴定中要做到看到就能想到。最重要的是对时代标准器要加深印象。很多初学者也是这样做的,可他们忽略了整体的问题。也缺乏了必要的实践机会。最好能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能对比相应的瓷片标本。标本是局限的,能把局限的标本结合到相对全面的书籍里那么就成功一半了。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一:

从直观上我们应该对被鉴器物有个年代背景的了解。如例一,我们在翻阅参考书籍的时候这样风格的器物定代在南宋早期。根据这样一个线索我在浅意识里会有个大概的定义。

一质地:首先我们确定其为龙泉窑的产品,我相信这应该不难。再来通体施青灰色透明玻璃釉、釉层较薄、光泽度较好、有明显的流釉/积釉现象。看过参考书后我们知道,北宋的龙泉是采用“石灰釉”。“石灰釉”最大特点就是釉质透明、光泽度好、因为在高温下积釉/流釉现象明显所以釉的厚度无法控制。一直到了南宋中期“石灰碱釉”的大量使用,主流才放弃了“石灰釉”。


二风格:该碗口边成花口、内分五楞(出筋)、敞口、矮圈足、圈足修坯宽而浅。这些特征和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时代风格一直。如果能参考到一些考古所得的标准齐参考就更好。如:新昌县于南宋绍兴29年墓葬出土一只器型类似的“出筋葵口”碗施青釉,釉质感已向南宋发展属于南宋早期产品。那么例一中的碗我们就可以大概定在南宋初期。

有了时代判断我们现在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知识来鉴别新老了。这里需要参考资料和相关的标本。这些知识你记的越多你的判断就越准确。不会出现看着是老的,可说不出年代,到头来买了件新仿品。

根据上述标本我们看到其修足手法一直。(矮圈足、圈足修坯宽而浅、内底不上釉挖足较平整。根据残留的痕迹来看其是采用饼状垫烧。)胎色为青灰色、质地较坚硬这与龙泉南宋早期前大量使用瓷石破碎后沉泥制坯的做法一致。



经过以上的方法结合个人的感悟就可以判断一件器物的新老。总之鉴定器物的新老先判断器物的大概年代段。年代段判断的越准确,自己对该年代段的时代特征掌握的越是熟练。鉴定的准确性就越高。就不会再遇到看东西老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老,怎么老,老到什么程度的尴尬问题。这只是区区小子胡乱之言,供君一笑耳!


北宋:上阳/金村

上阳:可以说是开创龙泉青瓷的开山派.完全的移植了越窑和婺州窑的工艺和风格在龙泉开始了长达千年的青瓷历史(主要烧造历史是五代-北宋中期.出现原因不详北宋中期没落其产量和烧造时间较短)

金村:可以说把龙泉青瓷推上历史舞台的关键性作用(主要烧造历史是北宋-南宋中期 后渐渐没落).

南宋:大窑/溪口

大窑:随着龙泉青瓷的热销,新一批拥有成熟技术的窑场开始出现,以大窑 窑群为代表的中心窑场地位开始确立.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把龙泉青瓷带到全世界(其主要烧时间为南宋-明早期 后逐渐没落)

溪口:是个非常独特的窑场其主要的瓷品为黑胎的青瓷,其风格与南宋老虎洞官窑的相似程度不能不让有其联想(主要烧造时间为南宋中晚期--元中期)

元代:大窑/安福

大窑:在龙泉的霸主地位虽然过了数百年,改朝换代到了元代依然起到了主导地位。早期风格和南宋基本一直后期有了许多的创新。

安福:以安福为代表的东区窑场是在元代发展较快的一区。其大量烧造出口用瓷虽然品质较大窑略差不过其规模不容小视。(主要烧造时间是元-明)

明代:大窑/安福/竹口

大窑:这里我举例了三个窑场是因为虽然在明代中大窑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可早期的成就依然可以让他在明代历史上位例榜首(早期烧造过宫廷用瓷其质量可已元代媲美)。

安福:到了明代外销的量更加大了。也因为其余窑场的衰落更多的烧造任务归到了东区窑场。安福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安福的代表作我想应该要算了印花人物故事碗了)

竹口:到了明代中晚期竹口窑的出现算是给琉华山脉青瓷写下了最后一笔。(主要烧造历史明代-清早期代表作有各类炉具体型一般较大)

清代:竹口/新窑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竹口窑 。新窑是在竹口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本应该归为一系。其风格基本一致,其主要烧造历史为明中--清代早期。。随着二窑于清代的衰亡龙泉青瓷只留下了美名和清代皇室在景德镇的仿制历程。。。。。。。。。

以上为个人认识,如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各网友指正。。。下集。。。窑火新欣:讲述龙泉青瓷在北宋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北宋:上阳/金村 上阳:可以说是开创龙泉青瓷的开山派.完全的移植了越窑和婺州窑的工艺和风格在龙泉开始了长达千年的青瓷历史(主要烧造历史是五代-北宋中期.出现原因不详北宋中期没落其产量和烧造时间较短)..

现在,在上阳窑表面层多见北宋早期碎片,中期(龙泉窑考古分期的第二期)是龙泉窑的回落期,碎片很少,说明在第一期的晚期上阳已经没落。而在第一期的早期则叠层较厚,五代在最底层,数量也很少,但工艺精美,上面二期叠层远不可比。说明以下事实:



(1)龙泉窑始烧于五代中后期,五代时期的的产品工艺精美,胎土洁白细腻,刻划工艺以我们俗称的“针刺”、针划为主,拉坯薄而规整,除了胎色和釉质外,和同期上林湖越窑“贡窑”产品毫无不同,民用实用器很少,难怪宋人有“钱氏所贡盖取于此”的描述。



(2)北宋初的产品,在瓷土、釉色、工艺都突然有了很大的改变,胎色灰白,釉色灰青,基本都用泥质垫饼,器型都是民用产品为主,“针刺”工艺逐步消失,但立件仍然还使用泥质垫圈(五代用瓷质垫条),底部满釉。说明北宋初上阳已经呈非常明显的衰退趋势。

金村.一个瓯江之畔的小村庄不知道为何一群技艺精湛的陶冶艺人聚集到这群山之间搭窑制瓷.开创中国青瓷历史的一曲新篇..



金村自北宋开始烧造以来.一直延续一个传统..划花工艺..说到金村自然的就提到那文饰精美.线条纤细的划花文饰...

这种文饰无疑是结合多种风格的产物..各位是否觉得有点耀州窑和瓯窑的风范呢..北宋早期龙泉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学习态度在发展自己的特色的..这显然和社会关系分不开.如北方的战乱.社会主流的审美趋向等等.总之在这种学习中龙泉青瓷走向了自己的辉煌..

金村在北宋时期产品种类很多如:各式碗、盘,执壶、多管瓶、龙虎瓶、塔瓶以及各式文房用具以个式洗为多。
釉色以清翠、蜡黄为主。釉水晶亮玻璃感较强。早期虽然釉薄但施釉均匀。中后期釉水加厚常常有积釉出现,正是这样的形象在以精美划花的映衬下格外的秀美。黄釉的特点,色深者如炒米,淡者如蜜,金黄剔透。青釉的特点,色青者有粉如碧玉,绿如翡翠。


北宋金村常见的修足方式有两种均可以做为鉴别金村判断依据。



一:为小件器物常见的平底。此类底多见于各式洗和碗盘。少数立件也有此做法。



二:为瓶罐类常见的圈足。北宋早期多数修足整齐。渐后有所粗糙。但是北宋晚期有一断时间又做的比较规矩一些。

两种修足方式一直并村了很长时间。到南宋早期平底才开始慢慢的变少。。所以这点也是一个断代的依据。



金村作为北宋龙泉最主要的窑口其产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我们能确定是处于北宋的龙泉瓷里超过半数都是来源于金村或者是附近窑口对其的一种学习产物。所以学习北宋龙泉青瓷金村是不能少的一课。金村也是作为石灰釉向石灰碱釉转变的重要地区。

这里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一下金村在北宋时期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见量。。。



我们在看到一件龙泉的时候非常喜欢评论这件是什么年代出自什么窑口的,其实这里所评论的某某窑口不见得都是所说的窑口所出。其实在北宋中晚期其龙泉各窑风格基本一致难分何窑所做。

我们一般所说某某窑的龙泉青瓷。实际上是其在某一时间段里该窑群的规模和风格能在整个龙泉青瓷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用其风格作为判定一件器物时代和真伪的依据。由此才有了龙泉分窑口之说。

如龙泉的最高峰是南宋中后期。该时期大窑窑群代表了龙泉青瓷的最高水平,和主流方向。这不光是因为该窑群的质量好、产量大、更多是因为大窑的风格在当时是整个龙泉青瓷典范乃至于是南宋高档瓷代表。

南宋中后期大窑窑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了整个龙泉青瓷的大多数份额。其产品种类丰富几乎无所不包。大到龙虎瓶、宗教造像这样的大件立器。小到口径6-8厘米的小炉子。高档到作为当时重要祭祀才用到的觚、壶、鬲、簋等一些仿上古青铜时代的礼器。普通到日常生活里常常用到的杯、碗、盘、蝶等物以及各式文房用具等等。其烧造质量普遍高于同时期的其它要群。在南宋时期大窑烧造的青瓷胎土以白胎和灰白胎为主,少量高档器使用黑胎、香灰胎、以及粉白胎。主要产品的釉色有梅子青、粉青、灰青类为多。因为整体质量较高黄色以及一些杂色相对较少。

南宋中后期大窑窑群普遍采用的修足手法为“直足平切”“平切内斜足”“V型足”“U型足”(V型足和U型足多数足壁内斜外直)足面宽度适中一般为3-4毫米,一些胎质量较好的小件器物出现仅仅不足2毫米的修足。但是此类数量较少质量也非常高。如本人曾经上手过一只南宋中后期的高腰粉青双鱼洗。该洗色粉青泛蓝色。釉质肥厚,发色纯正。器型规矩。足尖仅宽不足2毫米。足尖成弧面有起伏成细窄的“U”型。釉不及底足。距足尖2~3毫米不等呈波浪状形成一圈釉线。底足因使用垫饼装烧,烧成后敲去垫饼造成足有损伤。这一现象在南宋中期以后看有发现。胎质越纯烧成后脆性越大,常常在足尖留有垫饼痕迹或因为敲击留下的小伤。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在多数时候垫烧具质地与被垫器物趋向一致同样质地优良。这在其它窑系里是不多见的。可能龙泉优质瓷土资源实在太多。

除圈足外也有少量平底型器物如水滴、水盂、三足立炉等非圈足器型。下面根据实物标本具体的介绍一下南宋大窑出土的标本的修足情况。

例一
粉青圆口洗:这件标本色粉青泛蓝,釉亚光,釉面开冰裂纹。胎色粉白,胎质瓷化不高,有微生烧现象。足成“V”型,足端成朱红色。足端部釉薄开片,釉距足尖仅1毫米整体釉线呈小幅度波浪型,内底足釉线起伏幅度较大。

例二
粉青旋纹三足炉:色粉青泛蓝,釉近亚光,无开片。胎色牙白,胎质瓷化好。足成“平切内斜足”型内直歪斜,足端呈“显红的焦黄色”。釉距足尖仅2毫米左右,整体釉线呈明显波浪型,内底足釉线起伏幅度较大

例三
梅子青菊瓣敞口碗:色梅子青泛绿,釉中等光泽,有开片。胎色灰白色,胎质瓷化好。足成近“直足平切”型,足端呈“显红的焦黄色”。釉距足尖仅2-4毫米不等,整体釉线呈较大幅度波浪型,内外足釉线起伏幅度较一致

例四
粉青釉鬲式炉:色粉青泛蓝,釉近亚光,无开片。胎色灰白,胎质瓷化好,足成“平底型”三足,足端呈“显红的焦黄色”。足端部釉薄,釉距足尖仅2~4毫米左右,整体釉线呈明显波浪状。

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特征。如果要能熟练的掌握还需要多多上手标准器、标本、以及查看相关资料。
在观察龙泉青瓷底足时还需要注意两点。
一、因为入土或者入水所出现的土线或者水线。(观察例二和例四你就会到在足胎釉结合处有一圈白色的线。这条线不是单一的。线的多少、浓淡和釉质、胎质、所处环境等有关系。总之根据以往的经验这条线也和“脚线”对比有一定的协调性。
二、以往有接触过“青花瓷”的朋友应该不陌生。这就是在胎釉接合处的一圈有如烧糊了的糖浆一样的物质。这圈物质有什么用呢?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参考作用。不过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其作用是与脚线、吃土线、胎质、胎色、釉的情况做参照。这点各人慢慢去体会。

对于一件瓷器的鉴定任何一点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一定联系。这点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学习积累才能体会得到